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精选5篇}

文化苦旅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809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3分钟。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服务贸易是将服务或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随着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早已突破一国范围,成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而国际服务贸易也已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跨越国界进行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即服务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他国境内消费者提供服务,或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商业存在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并概括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以下特点: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交易过程与生产、消费过程具有同步性;贸易保护更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服务贸易管理更具复杂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各国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量达到了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量为1712亿美元,进口量为1933亿美元。①2011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为2005亿美元,其中出口量为904亿美元,进口量为1101亿美元,进出口总量同比增速达到20.28%,出口量和进口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7%和23%。②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居世界第四位,进口量仅次于美国、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

作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排头兵,上海的服务贸易总额同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增长率超过了全国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即使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的2008年,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达到了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1.6%。2009年至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46.7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8%;服务贸易进口640.3亿美元,同比增长42.9%,服务出口额和服务进口额均位居全国首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2.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1.2%,服务贸易对上海经济贸易的贡献程度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迅速发展

上海服务贸易商业存在体现为外资企业在上海的商业存在和上海企业在境外的商业存在两个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进入成熟期,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势。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2/3,未来几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据WTO秘书处测算,通过商业存在进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左右,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通过项目外包、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上海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吸引外国资金与项目进入服务业。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论是签订合同项目数,还是合同金额或实际吸收外资金额,都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563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615.64亿美元。与此同时,上海服务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本地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到2009年底,上海已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达到1329个。①。表2反映了主要年份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的情况。

(三)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2000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2%,到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4.2%。上海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连续八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于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上海市商委国际服务贸易处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2000年,香港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现今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②(四)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速《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十二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额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三、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不仅是货物贸易中心,也应是服务贸易中心。上海要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而要形成这种新型的贸易发展模式,上海自身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即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事实上,一些世界公认的贸易中心城市,在其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如在新加坡,服务业是其经济支柱,其中商业服务(包括对外贸易)、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是服务业最主要的行业,正是依托这四大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才确立了其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体制的影响,上海选择了重工抑商的发展模式,这虽然使上海成为了我国的工业中心和制造业基地,但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形成了第二产业比重畸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后,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偏低。世界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会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2008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4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并明确提出加快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4月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两个中心”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了《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具体和细化了“两个中心”建设的任务和措施。2010年3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上海要发展服务贸易,必须准确把握服务贸易市场,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贸易市场上,对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生产性部门,因而生产业将成为未来服务业战略升级的一个重点方向,将出现专业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已成为上海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上海经济战略大转型的“新引擎”。

(二)有利于上海发挥其在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促进贸易发展

上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拥有深水海港,可通达世界主要港口。它又位于长江航道的起点,可通达内陆诸多省份,因而上海的命运始终是和水运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看,每当“海禁”解除,贸易放开,上海临江滨海的地理优势,就变得得天独厚了。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以后,西方列强和西方文化的登陆,租界的出现,西方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使上海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结合原有的江南文化元素,最终成就了后来被称为“海派文化”的独特城市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有人归纳主要有三:第一是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吸纳新事物,变革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滞,善变而不拘一格,从戏剧艺术、学林百科到南京路、淮海路的商品橱窗广告,都体现出灵敏、变化新颖的特点,丝毫没有传统文化的矜持;第三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近代上海是国际性商业都市,充满五光十色的商品和西方文化,“海派”正视这个现实,迎上去,接受它,融进自己的变革中,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新陈代谢。①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灵活应对、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质,成就了近代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远东金融中心。据统计,1935年上海有外资银行28家,总行设在上海的华资银行162家。此外,尚有信托公司11家、汇划钱庄48家、储蓄会3家、邮政储蓄会业局1家。这些金融机构又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数千个通汇点,②不但在全国主要城市有分支行,而且在小城镇也设有办事处和钱庄,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金融网络。商业是上海最传统、最发达的行业。193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公共租界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工业人口占18.28%,商业人口占16.36%,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人口占0.45%。而据1946年对上海290万就业人口的统计,从事商业的人口占19.76%,高达50万。在商业中心的黄浦区,从商人口甚至高达45%。①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上海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进取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开放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而闭锁、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只能使上海止步不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被喻为“计划经济的排头兵”,但重工抑商使上海失去了远东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昔日金融、商业、贸易、运输、加工、旅游等诸多功能已为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再一次显现,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的精英人士来到上海,不但为上海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高端的人力资源,加强了上海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上海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提升了上海文化中原本就有的开放性特质,更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和提高开放水平创造了机会。

