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742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99—03
城乡统筹强调的重点已不再是城市与乡村的梯度发展或非均衡发展,而是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合理分工、共同发展。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独特性,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重庆一直在努力破解的难题。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又离不开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在2011年3月至4月,对全市所有区县校长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笔者在此将对当前农村校长队伍现状进行剖析,并就如何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优质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一、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审视
(一)基本结构不均衡
1 城乡校长分布结构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城镇校长占校长总数的47.16%;农村校长占校长总数的52.84%。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校长最多,其城乡校长比例为1.43:1;渝东北的农村校长最多,其城乡校长比例为0.45:1,且城乡校长总数差距最大,相差1143人;渝东南的城乡校长比例为0.64:1。“一小时经济圈”含有主城九区,因此城镇校长占了多数,但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校长却占了多数,城乡校长分布结构极不均衡。
2 年龄结构呈“中青年化”
校长队伍不同年龄层次的配备比例,反映了整个中小学校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状况。恰当的年龄结构有利于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调查结果,将年龄分为三段:35岁及以下、36—50岁、51岁及以上。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总数中,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1.12%、82.33%、6.55%;渝东北三峡库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10.81%、80.50%、8.70%;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年龄段的比例分别为20.72%、74.98%、4.30%。可以看出,重庆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呈“中青年化”,属于以中年人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中青年化”结构的队伍思想比较开放,对于教育界、学术界的前沿动态比较敏感,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较大。
3 学历结构差异较大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1991)规定了校长任职的学历要求:“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而美国规定,小学校长必须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中小学校长必须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由此可见,我国对校长的学历要求要比美国低一两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一小时经济圈”的所有校长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76.31%;渝东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69.12%,渝东南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校长人数占49.24%。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学历水平相对较高,渝东南的校长学历较低,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本区域总校长数量的一半。
(二)培训力度不均衡
1 任职资格培训率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一小时经济圈”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7.76%,渝东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70.29%,渝东南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60.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大多数校长拥有任职资格证书,但仍有20%—40%的校长无证上岗,离“每一名校长持证上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渝东南地区的任职资格培训率与经济较发达的“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约17%。
2 培训机会不均等
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46.17%,渝东北占22.89%,渝东南占30.93%。在参加了省市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3.09%,渝东北占22.63%,渝东南占24.28%。在参加了区县级培训的校长中,“一小时经济圈”占52.76%,渝东北占23.55%,渝东南占23.68%。由此看出,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校长参加培训的机会与“一小时经济圈”相比,相差较大。对于农村校长来说,接受国家级培训、省市级培训等较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更少。
(三)角色定位不明确
斯佩克认为,校长有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等三个职业角色。英美国家把校长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相比之下,我国校长的管理者的角色被过度强调。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校长将管理者的角色摆在了第一位,筹集经费更是最急需和最常解决的问题,缺乏对学校最核心的业务——课堂教学的关注,更缺乏对学校的长远规划与设计,战略管理能力较差。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实施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长占全市校长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队伍建设的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校长。如何使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状态,提升建设效能,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是摆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长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明确农村校长专业成长规划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化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褚宏启认为:“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这些专业精神、知识和能力的演进,需要明确校长的职业角色和成长途径。校长的三种职业角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校长的成长途径包括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等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整个时期需要十到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每一阶段需要储备的知识量、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发展途径与方式等也不相同。而基于现实原因,农村校长与城市校长相比,每一阶段的职业角色定位、成长时间、发展速度、成长机会更有所区别。
鉴于农村校长数量庞大、地区分布较广,重庆市可实行市级统筹规划、区县重点建设的思路。市级层面应总体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发展目标、任务、内容、重点、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整体规划“城镇校长反哺农村校长”的统筹性计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全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趋势,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合理化的本区域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二)重点实施两个发展举措
