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推荐5篇}

文思泉涌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81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3分钟。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第1篇

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是于2000年由中等师范转制而成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从高中办学经历上看,我们学校还是一所年轻的高中学校。我校现有高中教学班24个,初中教学班14个,专业教师135人(其中2007年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有3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8人,区级骨干教师35人),在校生1500余人(其中高中生近1000人)。

昌平实验中学的办学思想和目标是: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昌平区一流的完全中学,力争某些方面在全市仍至全国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培养出优秀的中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总结出先进的办学理论和经验,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自从2000年我校转制为完全中学以来,在市、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学校全体领导十分重视高中课改工作,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07年6月底之前,由不同的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定出了《昌平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等11个关于高中课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我们认为:新一轮的高中课改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问题,而是涉及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多方面的学校综合性管理工作改革的系统问题,例如: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的德育管理等。高中课改,对于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这次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捕捉和迎接这次机遇和挑战,确保高中课改的各项方案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好高中课改的各项任务要求,还应当解放思想,借高中课改的东风,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建立健全学校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给各高中学校管理的诸多方面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例如课程设置、安排与管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高中新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尤其是自主选修模块的设置和校本管理思路的提出,为高中校自主而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高中课改对所有高中校的一项必然要求。每一所高中校都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要求,抓住高中课改的有利契机,精心设置学校的选修课程,强化学校的校本管理,努力打造本学校办学特色,加快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决策权的下移,使学校对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的决策权更加突出地显示出来。没有好课程,就没有高质量;没有特色课程,就没有特色学校。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如果不能课程化,或者说转化成课程目标,一般都落不到实处。

我校自主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规划,早在2005年底就已提出,在2006年4月的昌平实验中学三届二次教代会上,我校把“学校课程和课时安排要向艺术教学倾斜”和“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分别写入了《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章程》第十九条和《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2005-2010年发展规划》,正式把这一模式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来努力打造。这一模式正是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对选修模块的要求来设计、安排和管理的。我校在于2006年秋季就正式开始实施了“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目的是以此带动我校艺术教育特色的发展建设。

在我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和校本管理工作上的具体做法如下。

二、利用校本课程

突出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我校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表现出来的。

1.“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程》第四条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中的“审美和艺术素质”培养的要求。三是国内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艺术普及教育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与其他文化课教育相比,普遍处于一种弱势或薄弱状态,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而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四是我校由原中等师范学校转制而来,有较好的艺术教育软硬件的基础;五是基于目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对利用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修养,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

2.“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从2006年9月开始,结合我校艺术教师的师资状况和学生个体对各种专项艺术项目的兴趣和需求,开设出供各个年级学生必须自主选择的12门艺术专项选修课的校本课程,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从初一和高一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在国家规定的艺术课时基础上再增加一课时的艺术专项教育课,而且将这一艺术专项选修课的学业状况作为昌平实验中学学生合格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与国家课程一样进行严格规范的课程管理,确保开出时间不少于4个学期。目前,我校的高二年级已经开出了3个学期,初三年级已经开出了4个学期。这些艺术专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这一专业艺术上最基本的欣赏素质(即培养专项艺术上的听众和观众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这一专项艺术上最基本的技能素质(即培养小小音乐爱好者和小小美术爱好者的目标)。

第二板块:学校在开出12门艺术专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外活动,逐渐提升校园的艺术氛围和学生的艺术鉴赏及审美素质,这些活动主要有: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开展的音乐欣赏(每周一支中外名曲,每日一首优秀中外歌曲,在上午大课间,上午放学后和下午放学后分别播出三遍);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和学生美术作品宣传展示长廊;每学年一次的全校性的学生集体广泛参与的合唱节;学生个体广泛参与的才艺大赛活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利用校园广播,开办了“每周一支名曲”节目,成立了学校学生广播团,有团员20多人,学校还专门在校园装配了较好的音响设备,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中外名曲会每周五天,每天早、中、晚三次反复地回荡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由音乐教师陈文明撰写的《中学校园音乐欣赏108首》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101中学的音乐特级教师章连启老师在书序中写到:“可想而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地坚持下来是多么地不容易;也可以想象,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地坚持,昌平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必将呈现一派以音乐为友的和谐氛围。”这108篇校园音乐文稿,包含着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

