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整理5篇}

知识的翅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08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5分钟。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诸如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各类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问题、在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都是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灾难是一笔财富。”2003年春季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前所未遇的防治“非典”的伟大斗争,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次“非典”病毒来势凶猛,人们包括医学工作者都缺乏心理准备和知识、技术准备,因为这是一种过去没有发现、至今还没有完全认识的新型病毒。这一疾病开始发生、传染和扩散时,人们一时手足无措,以至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很快镇静下来,在斗争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在初步总结这场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时,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意识到,战胜“非典”、一靠精神,二靠科学,三靠法治。作为行政法学者,笔者深深感到抗“非典”斗争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行政法问题,很值得行政法学者认真研究。

一、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

“非典”疫情的发生,是人们所未预见的,这种传染病首次在中国南方出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它的成因之前,我们一般理解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这种疾病的最初流行及其严重后果足以使我们警惕。除了医务工作者的敏感之外,我们的政府部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把真实的情况向上反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及时通过媒体等手段,依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但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来看,我们虽然近年来开始探讨和研究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但由于缺乏具体法律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例如新闻发布、网络发布、统计制度等)的配合,尤其是有些行政官员习惯于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暗箱下操作,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得到确切可靠的疫情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最初遏止疫情蔓延的时机。这是这次抗“非典”斗争中最初时期所获得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在初步展开斗争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果断决定,实行疫情公开通报制度。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战胜“非典”起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今后,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偶发重大事件(包括自然发生和人为发生),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时间,应该使有关信息通过政府依法定程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痛定思痛,当我们回忆并总结这场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抗“非典”伟大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时,我们不能忘记行政公开制度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所有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决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在卫生部承认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准备不足、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得力的情况以后,中央断然采取措施,决定每天公布全国疫情,并公布重点隔离地区名单。信息公开的效果已经为抗“非典”斗争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这次“非典”疫情的肆虐是一件坏事,但它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人民,信任人民,把人民看做信息的主人。政府的要务之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把社会重要信息收集整理,而且及时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财富。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里,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将是一项与公民权利休戚相关的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行政紧急权力制度建设问题

任何社会,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犹如人会遭到突如其来的灾祸和疾病一样,因此必须建立应付突然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非典型性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难,而且这是一种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对政府卫生部门的防疫体系和能力是严峻的考验。实践表明,一开始卫生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北京市在应对疫情之初,未能有效地监控和切断传染渠道,给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疫情控制带来很大被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教训深刻。其实,举一反三,目前在其他领域的突发事件处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有些领域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对于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性力量的行政紧急权力,要加倍注意研究。

在这次抗“非典”斗争中,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根据有关法律,对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包括采取隔离、封锁和强制检查等强制措施在内的防止紧急措施。这对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们对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和宣传都很不够,对其运用特别是依法运用相当陌生,因此在抗击“非典”初期,一些政府部门不知所措,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采取果断紧急措施;同时也有一些公民和单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这对“非典”的防治工作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

通过抗“非典”斗争,我们都意识到,行政紧急权力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运用的权力;不采取紧急措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行政法学者应该研究这种权力形式,应该研究行政紧急权力合宪性、正当性、必要性问题,同时要研究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如何遵循比例性原则、合乎法定程序原则以及权益补救与救济原则等问题。总之,在采取行政强制检查、强制隔离、强制治疗乃至强制解剖、强制火化等行政紧急措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虽有立法但立法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有已有立法不知运用、不敢运用、不善运用的问题。

最近,有关部门开始抓紧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将正式出台,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要把视野放得更宽些,今后要把各类行政紧急权力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宪政课题和行政法课题来抓。特别是在理论探讨方面,我们会发现行政紧急权力运用会引发出其他许多问题。

例如,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医疗机构与普通病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授权,医疗机构在防止传染病蔓延和扩散时期,不但负有收治传染病病人的特别义务,而且有管理传染病病人的特别权力,因此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病人之间形成了特别权力性质的特殊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学者应该关心和研究这类问题。