1 搭建城市校长与农村校长的横向交流平台
城乡统筹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推动资源由城市流向农村,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罗尔斯指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这是对教育公平和弱势补偿原则的理性诉求。因此,在正确处理城镇校长培养与农村校长培养的关系中,要将着力点放在农村校长培养上。
在我国已总体上进人“以城带乡”的大背景下,应把城市和农村看做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通盘考虑农村中小学校长培养中的城乡合作、良性互动问题。第一,在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组建全市骨干校长队伍时,较多地吸收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通过带教帮学、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由城市和农村的名校长带动一批优秀农村校长提升能力,再由优秀农村校长发挥辐射作用,影响本地区乃至全市校长的能力提升,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提升效果。第二,“一小时经济圈”区县通过代培代训、挂职学习、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为“两翼”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提供支持。建立健全城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与农村学校“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的帮带培训机制,启动城乡学校校长“1+N”捆绑式发展试点,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第三,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根据各学校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在一定时间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校长进行交流。交流可采取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和组团巡回演讲等形式实施。诚然,这种统筹城乡校长资源的做法,应与一定的经济手段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
2 构建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纵向培训体系
(1)大力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教育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要求:“担任中小学校长者,应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或应在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由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安排,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该文件为新任校长留下了半年的“口子”。然而,在农村校长中,已经任职了半年,但仍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却大有人在。应严格实行校长“先持证,后上岗”制度。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参加者,可将学校中层干部纳入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对象之列,取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后,可作为校长后备人选。
(2)积极打造专业培训平台。一是对在渝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院所、教师进修学院等师资和课程资源进行合理调整,着力构建农村校长培训基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底子较薄、能力较弱的现状,对农村地区校长培训机构进行过程督导和达标评估,系统建设农村教师培训机构。三是为帮助农村校长解决好专业水平低、管理任务重、工学矛盾大等问题,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农村校长远程研修网络。
(3)全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第一,针对农村校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的情况,对完成学历提高任务的农村校长给予补助学费、优先聘用、在职进修等政策优惠,并建议落实专项经费,认真选拔优秀的农村中青年校长攻读教育硕士,培养高素质校长,提高农村校长的学历层次。第二,大力实施农村校长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农村校长专项专题培训、骨干校长和名校长“送教下乡”培训、“影子培训”等方式,用五年时间,将农村校长轮训一遍。第三,针对农村学校高层次、领军型校长数量太少、分布不均的问题,采取“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方”的策略,举办农村骨干校长专题培训,集中培养农村骨干校长,并在全市名校长队伍建设体系中,单列农村名校长队伍建设工程。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忻州市 国家级贫困县 农村中小学 学校体育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国民体育素质培育与提高的根本途径,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 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其重点逐渐转入农村。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而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通过对忻州市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以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中所列的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寨、岢岚、偏关、神池、五台、繁峙、河曲、保德、代县、宁武、静乐1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全国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国家级贫困县及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文献资料;并对涉及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为论文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向忻州市的五寨、岢岚、偏关、神池、五台、繁峙、河曲、保德、代县、宁武、静乐11个国家级贫困县随机抽取的农村中小学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统计数据,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所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学现状
2.1.1《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所农村小学中,完全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占28.6%;部分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占36.5%;有34.9%的学校不执行。被调查的56所农村中学中,完全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占25%;部分执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占57.1%,不执行的学校占17.9%。
2.1.2 体育教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项教学计划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一堂体育课设置所做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否认真编写授课教案对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6所农村小学中,每学期都具备和有时具备教案的学校占79.4%;有20.6%的学校教师无教案。被调查的56所农村中学中,每学期都具备和有时具备教案的学校占80.4%。反应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学期教学计划教案的检查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2.1.3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周开一到两节体育课。
