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49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艰巨的,因为高考要考六门学科。但是,每天的课程有限,一般学校的安排是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然后其他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就是自习。虽说一天安排的是九节课,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学课基本上只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性,所以一般学校会稍多分一点时间在物理学科上面。因此,化学学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节课。但是,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而且选修部分,关于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部分比较抽象,而选修四是属于和计算相关的。总之,高中化学的知识在于难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生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我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浏览,其二:第二遍要求细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听教师讲,或者直接给教师提问。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习的效果和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期间包括对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进行及时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高中因为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均分到每一个学科上面。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那么理想,毕竟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长期坚持滚动式的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后,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题之前,把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及时的复习,并且仔细回想老师上课时候所讲解的内容。
还有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大小是A4的白纸做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关着书默写,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学生不能回忆的知识点,学生要再次进行复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控这些知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随时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能够真正的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地,因为这些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自行在课下的时间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把教材作为版块分开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把知识结合在一起产生联系进行教学。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区分选修和必修,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会忘了前面的知识,典型的吃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就是学生在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时,不管是对于有机的这部分,还是对于化学平衡和各种电池反应的有关方程式。学生会从心理上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感觉和之前的必修知识脱了节,从而不能够很好的习惯和学好这部分知识。因此,对于选修部分和必修知识的结合教学在老师的课堂上要有深刻的体现,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选修的理解,还有学生对之前知识的巩固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实践这一原理,从选修和必修知识的结合进行教学。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选修课;认识误区;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医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对他们后续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具有重要作用。医用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与各门医学课程相比毕竟是配角,特别是我校前两年首次把有机化学定为选修课时,更体现了这一辅助课程的角色。如何上好有机化学这门选修课,是一个崭新而又迫于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两年来有机化学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后的试行经验,在教学认识误区、组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上做了一些探讨,以期对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1 医学《有机化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教学认识误区
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方面[1]。误区一,在传统观念上我们一直认为必修课重要,选修课不重要,这种观念是从管理角度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而不是从课程性质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认识的。误区二,认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持这种论点的人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使得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附属,或完全被必修课侵占而名存实亡。误区三,在于把选修课变成随意课。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上课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教师失去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下降。选修课一定程度上成为休闲课、放松课。误区四,认为医学院校无需开设这门选修课。目前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很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医学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在讲解空泛的理论过程中,不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学生对有机化学在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不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在医学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纯粹多余。
