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历史研修总结{优选5篇}

知识海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88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8分钟。

历史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内容标准”特点研究

关于“内容标准”的特点,总结起来,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时代性。“内容标准”的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吸取了学术研究成果,整个内容充满了时代气息。例如,朱汉国在《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一文中就指出“内容标准”部分“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1]而何成刚、赵申升的文章《继承?发展?创新?思考?解读》也提出《标准》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进展”。[2]

2. 基础性。《标准》的“内容标准”就过去一部分较为陈旧和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了适度删简,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如“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的现象”,[3]并且“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3. 选择性。“内容标准”有目标明确,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选择性。因为“内容标准”的设置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5]而“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标准对每个学习专题的每个知识点都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出了具体规定”。[6]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内容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 完整性。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标中世界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比例的加大,内容更为系统具体,也更加完整全面。何成刚、赵申升指出世界史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加强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7]而选修课的诸多内容,则涉及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王雪峰认为增加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而学习专题的设立,则使知识更具系统性。此外,朱汉国同样强调“新课标的世界史扩充,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性”。[8]

二、“内容标准”的缺点和不足

虽然不少学者都肯定了“内容标准”的变化,指出了“内容标准”的新特点,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内容标准”的问题所在,指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如赵亚夫就在《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9]、《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的反思》[10]、《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11]三篇文章中,对“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使用,世界史比例调整,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政治史和文化史内容的选取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朱汉国、何成刚在《实施现状调研报告》[12]一文中认为内容标准总量较大,内容较难,重复较多。而郑林等人认为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选择和设置上、内容的难度和衔接上都有缺陷。[13]姚锦祥则指出了《标准》内容标准需要商榷的四点问题:“一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扩展与政治史内容偏狭;二是地区史不平衡;三是中外史专题价值反差;四是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重复”。[14]陈其也认为《标准》的内容标准存在地区知识的不平衡。[15]此外,陈春梅的《对的几点建议》、[16]王雪峰的《(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周明学的《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17]等文章还提出了内容标准部分知识点遗漏和选取不当、存在去历史化等问题。总体来看,学界对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知识编排、内容选择和难度、初高中衔接以及行为动词使用提出了异议。

三、对“内容标准”的具体解读

具体到“内容标准”的每个专题、每个模块,也有一部分学者分别从政治史、人物史、改革史等角度对“内容标准”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在对“内容标准”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的研究中,分析得最为透彻的当属冯一下等学者的《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三篇文章。有关政治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指出“内容标准”的政治史具有“重视其地位、以政治文明为主线,科学的评价,多角度的研究历史,密切联系现实”[18]的五大特点。同时,也针对政治史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希望政治史的编写“能真正的贯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编排原则,应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中国近代政治史内容,可适当增补一些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交叉重复”。[19]经济史方面,冯一下、李洁提出了经济史的五大突破和创新,分别是“创设经济史板块,提出经济史的教学概念,吸收经济史研究成果,经济史内容贴近实际,提出了合理的活动建议”。[20]而在改进建议上,冯一下、李洁建议经济史内容应该从“更清晰地勾勒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恰当地处理经济史与政治史、世界经济史与中国经济史的关系,适当注意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史,经济史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经济史模块的能力要求应更有针对性”[21]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有关文化史的研究中,冯一下、李洁肯定了“内容标准”中“文化史比重和地位提高,选取和安排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22]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建议文化史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安排上、表述上、联系生活实际上都有待改进。此外,徐晓红的文章《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还将《标准》中文化史的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价值取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23]

2. 在选修模块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的领域和方向集中于改革史、人物史、民主史等方面,而关于历史奥秘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却鲜有涉及。如徐赐成在《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两篇文章中对改革史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他认为改革史的内容虽与必修有交叉重复,但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应该相对独立,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史教育的三点功能和四点价值追求。[24]而在关于人物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在《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中肯定了内容标准对人物史的重视,然后具体分析了“内容标准”中历史人物的教学要点,指出“强调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主要活动是人物史教学的基础”,并结合图表对“内容标准”中的人物的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人物史在人物分布、数量、出现次数、活动建设四个方面的修订建议。[25]在民主史部分,尚海燕在《课改前后高中历史课程民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了《标准》中民主史的相关内容,对比《大纲》,总结出“课程标准在民主教育目标内容方面更为全面、科学和合理,内容更具有时代感,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26]

3. 还有学者对“内容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进行研究。如,罗敏捷就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一文中就专门对《标准》的活动建议做深入的剖析。文章结合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分析了教学学活动建议内涵、理论基础和课程价值,并为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实施提出建议。[27]

