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87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4分钟。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经济发展;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愈加显示出来。体育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强凝聚力,加深友谊,提高生产效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以南通市部分农村体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题,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总结如下。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并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使我国农村体育取得了全面发展。张发强在《大力繁荣农村群众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总结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五是农村群众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客观评价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但用发展眼光看农村体育现状,广大农村也蕴藏着极大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力彻底摆脱了前30年所处的保守、停滞的落后状态,走上了活跃发展的道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农村乡镇的迅速发展,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这些巨大变化,导致了农村人口总结构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工人数量――第二产业大军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的社办厂工人,开始加入到工业生产大军中来,小乡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工人的迅速增加,各种专业户及第三产业大军的涌现,这一切都表现了我国农村由农业劳动逐渐转变为工业劳动的总趋势。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种生产结构的变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首先表现为大大缩短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使得农村与城市在需求上更加接近起来。而这种一致一旦形成,就带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农村乡镇作为上联城市、下联农村的枢纽作用也更加明显,这就使得体育迅速普及到农村成为了真正的现实。所以,农村体育的发展能经久不衰,是和农村这种新产生出来的生产结构分不开的。
二、南通市部分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南通市郊区农民的物质生活已达到温饱水平。农民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规模不断壮大,形式丰富多彩。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参加人数达到60%以上。由于农村传统体育和民俗文化的影响, 现代竞技性体育项目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农村体育竞技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改革以前,农村群众体育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现在,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口袋有了钱,他们自己拿一部分,政府补贴少部分,乡镇企业再赞助一些, 由原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形式,逐步走上社会办体育的道路。像老年门球队,导引养生功班等。
第一,农村体育是农村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促进了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竞争属性、进取精神、群体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乡镇企业的建设,成为一种企业精神,会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青州特力饮料公司,是一家乡镇企业,通过体育建设,提高了全厂职工凝聚力,推动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较低,不少地方陈规陋习,封建流毒较深。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对于摒弃陋规恶习,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现在,农村青年开展有益身体健康的球类活动,老年人打太极拳、扭秧歌,活泼健康。总之,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农村体育能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南通市许多经济发达的村庄,农民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因为他们深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农业和乡镇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竞争,这就同农村的身体素质优劣、智力水平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该村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村干部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卓有成效的群众体育活动,使村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村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第四,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农村体育的发展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一方面,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匮乏,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来实现;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观念落后,健身意识差,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健康意识,需要通过政府“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等途径来实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能对它起推动作用。因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体质,就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体育则是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与体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体育。我国农村有句口头禅:“无病就是福。”为此,农民一旦富裕了起来,对体育是舍得投资的。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农村企业在创名牌、争市场打开产品供销渠道时,经常借助于体育交往来实现以上目的。同时,体育作为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作为一种对人们的凝聚力,正在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体育的发展已引起了农村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注意了对体育的投资。今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体育的投资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这必然会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毅明,武晓君,曹杰.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5-47.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诚信创建活动为载体,以“五个诚信教育”为核心,全面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重点打造八十、草堤、河坝三个诚信农民示范村,将三个村90%以上农户发展成为诚信农户、90%以上的村民组成为诚信村民组,并带动周边蚂蝗、小寨、营中岩、下坝等村的诚信农民建设工作开展,在2015年将全镇20%的农户发展成为诚信农户、将全镇20%的村组发展成为诚信村组,使诚信农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教育农民诚信于党和政府。教育农民群众在享受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让农民诚信于党和政府。坚定党的领导,理解党的政策,诚信于党的要求,做符合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型农民,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教育农民诚信于法律法规。教育农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于法律法规。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农民,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农村做出贡献。
3、教育农民诚信于市场准则。教育农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诚信于市场。用诚信的办法、诚信的制度来解决农民与龙头企业、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发展诚信经济、做优诚信产品、打造诚信品牌、创造诚信企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为农村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4、教育农民诚信于金融支持。教育农民群众树立信用意识,诚信于金融。“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民的信任度,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通过金融资本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现代生态农业领域,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教育农民诚信于合同约定。教育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遵守规则、讲究道德,信守合同,主动履约。
以农民为主体,将政府、农村信用社、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整合和联结起来,通过联结农村信用社解决资金问题,联结政府解决扶持问题,联结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问题。
1、以政府诚信建设为突破,核心是解决扶持问题。
2、以农民诚信建设为根本,核心是解决教育问题。
3、以企业诚信建设为依托,核心是解决市场问题。
4、以金融机构诚信建设为依靠,核心是解决资金问题。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3月1日至3月31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诚信农民建设工作机构,及时成立诚信农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诚信农民建设驻村指导工作组、协助各村组建村诚信建设委员会,安排专门力量负责诚信农民建设工作。按照市里提出的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农民诚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农民诚信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工作目标,结合实际对各阶段专项活动进行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召开动员大会,搞好思想发动工作,深入传达市委对农民诚信建设的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各项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全镇各级干部对诚信农民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开展诚信农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阶段要重点抓住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发动三个环节的工作。
