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938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8分钟。
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 专业 专业主义
0 引言
关于通识教育,哈贝马斯谈到:通识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类的交往资源培养的教育行为。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使东西方精神文明与价值具有了普遍性,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精神、价值层面,而且形成了正义、自由、权利、理性个性以及仁爱、平等、责任、同情、社群的普遍主义价值。通识教育,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交往资源培养来实现普遍价值的教育过程。因此,通识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就业大环境需要,突出了学科群建设和专业群建设,随着“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逐渐成为教育主题,“专业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通识教育逐步被忽视,无论是通识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还是评价体系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
1 通识教育应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一是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和建设;二是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因素教育的关系;三是通识教育的评价结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胡总书记在这段报告中提到的上述内容,都是通识教育内容,加强专业教育,不能因此失彼,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起来,是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责任。
1.1 教材的个性化问题。教材的个性化,在高职教育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材本身,二是指教材的适应范围。通识教育教材地域性不强、缺乏校风和特色,是教材本身长期存在的问题,区域的个性经济、地方特色,区域历史和本学院发展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等等都是纳入通识教育教材内容的研究范围,并且通过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研究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部分教材的革新;关于教材适应范围,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英语、体育、思政还是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不同的专业,通识教材是一样的。理科与工科、工科与文科对于通识教育难易程度要求不尽相同,教材的个性化要求就更高,譬如在文科类适当开一些《高等数学》课程,对于学生思维逻辑培养会大有好处,该“通”则通,该“精”则精。又譬如在理工科类借助《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来普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教育等等,这都是通识教育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1.2 教材的宽基础问题。教材的宽基础,一是指教材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二是指教材内容对全球新文化的借鉴与吸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等内容既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吸纳先进文化成分,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社会规律性的知识。因此,除了对人类交流资源继承和吸纳以外,延续和借鉴同样是教材的宽基础的重要部分,也是教材活的部分。
1.3 教材与课程的趣味性问题。如何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成与专业课程一样吸引学生的课程,一直是通识课程研究的话题。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方法,在譬如《wed数据库应用开发》专业课程解决方案里,我们看到该方案在专业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基础上构建出“学习结构框架”,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阶段中将单元课程设计分为“问题中心”课程、“训练中心”课程、“项目中心”课程、“体验中心”课程、“培训中心”课程和“其他课程”。通识教育也应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样分为“问题型”“训练性”“项目型”“体验型”,把那些必须加强的教育内容纳入通识教育中去,彻底改变通识教育教材常年一副老面孔的现象。在学科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单元课程设计,将课程分门别类研究,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基层、生产一线,比如,政论课、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课、写作课可以搞成项目型、问题型;口才课可以搞成训练型等等。这样不仅会最大限度发挥通识课程广泛性的特点,而且还会大大激发主体学习热情。
2 应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评价
通识教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通识教育评价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问题,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了便于阐述,我先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组数据:某高职院校IT专业课时总数为2680;课程学分130;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数136,学分8;体育课时数90,学分数3;高等数学课时数70,学分数6;公共英语课时数172,学分数9。
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数占总学时比例为5.07%,学分比例为6.15%;体育课时数占总学时数为3.35%,学分比例为2.3%;高等数学课时数占总学时数为6.4%,学分比例为4.6%;公共英语课时数占总学时比例为6.4%,学分比例为6.9%。
通识课时为566,占全部课时比例的21.1%;学分总计28,占全部学分比例的21.5%。上述数据,是目前所谓公认的、比较合理的结构类型,院校与院校之间同专业课时比例相差无几。
2.1 课时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表面上看,上述通识教育课时比例占课时总量的20%以上,应该说是一个近乎合理的比例。但是,在我们翻阅了该专业近10年的《教学计划》后就会发现:在不断削减总课时的同时,通识教育课时逐年削减。该专业1999年《高等数学》课时为186,2004年为160,2008年为72;《英语》课程1999年为210,2004年为180,2008年为150;即使变化幅度不大的体育课程、思政课程课程平均时数也仅仅在100——120课时左右。与此同时总课程时数由原来的2860课时锐减到2008年的2600余课时,其中,实习课时又占去了1100课时。
2.2 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应协调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总量激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将智力因素教育纳入教育的主渠道无可指责。毕竟,智力因素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但是,专业教育很可能导致一个人的片面发展,形成片面的思维定势。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性格和人的一生培养。有一个例子:某高校2005级经贸专业学生在通过某公司资格审查和面试后,按要求时间报到。按理,任何单位用工,事前都应该签署协议的。但这个公司没有这样做,而且报到当天主管又不在单位。面对现状,该生无论工作人员怎样劝说,坚持不签署规范合同坚决不上岗。这个学生在经理办公室足足等了三个小时后,主管人员赶回单位。主管立即将此事向总经理汇报,回应则是该生被辞退。
此事用人单位自有不当。但是,该生是否也过于迂执呢?我们要求诚信,但是,彼此信任是诚信的基础,你对对方的不信任势必会造成对方的反感,谁会使用一个对自己不信任的下属呢。还有许多诸如同事间协作不当、缺乏应有的胸怀和礼貌、害怕危险和苦累岗位等等请辞与被辞的例子。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上的缺失,事实上,工作中闹独立性的人、自动请辞的人、不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的人往往是专业学习较好的人,也是对非智力因素不看重的人。
2.3 应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坚持专业主义,至少有三大缺陷:第一,人的天赋才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专业主义教育路线领导下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必定造成智慧与能力的割裂,使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片面发展,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略,或者退化;第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在目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指导下,致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被束缚,从而使社会发展丧失了宝贵的资源和活力;第三,高科技在未来社会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要求人的高情感的培养,专业主义教育的片面性,极易造成人们的情感缺失。随着高科技术无孔不入的深入人的生产和生活,如果人们不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及时反思,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无法想象。