四、《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还是有待加强。例如,从宏观角度研究内容标准的文章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内容标准的做了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有小部分的篇幅谈到了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与问题。而在内容标准具体的解读方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除了冯一下等学者的四篇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外,其他的文章都没有专门针对内容标准某个模块或专题进行研究,多是结合内容标准,重点谈到了教学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模块内容标准的研究则基本没有人涉及;而且能够打破模块的限制,从中国史,世界史,或者从古代史,近代史,或从社会史,科技史等领域进行的研究则更没有出现,可见其研究的广度也远远不够。

2.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笔者在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内容标准研究的方式方法大都是纯文字性的分析总结。然而,《标准》内容标准部分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如果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则更能够直观,科学的反映出研究的结果,更好的给自己的论点给予支持。

3. 内容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标准》颁布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也都在使用新课标教科书,可以说,内容标准也在经受实践的考验。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标准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修订建议呢?则很少有人提及。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对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不足之处都可以有更深入更系统的挖掘,同时也要拓宽内容标准的研究视角。例如不仅可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史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史、国别史、断代史等方面对内容标准进行分类解读,力求在对内容标准研究的涉及面上得到拓展和延伸。

2. 对内容标准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寻找一些新的研究切入点。例如,我们也可以借鉴《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28]一文,对内容标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选修部分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

3. 研究的方法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如,在人物史的研究中,冯一下、黄勇就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列表的方式,对人物史中各类人物分布,出现次数等进行了分析,既有理有据,又一目了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应用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4. 结合更多的教学实践分析《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知识点。对相关知识点的增删和完善,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8]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4;15.

[2][7]何成刚,赵申升.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27;27.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7):5.

[4]李静萍.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6.

[5]石强.关注课程改革培养历史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2):9.

[6]王雪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15.

[9]赵亚夫.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J].历史教学,2008(5):44-47.

[10]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8):37.

[11]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06(5):45.

[12]朱汉国,何成刚.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4):23-26.

[13]郑林,侯桂红,吴波,刘玉群,张逸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2013(3):3-9.

[14]姚锦祥.历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J].教育学报,2006(8):147.

[1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建议[J].历史教学,2004(12):43.

[16]陈春梅.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对的几点建议[J].广西教育学报,2004(3).

[17]周明学.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11):29.

[18][19]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0-31;32-33.

[20][21]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4-35;35-36.

[22]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7-40.

[23][28]徐晓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3(4).

[24]徐赐成.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J].中学历史教学,2011(8-9):19-21.

[25]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2):20-23.

历史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一、紧紧围绕以史传世,切实加强党史修编工作

征集党史资料,修编好党史正本,是党史部门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党史正本是存史留志的重要保证,是进行党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醒世后人的主要教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修编好党史正本作为最大的资政课题来抓,全力做好党史正本的修编工作。一是要深入挖掘党史资源,广泛征集党史资料。要采取馆藏查档、专题征集、座谈采访、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认真搜集查找第一手党史资料。既要有宏观资料,又要有微观资料;既要有正面资料,又要有反面资料。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地掌握和占有资料。二是要耐心细致地整理和分析研究党史资料。要切实耐得住寂寞,不怕麻烦,不怕枯燥,能够坐得下来,耐心细致地整理党史资料,分析研究党史资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整理、分析、研究党史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掌握那些有利用和借鉴价值的党史资料。三是准确客观地纪录党的历史,编写好党史正本。要遵循史记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记述各个时期党的历史,编写好党史正本。党史正本要以史实为依据,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真实准确,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提供依据,真正成为教育群众的好教材,成为精品之作,传世之作。

二、紧紧围绕以史资政,切实加强党史研究工作

我们党是执政党,认真研究党的历史发展进程,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史资政、服务大局是我们党史工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史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以史鉴今、服务现实。一是切实加强执政规律的研究,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借鉴。深入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党多年执政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供党和政府采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研究,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保证。认真总结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探索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路子,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献计献策。三是切实加强改革和建设的研究,为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服务。站在历史的高度,认真总结新时期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布局、发展举措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市委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切实加强政策措施的研究,为党和政府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提供帮助。要从时代的新要求和民众的新期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为民惠民的政策主张和惩腐安邦的重要办法和举措,为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历史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史馆、修缮、可行性、方案Abstract: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staff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office building new increase in the north on the roof about thirty years ago. The floor is the dilapidated, the roof leaks, wall plaster tablet serious spalling, is not normal use, more not bearing a new miss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feasibility study according to the Guangdong History Museum decoration repair, and the common reference!