四、发展与开放服务贸易,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服务贸易有效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权力分散在政府各部门,例如金融服务由银监局管理、旅游服务由旅游局管理,这种分头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专业化管理,但不利于各部门统一协调。应探索一种既有利于专业管理,又能协调、统一的跨部门联动机制和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了由市商务委牵头、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模式,但在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管理权限方面,尚待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分工。

(二)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

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入世承诺,开放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也有所加大。自浦东新区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新区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中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上海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某些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外资介入依然有一些隐性的壁垒,这些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可考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层次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高服务贸易开放水平的原则之一是谨慎渐进,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上海市政府已《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一步主要应研究如何落实《纲要》,出台促进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应在财税、金融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及项目予以支持。政府还应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服务贸易促进工作,针对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需要重点促进的行业,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很多企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世博园区设立展馆,向世界展示自己,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契机。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企业今后进一步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扩展了思路,那就是企业应主动参加各种展览,而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展会,积极在上海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服务贸易出口。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经济;课程体系;国贸专业;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崔玮(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2-02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定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托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从而培养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外经贸人才。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新定位使得北京从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着力打造城市高端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63.7%和36.2%;①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北京,使得北京的总部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使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为北京输送外经贸人才的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对自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国贸人才。

一、北京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服务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经济贡献率、实现税收、吸纳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六个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势必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的15%左右。与此相应,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货物进出口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转变,如各种国际物流公司、金融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等对懂得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逐渐增长。

2.世界城市定位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聚集北京,这也使得世界重要的商务活动选择在北京进行。作为区域性的集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以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2934家,占到企业总数的60.3%,高端商务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及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其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3.进出口快速增长对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增加

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北京进出口总额从3435951万美元增加到21479103万美元,增长了6.3倍,远大于地区GDP增长。此外,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业务。逐年增加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了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够较快地在业务一线独立工作的外贸人才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不仅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与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拥有上岗的职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岗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随着高新产业的繁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外商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心,而天竺出口加工区也逐步建成外商投资高科技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应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知识又具备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课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服务和货物的特点不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运营存在着本质区别,不同的服务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服务贸易运营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此,各院校的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而针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服务贸易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明确地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及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综合业务操作工作,或在报关行、国际货运、金融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报关、货运、国际结算等专门岗位工作以及在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贸易实际运作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经贸管理工作。

(2)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而对于北京地方高校而言,则应进一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其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服务业各领域贸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最新的服务贸易理论知识,同时对各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有较深入的认识。

(3)利用现有资源设立服务贸易相关专业方向。大多数综合性院校都同时开设有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或会展专业。国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货物贸易相关课程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修金融、物流或会展等课程模块,从而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某一行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4)开设服务贸易系列讲座。在选修课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系列讲座,如北京金融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在服务业领域从业打好基础。

2.通过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国贸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及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探索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全英语教学班。聘请外教和学院优秀教师用英语进行主要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程的授课,以保证学生既可学到前沿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其国际化视野,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的质量,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养,尽量聘请国外教师,本学校的教师则必须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应精心选择适宜的原版教材配合授课。

(2)细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外贸英语课程群。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为了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应进一步细化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系统地开设“经贸英语听说”、“经贸英语口译与笔译”、“国际经贸报刊原文选读”、“英语综合能力实践”等外贸英语课程群,并配合全英文开设的“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视听室安装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软件,并将专业英语自主学习与训练纳入课程体系。

3.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等;二是物流操作员,或叫海运操作员、外运等;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地方院校毕业生则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前四类岗位,即中小型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岗位。而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大致为:24%、36%、22%、18%。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目前课程体系中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沟通,实践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学生对业务流程缺乏全面了解。为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学校将完成与进出口实际业务操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分散于多个学期的多门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进行整合,开设进出口业务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原来单独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学生不再是独立地学习海关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保险、商务谈判及函电撰写等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进出口业务操作相关任务的展开,将这些相关专业知识穿成一个“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2)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内实训,即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关键点进行认识性实践;二是集中实践,即紧跟在各门专业课程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单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可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两周集中进行;三是综合性实践,即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把课程的关键点以及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串连起来,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全过程及参与企业实践,对综合业务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流程模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企业实习等。将课中实践、集中实践和综合模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由点到面再由分散独立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3)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由于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如海关实务课程以报关员考试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集中实践课程,由多名专业教师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辅导,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根据进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授课内容