加强通识课程教育评价,势在必行。在评价问题上,我们将专业课分为基本技术和核心技术,基本技术重在课堂,评价重在实践。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常常感到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可行的评价方法。专业课程的评价有其可取的优点,我们不妨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引入课程评价机制。
2.3.1 定期组织由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通识教育深度座谈,研究课程和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格的毕业生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是推动通知教育的重要内容。听听用人单位的呼声,对学生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
2.3.2 开展通识教育课程重点剖析、研讨。升级和达标是目前推动通识教育的重要动力,但是针对专业类别和学生需要开展重点课程剖析、课程研讨、教材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2.3.3 建立听、说课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驾驭课堂的压力越来越大,建立听、说课制度,大家取长补短,互促互进,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差异。
2.3.4 建立通识教育常态化管理原始资料平台。将出勤、考核、实习实训、作业、操守品行等内容实现常态化管理,建立起原始资料平台,对于研究通识教育大有好处。
2.3.5 建立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制度,建设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结合通识教育具体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建立相应的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社会考察制度对于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体察民生,实现自我培养十分必要。
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教育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它对科学和对科学后果的责任心相协调,发掘学生将来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正直感和良心,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者对全人类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参考文献
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抽样;现状分析
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目前人才市场仍有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企业很难找到相应的高级技师和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供需不均衡的现象迫使我们这些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不得不进行深思。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关系十分密切。各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1]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时有很大的主动权,从而也导致了各高职院校同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就一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该院高职课程设置的改革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有所启迪。
一、一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curriculumprovision)即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中国中小学的教学科目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而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其课程设置主要由各院自主决定。但课程设置应能实现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的发展。[2]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除了要突出高职的人才培养特点外,还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来优化整合,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一所具有三十多年专科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的十个教学计划为研究对象。该院校现有十个系共34个三年制高职专业,从每个系随机抽取一个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分析每个项目的数据,研究该高职院校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三)十个高职专业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统计
将十个专业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项目包括教学总学时、理论教学总学时、公共课学时、基础理论课学时、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选修课学时、实践教学总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训)学时、课程设计学时、技能鉴定学时、其他(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学时及各项目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百分比等。统计结果见表1。
二、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分类不统一
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普通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门课(包括专业课、技术基础课),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普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有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公共课、专门课(包括基础专业课、专业技术课),等等情况不一一列举;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相似,大致分为实验、上机、实践(训)、课程设计、技能鉴定、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等项目。
(二)教学总学时量偏大且差异大
除了体育教育、电脑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外,其他八个专业的教学总学时均超过了3000学时。同时,教学总学时最高的达3822学时,比最低的2364学时多1458学时。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总学时差异太大,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任务差异太大。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偏多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1],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而十个专业中就有五个专业的理论教学总学时超过了1800学时,要是再加上分散实践教学学时,超过教育部对课内教学总学时规定的专业就更多了。但是实践教学总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百分比除了体育教育、法律事务两个专业外都是符合上述意见的,这说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都偏多是导致教学总学时量偏大的直接原因。
(四)设置有选修课的专业太少
十个专业中仅有城市绿化与管理、体育教育两个专业设置有选修课,其他八个专业没有设置选修课,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学习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合理
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项目学时差别太大,按理说该项目的学时数在同一学校中差别不会太大,而在此十个专业中数控技术及应用竟高达630学时,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中显示为零。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样要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这说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还存在一些漏洞,有待进一步修订。