三、各类行政行为的综合运用问题

在这场防治“非典”斗争中,各级政府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方法来开展工作,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林林总总规范性文件在各地出台,各种行政行为纷纭繁杂、琳琅满目。如,在行政检查方面,沈阳市卫生监督所制订了《沈阳市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监督检查规范》;上海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从发生非典病例地区返沪来沪者必须接受医学观察健康检测等通告,行政许可、行政调查、行政征用、行政优惠、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政减免、行政补助等行为方式都结合起来运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结各地的做法,其中有些做法是否都合乎行政合法性原则还值得研究和总结。

在抗“非典”工作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不寻常的行政法现象。如,行政指导方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作好高校离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建议》等。一方面,行政机关这些指导性意见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有些还吸收了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群众,如把预防非典的有效的、无效的、不肯定效果的预防方式公之于众,群众是否采用可以由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不把政府的主张强加于群众,对“非典”时期公民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使人们减少受传染的可能,遏止了瘟疫的传染。这种行政指导方式的适当运用在防治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转贴于

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刚性行政行为和柔性行政行为相结合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效果。行政法学应该关注行政行为的新方式、新内容、新问题。

四、关于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在防治“非典”斗争初期,有些行政官员缺少责任感,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为此,中央采取了果断的人事措施,卫生部长和北京市市长同时被免去职务。在这一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官员也因为管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瞒上欺下、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种种失职、渎职行为及时得到了相应处理。事实表明,采取这些内部行政措施是必要而又及时的。因为在非常时期,人民对行政官员的期望很高,政府官员如果在关键时刻不为民着想、不为民谋利,立即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给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抗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把“占其位而不谋其政”的领导干部从关键性岗位上撤换下来,对保证防治非典工作顺利开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是,什么情况下构成失职、渎职,如何追究失职、渎职行为的法律责任,如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科学划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和非常情况下如何保证行政人员廉政勤政等问题的解决,还大有学问。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行政组织法在这方面还亟待健全,有关的干部人事任免、奖惩、升降制度等都有待完善。

另外,对干部的处理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必须实事求是、不枉不纵,既不能包庇纵容,也不能任意责罚,也要把他们所犯错误的情节、性质、后果向人民公布,这样才能把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人治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后遗症。历史和现实例子都告诉我们,我们在处理行政官员的法律责任问题上还缺少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关于追究领导人员的领导责任问题还缺少严密的科学的稳定的制度,常常发生畸轻畸重的情况。这是我国行政组织法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组织在非常时期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问题

在这次防治“非典”伟大斗争中,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持,是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一些社区、社会团体、社会组织都动员起来,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把防治“非典”及“非典”传染引发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中央及时地把广大农村防治非典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防治非典的铜墙铁壁。这是一场考验,也是一场洗礼。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这既是对民主的推动,其本身又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政治学界、行政法学界许多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问题。

实际上,处于政府和个别公民之间的非政府组织是分为各种层次的。有些社会组织贴近基层,具有强烈的自治性,主要起配合政府管理的自我管理作用;有些社会组织则具有较强的管理性,它们或是获得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是接受行政机关的直接委托,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扮演着公共管理的角色。就我国大多数社会组织而言,都有程度不等的两重性,分门别类研究它们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既要充分认识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也要防止其可能发生性质变异、滥用权力等问题。

六、关于行政法的国际化问题

“非典”疾病是跨国界的传染病,不但是中国的灾害,也是人类的灾害,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抗击“非典”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任务。

传统行政法被认为是“国内公法之一部分”,行政法的调整范围通常是限制在国界里边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只有借助于联合行动,才能赢得对付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共同性问题。

卫生问题也早就开始成为跨国界的世界公共卫生的问题。如,国际卫生检疫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纪。18世纪为防止当时鼠疫的传播,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成立检疫站;19世纪初霍乱传入欧洲,各国更加注意联合防范传染病流行,加强联手开展卫生检疫。1951年第四届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69年第二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了较大修改以后,更名为《国际卫生条例》,成为各国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的共同行为准则。我国于1976年6月承认该条例,并成为缔约国。1987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全符合《国际卫生条例》精神,成为保护我国人民和全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律。可见,由于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共同利益要求各国摆脱行政法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4-02

