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853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5分钟。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记忆,即把写出历史时间最后一个字拼音的谐音,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编造成句,形成对仗。如1775,英美动武;1777,战争转机;1783,英军逃窜。这样一来,学生在用到这些知识时,能顺口而来,不仅轻松简单,而且不易遗忘。又如1853,日美翻脸:美国闯进日本浦贺港;1854,日美签字:《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1869,明治迁都:明治天皇把都城从江户迁到东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编造的顺口溜,千奇百怪,花样繁多,于是“历史年代记忆”这个难题在欢声笑语里轻松解决了。
二、数字错译法
数字错译法,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错解、错译数字来协助记忆。如1777,可将7字错解成“起”,1777年是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美国站起来了;1864,可将4字错解城“死”,1864年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可以将这一史实理解成,俄国的这一巴掌把清政府给打死了……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时间的记忆难度,如同给“记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是指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降低记忆难度。如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方面对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从性质上对比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对比记忆法一方面可使学生更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学生混淆类似的事件。
四、纵横记忆法
纵向联系记忆是指在记忆时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大事连起来进行记忆。如,可将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内战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省时省力,还可以使学生完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可将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复习,以了解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横向联系记忆是指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如,1861年,中国发生两件大事:总理衙门建立、宫廷;同时,世界史上也涉及了两件大事: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记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记住同一时期发生的这些大事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扩展记忆。纵横联系记忆法可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学生取得极好的记忆效果。
五、事件绳挂法
事件绳挂法,即把同一年的事罗列出来或把相连的时间看作一根绳,然后把当年发生的大事串起来记忆的方法。如: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失败;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吴起镇会师。事件绳挂法使历史知识看起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能迅速提高记忆速度。
六、图文并茂记忆法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化;历史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91-02
历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而且又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求目标。
1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信息化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快乐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在很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以下几种情境导入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效果较好。
歌曲导入 歌曲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少歌曲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唱歌,用歌曲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根据歌词大体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下一步深入学习的思想准备。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等。这些歌曲学生一般都比较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诗词导入 诗词和历史也是紧密相连的,很多诗词就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形象反映。另外,诗词的语言生动、优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激发学生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主席的《七律?长征》进行导入,结果很多学生都被那恶劣的环境和红军英勇顽强的画面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下面的学习可想而知。
图像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图像导入,可以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有趣。例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笔者把章丘市的龙山遗址照片和龙山黑陶用幻灯呈现出来,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用信息化历史情境导入新课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选择,信息技术掌握不很熟练,不可勉强应用,以免适得其反;二是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法,以保证不浪费很多时间,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具体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知
学习新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境,使课堂充实而生动,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理解学习内容和自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九一八”事变时的地图,并用鼠标闪烁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几个重要的地点,包括南满铁路柳条沟、东北军北大营、沈阳等,让学生了解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出示日军挖的万人坑、731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的悲惨命运;接下来播放“西安事变”的一段影视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情况;最后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在上下衔接的问题中,学生不仅深刻明确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理解了其意义,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利用时间顺序来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由于本单元内容事件多、地图多、条约多,学生容易记忆混乱,发生错误。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等四次最具代表性的列强侵华战争联成一线,制成课件,同时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背景资料,如地图、电影《火烧圆明园》剪辑等,把历史画面和电影片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很清晰了。这样既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
3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和体验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概况和总结,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在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还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表格(表1),让学生回答。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整合的原则