三、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校情出发创新可行;以人为本进行课程设置。
(二)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步骤、资源和评价
1.课程设置改革的步骤:设计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掌握哪些技能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课程资料状况;完善课程设置改革的评价。
2.课程设置改革的资源。(1)教师: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实践,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2)场所:充分利用校内现有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及校外的实践(训)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等场所。(3)学生:评估学生的需求,分析当今学生的特点,避免盲目改革。
3.课程设置改革的评价。(1)对学生和集体的评价:评价学生是否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2)对教师集体和个人的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能否在教育观念上有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否更新,教学能力是否提高,教学手段有无创新,对新的教学内容、方法能否适应,能否通过反馈提出不完善的方面并加以改进。(3)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提高。
(三)进行学分制改革
实行学分制改革,学生除了取得一定的必修课学分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定的选修课学分,学分修满即可毕业。
(四)统一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结构和格式
教学计划格式和课程设置结构均应统一,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作模板发到各系,再由各系修订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项目见表2。
(五)高职课程设置改革的有关规定
1.关于学时学分总量控制。总学分为135~140分,教学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学时,其中课内总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内分散的实践教学学时)一般为1600~1800学时,周学时平均控制在22~26学时,一般不应超过26学时,16~20学时折算为1个学分,必修课总学分控制在100~110之间。
2.关于学时学分比例关系。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职业技能鉴定、其他(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鉴定等)等教学环节。公共必修课的学时约占教学总学时的20%~25%,占课内总学时的30%~35%,专业基础必修课学时数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的30%~35%;专业必修课学时数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的30%~35%;选修课(含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应占5%以上;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按每周30学时折算)。其他学分包括第二课堂学分、考证学分、奖励学分、科研学分、社会实践学分等的总和不得超过总学分的10%。
3.关于考核。凡30学时以上的课程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考核。每学期考试课程一般为3~4门,不得超过5门,其它课程为考查。
4.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入学教育为1周,军训为2周,公益劳动为2周,毕业鉴定为1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为6~8周,毕业实习为8~10周。实践教学环节总周数一般不少于38周。
(六)公共必修课的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2.5学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4学时,3.5学分);大学英语(156学时,8学分);计算机基础(78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上机26学时,4学分);办公自动化(6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上机30学时,3学分);普通话(20学时,1学分);体育(90学时,4.5学分);数学类(50~100学时,2.5~5学分)专业指定课程;大学语文(50学时,2.5学分)文科类开设。总计约566学时2分。
(七)选修课程的设置
选修课为拓宽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设的课程,分专业选修课(由各系确定)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确定)。学校及各系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及时增减一些选修课,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然而,高职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转第22页)(上接第42页)还涉及其他的方方面面。如课程设置是动态的,应随着社会发展适时的调整;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否适合;学校是否具备足够的师资等等都是以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EB]./edoas/website18/
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1.进一步落实平川区“123564”工作思路,即强化一个管理,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开展三项活动,走好五条路子,落实六条措施,实现四个目标。
2.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管理,落实好“四精四必” 、“五字”、“六认真”,达到“六有效”(即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有效组织考核、有效组织课外活动)。
3.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创新机制,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以“三项活动”为抓手,培养和增强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4.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全局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打造活力课堂,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5.进一步放大特色项目建设成果,加强学校特色课题的研究,凸显学校特色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弘扬学校个性。
6.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科学合理运用的研究,提升教师课件制作的水准和档次,努力锻造一支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团队。
主要工作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事关学校全局的重要工作。上半年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学期来,我校继续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教育局党总支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明确我校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工作安排和方法步骤,加强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主要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等方法,以上党课、专题 研讨、思想交流等形式举行,教职工学习时间为毎周一下午,党员学习时间为毎周三活动课时间,要做到学习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党员的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7000字,教师不少于5000字。从5月下旬开始,又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使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延续,从而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敢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和谐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组织好每周三的政治学习,重点学习有关加强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及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等。各教师除了要认真参加集中学习活动外,还必须加强自学,进一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内涵。