初中化学框图推断题具有考查知识容量较大、综合性强、化学特色突出等特点,在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已成为固定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运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好的一类考试试题,区分度高。通过对此类题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常以四到五个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框图设计,由此考查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取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将其有效的联系起来,运用严密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框图中的物质推断出来,最终得出题中所设问题的准确答案。笔者在指导学生提高框图推断题的解题能力过程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总结常用“题眼”,降低解题难度。解答推断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学生必须对常用题眼做到心中有数,如常见的有色物质(包括黑色固体、红色固体、黄色固体、白色沉淀、蓝色沉淀、红褐色沉淀、蓝色溶液、浅绿色溶液等)、有特殊性质的物质(包括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参与光合作用的气体、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常温下的无色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的液体燃料等)、有重要用途的物质(包括常见的食品干燥剂、常见的溶剂、重要的催化剂)、重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包括硫酸、碳酸钙、二氧化碳、水)、有特殊反应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条件为通电、加热、高温、有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经过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学生可以轻松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准确判断题干中涉及哪种物质或哪个化学反应,解题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需要强调的是在解题过程中切忌顺着一条线推断,可根据实际题目前后左右呈放射性推断。

第二步:总结常考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在学生准确记忆常用“题眼”的基础之上,限时让学生对一道典型例题进行解答,结果至少仍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无法得到满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常考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那么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方法如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四至五道典型的框图推断题,要求学生只需审题,不需作答。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每道题中的四个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经过对几道题的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推断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为:①框图中某物质的化学式;②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③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框图中某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⑤框图中某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框图中涉及的任意物质的化学式或任意化学反应均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只有认真分析判断出框图中的所有物质,才能拿到高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将以上几道典型例题涉及的所有物质的化学式在框图中标明,并请同学将框图中涉及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逐个分析每个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当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对以上几道例题的答案早已心知肚明。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在框图推断题中经常出现,需重点记忆,如:Ca(OH)2 + CO2=CaCO3?邬+ H2O;3CO+Fe2O3=2Fe+3CO2;Fe+CuSO4=FeSO4+Cu;CaO+H2O =Ca(OH)2;Fe2O3+6HCl=2FeCl3+3H2O;CaCO3=CaO+CO2?邙;2H2O=2H2?邙+O2?邙;CaCO3+2HCl=CaCl2+H2O+ CO2?邙;2H2O2=2H2O+O2?邙。在对几道例题的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常考知识点,复习了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第三步:实战演练,增强信心。最后当然要检验一下教学成果,限时让学生解答一道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分三步:①找准解题突破口;②分析判断出框图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及反应化学方程式;③明确反应类型及应用价值,准确作答。

下面笔者用一道典型例题加以说明:

【例题】: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C的化学式为______。

(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

【解析】:通读全题,本题题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根据“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A为H2O2,B为O2,C为H2O,D为Ca(OH)2,E为CaCO3,F为CO2,G为CaO,由此就可进一步确定框图中设计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及其重要应用。以上问题全部明晰后,学生对于根据题意设计的问题均能准确作答。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解答框图推断的能力和得分率普遍提高,师生均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仁强,刘瑞元.例谈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 新课程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习方法、探讨学习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科学学习的迫切需要。通过测验和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1.1积累和整合

积累记忆:平时依据课本,查阅字典、词典,逐步背诵语音、文字、词语、成语、文学常识、名句名篇、文言实词和虚词,作者写作背景、重点句式、词类用法、一字多义等;整理归纳:通过整理笔记、分类归纳、按序归纳等方法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

1.2感悟和思考

诵读、大声朗读课本及课外优美的作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不要只记老师的分析讲解,要注重自己的感受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或从内容和表达上提出问题,或者从观点和材料之间发现问题;学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如果自己思考解决不了,可以向老师请教,与老师探讨,还可以与同学交流、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

