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2024年最新5篇}

花开花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15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5分钟。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艺术专业 大艺术 培养方案

高师艺术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全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师艺术专业教育理念的确立和培养方案的实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高师在总体框架上,对艺术专业培养方案虽有整体设计但还不够全面。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探索认为,完善和实施高师艺术专业培养方案,必须结合当前实际和专业特点,进行培养方案创新,建构切实可行且有别于继承性教育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前高师艺术专业的整体状况

(一)培养目标方面

近年来,一些高师艺术专业仍存在“专业化”教学模式,盲目突出一个“专”字,普遍认为只要专业学好了,就万事无忧了。其实专业中并没有明确培养目标中讲台与舞台、画室与教室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一专而不多能。虽然自己能唱好歌,却不能教好一首歌,能演奏好器乐作品却不能进行一般伴奏,能画好一幅画,却讲不出道理,虽然在专业上获过很多奖,但在工作岗位上却不能胜任。一言以蔽之,综合素质偏低、创新能力欠缺。在教学工作中只会照本宣科,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学生状况方面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是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外,更具有他们自己的特殊性。

1.思想作风有待规范

高师艺术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连课也不上,常有考试不及格现象。在对沿海某省5所高校艺术专业的9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一些同学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把马列课、德育课列入最不感兴趣课程之列。他们认为自己在政治觉悟、思想品德方面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中学艺术教师要求的占9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政治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对专业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漠然处之,较少关心公益活动,纪律作风比较散漫,行为规范与学生身份不太相称。

2.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随着艺术专业多年扩招,加之高考艺术专业录取文化分偏低,学生的基本素质整体比较低。究其缘由,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对艺术投入了极大的兴趣,而减少对基础文化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还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思维定势也或多或少地带进了高校,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文化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感到较吃力。

3.学习倾向趋于失衡

基于旧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不愁找不到工作。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它会直接制约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在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无论课内课外,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是学生的兴奋点,他们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部分学生还在为考试而学习理论课,而且理论与技能脱节。

4.片面注重个性发展

在某省5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调查中还发现,有42%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方法上要努力突出个性”,有64%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要努力突出个性”等。突出个性无可厚非,但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个性的认识不全面,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上表现个性,很难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毕业创作的作品缺少一定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三)招生就业方面

随着逐年扩招,国家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人才市场已有供过于求之势,理想“对口”工作岗位十分紧张,纯艺术人才趋于饱和。与此相反,其他领域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还未能满足,就业状况的空间和对人才素质要求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转变。

二、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

艺术专业培养方案是高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具体化,是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素质和提升专业水平的总体蓝图,是艺术专业进行教学和管理的主要依据。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及本校的实际,重新审视我们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地调整与修订,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也是高师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导向

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成熟的政治头脑,是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的首位。培养方案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高等教育法》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专门人才。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薄弱,人才培养方案要特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有力的措施,切实改进思想政治课、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作用。世纪之交,教育部适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等文件。根据这些指导性文件,不少高校已进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与实施,一些高校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应当看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度、广度、科学性、适用性、实效性等方面,特别是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与实际措施方面,各学校进展还很不平衡。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导向,就是把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就要依据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依据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从而进一步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转贴于

(二)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

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针对我国当前一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和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二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原则革新课程体系;三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原则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优化知识的学习方面,要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素质的培养方面,要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把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培养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现代科学普及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三)坚持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

雄厚的知识基础,充分的知识储备,复合或综合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特征。要打破培养艺术家的英才教学模式,构建“师范性”教学模式,把握其基本特征,就是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减少过去培养方案中过多的艺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修课,有些课程可改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曾提出“通才教育”,强调培养“百科全书式”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对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很少是只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一般既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又是能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从中外优秀的音乐家、画家的情况也可以证实。我国著名词作家田汉,既是戏曲家又是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既是画家又是科学家等。同时应当看到,高等教育毕竟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不能片面强调通识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针对目前高师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现状,当前应着力加强通识教育、师范教育,拓展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着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树立“大艺术”观念,克服狭隘的专业教育、专业对口思想。培养方案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采取具体措施,努力拓展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给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学生跨学科选课,学校应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这样既满足了加强基础通才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具体措施:一是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按一级学科设置主要学科基础课,加强基础性教学。二是减掉重复设置的课程,合并分割过细的、知识面过窄的、太专的课程。三是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如笔者所在院校艺术学院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就去掉了个别在必修课中和选修课中重复设置的课程,减少了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