此方案实施一年之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于2007年9月将此方案调整为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全体学生基本艺术和技术素质培养模式”,增加了体育方面的健美操、武术、篮球和足球选修课,技术课方面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专项选修课,将这一模式的校本课程扩大为18门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三、依靠国家课程

强化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任何时候,国家课程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动摇的。要想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特色,仅仅依靠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严格执行落实好国家课程计划。同时,学校还应当结合学校师资、学生、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实际状况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国家课程的潜力,使国家课程的功能最大化。

第一,我校多年来始终确保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艺术课课程和课时,即使在初三毕业年级也坚持做到。最近,我校的胡巍老师还在初三年级上了一节全区的音乐研究课。

第二,在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在确保音乐必修模块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下,在第二学期面向全体学生,采用与研究性学习课时同时对开的办法,在每周一下午确保高一年级的每一位学生在两个课时的时段内上一节音乐选修模块课和一节研究性学习课,而且每位学生所上的音乐模块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这样,我校在高中课改中,不仅开齐了高一音乐学科的歌唱、创作、演奏、戏剧和舞蹈全部5个选修模块,而且还充分地满足了全体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了学生音乐学科的学习内容。近期,我校两名音乐教师将分别承担高一选修模块课堂教学的市级研究课。

第三,我校还计划在下一学期的高二年级美术模块教学中,采用与高一音乐学科选修模块同样的办法,开齐美术学科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艺术和电脑绘画全部9个选修模块,以此来满足全体学生在美术学科上个性发展的需求。

第四,我校在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艺术学科选修模块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在艺术鉴赏和学习接受能力上与高中生相比毫不逊色的特点,计划从下一学年起,在我校的初中一二年级用2~3年的时间开出与高中音乐和美术选修课程一样的课程来,把它们做为我校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以此来加强初中学生的艺术教育,拓展我校原有的“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

四、校本管理活动方式的创新

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1.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长效机制的建立

2006年4月2日,昌平实验中学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章程》和《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2005-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地把“力争某些方面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写入了昌平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把“学会审美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写入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把“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写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从此“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工作有了学校规章制度的保障。

(2)领导机制的建立

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昌平实验中学艺术教育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责任到人,分工负责。总负责人是校长;艺术教育的群体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由政教处负责,艺术教育的教科研和课堂教学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3)管理平台的建立

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学校德育和教学常规管理,是高中课改和艺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为了确保艺术教育多项方案措施的顺利实施,为了高中和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进行,近两年学校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行操作性较强的针对学生德育管理和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的考核评价方案。例如,《昌平实验中学学生手册》《昌平实验中学学生个人和班级常规管理量化考核办法》、《昌平实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成长档案)记录表》和《昌平实验中学教师年度量化考核办法》、《昌平实验中学教研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昌平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昌平实验中学年级组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昌平实验中学骨干教师评审办法》、《昌平实验中学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等关于学生德育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量化管理考核办法。所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常规、课堂常规的执行效果,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和艺术教育各项改革方案措施的落实。

2.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保驾护航

(1)以科研引领课改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

从高中课改一开始,我们就把制定的《昌平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当做科研课题来对待,修改完善了《昌平实验中学教科研工作条例》,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教科研课题,要带着课题搞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科研。我校先后主持开展了一项国家级课题、两项市级课题、两项区级课题的申请立项及研究实施,促进了我校的高中课改和艺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第一,2006年6月由我牵头并负责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新时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后经开题论证,改名为《普通完全中学提高德育针对性的研究与探索》。在该课题的引领之下,编写了《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学生手册》,在全体师生及家长中贯彻实施,对学校的德育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第二,2007年6月申请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的子课题《在友善用脑理念指导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实证研究――以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互动,开展学习指导与管理为突破口》。