调查显示:126所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小学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6.5%;每周开设一节体育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1.9%;不上体育课学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51.6%。在调查的56所农村中学中每周上两节体育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42.3%;每周上一节体育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23.2%;不上体育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34.5%。
因此,应加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体育的检查与评估,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转变教育观念,制止为追求升学率而少开体育课的现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场地器材,解决体育师资问题。
2.2 体育师资配备
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等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充足的体育教师是保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一个体育教师应该完成7个自然班的工作量,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300[5]。但调查显示,忻州市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有85%以上的体育教师在超负荷工作且男女比例不平衡。同时,转正的老教师渐渐接近退休年龄,这些教师中,有的长期生病,在编不在岗;有的专业结构老化,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因为编制已满,新教师很难补充进来,只能等自然裁员,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和体育专业教师的比例也不是很合理。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26国家贫困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中,其中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3%;专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37.2%;中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1.9%;其它的占总人数的18.6%。在调查的56所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中,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5.6%;专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43.1%;中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27.5%;其它的占总人数的3.8%(见表4)。
2.3学校领导及家长的重视程度
体育课成绩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与运动水平的标准之一,对学校来讲如何对待体育课成绩则反应了一个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
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认为农村孩子身体好,不用参加体育锻炼,开不开体育课无所谓,而少数主管部门领导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时没有把体育工作放到应有位置来看待。由于工作上不重视,加上对学校体育设施等要求没有做硬性规定,即使体育设施达不到要求,验收也能合格通过,更加导致了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重视。
学生家长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认为体育锻炼没什么作用,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取优异成绩才是考上优秀大学的关键,体育锻炼只能是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
由于学校领导和家长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忽视,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处于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极大的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3.1 组建一支数量更大、质量更好的合格体育教师队伍
调查发现,制约忻州市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缺乏具有 奉献精神的合格体育教师队伍是十分突出的因素。为解决忻州市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应当根据农村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需求状况,有计划地为各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体育教师。随着以“健康第一”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曾强调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除了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也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另一方面,为了稳定体育师资队伍,尽可能的改变农村体育教师待遇,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地位、荣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为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提供保证。
3.2 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忻州市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学校应根据农村自身的环境、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对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不具备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挖掘地方特色教材,重视表彰先进典型。农村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具有浓厚的开放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并自制器材。
3.3 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学校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开发农村自制体育器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3.4 提高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
积极开展互助活动,通过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使城、镇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得到各种支持(包括器材、资金、教师等),改进农村学校体育,以满足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重视,把体育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改变滞后的学校体育观念,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体育。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S].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02-13.
[3] 中共中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N].人民日报1996-03-18.
[4] 姚蕾.国民体育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23(3):18-22.
[5] 雷少华,等.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18(4):53-55.
[6]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国家体委,1990-03-27.
[7]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S].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08-29.