2 医学《有机化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改为选修课后,受学制所限,这门课程现在面临着所学的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要在这样少课时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学好有机化学,教与学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联系医学实际,合理地组织教材,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2.1 走出误区,科学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
走出误区,首先要学生认识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作用。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医学生,他们将来从事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方面的工作,故在认识上可能会产生开设有机化学课程是否有用的疑问。对此,应先让学生明确有机化学的确不能代替医学专业课程,更不能直接治病,但医学医药类科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该课是学好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等必修课程的基础;而且学习和研究医学科学,必须运用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只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才能认识蛋白质、核酸和酶等生物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为探索生命的奥妙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观念认识上及时转变显得十分迫切。有机化学改为选修课后,我们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我们必须要打破它之前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充分反映选修课特色的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目标,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要转变课堂上角色,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2.2 合理组织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在列为选修课后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轻松上阵、有的放矢,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学时数的限制,并结合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在组织有机化学教材时删去了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大胆剔除了一些纯化学理论内容以及一些与医学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有机波谱学和共振论等章节,同时削弱了有机合成的内容,而加强了结构理论及反应机理等内容的讲授,尤其是加强了生物医学相关的杂原子有机物内容,目的是为了与生物化学等后继课程接轨;对于近代有机化学的一些新的成就和发展作适当的介绍,如电子理论、立体异构的内容;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以及部分易懂的教材内容(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可以采取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确保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重点内容的教学。
2.3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后续课程以及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将教材的内容通过归纳、提炼和整合后形成基础架构,逐步教会学生深入知识、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2]。例如对较难理解的共轭效应,教材中共轭烯烃、芳香烃、不饱和卤代烃、芳香醛、酮和羧酸等不同章节都分别涉及到共轭效应内容,可以在首次讲授共轭效应时,把它们有机整合为一个单元,通过比较讲授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总结出多种形式下共轭效应的共性,让学生较快较易得全面深入理解这个教学难点。掌握共轭效应这个概念后,在后续章节遇见它时只作点拨即可,避免重讲,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提高教学效果。又如,对于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异构现象,也可以有机整合,采取集中讲授的方法,便于学生对比理解,可以节省教学用时。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有效解决了学时少、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4 精讲教学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有机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多,课时紧,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医学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对部分易懂的内容,可作简单扼要地介绍或者留给学生课后自学。例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可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而各章节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制法以及一些应用实例等都可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课后可以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进行复习、自学,并通过查阅有关的课外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必要时给予总结和集体答疑。当学生有机化学知识储备丰富后,某些章节可采用完全自学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处理羧酸衍生物这一章时,可以在上次课讲完羧酸和取代羧酸这章后抽出几分钟时间先扼要地介绍本章的概况,酰卤、酸酐、酯和酰胺在结构上的共性和个性,并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沿着提纲所给的线索去探究酰卤、酸酐、酯和酰胺化学性质的异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揭示知识的内部联系,以达到消化教材、活用知识的目的。在下一次课时,则将本章内容分成两个专题: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然后根据专题和自学提纲,多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向学生提问,经短暂思考后,再请一些学生回答,并引导大家开展讨论。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效果,又解答了疑点、难点,并通过教师有目的地精讲,将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通过展开自学讨论,学生的检索、查阅资料能力、探究性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精讲教学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2.5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实施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法
