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优选5篇}

笔尖下的温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72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赏识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希望对心脏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心脏疾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一对一分组,第一组30例患儿行常规护理,第二组30例患儿在第一组的基础之上结合赏识理念开展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第二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第一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3.33%;第二组患儿疼痛评分、投诉例数以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优于第一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较,赏识理念应用在小儿心脏外科护理之中,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疼痛感,提升治疗的依从性,推广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

赏识理念;小儿心脏疾病;外科护理;效果

赏识是对一个人的言行表示肯定和鼓励,马斯洛认为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潜能,但是需要通过赏识才能被激发[1]。近些年来,在教育领域赏识理论被广泛应用,有效地增强了教育的目的。先天性心脏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患儿的心理会出现一定的焦虑[2]。因此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心脏疾病患儿60例纳入本次研究,探讨赏识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心脏疾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一对一分组。第一组3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之比为17∶13,患儿年龄中位数为(8.28±3.75)岁;第二组30例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之比为16∶14,平均年龄(7.96±3.81)岁。60例患儿的意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佳,均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患儿和家属对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排除标准:药物禁忌症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病情危重患儿、精神障碍患儿、急诊手术患儿、术后归转不良患儿。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这些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明显性的差异存在(P>0.05),在临床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第一组行常规护理,第二组行在赏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干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儿入院之后,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消除患儿紧张、焦虑以及恐惧不良情绪,告知他们良好情绪对于未来治疗的重要性。通过赏识理论发掘患儿的优点,鼓励患儿勇敢积极面对,与医师努力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②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之中,需要运用赏识理论,了解不同患儿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并且护理人员需要善于发现患儿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并给予患儿相应的肯定和鼓励。③在患儿住院期间,展开病室活动。例如通过赏识理论,进行活动比赛。在病房内开展环境评比,对于床位整洁或者是相比较于之前有进步的患儿给予肯定,并且颁发一些小奖品。或者是进行折纸比赛,对比优秀的患儿进行表扬。通过一些小活动,发现和肯定患儿的优点,不断的激发患儿的潜能,十分有利于患儿的治疗。④加强家长的培训。每周均需要对家长展开赏识理念培训,让患儿家长对该理念有一点的认识和了解。让家长参与健康教育和日常操作之中,并且指导患儿家长发现患儿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表扬和肯定。但是因为患儿和家长的性格、社会背景、文化程度、认知程度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教育。⑤加强护士的培训。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之中,需要运用赏识理论发现和肯定患儿的优点,因此需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医院展开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加强赏识理论知识的探析,通过培训,加深护士对赏识理论的了解。

1.3统计方法

本次数据分析均通过SPSS22.0数据库进行,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比较存在差异(P<0.05),则表示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第一组和第二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经过护理后,第二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第一组总有效率为73.33%,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附表1。

2.2第一组和第二组疼痛评分、投诉例数以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对比

第二组患儿疼痛评分、投诉例数以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优于第一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附表2。

3讨论

在临床护理时,运用赏识理论,能够发现患儿的优点,并肯定和鼓励患儿本身的优点,临床效果更佳[3]。赏识理论从患儿入院起开始实施,通过不断地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了解患儿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消除患儿紧张、焦虑以及恐惧不良情绪,告知她们良好情绪对于未来治疗的重要性。通过赏识理论发掘患儿的优点,鼓励患儿勇敢积极面对,与医师努力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4][5]。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二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第一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3.33%;第二组患儿疼痛评分、投诉例数以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明显优于第一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与常规护理相比较,赏识理念应用在小儿心脏外科护理之中,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疼痛感,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374

2郭俊晓,姜淑娟,付晓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6,(16):57

3王宁,陈杰.心脏外科分层级护理模式对患儿生存质量和积极性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03):291~292

4胡艳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1):34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3-02

说课就是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面对同行或其他听众,就教学课题全面讲述自己对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说课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当前,说课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南宁市卫生学校也曾多次举行说课活动。本文以儿科护理学中“住院患儿护理常规”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从“32说”程序对说课进行探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春香教授主编的中专教材《儿科护理》(第二版)中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实际、实用,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课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授课内容为住院患儿护理常规,课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第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住院患儿护理常规包括入院护理常规、住院护理常规及出院护理常规等,是儿科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护理内容。通过本次课学习,学生掌握住院患儿的护理常规,为今后学习各系统疾病息儿的常规护理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重组

