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278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92分钟。
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机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2
1 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9%,对我国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基础较差,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及法律法规等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其融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
我国“十三五”规划倡导的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普惠金融,正迎合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以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在物流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供应链管理日益成熟的今天,从供应链融资人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成了切实可行的举措。
2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2.1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中,首先,一批商业银行率先开展供应链融资实践,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其次,核心企业(物产集团、商业集团、国贸集团、中国移动等)、物流企业(中储、中远物流等)、监管公司(浙江言信诚有限公司)、电商(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等主体也在相关领域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但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供应链融资应用不够广泛。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的大多是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钢铁、化工和石油等资产密集型行业。(2)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目前供应链融资仍停留在信贷层面,未能成为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手段和方案。(3)第三方供应链融资服务机构远未成“气候”。积极有效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需要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而目前我国第三方机构在战略理念、资信水平、业务规模、推广力度方面,都不足于推动供应链融资的开展。(4)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国内金融行业的高壁垒性等限制了供应链融资的扩展空间。
2.2 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现对我国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首先,关于法律法规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尽快完善,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可以积极探索,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准则。其次,关于第三方机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可以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深度的专业化分工、配套的支撑企业、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可以为供应链融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关于供应链融资尚未触及商业本质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供应链融资产品是由银行推出的,主导者是银行,仍然不能实时全面了解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供应链融资很难触及到供应链日常经营活动,故只能停留在信贷层面。第四,关于供应链融资应用范畴不够广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供应链融资未能触及商业本质,未能发挥它的巨大的整合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金融机构仍然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因此被迫选择一些资产规模大的核心企业。
由上所述,我国供应链融资开展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深度和广度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它优化供应链资金流的功能,未能惠及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由于产业集群能为供应链融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拟在产业集群背景下,探讨如何推动供应链融资的深度,并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视角,剖析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机制和其实施路径。
3 供应链融资研究综述
随着供应链融资实践的开展,关于供应链融资理论也日趋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到供应链融资意义、现状、运作模式、供应链融资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绩效评价、融资外部环境等;研究视角有银行、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政府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现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且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3.1 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理念
Richard(2004)提出如何在企业中实行供应链融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协调一致。GonzaloGuillen等(2006)提出将企业融资计划与生产过程整合为一体。ManMohan S.Sodhi等(2009)提出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将自身生产和融资方式结合,可以完善资金融通机制,同时增加企业整体收益。
3.2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及控制
Barsky&Catanach(2005)认为在与供应链融资密切相关的商业融资中,应该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建立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概念模型。王灵彬(2006)提出基于信息共享体制的供应链融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杨光(2007)针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提出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的融资渠道。弯红地(2008)指出银行与核心企业建立新型合作的关系,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达到供应链融资期望实现的效果。
3.3 供应链融资决策
Xu&Birge(2004)创建了在需求不确定和市场不完美情况下同时考虑生产运营和资金决策的模型。Ding Qing等(2007)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Mickael Comelli等(2008)把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与基于固定资产和动产抵质押的融资结合起来,考察了基于资产融资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管理其现金、存货以及如何制定利率、贷款最高限额等信贷政策。陈祥锋和朱道立(2005)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发挥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陈建中,肖甲山(2008)探讨了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下的最优商业信用融资决策问题,并建立了利益共享模型以促使实现的成本节约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理分配。
4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