(四)坚持办学特色,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培养方案要坚持办学特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和把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加强教育,才能准确地发现和扶持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施展才华。要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如何做到这一点?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修读、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等方面,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框架;开展分层次、分类型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可设置不同档次的课程,以方便各类学生的学习。二是要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选修课学习的自由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的特色课程作为补充,高等教育应对民族优秀文化起到传承作用。比如,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高师艺术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应加强民族特色课程的学习,将这些地方特色深入研究,主动融进“大艺术”中。笔者所在院校艺术学院根据地处闽南的特点,设计开办了南音专业和南音文化的相关课程,及时抓住了南音这个“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使其融进了大艺术视野的国民音乐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思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设置特色课程的重要目的,是要加强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弹性以及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切合性。笔者认为,与艺术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特色课程更能促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创造自由选择的可能。

总之,高校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特别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塑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创造性和交叉性人才。

参考文献 :

[1]吴守良.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质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 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专业方向课程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选修平台。本专业设立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化工2个方向,共同开设了化学化工进展(研讨)和精细有机合成2门专业必修课。此外精细化工方向设置了4门选修课程。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增加选修比重,注重个性培养、符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集中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实践2个模块。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英语强化训练——化学化工文献、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数学及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充实了短学期实践训练内容,又增强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社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研学学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院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学实验竞赛培训课程,64~80学时(2~2.5学分),在本专业大学二年级选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化学实验理论及技能,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打基础;配备专门教师开设化工原理大奖赛培训课程,32~48学时(1~1.5学分),选拔学有余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培训,为每年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化工原理大奖赛选拔参赛学生。开设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培训课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检验各方面综合教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对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的认定及一定的奖励,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集中实践平台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重实践、强能力”特色。

4 结语

为了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围绕“四个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确立了“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训练、丰富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了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5个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研制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1.师资建设滞后,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具备本科、硕士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知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从普通高校直接进人高职院校,由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转变为教师,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同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也缺乏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任教师大多数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锻炼,他们难以胜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需要。

2.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各种设计专业教学内涵彼此雷同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种类齐全,但人才培养定位大同小异,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规划不清晰,缺少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艺术设计教育从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不少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从学校、区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盲目模仿,甘于趋从,导致大量教育资源重复浪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怎样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呢?因此,根据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需求,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培养层次和所在区域的不同进行差异定位,确立培养各自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已刻不容缓。

3.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学校硬件设施

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日益突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真正落实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赖有力的硬件保障,即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和特殊性。而目前国家和地方对高职院校投人很少少,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硬件设施配置不足,校内实习基地不健全,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师生专业技能训练无法得到保证和提高。

