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土壤学总结{集合5篇}

翰墨千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6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土壤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耕地土壤;现状;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S1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50-02

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 158.2 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 712.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 351.0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 557.6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 459.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 171.6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 25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 014.6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 654.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 989.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 98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 088.83 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 927.58 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 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 158.2 hm2。其中,灌溉水田13 075 hm2,占40.66%;旱地17 180.47 hm2,占53.42%;水浇地1 902.73 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 200.8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 057.2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 kg/hm2、磷肥69 kg/hm2、钾肥0.7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农家肥3.75 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 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 g/cm3,有机质22.35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1.91 mg/kg,全磷0.58 g/kg,速效钾89.46 mg/kg,缓效钾189.35 mg/kg,全钾13.88 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 g/cm3,有机质21.50 g/kg,全氮1.36 g/kg,有效磷11.48 mg/kg,全磷0.56 g/kg,速效钾85.09 mg/kg,缓效钾183.1 mg/kg,全钾13.46 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有机质增加0.85 g/kg,全氮增加0.07 g/kg,有效磷增加0.43 mg/kg,全磷增加0.02 g/kg,速效钾增加4.37 mg/kg,缓效钾增加6.25 mg/kg,全钾增加0.42 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 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 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 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 946.46 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 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 349.39 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 改良措施及途径

5.1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 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 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 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 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 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 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3] 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3):148-151.

土壤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耕地;土壤养分;施肥建议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50-02

Analysis of Nutrient Condition about Cultivated Soil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City

OU Hai 1 CHEN Yan 2

(1 Sany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 of Hainan Province,Hainan Sanya 572000;

2 Yacheng Agricultural Serice Center of Sanya City)

Abstract 260 samples of farmland soil of fenghuang town in Sanya City were collected. The soil reaction,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alkaline hydrolysis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ere tested. The result showed: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pH of the farmland soil was 5.27,in general,the soil was acidic,the acidification of the soil was really serious.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was deficient,the majority of it was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 average value was 2 mg/kg.Alkaline hydrolysis nitrogen was secondly abundant,its average value was 98.59 mg/kg.Available phosphorus was really abundant,the average value was 39.685 mg/kg.Available potassium was deficient,the average value was 80.78 mg/kg.According to crop planting conditionas and soil nutrient charcteristics,suggestions of fertil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nce.

Key words cultivated soil;soil nutrient;suggestion of fertilization

三亚市凤凰镇土地面积595 km2,其中土地面积487 km2。现有耕地面积2 015 hm2,是我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及冬季瓜菜种植基地。近年来,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且土壤生产力日益下降[1]。因此,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肥,最大限度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2]。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

试验采用棋盘式采样法。共设样点260个,在每个取样点取5~10个土样混合成1个土壤样品,每个样品重约0.5 kg。土壤样品经过风干、研磨、过筛后装于塑料封口袋中备用。

1.2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pH值:pH计法(水土比为2.5∶1);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重法-外加热法;碱解氮:1 mol/L NaOH碱解扩散法;有效磷:0.05 mol/L浓HCl—0.025 mol/L浓H2SO4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每个土壤样品重复3次,取平均值分析[3]。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1.3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分析参照海南省农科院化验室提供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4]。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pH值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土壤性状及作物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土壤酸碱度划分标准,三亚市凤凰镇260个土壤样本中,呈强酸性的占总样本的12.7%;呈酸性的占总样本的51.9%;呈微酸性占总样本的31.9%;呈中性的,样本占总数的3.1%;呈微碱性的样本,占总样本的0.4%;土壤pH值分布在3.58~7.71,平均为5.27。三亚市凤凰镇的土壤整体呈酸性。

2.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N、P的重要来源,而且还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此外,它在对土壤水、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调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耕性的改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应[5-6]。

从表2可以看出,三亚市凤凰镇耕地土壤260个样本中,有机质含量为0.068 5~47.15 mg/kg,平均值为2 mg/kg,主要为3级和4级水平,样本数为89、131个,各占样本总数的34.2%、50.4%。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