基于以上供应链融资相关研究成果,现针对我国供应链融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运作理念:将供应链融资作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一种方案和手段,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主导,通过打造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资金从供应方流向需求方这一资金流与供应链内的资金流、物流有效对接,使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经营活动相统一,供应链融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融合,实现供应链财务最优化。
在此战略理念下,供应链融资相关主体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运作。产业集群内供应链融资涉及以下主体:供应链(资金需求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供应方)、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提供商流及物流信息),此外还依赖于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相关服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为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有效开展,相关主体需要遵循以下运作机制。
4.1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供应链、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构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融资良好运作的基础保障。基于这一信息共享平台,资金供应方可以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并实时跟踪资金流向,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资金回收率,大大降低信贷风险;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整合供应链内外的资金流,并实现供应链内资金流、商流、物流的有效对接。
4.2 利益分享机制
多方共赢是供应链融资的天然属性:对于中小企业,能增强其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对于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能为其提供整体融资方案,盘活整条供应链的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对于金融机构,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而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并通过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可提供延伸服务,开创新的业务领域;对于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可使其业务领域延伸至金融领域,开拓新的业务空间。最终,实现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一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统一,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但为了确保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开展,还需建立利益共享模型,促使相关收益或成本节约在相关主体间合理分配。
4.3 风险共担机制
供应链融资,基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风险共担,将由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商/物流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承担风险,不再由银行独自承担;二是从整体上降低风险,在信息共享机制下,金融机构和核心企业可以实时跟踪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使供应链融资活动与供应链内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接,将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前移至企业的交易、生产、采购甚至研发环节,由此动态监测、联手控制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信息共享机制是供应链融资运作的基础,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是供应链融资持续运作的保障。同时,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信息共享是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前提;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是信息共享的推动力;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是融为一体的,即各个主体获得的利益需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5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路径探讨
5.1 构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
在集群内,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创建由供应链、银行、物流企业等构成的长期稳定的融资战略联盟。
(1)确定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实现融资主体共赢;实现供应链内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优化;实现融资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统一;实现集群内的自发式融资,资金在整个产业集群内的优化配置。
(2)建立供应链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供应链融资战略目标,针对融资主体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相互了解,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评价指标需能较好地反映融资战略目标,侧重于对相关主体的战略理念、信息化水平、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不同的融资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同。
(3)主导者选择战略伙伴,形成融资战略联盟。
5.2 创建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运作基础
供应链融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的运作过程,基于前面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研究,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有效运作基础是:高度信任、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构建电子信息平台,促进供应链融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融资效率和效果,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但考虑到信息共享的成本、风险等问题,需要明确各个融资方案开展过程中共享信息的内容、对象、形式、时间,并制定信息共享激励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创建多层面(产业集群层面、供应链层面、融资战略联盟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需要将融资相关信息与各主体日常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2)优化供应链融资生态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社会诚信状况、中介服务体系等,供应链融资需要与融资生态环境相适应,同时通过优化改良可控融资生态环境,促进融资主体间的信任、风险防范和共担。
5.3 供应链融资方案合理设计及有效决策
(1)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战略目标和机制,以企业的业务活动为主线,针对企业不同业务活动下的资金需求,设计不同的融资方案,融资方案的设计内容包括:融资相关主体、融资主导者(一般是核心企业)、运作模式、实施条件、操作流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控制点及手段。
(2)供应链融资方案决策:构建定量化的供应链融资决策模型,决策内容与目标如下:第一,从多个可行融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其决策目标是确保供应链融资战略联盟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确定合理的融资利率、质押率、相关费用等,其决策目标是实现融资相关收益、成本、风险在战略联盟中的合理分配和分担。
基于决策目标,构建相应的决策变量和决策目标函数;对于第一个决策目标,需站在整个融资战略联盟角度建立决策模型,对于第二个决策目标,需对各个融资主体分别建立决策模型;确保融资决策与融资主体经营决策相统一;模型的求解过程即融资决策过程,融资决策过程即相关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因此,模型求解不是一步到位的,需经过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一旦决策主体利益有冲突时,主导者(由融资方式决定)需要进行协调,确保融资方案的最优化。
6 结语
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工厂