选修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教为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状态。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掌握学生已知状态,用问题启发学生,令其悟性大发。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课前要根据有机化学各章节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好恰当的问题情境,并用少量的信息表述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并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述糖类化合物生理功能的这节课中,学生知道糖类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我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化学知识提出问题:(1)当病人因为生病无法进食时,常常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在这起什么作用?(2)米饭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学生都可以通过已有的生物知识“糖类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和化学知识“淀粉在催化剂(酶)作用下能水解”来分析解答。再如,对较难理解的苯环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可以把关键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1)为什么硝基苯、甲苯和氯苯三种硝化反应的条件不同?且硝基进入苯环的位置也不同?(2)硝基苯、甲苯和氯苯中分别存在哪些电子效应?(3)苯环上的电子云分布的变化情况,对亲电取代反应的难易程度和新引进基团进入苯环的位置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回顾电子的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知识点,然后师生共同概括,从中总结出三类定位基的定位规律。这样,一方面帮助了学生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协助为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
2.6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如何培养医学生对有机化学选修课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选取一些跟日常生活以及医药学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例子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而亲切,觉得有机化学学之有趣,并使他们认识到有机化学并不只是空洞的理论,离他们很远,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临床医学密切联系的。例如在讲解到游离基时,可以通过介绍化妆品成份中因存在抑制游离基产生的酶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讲到醇类氧化反应时,可以介绍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在介绍酚与醌的结构式时可指出临床上用作止血剂的维生素K就是1,4?萘醌的衍生物;讲解内酯结构时可以介绍新一代抗生素严迪的化学结构,它的分子中就存在有内酯键;在讲授卵磷脂时指出因其对智力有益而被誉为“智慧之花”,儿童偏食不愿吃含孵磷脂的蛋黄是不利于智力提高的。这些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在有机实验课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与医学有关的实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实验中安排退热止痛药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咖啡因的提取,这些实验内容的加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有机实验是与医学紧密相连的,而且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列为选修课后,我们首先从教师和学生认识误区上作了一些分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联系医学实际,灵活地裁剪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采用精讲教学和自学讨论相结合,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协助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与技能,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忠. 选修课缘何“叫好不叫座”[J].素质教育论坛,2008,7:63?64.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1.本年度生物试卷具体考查内容的分析
结果如表一:
2.与往年高考试题的对比
2.1与去年本地区生物试卷的对比
我区加入新课标高考只有两年的时间,对比这两年的高考生物试卷,对我们新的一轮备考更具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年的试卷考查内容通过表格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如表二:
由上表对比可知,今年较去年而言,必修一的分值比例相当,必修二的分值提升6分,必修三的分值降低7分,这样,必修的三册分值比例较去年更为合理。就知识点的布局而言,两年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有局部有所调整;但考查题型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必修一的变化最为显著,第五章光合与呼吸今年未出简答题,只以两个选择题一笔带过,比较出人意料;同时,增加了该章的选择题比例,从而使该章的分值比例不降反升,但图形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明显降低。必修二增加了一个选择题,在提升分值比例的同时,关注了遗传科学史中相关实验的考查,而简答题的命题仍然持续了去年的风格,只在某空上增加难度,拉大区分程度,但其能力要求两年基本持平。必修三减少一个选择题,同时避开了神经调节,去除了图形分析;简答题变图形分析为表格分析与实验分析,总体的能力考查有所降低。选修1和选修3仍以基础知识的记忆为考查的主体,只不过更换了知识点。综上所述,两年试卷的知识考查内容总体平稳,能力要求今年有所降低,使学生更易入手答题。
2.2与以往六年新课标生物试卷的对比
新课标推行以来,我区与宁夏、黑龙江等地共用一套试卷,而我区较宁夏等地晚进入新课标的高考,因此,本文作者参照宁夏以往六年的新课标生物试卷进行对比,结果如表三、表四。
由表三、表四可知,必修一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五章和第六章,其中,第五章重点考查了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酶七年考查四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七年共计考查六次,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第六章七年考查五次,且该章的四节内容轮流出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必修二的高频考点集中于第一章,七年连续考查六次,其中2008~2011四年考查的都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分析;而2012年变为一对相对性状的分析;今年又回到了自由组合定律,但考查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注重了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对本模块在各年高考中的分数统计发现,其分值在8~19分之间,分数总值从未超过试卷总分数的1/3。必修三的高频考点集中于二至五章,其中,又以第二章考查频率最高,达到年年必考的程度;此外,第四章也达到了七年六考的考查频率。选修一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和专题6,基本是隔年考查。必修三的高频考点在专题2,七年考查四次。可见命题者对这些考点非常重视,掌握了这样的高考信息,相信在实现有效教学、高效备考中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3.本年试题的命制特点
3.1回归课本,重基础
本次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论选择题,还是简答题的试题情景多数源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加之题干语句表述明朗清晰,充分体现回归课本的命题意图;同时,试题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考点分布合理,突出对教材重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熟悉的题境,平实的考点,方便了考生的作答。