2.3 土壤碱解氮

植物所利用的氮源主要来自于土壤,氮肥的合理施用及科学管理,不仅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还可有效减少氮素损失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7]。

从表3可以看出,三亚市凤凰镇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有29.6%处于高水平,50.3%处于中等水平,14.2%处于低等水平,还有5.8%处于极低水平。碱解氮含量丰富,平均值为98.59 mg/kg。

2.4 土壤有效磷

磷素是作物营养三要素之一。增加土壤磷素营养,是作物高产优质的基础,磷还可以提高作物抗性,增加作物适应逆境的能力。此外,良好的磷素营养环境,还能促进土壤中固氮生物的繁殖和固氮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因此,土壤磷素的丰缺,历来是影响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8]。

从表4可以看出,凤凰镇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值39.685 mg/kg,有效磷含量有52.7%处于高等和极高水平,28.1%处于中等水平,19.2%处于低等和极低的水平。

2.5 土壤速效钾

钾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均有明显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植物适应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因此它有品质元素和抗逆元素之称。

从表5可以看出,凤凰镇耕地有53.1%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和较缺水平,21.2%处于缺乏水平,8.1%处于极缺乏水平,只有17.7%处于高等水平。总体来说,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平均值仅为80.78 mg/kg。

3 结论与讨论

(1)三亚市凤凰镇耕地土壤pH值大体上呈酸性,占总样本数的96.5%,其中呈强酸性的占总样本数的12.7%,土壤酸化严重。生产中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有:化肥施用、工业污染、环境因素以及农药不科学使用。在耕作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质地适量施用石灰、草木灰、有机肥,一般熟石灰用量750 kg/hm2,石灰石粉为1 500 kg/hm2。砂质土可少些,黏质土可多些。也可撒施草木灰600~900 kg/hm2。耕种时施用有机肥,以平衡土壤养分,增加土壤钙镁含量,培肥土壤。

(2)有机质含量较低,中等和较缺水平的土壤样本,占样本总数的84.6%,只有9.7%处于较高水平。凤凰镇位于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周期快,复种指数高,耕作强度更大,导致有机质含量偏低。对于有机质含量偏低的土壤,合理的施肥措施、耕作方式、种植制度等都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本途径。常用增施有机肥的措施包括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和增施农家肥,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使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手段。

(3)碱解氮含量丰富,有29.6%处于高水平,50.3%处于中等水平,14.2%处于低等水平,只有5.8%处于极低水平。

(4)有效磷含量极为丰富,52.7%处于高等和极高水平,28.1%处于中等水平,19.2%处于低等和极低水平。

(5)速效钾含量缺乏,有53.1%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和较缺水平,处于缺乏和极缺水平的样本占29.3%,只有17.7%处于高等水平。要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光靠增施钾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要增施钾肥以补充作物吸收带走的钾,还需要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在宏观施肥结构上提倡稳氮、控磷、增 钾的施肥措施。据研究,秸秆含钾量可达到2.7%左右,若稻田施用干秸秆4 500 kg/hm2,相当于投入氯化钾202.5 kg/hm2,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应用的钾肥资源,秸秆还田对土壤有良好的培肥作用。因此,根据耕地土壤缺钾面积大且化学钾肥紧缺的现状,应继续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加强钾素的农田内部循环。同时适量使用氮钾二元复混肥,补充土壤钾素不足。

4 参考文献

[1]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颜光泽,李慧兰.三亚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吉林业,2011(5):78-79.

[3]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32,56-57,81-82,106-107,133-138.

[4] 符琼,刘伟华,王义雄,等.海南省临高县蔗区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分析研究与对策[J].甘蔗糖业,2011(2):34-37.

[5] 吴礼树.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4.

[6] 吕烈武,魏志远,漆智平.海南省万宁市水稻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9(4):26-30.

