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20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杭州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2.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各区、县(市)大力举行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此来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发展。
3.加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活动,6月份举行展示和颁奖活动。以此落实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促进器乐教学的实施。
4.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10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评比,12月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以高质量、高水平来体现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做好三项评比的初评工作,选拔优秀者参加杭州市评比。
5.做好课改本学科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工作。协同做好课改领导小组在教师中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对第三批实验区音乐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一个抽样调研。以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基础发现总结推广经验,以点促面,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
7.继续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8.开展学能考试研究。结合新课程的精神,开展学能考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制定学能考试审美与艺术测试方案和标准。
(二)积极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
1.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实验和培训活动。深入学习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领会思想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探讨新教材教法,为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直属高中6月份举行《音乐课程标准》检测活动,并举行有关辅导讲座,以此来加强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音乐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能力。
2.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直属高中2月份举行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讲座,5月份参加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6月底举行音乐课堂教学录像评比,12月举行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
3.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小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5月份在直属高中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4.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各项专业培训。3—4月份举行《课标》和舞蹈培训,以此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战略,强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的教学调研与指导,同时调研与总结优质示范高中的教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中教学。5月份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6.积极协助上级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高中音乐新课改实验工作。
(三)深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
2.各区、县(市)在总结前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推广教改成果,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3.切实开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组活动,以此培养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音乐教改研究小组教学研究活动,举行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音乐教改的发展。
4.继续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研究本学科学校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征,探索更有实效性的音乐教研工作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支持各县区开展教研组长的培训。
5.继续推进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继续加强学生“个性化、合作化与活动化”的研究。
6.继续大力推广省级一等奖课题《小学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的成果。
7.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学生音乐学业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促进音乐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8.协助做好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工作。积极制定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方案。
(四)完善地方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地方性综合课程《我与杭州》。完成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编写任务。加强《我与杭州》教材的培训工作,加强该课程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
2. 加强“杭州教研网”的建设,继续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做好网上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库建设。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学科主要工作(直属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学期音乐教研工作
大组成员会议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辅导讲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舞蹈培训
5月份 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比
6月份 音乐录像课评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检测
大组成员研究学科教研工作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区、县[市]部分)
2—4月份 区、县(市)举行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5月份 新课程音乐案例评比
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
6月份 义务教育新课程第7轮骨干教师培训及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
