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精选5篇}

水墨丹青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7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技校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兴趣激发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央电视台的名嘴——朱军,在做节目的时候曾闹过一个笑话,他在谈话时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件事一度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楚称谓中的敬称和谦称,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好,不但不写“尊敬的某某老师”,甚至连“老师”俩字都不写,直接就是“我今天病了,请假两节课”,然后大笔一挥,在落款处签上他或她的大名,前面也不写“学生”二字。远至名人,近至我们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因此,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并将它作为本校语文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学生在语文基础课业中放松的极好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

一、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

(一)古代文化常识概括了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当积累有助于学习文言文,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读史使人明智,古代文化常识能帮助我们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精神,使我们更有智慧。

(三)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得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常识,如论语、唐诗、宋词或者一些有气节的文人,帮助自己找到方向,培养文明礼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解古文化常识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代文化常识是前人长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总结,涉及面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够等原因,学生对于此模块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导致古代文化常识缺失的现象更加严重。技校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更是认为,“此模块可学可不学”,态度消极怠慢。

二、对技校生古代文化常识缺失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态度不端正。技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被淘汰出局的学生,甚至有的来自于初中没毕业就在社会上四处打工又被家长揪过来接受“回炉”再教育的学生,他们有的是抱着“到技校长身体,学知识无所谓”的心态来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对课堂上的学习直接由听不懂变为听不进,进而变成反感。学习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等给高效课堂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技校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技校教育发展中的抓手,语文课被划分为基础文化课,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不被重视,甚至提出“基础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好、让好路”的观点,既然从课程设置上看,文化课不被重视,那学生也就顺势不重视了。

(三)一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的趋势,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性太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大,以致学习和生活脱节,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的对策

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语文基础课业中补充的“清凉饮料”与“滋补剂”,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完善古代文化常识课堂,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其真正体会到“好学之乐”。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对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生都不愿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笔者曾在教学“天干地支纪年法”时,以算命先生如何算命来导入,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然后,讲解完再给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计算,这样学生就了解到我们日历中的某某年是怎么推来的。

(二)引进讨论,拓宽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实现教学目的。古代文化常识由于知识性太强,“满堂灌”、“一言堂”的教法都不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采用讨论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怎么样才可以当官?让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我国选拔人才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总是倍加亲切,也最熟悉的。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还原古代文化常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古代的学校与书院和我们今天的学校概念是否一致?课程内容是否相同?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能坐在教室学习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学习的课程都是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的,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实践中,企业和社会反馈的信息更多地强调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把技能要求放在第二位。语文课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承载着不小重担,寓教于乐,寓教于人,是我们的追求。古代文化的常识教学要根据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特点,将知识的教学贯穿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常识,提高自身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第2篇

[P键词]古代汉语;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培养阅读和欣赏古代文献的能力,以此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书面语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兴趣不高。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的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一、古代汉语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古文功底

跟一般综合性大学相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乏一定的古文功底。甚至很多学生不认识古代汉语教材中的繁体字。这导致学生对古代汉语有情感上的抵触,理解上也有困难。

(二)内容多,课时少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具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礼俗等方面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课时总量又一再压缩,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由于古代汉语历时久远,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古代汉语内容深奥,学生自学存在一定困难。

(三)缺少课程实践环节

古代汉语课程传统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虽然缺少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但由于课时非常充足,学生还是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如果缺少实践环节,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本专业领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开掘实践教学模式,增设独立的实践环节。比如:

1.古书阅读实践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古书。定期为学生提供古代文献阅读书目,尤其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影印原版文献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原典熟悉古代文献,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标点、翻译古代文献,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在古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语言问题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除了纸质文献,还应指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阅读古代文献。

2.文言写作实践教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写作能力应作为其主要的应用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写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也应该是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改写白话文,用文言进行新闻报道及个人自传的写作,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地写,补写文言、续写文言等,使古代汉语课程发挥学生所期待的应用价值。通过文言写作实践,一方面巩固其所学古汉语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古汉语庄重凝练的表达优势,并不断自觉地加以应用,今后能真正对其写作有所帮助。