第二阶段:学习宣传(4月1日-4月31日)。先行制定全面的学习宣传方案,悬挂宣传标语,拟定宣传口,并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习宣传:一是依托以市委党校镇镇分校为依托,挂牌建立诚信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诚信农民教育培训。针对存在的问题,聘请上级有关专家学者、党校教师等进行诚信农民建设有关方面培训,提高素质。二是编发农民诚信建设知识小手册,强化道德教育,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学习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知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
》等法律法规;学习市场准则、金融知识、专业技能等,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作学习报告。三是成立农民诚信建设镇村宣传小分队,建立联系点,利用宣传车、广播、远程教育设备发动宣传,并利用周末赶集、重大节假日的时间,开展全面宣传活动,组织文艺表演或放映电影、宣讲团等方式进行宣传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四是要广泛组织各村农户以组单位开展“我诚信我受益”主题活动,着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诚信受益”的思想扎根于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心中。六是开展镇(村)风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镇镇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决打击和禁止黄、赌、毒等不良现象,在全镇形成镇风文明、道德高尚、诚信守则的良好风气。这一阶段重点要抓住学习培训、宣传教育、开展主题活动三个环节,开展好“我诚信我受益”主题活动、“文明镇(村)风建设”专项活动,建设好诚信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第三阶段:组织评定(5月1日-5月31日)。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推,以农民为主体,深入开展“__区__镇诚信农民体系测评”活动。一是村诚信建设委员会制定诚信村、诚信农户、诚信企业考核办法,制定考评方案,制作诚信村、诚信农户、诚信企业申请表。二是组织政府、企业、农户召开诚信建设座谈会,牢固树立“诚信是最永久的品牌,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对政府、对农民、对社会进行“诚信宣誓”,自觉接受镇党委、政府、以及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监督,向全镇企业发出号召,鼓励企业积极申请诚信考核。三是开展诚信农户、诚信村组升级创建活动,按照群众互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诚信村组”和“诚信农户”的诚信情况按等级进行考评,对于诚信的村、组和农户,政府和金融机构按其信用等级予以优先扶持;评定为不诚信的村组和农户,政府和金融机构根据其失信情况取消扶持和信贷,并给予相应处罚。四是督察督办。为确保诚信评定的真实有效,由镇诚信建设领导小组联合镇纪委共同对评定结果进行督察,督察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对于、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坚决打击。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全镇企业、村组、农户进行诚信评定,为扶持实施阶段的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扶持措施(6月1日至6月30日)。扎实开展“__区__镇诚信农民体系建设”专项活动。根据上一阶段测评情况,积极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政府、站(所)、村居两委要率先垂范,一诺千金,把政府诚信建设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解决好农民扶持的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按照农业“一基三化”的总体要求和总规划,以扶强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结合测评结果制定《__区__镇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扶持方案》,进一步完善“四大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大扶持农民和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和“九个跟进”的保障措施,把“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强农惠农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二是建立五个诚信农民建设新机制,即建立诚信发展投入机制;建立诚信教育培训机制、建立诚信环境保障机制、建立诚信创建考评机制、诚信农民联结诚信龙头企业机制、诚信农民联结诚信金融企业机制,使农民诚信建设工作成为长效化、规范化的重点工作。三是按照扶持方案内容及五个新机制的要求做好贯彻落实。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12月1日至12月31日)。2010年诚信农民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召开诚信农民建设工作总结会,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切实整改。各村、各工作组要实事求是起草总结报告。紧密结合本村、本工作组开展诚信农民建工作经验,突出特色,抓住重点,系统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思路,特别是我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范例,要认真总结,提升优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具体的测评内容、制定测评表,组织测评小组入村组织群众对诚信政府、诚信支部(村委)、诚信农户、诚信村组、诚信企业开展测评工作,并从其中选拔先进典型、先进事例,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为来年诚信农民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诚信农民建设是贯穿我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目标任务已经明确,需要各单位各村加强领导,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务必抓出成效。
(一)组织领导
1、__镇诚信农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略
2、各村诚信建设委员会
各村诚信建设委员会由该村村支两位负责人、镇包村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部分两代表一委员、村民组长、部分农户代表、金融部门负责人和计生专干、村人口管理员组成,村党支部书记任主任,村委会主任和金融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村综合楼。
3、村民小组诚信建设委员会
各村村民小组诚信建设委员会由村党支部明确村民小组长任主任,成有由部分“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金融部门信贷员、育龄妇女小组长等组成。
(二)明确责任
镇诚信农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诚信农民建设的纳入各单位、各村年度目标任务予以考核。
(三)督查督办
镇诚信农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镇督办督查问责中心要加强检查指导和督查督办的力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情况,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部署工作,确保诚信农民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在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且面临着制度抑制、政策排斥、认识偏见等多重障碍。
(一)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是劳动力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农民工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保证其融入城市社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很快,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文化程度占4.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见表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文化为主,整体文化教育程度偏低,这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称为普通人力资本;二是高中、中专学历,称为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技能型和特殊技能型,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所掌握技能的熟悉程度和技术含量大小;三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称为创新型人力资本。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参与生产的方式和投入的生产要素均有所不同,其所获得的收入也有很大差别(见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普通人力资本比重过大,超过76%;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占18%;创新型人力资本过低,所占比例不到6%,我国农民工中高层次人才极其匮乏。这一状况导致了其工资收入水平低,难以在城市立足等问题。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其中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561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2277元;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分别为2240元和2204元。工资收入水平低,面对许多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连带的房屋租金,寻找稳定住所已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但是,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2012年,我国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这样的职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此外,就业稳定性差也是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高低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致使其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狭小,其职业状态显示出“高流动性”和“高脆弱性”。2011年农民工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二者合计高达65.8%。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突出问题