[8] 王家宏,王维群,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23(6):73-75.
[9] 国家教育委员.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教体[1996]6号)[Z].1996-11-28.
作者简介
张国强(1978-),河曲人,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郭强(1963-),原平人,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赵丽(1980-),河曲人,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研究生。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阜阳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县、乡两级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
二、实施内容
(一)明确县乡政府教育工作职责
1、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其职责具体包括负责抓好全县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制定本县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统一安排校舍建设项目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乡镇教育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中小学实施奖惩。
2、乡镇政府对本乡镇义务教育负有支持、监督、指导责任。主要管理职责有: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承担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镇中小学,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3、村级组织参与、协助并支持本村及联村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二)撤销乡镇教办室,建立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1、撤销乡镇教办室。妥善分流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属教育编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非教育编制的人员回原单位工作;现担任党政机关行政职务的人员一律到所在党政机关工作,不再占用教育编制;临时聘用人员,一律清退。乡镇教办室撤销后,乡镇中小学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乡镇中小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对原乡镇教办室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原乡镇教办室的债务不得留给学校。资产拍卖、变现所得全部用于当地教育。原乡镇教办室保管的农村义务教育有关档案资料等全部妥善移交至中心学校。
2、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一般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如无单设初中的,设在中心小学。中心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
中心学校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协助县教育局管理全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
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产生,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协调后,在教育系统内按有关程序选拔产生,中心学校校长按干管权限任命。
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乡镇所辖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中心学校配备校长1名,副校长按规定职数配备,并明确1名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本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学校设校长办公室,办公室正、副主任各1名,负责办理本乡镇所辖学校教育管理日常事务;办事员1名,负责本乡镇所辖学校财务、统计及其它业务工作。
(三)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
1、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省津补贴发放的规定,实行县长负责制,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县级财政年度预算要保证初中每生每年15元,小学每生每年10元的公用经费差额补贴,并及时拨付到位。
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现有危房改造力度。中小学危房改造要以县为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项目审批、统一校园规划、统一勘探和图纸设计、统一工程投标和监理、统一资金管理。
中小学实施“两基”达标和改造办学条件所欠债务,由县政府在化解乡镇债务时统筹解决,县、乡两级政府要确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农村中小学上收县管理后,中心学校(含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作为县级基层预算单位,其财务管理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下,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具体负责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统一核算、支出和管理。中心学校作为财务会计主体,负责所属学校和教学点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并对单位财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完全责任。乡镇中心学校设置专职财会岗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管理规定。学校代收的费用应与杂费收入分开,实行单独核算管理,书本费用于直接购买课本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中小学杂费收入实行“校收、县管、校用”,即各校收取的杂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及时存入县级财政专户,中小学杂费收入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校经费由各校使用。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管理下,收费统一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后,一次性划拨至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由核算中心根据教育局编制核定的各校用款计划进行统一划拨。对各项教育经费,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
3、县财政、教育、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农村中小学杂费收入要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本校教育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坐支行为,严禁挤占、挪用和平调中小学杂费收入和代收代支资金。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四)完善教育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情况及时分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报县编委批准执行。县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发人员经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县教育局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对擅自离岗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除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生源变动情况,在核定的总编制内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乡镇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因缺编造成教师短缺的,经县编委研究批准,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聘。
2、在县人才交流中心下设立教育分中心,承办本县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前档案代管、外地拟调入教师试用期关系代管、未被单位聘用人员及辞职和辞退人员关系代管等事宜。