Keywords: History Museum, repair, feasibility, schem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办公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座具有80多年的历史建筑,是广州市现存少有的几座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大型古建筑之一。大半个世纪以来,该办公室从未进行过大修,建筑墙体已风化剥落,室内大部分地方受白蚁和潮气侵蚀,损坏严重,各项设施均十分陈旧,办公场所拥挤;约三十年前在北楼顶上新增加的楼层更是经残破不堪、屋顶渗漏严重、外墙抹灰打片剥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经专业机构进行安全检测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办公楼存在结构性安全隐患,需要对主体进行加固。

1、项目概况、

1.1项目场址

项目场址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用地面积约为3280平方米。

1.2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拟对解放北路文史研究馆大院原建筑进行修缮,包括加固建筑结构,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装修;另外,工程还包括拆除大院内西南角一栋三层小楼房,在其基础上建设一座正门。修缮的总面积为4436平方米,其中主楼2440平方米,南楼976平方米,北楼1020平方米。

2、修缮方案

2.1修缮的基本原则

2.1.1为建筑物里面的工作人员营造一个安全放心且满足现代化办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加固设计是应全面检查原有建筑物的各种结构安全隐患,根据检查结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内部空间进行装修改造的同时要能保留古建筑独特的历史风貌。

2.1.2 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办公楼的维护,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办公室维修部分,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维修;二是功能性装修部分,要突出参事、文史大楼的特点,包括书画创作室、书画展厅、古籍保管室、多功能厅等;三是文物性修复部分,要将这座大院标志性的文物建筑部分进行修复。

2.1.3 建筑物的外观力求修旧如旧、在满足安全、节能、满足现代化办公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对已风化腐蚀的图案进行重现、修复。

2.1.4 内部装修要满足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的办公和活动的需要。由于参事们大多为大学教授、学者等社会精英,馆员多为知名文史专家、书画家、会议室、参事办公室的装修应适当讲究,馆员办公室满足书画艺术创作需要,馆藏室须达到一类档案室标准,其余用房可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标准装修。

2.2总体方案

1)拆除西南角的三层楼房。

2)对原有的建筑物进行修缮。

3)在拆除的西南角三层楼房的空地新建大门、围墙;在中间空地建地下消防池。

本项目拟修缮、拆除和新建的建筑物

3、修缮方案存在问题与建议

约三十年前在北楼顶上新增加的楼层已经残破不堪、屋顶渗漏严重、外窗抹灰大片剥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由于北楼在当年建设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日后的加层,该加层不但建筑质量差而且对北楼的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拆除北楼顶上的加层,虽然减少了建筑面积,但安全方面将更有保障。

4.社会效益分析

4.1 有利于参事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参政咨询职能,为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做出贡献。

4.2 有利于保护历史建筑,增添广州的城市,魅力。

一般来说,旧城区往往都是一些老式建筑,即使这些老式建筑是普通的房屋,有的也有着特殊的历史,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或是拥有某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甚至有一个关于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古老就故事,而记忆城市形成的直接截体一般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4.3 本项目整改了邻近街面的设施,方便了往来的行人、车辆。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大院位于中山路、解放路交汇处,该处为广州市中心商业旺地,交通繁忙,人流、车流密集。原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大院的西南角为一出租铺面,占用了街角用地,铺面人员出入等占用了部分行人行道、扰乱周边的交通状况。修缮后,将拆除铺面所属建筑,在原址退缩一定距离后建设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正门,该处的街面状况将得到大改善,行人得到更多的步行空间。

历史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历史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03—06

为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成绩和问题,供修订“课标”参考,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于2012年8月至12月在全国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了调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调研组要持中立态度,客观地反映各方意见。因此,调研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只是对各方意见的分类整理,如实呈现,并不代表调研组的观点。专家们需要对报告中的意见做深入研究,对各方提出的问题仔细辨别,区分出哪些是“课标”本身的问题,哪些是教科书的问题,哪些是教师理解上的问题;哪些是当下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花时间长期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辨明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调研中教师们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一是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这些都是历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本文先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供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历史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问题

调研中许多老师反映“课标”中的规定笼统,不好操作,希望有分年级、分层次的细化目标。专家也有同样的意见。其实,目标笼统是个老问题,无论是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都比较笼统。它们只给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不具体指导教师怎么操作。例如:

