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1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9分钟。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历史知识 记忆历史 记忆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脑海中尚存历史科目是一门“豆芽科”“副科”的想法,甚至在许多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观念中有此种落后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学历史仍然是一门初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课程,也是初中生中考的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因此,教师教好历史、学生学好历史、记住历史知识,任重而道远。在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教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成为了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心理学基础讲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自身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因此,人类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记忆是其根本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懈的记忆才能真正记住知识。
但在我身边的教学经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提出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不明确、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学生成绩如何提高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反思,分析了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并且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了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关键,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记住历史、掌握历史、学好历史。
课堂上不学、下课后不看。在学生中,除了一些态度端正、自觉性很好、积极进取的学生之外,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豆芽科”“副科”,觉得历史微不足道,所以,不关心历史,不重视历史。在非常关键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听讲,造成了他们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不清楚历史的思路,既然课堂上都没有专注于学习,课后的自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平时不用看,寄托于开卷。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属于文字学科,是死的知识,靠的是背诵,平时不需要认真地学,考试前背背就行,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在中考时属于开卷考试,可以翻书参考,存在侥幸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消极,平时不用功,收到的效果已然明了。试问寄托于开卷的学生们:中考是政史合堂,一个半小时,一共十二本书,你翻得过来吗?
2.记忆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学生在记忆历史时,大多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哲学。当然这种记忆方法虽然能够记住一些史实,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死记硬背有可能暂时记住,但会很快遗忘,对学好历史起不到推进作用,所以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提倡。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明确重难点,记忆历史时总是一处不少、一字不漏,这也明显加大了记忆难度。最后,学生自己不善于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不善于前后联系,更不善于中外联系,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断节及知识的混淆。
(二)客观原因
当前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教学方针,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等因素是造成学生记不住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教育政策来看,当今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许多改变。当然,这样的目的是非常正确的,但正是这样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边缘化,同样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影响。作为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主要学科,现在的中考历史居然只占50分值,而且是开卷。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甚为不平。最后,由于受这样的政策影响,许多初级中学并不用专业的历史教师上历史课,有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误导。
二、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虽然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学生自身。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与众分享。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记忆规律可知:只有经过人脑的思想理解了的事物和知识才能被我们深刻地感知、记住,从而牢牢地占有、运用它。因此,理解记忆法是记得最牢、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提倡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讲解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用恰当讲解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讲得透彻,讲的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对知识点的内涵信息掌握、吃透、消化,而不易理解的地方应当及时请教同学或者向老师询问。这两点构成了理解记忆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同时顺便记忆,在记忆的同时深化理解,这不但有利于记住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关于如何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困难,而如果对这段意义的话加以理解分析,就非常简单了。首先,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三个没有(没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那么如此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学生只要能够理解这个组成部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循序渐进、反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任何历史知识,不过需要多花时间。首先,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略记忆,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就行。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边学边记忆,这一点尤为重要,只要很好地利用这四十分钟,课后就少花时间了。最后,课后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复习、反复的记忆、循序渐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的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关于这八个国家和签订《辛丑条约》的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的记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比西荷”,这十一个国家,记一次有可能当时记住了,之后又会忘,所以,必须通过反复记忆、不断地记忆才会把这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牢记于心。对于历史知识,学生记忆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记住,而是要慢慢地、以少积多、循序渐进地记忆知识。学生第一次记住之后,下次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记过的知识重新看一遍,从而在脑海里加深对已记知识的印象。
(三)归纳整理、对比记忆法
学生如果善于归纳整理、善于对比,记忆知识就轻而易举了。这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就相对有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就是一些战争组成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近代的战争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线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局部抗日、全面抗日)。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历史脉络,对于他们学习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概括,知道这两个条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上大致相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但也有不同之处:签订的国家(中英、中日),割地(前者割占香港,后者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前者赔款2100万元,后者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前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后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条约内容的最后一点也不同(前者是关税由两国协商,后者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归纳,知识点简单明了,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易于记忆。
(四)趣味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记忆知识成功率很高。只要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历史的趣味性自编口诀、歌诀、顺口溜,因为只有自己编的东西才有利于自己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口诀、歌诀、顺口溜的编立,主要着重于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以大致整齐押韵的句子进行概括,形成近似口诀、歌诀、顺口溜的句子,如此,知识变得有趣、记忆变得容易。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顺序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记忆方法。中国自夏建立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变更,朝代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可以自编口诀记忆。“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朝两汉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像这样的歌诀,学生一看比较感兴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至少大致的顺序不会弄错。