近年来,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商业银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解决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中小企业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的单一局面,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为企业灵活运用资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一、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自由资金不足,担保和抵押物较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管理部规范,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单一,主要是银行融资;中小企业借贷行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中小企业产品往往单一,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又有外部融资环境、金融制度和政府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已经正式试点创业板市场,但我国创业板市场尚不成熟,存在很多风险和问题,多数中小企业依然不能解决融资问题;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同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从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外,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政府支持方面,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缺乏相应的扶持制度。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理论建议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自身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信誉度,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与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寻找资金支持等。我国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设立专门服务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全社会的信用担保体系对与解决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意义。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着重加强和扶持中小企业力度。
(二)融资新思路
1、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第一,集合债券概念。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通过牵头人组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若干个中小企业各自确定债券发行额度,采用集合债券的形式,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而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它是以银行或证券机构作为承销商,需由担保机构担保,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参与的新型企业债券方式。
这种“捆绑发债”行为,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低,融资成本高等难题,还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模式和中长期融资工具,解决了中小企业多年来短贷长用的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所以在中国大面积实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鼓励中小企业从资金上做长期的规划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设,是时下解决中小企业各个难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中小企业集合债的成功案例。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上市,包括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发行的“07中关村(5.30、0.11、2.12%)债”、“07深中小债”和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其中2007年末深圳20家企业捆绑发行的“07深中小债”和中关村4家企业联合发行的“07中关村债”两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均获得AAA评级。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加上利率处于当时市场环境下的较高水平,“07深中小债”和“07中关村债”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说明中小企业集合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融资方法和手段。
第三,集合债发行的优势。首先,集合债的发行,可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中小板IPO融资渠道。由于存在信用、规模等约束,单个的中小企业发债根本不太可能,而集合债券运用了信用增级的原理使中小企业发债变得相对容易,可以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机会,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其次,债券融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外源融资方式,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与银行贷款相比,比如贷款1亿元,如果采用债券融资,其资金成本要比同期银行贷款每年节约35%左右;与股权融资(上市)相比,发行企业债券不会影响到企业所有权结构,不会摊薄每股收益,而且综合成本低于上市。
此外债券融资还有“税盾”优势,债券利息可在税前支付计入成本,而且设计灵活,符合不同投资项目需求,投资群体广泛,具有明显的广告效应,还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结构,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化融资方式打下基础。
由于中小企业渴望的中长期资金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上市融资门槛相对又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2、集合贷款――中小企业融资新思路
第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中小企业受到极大冲击,其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创新贷款方式,加快推进集合贷款,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思路。
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是指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或同一地域,由一个龙头企业牵头,多个中小企业联合,由担保中心作为中介,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授信,统一和银行谈判”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贷款形式。
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资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通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政府与担保中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使银行、担保、企业三方实现共赢。这种“捆绑贷款”的方式,对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集合贷款的创新之处。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企业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是由一个龙头企业作为牵头人,由多家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申请贷款,能有效解决单个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困难。同时,中小企业集合贷款融资成本要远低于单个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据测算,通过集合贷款,中小企业综合利率将从12%-18%降到8%。此外,中小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进行债务融资不会影响其所有权结构和日常经营管理,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变“零售贷款”为“批发贷款”,降低了贷款信息收集成本,发挥了贷款规模成本和规模收益的优势,提高了贷款效率,为银行重回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找到了利器。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使得贷款企业相互关联,各个企业的决策行为直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单个企业逃债的概率较小。此外,中小企业集合贷款重点考察的是整个关联企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系统性风险有很强的发展规律,银行在事前就可以预测与规避,将贷款风险化整为零。