3.改编古典文献实践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古典文献的理解,鼓励学生对经典文献进行改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改编成散文、诗歌、小说或者剧本。比如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要求学生改编成了剧本,并且搬上了舞台。学生在改编、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理解了原典的精髓和原典中渗透的传统文化。

4.运用音韵、修辞知识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把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组织学生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用典修辞及押韵现象进行分析,举行歌词创作比赛;结合“诗律”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楹联写作比赛。

这种目标明确的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文化传承

1.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

古代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通论+文选+常用词”,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这种模式把通论、文选、常用词割裂开来,无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作了如下调整:以文选为主,以文选阅读带动通论部分和常用词的学习。选取一部分文选以教师讲授为主,一部分文选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讲授时,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分组提交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进行补充。补充讲解时应该扩大范围来解释,把该点知识所在的体系讲出来,让学生要对该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其所处的位置环境弄清楚,搞明白。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主控的作用,对学生的自读情况总结、答疑、归纳,尤其是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

2.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前有现代汉语,后有语言学概论和相关专题等。有一些知识点在各课程中都会涉及到,这就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效率,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比如文字中的六书问题,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都会讲到,但由于六书主要适用于古代汉字,因此适合在古代汉语课程中进行详细讲解,现代汉语课简单讲一下即可。古代汉语中有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后面的古代汉语专题课还会有相关知识。由于音韵学、训诂学知识难度较大,我们在古代汉语课中就只是做一下知识的铺垫,到专题课时再详细讲解。这需要把整个语言类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知识介绍,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以课程教学为基准建构文化传承平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语言不能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因此,古汉语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字、词、语法等的讲授,从而忽略了课程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文化的关系,文选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古代文化知识,而学生又不甚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果单独讲授,会缺乏一定的语境,学生有时会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结合文选,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并能灵活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穿插到文选中去讲,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古代、走近古代。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古文阅读的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

1.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古代汉语一般的讲课顺序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但由于文字部分涉及到古代汉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妨先从讲授古今变化相对最稳定的语法人手。古今语法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依然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比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就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现象,“龟缩”“鸟瞰”等构词法体现的是古代汉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由于学生刚刚学完现代汉语,因此对于这些语法现象很容易理解并且接受。这样由易而难,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不会造成学生最初的畏难心理。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为了弥补古代汉语课时量的不足,也为了加强跟学生的互动,建立关于古代汉语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利用此平台为课程服务,强调一些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补充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对作业和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定期推送学生的优秀实践作业。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把传统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做到了无缝链接,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时,大大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不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古代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图片、有音乐、有视频,使教学更加直观,,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科技手段的使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学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产生懒惰思想,不再记笔记。因此还要保持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受语言,让课堂上提供的材料和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印记,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网络中的汉典、东方语言学、国学网站、易文网的工具书在线、中华博物网的工具书、语言文字网等都是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网络资源。要指导学生学会查询、使用网络中大量的电子资源,如《十三经注疏》、《二十五史》等,从而完成阅读实践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廉政文化;内涵;建设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理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指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1]我国古代就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文化。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中国古代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还没有彻底解体的情况下进入国家状态的,经济结构中农村公社和家族公社的顽强存在,使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是以“族”的形式完成的。官僚的选拔采取的是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程度很低,国家的官僚往往就是“族”的首领。因此,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廉政文化的表现形态还只是停留在对执政者的道德诉和对腐败贪贿者的指责以及简单的刑律处罚上。在井田制瓦解后的春秋战国之际,基层社会由血缘式的族聚结构化解为个体小农,对整个社会直接控制的郡县制和官僚制的建立,使廉政建设成为上自君主下至庶民都十分关注的对象,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包括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和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三者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战国秦汉以降,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使得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反腐倡廉做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此外,廉政制度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终究是随着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不断分化而调整;同样,廉政制度文化也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而且不断向廉政制度浸润,有力推动着廉政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制度与制度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廉政思想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对现实问题高度关注,也在廉政问题上做出了许多理论思考与总结,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的具体设想,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以实现其为政清廉的目的,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腐败对政权的危害。历代思想家的廉政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还通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层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向现实转化。历代诸多有为的帝王、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往往都鲜明的体现着思想家的智慧。廉政思想与廉政制度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廉政文化的一个特色。