3.2能力立意,尊课标
本次高考试题的命题重点仍然是对考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尤其对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基本与往年持平。试题力求以主干知识为背景,以能力考查为契机,通过灵活的问题设置,凸显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3.3稳中求变,作调整
本次高考试题无论是从题型、题量,还是从考点分布,抑或是从能力的考查,都很好地延续了去年的风格,显现了求稳的特点;同时,在一些高频考点上,变惯熟的简答题形式为选择题形式,并避开前一年重点考查的内容,代之以同一章的其他内容,从而显现了求变的思路;此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调整了必修三册的分值比例,使去年重必修三而轻必修一、二的情况得以纠正;同时,题干较去年大幅度减少了图形考查的比例,使能力的考查更趋平稳,进而显现了调整的力度。这样的调整与变化,更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合理的发挥。
总之,本次高考试题突出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适度调整的命题思想,为新的一轮复习备考乃至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4. 带给新一轮备考的启示
4.1回归课本,抓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考命题回归课本的趋势明显,要求我们在新一轮的备考中,注重课本、注重双基,重在协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狠抓主干知识,围绕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要适中,不宜过度深挖。
4.2训练能力,研课标
《课程标准》无疑是高考命题与测试的终极标准,就教师而言,对其深入学习和领悟,不仅有利于对高考动向的准确把握,还有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因此,研究课标、理解课标、感悟课标,是教师教学备考的基础;就学生而言,能力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科素养的提升,而这正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考测试的最高目标。能力的训练,应从方法入手,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用熟方法,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新一轮备考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方法的优化、方法的简洁化、方法的熟练化。
4.3稳中求新,选好题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2010年是天津高中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二届高考,通过天津卷2009年与2010年对比,发现无论是试题容量设置、命题的立意、所考查内容的结构布局,还是试题总体难度的把握、命题的方向和角度等,都反映了较强的一致性,保持了命题的连贯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特点。深入对2010年天津历史卷的量化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落实课改精神,增强高三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一、关注细节
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选择题部分都持续传达着关注细节的信号,这在2010年试题中表现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对于某一主干知识,其考察的角度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角度大而全、概而括,虽可能略显空洞却有极强的整合迁移性;而微观角度细而微、小而精,虽覆盖面不足却有“洞若观火”之效,在区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立竿见影。天津卷选择题命题较青睐后者,有表为证:
表一:2010年天津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察细节题目统计表
考察对象
可供选择的角度
试题采用的角度
宏观
微观
中国古代农业
(第1题)
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及特点、地位、作用等、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灌溉工程及工具等
铁犁(属生产工具)(微观)
罗斯福新政
(第6题)
罗斯福新政背景、措施、作用及其影响等
每项措施的具体做法及其职能、作用等
整顿财政金融的作用(微观)
运动
(第9题)
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
的特点(以鲜明的漫画、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表达方式)
“单位GDP能耗”图表(微观)
思想
(第10题)
思想的核心内容、地位及其作用等
思想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代表作品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所发表的着作(微观)
爱因斯坦贡献
(第11题)
相对论、为人类和平而进行的努力等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光量子假说、《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光量子假说(微观)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细节知识在选择题中所占比重之大,那么高三历史教学应在落实细节知识方面下功夫便不言而喻了。必修与选修内容加一块,使得复习时间短却容量大,但并不能因此而漠视细节知识,对教材内容(如相应图片、图表、文字表述等)更不能粗枝大叶,因为教师退一步则学生有可能退十步。所以在针对选择题的备考教学必须抓落实、讲效率。只有落实到位,方能保证所复习内容掌握的精准;只有讲效率,才能确保众多细节知识无遗漏。
二、突出重点
所谓讲效率,还指有限复习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高考真题等资料详细研究教材。不仅要对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对相应内容的考查角度、迁移范围及能力要求等了如指掌,这是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高考试题是命题组成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编制而成,所以探究高考试题结构是把握教学重点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将从选修与必修、古代与近现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表二:2010年高考试卷中必修与选修内容统计
内容
题目
必修
选修
综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第Ⅰ卷
题号
第3、11题
第1、5、6、7、9题
第2、4、10题
第11题
·······
分值
4×2=8分
4×5=20分
4×3=12分
4×1=4分
·······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3)、(4)、(6)小题
12题第(2)、(5)小题
··········
第13题
12题第(7)小题
分值
4+6+6+8
=24分
8+6
=14分
··········
6+4+6
=16分
2分
分值统计
8+24
=32分
20+14=34分
12分
4+16
=20分
2分
百分比
32%
34%
12%
20%
2%