土壤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土壤退化;概况;进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1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80-05

鉴于土壤及土地退化对全球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现实,从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系统及其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的发生机制与演变动态、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预测与恢复重建对策,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继续成为 21 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及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土壤退化的许多理论问题及过程机理尚不清楚,还没有公认的或统一的土壤退化指标和定量化评价方法[1]。因此,及时了解国际土壤退化研究的最新动向,并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生产意义。

1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 (Soil 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 (Soil 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 (Health) 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可分为显型退化和隐型退化两大类型。前者是指退化过程(有些甚至是短暂的)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后者则是指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2 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 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 300万km2 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 120万km2 分布在非洲、110万km2 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 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评价 (Global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研究结果[3~6]显示,土壤侵蚀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蚀影响占 56%,风蚀占 28%;至于水蚀的动因,43% 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 是由于过度放牧、24% 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而风蚀的动因,60% 是由于过度放牧、16% 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16% 是由于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8% 是由于森林破坏;全球受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养分衰减、盐碱化、酸化、污染等)影响的总面积达 240万km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的不合理利用 (56%) 和森林的破坏 (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总面积约 83万km2,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可能绝大部分与农业机械的压实有关。

3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料[7],1996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 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 1/4[8]。同时,对长江流域 13 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 30 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 1.2%~2.5% 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 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 的就占 31.2%;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 0.2% 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 5 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 67.3万km2,其中有 20 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 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 75% 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 63.3%[10]。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 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 11 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 25.9%、40.8% 和 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 20万km2 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 WHO 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 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8]。

4 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自 1971 年 FAO 提出土壤退化问题并出版“土壤退化 " 专著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联合国土地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会议于 1977 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署 (UNEP) 又分别于 1990 年和 1992 年资助了 Olde man等开展全球土壤退化评价 (GLASOD)、编制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评估的项目计划。1993 年 FAO 等又召开国际土壤退化会议,决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家级土壤退化和 SOTER(土壤和地体数字化数据库)试点研究。在 1994 年墨西哥第 15 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土壤退化问题倍受与会者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指出,今后 20 年热带亚热带将有 1/3 耕地沦为荒地,117 个国家粮食将大幅度减产,呼吁加强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复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动态数据库、退化指标及评价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退化的遥感与定位动态监测和模拟建模及预测、土壤复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统恢复重建的专家决策系统等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国际水土保持学会也于 1997 在加拿大多伦多组织召开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从生态系统、流域的角度探讨土壤侵蚀等土壤退化等问题。而且,国际土壤联合会于 1996 年和 1999 年分别在土耳其和泰国举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土地退化会议,并在第一届会议上决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组专门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届会议上则对土壤退化问题更为重视,并有学者倡议将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并决定于 2001 年在巴西召开第三届国际土壤退化会议[12]。同时,在亚洲,由 UNDP 和 FAO 支持的“亚洲湿润热带土壤保持网 (ASOCON)”和“亚洲问题土壤网”也在亚太土地退化评估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的说来,国际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①从土壤退化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子(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体系;②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本质及机理;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定位动态监测,研究各类土壤退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和速率,并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测;④侧重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退化和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并将土壤退化的理论研究与退化土壤的治理和开发相结合,进行土地更新技术和土壤生态功能保护的试验示范和推广;⑤注重传统技术(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定位观测试验等)与高新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面定位系统、模拟仿真、专家系统等)的结合;⑥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土壤退化对土壤质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我国土壤学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特别是土壤资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性状);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改良(特别是土壤培肥,盐渍土和红壤的改良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虽然在广义上与土壤退化科学密切相关,但直接以土壤退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 10 多年,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并在 80 年代参与了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图的编制,完成了海南岛 1∶100万SOTER 图的编制工作。90 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红壤退化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任务,将宏观调研与田间定位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相结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相结合,将退化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相结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基本过程、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13]:①初步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阐明了红壤退化的基本过程、机制、特点。②在土壤侵蚀方面,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了东部红壤区 1∶400万90 年代土壤侵蚀图与叠加类型图及典型地区 70、80、90 年代叠加土壤侵蚀图,并在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土壤母质图等基础上,编制了 1∶400 万土壤侵蚀退化分区概图;对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 K 值进行了田间测定,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校正的 Wischmeier 方程,计算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 K,编制了相关图件。③在肥力退化机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红壤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评价的尝试,并绘制了红壤退化评价有关图件;将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退化研究相结合总结了我国南方农田养分平衡 10 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认为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淋失等造成的养分赤字循环及养分的不平衡是土壤养分退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手段及历史资料,编制了 0~20cm 及 0~100cm 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探讨了红壤有机碳库的消长与转化及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红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实质是磷素的双核化和向固相的扩散,解决了红壤磷素退化的实质问题。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红壤的酸化特点,根据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级标准,进行了红壤酸敏感性分级和分区,首次绘制了有关地区土壤酸敏感性分区概图;采用 MAGIC 模型,并进行校正对我国红壤酸化进行预测,揭示红壤酸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作物耐铝快速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参数对重金属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估,建立了综合污染指数 (CPI) 值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绘制了重金属污染概图;应用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 (Kd) 和半衰期 (t1/2) 及基质迁移模式,阐明了土壤农药污染的机理;在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降低土壤对钾的保持能力,促进钾的淋失;而对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与其催化降解和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⑥红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区域治理调控对策,“顶林—腰果—谷农—塘鱼”等立体种养模式等,并对一些开发模式进行示范和评价。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各类型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退化问题,有些问题是全区共存的,有些则是特定类型区所特有的。过去的工作仅集中于江南红壤丘陵区,而对其它地区触及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单项指标及单个过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退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同时,在合理选择碱性物质改良剂种类、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长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选择研究也亟待加强。此外,对其它土壤退化问题,如集约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壤及水体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5 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 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评价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类型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阈值和弹性,定量化的和综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等;