县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中心学校校长、农村初中校长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归口管理。担任农村小学、初中或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应具备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和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校长初任年龄,男性不超过50周岁,女性不超过45周岁。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
农村小学校长由中心学校提名,经中心学校考核后,由中心学校报县教育局批准任用,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任用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职工的聘用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任副组长,党办、政办、组织、宣传、监察、教育、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承担具体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关事项,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四、实施步骤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并于8月底前完成。
(一)启动准备:*年7月22日至8月8日。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前期谋划和论证,完善实施意见。
(二)宣传部署:*年8月9日至8月10日。制发文件、召开动员会,层层动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等传媒,广泛深入宣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引导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使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我们按全县东西南北中地域分布和经济人口状况均衡定点抽样。调查时采用登门入户的办法,逐人据实填写《__县农村儿童少年状况调查表》,认真做到数据准确,不重不漏,同时就地走访座谈,听取群众意见。调查结束,以村为单位,分组统计数据,写出调查总结。
接受本次调查的计有:普安镇中坪村、城北镇红双村、义兴乡双流村、武连镇武五村、碗泉乡石靴村、王河镇皇观村、吼狮乡龙座村、白龙镇寨门村、羊岭镇太平村、柏垭乡柳清村、汉阳镇中心村、下寺镇石瓮村等12个村,68个村民小组,3090户,总人口__41人。
尽管本次调查的面仅占全县农村人口2%,但由于调查态度严谨,杜绝了估计推算、闭门造车的作法,所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真实可靠,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关心关爱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留守学生的状况,本次设定调查对象年龄段为0?17岁,即儿童、少年两个阶段。其中的在校生为留守学生。而且严格限定父亲、母亲均不在家的才称之为“留守”,如其父、母亲一人在外打工、一人在家则不计入“留守”之列。
本次调查的12个点共有0?17岁儿童和少年1963人,占调查点总人口的17.2%。其中,留守儿童103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52.7%,占总人口的9.0%;在校学生1775人,其中留守学生937人,占52.8%。这两个比例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可见,留守儿童在我县是一个数量大、分布广、困难多、情况复杂的特殊社会群体。加强留守儿童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破解“三农”问题,必须首先破解留守儿童这道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首先做好留守学生教育这篇文章。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分布状况以及与同年龄段儿童对比,呈现以下特点:
(一)留守儿童占同年龄段儿童的比例与该村的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成反相关关系。
如果该村自然条件好,有支柱产业,二、三产业相对活跃,则外出打工人数就较少,留守学生比例偏低;反之,如果该村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没有支柱产业,农民外出打工多,则留守儿童比例偏高。如:中坪村、寨门村、中心村经济条件较好,其留守儿童比例分别占34.4%、39.6%、43.8%,远低于平均水平。而龙座村属升钟水库淹没区,石靴村、石瓮村交通不便,其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69.5%、58.6%、54.4%,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柳清村、太平村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支柱产业,所以留守学生比例也偏高。
表一:留守儿童比例与全村经济状况关系对照表
村 名 自然条件及产
业调整状况 0?17岁儿童少年总数(人) 留守儿童
少年数(人) 占% 名次
中坪村 好 195 67 34.4 11
红双村 中 115 58 50.4 7
双流村 中 174 82 47.1 8
武五村 好 81 55 67.9 -
石靴村 差 70 41 58.6 5
皇观村 中 162 97 59.9 4
龙座村 差 164 __ 69.5 1
寨门村 好 164 65 39.6 10
太平村 较差 322 196 60.9 3
柳清村 较差 108 68 63.0 2
中心村 好 283 124 43.8 9
石瓮村 差 125 68 54.4 6
合计 - 1963 1035 52.7 -
说明:留守学生比例由高到低排列,由于武五村0?17岁人口数明显偏低,数据无法使用,所以对其留守学生比例不排名次。
(二)留守儿童在各学段分布比例相差不大。
小学占55.3%,略高于其他学段。其次是初中占52.5%,幼儿园占50.3%。由于小学生总量大于其他学段,所以小学生中的留守学生绝对数量最大。再加上小学初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更多关照,所以小学应是留守学生工作的重点。
表二:各学段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统计表
学龄前未入园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168 93 55.4 147 74 50.3 763 422 55.3 631 331 52.5 225 105 46.7
说明:表中“l”,指留守儿童或留守学生。以下各表同。
(三)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与同龄儿童相比,没有明显差距。
但是,由于留守儿童中家庭经济困难面较大,有少数儿童营养不良,所以体弱者达到55.7%,高于平均数3个百分点。
表三: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占同龄人的百分比统计表
健 康 一 般 体 弱 残 疾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1184 630 53.2 477 245 51.4 97 54 55.7 17 8 47.1
(四)留守儿童的不良表现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再加上课余时间、星期天、节假日生活单调,留守学生中染上不良习气的比例明显偏大,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四:有几种不良习惯的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统计表
逃 学 染网瘾 抽 烟 偷 摸 合 计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总数 其中l 占%
8 7 87.5 36 27 75.0 5 4 80.0 1 1 100 50 39 78.0
二、留守学生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农村学生家长和村组干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出我县留守学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家庭收入偏低,生活比较困难。
据我们调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进入建筑、采掘、搬运等重体力劳动行业和加工行业,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多数未达到去年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946元的水平。除去房租费、生活费、水电费、交通费和通讯费等必需的开支,寄回家中的钱极其有限。还有20%左右的人或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或因生病、工伤、受骗等特殊情况,花光挣到的钱,两手空空回家。这些都影响了在家上学孩子的生活水平,所以留守学生的生活与其它学生相比,困难较大。
如碗泉小学五年级2班的赵月琴和弟弟赵怀明,他们的母亲已经去世11年了,父亲独自一人在江苏省昆山市打工,每月工资仅有800元,基本无力供养这两姐弟。家中的婆婆也只能供给他们必需的粮食和每星期两元伙食钱,穿的衣服破旧不堪。据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介绍,他们在家里把酸菜炒好带到学校,几乎从来都不吃荤菜,身体瘦弱,明显的营养不良。