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贯彻执行“八要”、“十不准”规定,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依法从教,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会、团总支围绕本学期师德建设的重点,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活动:坚持学习、实践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我校探索总结的“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育人原则,保持“三风建设年”和“规范师生礼仪”活动的成果,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学校通过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教师执行教育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师德测评结果,作出相应的奖惩,于学期末评选出学校“师德标兵”。教师师德情况还将纳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之中,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与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挂钩。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校长负责、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加强校领导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水平。
2. 扎实推进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丰富校本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⑴一条主线——聚焦课堂。聚焦课堂,自始至终关注“效益”课堂的研究。结合教育局开展以实施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来培养教师,以激发课堂的生动与灵动,如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课等,完善校领导听课制度,随机听课、跟踪听课。在教学中注重反思,关注成长,在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能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作出独立思考,提出创新性见解。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⑵两条途径——培训和研究。坚持科研与培训相结合。一是坚持校本培训,远程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二是教研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召开教研活动,抓住教学中带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组织教师深入研讨,集思广益,边研究,边学习;三是课例研究——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打造成功课例、精品课例;四是课题研究——将课题的研究作为推动整个学校工作的抓手,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学校将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融为一体,以培训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培训。
⑶三个阵地——读书活动、理论学习、小组合作。学校将进一步强化教师业务学习,结合教育局“师生读书活动”有关要求,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两本教学理论专著,教师要向书本学,学理论,学课标,学经验,要有读书笔记;要向他人学,学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学勤奋钻研的工作精神,学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向网络学,学优秀网站中的教材解读、案例剖析等,博采众长。通过备课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通过听课学习,在观摩总结中达到培训受益的效果。
3.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为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保障教师的健康发展,我校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一是严格考核。我校不断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根据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总量和工作实绩量化为考核指标,科学评估每位教师的工作绩效,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进行发放。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将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二是引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长。①执行好《教师培训制度》,落实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岗位成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和锻炼自已,以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②认真落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学校尽可能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和带动他们学理论,钻业务,搞研究,出成果。③对待骨干教师,帮助围绕学科建立短、平、快的科研课题,不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对待研究型教师和名特教师,则着重在帮助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我校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为培养个性完满、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而夯实基础。
1.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以学习促认知,以规则促养成,以检查促提高。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视值日生队伍建设。加强班级管理,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高标准、低起点、多层次、重训练的原则,抓细、抓严、抓实、抓好每一个育人环节,力求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化为素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2.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和关爱生命的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整合,科学、合理、有序地安排主题教育活动。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读书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举办艺术节活动,结合“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开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教育活动;结合“平安校园”的构建,开展“安全第一,平安是福”的教育活动等。各班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克服重言传、轻身教、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
3.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学校橱窗栏”、“班级板报”等媒介,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②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进一步规范升国旗仪式,开展好国旗下讲话,定期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落实好每月一次少先大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空间。利用六一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校园艺术节,评比表彰了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队干,举行了师生书画展和文艺演出,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4.完善德育网络管理。
①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建设一支有能力、有合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为开展学生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②定期组织德育工作会议,积极组织班主任开展德育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采用公开竞选的方式,进行了新一届学生会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提升了学生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③实行班主任考核奖惩制度,由政教处牵头各部门综合考核,严格考评过程,提高奖励幅度。对班级管理实行日评比,周总结,月兑现,本学期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一次。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办好家长学校、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丰富家长学校的形式和内容;二是通过“家长开放月”的形式,定期向家长开放课堂,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变化;三是做好家访工作,鼓励推行教师入户、到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校继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已经公布的中考和初考成绩,我校各科教学成绩都继续保持了稳定向上的良好态势。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开足上齐全部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严格考试次数,不按考分高低排名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2.落实教学常规措施。