颁奖活动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教研员工作会议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届教学论文评选、课改优秀教师评选
第三批实验区新课程教学状况调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组长培训
举行《我与杭州》、《人与自然》、《廉洁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学院;器械健身;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17-01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器械健身专项学生对健身教练专业实践能力需求情况
对于学生的制定与实施训练计划和内容的能力、训练课的组织和教学能力、技术纠错能力、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的能力、对客户健身效果的预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由于器械健身专项学生的训练内容多跟随老师制订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缺乏对客户的身体判断与安排内容的自主性与对他人的训练及效果的实践经验。
(二)器械健身学生的私教课程情况
在俱乐部担任全职的学生比担任兼职的学生每周的课程数要多,说明具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大的提高。
(三)促进器械健身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学习丰富的专业课程外,由于健身市场也在朝着越来越成熟趋势发展,在丰富学习渠道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在实践中的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训练要求的把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并为器械健身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参加类似机构关于健身教练能力的培训。
(四)健身俱乐部的需求现状
健身俱乐部目前对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是欢迎的,健身俱乐部内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练,因为健身教练作为俱乐部的形象,健身教练可以直接为俱乐部带来收益,目前健身俱乐部教练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经调查器械健身学生,主要离职原因为劳资待遇问题、学生工作不够沉稳。
二、器械健身专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一)优势
从调查可知管理者对在俱乐部中担任健身教练的学生很是认可,反映出学生具有的实践能力同健身俱乐部的需求比较吻合,且学生能比较好的处理同事关系,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很大,学生在激发客户训练动机、为客户设立期望能力、引领和决策训练内容的能力、处理与客户关系的能力方面受到管理者的认可,管理者认同学生对工作态度,学生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知识、体育保健与健康知识、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制定等知识掌握应用情况反映很好。器械健身学生对于制定与实施训练计划和内容的能力、安排训练负荷与强度的能力、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制定合理饮食计划的能力评价较好,说明学生应用情况先对较好,表现出比较自信,学校的系统地为学生安排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学生的专业工作实践能力有较大帮助。
(二)不足
器械健身专项学生在校期间训练内容多跟随老师制订的训练计划安排训练,缺乏对客户的身体判断与安排内容的自主性与对他人的训练及效果的实践经验。
在制定与实施训练计划和内容的能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训练课的组织和教学能力、对客户健身效果的预测、对客户和自身运动总结的能力均不理想,需要有针对的增加相关的课程。器械健身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有服务的意识还有欠缺,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很好,对俱乐部管理经营管理知识、营养学的知识掌握不足,而对自己的工作形成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
(一)加强器械健身专项学生的社会实践
由于俱乐部对学生的认可度较高,学校可以加强与俱乐部交流了解俱乐部现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知识应用,从而巩固和提高健身教练专业实践能力为继续学习提高相应不足的能力做有针对的调整。
(二)如何加强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具备稳健的学习态度,珍惜实践的机会,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最求形式;注意要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同时加大所学课程的深度。
(三)器械健身学生需要提高的相关专业实践能力
在技术实践课程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爱好和健身俱乐部现状有针对的选择,学生的制定与实施训练计划和内容的能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训练课的组织和教学能力、对客户健身效果的预测、对客户和自身运动总结的能力均不高,需要有针对的进行的加强。
(四)加强学生·教师·俱乐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的建议
搭建学生·教师·俱乐部之间平等的公共交流平台。更大化促进在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俱乐部、教师与俱乐部、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等各方面交流与学习,有利集中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先进经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互动轻松的学习氛为,很好的避免学习枯燥。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歌唱如线贯珠。比如: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培养音乐艺术特长生,作为音乐教师,必须精益求精,追求更高的音乐素养,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DD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在音乐教学上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为深化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为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审美发展提供优化的、可持续的基本教学资源,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建议大家努力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感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DD音乐》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2月第1版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教育部曾提出“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课题,然而现状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方面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要求。
中小学音乐课上课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准,音乐课中设置了初级的乐理课和学唱歌曲,目的却停留于乐感本能的诱导中,缺乏学习音乐的基本功和技巧学习(如声音的发声方法、乐器的演奏方法等等),缺乏艺术学习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培养,原因在于中小学校一般都没有必要而充足的音乐教育师资,更没有充分的教学时间。因此,学生只有走出学校求教于专业艺术院校教师和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