再如该校四年级3班的王莎同学,情况更为糟糕。她母亲离家出走,不知下落;父亲在外打工多年,也杳无音信。爷爷年过古稀,更无力照料她,只好靠生活并不富裕的姑姑接济。每星期定量4斤粮食,两元钱。王莎已经好几年没有买新衣服了,就连身上穿的,也都是好心人捐赠的旧衣服。
(二)亲情关怀缺失,心理健康堪忧。
据调查数据统计,农村留守学生90%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由曾祖父母隔代监护;8.5%由叔婶姑舅或邻居、朋友代为照管;另外1.5%则没有人照管,完全由孩子自我管理。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性格上任性、孤僻者偏多,由于他们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情感呵护,存在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对他们在性格、意志、情绪、道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吼狮乡龙座村七组农民张××之子张×,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由年老体弱的外爷照料,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但是在花钱上,却越来越大手大脚。吃零食,进网吧,拉帮结派,请吃请喝,讲哥们义气。当外爷的根本管不了。张×的老师说,他动辄就打架骂人,脾气暴躁,为所欲为,有明显的性格异常倾向。
(三)成绩两极分化,不良习惯突出。
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由于缺乏有效的督促和辅导,他们的学习表现为两个极端。对于自制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由于生活的逼迫和锻炼,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显得独立能力更强,更自信,更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当中也有人成为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学生干部。对于自制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又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很多不良习惯,如组织纪律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乱丢、乱吐、不讲究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貌,随口脏话,抽烟喝酒等;严重的还可能离家出走,染上网瘾,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部分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很差。
比如普安中学七年级学生岳××,其父母都远在北京打工,已经多年没有回家了。为了戒掉网瘾,这一学期才由农村转到普安中学。为了不让他乱花钱,父母给他的钱都交给班主任代管,吃饭也在食堂记帐,节假日委托其姑姑照管。然而,入学不到一个月,即旷课出走,下落不明。他的爸爸妈妈知道以后,心急如焚,连夜从北京赶回来,四处寻找,劳神费力,虽然找到了孩子,但花去了1000多元。
(四)监护困难加大,上学费用增加。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大多数村小被撤销,原来村小的学生要到中心校去上学,这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接送和照管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费用开支也增大了。以前走路就可以去村小上学,现在要坐班车或租摩托车到中心校,增加了交通费;部分中心校在禁止收搭伙费后,就不再蒸饭了,学生全部用现金购买饭菜,增加了伙食费;以前很多小学生吃住都在家里,现在要住校或到中心校附近的城镇租房子,增加了住宿费或房租费;以前在村小可以自己去学校,现在到中心校后许多学生要爷爷婆婆接送,增加了交通费。这几样加起来,远远超过了国家免去的杂费。更为突出的是,村小撤销后,多数农民家庭都要腾出一个全劳力或半劳力负责接送孩子到中心校上幼儿园或小学,不但增加了教育支出,而且占用了劳动力,还影响了农业生产。
所以,很多农民强烈要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不要统统撤销,有条件的村要就地办学,使大多数低龄儿童不要过早离开家庭独立生活。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
按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留守儿童”占全县农村总人口近10%,接近6万人;留守学生占全县学生总数的50%以上,近5万人。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管理直接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全局。建议认真落实县政府[20__]27号文件精神,强化留守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检查和考核,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留守学生工作。加强留守学生管理办公室工作,经常性地掌握各地信息,搞好调查研究,协调部门工作。
(二)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
关爱留守儿童,重点应放在对贫困留守学生的资助帮扶上。县委、县政府已采取“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学生”的果断措施,这是贫困留守学生的福音。希望增加救助工作的透明度,把有限的救助真正用到最贫困的学生身上,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建议政府在发动职工个人帮扶的同时,研究制定贫困留守学生救助政策。可由教育或共青团等部门牵头,建立留守学生救助基金,统一筹集和管理社会的捐赠,使救助帮扶转为经常性的工作。县教育基金会也应把救助重点由贫困大学新生转向贫困留守学生。
(三)大 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村小快速收缩、撤销,乡镇中心校的办学条件已不适应新的需要。建议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的改造步伐,不断改善留守学生的生活条件。同时,要研究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管理员)的编制,特别要加强对住校低年级学生和幼儿的管理,让家长放心。
(四)普遍建立“留守学生之家”。
由于多数留守学生课余和节假日不能回家,让他们流出学校,必将造成管理失控,形成安全隐患。建议政府协调县内外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帮助每所中学和中心小学建一个标准的“留守学生之家”。提倡城镇社区和各村也建立“留守学生之家”或活动中心。各基层关工委、学校关工小组要动员更多的离退休人员和志愿者参与“留守学生之家”的管理和为留守学生服务。
(五)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根据农村学龄儿童逐年递减的现状,及时收缩村小布点是完全正确的,但收缩步伐过快,农民有意见。如汉阳镇中心村幅员辽阔,占地14.2平方公里,该村去年刚刚筹资数万元将村小翻修一新,结果今年还是被撤销。孩子到中心校上学要坐班车往返,家长极不放心。不少村民抱怨说:“本村一、二年级有17人、幼儿园有10人,咋不可以在村上办班?”而城北镇红双村小学一年级6人,幼儿园11人,共17人,按群众要求,坚持就地办班,大家都很满意。调查组在其他地方也听到群众强烈要求村小低年级和幼儿园不要一刀切,统统撤掉。
(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
这次调查发现,极个别教师对留守学生心理疏导不足,偶尔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发生;还有的因材施教少、个体关照不够,引起学生家长不满。建议教育部门加强教师培训,严格教师管理,制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七)加强学校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学校的收费管理。
现在学校正式收费已较规范,但极个别学校仍有班级附加收费,如高额试卷费、资料费等。也有的学生借机向家长谎报,加重家长负担。应严格监督非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和高中)的各种服务性收费。学校所有收费都应由物价、教育等部门审核批准后公示,并出具正式收据,做到中途不再收费。
(八)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
调查中,家长对网吧危害深恶痛绝。现在网吧是各方都在管,但并没有管住。大部分网吧不仅见钱就进人,而且开放时间违反规定,甚至通宵营业。建议政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网吧管理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令规定,真正管住、管好。千万别“富了少数网吧老板,误了一代良家子弟”。
(九)大力加强青年农民技术培训。
