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46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0分钟。
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教育培训
高校档案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档案馆工作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加大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现实的情形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够,素质与能力也不高,很难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档案馆工作的要求与期待,也影响了高校的转型发展,因此从多元视角研讨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的内涵与价值
档案馆工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主体、工作内容与工作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构成。其中档案馆工作人员是档案馆工作开展好坏的主体因素与决定因素。
就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来言,素质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概念,新时期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服务素质与网络软件办公能力等等。因此,要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
从价值与功能的视角来看,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一方面能够极大引领档案馆工作人员不断加大进修学习的力度,努力促进自身职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高校档案馆的服务水平,提升高校档案馆在学校中的地位,提升高校档案馆的形象;再者,能够极大推动档案馆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档案馆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培训对策
由上可知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按理高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环视高校档案馆的发展现状,档案馆处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没有得到改变,致使其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彰显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教育培训工作做得很不够,也彰显了高校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够理想。
(一)目前高校档案馆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教育理念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其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人本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够,没有很好地把握好档案馆工作人员的需要与特色;科学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很好遵循档案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理念坚持不足,没有将这项工作经常性地开展;终身教育培训理念不足,致使档案馆工作人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
二是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视域拓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往往注重档案专业内容的培训,忽略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现代网络办公能力的培训,忽略与档案工作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内容的融合融入,致使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培训内容显得不够宽泛。
三是教育培训方式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有效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往往注重采用理论培训的方式,忽略实践培训的方式;往往注重校内的培训教育,忽略了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教育培训形式;往往注重封闭式的培训,忽略了与地方开展合作的开放式教育培训形式。
四是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层面的问题,影响了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工作的有效驱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其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时,经费投入不够,很难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机会与平台;制度供给不足,很难及时调动档案工作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考核机制缺乏,很难真正督促引领档案馆工作人员加大自身的学习,很难真正督导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档案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 ,不断提升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人本化的教育培训理念为主,完善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理念。教育培训理念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先导,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理念的要求,坚持科学化、人本化、常态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培训理念,从各个层面推动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档案专业与现代网络办公能力为主,不断拓展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内容体系。教育培训的内容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内涵与支撑,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内容体系的要求,将档案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与发展、现代网络办公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等等纳入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之中。
三是以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培训为主,不断整合创新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形式。教育培训的方式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形式,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方式与平台搭建的要求,充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坚持自我教育提高与外在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坚持网下与网上培训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力求形成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的强大合力。
四是以教育培训需求为主,努力健全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在开展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务必要分析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档案工作网络化标准化、立德树人和高校转型发展等对这项工作保障与考核的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从各个方面为这项工作提供好保障;加大制度建设,努力为这项工作开展做好制度供给;加大考核机制与工作的推动,为这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总之,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档案馆、档案馆工作人员等一起努力,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高等教育信息化、档案馆网络化发展、立德树人、高校转型发展等都为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带来了诸多的机会,也带来诸多的挑战,由此也为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思路。目前重要的是高校务必要以这些发展态势为立足点,积极做好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档案需求的服务能力提升为宗旨,重点做好培训的理念、内容体系、方式平台与保障考核机制等层面的构建与创新,以此形成多元视角下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教育提升机制,以此不断推动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发展和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正,李璞金.浅谈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问题.山西档案, 2015(02).