“音乐培训机构”就刚好填补了这一不足,因为“音乐培训机构”也是由教委直接管理的教学单位,有着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一点和中小学十分相似,同时“音乐培训机构”采用了专业音乐教育院校的教学方式(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得到大量高水平专业艺术家的支持与加盟,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水平。所以说“音乐培训学校”是对义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且,如果说学校音乐教育是为了普及,那么校外的“音乐培训机构”的音乐教育就是旨在提高,是按专业的要求造就人才、发现人才。
(二)“音乐培训机构”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普遍提高。
望子成龙,作为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问题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与提升,已不仅仅是停留于文化课学习的层面上,而增加了对艺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为专业的音乐教育。
在我从事音乐培训工作的两年中,我发现一个普遍性的特征:家长送孩子学习音乐,绝大多数是想让孩子学会一门艺术特长,在今后有一个业余爱好,提高人格素质。很少有家长要求孩子将来成为艺术家或从事专业工作。从这一点来看家长的要求可以说是两点:“一是用音乐提高孩子的个人素质;二是用音乐丰富精神世界”。
俗话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这是人类音乐教育中为历史认可的真理,也是大多数家长内心中的一个朴素而善良的期待,从而酝酿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一种建设和谐社会、造就和谐公民、培养美好人才的文化事业。于是“音乐培训”也就具备了生存的土壤。由于“音乐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广泛采用了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开设了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因此使“音乐培训机构”备受学员欢迎,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是“音乐培训机构”发展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生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作为父母也具备了考虑孩子教育投资的财力,于是家长们纷纷选择让孩子学习游泳、围棋、武术、舞蹈等,也有更多的选择了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古筝、萨克斯、小号、圆号等。学乐器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也需要比较高的投资,因为乐器是比较昂贵的,同时孩子的兴趣又是多变的充满了未知因素,使得音乐教育投资变成了风险的投资。常常有家长抱怨“买一架钢琴需一万余元,如果孩子学一半不学了,钢琴就成了‘高级摆设’,我们又不会,摆着占地方。”这也就成了学习乐器的一个阻碍。
“音乐培训机构”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因为“音乐培训机构”一般都开设了有偿练琴的服务项目,可以让学生学习初期不必买琴,学一段时间看看孩子的天赋与学习兴趣再考虑购买,可以大大避免了广盲目投资。
可以说选择学习乐器,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
(四)大量专业音乐人才将成为音乐艺术培训学校的师资来源
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除了表演任务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艺术的推广普及”,目的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广大演员演奏员们多年来一直都默默地从事着业余音乐教育工作,他们也纷纷投身于“音乐艺术培训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成为教学中的精英骨干。
专业艺术院校每年大量的学生毕业,他们通过学习也具备了专业演奏水平,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投身于业余音乐教育中,通过社会实践积累教学经验,逐步成为了“音乐培训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极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另外,更有相当数量的艺术院校的教授、讲师,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到了民办业余音乐教育中。
以上这三股力量也就成为音乐艺术培训学校强大的师资基础。
(五)“音乐培训机构”的意义与功能
如今“音乐培训机构”发展得欣欣向荣,家长纷纷把孩子送来学习,这种学校一不能发放毕业证,二不能帮助升学,那么其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1.用乐器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媒介,把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加专业化
人的一生要学太多的艺术门类是不大现实的,而专业的学精一门是很有必要的。在美国有的大学一方面要求学生会三门语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会乐器否则是不让入学的。他们把演奏乐器的能力当成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音乐培训机构”中学校的模式与中小学差不多,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相似,这使学生进入学校能很自然,而学习乐器一般都采用小班上课,又使得师生们的交流更为直接而亲切,这样的教学质量是很高的,往往每节课内容学生都能90%以上的消化。
学习乐器可以说是学习一种技巧,一般分为发音技巧,演奏技巧两大部分(这里不做详细论述)。学习这些的目的在于学习音乐文化,无论学习什么乐器,目的都是“演奏音乐”,演奏音乐的目的在于认识音乐、理解艺术从而“自娱娱人”,“自娱”不难,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娱人”就不易了,首先,要有流畅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必须有“音乐”才可“娱人”。在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更多的应该在教“音乐”,简单的说就是演奏得有感情,有表现力,还要让别人听得懂。这可以说是对“审美素质”的一种最为深刻的灌输。
2.全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塑造全新的思维方式
学习乐器与学习语文、数学是完全不同的。在学习乐器基本发音技巧的同时开始学习识谱,并且把乐器的音响效果与谱面相结合。随着乐器演奏技法的逐步深入,谱面也逐渐复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学懂书面的谱子,同时还要能熟练应用。并且要达到看着谱就能演奏,而不再乎是否见过这首曲子的谱。如学会识字一样,学懂了还不行,还要达到熟练,二者合一才能达到要求。这就要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谱面的快速反应能力。实践证明,对于中小学生和幼儿来说只要方法得当达到要求并不困难。由于他们必须把谱上音符和节奏通过肢体动作传达到乐器上,演奏出与谱面一致的音响来,从这一点上来讲孩子们学习乐器的同时,还训练了他们的肢体谐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这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乐器学习在所有专业或非专业学校中都以一周为周期,每周上一次课。一周是人的“耐性周期”,老师安排练习作业在一周内完成,学生必须每天练习同样的东西。一周练习七天是可以忍耐的,再多就难了。一天24小时是人的“记忆周期”,可以说一个信息在大脑里存留24小时后会开始衰减,所以每个老师都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定时定量的练习。那么在每次上完课回家孩子是处于没有老师的状态下自习一周,孩子就必须有极大的自觉性和耐心进行自学性的练习。刚开始需要家长配合监督,之后大多都可以锻炼出一种耐性和自学的习惯与能力。这一点对于孩子而言比学会一门乐器更具深远的教育意义,这也是许多家长愿意投资孩子音乐教育的原因。
