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

琴声悠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913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7分钟。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

自新的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以来,国家和学校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主要是依靠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进而逐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应用。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老师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进行课堂导入教学的完善,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在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中,能进一步增进对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的历史课堂进行导入教学,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通过历史情境进行导入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老师将特定的历史发生背景和条件,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初中生,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中,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鼓励他们以宏观的历史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初中历史老师通过历史情境的课堂导入教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精神,继而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效果。

首先,初中历史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历史教学情境和资料。学生们只有在最佳的历史教学情境中,才能进一步完成对章节历史知识的学习,通常来说,初中历史老师选择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教师选择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情境的联想,进而锻炼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另一方面,历史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电影影片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动态的影像记录中,发现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细节,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历史课文学习。例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古代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选择历史图片、历史影像、历史文物等形式,鼓励学生们借助课堂导入的图文影像类资料进行课堂强化记忆,并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对上溯历史资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初中历史老师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们以活动的形式来参与或者表演历史情境,以历史情境重现的形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利益角度,继而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历史学习观和历史价值观。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楚汉之争的历史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语文课文中的鸿门宴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们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从楚汉两大阵营的不同利益出发,让学生们自我表演、自我评析,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情境活动中,不仅可以巩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能提高整个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历史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备课将本章节所要教授的历史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继而以逻辑的形式提出历史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难度适宜的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导入环节,选取相应的已学的历史知识点,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共同回顾相关的历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提高学生对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考的信心。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新中国的章节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到的古代和近代历史知识,回顾和总结相关的的政策,对进行简单系统的梳理。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接下来运动学习和比较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堂课章节的历史内容,安排相关的历史问题,让学生们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独立思考,并对他们的回答作出精准的评价。学生们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总结,从而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通过以往历史问题和新学历史问题的导入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动力和兴趣,从而使其在思考中提高历史成绩。

三、通过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在教授时代性、政策性、社会性比较强的历史内容时,可以借助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初中生由于已经具备基础的社会价值观,现实话题导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以纵横的角度全面考虑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选取适当的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所要教授的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古代历史科技文化类的内容时,可以选取现代文明中的一些科技发明,引发学生们对相关的科技文明讨论,继而根据对科技文明的常识探讨古代科技文明的应用技术和时代意义,在对比中加深对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反思。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系统衔接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知识 掌握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8-0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初中历史是一门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曾说:“记忆乃智慧之母。”准确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往往很多学生把掌握变成了死记、硬背,浪费了大量时间,记住的知识却很少,学习效率很低。要使学生高效、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眼、鼻、耳、口等各种器官作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力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联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以人教版部分历史知识为例,谈一谈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一 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字词,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 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朗朗上口,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利用歌诀结尾,“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26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鸦片战争”一课中,在课堂总结时,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 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 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落实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国家更加注重对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点。初中历史作为中国义务教育中的重点课程,在培养人才知识基础的同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全面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一.初中历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善于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2.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的最早时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总结历史事件和借鉴其中教训的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无趣且乏味,没有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了解历史,有助于形成初中生的责任感和掌握政治、人文文化等知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的作用。因初中历史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包含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所以有利于加强初中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借鉴历史事件总结出的经验来引导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历史教育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与素质教育模式结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提出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改善,终于在国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使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2.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断地重复考试中的重点,老师一遍一遍的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记,缺少课堂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差。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并不代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学习和钻研历史的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课本上和老师教授的知识所束缚。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来教学,很少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和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不能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3)教学资源开发不够。一本历史书就想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史,就凭教师的教课水准再高也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学科都注重实践,而历史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同时课堂播放历史影像资料、课外参观历史博物馆、阅读课外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有能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将历史课本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设计吸引学生、内容丰富的课本也是开发教学资源的重点。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把以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变为学生主动的请教知识。在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一样时,应该主动与老师辨析,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的固定观点。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和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均不相同。再课堂上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所教授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学历历史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如:情景教学、网络互动等。

(4)积极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合理的改进历史教材,设计出将知识与趣味结合的课本。更多的结合教师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一教学知识。充分有效的利用图书馆和社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都是历史课程开发的重点。

(5)优化历史教学评价和提高历史老师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的评价中要形成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校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改善考试制度,同时历史教师要德才兼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并精心备课。

参考文献

[1]何瑾.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