历史教材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的原有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的基本主题,依据历史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复习内容体系。因此,整合要遵循的首先是主体原则:复习课必须用鲜明的主题来贯穿、归纳、组合历史材料。因此能否提炼出覆盖教材的核心内容、体现学生能力要求的鲜明主题,是决定教材整合质量的关键。例如八年级第一单元,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鸦片战争的烽火、劫难中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其中又含: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魏源发奋著《海国图志》、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知识点较多,且分属不同的课时。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两个主题来简化知识点,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我们可用“侵略”这个主题来概括;而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内容,我们就可用“反抗”来概括。这样主题鲜明,知识点明确,自然复习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其次是联系原则:历史知识有着前后相承的因果性,左右交互的关联性。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可观的,联系是整合的依据,发现并揭示联系是整合的任务。因此不能离开联系搞整合。再次要遵循复合的原则:对教材的整合是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处于教材支配地位的核心知识必须放在多维结构体系中反复的考查,这样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其内涵,认识其价值。总之,对重要的历史材料,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左顾右盼,反复利用,对它做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二、整合的着手点
1.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为核心着手
(1)把涵盖众多章节的重要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查。如:国共两党的合作,分跨在各课之中,如果让学生逐一去找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在复习时较适合用这一方法,就可将这几课的内容串在一起。(2)抓住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背景来聚合内容,或抓住重要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来发散内容,如:考查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就可以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来复习。
2.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着手
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就可抓住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这一主线,通过制表的方式来复习。
3.以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
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去整合。
4.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着手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设计背景:
1931年9月18日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爆发后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本次班(队)会为了让广大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为了增强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班(队)会目标: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首先要爱自己,从我做起,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己任。
2、让学生们知道九一八的历史过程,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真相。
3、通过观看纪念视频、知识小竞猜、唱红歌、拓展与延伸等活动来完成班(队)会,更好地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九一八事变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小笑脸(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播放《纪念九一八事变》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和纪念意义,创设情境,视频展现出来后,学生的感情直接被调动起来,很好地渗透了班会的主题。)
(二)历史再现整体回顾
1、大屏幕出现主题班会的主题背景。
主持词:
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乙:大家下午好!
甲:岁月的长河流淌过侵透血泪和屈辱的历史,终于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
乙: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时间的风雨。
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
乙:点点白帆可以竞发,小小你我满载美好的理想憧憬未来。
甲:岁月的流逝,风雨的洗礼,当历史的日历翻到我们今天这一页,又何尝不令人想起那苦难的血泪史。
乙:怎能忘,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怎能忘,那崎岖坎坷的沧桑岁月。
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班会(队会)现在开始。
乙:全体起立,唱国歌。
播放《国歌》音频,全班学生严肃立正站好,唱国歌。
2、播放《松花江上》音乐视频
主持词:
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当年东北同胞的心声,那么大家知道里面说的事件是什么吗?(学生可单独回答或者集体回答)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整日在关内流浪。造成这一切的发生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请观看图片,当年日军犯下的罪行。(播放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共同感受“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士气。)
3、知识竞猜
进行爱国小知识竞猜,学生分小组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活动,并用小笑脸记录分数进行比赛。
主持词:
甲:下面进行爱国知识小竞猜活动。
题目:
抢答题:(仅供参考,可自行规定题目)
(1)“九一八事变”的具体日期?(1931年9月18日)
(2)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多少年?(8年)
(3)日本是哪年投降的?(1945年)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5)东北当时最有名的张氏爱国将领是谁?(张学良)
必答题:
(1)你能说说看过的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吗?
(2)我们知道的抗日英雄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比赛等形式的小活动,不但活跃了班(队)会的气氛,也更好的让学生学习抗日爱国知识)
4、唱一唱心中的红歌
分小组唱一唱自己知道或者喜欢的红歌,并进行展示。
5、班(队)会拓展
(1)中高年级段:
出示钓鱼岛的一组图片,请大家观看美丽的钓鱼岛。
主持词:
乙: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抢占我们的国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播放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阐述中国主权问题的视频(节选)
(设计意图: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危机意识,牢记历史,勤奋学习,保卫祖国。)
(2)低年级段:
画一幅图画或者写一句话送给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利用低年级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更好地丰富班(队)会的内容。)
6、班主任寄语结束班(队)
班主任: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不要忘记这段苦难的岁月,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人们。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做准备,愿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照亮我们!