(2) 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研究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国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类型、范围及退化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区划,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3) 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几种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盐渍化等)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4) 土壤与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动态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监测网点或基准点 (Benchmark sites)的选建、3S(GIS、GPS、RS) 技术和信息网络及尺度转换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土壤退化属性数据库和 GIS 图件及其动态更新、土壤退化趋向的模拟预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5) 土壤退化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释放等;

(6)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区的、以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土壤和环境综合整治决策支持系统与优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质量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运用的试验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决策咨询和示范样板;

(7) 加强土壤退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经济分析研究,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续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R Lal. Soil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A]. In:

R Lal, W H Blum, C Valentine, et al. Methods for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C]. USA: CRC Press

LLC, 1998,17~30.

2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 GLASOD. Global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Z]. World maps.

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and PUNE,

1990.

4 Oldeman L R, Engelen, V W P Van, et al. The extent

of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Z]. Annex 5“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 induced soil degradation,An 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1990.

5 Oldeman L R, Hakkeling R T A, Sombroek W G.

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Z]. An explanatory note, 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and PUNE, 1991.

6 Oldeman L R. The global extent of soil 转贴于

degradation [A]. In: D J Greenland, I Szabolcs.

Soil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C].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1994,99~118.

7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 张桃林.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 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协作组.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0 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 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2 C Anecksamphant, C Charoenchamratcheep, T

Vearasilp, et al. Conference Report of 2 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Degradation [R].

土壤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磷;正态分布;筛选;频数分布图表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83-2

土壤有效磷在土壤养分中属比较稳定的,适宜作为有效养分恒量监控指标,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指导实际生产的配方施肥有重要意文。为此应用原平市2008-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效磷测试数据6347个做样本源,根据生物统计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科学研究所观测的数据只是随机变量X全部可能的一部分,统计学要做的事就是以“部分”所具有的统计特征来推断“全部”所具有的统计特征。根据统计学原理,对于实际问题中的非正态总体抽样,只要样本容量N充分大,根据大数定律,能将统计数的抽样分布视作正态总体抽样分布,据此以6347个土壤有效磷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土壤有效磷统计分析结果表(表1)第2列。

为了克服采样、化验等环节不可避免带来的异常数据,根据正态总体抽样分布概率密度曲线函数中变量X落入(μ-3σ,μ+3σ)概率占99.73%(μ为总体平均数),据此对数据进行筛选,其原理参见标准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函数(图1)。