从担保机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担保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慢慢探索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担保体系:由符合条件的机构为中小企业集合贷款提供统一担保(即统一担保人),促进中小企业集合贷款的成功发放;由多家担保机构分别就各自所担保的企业,向统一担保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各家贷款企业向各自的担保机构提供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措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3、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8年,浙商银行“浙元一期”的推出,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思路――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
第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收入的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担保、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第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浙商银行发行的2008年“浙元1期”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池全部由该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构成。浙江省率先试点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主要目的是借助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手段来有效扩大银行资金来源,着重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好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好处,能够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对银行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大作用在于改善了流动性,有利于解决资本金有限带来的信贷紧张问题,而中小企业也将借以获得更多贷款。同时,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表外处理,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这将会鼓励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上的投入。
对企业来讲,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组合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功能,从而在总量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满足中小企业个体的融资需求,同时使其与资本市场建立直接联系,增加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和外源融资比重。
4、商业银行兴办信贷工厂
第一,信贷工厂的定义。“信贷工厂”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专业化的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业务运作机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政策,打造“流程银行”,建立标准化的信贷业务流程,提高运作效率,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和银行控制风险的双重需要。
第二,信贷工厂的成功案例。我国建设银行已在全行建立了120多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小企业信贷服务效率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除建设银行外,另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也在陆续设立信贷专营机构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占比逐渐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问题。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其他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商业银行设立的“信贷工厂”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中小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我国政府应该设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以外,本文提出了有效、可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即中小企业集合信贷,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制定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工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谢小梅.中小企业融资38种方式与实操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模式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4、周明义.论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成长[J].现代管理科学,2007(3).
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金融创新
一、受制于金融环境的传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未能奏效
小微企业融资困局,从金融机构的视角看就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所谓的“三难”:一是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以及信用记录等“硬信息”的缺位,和与其他客户的交易状况、信用状况等“软信息”的缺失导致的“收集信息难”;二是由于小微企业资金投向、经营状况等信息不透明和缺乏具有更高流动性、可以作为金融机构抵押物的不动产等导致的“控制风险难”;三是传统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小、急、频”的特征导致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控制成本难”。为了解决小微金融服务中的三难,金融机构开始了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新探索。
(一)基于当前融资环境的传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
1、从企业金融到产业链金融。产业链金融模式是指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理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其核心是面向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以替代针对单个小微企业进行营销、调查、审批、放款、贷后管理、不良清收的企业金融模式。代表性的案例包括2003年中国光大银行推出的“总对总”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业务和“链式快贷”产品,以及2012年民生银行乳业产业链小微企业批量开发模式等。这种针对小微企业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为解决小微金融服务的“三难”问题提供了契机。产业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一是通过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获取小微企业的规范的硬信息,以解决信息获取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所收集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通过核心企业与产业链的资金流和物流控制风险,以解决风险控制难问题,并通过与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合作形成金融机构稳定的客户群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通过对产业链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控制成本以解决成本控制难的问题。产业链金融模式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然而受制于金融环境,产业链金融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对金融机构的专业性和对其产品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会增加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研发成本;二是必须面对可能出现的行业整体风险,这可能会限制金融机构针对某一产业链的信贷规模;三是产业链金融模式要求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封闭运行,限制了这一模式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仍然是杯水车薪。