另外,七年级历史中关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可以如此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再到南。”名称、位置一举两得,记忆简单有效,如果在书上比较地图记起来就更简单有效了。
又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南北的走向,广厦福宁上”,位置、名称也一举两得。
(五)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把需要记忆的而且枯燥单调的历史知识利用同音字、同音词等谐音组合到一起,将学习材料进行谐音处理,然后凭着自己记忆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历史知识利用谐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寓快乐于记忆,在记忆中得快乐”的艺术效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生涩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出生年代、逝世年代的记忆,就可以用此方法记忆。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爬一爬,一爬爬山”,并且可以理解为一爬一爬,爬到山顶就逝世了。这样一来,他的生卒年代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人民军队的建立”这一课中,关于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的记忆。教材上的顺序是这样的:、、叶挺、、。这样的名字记起来很难,而且会说错。但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留()荷()叶(叶挺)煮()粥(),这是其一,还可以这样记忆:刘()爷(叶挺)煮()粥()喝(),这是其二。这两种方法记忆这五位领导人的名字绰绰有余,既有趣又顺口,更重要的是记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
(六)联系记忆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将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纵横相错地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但这种记忆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范围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极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无法掌握,但对于优等生帮助很大。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发生在1940年5月。我们回想学习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枣宜会战,它也发生在1940年5月。这样中外联系起来就记住了两个事件的时间。而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著名将领叫张自忠,但历史上还有一个促成国共1949年谈判的张治中。这样只要记住了枣宜会战,就记住了张自忠、张治中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七)规律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而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只要我们学会总结其规律,对于记忆历史非常有用,最能体现规律的就是最难记的历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是很难,记忆历史时间才是最难的。而这种规律记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记忆历史时间的,因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史实的发生难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和巧合,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很简单地记住历史时间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会学到“国父”——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由于他的革命活动较多,历史时间很难记住,但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规律。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举行了护法战争。我们会发现发生的这些史实时间都是单数:1905、1911、1913、1915、1917。这样只要记住时间就好记住这些事件了。
又如:中国近代许多事件的时间都是单数: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3(中共三大)、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7(“四一二”、“七一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1931(九一八事变)、1935(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1945(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9(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善于抓住,记忆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这样的规律,数不胜数,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但这些记忆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的基础上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同,记忆方法可以不同,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特色,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务必在新课改形势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版.
[2]朱小琴.提高识记中学历史的一些方法[J].现代阅读,2012,7(7).
[3]吴慧梅.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九种妙招[J].学法指导.
[4]马艳.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J].教海探航,总第667期.
[5]汤晓飞.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巧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VOL24(2).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遵义会议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活动;多元;价值;防空;励志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随着城镇学校的扩建和扩招,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面对这种现状,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笔者也结合自己的历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总结、分析与论述。在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结构特点,笔者尝试着深入开展以纪念“九?一八事件”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这样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材预设的教学内容,还达成了历史课堂的多元价值。
第一、防空演练的价值达成
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防空演练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深入实践中提升综合逃生、自救能力。
1.防空逃生演练。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我们从活动的策划、宣传、落实、反思、总结来提升每个学生的逃生演练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达成能力的提升,比如今年九月十八日,十点零九分拉开防空警报,所有学生快速,井然、有序的离开教室,撤向宽广的操场,空袭警报中全部师生抱头蹲下或趴下。
2.消防灭火演练。消防安全是学习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借助演练进行消防安全演练,逃生的环节加一些火灾现场的渲染,让学生迅速用毛巾、手帕、湿巾纸等快速沾湿后进行逃生,并让学生拿着灭火器、消防栓去灭火,不仅掌握火灾现场的逃生技巧,还掌握基本的灭火技巧。
第二、牢记历史的价值达成
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了解历史的细节,才能感悟当年耻辱的原因,更能努力提升自我、实现强我中华的伟大梦想。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初二,按照教材预设的时间,我们的教学进度还没有进行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具体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一系列的牢记历史的活动。
1.主题黑板报的布置。班级中利用班级橱窗、班级文化墙、班级黑板报进行以“缅怀先烈、牢记历史”“难忘九一八”等主题文化布置,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这些主题的内容中,学生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段让每个中华儿女都难忘的历史,让每个学生为此而震撼、为此而流泪、为此而奋起。班级中有与之相关的图片、文字、警句等等,这些内容再次让学生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2.主题手抄报的评比。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完全不需要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等形式来记住某个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进行手抄报的制作,让这段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历史素养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生思想素养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3.主题演讲赛的进行。历史老师在学校一般不担任班主任这一角色,但是历史老师可以联合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团队等进行一个“难忘九一八”的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对九一八事件的认识进行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对班级推荐的作品进行海选和推选,最终进行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的演讲大赛,把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侵略用语言、音乐、泪水、愤慨等情感表达出来,用情用泪用行动来牢记这段历史。
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是耻辱、更是教训,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达到课程预设的目标,还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素养和品质。真正达成提升教材价值的效果。
第三、励志向上的价值达成