为了便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患儿住院护理常规,加深印象,掌握知识点,笔者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将医生开具的人、出院医嘱单与本教材进行了重组,以入、出院的医嘱单作为主线,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执行医嘱并动手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其一,知识目标:掌握患儿入院、住院、出院护理常规;其二,技能目标:掌握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并能把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理念贯穿到各项护理操作中;其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患儿住院护理常规的各项操作流程;难点是如何与患儿进行沟通。

二、说教法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紧,实践能力锻炼少等,导致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本次课除了采用启发式讲授法外,还使用了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对比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目标教学法:确立好教学目标,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第二,问题讨论法:把对案例及问题的讨论穿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总结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对比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护理学基础中“住院护理常规”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出专科(儿科)住院护理常规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专科知识。

第四,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操作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住院护理常规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仿真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临床相一致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角色扮演,检验学习效果。

(二)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中使用启发式讲授法、目标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辅助、仿真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课前动脑、课中动手、课后能手脑结合,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初中毕业起点),她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学习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并对护理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劣势是中职学校扩招后,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的学法具体如下: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总结归纳法:将一些易错、易混的难点知识讲给学生,使她们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第三,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程序按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等4个环节完成教学。本次课用时3个学时。

(一)课前准备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各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完成任务。

2.案例准备: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内容为一住院患儿的临床病例及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提出问题:(1)说出医嘱中属于住院护理常规的内容;(2)结合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制定该患儿住院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图。

3.物品准备:给每组准备病历一份、入院登记本、诊断卡、床头卡、体温计、血压计、时钟、体重秤等。

4.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目的是通过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5.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 ?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动原则 护理本科生 儿科护理 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talents competition, nursing education is faced new challenge. That how to meet the day and cultivate the proper nurse has been the point at issu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how to apply automatic rule in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 to encourage nursing undergraduate-student to take active in the course, and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 in practice.

【Key worde】Automatic rul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develop)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1]。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护理本科教育中,护理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将来作好儿科临床护理的关键。因此,在儿科本科护理教学中如何引入自动原则,培养护理学生的以上四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要求。现探讨如下。

1 理论依据

早在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就提出“自觉性的教学原则”,继后美国实验主义教育者杜威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学生在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动学习,倡导‘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自动参与,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2]而真正提出“自动原则”的教育家是福禄贝(F.Frobel),在他的思想中,一方面体现出了客观的外形出发而形成主观意识的“直观原理”,以此鼓励学生自动的观察、自动的研究、自动的搜集,达到自动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生从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满足的快乐,以此表现他们的智慧,从而体现了“自我活动”的概念。在随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家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以上原则进行,重新提出现代教学理论中的“自动原则”,并作了新的阐述,即:自动原则是指学生自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不必接受外人的督促和强制,就能自动自发地学习、自愿地去探究[3]。

自动原则是针对自动学习,相对被动学习而提出的。这种基于自发的意愿而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活动就是自动。在自愿学习的情景下,学习的效果大于被动学习,但这种主动学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个人学习”,它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过程。

2 自动原则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为了帮助护理本科学生由被动思维转为主动思维,培养学习主动性,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自动原则为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抓住护理本科学生心理特点,启发学习兴趣。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学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本科学生已是一个成熟的个体,有个人的独立要求,不像儿童那样处处依赖他人的指引。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可塑性较大、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儿科教学过程中:①在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目的、意义和儿科病室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与儿童有关的实际现象,让同学自己去认识、体会。