由于北京进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企业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得经贸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商品学等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授课内容,增加计算机及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培养都应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注释: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11-112.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26-29.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浦东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背景

(一)全球国际贸易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

1.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1)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近年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以商品国际交易或交易服务为基础、以国际物流和相关金融信息服务为载体,为商品展销和交易服务提供全面现代化的运输、金融、商业等综合,提供全天候现代通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转让、资本运作以及相关科技、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链。

(2)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特征。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一是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最终产品为主,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二是贸易枢纽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海上运输,港口是重要的枢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海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特别是服务贸易主要依赖信息传输的方式。三是贸易网络方式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络,虚拟贸易网络决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四是贸易中心的承担主体不同。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国际贸易企业为主,企业经营主题单一,同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独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除了国际贸易企业参与经营以外,还包括跨国采购商、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等。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联系在一起,也使得贸易内容、贸易方式更具有多样性[1]。

(3)中国国际贸易的地位与影响。从总量上看,近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26位;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3位;2008年,在世界排名中持续保持第3位的水平。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

(4)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态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格局,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尽管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超低利率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见表1)。

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出下述特征:一是国际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其中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最快。二是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三是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四是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2]。

2.国际贸易形态变化对国际贸易中心的城市功能产生的影响

一是国际贸易形态经历了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最终产品和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中间产品出口功能,逐步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功能、贸易功能和贸易网络转换的过程。

二是国际贸易中心从原来以贸易集聚为特征的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向以功能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转变。就城市吸引力而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对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制环境已成为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已成为在世界城市贸易网络体系中起中枢功能的城市,因而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更加完备和多样化。

3.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特征

(1)贸易要素配置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都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即交易市场品种齐全,交易机制高度市场化。如纽约就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信息枢纽之一,通过纽约交易所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每天产生着难以计量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贸易市场的实践活动,使得数据、信息升华为指导全球贸易的风向标,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贸易要素的配置。

(2)贸易主体中枢功能。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通常依托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成为全球贸易神经中枢。国际贸易中心正是跨国公司最为密集的地区。2007年世界500强全球总部地区分布中,东京有47家,伦敦有22家,纽约有20家,香港有4家。这几个中心城市大都通过实施引进国际总部的开放型战略,发展外向型服务业,改善经营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改造与提高投资环境与生活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与总部入驻。

(3)贸易辐射功能。贸易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和内贸规模较大,转口贸易在口岸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口岸贸易在该国贸易和世界贸易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新加坡21世纪以来的转口贸易额在总的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已达47%以上;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转口贸易中心,转口贸易已经占到香港整体贸易额的96%。

(4)与贸易相关的城市功能。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货物的集散方面,而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除具有货物进出口功能外,与之相关的物流、仓储、会展、金融、保险、商业、法律等服务功能都高度发达。制度环境优越,信息基础设施良好,教育娱乐等生活环境优良。正因为如此,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业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尤其是金融服务功能十分突出。如伦敦是主导全球金融最大的交易市场,占外汇交易额的1/3以上,纽约占16%左右,香港也占到4%的份额

[3]

(二)国家关于上海发展“两大产业”、建设“两个中心”战略的安排

国际贸易中心作为连接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桥梁与中间连接点,是“两个中心”形成的支撑基础和发展前提。国际贸易带来大量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是引发资金融通、航运物流等大量衍生需求的源头。以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贸易产业,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为切入点,将会有效促进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在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引领和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金融、物流、会展、商业等相关服务业快速提升,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大大推动上海贸易便利化、市场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促进国内商业中心与消费中心发展,加快长三角、长江流域内外贸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推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内需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三)上海关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部署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六个层面:即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与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其中,口岸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贸易营运与控制中心、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中心、国际购物天堂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功能,国际服务贸易中心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延伸功能之一,也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目标

到2024年,基本建成全球国际贸易要素在空间实现高度集聚,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资源配置能力,对外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东亚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主要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影响力和辐射度遍及全球,在全球贸易网络体系中发挥重要的集散中心和枢纽中心作用;对内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联结长三角,辐射长江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具有面向全国的贸易经济辐射能力和贸易服务能力,呈双扇面放射型的现代国际贸易网络体系。

国际国内贸易规模不断做大,国际贸易及与此相关的各产业间的生态关系高度协调,新兴贸易内容和现代贸易方式不断扩展,高能级贸易主体集聚,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产业形态,可提供金融、航运、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可完成多元贸易业务所要求的现代国际贸易产业体系。