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他们能逐年增加子女的教育支出。因此,建议县上进一步加大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实行正规职业教育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普通职业技能培训与高新技术、紧缺专业相结合,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留在家乡有赚钱的本领,打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收入,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为子女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其中一部分人还能进入白领阶层,或在城市扎下根来,把孩子带进城里读书;或回乡自主创业,就近照顾孩子。最终使留守儿童回到父母的身边。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成为留守儿童。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寄养儿童,正是留守儿童的一个亚群体,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后将其转移到原籍非直系亲属家庭或其他养育机构生活的儿童,作为完全没有直系亲属陪伴的孩子,他们可能是在生活和教育中面临最多问题和难题的群体。家庭的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治有利于儿童生活技能的培养,使他们的一些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但是由于寄养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会给儿童生活学习、性格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种种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农村寄养儿童还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居住环境差等问题。
农村寄养儿童问题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县区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G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寄养儿童数量不断增长,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因素凸显,其寄养儿童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G县农村寄养儿童为例,阐述农村寄养儿童现象,并提出进一步的对策,为类似G县经济结构的地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做法。
一、G县农村寄养儿童现象
为了解G县农村寄养儿童的状况,作者在2015年6月份对G县395所农村乡镇中小学学校4~9年级48373学生的状况做了问卷调查(考虑到1~3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查中没有包括1~3年级学生)。共回收问卷45276份有效问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阶段G县农村寄养儿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农村寄养儿童人数多,且随年级在增长
在45276名学生中(其中小学27726人,中学17550人),一共有寄养儿童5777人(其中小学2382人,中学3395人),占到总人数的12.76%,其中小学寄养儿童占比为8.59%,而初中寄养儿童占比为19.34%。实际上农村寄养儿童的人数占比更高,这可以从学生人数随着年级变化看出,学生的人数锐减。这主要是因为,除小部分辍学儿童外,余下的到城区私立学校寻求更好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其实也是农村寄养儿童。随着年级的增长,寄养儿童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初中三年级寄养儿童数量甚至达到了总人数的21.86%。从对一些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独立生活能力变强,更多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变成寄养儿童,这种时候要特别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完成心理转变。
(二)农村寄养儿童分布分散
在395所被调查的学校中,寄养儿童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341所,占农村中小学总数的86.3%。这些寄养儿童大多在偏远的小学校或者教学点就读,分散的就读现象既不利于为寄养儿童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给学校在管理带来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多数农村教学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和中心小校在寄养儿童教育上发力还不够,被调查学校中乡镇有中心学校23所,中心小学19所,其寄养儿童占比均低于平均寄养儿童占比(表1)。主要原因是农村寄养儿童中相当一部分为超生寄养儿童,由于没有户口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三)民办学校寄养儿童中考成绩相对优异
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养儿童的教育中,民办学校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G县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民办初中,这一所学校就有1872名寄养儿童(图1最右端的点)。从该学校与其他乡镇中心校寄养儿童在2015年中考成绩看,除语文和政治科目外,寄养儿童的成绩都比其他乡镇中心校的寄养儿童优异。从该民办学校的例子来看,寄养儿童集中简化了学校对寄养儿童的管理,寄养儿童和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友情的替代作用对寄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二、G县教育政策应对策略与展望
从G县的现实情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来看,农村寄养儿童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基于这种现状,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区域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让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促使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同时,也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既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可以保证学校具备从事关爱寄养儿童工作的人力。而且只有学校汇集更多的寄养儿童,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关爱寄养儿童工作,使关爱工作开展地更深入细致,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帮助寄养在学校的孩子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调查显示,在各种寄养情况中,寄养在学校对于寄养儿童的成长相对有利,所以要更好地解决寄养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继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具备寄宿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覆盖率是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能够让更多寄养儿童能够就近寄宿在学校,创造相对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尤其是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寄养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针对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让学优生与寄养儿童中的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把学困的寄养儿童分包给课任教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关注,并将帮扶的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和班主任要实时监测帮扶工作的效果,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效果。
(四)注重心理辅导
心理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由于寄养儿童群体处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把寄养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寄养儿童成长心理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依据,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旦寄养儿童心理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掌握、及时纠正。
(五)调动多方力量
上一篇:农村小学防汛工作总结{整合5篇}
下一篇: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总结{甄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