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05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当下我国已经逐渐加快了建设和运营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开始兴建起老年大学。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很多街道社区也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开始创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在2011年全国开始免费开放,这也为老人受教育,特别是老人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全国文化站的免费开放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免费文化站的项目之一就是艺术培训,这也很好地将文化传播的阵地和平台给有效地搭建起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老人都可以免费享受,从而使得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地参与其中,并且对这种做法也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誉。
1以人文本,按照一定需求进行施教
在我国的成人艺术教育中,最为特殊的就是老年艺术教育。因此,在对老人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老人的自身需求进行合理的施教。在对其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适应这种需求,还应该充分体现“老有所学”的这一传统文化目的。不能够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要将两者合理区分开来,从而促使老年大学的教学目的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对老人进行声乐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在班级的创设上创设声乐入门、声乐演唱、声乐研修、声乐表演、合唱、KTV等诸多声乐方面的班级,让没有基础的老年学员从入门班开始先进行学习,不断学习,不断晋升,直至升到研修班。针对一些有基础的学员,还可以让其根据自己的综合水平进行自主选择,从而让其得到相应的学习。这种方法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学员之间参差不齐的基础需求。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一些学员喜欢的风格以及各种时代的难易音乐,合理地运作这种音乐内容来有效辅助老人的艺术教学,从而让老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感兴趣也就更好地加强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老年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争取在教学内容上达到量身定做的效果,使其能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得到不断提高和进步,从而很好地使学员的唱歌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在教学的方式上,则可以采用很多的边唱边学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集体合唱结合独唱再联合老师示范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员在演唱模仿中对发声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使其很好地掌握演唱的技巧,促进其在歌唱艺术上不断提高。此外,学员还可以参加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以艺术规律为基础进行专业化施教
老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老人教育和其他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常规教育,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过,虽然老人教育对学历和证书没有什么追求,但还是应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程的建设,对教学以及系统教育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从而使老年人可以学有所值,学能所用。例如,在进行钢琴、二胡、长笛等器乐专业的教学上,不应该随便选择教学内容,而要从乐器教学的规律上进行教学,以基础练习曲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下去;在对老年人的学制管理上,也不应该设置期限,要结合老年人对器乐的兴趣和学习进度来设定年限,可以让其学习一两年,也可以让其学习个七八年;而在班级的创设上,应该从专业院校的器乐教学方式上进行创建和学员施教,不要设立大班,只开设几人或者是一对一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在对老年人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对每个人进行单独的示范,手把手地对每个学员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器乐专业的技巧方法学习上,还应该注重学员的乐理知识和欣赏名曲的关注,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此外,在一些钢琴、电子琴等需要五线谱的器乐学习上,还应该加强学员的五线谱知识,利用这种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先从基础教起,再逐步往深处教学,循序渐进,从而让每一个学员都有所收获,既丰富了学员的艺术知识,也能很好地做到寓教于乐。
3重视教育成效从而创新活力,回报社会
老人大学中学员对各种艺术的学习和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艺术类的大学生学习艺术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机能。而老年学员最开始学习艺术专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培养情操,也有一些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等。老年学员大多都有着很大的年龄,他们生活的年代是在40、50年代,感恩祖国和回报社会这些情操在他们之中都普遍存在着,对老有所为和回报社会的活动也非常重视和关注。因此,他们延续教育的成效,利用老年大学的平台来进行自我展现,都是在创造合适的机会,从而可以很好地回报社会。例如,在我国江苏省某老年大学中,对老人的普及性和广泛性都非常的关注,在为众多老人创设了学习平台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的效果,在多年中先后成立了“春之声”合唱团“、夏之恋”舞蹈表演队以及“冬之情”管乐队等,通过各种的活动形式,有效地鼓励了学员学以致用,也做到了很好地回报社会,得到了众多学员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自年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坚持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来对待我的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音乐教学实践,积极推进音乐教改,始终坚持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努力在教师这个圣洁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下面把自己的工作做一下简单总结: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持学习思想,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关心国家大事,定时收看时事新闻,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把提高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坚持学习,做到业务上与时俱进。除坚持钻研大纲、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外,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等理论书籍,订阅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教师博览》等报刊杂志,同时注重做好读书笔记和撰写学习体会,注重运用所学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业务工作方面