3.艺术人才的培养从孩子抓起
在艺术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以4岁到14岁的少年儿童最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天赋也最易发现与开发,很多具有天赋的人也就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我的周围就有许多学生参加音乐培训,有的最终考入专业艺术院落校并毕业走上专业表演道路,有的把乐器当成了终身的爱好,并和音乐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都是从小开始的,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较高的音乐天赋。有的学生刚开始时候并不出色,而通过学习逐步开发出来,并且越来越优秀,这在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
据统计,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音乐培训机构”就读过的学生。可以说音乐培训机构是艺术人才的摇篮。
4.音乐培训机构是提高欣赏能力,传播音乐文化的使者。
音乐培训机构在我省从兴起到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先后培养了数万人,学生通过乐器演奏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更系统地学习了音乐文化。
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会音乐表现及音乐处理,同时也更为真切地学习音乐欣赏。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民乐合奏课 生源质量 招生政策 传统音乐文化 师资建设
一、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设置及研究现状
随着民乐合奏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的普遍开设,对这门课程逐渐重视,对此课题项目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江西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邓春慧在《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一文中介绍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处于薄弱甚至空白的困境,并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人们对高师培养目标的理解差异和对生源素质的认识不同所致”;二是“部分高师能从事器乐合奏教学的教师不多”,师资的薄弱也造成这门课程不能顺利开展;三是由于这门课程“需要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训练过程花费时间长且进程缓慢”,加之缺乏社会关注度,因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着眼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关注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湖南女子学院教师张建庄在《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中指出,目前综合性高校音乐学院的合奏课也普遍存在难以开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受到学生的演奏基础差、乐器门类单一及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分化严重等问题的局限。对此作者提出了两个相应对策:其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明确指挥在乐队中的地位及采取因“器”施教的方法提高乐队的整体性;其二,通过加强学生个人基本功训练、集体基本功训练和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的训练达到提高乐队成员基础能力的目标。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康翊、宗晏宇在《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一文中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该校从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艺术水平出发,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对合奏课程实行多样化与实用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此外,关注高校器乐合奏课课程的研究还有如陶纪泉、金英子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顾凯霆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朗群的《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姚春城的《浅谈合奏课》,刘丽琴的《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等等。学者们一致肯定了合奏课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出该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笔者对合奏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不再赘述,着重针对其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及思考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二、民乐合奏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瓶颈
(一)生源质量
艺术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器乐需要年幼启蒙,持之以恒,能够从小坚持到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考取国内外的几大音乐学院。因此,高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专业情况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报考音乐学院专业落榜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往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另一类则是小时候有过器乐基础,中途中断,为了参加艺考,临时拔高一至两首曲目参加考试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和所掌握的乐曲结构呈断层状态。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在合奏课中学生们的表现能力相差甚远,给课程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
1.专业较弱的同学在视奏、订指法、节奏、处理声部关系甚至把握音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一部分困难可通过课前预习的办法得以解决,但节奏、音准等技能则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分配在纠正节奏的一致、音准的精确、指法的统一等基础技术上,大大延长了一首作品的完成周期。而为了完成大纲任务,教师只能降低乐曲的完成标准,无暇对乐队作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作品处理。这就致使乐队演奏的作品往往不精致、细腻、深入。
2.合奏课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因此少数专业较好的学生需要降慢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会因为在合奏课上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养分而对其渐渐失去兴趣。
3.乐队成员水平的差别给教师选材造成很大困难。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新作品,那些水平低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整正确地演奏,作品也就得不到较好的演绎;而太过初级的作品虽然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但不能使专业拔尖的学生在乐队中得到应有的操练和培养。