①要按照教育局要求,落实好“四精四必”(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对学生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五字”(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实抓教学过程的管理,活抓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细抓各学科教师的评价,引领各班级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努力做到过程监控和终端管理的有机结合。)以及为进一步抓好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平川区初中教学措施十三条》、《平川区小学教学措施十一条》、《平川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作为抓好过程管理的关键措施,督促学校常抓不懈。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使我们倡导的常规管理“六认真”再上一个层次,达到“六有效”(即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布置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有效组织考核、有效组织课外活动),从而形成抓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
②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认真执行听课评课制度,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加强质量调研。开展学科教学全面调研和多频次小范围的专项调研,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找出存在问题,制订措施,调整策略。通过调研促使广大教师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明确学科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自学,区分已懂的和不懂的,做到胸中有数,把精力集中到不懂的内容上,增加听课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对预习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督促检查。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堂上不光要听,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眼、耳、手、脑、口并用,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三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要做到细心审题,认真答题,做后检查,书写规范,独立完成。四要养成课后复习总结的习惯。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当天的教材当天复习,对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对基本概念、定律能准确叙述,掌握其意义,对基本公式能自行推导,知道来龙去脉。
⑤加强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电教设备、各室的使用都做到有预约,有记载,使用率要达到相关要求。
3.切实加强“三项活动”的开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012年教育局开展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中小学教师双过关活动和师生读书活动。另外市教育局同时开展“学校管理年”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的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的良好教学环境,要确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效益观,积极探究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要创设问题情景,培育问题意识。打造有特色、高效率的经典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实施方案》、《魏矿学校教学效益年活动计划》,制定了《魏矿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制定了《师生读书标兵评选办法》,《魏矿学校“书香班级”评比细则》,通过以上各项措施落实三项活动,学校各部门都要按要求扎实完成工作。为了引领学校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还适时组织举行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经典诗文朗诵活动。
六、全面抓好各条线的工作,实现学校健康发展。
1.完善民主依法管理举措。积极实施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民主合作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群团活动。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参政、议政的职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教职工的身心,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大家庭。
·市委办党支部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街道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总结 ·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半年工作总结 ·政法委党建工作总结 ·“公推直选”党委工作汇报 ·村党总支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度党风建设工作总结
3.创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积极开展“甘肃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创建计划,开展创建活动。自觉遵守相关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培养文化底蕴,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积极开展学农实践基地的申报。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已进行了申报,本学期积极开展创建。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平台,促进学校德育完善发展,锻炼并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半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劳动和体验,学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健全财产、财务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大力创建节约型学校。学校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收费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6.加强安全防范。健全门卫制度和值班制度,加强安全巡视检查,做好每月一次安全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针对今年初全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校园伤害案件,根据省市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的精神和要求,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7.办好学校食堂。按照上学期计划初步建好食堂,要抓好食堂卫生和饮食质量,落实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学校经过前期准备,于今年三月正式开办教职工食堂,极大的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解决了就餐难的问题,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学校的发展是健康持续的,学校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职工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部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亟待补充和提升;四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尝试探索的多,持之一恒坚持下去的少,成果不明显。今后,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建构学习型学校;扎实、扎实、再扎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规范、再规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为实现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奋斗!