2、小微企业抵押机制创新。毫无疑问缺乏合适的抵押品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者并不意味着小微企业真的无可抵押,仅仅是其可抵押之物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要求。显然放宽和改善抵押贷款条件、创新抵押方式成为一个选择项。为此,国内小微融资服务机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各地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所处的生长周期、行业特点,开发了不同创新形式的抵押品,抵押品创新发展的特点是从“物”向“权”转变,包括林权、矿业权、海域使用权、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开始作为标的抵押物;抵押资产的类型从“有形”转变为“无形”,包括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权等质押方式开始出现,最为典型和成熟的是应收账款质押。综合来看,虽然理论上支持小微企业的抵押品创新方式较多,但相较创新类的抵押品,不动产抵押价值明确、权属明确、易于保存和出售等优势。因此当前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还是以传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为主。在整个金融环境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传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抵押机制创新解决大面积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短期内很不现实。3、小微企业担保机制创新。信用担保机制的不断完善对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然而高担保成本和担保公司要求提供较为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使得小微企业普遍认为现行担保机制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担保行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找不到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治理基本规范缺失、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以及风险防控机制的不完善、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银担合作准入门槛过高和行业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和明确有效的监管等问题,倒逼着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行业开始了担保模式创新。比较成熟的模式包括:(1)引入第四方来分担企业的违约风险,减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以“桥隧模式”最具代表性;(2)在担保机构同一平台上采取融资担保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担保机构直接扮演风司的角色;(3)开发不以银企之间直接联系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代表性模式有“抱团增信模式”和“路衢模式”等。无论桥隧模式还是“抱团增信模式”和“路衢模式”都是担保行业为求自保和基本生存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并不能改变担保行业艰难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困局,相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巨大担保业务量而言,只能说这些创新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环境。
(二)基于当前金融环境的小额贷款公司对解决
小微企业融资难作用有限小额贷款公司是作为政府规范民间金融的试点,很快就弥补了银行贷款中的一些空缺,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开拓了一条新渠道。以2005年12月27日山西省平遥县日升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以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为政策依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启动。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开始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监督管理、退出机制。2009年6月9日,银监会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2012年3月,经国务院审批的温州“金改”启动;5月,银监会专门提出了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迎来了快速扩张期,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791家,贷款余额9420亿元,201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28亿元。1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尚能处于盈利状态;第二、该产业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实收资本和贷款规模的地区间差别巨大;第三、贷款余额增速强劲,但绝对数量尚不大;第四、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第五、从贷款的期限和用途来看,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的经营性贷款,贷款对象主要为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实体经济。然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地位不明,身份问题使得小额贷款公司被排除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在法律诉讼、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同业拆借等方面难以享受与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但受限于1:0.5的融资比率和10%的最大股东持股上限,很难满足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虽然一些省份相继放宽当地小贷公司从银行能够获得融资的比例,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少有公司能突破50%的融资杠杆;由于未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不仅经营风险大,也降低了小贷公司的审贷效率,影响其小额贷款的发放;由于各地金融办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小贷公司难以建立统一的IT系统,也加大了跨地区开展业务的难度,业务拓展受制约。可以说,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二、受制于既有金融环境的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创新
(一)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小贷公司+平台”模式
在不允许非金融类企业开展信贷业务的政策环境下,阿里巴巴最初也只能与银行合作。但银行对电商平台上的交易和信用数据不感兴趣,电商的优质客户在银行很难通过审核拿到贷款。电商和银行之间的服务错配倒逼着阿里巴巴分别于2010年与2011年开设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利用小贷公司的牌照优势结合电子商务企业的渠道与信息优势,有效降低了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搜索成本,摆脱了与银行合作带来的束缚。理论上讲,阿里金融使得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这两个难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一是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颠覆了银行业运营的“二八定律”。电商平台海量的交易、信用、评价等内部数据和海关、纳税等外部数据,改变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与贷后管理在一个量化模型下自动完成,使得优质客户甄别和贷款管理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大数据经过云计算后得到的风险定价和违约概率分析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等,使得贷款机构有机会从80%的小微客户身上获取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同时大数据挖掘的系统处理与实时监控简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信贷效率,适应了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二是提供了激励相容的风险管理模式。阿里金融对企业稳健经营、现金创造和还款能力的持续考核与监控,用经营和交易数据、单据等“软信息”的考察取代对资产负债表等“硬信息”的考察,用对电子系统的依赖取代了对人力的依赖,风险管理的激励不相容问题不再成为制约小微金融发展的桎梏。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低下和风险分散机制缺位制约了阿里金融模式业务展开。首先,阿里金融依赖构造精密的电子系统,应用量化分析系统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但量化模型的调整规则与参数设定是主观的,无法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构性变化进行预测和判断,其应对系统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其次,服务提供、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评级由一个网络平成,并且完全由一家公司控制,使得信用风险过于集中,缺乏风险分散机制成为该金融模式的致命伤。