首先,在教学业务方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注重加强业务教学研究,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优秀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我更加注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带领所指导教师共同进步。
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中,我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层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教学中,我能坚持做到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留足空间,使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放开眼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实践“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教育工作中:我深深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注重对学生思想上导之以德,生活上施之以爱,学习上律之以实,坚持做到严于律己,做好表率,注重榜样效应;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及创造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学风,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工作成绩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鼓励专业民乐团体的音乐创作和演出,从而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提供动力,鼓励优秀的民乐团体和民乐作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传统民乐作品的原貌,让世界人民领略传统民乐的神韵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民乐创作是民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创作出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并通过演奏让它进人民众的生活,民乐才会繁荣和发展,而现实情况是民乐创作相对落后,优秀的作品少,我们现在演奏的一些民乐作品很大一部分是以前创作的,不是编曲的,就是中国的民间小调,虽然也很优秀,但由于缺乏新意,与时代相差比较远,很难得到现代人特备是年轻人的认同,所以创作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优秀二胡作品就至关重要。另外要加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沟通,目前,民乐创作人员大部分是专业作曲家及演奏家,专业写民族器乐作品的位数不多,加之对民族器乐缺乏一定的演奏经验,所以创作出来的曲目不一定成功,有些曲目很难演奏,不能充分展现民乐的魅力,而演奏家创作的曲目往往偏重于技巧和和声效果,旋律流畅度欠佳,乐曲缺乏深度,所以,作曲家如果和演奏家相互更好的沟通,将会产生更好的作品。中国的优秀民族音乐要打人国外市场,不仅是中国文化进人国际舞台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人身上肩负的使命,当前,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民乐并不是很了解,一些稍微懂的传统民乐的人也只是停留在几个熟知的传统曲目上,对中国民乐的审美价值缺乏认可,中国民乐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先通过精彩的演出让人家了解中国民乐,政府要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高度来提高对传统民乐的认识,政府每年春节期间都应举办国家级的民乐专场,要利用媒体加大对民乐的宣传,使传统民乐的本色永驻民心,中央民族乐团到美国和奥地利的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既有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又宣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让二胡及二胡音乐进课堂
使它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对民乐的普及及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高校一直是以外来的教育模式为指导,极度重视声乐钢琴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民乐的普及教学,形成了西乐优于国乐的观念,只对少数学习民乐的学生开设系统的民乐教学,导致课程开课率低,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乐也走出了国门,向西乐进行挑战,展示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但是还是没有打破西乐优于国乐的观念,由于对于民乐的不重视,出现了对民乐改革的不彻底,出现了高校民乐教师课时少,改教理论课的现象,民乐生源也面临危机,有些器乐学生由于没有所学专业的教师而处于停顿状态或该学其他专业,只有古筝专业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情况好一点,在高校民乐选修课过程中的情况也不太好,往往民乐选修课只在大三时开始上课,大四又因为论文和实习,也上不了儿节课,因此,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可想而知,所以高校一定要调整政策弥补对民乐重视不够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对民乐的学习和保护。