廉政社会文化建设是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侧面。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彼此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成分。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把古代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与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区别开来,把古代廉政思想家的优秀廉政思想与思想家的局限性区别开来,把古代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分与其中的糟粕区别开来。

二、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廉政文化新的内涵

“廉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政治结构与政治文化的演变也促进着廉政文化的繁荣与革新。”[2]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廉政文化必然具备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廉政知识体现人们对领导者廉洁从政的认识,廉政信仰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信念、修养和生活方式,廉政规范体现社会政治生活对领导者的要求及文明程度。廉政文化隶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文化因素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腐败高发、易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廉政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廉洁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信仰支撑、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廉政文化是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力量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种新思维、新认识,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行政道德的“软”约束,能够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从而发挥出反腐倡廉的社会功能。

廉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引导全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它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24.01.060

1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课题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实践是一切知识获得的前提。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

实践教学是教育体系范畴的一个重要組成,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实践教学力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结果表明,单一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同的活动与不同的素质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对应性。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体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调查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人潜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研究在上古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言,以及东汉以来所发展而成的古白话。虽然古代汉语课程本质上属于语言学课程,要求学生认知汉语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但从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接触古文很少,基本上对古文没有太多感性认识,毫无古文功底可言;另一方面,从课程本身来看,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问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理论问题,本身既涉及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求对汉语历史演变特征细致描写,对于古文阅读能力薄弱的本科低年级学生,课程难度极大。鉴于此,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王力先生曾指出:“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4]当前,古代汉语课程工具性特点和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已取得学界的普遍共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目标的设置也是可行的。

古代汉语课程所涉语言时代跨度大,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当然,本科阶段的古代汉语教学,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教学上要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充分提升古书阅读能力,牢固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

2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施原则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古代汉语课程为语言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理论性。考虑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又必须以古代汉语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工具,以此指导学生的古书阅读,帮助学生从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在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展开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实践能力服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古籍作品,并在阅读中对其中特殊句式表达、虚词运用等语言现象作出某种程度的总结概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古书阅读的实践中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古书阅读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古书的阅读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看,不少学生能够自发地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并能在读书笔记中整理出质量较高的课程作业。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和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养成了学生自觉观察古代汉语现象、搜寻古代汉语材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2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相结合

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提,而发展能力则是掌握知识的目的与归宿,而能力的提升又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与深层次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的知识存在两种类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5]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二者共同构成个体总的知识体系,而显性知识又植根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背景与向导,支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而隐形知识的获得,并不能仅靠理论教学,必须以实践为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获得隐性知识,从而提升能力。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学生的隐性知识的获得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化为阅读古书能力的提升。这一过程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学生亲力亲为,在对相关古文一定量的研读练习过程中,才能系统构建起自己古代汉语完整知识体系,促进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

2.3信息反馈与课程调节相结合

教师在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练习、作业、见习等环节,建立并疏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渠道,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自主性等方面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通畅性,在实施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与古代汉语能力的发展。

3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实现途径

3.1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调整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构建起以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要素相结合的内容体系,给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堅实的基础,也给建国后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虽有各类古代汉语教材不断面世,但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古代汉语教材,经过不断修订,仍然是当前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该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至今仍具有经典价值,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从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当前古代文献研究现状来看,完全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就容易忽视专业特点和古代汉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非常必要。

(1)增加有关汉字方面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能胜任面对国外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汉语教学的任务。而汉字历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构形特点,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往往对汉字的兴趣极为浓厚,这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理论,能对一批常用字的构形以及字形的发展演变做出正确的分析。汉字构形多与意义相联系,加强汉字教学也能促进古代汉语词义方面的学习,可以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水平。