为方便计算,足够大样本取σ=S(σ为总体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将6347个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样本平均值x=13.63406mg/,计算样本标准差S=10.29324mg/,则可计算出x±3S的区间值,对其中大于x-3S和小于x+3S的数值进行剔除,再次对构成的新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重新得到新的x和s,再依照x±3S标准对数据再次进行剔除,如此进行,直到所有数据值都在x±3S范围内,即从统计学角度保证所用数据值中有99.73%的概率保证分布在x±3S的区间内,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在数据的剔除与结果分析中专业背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可更好地助于数据筛选。本次数据筛选经12轮次筛选,从6347个数据中共剔除439个,保留了5908个数据作为这次统计的样本基数。5908个数据描述统计分析有下列特征,结果见土壤有效磷统计分析结果表(表1)第3列。

土壤有效磷平均值11.5mg/,中位值11.0mg/,标准差6.58mg/,最小值1.0mg/,最大值31.2 mg/,极差30.2 mg/,有效统计数5908个。峰度0.298526,偏度0.93598(标准正态分布偏度为0)。

与未经筛选前的数据相比,结果见土壤有效磷统计分析结果表(表1)第4列。有效统计数减少439个,有效磷平均值降低了2.1mg/,极差缩小36.0mg/,最大值降低了36.0mg/,变异系数(%)降低了18.3,置信度(95.0%)提高了0.08544,偏度降低了0.93069,曲线分布更加接近正态分布曲线。对数据筛选利用有了更科学的方法作保证,与此结果相对应的是土壤有效磷统计数更能反映当地土壤养分的真实水平,可以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

为了了解土壤有效磷的详细分布,虽然对筛选出的数据用EXCEL表可以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但我们采用了做数据的频数分布图表的方法,本法能更直观地看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方便实际应用,频数分布按分10组进行(实际由于频数分布计算的方法最后形成分了11组)。选择组距30.2/10=3.02,第一组组中点值1.0,上限值2.51,依此类推。统计次数分布如下(表2):

根据以上土壤有效磷次数分布表做频数分布直方图(图2),进行图表结合说明问题。

图2

从频数分布直方图和表可明显看出全市土壤有效磷次数分布的整体趋势情况,以2.51-5.53-8.55-11.6-14.6四段次数都在800次以上,经统计共占到总次数的约60%。说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51 mg /-14.6 mg /之间的相对较多。土壤有效磷平均值11.5 mg /以上的约占到26%(9.24+6.16+4.35+3.25+2.47+1.22≈26),约1/4的土地。而绝大部分土壤有效磷在平均值11.5mg/以下,约占74%,换言之约3/4的土地有效磷在平均值以下,全市整体有效磷水平偏低,全市整体施磷水平偏低,需补施磷。针对原平的主栽作物玉米,如果以土壤有效磷≤10mg/为磷偏低,10-15mg/为磷适宜,≥15mg/为磷偏高作为丰缺界线指标,≤10mg/磷偏低土地约占60%(2.18+14.83+23.21+19.38≈60),10-15mg/磷适宜土地约占23%,≥15mg /磷偏高土地约占17%(6.16+4.35+3.25+2.47+1.22≈17)。再进一步分析,以组距3.02,作为生产实际中土壤有效磷肥力差距,有实际意义。分析结果有土壤有效磷2.51mg/以下仅占2.18%,极端缺磷的土壤很少。土壤有效磷2.51-5.53mg/占14.83%,这是需要在现有施磷水平上大幅增施磷肥的土壤,土壤有效磷5.53-8.55mg/占23.21%,是需要在现有施磷水平上适当增施磷肥的土壤,土壤有效磷8.55-11.57mg/占19.38%,可以采用维持现有施磷习惯水平。这样看来借用频数分布的组上下限值可以作为一种土壤有效磷分缺指标的区分线,有一定的意义,虽不是从田间试验得出的丰缺指标,但在实际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此次筛选出的数据,可以为深入分析土壤有效磷养分及其应用研究所引用。