第三,2008年9月,由我牵头并负责申请了北京市教科院2008年度的课题课题《新课改理念下,基于“自主诊断”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获准2008年度课题立项。此项课题是我校在实施“自主诊断式教研活动管理模式方案”的基础上,完全独立研究申请下来的课题。

第四,我校还积极参加了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昌平学习型城区建设研究》的三级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五,2006年8月,由我本人主持的“昌平实验中学多渠道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改革实验”的区级研究课题,被评为昌平区“十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用教研方式的创新,带动课改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

我校自主建立的“自主诊断式教研活动管理模式”是对现有教研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改革创新,它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以往教研活动行政命令的做法,由教研组、教师个人自主、自发、自觉参与教研活动,把某一教研内容应包括的完整的教研活动各主要环节,用活动记录表格填写的形式规范下来,由相关教师自主参与、分析、观察、研究、记录、反馈,学校不把教师的此项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教师个人的依据,给教师自主参与有关教研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平台,但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评选上报优秀教研组的重要参考和条件,由此来更好地激发教师更自觉更深入地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群体的合作意识、探究氛围和自主意识;该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破了以往教研活动只是以教研组、学科组教师为单位和主体的特点,增加了以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某一班级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进行有关学生学习状况和德育、纪律管理状况的教研活动。这一模式已经也必将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研活动内容的覆盖面,是新课改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课改的各项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必将极大地促进新课改整体目标的实现。

五、艺术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1.以学生为本的艺术教育,使我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校通过艺术教育工作方案的全面实施,绝大部分学生在某一专项艺术素养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了解了更多的艺术知识,增强了艺术鉴赏力,为使更多的学生今后在艺术修养上成为“小小观众”“小小听众”“小小艺术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我校对初、高一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许多学生写到:“音乐鉴赏课不仅能陶冶我的情操,充实我的心灵,还能让我对生活又有了新的体会。”此外,我校有艺术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的学生人数与过去比有了明显增加,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在2005年和2007年高考中,我校各有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录取。在每年昌平区举办的艺术节上,我校学生的获奖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15%,多年来,我校的中高考成绩始终居于昌平区的前列,我校高中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居全区三流水平,但近两年(2007和2008年)我校的高考总录取率(专科以上)均达95%以上,居全区各高中校前列。

2.在艺术教育特色上的尝试,促进我校艺术教师的顺利成长

长期以来,尤其是开展“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模式”以来,极大地带动并促进了我校艺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发展,其中以陈文明老师最为突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始终的追求,“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是他对课堂教学的态度,他多次被评为昌平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他直接指导和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多次在校、区、市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他积极配合市、区音乐教研员的工作,为全区和全市中学音乐教师进行多次培训和讲座,使听课教师获益匪浅,得到一致好评。2007年1月,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全国音乐名师大讲堂”上,他做的示范课《琴韵千古有知音》,又一次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

我校艺术组教师们为昌平区音乐教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实验中学也成为了昌平区艺术教育培训的基地。

3.艺术教育特色的实践,使我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案例教学 美术教育

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重要作用。21世纪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具备相当强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

案例教学首次出现是在1918年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讲堂上,由于结构功能主义教育在当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时在美国的教育界并没有取得主流地位。这一教学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并列入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

高职公共艺术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实例来加深对美术理论的理解,并且在研究美术作品实例时接触与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获得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美术欣赏案例教学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教学每一堂课中,都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并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艺术类案例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因为它本身有很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自参与。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二是实践性,要把社会实践与做人紧密结合,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三是要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提高,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努力使学生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做中学”、“按需要学”,是在一定真实情境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我们以美术欣赏的一些案例作为对象进行分析:

案例一,欣赏立体派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这是毕加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在1937年4月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即可以培养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人们呼唤和平的态度,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还可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的美术语言,让学生在不断的欣赏过程中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要了解艺术家的语言风格,了解艺术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要把作者对艺术语言的选择与作品的主题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明白技法、手段一切的绘画语言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审美水平,理解艺术语言,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以上的简单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一,设置问题情境是案例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简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培养起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美术欣赏案例让学生既有机会了解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案例教学要组织好课堂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形成讨论的过程,为了引导讨论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教学在着手案例内容的分析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的框架;其次,引导课堂讨论,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控制课堂的进程。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同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出现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总之,教师的作用是使讨论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再者,选择恰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