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集五大;中层干部;能力;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伏育平(1970-),男,甘肃秦安人,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高级讲师;蔡琴(1980-),女,甘肃武威人,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57-02
培训作为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组织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历来都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近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快速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电网的功能定位、科技水平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特大型电网企业的甘肃省电力公司,如何建立一支适应电网运行新型体系的中层干部人才队伍,成为甘肃省电力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通过对甘肃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中层干部培训体系构建分析研究,了解目前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培训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符合甘肃电网发展需要的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养模式,为加快推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公司的人才基础、管理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2年甘肃省电力公司系统基层单位的1438名现任副科级及以上中层干部(不含退二线的中层干部)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同志为1223人,女同志为215人,年龄集中在30~49岁之间,其中30~39岁占35%,40~49岁占54%,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其中大专27%,本科61%,硕士及以上8%。本次通过公司门户网站进行网络培训需求问卷调查,扣除无效问卷7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1360份,有效率为94.6%。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以公司系统为单位,根据整群抽样原则。测试前给予指导说明,采用无记名测试,只要求填写性别、年龄、部门、学历、能力需求,各自做出不受影响的自我评定。
(2)问卷设计。分析问卷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行业把握与大局观念、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计划条理与目标管理能力、政策领悟与执行能力、沟通与影响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团队建设能力、部属培育与激励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12种能力测试。[2]
(3)文献资料法。参阅有关培训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三集五大”体系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需求结果分析是培训项目设计、实施的首要环节。本文主要从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自我评价及培训迫切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3]
1.能力重要程度分析
94%及以上的中层干部认为12个模块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能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五大业务模式,统筹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本部管控能力,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大幅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显然,这种变革将给广大员工,包括中层干部带来思想观念上的重大调整,充分认识能力提升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接受培训意识强烈。
2.能力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在12个模块中,自我评价最不满意的模块分别是创新能力(29%)、沟通与影响力(23%)、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21%)、领导能力(21%)、政策领悟与执行能力(20%)。说明目前中层干部对这几个方面渴望接受培训,提高自身能力,主动适应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要求。
3.能力提升培训迫切程度分析
在12个模块中,对培训迫切程度较高的模块分别是: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82%)、领导能力(82%)、创新能力(82%)、沟通与影响能力(81%)、行业把握与大局观念(80%)。
中层干部自我评价最不满意的模块基本都是目前培训迫切程度较高的模块,因此,培训方案的设计可侧重考虑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影响能力以及行业把握大局与执行能力,重点安排提升组织推动能力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双能力提升”课程。[4]
三、培训项目设计和实施
1.培训项目设计
(1)培训思路。在总结2011年中层干部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学习、研讨、演练”模块化培训方式,提出“三年一个阶段、三年一个主题”创新规划,[5]采取“训前准备、训中实施和训后转化”三段式培训步骤,坚持“三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依次开展培训班”分段分期原则,注重“明方向、懂管理、精业务、通人文”的课程设置,遵循“行动学习”成果转化,[6]突出学思结合、知行相长,全面实现中层干部队伍“提升组织推动能力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双提升目标,为公司建设“两个一流”奠定坚实的中层管理人才基础。
(2)培训目标。培训活动分培训前准备、培训中实施、培训后转化三个阶段实施。培训前准备阶段学员通过岗位自学,认真填写“两个带来”案例表,[7]针对性地对学员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分析。培训中实施阶段通过集中授课,学习专家讲座与研讨,以组织推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双提升为总目标,以学习成果转化为中层干部培训重点,通过培训既学习前沿理论又解决实践问题,着力打造新时期下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中层管理团队。培训后转化阶段实施培训后期跟进,通过思维与行为结合,将领导力转化为与管理实际密切结合、可衡量、可运用的行为能力,打造培训成果落地工程,以保证项目创新点逐一落实。
(3)课程安排。课程设计按照四大部分14个模块进行设计。第一部分为锤炼心态,包括5个模块的培训课程,分别是党风廉政建设、“五大”实施中管理效能、“五大”实施中管理艺术塑造、高效团队建设、九型人格与领导力。第二部分为管理攀登,包括国学周易与管理智慧、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2个模块的培训课程。第三部分为修身养性,包括职业倦怠与有效干、博弈论与管理决策、媒体应对和危机处理3个模块的培训课程。第四部分为卓越表达,包括专题讨论、卓越表达比赛、结业考核、学习成果汇报4个模块的培训课程。