参考文献

土壤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马尾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广西宁明

中图分类号 S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36-02

桉树(Eucalyptus)在多个国家引种和大规模发展,其面积已突破2 000万hm2,约占人工林总面积的1/3。至今为止,我国桉树人工林面积达到380万hm2;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区;其中广西达170万hm2,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周期的不断缩短和栽培措施的集约化;以及连栽代数的增加和社会上营造桉树工程的迅速发展,使得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1-3],其中桉树是“抽水机”问题是生态争议的核心问题。有关桉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已经有些报道[4-14],但是,由于所在区域气候及土壤条件等环境条件的差异,其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广西宁明县境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方面的研究,探明马尾松改植桉树人工林后对士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为该区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及营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位于宁明县桐棉乡那卜村,距离桐棉乡政府所在地约25 km,地理坐标在北纬21°54′,东经107°17′,海拔高度450~550 m。根据宁明县气象站(北纬22°6′,东经106°15′,海拔高度242.0 m)40余年的资料记载,年均气温为22.1 ℃,最热月(7月)均温28.3 ℃,最冷月(1月)均温13.7 ℃,极端低温-1.6 ℃,极端高温40.8 ℃;年均降水量1 154.1 mm,其中4—9月占全年雨量的84.9%;年均蒸发量1 697.1 mm,年中除6月略低于降雨量外,其他各月均高于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为71%~82%,年均值为79%;年均日照时数1 786.3 h;年均风速1.3 m/s;无霜期362 d;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土壤为新生代第四纪沙页岩发育的赤红壤,土层厚度100~200 cm。

宁明县桐棉乡那卜村尾巨桉(Eucaly ptusur 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分,原生植被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于2007年9月主伐马尾松1.8 hm2,经过炼山清理林地,穴垦整地,种植穴规格为40 cm×30 cm×40 cm。造林后头3年的4月进行抚育及施肥等措施。马尾松林分,于1983年3月造林,面积为7.5 hm2。在这2类人工林分的相似坡度(15~25°)、相似海拔(450~550 m)内,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样地,每种树种各设置3个重复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20 m×20 m,各样地的植被概况见表1。在每个样地内,按上、中、下坡各挖3个土壤剖面,分别按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每个土层用不锈钢土壤环刀取3个重复样品带回室内,按国家颁布的标准测定其土壤物理性质[15]。根据测定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容重的变化规律

由表2可知,研究区尾巨桉林土壤(0~60 cm土层)容重变动在1.121~1.346 g/cm3,标准差在0.008~0.017 g/cm3,变异系数在0.71%~1.37%。2类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一般显示出尾巨桉林>马尾松林的变化趋势。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马尾松林地枯枝落叶物较多,对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具有促进作用等因素的缘故。

经过分别对这2种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容重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检验,结果得出t值统计量=6.416 6~8.441 4>t0.01=3.355 4,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马尾松林改植尾巨桉林后会引起土壤紧实、板结等不良结果。

2.2 土壤孔隙度的变化规律

由表3可知,研究区尾巨桉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依次为9.10%~21.50%、32.73%~38.55%、43.81%~55.53%,经统计,非毛管孔隙度约占总孔隙度的1/3~1/2。从总体上看,孔隙度各项指标协调性均较理想,均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但是,同一土层的各项孔隙度指标一般比马尾松林稍低,并随着土层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些孔隙度的垂直变化与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经过分别对这2种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检验,结果0~20 cm土层的t值统计量=4.454 0 >t0.01=3.355 4,达到极显著水平;而20~60 cm土层的t值统计量=0.497 7~2.432 0

2.3 土壤通气度的变化规律

土壤通气度与土壤孔隙度密切相关,两者的关系一般呈正相关关系。测定结果显示(表4),研究区尾巨桉林土壤通气度变化在19.46%~31.22%,变异系数为6.13%~7.68%。这2种植被类型通气度的铅直变化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尾巨桉林相同土层的通气度绝大部分比马尾松林稍低。