第三,案例教学还要注意课堂总结。它即可以由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来主持,主要是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意见,而不是作最终的结论性意见。也可以对讨论的情况作评价,并就这些情况波及的理论问题作讲解。总之,通过总结,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综合案例教学的成果与现状,我认为,案例教学在今后的美术课堂中是一种主流教学模式,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命题,因为案例教学是与美术学科中实践性特点相吻合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高职艺术类课堂。它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使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有力的手段。而且教师运用一种新模式成功后取得的快乐体验,会对师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体验远远不只是获取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另外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迁移”使用,促使其创造性的发展。案例教学让学校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帮助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解决问题。当今虽然案例教学对教师传统的教授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纵观教育的发展,案例教学将作为未来教学的主流形式而存在,案例教学在美术欣赏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R].中华读书报网站,2001,3.

[2]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6~20.

[3]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22~26.

[4]汪凤翎,崔瑜琳.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可迁移性技能的有效方法――实用案例教学设计一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4(2):14~16.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13~15.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第4篇

?

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出发,通过对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社会需求类型以及学科定位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路。

?

1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综述

?

1.1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的形成

?

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背景的形成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务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高等教育的目标已渐渐不局限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而是逐渐转向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院校对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的文件,暗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慢慢进入轨道,同时也意味着普通本科和应用技术型本科将是今后高等教育办学的两个主要方向。

?

然而,这一大方针如何在国内诸多转型和待转型院校进行具体落实也成为了一道难题,需要教育部、地方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1.2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研究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面对应用型大学建设带来的挑战,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的环艺专业人才是该专业当下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研究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环艺专业竞争力,在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并于高职院校对接带来的机遇基础上实现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建设,培养出实践能力比研究型大学强、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强的环艺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既要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适应市场和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诉求。[1]

?

2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

2.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为了适应行业对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须改革。以市场调研为依据,校企合作为基础制定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避免与市场脱节现象的出现,增强企业的参与意识并形成有效对接。

?

另一方面以专家论证为依托,在遵循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培养方案和配套的教学计划,组织除专业以外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与环艺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地研究和探讨,从而形成一套最符合本专业长足发展的、符合本科院校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还应注重以应用定位为根本,以形成能力培养体系。

?

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体现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当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就业后可能会遇到的相关专业和行业问题。因此,在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上要巩固好应用定位根本,汲取传统的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营养,并结合学生特点、教师教学特色和地域风格等因素从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体系的含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结合地方院校环艺专业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规律,若想要将市场所需知识和能力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就应当制定以“4+2”模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专业技术扩展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技能四项能力,在素质能力和课程体系建设两大方面同时打下坚实基础,即保证本科教育要求,又满足学生深入学习、考证、考研等方面的需求。

?

2.2 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

环艺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工作室导师教学模式构建、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两部分。工作室导师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以环艺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由导师带领学生成立工作室并适当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等,延伸环艺专业的外延拓展,设置以工作室模式为主体的实践环节,增加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

?

工作室导师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完成艺术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修完设计辅助软件的入门操作课程,大学三、四年级被分入各个工作室并走向社会。这一模式下地方院校、环艺专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有利于环艺专业学生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减少进入工作角色后适应设计和相关领域工作环境的时间,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

[3]软件课程教学模式衍生于西方各大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软件操作训练,并辅以相关设计原理、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照明设计和陈设艺术设计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该教学模式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大背景,更为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素质的培养,创造性地通过客观软件技术的辅助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练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

3 结语

?

学术型和研究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趋势响应了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我国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建构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将传统型环艺专业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将系统教学变为融合了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这也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部分院校“高不成低不就”现状的重大举措。

?

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出发,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院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并指出了环艺专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紧扣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时代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环艺专业长足发展。

?

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第5篇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专业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专业指导。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