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120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结语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1明确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的园林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国务《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求职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是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务站”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们的头脑,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被社会认可。因此,在定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坚持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来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可以担任园林树木、园林花卉繁育、栽培技术员,花卉园艺技术员,园林苗圃技术员,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员,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员,园林工程技术员以及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员等。
2构建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变化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服务生产经营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园林生产经营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应用”和市场需求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与社会园林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园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根据市场经济和地方区域特点,通过多渠道广纳生源,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运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
拓宽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园林专业教学机制过程中,应坚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来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园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园林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园林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引进从事现代园林生产科研的设施设备,积极申请承担市县园林教学、生产、科研课题和开展园林生产科研活动,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加强与地方的园林花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园林生产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学生实习、就业途径,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三是利用校园内绿化的养护工作和承担校外绿化工程及绿化养护工作,为培养学生的现代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及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提供实践条件。通过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园林专业教学的“产—教—学—研”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培养渠道,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
创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索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坚持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园林学科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性内容和技术能力性内容及实践操作性内容三个部分,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对基础理论课采用“讲解—示范—设计—模拟—评价”的教师和学生双向行为—学生能力自主构建—教师评价导向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二是对技术能力课要求教师采用“指导地看—重点地讲—针对地练—独立地做—严格地考”的五步教法,培养学生“自觉地看—有目的地听—针对地练—独立地做—认真地改”的五步学法和模块式教学法,如“嫁接”这一实用技术就可把它分为枝接和芽接两大模块,然后再把枝接分为劈接、切接及腹接等小模块,把芽接分为丁字形芽接、嵌芽接等小模块来教学,在实习时,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轮流对各个模块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三是对操作实训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摹拟教学法等全真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与园林生产接轨的仿真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尝试把教学课题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按实际操作程序、进行消息收集、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检验实施效果和评估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面对飞速发展的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形式和迅速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有许多观念需要更新。学校应通过多途径的媒体宣传,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开展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推广、强化人们思想意识等途径,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中来,把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不断借鉴其他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专业品牌,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教职员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形成互为有利的人才培养体系。
2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完善教学软件建设
在专业设置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对园林专业加以技术改造,增设新学科和加强园林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使园林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形成有生源保证和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与市场变化需求、学生就业与趋势和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重新调配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比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针对职高生的学习特点,增设实践性强的应用型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训项目,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聘请园林专业行家里手为专兼职教师,构建学校与社会的专家技能型人才流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形成基本实践竞争意识;其次,要盘活园林资源和转化用人机制及分配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园林生产经营活动和承担园林科研课题,把园林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技术推广和产业示范作用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最后,要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在岗培训、高校深造、企业实训等途径来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教育素质。
3扩大实训项目基地,产学研相结合
在教学硬件上,加大投入,按技术能力模块来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创建仿真、模拟、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技术教育学习环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联合园林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服务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训、就业”一体化进程。使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能力本位,德育先行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问题。学生动手实习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要求。
1.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园林专业的许多实训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受力。
1.3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4.1研究思路。针对园林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实人普查、个案分析、现场考核、常规考试、专家考评等方法,统筹各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6.3服务于行业。通过开展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和行业部门的有效交流。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6.3服务于行业。通过开展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和行业部门的有效交流。
园林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1+X;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
1“1+X”证书制度的内涵