经过分别对这2种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通气度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检验,结果t值统计量=0.373 2~1.099 3

2.4 土壤持水量的变化规律

由表5可知,研究区尾巨桉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变动在29.01%~42.56%;毛管持水量为23.03%~32.50%;田间持水量为13.64%~29.89%。各种持水量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但是,绝大部分土壤层次的持水量指标均比马尾松林略低。

经过分别对这2种植被类型各土层饱和持水量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检验,结果0~20 cm土层的t值统计量=4.134 9>t0.01=3.355 4,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土层的t值统计量=1.451 6~1.923 0

3 结论与与讨论

通过在宁明县桐棉乡那卜村境内,选择马尾松林改植尾叶桉人工林后,并与原生植被类型——马尾松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出尾巨桉林的土壤变得较紧实,土壤各种孔隙度指标相应变低,通气性能变弱,土壤各种持水性能下降等不良现象。但是,由于研究对象仅仅是桉树种植第1代,从研究时间上来说还是较短,对于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程度,还需要开展多代或者经过更长期经营后的深入研究,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结论。土壤容重(又称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原状土壤干土的质量,其容重的高低是说明土壤坚实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土壤化学性质、颗粒组成及团聚体特征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说,容重较小的土壤具有较大的非毛管孔隙度,它有利于土壤的气体交换和渗透性的提高。

土壤孔隙可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蓄存的水分,不能补给江河或地下水,只能供植物根系吸收或土壤蒸发,而非毛管孔隙除为饱和土壤水分提供通道外,还为水分的暂时贮存提供了空间,此种贮存水对水资源管理极为重要。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称为土壤的总孔隙度。土壤孔隙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从而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土壤孔隙度大,土壤的通气性就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高的孔隙度使土壤具有高的水分渗透性,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一般来说,当土壤中的大小孔隙同时存在,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其中非毛管孔隙占1/5~2/5为好,此种情况使得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比较协调。若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小于10%时,便不能保证通气良好;小于6%时,许多作物便不能正常生长。土壤本身吸持的水量称为土壤持水量。林地土壤的发育直接受森林植被的影响,森林类型不同,林地表层的枯落物构成及地下根系的生长发育也各异,所造成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了各森林类型土壤蓄水能力上的变化。一般来说,结构良好的土壤蓄水量较多,土壤孔隙越多,越大,其贮存的水分也越多。饱和持水量是毛管水和非毛管水均达饱和状态时土壤的蓄水量,它是土壤涵蓄潜力的最大值。其中毛管水供植物根系吸收和林地蒸发,只做上下垂直运动。非毛管水通过重力在土壤中可做上下运动,也可做横向渗透,沿不透水层由高到低供应湖泊、河流,起着调节流量、稳定水位的功能。田间持水量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用重量百分率表示。田间持水量的大小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黏质土壤及结构良好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最大。

4 参考文献

[1] 黄承标.桉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桉树科技,2012,29(3):44-47.

[2] 温远光.桉树生态、社会问题与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项东云,陈健波,叶露,等.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95-201.

[4] 何斌,黄承标,秦武明,等.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71-74,94.

[5] 黄承标,刘运华,黄丹,等.杉木采伐迹地改植尾巨桉后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638-642.

[6] 温远光,郑羡,李明臣,等.广西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45-148.

[7] 林培群,余雪标,刘苇,等.桉农间作系统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4-27.

[8] 杜阿朋,韦东艳,张婧,等.不同造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J].桉树科技,2012,29(2):1-7.

[9] 叶绍明,温远光,张慧东.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主分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101-105.

[10] 杨伟东,钟罗生,杨国清,等.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治研究-改全垦为带垦[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5,7(3):179-153.

[11] 徐柳斌,陆梅,向仕敏.滇西山地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6):41-43.

[12] 叶绍明,温远光,杨梅,等.连栽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4):246-250,256.

[13] 李东海,杨小波,邓运武,等.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6):607-611.

[14] 向仰州,徐大平,杨曾奖,等.海南省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37-41.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