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里开设了国乐课,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音乐课得不到重视,音乐教师没有地位,很多音乐教师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在授课过程中也就缺乏传授民乐知识及技巧的能力和兴趣,只能是唱些流行歌和音乐欣赏课,形式很单一,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学习和领略民乐,现在中小学的音乐脚自_【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简易乐器都是竖笛,虽然这种乐器简单易学,但是它却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元素,二胡作为一种演奏方便、历史文化深厚的乐器,如果让中小学学生及早学习它,可以说对继承和发展民乐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另外二胡这种乐器又容易携带,而且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演奏和欣赏方面也符合中小学生的审美,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生活中队这种乐器了解的比较多,学起来会容易的多,学到一定地步后,可以让他们演奏一些反映当地文化的音乐作品,比如说当地的戏曲音乐,歌舞音乐,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当地文化民俗的了解,又丰富了他们的音乐文化修养。对高等教育中的二胡音乐教育也应当适当调整,比如说应该适当加大高等音乐教育中的二胡招生名额,调整高考中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重,由于一些喜欢二胡音乐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民间,相对来说,文化素质不是很过硬,但是从小受二胡音乐的熏陶,有着很好的天赋和条件,所以适当调整文化课在高考中的比重,将更有利于他们接受正规的二胡音乐教育,使更多的学生去接受二胡专业的音乐教育,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二胡音乐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定期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民乐演奏大赛和评奖活动
这样更有利于推出有潜力的人才和有价值的作品,中央电视台定期举行的民族器乐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立奖项,将鼓励更多的优秀的二胡音乐作品和演奏人才的产生,国家很多的优秀的演奏家都是通过参加国家级的赛事才被人们所认同的,例如二胡演奏家姜克美、于红梅、宋飞等,一些新创作的反映当下人民生活的二胡作品很多也是通过大赛而被人民熟悉的。
四、大力发展业余二胡教育
倡导以社区为载体的业余民间基地,调动二胡音乐爱好者参与的热情,从而推动二胡音乐的发展,比如说可以组织业余二胡演奏团体利用节假日在公园里演出,这样既陶冶了自己的情趣,又娱乐了广大的市民,也提高了广大民众的音乐素质,在昆明的翠湖公园,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就有很多的二胡演奏团体,他们或独奏、或协奏、或为戏曲演唱者伴奏,吸引了不少的民众来观看,无形中使二胡音乐发扬广大,另外一些音乐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也为培养二胡人才发扬二胡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音乐培训机构大部分都有教授二胡的,也有不少的学生去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又使二胡音乐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成立专门的传统民族音乐研究所
定期采风、记录整理民间的二胡乐谱、进行专门的二胡音乐创作等,将更有利与二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很多高校里特别是音乐学院大部分都设有专门的传统音乐研究机构,他们专门从事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包括二胡音乐的研究,这样将使二胡音乐的研究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从而为二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利用好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宣传
大众传媒是民乐和大众的纽带,目前最普及、影响力最广的电视传媒应该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民乐,然而,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趋势,很多电视频道整天充斥着低俗的电视剧和选秀节目等,而作为中国音乐主流的民乐却被丢在一旁,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开办了国乐飘香等栏目,但在收视率低的情况下生存堪忧,传统民乐本来就与流行音乐有很大的差别,决不能以市场化和收视率来要求,收视率低恰恰说明了大众民乐滋养的不足,我们媒体更应该加大力度去报道民乐,去培养民众。
七、中国民乐的曲目创新要具有现代意识
创新发展、融人现代是当代音乐制作人的共识,因此,对二胡音乐进行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而又能与传统民乐血脉相通,成为今天民乐曲目改革和创新的新理念,近年来,中国民乐乐坛出现了一批将古曲中单旋律演变为有和声、肢体的演奏形式,另外翻奏、整合现有的音乐作品,包括广大少数民族音乐也是现阶段新民乐的创作思路,例如新改变的二胡曲《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加人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翻版不是盗版,恰恰是翻版却蕴含着一定的含金量的创新动因,而创新又正是民乐的灵魂,赋予了民乐新的生命,实践证明,传统民乐的创新,不但要有历史的、民族的眼光,同时也要有时代的、世界的眼光,要具备现代的意识。既要立足于本民族又不固守本民族传统,既善于借鉴西方先进的东西又不盲目追随西方潮流,民族性并不排斥世界性,世界性又不抵触民族性,民乐发展的同时要广泛的与世界各国、各地区音乐相结合。
八、总结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一、查找分析的主要题目
1、在指导思想上,习惯沿用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需要进一步深进进行。
2、在工作机制上,“中心”工作职能内容长期以来不够明晰,工作边沿化,中长期工作目标难以系统规划。
3、工作超负荷,编制严重不足,工作岗位专业职员奇缺。
4、“中心”制度建设这几年有进展,但关心关注民生的较多,着眼工作的制度还有欠缺和不够,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下几个制度,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图书治理制度、项目治理制度以及补充建立供热报销制度等。
5、按照20*年部里下发的“文人发21号文件下达的‘中心’‘以治理岗位为主的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做好“管办”结合,应该进一步理顺、统筹和协调好以下关系:点与面的关系、事情与事业的关系,计划与规划的关系,核心项目与精品工程的关系,事务层级与公道分工的关系,品牌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6、在“三定”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明确处级部分的职责和决策权,以便强化部分责任、工作条理和系统总结。
7、为切实发挥“中心”资源上风,应着力加强数据中心的专业职员配备。