贸易体制和政策创新程度较高,贸易体制创新不断强化,成为全国先行先试的典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贸易便利化程度和贸易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制度完善的现代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二)基本思路

按照“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空间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的要求,浦东建设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是:坚持陆、海、空三大优势资源“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遵循要素统筹配置、产业统筹规划、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的“四个统筹”的建设宗旨;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特色发展”的规划思路;妥善处理好浦东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关系,浦东发展与上海中心市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内陆腹地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培育七大核心功能,建设一条长江岸线国际贸易带,打造三个特色功能园区,完成十项建设任务”的发展目标。

(三)功能定位

1.商品流通功能

一是商品贸易功能。具体表现为批发贸易企业在商品流通中地位突出,批发额占商品销售额比重较大。二是外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大幅度提升,商品进出口额在地区贸易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三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全市外贸总量中比重较大,进出口涉外收支总规模上升。四是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突出。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加工贸易,并且高于总体贸易进出口增长水平,由加工贸易型城市向贸易服务型城市转变,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服务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日趋明显。

2.商品集散功能

浦东应该努力成为全球多种实物商品和全国各地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为此,需要做强一批综合贸易中心,壮大发展专业龙头市场,大力拓展港区转口贸易,重点发展会展贸易。将浦东建成对内立足长江三角洲、辐射长江商贸走廊、服务全国的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桥头堡和转运中心,对外成为立足东亚、辐射亚太地区、联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商品物流集散的桥头堡和转运中心。

3.信息集成功能

浦东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首先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借助不同行业的信息技术进步改变国际贸易方式,使信息化进一步渗透到国际贸易的装卸、运输、仓储、展览、金融等各个部门和环节,提升国际贸易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其次必须完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各类新品信息中心,推进形成2~3个具有较强定价权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积极培育上海石油交易所做大做强,鼓励开展具有“准金融”性质的连续现货、中远期交易形式,适时推出原油、成品油交易品种,并在原油、成品油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石油大宗商品定价中心之一。借助上海钻石交易所这个国内惟一的钻石交易平台,拓展其钻石信息、培训、展览、展示、鉴定中心功能,使之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钻石交易中心。支持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发展中远期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使之成为中国大宗农产品的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物流配置中心和信息中心。发挥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中心和展示中心对国际贸易信息化的作用,使浦东商务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4.辐射吸引和资源整合功能

浦东应以国际贸易和综合服务需求为龙头,通过其辐射吸引作用系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物流、制造业等资源,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和价格发现影响国际市场。首先浦东的国际贸易发展能够吸引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带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而辐射全国,在金融、航运、国贸等方面同步发展,实现整合全球资源发展。

5.经济发展推进功能

浦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其国际贸易规模和结构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上海城市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加工型产业结构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型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上海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又将进一步激发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而影响全国。

6.综合服务功能

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要求浦东必须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挥中枢神经的功能作用。为此,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必须与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总部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同步发展,使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业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7.改革示范先行功能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浦东“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要求浦东必须起到率先垂范、先行先试的作用。

(四)业态选择

1.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产业选择

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离不开区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浦东要想建成为真正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就必须大力发展域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扩展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各类延伸服务业。实践证明,实物贸易量并非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国际贸易中转量、发展贸易金融、强化贸易信息等支持功能才是衡量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此,浦东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战略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引进微电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贸、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知识应用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浦东的综合竞争力。

2.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贸易服务

新业态,使国际贸易的主体形态也日渐多样化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贸易形态发展来看,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以最终产品为主,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中间产品贸易、最终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而且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浦东地区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业、以洋山港和外高桥保税区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业和其他诸如会展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为浦东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加大了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纯的国际服务贸易(如浦东众多外资银行业的中间汇兑业务)等的比重也将日渐上升。目前,浦东一般贸易占出口的45%左右、进口的30%左右,加工贸易等占出口的30%左右、进口的15%左右,而这两种贸易形态中都包含为数不少的服务贸易。从伦敦、纽约和香港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经验来看,国际服务贸易,尤其是金融和物流服务的比重将逐步增大[4]。

传统国际贸易以国际贸易企业为主,企业经营主体单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独立。现代国际贸易除了国际贸易企业参与经营外,还包括跨国采购商、跨国渠道商、国际品牌制造商,甚至包括跨国制造商。这些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联系在一起,也使贸易内容、贸易方式具有多样性。目前浦东外资企业集聚,外向型特征明显,随着总部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到浦东。同时,随着浦东内引外联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很多国内企业也会将其进出口办事处和公司设在浦东,浦东的贸易主体将日渐丰富。