1936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

(壹)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文化政治社会之变迁,以说明我国现状之由来,而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

(贰)注重近代外交失败之经过,及政治经济诸问题之起源,以说明我国国民革命的背景,指示今后本国民族应有之努力。

(叁)过去之政治经济诸问题,其有影响于现代社会者,应特别注重;使学生得由历史事实的启示,以研讨现代问题,并培养其观察判断之能力。……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学目的: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这两种历史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有较大差别,前者是将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知识为载体混合表述,即通过某类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得到什么历史认识、说明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产生什么情感等。后者则是分开表述,先说明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再说明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最后说明要进行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尽管有表述方式上的差别,但两者都是对历史教育目标的宏观表述,并不具体规定通过某个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要达到什么程度。在课程标准的“教材大纲”和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中,只列出了知识点,也没有规定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例如:

1936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教材大纲:

近世史:

(1)明清之际

(2)欧人之东略

(3)基督教与西方科学之传入……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学内容要点:

近代部分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4.太平天国运动……

每一个内容要点,大致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学习主题,至于具体选哪些史实,应该由教师或者教科书编写者定。通过某个主题的学习,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也是由教师结合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或者教学目的来确定。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大纲,其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大致相同。在这种呈现方式下,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历史教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对历史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历史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由于我国地区差异非常大、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也很大,教学效果总体上看一直都不乐观。大部分学生除了考试前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考试之后大部分都忘掉之外,对中学历史教学留下的印象并不深。为了使全国的中学历史教学都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确实有必要进行改革。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应时展的要求,针对原教学大纲的不足而展开的,在历史课程目标方面做了创新的尝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一是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二是在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些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判定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实际上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结合的产物,是针对具体历史内容的目标。目前我国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外形与美国国家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相似,但是缺少分层次的具体要求。”尽管也称作“内容标准”,也使用行为动词来呈现历史学习的结果,但是教师们仍感觉笼统不好操作。下面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来比较中美两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差别。

中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基础版):

欧洲人早期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如何引起原来互不联系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和生态交流。

A.学生了解9至17世纪国际竞争中欧洲的海上和陆地探险时代。

学生能够:

5-12年级追溯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探险家们环行非洲,到达美洲,跨越太平洋的路线。(运用历史地图中的信息)

7~12年级评价哥伦布航海以及他与当地居民合作的意义。(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5-12年级把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的探险动机与西班牙人做比较。(对比不同的观念)

9~12年级评价探险时代各个国家和宗教间竞争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历史的长期影响。(考虑到多种视角)

7-12年级评价“哥伦布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假设历史的影响)

我国“课标”中对新航路开辟这个学习主题只有一个笼统的要求,即概述史实,认识意义。而美国“课标”在“学生了解9至17世纪国际竞争中欧洲的海上和陆地探险时代”这个总要求下,根据不同年级细分出五个不同层次的具体标准。从运用历史地图追溯探险路线到评价“哥伦布交流”的过程和结果,针对五个具体历史内容和活动提出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这样,教师就比较容易操作了。当然,目标分层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较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史学功底,而且工作量很大,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我们目前的“课标”还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具备做好这种内容标准的条件。本次课程改革中,英语课程标准就已经做了分层次细化的目标体系设计。调研中,英语教师们对这种细化的分层目标也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改进。这说明课标的研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是印出个文本就大功告成了。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当然,课程标准并非一定要有一个将三维目标或二维目标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的“内容标准”。前述民国时期的课程标准就只设置目标和教材大纲,没有内容标准。目前英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也没有内容标准,但有一个总的学业成就水平标准。两者的框架结构对比如下。

在这个英国“课标”框架中,“课程目标”陈述的是各学科具有共性的目标。“关键概念”和“关键方法”类似于我国“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特有的目标。“范围和内容”类似民国“课标”的“教材大纲”和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课程机会”类似民国“课标”的“实施方法概要”,但侧重于叙述教师要给学生学习创造哪些条件。“学业成就目标”规定了完成某个学段的历史学习后,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该目标从低到高分为8个水平,在水平8之上还有一个“出色成就”(Exceptional Per-fomaance)。历史课程从学段1到学段3,分别有相对应的几个水平的学业成就目标要求。