8、“中心”应该多为工作职员创造学习、进修,进步专业技能,更新知识结构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9、“中心”成立以来,拥有一批工作品牌,如: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全国原生民歌大赛、民族民间艺术数据库建设、承办每年在澳门举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等,近年来,部里又下达了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务,如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全国艺术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承办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遗产苏州论坛、承办部教科司前头的全国民族器乐比赛、承办文化部与香港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但由于“中心”干得多,说的少,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中心”在外着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中心”作为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整理工作,队伍精良、积累丰富、成果显着的一个专门单位,却在文化部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能定位。
10、工作程序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应进一步理顺和协调,以便进步工作效率。
二、整改措施
“中心”领导班子认真听取和吸收了上述意见和建议,对改进工作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一致表示,一定要按照部党组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大工作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进步治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进步统筹和协调能力,整改方向主要是围绕“有为有位,明确‘中心’职能,以人为本,进步治理水平,常抓不懈,强化核心业务,深进研究,推出精品项目”几句话,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继续抓好基础资源类项目和标准化建设,完善数字化保护体系建设。在完成科技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拯救”、“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项目的基础上,抓紧“中国民间文学数据库”、“中国戏曲数据库”、“中国古琴文化数据库”、“中国传统节日史志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以十部“中国文艺集成志书”资源为基础开发建设的“中国记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量从60万条增加到100万条以上。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建设工作。
第二,继续组织和实施相关科研项目,为保护和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建设开放的科研实施与组织治理平台。力争提前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民族文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为民族文化基础资源的共享、数据安全、传播完成平台建设;尽快完成“中国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现状调查”项目总报告,为文化体制改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面正确的调研数据。尽快将已进行两年展开30多个子项目的“中国节日志“项目申报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节日普查,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为国家节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抓紧已立项的国家科技计划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工作,为国家编制文化资源舆图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力争将已完成论证研究的“中国皮影、木偶集成”、“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集成”、“中国史诗集成”等项目纳进明年的财政立项。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后经“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等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初许多音乐志士(如萧友梅、青主、李叔同等)留洋回国后的传播,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
西方音乐的传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全方位的冲击,但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中国音乐如何发展?二十世纪初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是“国粹派”,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对西方音乐采取抵制的态度;第二是“崇洋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只有西洋音乐才是最先进的音乐,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第三是包括刘天华先生在内的“中西融合派”,主张“洋为中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大批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他们创办了许多社团,展开了对新思想、新知识的探求。一部分人主张把我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引向西方化的道路。而“国粹派”则死守阵营,拼命维护雅乐,极力主张只有复兴雅乐才是我国音乐的出路。两种势力在当时都各持己见,各行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天华先生通过认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承认西方音乐的优势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同时,他也认识到我国的民族音乐面临的境况,主张把西方的长处融合进来,革新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使之与“世界同步”。
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刘天华先生对“改进国乐”作出的贡献,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1、倡导音乐的普及教育