3.现代国际贸易新业态对核心功能区的枢纽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海上运输,港口是重要的枢纽,但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的集合。由于中间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不同,所依赖的贸易设施就不同。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通过航空运输的方式,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则通过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方式,而服务产品则通过信息传输方式。浦东拥有深水港—洋山港和国内首屈一指的空港—浦东国际机场,加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等辅助枢纽,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浦东各种形态的贸易枢纽得以同步发展。

4.现代国际贸易业务运行的虚拟化对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化提出了新标准

传统国际贸易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络,并通过虚拟网络选择不同的实体贸易网络,虚拟贸易网络决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浦东地区应制订引导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交易;重点扶持大宗商品BtoB电子交易,做大做强上海石油交易所、上海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市场,吸引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向浦东集聚,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的电子商务运营企业落户浦东,使浦东成为中外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运营中心。

(五)功能布局

按照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和特征,依托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条件,通过空间置换、设施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建议采取“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

“一带”:沿长江岸线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带。从外高桥、临空地区至临港新城和洋山港,发挥口岸货物集散作用,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功能,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形成贸易新增长带。发挥内外贸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环境优势,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建设对外辐射的贸易专业平台,拓展中转、分拨、采购、销售等货物贸易功能和研发设计、产品测试、售后维修、技术服务、设备租赁、商品展示与交易等服务贸易功能,使之成为面向长三角和亚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配送中心,以及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节点。

“三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板块,依托高档商务楼宇、会展资源、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要素市场、贸易金融,形成若干个以大企业营销总部、大宗商品交易、高端零售、会展贸易、专业服务为主的贸易集聚区。“一江两桥”高新技术产业区板块,“一江”即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导功能,重点发展微电子、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两桥”即金桥出口加工区,以现代制造和出口加工为主导功能,大力提高技术含量,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和现代农业,在产业和功能上与张江相衔接。三林地区板块,延伸陆家嘴功能,释放世博效应,吸引和集聚贸易流通类总部、国际贸易组织和贸易促进机构,发展会展贸易和服务贸易。

三、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规划建设重点

加快推进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时空上点、线、面联动,为此,需要重点推进以“一个自由贸易港区、一条区域合作贸易走廊、两大国际服务门户、三个现代商品市场、四项商务服务环境”为重点的“11234”功能环境建设工程。

1.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

以建立自由贸易港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浦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使之成为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的区域载体。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要从系统的政策设计角度,对经贸法规进行专项研究,及时制定出善措施。如推行“积极不干预”原则和一系列经济政策,提高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等[5]。

2.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全方位构建长江流域商贸走廊

以现代物流的理念,联手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江海联运商贸业硬件和相关服务功能的跨地区、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软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浦东进出口贸易和服务。

3.重点加强两大国际门户功能区建设

加快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城和张江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借浦东改革先行先试动力,形成上海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国际金融服务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做大做强三大现代商品交易市场

做大做强“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国际会展市场”、“产权技术交易市场”三个交易市场,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东亚最大商品、会展和技术交易市场,为上海发展国际商务提供宽厚的平台。要克服并根本扭转以往光展示无交易的状况,以促进商品市场交易为主导,以增强交易服务功能为方向,以行业为单元,从体制和机制上全方位规划设计推进“三个市场”的会前会后的商品交易与交易服务功能,探索人民币交易结算功能,使其真正成为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技术服务交易的大平台,活跃相关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商务活动。

5.努力创造四个方面的商务服务环境

努力创造良好的商品交易服务、资本市场服务、转口贸易营运服务条件,从系统的政策设计角度,加快推进“商贸法规实施环境、商务交易信用履行环境、管理和服务技术创新支持环境、国际商务复合人才成长培养环境”的服务环境建设工程。学习借鉴纽约、东京、香港的商品交易及其服务、资本市场建设、转口贸易服务营运发展的有益经验,加强改善四大商务环境建设,及时制定出善措施。

(二)主要建设任务

1.加快培育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

目前浦东的金融保险、物流航运、信息与会展等与国际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由2007年的数据来看,浦东地区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达到52.2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了58.29%。预计2024年,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将会达到GDP的80%以上,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