(二)以宜信为代表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的P2P模式及其缺陷
P2P(PeertoPeer)模式是互联网生态下弱化信用中介所形成的,贷款人与放款人一对一地谈判并直接签署借款合同的高效资金对接模式。这种低门槛、低渠道成本的直接融资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保证投资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基本对称,多样化的利率、金额、期限使更好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中占比最大的流动性资金需求。P2P是以简单中介模式开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资金供求撮合方式组织信贷资源的分配,这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模式引进中国后,因信用状况与金融环境不同而水土不服。这样的局限性促使中国P2P从简单中介向理财式中介转变。2015年12月18日宜信旗下平台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宣告中国网络P2P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P2P相比,现阶段中国P2P模式存在很多致命缺陷,突出表现在风险防控方面:第一,较低的违约成本与借款人欺诈。由于缺乏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P2P完全依赖对借款人提交的信息自己进行线上信用审核,在中国目前整体信用体系与诚信约束机制下,很难约束借款人很强的欺诈动机,征信系统的漏洞也使得借款人违约成本很低。第二,缺乏对投资人的权益保障机制,投资人完全暴露在信用风险之下。中国现行的P2P模式尚未有足够的投入保护投资人权益,更没有开展面对民间借贷的保险业务,在欺诈与违约的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经济衰退,信用风险极易集中爆发。第三,监管政策不明朗,企业成长受限。政策监管上的不明朗造成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外部融资等支持;二是相关机构缺乏规范与引导,很多P2P机构可能沦为非法融资的理财机构。
三、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供给的政府责任
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国家的融资环境,作为正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产品,只有政府提供或者政府主导提供才有效。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供给上应承担以下具体责任。
(一)逐步推进政府主导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与可得性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组要表现之一,而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又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打破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来支撑,但社会信息的收集与分享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机构来主导实施。从金融、社保、电信、房地产、征信体系、医疗等部门,到社交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交易主体,政府有责任完成潜在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并向公众开放和共享。当然最基础的工作是鼓励小微企业生产真实数据,培育良好“数据生态”。因为现行税制和信用生态下,小微企业基于避税(费)导致的虚假财务信息泛滥是个常态。政府可以从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监督、提高其伪造数据的成本入手,同时应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减弱其财务造假动机。
(二)健全小微企业法律体系
小微企业作为需要保护的市场弱势一方。需要政府从法律入手扶持。法律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包括:第一,定位小微企业地位;第二,改变小微企业的竞争弱势;第三,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的相关法律制度,内容涵盖担保行业的运作和信用担保业务的开展;第四,促成小微企业融资多渠道等。
(三)政府推动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推动者只能是政府,政府在担保体系中的责任体现在:第一,政府建立的信用保证机构是该体系的主体,其资金应来源于政府投入、公共资金导入和金融机构捐助;第二,政府主导的包括建立再担保机构等有效分散和规避风险的制;第三,政策扶持专业化的担保机构,包括鼓励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担保计划,制定专门的信用评级系统等。
(四)小微企业金融的差异化保护政策
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是一种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做法,包括货币当局对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业务比例的限制,在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方面对小微企业实行的差别化对待,对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资产处置优惠以及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方面的特殊安排等。
(五)推动征信体系的完善和推广
目前中国只有一套央行征信系统,小微金融贷款的机构很难接入,适时发展政府主导的民营征信机构或其他专业的征信机构应该成为小微征信系统的一个选项。中国政府虽然在推动小微业加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上持积极态度,但进展缓慢。政府一方面需要出台鼓励性政策,并拆除制度和政策障碍,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征信系统的创新,促进征信体系的完善和推广。
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户贷款;增信;联结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3-0062-05
针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金融冲突,正规金融机构往往选择要求农户提供抵押品或者担保。如此,那些缺乏银行机构所要求的合格抵押品或者不符合银行要求担保条件的农户便遭遇了金融排斥。尽管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了组织多元化,以期通过金融竞争来强化农村金融的创新,但总体来看效果一般,农村正规金融在信贷供给上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供需错位现象明显。尽管已经有机构推出了诸如生物资产抵押、土地林权抵押等新型抵押贷款,但总量仍微乎其微,大量的农村信贷仍需倚重于担保关系而建立。目前来看,传统的农户贷款互联互保模式由于其外生性特征,在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上并不总是有效率的;而在市场条件变化等系统性波动作用下,互助担保的传染性和脆弱性又往往造成农户贷款质量的整体下滑。农户贷款担保方式能否有效创新突破,成为农户信贷市场扩张的约束条件。山东省沂源县以信用联结模式的创新为突破,以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沂源联社)为主体,借鉴农村民间信用关系等农村金融市场内在机制的经验,开展“农户贷款增信工程”,为农村贷款担保提供了新的可选择途径。同时,农村信贷市场担保模式仍有许多改进空间,银行如何更好地主动求变,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值得深入思考。
一、案例始末
(一)贷款户艰难还贷事件成为发端
1. 五户联保贷款农户还款困难,联保有名无实。2012年4月,沂源县遭受了一次历史少见的阴雨雪、低温、大风、倒春寒和霜冻天气,据不完全统计,该县苹果不同程度遭受冻害面积超过0.37万亩,预计直接经济损失5360万元。沂源县某村是一个苹果种植大村,此次灾害导致全村经济损失600多万,果农损失严重,大部分经营亏损。该村的收储大户老张预计全年要亏损20万元左右。他在农村信用社由其他4位农户联保的60万元贷款当年5月末就要到期,即使把所有的家底都算上,还差15万元左右。老张的贷款是五户联保贷款,一般在授信额度内相互调剂使用,本笔贷款老张使用60万元,老王使用10万元,其他三户无贷款,出现问题均承担联保责任。老张的贷款出现问题后,老王10万元贷款也即将到期,由于灾害亏损近3万元,还款形势也不容乐观,其他3个农户的经营状态、经济能力和他都相当,同样面临严重亏损,其中1户还因车祸导致家庭困难,五户联保流于形式,更为严重的是,亏损缺口这么大,如果勉强还款则担心信用社不再续贷,老张就再没机会东山再起;而如果不按时还款,自己多年来的农村信用社“信用户”金字招牌就会付诸流水。