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ArcGIS;开课程度;空间区划;教育资源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以抓“两基”工作巩固提高为契机,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长效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但是,广西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等差异的因素,仍然导致了义务教育资源地区性配置的不均衡发展。而反映教育资源是否均衡有许多方面,如教育经费投入合理性、师资配置的优化程度和开课程度等,其中开课程度侧面反映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和其他资源配置的综合表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年级学生主要集中在8-10岁之间,而这一年龄段是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阶段,期间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这就成为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开设课程变化较大的一个阶段。因此,采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工具),通过对广西全区范围内小学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等9门课程开设情况的空间区划分析,为该地区小学三年级开课程度是否满足儿童到青少年年龄特征变化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1、广西小学三年级开课情况数据来源
2013年1月期间,通过对广西14个地区71所小学三年级在学期内每周各学科课程的开课程度发放了3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0份。其中,14个地区均有问卷调查,而每个地区只有3-5个县级行政单位区域的问卷调查,调查的每级行政单位内涉及到3-5个调查学校,为了确保区划的结果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仅从地区级区域讨论广西范围内小学三年级各学科课程开课程度的空间区划。
2、广西行政区矢量数据和采样点经纬度数据来源
使用的行政区的矢量数据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单位的矢量数量,由于问卷调查涉及到在广西县级行政单位内抽样调查的空间分布特征,故选用县级行政单位所在的经纬度点作为地区范围内区划分析的插值的控制样点。
(二)数据处理
1、广西小学三年级各类课程开课程度划分
开课程度的高低是综合反映一定地域范围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而开课程度是在刚好开足度(开满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标准划分,使用的开满率计算公式根据刚好开足度定义产生的,其定义为在学期内的一周时间开设一门课程的节数与当地教育部门规定在该时间段内该节开设标准节数的比值。其公式为:其中为开满率,在文中为某县级行政单位内某门课程的开满率;为在县域内一个调查问卷中某门课程在一周时间开设的节数;为县域内调查问卷的数量;为当地教育部门规定在一周时间内该门课程开设标准节数。与是通过调查获得,而由于在全区范围内地区差异引起略有不同,因此通过各个地区当地部门标准节数的平均获得,详见表1。
开课程度划分为严重缺课、缺课、适宜开课、超课时和严重超课时五个等级,划分等级的规则是按照统计学决定系数大于等于0.7的残差的半高宽度的正态分布原理划确定分等级间距(0.15),以开满度为1为中心,0.15等级间距划分广西小学三年级各类课程开课程度,其中,严重缺课开满度范围为:p
2、广西小学三年级开课程度区划面积与比重
开课程度与教育资源配置有直接关系,而教育资源与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地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能够反映一个待插点值有影响的距离范围,因此,选择使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插值,通过其空间分析工具区划开课程度等级空间分布情况,并计算各个地区各学科开课程度等级的面积和比重。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小学三年各类开课程度区划
利用ArcGIS通过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在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地的基础上对广西全区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等9门课程区划等级空间区分,详见下图A-I和图旁边分析结果。
(二)广西小学三年各学科开课程度区划等级面积与比重
在上一小节中论述了广西全区小学三年级各学科课程区划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是通过空间分布图只能得到区域的定性分析,因此这一小节分别通过对各学科课程开课隋况空间的面积和等级比重的定量分析,达到全面了解全区小学三年级各学科课程的开课情况。
从表2-1可以看出在全区14个地区小学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开课程度全部属于严重缺课,且比重都是100%,说明全内需要大力加强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资源投入。