2.进一步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世界重要贸易中心在初期发展阶段,大多是凭借优良的港口、便捷的交通、齐全的设施、广阔的腹地等因素成长起来。虽然这些因素仍然影响着贸易中心的发展,然而,随着国际贸易中心城市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政策的透明度和灵活性、法制的健全和规范程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甚至城市的文化特色等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都将成为吸引国际贸易商的关键因素。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进一步落实,浦东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应进一步加强贸易制度和环境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3.尽快提高与贸易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

化水平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是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最密集、电子商务普及程度最高、商务资讯传播最迅速和自由的地方。应该看到在这方面浦东与香港等城市的差距,要加快浦东与贸易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做好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整体功能设计和科学规划,做好重点地块动拆迁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各功能区的商业配套服务等。

4.建立有助于自由贸易的政策安排

应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综合配套改革功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使自由贸易政策安排完全达到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要求。

5.加快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人才集聚,尤其是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目前浦东人气已经比较旺盛,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人才,随着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的进一步落实,2024年的浦东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其人才集聚能力应进一步增强,以成为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6.创造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往往环境优越,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各项事业发展全球领先,如香港被誉为购物天堂,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功能独占鳌头(纽约的电视、戏剧、广告和音乐等单项被评为世界第一,电影、设计、时装等单项被评为世界第二)。浦东应建设成为中国国际贸易最繁荣的地区,商业发达,不仅成为人们购物的天堂,其生活环境、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应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准。

7.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

着重引入五类机构:第一类是国际贸易总部机构。近期要争取吸引贸易经营和贸易服务集团等重量级国际机构在浦东发展。第二类是新型国际贸易组织和机构。密切关注国内外贸易组织和机构的设立情况,特别注意吸引跨地区的国际贸易组织,及时把新设的国际贸易机构引过来。第三类是台湾国际贸易机构。第四类是外资电子商务和网络运营公司。

第五类是知名贸易中介配套服务机构。

8.探索构建依托国际贸易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系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各类服务业的产业联动,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国内贸易组织,组建不同产业链的产学研商产业联盟,推动国内一批有潜力的科工贸企业在浦东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这一国际贸易平台参与国际竞争,走向国际舞台。探索国际贸易与科技、国际贸易与制造业、国际贸易与其他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有效途径,争取集聚产业资本,积极推动金融、航运与国际贸易的联动发展。

9.加快功能转换步伐,全方位提升核心功能区的功能水平

一是沿功能链演进路径,由国内转口带动国际转口阶段逐步过渡至国际转口带动国内转口阶段;二是产业链演进路径,形成转口贸易—国际中转、水水中转—离岸金融—离岸服务—离岸生产制造的城市和区域产业链;三是市场链演进路径,逐步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转口国(地)市场三种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完成转口贸易的市场定价中心功能,实现带动国际市场商品的集散功能,成为国际市场(供给)—上海转口贸易市场—国际市场(需求)的重要链接点;四是贸易价值链演进路径,遵循空间价值—时间价值—信息价值—综合价值的发展层次,按照转口贸易产业的价值增长的路径延伸,培育和促成转口贸易功能的形成[6]。

(三)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

1.授予自由贸易区的立法权,特别是要提高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方面的立法水平。按照国际惯例尽快试行“自由贸易区”政策,为全国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与国际规则接轨,创建公平、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

2.适当扩大浦东在贸易管理方面的事权,包括投资审批权、会展业审批权等。

3.开辟内外贸直通车,在体制、机制、政策上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法律法规,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允许其投资各个产业,尤其鼓励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投资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浦东设立国际服务运营中心。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商贸物流园;城市边缘区;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将物流业作为十大重点调整和振兴的产业之一,我国物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商贸业态和流通方式的变化为我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正在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1商贸物流园内涵

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商贸物流属于产业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供销总社关于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商商贸发〔2011〕67号)。]。其作用在于为商贸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服务,为经济运行提供物质运动基础。

2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选择

2.1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推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必定要与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择:依托紧邻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大型商贸综合体;依托主城区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劳动力数量优势和土地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2.2第一产业发展指引

城市边缘区的第一产业发展应以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为基础,转换农业经营思路,积极推进适合城市型市场需求的农业“六次产业化”[ “六次产业”是指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加或相乘,都正好等于“六”。它是由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最先提出。],引导相关企业涉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将工业制造、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商业服务、观光旅游等与传统耕种农业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得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中的利润附加值,丰富农业形态,改善农村发展。

2.3第二产业发展指引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工业转移和升级的承接地,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能够引领城市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门类。例如发展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疗、生物环境、生物农业为主体的生物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的节能环保产业等。