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途径。在政策方面,自2003年国家六部委《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十多项直接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在实践上,2003年启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2004年实施的“阳光工程”、2007年开展的“雨露计划”,构成了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主体架构,引领农村扶贫开发进入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政策与项目的出台与推进,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铺就了道路,但并未看到有效解决供需匹配难题的端倪。一方面,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依然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且收入普遍偏低,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国家统计局,2013);另一方面,“招工难”、“技工荒”现象大范围存在,人口红利逐年消失,人力资本开发尚未跟上,完成中央提出的2024年收入“倍增”计划难度极大。这表明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速度、效果,短期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培训作用整体发挥有限鉴于农民工群体之庞大,任何一个研究者试图完全依靠获取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研究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各专业机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对最近几年的农民工培训状况做了梳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调查样本选取差异,每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统计状况呈现不规则变动。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亿多人,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接受了培训的仅占28.2%;2005年的调查显示,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76.4%(国务院研究室,2006);2009的监测数据表明,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国家统计局,2010);而2012年在农民工中,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国家统计局,2013);2013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重均有提高(国家统计局,2014)。尽管近年来这一数据总体上呈现提升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多年来的“技工荒”表明,农民工通过获得技能提升整体上较为有限。
(二)培训主体供需双向不足一方面,培训总体供给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尽管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但在实际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培训投入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来看,面对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农民工逐渐意识到“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和智力,这远比体力劳动力价值昂贵”(长子中,2009),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培训愿望。但是,与较强的学习培训愿望相比,农民工用于学习培训的实际投入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培训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培训效果。《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基本上没有。这一状况使得农民工整体上陷入“低技能素质低工资收入低培训投入低技能素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其市民化的进程。
(三)培训内容有效供给缺乏总体上,目前培训模块结构性过剩,培训往往集中于区域性热门课程,对市场紧缺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足;并且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较为适合有学历的农民工及市民,面向低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学习内容不多。从内容设计上看,仍偏重于技能培训,缺少引导性培训、素质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从农民工总体的就业构成上可以看出(见表4),尽管农村工教育培训已持续多年,但农民工所在就业行业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仍集中在一般制造业、建筑业等低端行业,这也成为当前我国从劳动力大国到劳动力强国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四)培训管理定位不准尽管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行为,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职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必须将具体实施和操作交给市场,交给专业的能够对接市场、连接农民工群体的中介组织。而政府应该作为培训的推动者而不是实施者,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企业和中介结构执行。政府可实行公益性强、收益面广或政府有比较优势,能帮助企业或中介机构降低风险的培训,把农民工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使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成为有机整体。
三、对策建议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有效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为目标,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树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对农村教育的投资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它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对进入城市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服务,还是为改善农村现状的教育;要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执行力度,使农村学生获取人力资本的基础素质,从整体上改变没有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开发,构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等担负责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范围,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资,设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基金,用于建立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机构。二是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该承担起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要责任,要改变培训是消费的观念,树立培训是投资的理念,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引导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性和智能型转变。三是农民工应适当增加培训投入。农民工要充分认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适当增加培训投入,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开发和自我发展,以获取市民化所需的知识技能,同时要自觉地经营自己的人力资本,培养创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
(三)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市民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市民化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构建“模块式”教学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以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速度,列出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培训菜单,然后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建“模块式”的教学体系。二是“以人为本”设置培训课程。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直接目的是就业。因此,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就业需求,以培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为核心,传授就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空间,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三是以融入城市为目标充实培训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置于核心地位,帮助农民工尽快掌握就业所需职业技能;增加必要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文化礼貌、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农民工弄清楚“我在哪里、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逐渐形成对于自身发展的远景设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结合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向,根据农民工的个体需要和发展定位确定创业培训内容,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增强他们在城市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四是采用“短、平、快、灵”培训模式。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传授相应的岗位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短”主要是指每一次培训的时间短,总体上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兼顾3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平”是指要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工的接受水平,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快”是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就业岗位信息的捕捉要快,对市场反应快,把所学技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的速度快;“灵”是指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按照农民工居住、工作、学习的特点,采用“半工半读制与全日制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参与式”、“干中学”、“玩中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了就会做,做了就见效。“短、平、快、灵”培训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短时间内,教给人们最迫切需要的劳动技能及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它是把特定的人更有效地融进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手段。