该表统计显示:必修内容占80%,选修内容占20%,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但从必修角度看,必修一(政治史)与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所占比重分别为32%和34%,平分秋色且比重较大,而必修三(思想文化与科技)占总分值12%,所占比重较小[1]。这意味就必修内容而言,复习中应当加强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应内容的落实和强化。有意思的是,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对必修三的考查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2009年为2个选择题,2010年为3个选择题),所以在复习必修三时,教师应当考虑结合选择题的特点及其应试策略等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从选修角度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占总分值4%(一个选择题),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占总分值的16%[2]。之所以选修三所占比重大,可能与天津卷在非选择题“主题式” 命题有关系[3],而中外历史人物各有千秋,即便确定了一个主题也未必形神兼备。因此对于选修部分的复习区别对待或许更好,中外历史人物要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即在复习必修内容时若涉及到了选修中的人物,则整合进行复习,使学生理清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尤其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及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立场和作用等进行复习。
表三:试卷中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内容分布统计
内容
题目
古代史
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第Ⅰ卷
题号
第1、2题
第3题
第7、8、9、10题
第4、5、6、11题
分值
4×2=8分
4×1=4分
4×4=16分
4×4=16分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2)小题
········
········
········
12题第(5)、(6)小题;13题第(3)小题部分
12题第(3)、(4)小题;13题第(1)、(2)小题及第(3)小题部分
? 分值
4+8=12分
········
6+8+4=18分
6+6+6+4+2=24分
分值合计
8+12=20分
4分
16+18=34分
16+24=40分
百分比
20%
4%
34%
40%
该表统计显示:从古今角度看,古代史占总分值的24%,其中世界古代史只占4%(一个选择题);近现代史占74%,中国近现代史占总分值的34%略少于世界近现代史的40%,差距不大[4]。从中外角度看,中国史占总分值的54%,世界史占总分值的44%,中国史占优。这便说明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要在中外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上投入更多精力。两年的高考卷中对于世界古代史都只考了一个选择题,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梳理应从应对选择题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角度入手。
总之,天津历史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形式不同,职能各异。相比较而言,选择题部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关注细节;而非选择题将心思放在对史观、态度、思维等方面,更倾向于考查能力。无论是关注细节还是考查能力,都以课程主干知识为依托。所以,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主干内容,不仅要形成宏观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也要以问题为中心,细化知识的层次与结构。
三、培养能力
天津卷2010年历史考试说明中关于学科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若干具体要求。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选择题对于上述前三个能力要求均有所体现。比如第1题体现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第2、5、7、8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第3、4、6、9、10、11等题体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这也从能力要求的角度再一次表达了选择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精确掌握程度。
非选择题部分则更突出地强调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都必须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为依托。比如“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那些基本原则”、“归纳材料四反映的明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英、法、美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等题体现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天津卷清晰地表达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则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不同类型试题对于能力要求差异性等问题的探究,深入挖掘内在的规律性、技巧性,以增强对不同类型试题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的类型,不同类型选择题题干、选项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选择题应对技巧及策略等;非选择题中所提供材料的共性与个性,材料后面问题设置的指向性(指向材料或指向教材或兼而有之)、核心词以及限定词等等。同时,对于学生也要分阶段、周期性地进行实战训练和辅导。
综上所述,天津高考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渗透课改精神、立足基础知识、贴近教材、突出学科能力素养等特点。面对高三复习任务重而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站好第一班岗,思想上牢固树立注重细节、突出重点、培养能力的理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唯有如此,方能成为学子们复习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学生们成功起飞保驾护航。
--------------------------------------------------------------------------------
[1] 这与2009年天津卷结构基本相同,2009年试卷中必修二所占比重将近40%,必修一所占比重不足30%,而必修三所占比重仅有8%.
[2] 2009年天津卷中将中外历史人物整合到必修内容中进行考查,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所占比重20%左右。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O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68-03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为此怎样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课堂实践,从思想与方法出发,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新世纪对数学人才的要求。
二、数学思想的含义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将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指导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观念。数学思想有很多,下面仅介绍三种。
(一)转化的思想
转化的思想是将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将不熟悉的转化成熟悉的。例如在高阶矩阵计算中,矩阵分块就是一种实用的转化思想。
例1[3]:设D=■,A、B分别为k、r阶可逆矩阵,C为r×k矩阵,0是k×r零阵,求D-1。
解:因为D=AB,A,B可逆,则D也可逆。设D-1=■,X1、X4分别为k、r阶方阵,因为
DD-1=■■=■=■,
Ik、Ir分别为k、r阶单位阵,根据分块相等的运算,得X1=A-1,X2=0,X3=-B-1CA-1,X4=B-1。因此D-1= A-1 0-B-1CA-1 B-1。