4.稳定的校企合作难以建立,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稳定的校企合作难以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参与完成设计项目的实践机会不多。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人才优势尚未得到社会与企业的广泛认可,依旧沿用学历、学位来做为衡量人才能力的唯一标准,企业不愿将设计项目交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来做,因此,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很少,他们难以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设计经验,无法按照甲方的要求完成项目的实施,导致了“企业不敢用、学生不敢做,,的恶性循环。造成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难以建立,顶岗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5.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影响艺术设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交叉性学科,单一学科知识难以符合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观,艺术设计行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全面的综合知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按两套方法招收学生:一类是的艺术类考生,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另一类是理工类的学生,文化课较好,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薄弱。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教育局面,严重影响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艺术设计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只有统一导向,提倡多元模式办学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各个院校的具体的运作实践一定是多样的。服务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院校多样的成功实践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因此,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位置都能为中国特色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做出贡献。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办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区域优势,构筑地方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在大方向下、大框架下坚定不移地走特色之路。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水平由教师的执教能力决定。因此,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尤其对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制订全面的培习11计划,并建立相应的培训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各层面的教师执教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实践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学习,精通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3.科学准确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位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对国内、本地区的相关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灵活调整,其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专业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要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满意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使课堂教学形式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必须始终围绕着职业属性和专业特点而展开。要做到加强实践走出去,丰富教学请进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结合实际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专业课教学中,每门课都要有社会调查。作业要求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设计,要学生深人生产一线了解掌握工艺流程、设计管理、市场运作、材料及相关法律知识。走出去使学生们真正按照岗位要求衡量自己,查找不足,真正看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为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请实践经验丰富设计人员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5.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人,改善教学条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艺术设计 复合型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人类的科技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现在每3—5年增加一倍。各种学科门类,出现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学科门类高度综合的产物。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相融合。因此,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有两种生存模式,一种是生存在建筑设计的工科院校,另外一种是依附在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然而,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个院校纷纷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诸如南京财经大学在内的多所文科院校。当各高等院校开办的专业门类大致相同时,要想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就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抓住自身特点,形成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创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信息时代”的21世纪又可以称为“设计时代”。艺术设计成为当今世界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纽带。然而,普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转型期的种种迷惑和困难。众多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样,还处在新开办期的模仿和摸索阶段。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社会不满意,认为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教育者自己不满意,症结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高起点、批量化的需求。

现代设计的实践,需要艺术设计教育构筑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或培养模式回应社会的需求。设计教育的重点要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产品策划和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科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其学校金融和管理等文科众多学科专业的背景和优势,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既然已经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而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一专综合”型的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文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既对艺术设计专业精通或熟练,又对相关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来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对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能全面掌握、运用自如,对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能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并能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一专综合”型人才。“一专”就是对自己的主要业务方向做到精通或熟练,“综合”就是要对相关专业做到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有效地综合各方面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目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题实践的一专多能型的高效率人才。

一、 文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的特点,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即: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知识整体化、国际化观念。

1.终身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产物,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美学修养的培养,要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基本艺术设计方面工具性知识的传授,例如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法;注重培养继续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注重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的传授。

2.素质教育观念

“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相处,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应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当今高等教育中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提出的一种观点。素质是个体获取知识的内在力量和能力,因此,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方面,突破专业面过窄的状况,进行学科复合,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观。 转贴于

3.创新教育观念

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授知识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转变。首先,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知识,所谓有效是指这些知识能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奠定基础,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科知识的选择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活动中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等的原动力。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都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培养不同的有个性的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4.知识整体化、国际化观念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交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知识构架上要体现整体化、国际化的特点,认真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具体的知识结构框架,正确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真正做到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简单的叠加,以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

二、 文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二是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三是教学与管理方式。按照科学的教育观念,构筑合理的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框架可参见下图。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艺术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有所不同。根植于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寻找不同于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环节是专业学科的复合,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寻找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契合点,对相契合的专业做认真的剖析,然后融入到培养模式中,形成学科复合后的综合课程。例如,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与管理学科的复合,构建设计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理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和计算机学科课程复合。进行学科复合后产生的结果可以多种多样(如下图中标有“”的位置),因此,在培养模式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对四年制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把各个学科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拼盘。高等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具体到文科院校的人才复合培养模式来说,要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其他学科的课程,课程要和艺术设计专业有一定的关联性,课程的知识内容应该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并符合社会需求的;此外,复合的学科课程,要冠以“设计”,即在授课内容上要进行整合,在课程中以“设计”为主线,把复合的学科内容扩展到“设计”领域,进行“设计”的专项研究和研讨。

以文科院校的设计与管理学科的复合为例,对于艺术设计学校的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拟定设计策略之能力,决定设计政策之能力,撰写设计专案规范之能力,监督与控制设计专案进度之能力,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之能力, 选择设计师之能力等。为艺术设计学生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企划、设计控制与设计执行管理等管理设计的能力。

文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三方面结构的培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在知识结构上,要体现文科院校的特点,除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借助学校优势,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养;在能力结构上,要在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在素质结构上,要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着重培养。

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了完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是具备了宽广胸襟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是具备了融合与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面对新的需求和变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成熟完善的理论指导,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材培养也需要努力探索前行的方向,在实践中寻找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恩明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