(4)师资选聘。选用的培训师均来自于各高等院校的教授,且均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部分培训师为专业领域的代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战性。
2.培训组织实施
(1)培训管理。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培训项目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作为培训教学的“助学师”,进行培训现场的管理,跟踪培训管理效果。按照“两个带来”案例方案,收集案例621份,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形成了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管理案例库;增加了行动学习成果转化,学员根据自己能力情况,制定计划369份,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达到了学以致用,形成了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成果转化案例库。
(2)培训考核。考核采用100分制,考核包括训前案例编写占15%;训中学习态度、日常出勤与纪律占10%,撰写培训体会与考试成绩占25%;培训现场成果转化占50%。
(3)培训评估。评估分为现场一级评估、训后二级评估、训后三级评估的评估模式。[8]现场评估主要为培训课堂的5S环境管理、小组竞赛、师生互动、现场讨论等培训现场的学习表现;二级评估主要为课堂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撰写培训心得等,考查学员的知识吸收情况;三级评估主要是根据培训后的学员工作表现收集整理实践案例,为公司留存培训档案,形成培训成果。
四、培训总结与建议
1.总结
(1)培训后工作态度发生变化,72.2%的学员认为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部分学员认为培训后工作态度有较大提升。
(2)培训后工作效率提升,69.4%的学员认为管理思维与理念得到了更新,41.7%的学员认为基本管理技能有了提高,56%的学员认为培训后处理相关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另外44%的学员认为有提升,但不明显。
(3)培训后能力大幅提升,38.9%的学员认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27.8%的学员认为组织推动能力提升了,36.1%的学员认为人文修养得到提升。30.6%的学员认为公众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另有25%的学员认为职业礼仪形象得到了提升。
2.建议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中层干部对领导力、沟通类、思维类和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实用类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培训开拓思维,提升领导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形式上希望能够加大优质课程的比重,增加外出参观交流的课程设置。
(2)增加公司系统内训师选聘比例。学员对选择实战派名企讲师和职业讲师评价较高,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员认为要结合电网特点,增加公司系统高管和内训师比例,有助于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案例要与电力企业紧密相关。培训中部分课程,尤其是非电力专业的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绝大部分为非电力行业案例、专业案例,虽然能说明论点,但是与学员实际工作距离较远,对学员实际工作的作用影响较小。
通过组织2012年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中层干部的提升组织推动能力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推进了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拓宽了改革发展思路,深刻理解并贯彻省公司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意识,重塑新型企业文化,促进改革发展,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与创新,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了人才储备,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晨.对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
[2]李铁球.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2006,(4).
[3]戴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人才观 着力推进人才评价和教育培训工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8).
[4]何丽.电力企业如何创新职业教育工作[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9).
[5]张会磊.探讨供电局培训管理的新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6]王鹏,杨化东,时勘.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1).
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一提双优”建设水平, 优化劳动组织, 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单位职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岗位竞争实力,增加安全生产安排的弹性,促进年度各项生产任务的顺利实现,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严格落实“333人员配置模式”等相关规定,以单位高质量发展为中心,通过建立健全“一岗多能”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全面塑造“一岗多能、 一人多岗、 一人多证”复合型员工队伍, 助力企业新时期“一提双优” 建设再上新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岗位互通”与“业务互学”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员工定制”与“专业统配”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区队培训”与“专业考核”相结合原则;
(四)坚持“标准设计”与“精准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坚持“一岗多能”与“多能多薪”相结合原则;
(六)坚持“员工技能增长”与“人才晋升通道”相结合原则。
三、培训对象
通风区全体成员
四、主要措施
(一)强素质、增技能,主动开展岗位培训。
1.强化意识引导。各班组要因势利导,结合““333”人员配置模式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趋势, 配合矿井做好“管理智能增值”“操检合一”“岗位区域化”等先进生产理念解读,切实转变员工观念,为技能培训实施夯实思想基础。
2.强化责任落实。各班组要结合班组生产实际,持续优化班组培训方案,明确层级责任,保障培训有序实施,严格考核验收,以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员工参与学技能、练本领的积极性,确保技能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 强化目标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实行清单式培训目标管理,将“一岗多能、一人多岗、一人多证”培训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做到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以现场实践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培 训方式,让员工易于吸收、消化,做到快学快用。
(二)强设计、增动能,满足员工培训需求。