十九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提出了学校设立音乐课的主张,以及后来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得到社会的拥护,随即产生了“学堂乐歌”,教育机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西方的模式,对象以学生、文人、上层人士为主,有“贵族式”的格调。这些做法很难使音乐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此时,刘天华先生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的音乐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乃是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要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注:引自《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刘天华),载国乐改进社的《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28年2月。)深刻地指出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局限性,并提倡把音乐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刘天华先生1915年被聘为常州中学的音乐教师,这一时期,他组建学生课余乐队、丝竹合奏乐队,受到民众称赞,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气。之后他三次发起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研究探讨我国音乐的状况及如何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等问题,同时号召与会者:“合力工作,以救此国乐残生。”(注:引自《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载《新乐潮》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6月。)参加研讨会的有学生、教师、民间艺人、和尚等各阶层人士。1927年刘天华先生主持组建“国乐改进社”成功,并创办了《音乐杂志》刊物,发表了许多音乐教育观点、音乐研讨、评论文章。此间,“国乐改进社”的一项任务就是面向社会举办音乐培训学校,刘天华先生提出对学员的学费收得愈低愈好,担任教师的社员不但不给薪水,还得捐资用于办学,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扩大音乐普及教育的影响。刘天华先生还利用业余时间给社会上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层的学员上课,不取分文学费,而自己的孩子因无钱交学费,只好在家中自习钢琴,刘天华先生的学生知道后,以先生周末补课为借给先生学费,帮助先生的孩子去上钢琴课。
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刘天华先生高尚的人格和致力音乐普及教育的崇高精神。他克服困难,多方奔走,招募人才,筹措资金,组建社团,创办刊物,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的新路子。然而,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几个“穷秀才”来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困难显而易见,以致于刘天华先生的许多计划没有完成。但他的精神和行动对当时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政府及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盲目性、极端主义等现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热心拯救民间音乐
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封建统治时期,民间音乐从来不受重视,即使在“五四”新思想风糜的时期,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很少有人过问。“崇洋派”更认为民间的东西低下、落后,不值得花力气。一些民间艺人虽然充满创造力,可他们所处的地位非常低下,对社会的影响力极小。很多优秀民间音乐渐渐失传,刘天华先生力图改变民乐的地位,并首先从学习、传播入手,他指出:“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忘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注:引自《梅兰芳歌曲谱·序》(刘天华)。)他在传统工尺谱的基础上加注一些辅助符号,在左边加上近似简谱减时线的直线等等,并向我国民间音乐界大力推广线谱记谱法。他在《音乐杂志》上发表的音乐作品,采用工尺谱与五线谱相对照的形式,此举对推动音乐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方面,刘天华先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他在“国乐改进社”文件中制定了严格而完整的方案,如在各地招收致力于民间音乐的社员,调查各地域民间音乐的种类、形式、结构特点;了解各地对国乐和国乐改进的意见及各地学校对中、西乐教学的态度;向社会征集各种民间传统的乐谱、乐器、书籍、文章;计划成立国乐征集图书馆、器乐博物馆等等。这么宏大的计划和任务靠一个自发组织的小小的“国乐改进社”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然而刘天华先生就是凭着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顽强的意志,执着地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迈进。他自己经常到各类民间艺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桥杂耍场等)收集记录各类民间音乐,为此曾使他染过多种疾病。他还经常把民间吹打的、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同他们一起演奏并记录他们的音乐。刘天华先生一生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其中有《佛曲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瀛州古调》、《梅兰芳歌曲集》以及大量的民间锣鼓乐谱、吹打乐谱和民间小曲乐谱。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困难,《音乐杂志》只不定期地出版了十期,且篇幅有限。凝结他多年心血的许多手稿未能及时出版,他去世后,大部分失散。
刘天华先生不辞辛劳地拯救我国的民间音乐,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也正是受他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音乐家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诸如《二泉映月》等精品才得以留传于世。
3、积极改进民族乐器
二胡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许多年过去了,其技法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用途仅局限于民间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还被许多人视为“粗鄙淫荡”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刘天华先生开始学胡时就遭到父亲的严厉斥责,甚至把二胡摔于地上。在后来的学习中,其妻子一开始也不理解,认为是没有出息之举。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的传统意识,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由于他教学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他趁机创立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天华先生结合教学经验,借鉴钢琴和小提琴的技巧,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和十五首琵琶练习曲,初步奠定了这两件乐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干的演奏家,这些演奏家的风格对今天的民乐演奏家影响极大。