从表2-2可以看出广西全区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只存在两个开课程度等级,分别是超课时和严重超课时,其中百色、崇左、桂林、贺州和梧州地区都是属于严重超课时,且比重都是100%,全区严重超课时比重高达81.5%;而在超课等级中北海比重为100%、钦州为93.3%、玉林为82.6%,其他地区都低于40%,说明该区域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过剩,需要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育资源投中做出限制性措施。
从表2-3可以看出广西全区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存在三个开课程度等级,分别是适宜开课、超课时和严重超课时,其中北海和河池属于适宜开课程度,分别占相应地区的比重为1%和0.6%;与语文相比较,数学开课程度中的严重超课时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较低,只有43.1%,而超课时的等级大大上升,该比重为56.8%。说明该区域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与语文课程相同,都存在着资源过剩,需要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资源投入中做出保守性措施。
从表2-4可以看出外语课程在五个开课程度等级均有存在,其中严重缺课等级占全区总面积比重较少为0.7%,缺课等级占全区总面积比重相对较高为12.2%;而相对应的严重超课时占全区总面积比重为6.0%,超课时等级占全区总面积比重相对较高为14.2%,通过超课时和缺课时占全自治区总面积比重的接近,而严重超课时大于严重缺课时占全区总面积比重,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调配消除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达到各地区的满足。
从表2-5可以看出在全区小学三年级科学开课程度存在四个等级,是严重缺课时、缺课时、适应开课和超课时,分别占全自治区总面积比重为94.3%、4.6%、1.1%和0.1%,说明全区内还是需要大力加强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的教育资源投入。
从表2-6可以看出在全区小学三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程度存在两个等级,是缺课时和适宜开课,分别占全区总面积比重为96.7%和3.3%,其中各个地区在缺课等级程度中所占各个地区总面积的比重都比较接近,说明各个地区对小学三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比较重视,且所执行标准几乎接近,因此,全区还是需要加强小学三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适宜的开课的程度。
从表2-7可以看出艺术课程几乎只有在三个开课程度等级存在,其中严重超课时几乎为零,而缺课等级占全区总面积比重为4.0%;而相对应的超课时等级占全区总面积比重相对较高为17.2%,由于超课时比缺课时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比重大,可已通过超课时地区对缺课时地区教育资源的调配,达到全区三年级艺术课程开课适宜的平衡。
从表2-8可以看出全区小学三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开课程度几乎全部属于严重缺课,且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为100%,说明全区综合实践课程开课程度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程度相同需要大力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资源投入。
从表2-9可以看出全区小学三年级其他课程的开课程度存在五个等级,严重缺课时、缺课时、适应开课、超课时和严重超课时,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为86.7%、3.4%、4.9%、1.9%和2.1%,说明在全区内还是需要大力加强小学三年级其他课程的教育资源的投入。
三、结论与展望
入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法律常识教育 发展模式 北京市现状调查研究
一、项目研究背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教育部门、司法部门、青少年发展指导中心逐渐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启蒙法律教育,从理论指导方面弥补了青少年法制工作的空白。但普及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工作并没有如设想般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仅停留在文字宣传工作上,并没有真正开展长期性、基础性、实用性的法律常识课程,相关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教材资源相当匮乏,青少年普法工作完全处于理论层面,缺乏广泛的实践。
经过本科研团队充分的图书馆资源检索、市场和学校图书资源调查后发现:在现在的小学课程教育中,涉及法律知识普及方面内容的课本仅有《品德与社会》。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又名《品德与社会》)课程一至六年级共12册课本,12册课本包含有154节课内容,其中仅有6节课程与法律有关(含生活中的规则、安全等内容)。在这6节课程中,有3节内容是关于规则的讲解,规则主要涉及:家庭生活规则、学校生活规则、社会生活规则。其中的社会生活规则,包括“红灯停绿灯行”、“保护山林”等与法律相关,但是内容点到即止,表现方式不够活泼,方法单一。此外,还有1节内容关于交通安全、1节关于危险自救、1节关于生活中的民主。由此可见,小学现有课程涉及法律的内容非常少。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学校不够重视,或是授课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小学生在法律运用、维护权益和遵纪情况方面实践性不强,运用程度不高,这体现了加大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程度的必要性、针对性与紧迫性。