例如参观幼儿园,观看、参与幼儿游戏,让天真的儿童激发起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也可以联系小学,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儿童保健知识的同时也可通过与小朋友的交谈中,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②在儿科教学活动中,应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结合模型、录像或实际病例等,保持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儿科护理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启迪学生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于自觉学习—动脑—体验。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护理本科生接触的课程多以成人为对象,刚接触到儿科时,难免会将儿童看成成人的缩影,所以,在初学儿科护理学时,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由导带学,将老师的主导性与护理本科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教师应竟讲,如儿科基础、各系统代表性疾病、疾病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启发学生主动将儿童与成人作比较,建立正确的关于儿科的认识。然后,紧紧抓住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注重护理内容,强调护理目标,将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个案分析相结合,引导护理本科学生学会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转贴于

2.3 发挥护理本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护理本科学生对儿童护理已有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应该由导向学转化,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学为主,先学后导。①课堂上,以老师提问形式或将问题孕于讲解中,使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和活,激发求知欲。如:佝偻病的学习中,可以由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等问题为索引,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结合参考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解答问题,老师根据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控制,并做总结。也可以用问题定向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即在讲课前向护理本科学生提供内容相符的典型病例,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如提出护理问题、病情观察要点、观察和预防药物副作用的方法等,让学生课后自学课本内容,以便完成讨论。授课时,先由老师带学生到儿科病房看选好的患儿,然后再回到教室,比较患儿资料与书本描述的差异,由护理本科学生讲解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授课老师给与纠正、补充,并做最后总结,讲明此类疾病患儿的共性和该患儿的特殊性,强调重点难点,使学生生从个案学习中对同类患儿有全面的理解。②见习时,可将同一系统几种疾病患儿同时带教,不告诉同学具体诊断,只告诉将要了解的患儿的床号和姓名,让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自行与所学过的知识挂钩,避免他们先入为主的影响。然后对同学观察获得的信息,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更加条理化,加深记忆。③实习时,临床老师本着“放手不放眼”的思想,让学生在从接患儿入病房到送病人出院完整的护理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知识融汇,真正做到灵活、自主的护理患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动手过程,认识临床护理工作,将知识条理化,逐步适应从理论到实践运用的转化。

2.4 尊重护理本科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护理本科生。在学习中一点要严格要求学生,毕竟仍有部分同学自律性较弱,制定严格的制度,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加强护理本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习态度是个人对学习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学习效率,特别是记忆效率有显著影响,它决定着个人使学还是不学、学习的行为方式。积极的态度不仅使学习速度快、学习质量高,还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如果在儿科教学中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坚持下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以后事业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儿科护理教学中患儿病例选择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并具有代表性。患儿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愿意参与教学。所选内容难易恰当,让护理本科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为,为弥补见习中病种不足,该可以利用各种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在小组讨论时,应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强弱搭配,合理分组以强带弱,使小组间的能力相当,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竟争,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个人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真正的积极者。

3.3 尽量减少学生课余负担,在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时,应给出相应地参考资料,或建议同学分工合作,达到资源共享,避免占用大量课余时间。这样可从教学中分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查资料、找答案,而不要一开始就给他们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导致厌情绪。

总之,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过程。主动学习是比被动学习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者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自动原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护理本科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所以,作为尔科高等护理教育者,教学过程不仅要给护理本科学生传授而可护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组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住动学习,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达到儿科护理教学的预期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倪传荣.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1):1-6.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儿科影像学在儿科疾病诊治、评估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不少青年儿科影像诊断医生、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往往热衷于影像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热点的学习,常常简单地以诊断成人疾患的思路用于儿科临床,而忽略了儿科学相关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与巩固。长期如此不但易至误诊漏诊,而且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 ?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 ?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正是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常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肾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入胸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 ?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无论是临床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入 、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 ? 3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 ? 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离不开影像学,自然也离不开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儿科学知识水平。没有扎实的儿科学相关知识,不懂儿科疾病谱,没有儿科影像诊断思维的教师,必然做不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包括医学影像系学生、儿科系学生、放射科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教师决不可“就影论影”,忽视了疾病本身的规律,并将这种片面的学习思维方式传给学生,尤其是缺乏儿科学培训的学生。

相对来说,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视。但由于小儿的发育不成熟、不同年龄疾病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成人影像标准进行诊断小儿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检查方法及检查技术、对比剂种类及剂量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许多影像诊治手段风险很大,须熟知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的急救措施。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应该重视儿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认识。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