(二)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要努力将其具体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例如在解决三维几何向量空间中点的坐标变换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想。
例2:{O';e'1,e'2,e'3}与{O;e1,e2,e3}是新、旧两个坐标系(如图1)。点P的新、旧坐标分别为(x',y',z')T与(x,y,z)T,问新旧坐标之间有何联系。■
图1
解:设O'点在{O;e1,e2,e3}下的坐标是(x0,y0,z0)T,即■=x0e1+y0e2+z0e3=(e1,e2,e3)x0y0z0,若(e'1,e'2,e'3)=(e1,e2,e3)A,则■=■+■,即
(e1,e2,e3)xyz=(e1,e2,e3)x0y0z0+(e'1,e'2,e'3)x'y'z'
=(e1,e2,e3)x0y0z0+(e1,e2,e3)Ax'y'z'
=(e1,e2,e3)x0y0z0Ax'y'z'+x0y0z0
由坐标的唯一性可知,xyz=Ax'y'z'+x0y0z0。
(三)数学的辩证思想
数学的知识内容本身具有辩证性,这种辩证性主要是通过数学中的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现出来的。正式由于这种辩证性,在教学过程中辩证思想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工科数学分析中,有些定理的证明,就运用了辩证的思想。
例3:定理1设■f(x)=A,■g(x)=B。
(i)若A0,使得当0
(ii)若有δ>0,使得当0
证明:(i)对ε=■>0,由于■f(x)=A,存在δ1>0,使得当0
■
而由■g(x)=B,存在δ2>0,使得当0
■
取δ=min{δ1,δ2},则当0
(ii)若不然,设A>B,则由(i)知在x0的去心邻域内恒有f(x)>g(x),与假设矛盾。
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二部分的证明就运用了辩证的思想,对于这种思想,法国数学家阿达玛给出了概括:这种思想在于表明,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
总的来说,数学思想就是数学观念。除了上述三种思想外还有结构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以退求进的思想等。运用这些思想的同时,与其相应的数学方法应运而生。
三、数学方法的含义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就是前面所述的数学思想。接下来,谈谈具体的数学方法。
(一)公理化方法
所谓公理化方法,就是能系统地总结数学知识、清楚地揭示数学理论基础的方法。恩格斯说过:数学上的所谓公理,是数学需要用作自己出发点的少数思想上的规定。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科学理论的数学化,而公理化是科学理论数学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公理化方法不仅在现代数学中广泛应用,而且已经渗透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例如20世纪40年代伟大数学家巴拿赫曾完成了理论力学的公理化。
(二)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就是数学建模,具体来说就是用数学符号、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问题本质的简洁刻画,它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最优策略。这种方法应用非常广泛,例如高校选课问题。
例4:某校新学期选课的规定如下,必修课程一门(2学分),限选课程8门,任选课程10门。学分设置情况及课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1)所选课程总学分(包括2个必修学分)不能少于20个学分;
(2)学生每学期选修任选课的比例不能少于所修总学分(包括2个必修学分)的1 / 6,也不能超过所修总学分的1 / 3;
(3)课号为5,6,7,8的课程必须至少选一门;
表1 课程学分及选修要求
■
按如上的规定,学生选课时会思考如下问题。
(1)“为达到要求,本学期最少应该选择几门课?选哪几门课?”
(2)“在选修最少学分(即20学分)的情况下,最多可以选修多少门课?哪几门课?”
解:针对上述情况建立0-1规划模型,具体如下。
(1)用xi表示是否选修的课程i(i=1,2,…,18);用xi=1表示该课程被选修;xi=0表示该课程未被选修;
(2)若选修课程i时必须同时选修课程j,用xj-xi≥0表示;
(3)限选课5,6,7,8必须至少选一门,用■xi≥1表示;
(4)用变量y1,y2分别表示选修的限选课、任选课的学分数;y表示总的学分(包括2个必修学分)。
对问题(1)建立0-1规划模型如下
min■xi
■
利用Lingo软件求解以上0-1规划,运行结果为:x1=x4=x6=x10=x11=1,其它xi=0,y1=12,y2=6,y=20。即至少要选修5门课,编号为1,4,6,10,11。该整数规划的最优解不唯一。下面通过对变量的约束进行隐枚举给出多组解,得到选课方案见表2。
表2 最优选课方案
■
如上所得最优选课方案有3种,这3种方案所得学分恰好是20。为了得到20学分选5门课程即可。这些结果反映了课程1,2,4,6,10,11,14比较优先考虑。
通过建立相似的数学模型,问题(2)同样可以解决,这里就不详细给出了。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分析综合法、类比法、参数法、配方法等。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意义重大。
四、数学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上面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地阐述,可清晰地发现,由于一定的数学思想总是通过某种数学方法来实现,而具体的某种数学方法又总是反映一定的数学思想,因此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严格的界限,从而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可以将这两种概念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各种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认知规律进行整体策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渗透。同时,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上不断完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念,使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发现,合理归纳,揭示出数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本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以数学知识为主线,以发掘数学思想方法为羽翼,师生合作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思考、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自然地达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这样能从根本上培养其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具体的内容,而且也能领会、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习惯。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符合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正如波利亚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有益的思考方式、应有的思维习惯”应放在教学的首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然对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际例子,介绍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总结了教学中运用到的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地说明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化学高一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下一篇:化学研修总结范文精选{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