1.注重需求分析。技术室及各班组分管要深入班组生产现场,对劳动组织、用工分布、培训场所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征集意见建议,针对“区队、班组、个人”三层次需求研究制定培训方案,确保符合单位生产实际,得到员工认同,兼具可操作性。
2.注重培训设计。各班组要借鉴先进经验,促进培训模式创新,选拔能干会讲的业务骨干力量,以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等形式开展实战化、轮岗式培训。充分利用工匠大师工作室、岗位实操基地,以全景视野向员工展现各工种操作流程和衔接配合情况,切实提升员工对作业现场的整体感知和实操技能,以模拟事故现场提升员工安全风险、安全事故的预判及处置能力。
3.注重培训反馈。严格执行培训动态反馈机制,班组要及时组织培训人员对各班组培训情况实时跟进,动态检视,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培训进度、培训方式、培训质量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成效。
(三)强培训、增效能,强化班组自主培训。
1.实施订单式培训。各班组自主向员工统配学习工种,在此基础上,员工可自主选择其他工种。按照需求组织实操作培训的同时,单位根据职工培训需求组织理论培训和考核,并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培训取得相应证件。
2.实施精准式培训。班组要充分运用岗位技能“大数据”信息, 排查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因素和技能弱化人员,按照“短精快”( 时间短、内容精、见效快)原则,由所在专业组织优质资源实施精准式培训,确保劳动效率明显提升。
3.实施对标式培训。针对培训进度慢、培训质量低的班组和个人,单位对其实施对标式培训,通过“选标、树标、对标”、转换换施训人员、转换工种等方式解决问题,确保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提升。
(四)强引领、增智能,推进培训品牌建设。
1.推进模块化实操培训流程建设。培训过程中,各班组要持续优化培训流程,完善培训机制,总结实操培训经验,规范形成模块实操培训流程,努力打造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可复制借鉴的“一岗多能”实操培训品牌。
2.推进精品化实操培训课堂建设。为全面提升实操培训质量,充分发掘高技能人才潜能,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单位实施精品课堂创建计划,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以具备精准式的培训目标性、实战式的体验性和延伸式的创新性为条件,甄选出精讲人和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3.推进标准化实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矿井先进生产装备、实操工作室和VR 培训基地等优质培训资源,打造以现场操作、模拟演练和仿真互动培训为中心的“三位一体”标准化实操作培训基地,为单位培育更多“一岗多能”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五)强激励、增势能,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1.健全激励机制。按照考核验收标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考核验收者,每多掌握一项新技能给予100元奖励。所在班组按要求一次性全部考核验收合格的,给予分管领导及班组长适当奖励。
2.健全问责机制。凡拒绝参加培训在规定期限内考核验收不达标者,给予按学徒工记资直至考核验收合格为止。所在区队班组出现考核验收不达标者,每出现一人次,分别对分管领导班队长罚款50元/人。
(六)强塑造、增潜能,开辟人才晋升通道
1.开辟技能等级晋升通道。凡新取得三项位上位技能并继续扎根班组保持应有的胜任力。由单位科备案,优先推荐晋升技能等级。
2.开辟技术职称晋升通道。凡新取得三项及以上岗位技能且为本专业解決重大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并获得集团公司及以上表彰奖励的,优先给予岗位职称提升。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区长
成员:各班组分管及技术室、工匠工作室成员
<二>、职责分工
组长: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并承担考核责任,成为一岗多能培训的“总教练”。明确标准,确保高潜力人员得到正确对待。
副组长:提供培训指导并制定核心课程的输出,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并承担考核责任。
成员:及时给予分管班组职工工作中的指导和帮助;将工作与发展有机结合;对所在班组职工的绩效做出评估并与单位达成一致;了解班组职工的思想动态
职工:对个人能力与发展承担责任,包括:自我认知、管理自我期望;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为自己建立反馈渠道和机制;借助、利用内外部资源创造学习机会,寻求帮助。
六、工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各班组分管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确保矿井在年底前具备““333”人员配置模式”条件。
(二)结合本专业实际。统筹组织好本单位安全生生产工作,及时制定培训方案、考核验收方案、明确培训进度,配合单位统筹做好技能培训人员分配,动态指导监督培训过程,牵头组织考核验收,定期向区领导汇报培训进展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实施方案(2024-2024年)》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4年)》(浙人社发〔2024〕53号)方案,进一步做好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完成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目标任务。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有效增加培训供给,加强组织保障和激励引导,着力培养一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2024年至2024年,全市三年内开展各类职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到2024年末,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6%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左右。
二、鼓励公办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根据《关于印发<温州市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细则>的通知》(温人社发〔2024〕242号)规定,积极鼓励公办院校以市场委托方式开展横向合作,相关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经教育局等主管部门同意,项目参与人员可根据合同约定获得劳务报酬,劳务报酬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额,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组织开展企业岗前技能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国内外培训。
四、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人社发〔2024〕40号)精神,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要求,把与企业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职工(简称职工学徒)、与企业签订一年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的技工院校毕业年度在企实习学生(简称学生学徒)纳入学徒范围。职工学徒补贴金额一般按企业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的60%确定,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60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学生学徒补贴金额一般可按学徒月实习津贴标准确定,每人每年不高于30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1年。