1.3应用和拓展

应用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训练:上课答问、讨论、复述、口头作文,课后积极参加演讲、故事会等活动;写作训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做有心人,记住生活中所有触动和感兴趣的人和事,多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积累写作素材,并通过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等积淀写作素材,通过蕴含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等进行情感积淀,通过阅读课本名著、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文化散文、鲜活时文、名言名句、睿智心语,观看影视大片等进行文化积淀,通过学习哲学常识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观点等进行理论积淀;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在写日记、作文中,通过审文体、审题意和行文要求等达到审题立意准确、追求深刻,通过改装名作、嫁接术语、援引佳句、妙用修辞等做到拟题立足醒目、追求夺目,通过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在行文诗篇中输入情感血液、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思情容量、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在连词缀句中尽展修辞魅力做到表达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1.4实践和创新

在生活实践中创新,在个人言语活动中创新语言,要积极思考,敏锐的发现问题,尝试创作,写调查报告、通讯、相声、小论文、小小说、小诗歌、小戏剧、小散文、小童话、小评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本之中,要注重跨领域学习,广泛涉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共同提高。

2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2.1认真学好数学概念

课前自学,不求甚解;注意听讲,重视概念的引出,公式的推导和概念的辨析等三个环节;注意精读课本,学会点、批、划、问。

2.2重视数学例题的学习

掌握例题的目的性和典型性,进行“尝试错误性”例题阅读;掌握例题的延伸线和综合性,挖掘一题多解,重视解法择优和多解求源。

2.3掌握数学解题技能的方法

策略性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化整体为局部,化数式为图形,化运动为静止,化无限为有限,化正面为反面;操作性方法:基本量法、变换法、辅助元素法、对称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2.4提高研究图形的能力

准备画图:熟悉几何术语,学会看图说话,读题画图;观察想象:观察基本图形,掌握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分解复杂图形,观察图形间的联系,要看出由图形演变所带来的条件和结论的变化;恰当处理图形:引用教材中常见的辅助线,抓住特征引辅助线,如给中点证线段,常常要引平行线,重视典型辅助线,如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5平时多练习

由易到难,重视审题;抓住典型题,反复练习,总结解题规律,把同类题融会贯通起来;记录错题,认真改正,并且隔一段时间后将作业和试卷中做错的题再做一遍;尝试自制立体几何模型;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尝试开展数学建模的探究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解题心得,相互启发。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范文第4篇

除了唐初的《五经正义》之外,历来学者所撰有关经典的注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个特殊性格――新旧融合,古今一体

传统学者在探索知识的时候多出之以注解经典的方式,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我们曾祖略地就数千年来中国学术的历史经验对这种注疏传统的发展做了若干分期观察。那么,我们接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以上所述中国注疏传统的基本特质,一言以蔽之,乃在于:历代学者疏解经典之时皆寓维新于守旧之中。他们阐释经典的基本态度都是守先以待后,寓开来于继往。他们一方面上承先贤心智耕耘的成果,一方面又予以综合融化,再下开此后思想的新局面,故历代学者对经典之注解皆同时蕴涵旧学与新知这两种不同的成分。大部分对经典的注疏都是融新旧于一炉而冶之,对前此之旧学言为融旧,就此下之新学言而为铸新。

关于中国注疏传统中这一个突出的特质,我们在学术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子。今仅举一例以概其余。唐代初年《五经正义》的撰写结束了中国经学解释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所谓《五经》是指:《易》、《诗》、《书》、《礼记》、《春秋左传》等五部经典,由孔铄达(公元574―648年)、颜师古(公元581―645年)、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合撰。《周易正义》用王弼、韩康伯注,《尚书正义》用伪孔传,《毛诗正义》用毛传郑果,《礼记正义》用郑玄注,《春秋左传正义》用杜预注。从以上这份书单,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五经正义》在思想系统上是兼采魏晋以来南学及北学不同的传统,而且也总结了唐代以前学者疏解经书的成果。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五经正义》不仅总结前人解经的成果,而且也下开思想的新境界。例如:通贯《五经正义》,我们可以发现“道”与“气”这两个观念常结合在一起讨论,这个事实本身代表道家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也是“正义”之学的新发展,为后来宋代的理学系统做了思想上的铺路工作。