(2)调整文选部分的篇目。古代汉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无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合适的。因此,文选部分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部分,所选篇目较为丰富,但内容以文言文为主,并主要按时代编排,虽自成体系,也颇能遵循汉语发展的时代顺序,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如教材将《左传》《孟子》等先秦部分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置于初始段的教学中,无疑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对自主性学习有一定的障碍。故在不破坏汉语时展的顺序性的同时,有针对地按照文选的难易程度很有必要。如将相对较容易的《战国策》以及学生较为熟悉的《论语》中的一些章节置于教学前期,学期后段再学习《左传》《孟子》等,由易而难,有利于学生学习。

(3)增加古代汉语的练习部分。当前的《古代汉语》教材并未设计练习部分,学生无法在预习中充分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也无法通过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不利于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在教材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后思考与延伸学习的设计。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练习环节,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自主性更高。并且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专门列出有关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供学生按图索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2课堂教学方法的借鉴与革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法为主,通过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更无法真正应用,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如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可以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准确地揭示课程学习目的,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围绕学习目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个体探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并完善结论。教学中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通过课堂讨论、合作交流发现新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如在教学文选时,可将具体章节落实给每一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研、小组讨论,对文选中的重点句式、重点字词加以研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相关句法特点、词义演变规律,以获得并巩固新知。这样既凸显了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3实践环节的优化设置

首先要优化设计好练习环节。利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加强学生实践。如阅读训练、课程论文、文言文创作等,尤其是要加大文言文的阅读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大学相关社团、系、院乃至校级平台发起并组织一些有关古代汉语方面的活动,如有关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汉字听写赛,词语理解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好系、院的学生实践基地,如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孔子学堂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古籍形态,熟悉古代文献,感知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帮助教学的完成。如嘉兴南湖景区的揽秀园,荟萃了文徵明、何绍基、董其昌等历代文人所书碑刻九十余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走出校门,研读并整理这些珍贵的古代碑刻文献,标点翻译其中的一些篇章。通过辨文识字,离章析句,感知古代文献的整理方法,加深对古代汉语课程的认知,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J].2006(4).?

[3] 封传兵.实践论: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 王力.古代汉语(一)[M].北京:中華书局,1999:1.?

古代文化常识总结范文第5篇

现在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一“导语”,二“文学常识”,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四“翻译”,五“分析”,六“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平面静态,很少和学生的具体感受挂钩,教师只把理解和记诵作为教学的终点,因而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实,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该引导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等。这里,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古诗文教学的点滴认识。

一、当前古诗文教学的弊端——当成语言教学

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条知识型的道路,重知识点的训练,轻文章本体的把握。学生由于缺少阅读理解的用途指向,只为理解而阅读,难免被老师、考试牵着鼻子走,显得消极被动。因此,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发挥水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一流教学氛围,教师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游戏、竞赛等,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扫除字词障碍,目的是要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言教学。就算学生对文言字词掌握得再好,但对于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也体会不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文当成现代文来教学,分段分层,条分缕析地讲解,归纳段意和中心。这样,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文学味荡然无存。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的文学课,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技术课。上述弊端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提倡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形式最优美,最具灵性和想象力,最深刻、最具感染力。因此,对古诗文的教学应采用文学欣赏的方式。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如鲁迅所写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乎······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人物状貌近乎可笑,但鲁迅还是赞赏他读书入神的状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诵读能使口到、眼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书面文字动起来、活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见的形象画面;而且通过“美读”,可以帮助学生体味古诗文蕴含的那难以言传的诗意和哲理,去领略那摇曳心灵的思想美、形象美和音乐美,使学生能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朱熹语)。诵读可听读、朗读、默读,也可细读全文、研读重点语段、品读优美语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增强了其审美能力;同时在诵读中,学生会逐渐习惯古诗文的表达方式,会逐渐积累若干词汇和句式,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领悟的目的。可见,诵读确实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该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若做到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可能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词,甚至自觉地化用古诗文的意境,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钱钟书、冰心、张爱玲、余秋雨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在私塾里的读书生活,他们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目前,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