在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牢记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擦去泪水,我们可以再次静下心来慢慢分析这段历史的悲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中华儿女正因为经历这种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困难才深思、反省,每个中华儿女都发现落后就要挨打,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的重演,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需要用行动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1.为梦想而学习。人生因为梦想而伟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个人梦想的完美实现是寄托于国家梦想的实现。面对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这种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环境,用心、用脑的去学习,用这种最快捷最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课堂优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历史人物的教学也是整个历史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受到深刻的影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的探寻之处。结合笔者在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加强人物教学的理解与思考撰写了本文,有不当之处,请读者与专家斧正。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必要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的功与过,自有人民大众来评说,因此历史教材突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总原则,并贯穿教材始终。
课程标准对人物教学的基本提法是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本着这一总体性原则(前提),我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操作时,更加注重通过人物为点,以点带面,来探寻和带动学生分析人物成功的因素,为将来自己的成功铺路搭桥,切实彰显人文学科给学生带来的益处。
二、善用教学操作方法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要保障
历史教材中最侧重的是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环节来对人物进行教学,甚至可以整节课都以人物为线索进行。
(一)以历史事件带出历史人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考虑为了深入学习某段历史应突出哪些人的思想和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课标要求如下: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该课两大历史事件展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兴起之前国内局势的重大危机。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史上短短六年时间里,无数风云人物纵横舞台,而选择张学良来“鲜活”本课,因为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西安事变,张学良都是事件之主角。1931-1936年,这短短的几年光阴,堪称是张学良百年生涯中最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时期。而他的转变与经历恰恰代表着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转变与经历。他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在教学中,对于他的深入学习,可以起到“以一挡百”的作用。鉴于此,张学良的做人行事方面,给后人的启示或经验是什么?张学良这一时期在社会层面“被舆论”的重大反差,给后人的历史启示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授课中可以给学生预铺设的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代背景出发,用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思想、态度去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为,不能站在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历史问题,得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通过事件和平解决,促成内战结束、政府领导抗战,故为民族危机扭转创造了契机,事变的和平解决之作用也就在此。让学生通过史料比较,从理解层面得出事变和平处理的作用,通过历史事件“丰满了人物”。
(二)以历史人物带出历史事件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功能渗透?我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三、四单元进行整合,以世纪伟人邓小平为人物依托,引导学生回顾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应史实,以人物为“点”,带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如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功绩、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构想、港澳的成功回归,扩展到众多历史事件这些“面”,体验和感悟历史事件的同时对伟人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行参悟,在历史课堂上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和创新意识,切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加强历史课的育人和德育渗透功能。
三、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追求是人物教学的终极目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历史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教做人。鲜活的历史人物从行为到舆论评价方面,都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故当是立意于评旧人、做新人之上。 通过历史人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更使渗透具有震撼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通过三年初中的历史教学,给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以更长时间的人生引领,这便是通过历史人物教学的价值所在。
进行人物教学除了依靠课堂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补充课堂教学不足。每个单元内容学完之后,选择重点人物来让学生以口头形式加以交流,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结合课外阅读到的内容更多地了解历史人物,进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把多媒体教学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撑,将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包括信息能力在内的自我创新的综合能力。
例如,讲解《土地改革》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情境,可以借用大型泥塑《收租院》的图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感受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让学生体会旧中国老百姓那渴望获得土地的心情,融入本课的社会背景中。再如讲解《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引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去观察各类行人的穿着、林立的店铺、农村城市的住房,从而使学生了解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情况。这样的设计,很快让学生融入了宋代人民的生活情境,通过观赏图片,让学生领会了“万千气象”的含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估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所设计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足够的兴趣?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能否更深入地进入历史?以鲜活生动的历史知识为背景,设境激情,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历史情境中的表现来了解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水平与倾向。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仁慈、谦逊的人,马克思说:“他用仁慈的光辉缓和严峻的形势,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可是为什么他当选为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自己却被刺身亡?
案例中,教师设置的这个有着鲜明对比的问题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学生,让学生开始动脑筋,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
三、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演绎历史故事,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在学习遥远的历史事件、人物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扮演当时的人物、处理当时的事件,一定会让学生牢记在心。
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找了两个学生分别饰演秦始皇和汉武帝,让他们穿越时空跟大家回忆当年自己的功与过。同学们马上来了热情,不仅台上的“秦皇汉武”讲得滔滔不绝、摇头晃脑,下面的观众们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把本来生硬的两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答题生动化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而是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中对问题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能够陶冶情操、烘托气氛,对于创设历史情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教学中如果恰当、大胆地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往往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比如重庆合川中学黄建华老师在讲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导课阶段就先向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沉郁悲怆的歌声把学生带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东北,学生们听后都义愤填膺,心中焦急万分,十分同情东北人民的遭遇,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感到非常痛恨。由于学生急于了解当时的情况,都马上投入到新课的情境中来,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上一篇:初中历史学期工作总结{推荐5篇}
下一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