其实,除了唐初的《五经正义》之外,历来学者所撰有关经典的注释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具备了这个特殊性格――新旧融合,古今一体。唐初孔铄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如此,后汉(公元25~220年)赵岐(公元108?―210年)的《孟子注》如此,南宋(公元1127~1279年)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是如此。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范文第5篇

1.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考复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大部分教师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均侧重于分册复习方式,围绕课本开展复习教学。此种情况下倘若教师无法对课堂教学加以优化,改变简单的重复而使之成为生动再现,则很难激发学生积极性。此外不少教师们在复习时选择语法复习或者单元复习,前者是教师讲解相关语法知识,然后布置大量的习题任务,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语法技能,然而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后者则是教师根据单元顺序列出复习知识要点,此种复习方法颇具系统性,但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无连贯性。总的来说,两种复习方式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2. 话题式复习法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的应用

2.1立足话题,提炼词汇与典型句式

教师在复习教学开始前应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结合特定话题内容来构建词汇网络。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这一思维方式总结所学词汇,并基于同一话题查漏补缺,整理话题后应基于话题整理与之相关的短语词汇。在话题复习阶段,短语词汇复习是一个重要起点,教师在话题复习前应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收集各类与话题相关联的短语和词汇,然后在课堂上予以集中展示,经过重重筛选讨论后确定高频词汇,教师将其整理后印成资料分发给各小组学生,亦可编制话题“词典”,将各个相关短语词汇纳入词典中,为学生整理知识、开展系统性复习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对于话题重组复习,教师则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与特定话题相关的所有典型句式予以总结,并引导其进行提炼归纳,以便于学生对话题核心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书面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以“personal information”这一话题为例,教师可对学生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如下经典句式:(1) 介绍某人: “Her first name is Monica.” “Her last name is Geller.” (2) 向某人介绍家庭成员:“This is my little sister.” “Those are my little sisters.” “He is my brother.” (3) 告知某人来自哪里:“I’m from Sichuan province.” “Fiona is from Scotland.” (4) 描述某人:“He is very tall/big/thin.” “She wears a blue T-Shirt.” “She is taller than her brother.”通过此类话题,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场景相联系,为学生创造出必要的情境氛围,使之对于重点词组以及句型有了更好的掌握。利用大量造句、课本插图或者幻灯片、看图说话/对话/写话等各类练习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使之能够运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句型将特定话题内容表述出来。

2.2整理话题,构建知识网络

在初中英语总复习中,教师首先应基于研究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蓝本,根据话题对相关知识点实施分类整理,从而能够串联孤立知识点,使之成为完整、有机的知识链与知识体系。学生更容易理解系统化的知识,从而更容易建构并完善自身知识网络,其英语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就复习教学而言,教师对于知识点与知识脉络的梳理极为重要,但同样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来开展此项工作,遵从课本话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话题整合。当然,教师要想提高话题教学效率,首先应重视课前准备环节,这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课堂主题,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课堂知识,与学案准备工作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关联。以“weather”话题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可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 请学生们对《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全套教材进行细致研读,并搜索整理与“weather”话题相关的单元(包括7B Unit 6 “It’s raining”、8A 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Self-check 2”、8B Unit 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 ?以及九年级全册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mad.)。(2)学生们仔细阅读这几个单元,可以自由组合或者小组分工合作从教材中找出与天气表达有关的全部句式,同时注意每章节grammar focus的提示。学生所找出的句型包括“What’s the weather like?”、“Rainy days make me sad.”、“It’s really windy today, isn’t i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It’s looks like rain, doesn’t it?”。此外也可给出仿句造句或者补充残缺句子的课堂任务,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3. 结语

诸多教学实践证明,以话题为主线,推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具有更为清晰的教学思路,各个层级之间也可更为自然流畅地链接,而教材内容要点也显得更为全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与体系更为完整和完善,进而基于知识体系实施全方位的巩固,做到查漏补缺,从根本上推动初中英语复习进度,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