2.4第三产业发展指引

在城市边缘区要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务会展和康复保健等产业类型。以现代物流为着力点,积极服务城市商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旅游休闲产业为突破口,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乡村度假旅游区;以发展商务会展为引导,拓展会展经济的相关产业,建设集会议、展览、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会展综合体;以康复保健为特色,加快培育养生餐饮、保健食品、运动健身和休养疗养等康体产业。

3建设商贸物流园是唐山西部地区择优之选

规划的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地处唐山市与京、津城市群连接带的起点,位于唐山市中心城区西部,紧邻城市建成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与产业基础良好,东邻唐山市铁路西客站、西靠西外环高速公路,北距唐山三女河机场约15分钟车程,南至曹妃甸港、京唐港1小时车程,“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完备。

图1 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位示意图

3.1适应唐山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数据显示[ 引自《唐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8.7:58.9:32.4。尽管第二产业,尤其工业仍然是唐山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448.8亿元。上述数据说明,商贸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唐山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2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第三产业结构分析图

2010年,唐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1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以上,商贸业态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随着唐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经济转型提速,中心城区的商贸发展已不能适应唐山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大型、高档商贸业态的缺乏,造成大量中高端客户远赴京、津、港等地购物,给当地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建设市级商贸物流园,形成统御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大型商贸物流中心,是建设“大唐山商圈”,解决唐山市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与商贸业发展滞后的必然选择。

图3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

图4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3.2落实《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4》要求[唐山市规划局.《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4》]

唐山市中心城区作为“京津冀都市经济圈”重要的产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中心,其定位与发展重点是要积极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对全市乃至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制定了“西扩、东延、北控、南拓”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西扩”,主要结合唐山西站高铁枢纽和空港城的建设,跨越津山铁路,西扩发展铁西组团,培育“商贸物流特色职能”和“综合生活服务职能”。因此,规划建设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是落实《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4》要求的必然之举。

4规划方案介绍

4.1功能解析

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对商贸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商贸物流功能区域。作为城市商贸物流功能区,本规划将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确定为交易功能、展示功能、信息功能、商务服务功能、物流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等。

4.2产业设置

以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本规划设置“一大主导、二大支撑”的产业体系,即以国际名品商贸、特色产品贸易、大型综合商贸和研发总部为核心的城市商贸主导产业,以第三方综合物流、城市配送和电子商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以及以会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配套支撑产业。

4.3空间承载

本规划本着“开发集约、布局集中,专业集群、组团发展,功能提升、产城共荣,区域统筹、协同联动”的原则,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核心空间开发理念,科学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策略,重点建设以国际名品商贸、城市商贸、特色产品贸易、现代物流等为主导的专业产业组团,促进公共服务与配套建设的有效集中、高效利用;着重加强以货代服务、园区管理、现代商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咨询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业与生活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一核、一轴、两心、一带”的空间结构。

4.4要素匹配

考虑到居民城郊购物的快捷性、通畅性和宜人性需求,以及货物运输的便捷性、独立性要求,园区的道路交通系统需要同时满足货运交通、小汽车交通、快速公共交通和人行交通的使用需求。同时,针对商贸物流园区的定位要求,设置了城市商业区、企业总部区、展览展示区、时尚休闲区、娱乐餐饮区、艺术中心、文化酒店、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场所。

5结论

唐山市作为京津冀国际门户城市、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服务业的兴起和消费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和商贸领域的全新发展需求。本次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为如何将简单的通过商品交易带动物流运作的传统商贸物流模式转化为商贸和物流紧密结合、互相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态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的思考,对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商贸物流园的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供销总社.关于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商商贸发〔2011〕67号)

[2]姜轶帆.《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中国储运, China Storage & Transport,2012-01

[3]魏忠.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 7-9.

[4]唐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唐山调查队.《唐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4》,2012.