主持词:
甲: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乙:我宣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班(队)会到此结束。
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教育,维护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活动准备
1.挑选两名同学主持班会,主持人协助班主任组织同学开展活动。
2.学生提前收集革命资料,加深了解。学唱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3.教师搜集影片、图片、资料以制作课件。
4.全体同学集体讨论发表观点,表决心、立壮志。
三、活动过程
1.影片导入,还原历史真相
2.小组汇报,不忘祖国耻辱
3.知识竞赛,加深革命了解
4.图片导入,钓鱼岛事件,加强爱国意识
5.集体宣誓,表决心,立壮志。
四、班主任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了解“九一八事变”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暴行,经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以此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牢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勿忘国耻九一八”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
1、“九一八”的历史回顾,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过程。
2、(国耻让我们明确责任)每一个中国人不仅仅要记住,还要从自己做起,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贡献。
生自由发言。
3、(畅谈爱国之举)
师:我认为,爱国不是只挂在嘴边上,也不一定要干惊天动地的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比如,作为学生,按时交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都是爱国行为。你们怎么看?
生自由发言
4、学唱抗日歌曲
一:《铁道游击队》《游击队之歌》
二:《国际歌》
三:《地道战》
四:《红色娘子军》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课;兴趣;知识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1-01
一、注重历史教学的故事性、趣味性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注意到了中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大小字结合编写历史的方法,穿插了一些趣味性很强的故事,但由于受教材文字总量的限制,一些社会上流传甚广,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本应写进历史教材,却未写进教材,有些虽然写进了教材,但仅仅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写得不深不透,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备课时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这堂课加进哪些诗歌、名言、典故,以增强故事性、趣味性、感染力。如讲岳飞,我要板书、朗诵岳飞著名的词作《满江红》、爱国者岳飞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热血沸腾,对岳飞油然而生敬意。当我讲到岳飞遇害后,人们怀念岳飞,痛恨秦桧,后人在杭州西子湖畔修了岳王庙,铸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后来有一位姓秦的书生瞻仰岳王庙后奋笔写下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槐姓秦”,强烈地表达了书生对岳飞无比的敬仰和对秦桧的无比仇恨之情,许多学生听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学生产生了共鸣: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要做流芳百世的爱国者,不做遗臭万年的卖国贼。
二、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注意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还要不乏幽默感,使学生为你滔滔不绝地讲授,非同凡响的口才倾倒,所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马卡连轲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课堂语言的生动性,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你所教的内容相当熟悉,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不熟,就可能边讲边想,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其次要求教师语言丰富多彩,形象幽默。例如讲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我加进这样一段描述:“1771年1月5日,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
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渥巴锡汗骑大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着八万部众、分三部离开居住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祖国前进。到六月,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他们献出了永乐八年明朝政府敕封给他们祖先的汉篆玉印,表示回归祖国的诚意,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招待。”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并深刻认识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各族人民心向祖国,热爱祖国,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收复香港、澳门是顺乎民心的,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一定会实现统一。
在讲“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满怀激情地说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1927年,、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一人漏网’。”一时间,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但敌人的白色恐怖并没有把共产党人所吓倒、所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高举红旗,又继续战斗了。八月一日深夜,他们在江西南昌,打响了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下面请看‘八?一’南昌起义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局如何。这
种开头,生动形象地渲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的那种紧张肃穆的气氛,共产党人那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能紧扣同学们的心弦,迫使他们急不可待地想知道“八?一”南昌起义的情况,唤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新颖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往往与声音、形象、色彩、感觉等连在一起,历史包罗万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要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适应青少年思维的特点、历史教学在教法上应灵活新颖,教学手段应先进科学,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史后论,或先论后史;或先原因后结果,或先结果后原因。也可目标教学,也可图示教学,也可电化教学,也可多媒体教学,总而言之,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好是多种方法和手段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使他们高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