(四)搭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加快其市民化进程,应搭建一个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政府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政府在对农民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应向农民工平等开放;鼓励有文艺才能的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他们组建文艺团队,并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逐步建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增强其共同意识和“家园观念”。二是强化企业职工文化服务。城市企业特别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应经常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全体职工的内在凝聚力。三是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与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应积极搭建农民工与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以文化活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和关爱。社区要从观念上把农民工等同于本地市民,积极组织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他们尽快地融入所住社区,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西省;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现状;对策
一、概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在党的英明的决策下,十六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它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征。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在农村。因为农村有着占我国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它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基本特征,在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农村体育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农村体育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同时农村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明确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明确当前农村体育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明确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农村体育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得农村体育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体育总局制定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工程意见》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占全省总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政策的脚步加快,江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大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许多农民转型为工厂工人,他们不再从事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因此他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身体锻炼,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江西的农村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民健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也有所改善,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让1000多个行政和自然村拥有了体育健身器材,对广大的农民群众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加速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二、江西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来江西农村体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是总体水平相对较为滞后,覆盖的广度和发展的深度相对不足。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总结江西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农村体育管理机制不合理。江西省农村体育缺少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编制,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体育管理的主要为身兼数职的科教文卫工作者。二、缺乏健身意识。广大农民群众认为劳动既体育,这种意识一直以来牢牢地扎根于他们心中。他们认为每天从事的体力劳动足以强身健体,而且他们不愿意花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缺乏对科学锻炼健康常识的的了解。三、体育人才和场地设施的稀缺。江西农村体育发展滞后,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在于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人才。不管是农村体育事业的组织管理人才,还是负责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都非常稀缺。
三、江西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根据上述原因,江西省农村体育一直发展缓慢,与城市社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处于“全民健身活动”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江西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项发展对策:
3.1加强政府指导,实施统筹规划。政府在江西体育体制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一能够极大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工程纳人到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来,作为政府常规工作计划之一。发挥政府引领、指导功能,鼓励各地乡镇或农民自发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必要时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建立健全层次丰富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同时农村体育的发展也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支持,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村体育自身造血功能。3.2转变观念,培养健身意识。观念意识的转变是一切改革的先决条件,只有去除观念陈旧的根源,才能使改革发展不只流于形式。通过文化宣传制造积极的健身舆论气氛,让农民群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有直观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认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健身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合理利用“三下乡”政策,给农民送去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向他们普及讲解体育娱乐信息,举办体育知识竞答等系列活动。随着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农民居民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逐渐改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将与现阶段的城市居民接近和靠拢。3.2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体育管理模式。可实施三种管理模式:对文化站、学校、公共体育锻炼场、非营利性的群众体育俱乐部等实行公益型管理,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公益资金投入,以“无偿”或“低偿”的方式提供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体育协会、俱乐部实行半市场化的准经营模式管理,政府提供部分资金支持,部分通过面向市场经营,提高自我补给的能力,为“全民健身工程”提供服务;对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体育俱乐部实行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增加农村体育的生存空间和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3.4大力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力量。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体育专业指导和管理运营人才队伍。同时扩大体育人才的选拔范围,如中小学体育教师、高校体育系学生志愿者、农村体育爱好者等等。健全农村体育工作者岗位制度,实行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负责制度,经济物质奖励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使全社会的体育人才资源系统得以建立,充分发挥其作用。3.5改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江西农村体育锻炼基础设施匮乏,己经成为制约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瓶颈”。现阶段江西省财政也难以同时拿出大批的项目资金来大规模地兴建公共的体育场地设施,因此要广开资金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形成一种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
四、结语
江西省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赵爱国:试论我国农村地区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6月.
[2]徐国根江志强:《江西农村体育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农业考古,2007年3月.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93.02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R2=0.96 F=490.74,F对应的P值为0,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 X5 X6未通过t检验,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
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在网络信息时代,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2]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 ―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 [J].城市问题,2009,(9):96.101.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工作总结{5篇}
下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