通过对中、美、英三国课程标准框架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历史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各有所长。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在分述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后,将能力与具体知识结合,设计出针对特定历史内容的分层次的“内容标准”,便于教师拿来就用。但由于规定得太详细,有可能限制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国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教学大纲,目标和内容分述,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能力、方法、情感等目标融合到具体的历史内容中去。这种目标设计给教师的自主、创新留有较大余地,但对其专业水平要求也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课标”规定笼统些好,还是具体些好。也不能以笼统和具体作为评价“课标”好或不好的标准。当然,如果条件具备,大多数教师也有要求,还是应该力争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具体、分层次的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为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师提供选择的机会。

二、历史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问题

调研中,绝大多数教师对目前“模块专题”式的历史内容编排方式持否定态度,希望改回“通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涉及面广,容量大。按通史体系设计的历史课程,知识系统、逻辑严密,但是因其容量大、课时少,大部分教师只能进行填鸭式教学,内容抽象,学生没有兴趣,学完之后并不能真正消化,只是把教材文字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这种课程体系越来越不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因此,才需要不断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采用模块专题式结构,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大至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来划分,接近专门史。在大学,一般是学习完通史课程之后,到了高年级才选修各类专门史课程。通史或者断代史是一种历史学科体系,专门史也是一种历史学科体系,其专业性比通史更强。不管哪种历史学科知识体系,都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加以改造,才能转化为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从民国到现在,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经历了一个从历史学科体系到中学历史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色彩依然浓厚,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历史学科体系追求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力图反映人类历史的全貌,这是历史学家穷毕生精力去做的事情。中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开设有十几门课程,历史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课,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所有时间精力都用到历史课,也不是所有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要进大学历史系学习。因此,中学历史课程只能根据历史教育的目标从学科知识体系中选一些重要内容,按教学规律编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课程改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到目前为止做得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可见其难度之大。本次课程改革,初中历史采用按时序排列的专题结构,每个专题围绕一个主题选内容,与主题无关的不再编入课程体系,历史知识点大幅度减少。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新课改初中历史打破了学科体系,初步建立起更适合学生学习的专题体系。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例,新课改前后的知识体系对比见表2。

秦汉历史,教学大纲是按照通史体系设计,有13个知识点。课程标准是按照专题设计,只有4个知识点。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设计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因为,“在历史学科总课时一定的条件下,要注重研究的深度,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就需要增加课题的学习时间。这意味着必然要缩减课题的数量。一个课题探究所占课时越多,一门学科的总课题数就越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大量削减知识点,“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师生互动留出了时间”,以便“让师生共同在具体翔实的史实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并在这种具体生动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发展各种学习能力”。尽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一些不足,但这种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坚持。

高中采用模块加专题的结构,中外历史混合编排。这种结构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多优点,可以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避免与通史教材的雷同,灵活地选择历史内容,并有较大的包容性。有助于学生认识同一个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规律。中外史合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但是这种内容编排在实施中有很多问题。于是,许多教师认为还是改回通史好。其实,目前这种结构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它忽视了历史的两个基本特点:时序性和整体性。如果能够把握历史的基本特点,专题式结构应该成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这种结构可以使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不必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同时又能保证专题内部的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师生对某个历史问题作全面、深入的探究。专题和专题之间也可以兼顾教学规律和历史学科特点来灵活组合。这样就可以解决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和中学历史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学科体系与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将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按照专题组织历史课程内容有多种方式。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必修课先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之下再分若干专题。调研中有专家和教师认为,模块把一个个完整的历史内容分割开了,使学生无法形成对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造成各个模块的内容多次重复。例如辛亥革命,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模块结构,需要把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放到必修2,政治活动放到必修1,指导思想放到必修3。而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是无法分开的。另外,这么编排逻辑顺序也有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先有经济上的变化才引起思想上的觉悟,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变革。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倒过来。在研究一个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分析,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再去从多方面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形成对历史的认识。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分析人类社会的活动,同时也强调:“分析人类活动这五个方面,需要在历史时空背景中来进行”,而且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并以具体的历史事件、现象为例,说明这种关联。正是考虑到人类社会活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发生的,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先按时间顺序划分历史时代,然后在每个时代中编排各种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专题,如表3。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美国史分为10个时代,世界史分为9个时代,每个时代组织若干专题。假设要把这些内容划分为3个模块来编排,恐怕也不好设计。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编订的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每一学科由若干模块组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2学分”,给历史学科分配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照此,历史必修课只能设3个模块。怎么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做成3个模块?确实有难度,“课标组”也是颇费了一番工夫。每个模块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模块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组合、增减。这是模块的优点,能体现出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但是历史课程是否适合采用模块?必修课是否要采用模块,用几个模块?历史必修课采用模块之后,其多样性、灵活性、选择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如何对待各方反映的问题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