在传统的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刘天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如把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演奏发展到七个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高(d[1]-a[1])和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45厘米左右);规范了弓法、指法,明确了揉弦、下滑、上滑、颤音、顿音、泛音等技巧的运用规范。在其兄刘半农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计算,确立了琵琶的“六相十三品”,并在传统琵琶品位上安装可以拆卸的半音品位装置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扩展了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了它们的表现力。
此外,刘天华先生在民族乐器的研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经常把老乐工请到家中,共同探讨各种民族乐器的传统特点、发音结构原理等,并研究制作了古代的箜篌及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由于他的过早去世,更多的研究项目没有来得及完成,先生去世后,家中还存放着许多用于民族吹管乐器改良的长短不齐的管子。
4、创造性的作品创作
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始于1915年,当时他处于丧父、失业、不得志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中,每天拉奏二胡,渐渐产生了《病中吟》的音调。在后来的艺术道路中,经过广泛地学习和探索,得出了“国乐之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和“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认识。(注:引自《国乐改进社缘起》(刘天华),载《新乐潮》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6月。)他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刘天华先生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还有一些整理的传统乐曲和根据民间小曲改编的独奏曲。
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1、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如二胡曲《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和琵琶曲《虚籁》;2、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和琵琶曲《歌舞引》;3、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如二胡曲《光明行》和琵琶曲《改进操》等;4、对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忧虑与痛苦,如二胡曲《独弦操》等。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声。其作品的创作技法运用了我国民间常见的核心音调的重复变奏法、自由延伸、模拟等手法,采用以凡代宫、变宫为角的调性游移对比,乐句结构多采用起、承、转、合及合头、合尾等形式。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洋技法中的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前奏曲式、进行曲式等结构形式以及移调、转调、离调及各种音程的跳进、大三和弦分解等乐曲发展手法,3/8、12/8节拍的应用等等。
三、大力弘扬刘天华先生的精神
刘天华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对中、西音乐有着辩证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西洋音乐,同时也能正确对待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点和弊端,他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这既是对“全盘西化论”的有力回击,也给死守陈规的“国粹主义”者以深刻的教育。
我们传统的音乐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社会风貌以及音乐特点,应该得到完整的继承和保存,但它只有发展才会光大,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保存。如果总是强调传统而拒绝新的内容,也无从谈论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气魄宏大的体现。然而,到十九世纪后期,我们的音乐文化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并受到了西方音乐的挑战,尽管它也并非弱不禁风,但确实有被击败乃至同化的危险。正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形式,使我们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后来者在其精神的鼓舞下,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使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后来也有人对刘天华先生的功绩提出质疑,说是“中国就因为有了刘天华,导致我国现在的民族器乐洋不洋,中不中的”,这其实是一种复古思想的再现。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形式并非抄袭西洋,而是有选择地借鉴,目的是吸取一些外来的营养增添我们民族音乐的活力。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创作技法基本上以我国的传统为本,这一点,只要对其作品深入了解,就能清楚地体会到。刘天华先生在西洋音乐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精通西洋音乐理论和多种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演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受托诺夫的赏识。然而他致力于国乐改进,这不能不说是高度的爱国精神。他为了改进国乐,一生都是在贫困和勤奋中度过的。他所付出的劳动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于他的努力,使古老的音乐形式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二胡,今天在民族乐器中已是佼佼者,但如果没有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很难想象这门艺术现今会是什么样子,最起码也要落后许多年。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音乐从收集、整理、研究、体系规范到作品的创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更加多样,有的甚至把西洋的作品移植到民族乐器上演奏,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仅能表达我们民族的韵味,也能表达异国的风格,体现出其多样性的功能特点,应该说这是一个尝试性的突破,可它并没有改变我们民族的特性。“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上一篇:器械操活动总结{整合5篇}
下一篇:器乐培训总结{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