2. 贷款农户兜底亮牌,力保诚信。 为保住“信用户”招牌,老张召集全家商量信用社的贷款归还,在县城工作的儿子说,现在信用记录对一个人的各种活动都很重要,所以不管有多大困难,还是应该坚守信用归还贷款。于是子女们共同筹资10万元,又向在外省工作的亲戚借款5万元,按时归还了信用社的贷款。同时,他主动说服本村的苹果收储户,全力还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本息,维护良好信用。在老张的带动下,联保组中的老王用自己的汽车做抵押向亲戚借了4万元按时归还了信用社的贷款,也为其他三户解决担保的后顾之忧。
3. 农村信用社雪中送炭,助力诚信。农信社从老张归还贷款得到其子女大力支持受到启发,因此增加了农户贷款的成年子女追加担保,把资金代偿上的“亲情关系”施加“法律效力”,借款人为子女信用记录和前途考虑,履约自觉性大大增强。2013年农信社通过为老张追加成年子女担保,继续为其发放苹果收储贷款50万元。在经过1年的市场变化之后,具有20多年苹果收储经验的老张重新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实现利润10余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正所谓信用坚守换来了“金融活水”。联保组中的老王由于子女正在求学阶段,没有担保能力,沂源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为其在信用社担保了10万元贷款,保证了他的苹果生产资金需求。
(二)信用社以案为证开启农户贷款增信工程
1. 以案为证,引出信用担保改革命题。在为老张办理贷款后,沂源联社对老张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老张追加成年子女担保完成贷款只是众多苹果收储户中的一类,还有很多苹果大户没有成年子女为其担保,但是他们的持续经营发展也需要农信社的贷款扶持。老张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反映的是当下小额农户贷款担保关系的保守与僵化,亟须改革突破。农户贷款担保关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形式上的信用联合,而是应贴近农村借贷市场的实际,探索符合农户实际的金融信用关系模式。
2. 设立顾问,引入民间诚信道德约束机制。在对以往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时,沂源县农信社发现,对借款户了解不足是农户贷款出现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信用社想到的是借助外力,经过反复摸底和可行评估,信用社在辖区各行政村聘请了3―5名“诚信顾问”。“诚信顾问”由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负责接受农信社对农户真实情况的咨询。“诚信顾问”的意见将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依据。为调动“诚信顾问”的积极性,沂源县农信社对其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10%以上的奖励政策,同时,对其“诚信顾问”身份保密。至2014年6月末,沂源县信用社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已在42个行政村设立了149名“诚信顾问”,通过“诚信顾问”参谋作用的发挥,及时预防和化解潜在贷款风险,为贷款决策提供第一准确信息。
3. 归系管理,推广紧密型担保信用模式。沂源县农信社认为,原有的“撮合型”联保体小组贷款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户和信用社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更为紧密的信用联合模式。经过认真的调研后,沂源农信社推出了“2+N”信用体系贷款模式。“2+N”就是“信用社+农户+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农业致富带头人等社会诚信力量以及成年子女叠加担保等亲情力量)”,将与农户有直接经济关联的群体整合为一个信用体,归系管理。沂源大华永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2+N”模式的一个代表。大华公司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并监督资金使用,使社员贷款全部用于改良苹果品种、购置有机肥料,以现代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苹果品质得到了保证。同时,大华公司与社员签订苹果收购合同,既避免了果农的市场风险,也保证了农民的还贷能力。“2+N”模式,通过利益链条将农业龙头企业等N方社会诚信正能量撬动起来,实现有效担保,化解当前农户“单打独斗”面临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截至目前,沂源县农信社共开发“大华系”、“沂蒙山花生油系”、“越水系”等信用体系68个,涉及农户3152户,沂源县联社涉农贷款有效需求不足、“难贷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自2013年5月份沂源农信社“增信工程”实施以来,该社所涉及贷款风险点由原来的346个减少到68个,新增农户贷款实现了“零不良”。
二、沂源农贷“2+N”模式的创新及优势分析
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宜的担保以及由此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是限制正式金融扩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在沂源案例中,农村苹果收储大户老张艰难还贷的事件使信用社认识到了联保贷款的脆弱性,面对已到底线的还款能力和持续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对担保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农户贷款担保的转型优化,其主要优势有:
(一)有机担保关系
传统农户联保关系的无机特征已成为农村信贷供给进一步增长的瓶颈。沂源案例表明,农户间联保小组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农户联保模式的发展已进入瓶颈甚至倒退期。从沂源农信社通过老张案例反思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联保小组的实质是外生作用力(金融机构)推动下的撮合化组织体系,联保体内部成员间缺乏道德之外的约束力――“担心联保小组的人不讲信用连累自己”,为取得信贷资金而撮合的信用体内部并非如期望的那样存在信息的高度对称状态。另一方面,从风险收益配比的角度看,联保小组内农户往往在融资过程中并非完全的对等且共同进退,因此每个农户面对的风险收益组合是:自身相对确定的期望收益和整个联保体各成员不确定的风险。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也是联保贷款发展遇到瓶颈甚至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市场波动条件下,即使是彼此较为熟悉的农户也缺乏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联保关系组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相对随机且不固定的,其无机化的组织架构使得组织运作效率不具确定性,担保关联不能实现长期稳定。
“2+N”贷款信用体系摒弃了传统联保模式的无机因素,挖掘了内生关系的有机化优势。沂源农信社所创建的“2+N”贷款信用体系,就是通过“信用社+农户+农业‘龙头’(合作社、农业致富带头人交易关联体)”,将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及与其有直接经济关联的客户群整合为一个信用体,进行归系管理。“2+N”模式实现了农户贷款由单户管理向“系”、“别”管理的跨越,将原有无机的联合信用关系优化为具有产业关联、亲情关联的有机信用体,并依托其内生性的关系(或亲情或生产或二者组合),形成组织化秩序,有效的组织化制度设计不仅提高了贷款管理效率,而且还节约了金融机构的契约执行成本,增强了扩展农村信贷市场的能力。
(二)风险管理
一般意义上,农户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以及自然灾害影响、市场变化等。其中,让农信社最为担心的还是道德风险问题。观察农户联保体系组织模式,从银行角度看,就形式而言,农户联保贷款通过债务的连带责任,把原本银行承担的识别和监督借款人等职能转移给了小组的各位成员,对识别和控制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发挥作用。然而实质上是联保模式过多依赖联保小组成员间的道义约束,忽视了其实际担保的软弱性问题,联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本质上已偏离银行风控的初衷,极易形成道德风险软约束。同时,这一模式下,银行也无法在交易中动态获取更多有效的信用信息,弱化了银行信用评估、风险控制和贷款管理的能力。从农户经营角度看,贷款主要通过与其他同类农户联保保证担保方式取得,由于保证人和借款人一样,都要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当面临风险压力时,其保证履约能力并不高,在持续市场压力下,往往成为实质上的信用贷款。而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生产经营小额、分散、规模效应和抗风险性不足,这就决定了针对这类客户群体所设计的农户联保贷款实际上风险巨大,市场的波动、自然灾害或借款人、担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意外等因素都会导致农户、担保人丧失履约能力,而个别贷款的违约又容易传染成为整体小组甚至更大范围的违约。
在新贷款增信模式下,信用组织架构由农户信用联盟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相关体系和经济链条联盟体系转变,经济利益制约更加紧密,信用合作由经济关联和血缘关系而内生并长期稳固。贷款增信工程充分借鉴了农村民间借贷的信用机制和流程,从声誉、亲情和利益三个方面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提高了贷款人、担保人的履约责任。组织结构更加科学,组织制度更加合理,形成了控制和防范道义违约的强约束。同时在成本控制上实现了系统化优势,表现在贷前审查加入了诚信顾问,把控源头信贷风险;加入了成年子女担保,有助于提高贷款人还款责任,控制担而不保的风险;建立龙头企业担保信用体系,增强贷款还款能力,降低了贷款风险成本,避免了农户联保模式违约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保证人实力