五、明确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目录清单的管理职责。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负责公布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目录清单(以下简称“目录清单”)和补助标准。在新目录清单和补助标准未发布之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和补贴标准按照《2024年瑞安市职业技能培训补助项目和标准的通知》(瑞人社〔2024〕84号)执行,该通知中未涵盖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其补贴标准待目录清单公布后给予补助。
六、落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对于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劳动者,按目录清单和补贴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各行业主管部门可对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职业培训补贴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但同一职业(项目)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企业,按属地原则由失业保险参保地进行管理。
七、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职责。经信、教育、住建、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民政、卫健、国资、市场监管、残联以及工会等部门单位负责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并依据本行业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或我市分解指标任务(见附件),制定本行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项目和补助标准,或制定项目制培训目录,凡是符合《浙江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4年)》的培训对象,均可按规定予以补助。
八、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使用管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需按上级规定在财政专户和使用支出户中设立子账户,独立核算及开展日常资金管理拨付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依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要求和“谁主管、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行业培训,按标准或项目给予补贴,并对其职业培训的真实有效以及资金使用合规负责,培训补贴资金按资金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拨付。
九、强化培训监督管理。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培训全过程台账,确保可追溯。要依法加强资金监管,定期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人社部门承担培训质量监管工作,并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做好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专账设立后,属于专账资金使用范畴,尚未拨付的职业技能职业培训项目,均可在专账资金中列支。对骗取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同时,切实做好数据对接和统计工作,各镇街、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将本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数据按月报送至人社部门。
能力提升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提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16)02-0053-02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服务机电设备制造、机电设备检修、机电工程安装、机电产品销售和适应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①在前四个学期实施2年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项职业能力。绝大部分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强调“学中做”。②在第五学期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生产线维护方向、机器人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激光加工方向、3D打印方向),开设“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应用性课程,实施“校企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校内实训课程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实境”,强调“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③在第六学期安排8周的顶岗实习,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岗位工作的学习,强调“岗中学”,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初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最初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提炼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专基础、活模块、主干+分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经过多次开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再一次提炼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如图3,“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培养中,以项目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用比赛和实训(实习)融合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三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赛事要求,融合在实训中开展技能培训。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开展项目培训,以学校研发的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孔雀开屏和冲床光幕保护等项目开展,使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机电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吸引学生报考,一直是高职院校在考虑的问题。要把专业办好,发挥这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要按照学校的特点,按照“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好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明秋,刘峻,等.谈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科教文汇旬刊,2007(9).
[2]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下一篇:胥城大厦文化营销企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