另外,立足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视角,目前其就业出路大都局限于法律部门的职位,而没有填补社会对法律教育专职人员稀缺的空白,没有发现法律教育这块工作领域。法学专业毕业生长期的低就业率反映出了法学职业教育的片面性,没有实现探索新就业方向的目标。所以,研究小学生法律常识教育的同时拓展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更能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
因此,在极度缺乏法律常识教育实践与指导的情形下,探索小学生法律常识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迫在眉睫。
二、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旨在针对北京市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与落实方案,通过编撰《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与教案,深入北京市小学开展课程试讲活动,深刻总结小学法制教育新模式探求试点工作,提出有实际借鉴意义的意见书,提交至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局听取其意见,同时将教案推广出去为各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国家推广青少年法制教育规划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模式,并对社会关注小学生初级法制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对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的调研报告”,通过前期的调研,制作详细、专业的调研报告,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问题归纳、资料总结、改革建议等,主要针对北京市已经开展的小学法制教育课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为后期团队创新法制教育课程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建立在团队具有师范专业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落实与实践在小学开展法律常识课程项目,团队将自行编写四套针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法律常识教材,通过有趣的故事、通俗的讲解、启发性的问题、深刻的总结来全面展示小学生的法制初级教育模式,为后期团队进入小学试讲提供可参考的材料。
“《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案”,在开发设计《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系列教材的基础上,配套设计了每一本教材的教案,为推广小学法律常识教育提供参考性的文件,让该法制教育模式易被借鉴,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深入小学开展法律常识教育试讲活动”,该活动是帮助团队实践前期的工作设想,试点落实调研报告中解决我国小学法制教育现状中的问题,通过试讲的方式深入校园、深入班级、贴近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对法制教育模式的需求。并让学生学习团队设计的教材与教案,通过定期的培训,总结团队的法制教育新模式的成果,探求新模式的运用前景。
“对小学法律常识教育的建议书”,通过前期调研,后期社会实践,团队可深刻总结对于北京市小学法律常识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新模式探求意义,从而向国家教育部或北京市教育局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小学法制教育深入推广模式,切实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通过实践的方法落到实处,而不是一纸空文,真切希望对全国开展小学法律常识教育课程规划提供可借鉴之处。
三、本项目的开展情况
首先,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及理论分析,了解了北京市小学的法律常识教育现状。
其次,通过了解、分析小学4-5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已经研究、编写出一本适合小学教学的法律常识教材,即《法律在身边――小学法律常识课》。教材内容以法律及安全知识为主,内容涉及:交通法律及安全(如乘车需系安全带、禁止酒后驾车、禁止闯红灯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问题处理(如购买货物需开收据发票、遇到假冒伪劣产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宪法权力义务(如肖像权、纳税义务)等。教材形式将大量结合实际生活,以贴近学生的经历为主旨,在课本中设计了一个主人公“小律”,以漫画讲故事的形式,传达法律常识教育,避免了繁杂冗长的传统法条教学、理论教学。
上一篇:入职个人培训总结{汇总5篇}
下一篇:入学教育的总结{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