在本案中,沂源“2+N”贷款模式的实施,还反映了农信社对农户贷款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偏好的转变和优化。传统农户贷款主要通过联保保证方式发放,由于保证人和借款人一样,都要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保证人存在实力的不确定和履约意愿不确定的双重问题,导致其保证履约能力的不稳定,大量同质化互保关系中因诸多不合格保证人的存在而弱化了整体担保效力。农业的显著特征是生产经营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生产经营项目利润空间狭小,抗风险能力弱。这就决定了针对这类客户群体设计的农户贷款的风险巨大,市场的微小变化、一场自然灾害或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意外伤亡事故等都会导致农户丧失还款能力,联保贷款保证人的选择采取同类贷款户的做法在方向上就存在问题。
沂源贷款增信工程修正了错误的保证关系,通过对农户经济关联关系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彻底转变了传统贷款保证人选择的方式,循着利益关联的方向挖掘亲情价值和生产合作关系价值,从而筛选出了真正有实力的合格担保人,并以灵活合理的制度设计构建新型担保关系,保证人的履约能力、监督效力都大大提高,实现了担保关系的良性构建和长期稳固。
(四)诚信机制
农村金融市场中,贷款交易双方用借贷合同契约规定了双方的交易内容,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契约是连接借贷双方的纽带。银行信贷是有时间跨度的非实物交易,是典型的信用行为,借贷双方正是以契约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体,各自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只有双方认真履行契约规定的内容,才能保证信贷行为的完全实施。信用反映了一种有效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沂源农信贷款增信工程把唯技术的契约合同与道德约束相结合,避免了用经济逻辑简单代替道德逻辑,促进了农村担保新文化的形成。从经济学角度看,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人们可以借助它完成交易,实现各自的利益。诚信能够促进博弈中合作解的出现,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形成交易便利,是一种交易的剂。随着法律制度内化为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最终塑造出诚信的人来才是制度的目的。仅仅依靠制度化的担保机制所维持的信用并非最佳的选择,毕竟任何制度化的信用都有其内在缺陷,信用的发展、道德的醇化、人格尊严和人心的廉耻是重要的担保,沂源农信农户贷款增信工程也符合了上述思路。
三、“2+N”农户信贷担保模式的发展空间与思考
(一)“2+N”模式发展空间
我国农村信贷担保困境主要表现为:信贷担保形式单一、信贷担保物缺乏和信贷担保实现困难。“沂源农户增信工程”实践表明,虽然农村信贷市场具有单户收益低、成本投入高、潜在风险大的特点,但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主动求变,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合理优化信贷担保制度,是可以突破固有担保瓶颈的。沂源农信社“2+N”信贷担保模式与传统农户联保模式比较,作为金融供给者的农信社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担保偏好,改变的是对担保组织关系的选择,“2+N”模式更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即农业发展由散点向规模聚集产业化方向的转变。“2+N”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对“N”的选择,其发展空间也取决于能够发展多少与贷款人具有紧密利益关系的合格的“N”。沂源模式在方向上包括了“亲情关系”和“产业链”关系两个主要选择方向,并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两类担保关系的融合。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户贷款担保所能够依赖的紧密型利害关系人也只有这两个方向,除非有新型经济关系人的出现,否则“2+N”模式在方向选择上已没有更大空间可以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2+N”模式发展空间的有限,沂源案例所能够揭示的是当前和未来农户贷款担保的选择必须要改变卖方市场模式,遵循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条件。沂源案例中“亲情担保”的介入是迫不得已条件下的应急措施,其在“N”中的地位相对较弱且发展空间有限,但作为“N”中重要组成的产业链关系人,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合格担保人,且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新的农村经济关系还将不断产生,为“N”的持续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2+N”模式的核心要件
农户生产的轻资产、不稳定特征决定了其金融需求要引入外部增信机制才能与金融供给进行对接,而现有条件下担保仍是主要解决渠道,其中合格担保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农户联保模式只注重了担保形式的合格,却忽视了担保所本应具备的条件,无机担保关系的脆弱性得到了市场的不断验证。沂源农信社“2+N”担保模式的做法顺应了对信贷担保的本质要求,在选择保证人并构建担保关系的过程中,注重从利害关系人的角度考察,从亲情关系的强道德监督和生产利益链条的强经济关联两条主线考察选择保证人,并通过制度构建新的担保关系链条,不仅涵盖了现有农户贷款可选择的有效担保人,而且满足了担保关系中担保实力、信息对称透明、强监督约束力和担保关系长期稳定的核心要件。假如农户贷款担保要素缺失任何一件,都无法完整形成有机的担保关系,担保的效力也将大打折扣。沂源农信社“2+N”模式通过完整有效的担保关系构建,使得农户经营的风险被极大地压缩和内化,并发挥了对有效贷款需求的内部筛选作用,降低了信息筛选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引入合格担保人发挥了共同治理的协同效用,使得担保契约的有效性和效率显著提高。
(三)“2+N”模式的约束条件
从目前来看,约束“2+N”信贷担保模式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另一类则是农村金融供给的状况。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固然影响信贷担保规模的扩张,但同时也影响信贷需求总量,因此并不构成主要因素,最为重要的仍是金融约束条件。从金融供给角度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地缘性、封闭性、独立性、亲缘性等特点,必须摒弃用传统商业性金融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定势思维,构建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特殊规律的担保抵押模式。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其主动开展农村金融创新的约束因素较多。从客观条件分析,农业保险不够完善、农村经济要素变动大、农业生产的不可预测性等种种因素,都使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依托的基础不够扎实,给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的层次和效率带来影响,也在客观上束缚了开展金融创新的手脚。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其金融服务的相对垄断性,决定了对农民开展金融业务的单向性,目前农民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暂时形不成对金融机构的规模化“倒逼”。出于风险边际控制和业务开展效益等考虑,沿袭现有的、稳定的传统业务模式的路径依赖仍广泛存在,因此,从宏观经营战略到具体操作制度都对富于风险或不可预知的业务创新鲜有触及。
四、简要结论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趋势要求金融交易模式不断转变和优化,要求涉农金融机构心态与认识的转变。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银行和农户的贷款交易仍然是强弱分明的形势,这就需要银行作为金融供给方发挥内生优势,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供给水平。沂源案例表明,当前农户贷款需求与金融对接的主渠道仍是信用担保,固守传统联保模式将面临发展空间的不断收窄,改革优化担保关系成为必然和可行的选择。新型担保关系的构建应重视合格保证人的选择与发现,并在担保制度体系中强化对担保人实力、担保关系的有机性和长期稳定性、担保关系中监督效力和信息透明度等核心要件的要求,依托现有农村经济的特点,发展亲情关系和利益关系型担保模式,拓展农村金融供给的区间。
参考文献:
[1]傅春风.市场经济诚信缺失因素与建设途径探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2]冯淑慧,魏振波.儒家诚信与现代市场信用体系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3).
[3]韩东育.法家“契约诚信论”及其近代本土意义[J].古代文明,2007,(1).
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我国各家金融机构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特点,充分挖掘企业之间的产业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关系,满足供应链上不同类型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推出了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
一、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国内外环境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上一篇:融资担保解决方案{推荐5篇}
下一篇:融资担保业务方案{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