总之,学生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乐队的总体质量难以达到同步水准,这是摆在大多数高校面前的头等难题。
(二)乐种门类
受限于当地师资、乐器难易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学生往往会选择购置乐器花费相对较少、容易掌握、短期内进步快、师资充裕的乐器,比如古筝、二胡等;而乐队中紧缺的琵琶、扬琴、唢呐、笙、中阮等乐器,学习的人则很少,这就给乐队声部间的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教师的排练及选材。
(三)教师资源
一位成熟的合奏课教师需要掌握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响特点、定音方式、演奏技巧,要有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最好自己有丰富的乐队演奏经验,还要具备很好的读总谱能力和乐队指挥能力,以及一定的配器和编曲功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并不是朝夕所能达至的。但目前,对于优秀合奏课教师资源的培养和引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排练硬件设施
排练硬件设施包括适合排练的场地、椅子谱架、指挥台,以及某些不便携带的大型乐器,如打击乐、扬琴、古筝,等等。这些设施的购置需要学校在物质上的支持,但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仍受困于硬件设施不齐全的高校不在少数。
三、关于合奏课所处困境的对策
(一)招生政策倾斜
解决生源质量和乐种门类不全的问题,需从招生入手。现在很多高校在招收专业时往往采取打包录取的方式,以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招生简章为例: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民乐方向总共“招收名额25人(仅限古筝、二胡、琵琶、扬琴、竹笛、打击乐)”,但对于每一个专业的具体招收名额,简章并没有作详细限制,在打分时也采取打通打分,即所有专业的打分标准是一致的,录取时将考生的专业成绩和文考成绩以一定比例相加得出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使学校在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控制上很被动,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高水平比例也就较大,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少,高水平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比热门专业的人数少很多,所以最终的招生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冷门专业依旧不能达到理想人数。
综上所述,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对专业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专业排名前十名(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以内的考生在文化课上给予降分保护;对乐队中稀缺的乐器也能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如琵琶、扬琴、竹笛这样的紧缺专业,在打分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样既可帮助高校走出生源质量不均衡的困境,又会对学生在最初选择乐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缓解当前社会上热门乐器扎堆、冷门乐器传承不力的现象。
(二)师资配套建设
师资不足也是影响合奏课程质量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合奏课师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可考虑从现有的器乐专业教师中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相关学科如指挥、配器、和声等专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不定期地聘请当地乐团的驻团指挥给乐队上课,使乐队得到多重内容、指挥风格的滋养。此外,若能请作曲家根据学校乐队自身的特点创作曲目,或对现有曲目进行配器修改,以使其更适合乐队编制,则是最为理想之策。
(三)排练形式多样化、灵活化
1.由于高校乐队中普遍存在学生演奏水平不均、声部失衡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形式上可考虑打破“上大课”的传统方式,改为分组排练与大乐队排练相结合的方式。在进校时即由教师对学生演奏水平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视奏能力和已掌握曲目数量等进行分组,对不同程度的组别安排不同程度的排练曲目,在形式上也可安排如小合奏、齐奏、重奏等多重形式,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组别之间根据需要互相穿插。同时,也可根据某一作品的配器安排需要的乐器和相应程度的学生,保证作品的完成质量,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滋养。
2.合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培养目标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对总谱的和声、曲式、旋律和节奏特点、力度层次、声部关系等进行主动分析,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队进行指挥,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能仅仅将合奏课看做是一门孤立的课程,更应该将其作为传播传统音乐的重要窗口,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教材选编上,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民间音乐的内容,使学生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南音”、“潮州音乐”等平时接触不多的传统乐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加深,民乐合奏课也将愈发体现出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一名承担民乐合奏课教学的教师,我深知其对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中上述种种困难和瓶颈。这些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学校自身对这门课程重视的欠缺、投入不够造成的,比如未设专门的排练场地、未购置排练专用的大型乐器等,给合奏课的排练构成了一定障碍;有部分是由于招生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在招生时未能将合奏课所需的乐器门类、比例考虑在内,给日后合奏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社会对民乐合奏这种形式的关注度不高,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长在投入上的信心。高校民乐合奏课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4):233-235.
[2]顾凯霆.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J].黄河之声,2011,(6):48-49.
[3]姚春城.浅谈合奏课[J].音乐探索,2006,(zl):97-98.
[4]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11):108-109.
[5]刘丽琴.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5):118-120.
[6]郎群.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J].戏剧之家,201,(4):62,36.
[7]邓春慧.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5):63-65,73.
[8]李希先.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6):27-28.
[9]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204-206.
上一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精选{推荐5篇}
下一篇:嘉年华活动总结{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