202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学校完成相应的课程,取得合格成绩后获得的文凭。“X”是强化,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本行业的深入了解,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X”的内涵包括职业技能的获取、知识素养的提高、职业能力的拓展、新技术新技能的适应等。“1+X”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建设,改变以教授为主而忽视学生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培育出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校应该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这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通过政策引导,在确保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专业特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2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面对新技术变革挑战,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一专多能、“1+X”新兴人才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目前,许多高校只需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就可以毕业,对专业等级证书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未做硬性要求。与证书相适应的课程缺乏,学生对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识不足;有些证书覆盖面不够,口径宽窄不一。同时,有些高校尚不具备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的空置率高,有的实训基地不能同时容纳多个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教学这些问题都不利于“1+X”证书制度的推进实施。风景园林专业就业面广,涵盖的范围大,包括园林建筑设计及广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全方面的设计领域。现阶段,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高校与普通校企脱离、校企融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使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企业的节奏,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当中应用程度低。究其原因,大多高校采用知识灌输教育形式,更加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项目脱离实际,侧重于艺术的表现。系统的理论没有得到及时的支撑反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此,高校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风景园林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建构课程体系,重塑人才基础结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
3风景园林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本章探讨“1+X”证书制度下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构建职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3.1重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证课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是前置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技能,“X”是后继课程,强调多种技能同时并重,是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客观反映。通过接口课程逐步转入“X”专业培训课程,包括植物学、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以传统的理论课程为主,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应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发展;第二,很多高校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仍然采用老旧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系统性差,理论和实践关联度低。因此,“1+X”证书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书证通融,将技能教学融入课堂考核,合理规划课程,在课程类别、内容方面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授课内容上,衔接职业标准,使课程体系的完善更具有时效性,在人才培养上实现“证课结合”。在教材的编写上,添加校企合作的内容以及企业和行业的人才技能指标。在学生的考核方面,以项目方案成果以及工作过程态度等作为依据。高校应立足于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通过课证共生共长对课程进行集约化构建。第一,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职业标准相结合进行优质课程的开发和重塑。第二,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在课程的建设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优化符合设计行业规范的课程体系,将岗位职业素养引入课堂教学。第三,学校与企业人员合作,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共同开展课程体系的建构,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做好课程的对接。第四,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与院校教学有机结合,吸引龙头行业参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定的统筹工作,与企业共同研发课程以及证书标准的修订工作。按照证书的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还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设计任务,使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获得了职业技能考试的考点内容。高校可以按照模块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和毕业设计等模块。将若干实践教学板块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从“专业+”的视角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教学与工作相融合的“1+X”证书制度。例如,一年级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包括设计初步、景观规划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竞赛、课程实习、艺术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学院把握学科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产学研项目化教学内容、产教融合、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四年级经过二三年级的系统学习的积累,进入到实验室、工作坊、企业学习,经过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才的角色转化。
3.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工作坊教学平台
为了使教学与企业和市场真正接轨,要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采用基于“1+X”证书模式的现代工作坊学徒制,从企业的角度和行业的高度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注重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进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此来推动风景园林专业产业化,更好地适应风景园林人才不断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的效率,提升风景园林专业的含金量。融工作坊课程建设是指将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融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一体,使这些课程在工作坊平台上盘活起来。让高年级的学生课余进入工作坊学习,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展开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和课题。学生共同分享和交流经验,教师对设计项目进行点评。学院邀请企业师傅担任工作坊导师,让实训平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工作坊平台参加对外服务,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外服务教师团队形成“1+X导师制”模式,即主要负责导师加辅助助理导师,共同完成对外服务项目。风景园林工作坊有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操练,有针对性地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做中学、学中做”,这种课后师徒关系突破了传统理论学科的局限性,重视实践,突出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鼓励中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合作积极申报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到设计项目当中。工作坊平台确保人才目标和社会需求交叉对接,在真实的微型社会场所中,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初步实现职业技能与工作岗位对接的体验,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接受了学校所教专业的通识知识,又可以满足职业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实现了从理论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3.3强化“1+X”证书制度的师资力量,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X”证书制度需要大量懂得教学和技术的培训讲师。高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发展的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选择龙头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企业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使教师了解相关技能的评价考核标准。将教师的发展和“1+X”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实践教师需要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鉴定资格证书,开辟教师晋升的新通道,有效推动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
4总结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以证课通融、双师团队、实训基地为抓手,主动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专业学科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及时将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形成了“证课结合”。学生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素养,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等级证书,从而提高职业认知,使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综上所述,高校风景园林人才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应该朝着应用型职业人才方向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1+X证书”不是简单意义的“双证书制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学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通过政策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它与国家、社会、院校、教师、市场、企业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几者之间要相互交融贯通,密切配合,才可以真正打破“围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邸锐.基于工作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设计艺术研究,20249(04):36-40.
[2]朱辉,陈士县,李季.依托“创客工坊”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0(02):116-119.
[3]郭朝晖,陶悠然,张兴威.工坊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1):126-127+136.
[4]毕雪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基于设计坊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应用[J].艺术教育,2024(04):190-193.
上一篇:园林局加强绿化建设总结
下一篇:园林实习自我总结{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