商贸服务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重新审视和认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关于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措施;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等,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创新支撑点。

(一)商贸流通业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问题。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为第一产业提供服务的农产品流通业,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工业生产资料(资本品)流通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消费品流通业。从专业化、社会化角度考察,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自我衍生、自我服务的自设采购、分销、物流服务机构,也包括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

在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内容已经远比狭义的商业要丰富得多,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现代流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于流通生产力也发挥到了极致,进而带动了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市场化、竞争性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强大的天然功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财富的闲置和浪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问题首先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重要理由。

(二)商贸流通业对服务“三农”和扩大内需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有效措施,因此现代商贸流通既是发展的问题,又是事关民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畅销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刺激国内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商贸流通不仅是促进内需的主力军,同时在促进其它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潜力。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扩大就业、保障消费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判断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商贸流通业进步明显但又面临着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商贸流通业健康推进。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三产服务业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有了长足进步,商贸繁荣、消费增强、流通活跃,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专业市场体系,连锁配送、专卖店、大型商超等新兴商贸业态起步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较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54.33亿元,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31%,对发展地方经济和便利群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1、流通主体规模偏小,集约程度不高。从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占较高比重。全县限额以上流通企业销售2007年12.46亿元,仅占全县社零总额的23%,全县副食品流通主体近3000多家,但真正实行连锁经营的不到200家。

2、专业市场提升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城市比较,我县的几大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欠缺、产业拉动能力不强,与周边的海宁皮革、桐乡羊毛衫、余姚塑料等专业市场有着较大差距。

3、吸引消费能力不强,高端消费外流。嘉善引以为傲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发展三产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上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劣势,由于紧邻上海、杭州,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的交通设施的便利,“通道经济”“洼地效应”比较明显,非但不能吸引外来的消费,本地的高端消费反而大量外流。

4、农村市场开拓不够,统筹发展不够。尽管近几年通过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我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格局,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购买能力小而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全县农村市场仍然存在着流通网络拓展不够,有规模、有实力、着力参与农村流通的龙头企业不多,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农村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还是比较薄弱,农村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我县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人才短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相对缺乏。商贸流通领域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导致流通现代化发展迟缓、水平较低。

(二)商贸流通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县正处在着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日益重视,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县委县府把提升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对商贸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应该说大大增强,政策环境将持续向好。

二是流通产业格局不断变化,新技术、新方式广泛应用,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流通产业正成为创造需求、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重要推动力。商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零售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小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扩大消费、提升消费能级增加了源动力。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

三、根据科学发展要求,梳理把握商贸流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经贸部门负责主管的全县商贸流通工作,总的方向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流通产业调研,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我县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培育商贸新兴业态,大力提高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建设,切实增强嘉善商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流通体制。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我县商贸流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

(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商贸发展规模和质量。

按产业升级的要求推动商贸流通业,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的眼光研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要解决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的问题,促进商贸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要不断改变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的问题,切实提高流通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完善和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合作,培育拥有品牌、主业经营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商品销售超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逐步改变我县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局面。

二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流通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配送作业自动化,逐步实现商贸运作和管理专业化和程序化、标准化。切实把发展信息化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和管理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三是加快推进工贸联动。嘉善作为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工贸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以我县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以工促贸,以贸引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商贸业和加工制造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重点培育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加强本地专业市场与主导产业的融合,比如针对嘉善木业产业大量需求的原木,亟待规范、整合原木销售市场,又比如规范提升陶庄废旧金属市场,延伸产业链,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推进。要扶持商贸公司,制订出台商贸公司政策,重点培育工业原材料、设备、产品的商贸公司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行业网站开展网上交易,完善我县天凝植绒、西塘纽扣、杨庙纺织和陶庄五金机械4个特色产业创业园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提升。

(二)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突出长效管理,着力保障肉食品消费安全。

作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食品质量安全的牵头部门,在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引导发展统一配送、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距离,肉食品消费的不安全因素还继续存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继续下大力气狠抓肉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目标与落实责任相结合。继续强化各镇的属地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对各镇的稽查中队要加强日常指导,全面掌握全县面上的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项整治工作是阶段性的工作,是规范市场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专项整治的目的,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让政府和群众对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真正放心。下一步要抓紧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推行,争取早日实现肉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要抓紧肉食品市场准入办法的完善,针对针对近期较多消费者反映魏塘镇农贸市场出售公、母猪产品混杂、误导消费的现象,抓紧牵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全县公、母猪检疫、屠宰及肉食品市场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肉食品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循序渐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在保证县城区域肉食品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监管重心下移,抓好城乡结合部和重点镇的监管工作。同时注重抓好抓住四个重点,叮住重点目标,对屡禁不止的顽固私屠滥宰窝点,加强监控和随时抽查;叮住重点区域,对城乡结合部等私屠滥宰高发区域,集中人力实施不间断的排查;叮住重点市场,对车站路、谈公路、魏中、枫南等重点农贸市场进行严格检查和不间断巡查,严格索证索票制度;叮住重点镇,要对生猪养殖量大的镇实施重点监管。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突出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商贸平衡发展。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