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5篇}

梦醒花开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39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cess exists faculty shortage, lack of materials, lack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laboratory equipment utilization is not high, out of touch with the marke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oposed solu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We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o improve logistics and laboratory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trength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other mean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China's logistic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accommodate the logis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five senior personnel changes in demand and requirements.

Key words: logistics; subject building; talents cultivation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结构将进行深入调整,而兼具生产与生活属性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也势必迎来相应的深刻变化。物流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也将会从目前的粗放型向技术型和管理型转变。对于物流从业的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具有相当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中高级人才会产生新的要求。而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担负着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和新鲜血液的作用,物流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物流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类的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物流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知识储备。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物流专业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存在高级职称较少,讲师职称偏多的现状;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博士学历较少,硕士学历较多的现象。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2 精品物流教材少,教材内容重复性与差异性并存情况严重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的物流教材是传统物流的产物,虽然近年编辑出版了大量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很多教材专业定位和层次定位不够清楚,适用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然注明是为普通高校编辑的物流专业教材但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之编著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相关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同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却千差万别,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相关专业和技术。同时不同课程教材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供应链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物流学》、《物流工程学》、《物流设施规划》等相关课程中都会出现。教师授课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倦怠。引进、翻译教材多,自主研发、与我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却较少。物流教材缺乏技能性、实用性和创新经验,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

1.3 物流教学与物流实践结合不紧密

重视实践是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特点,物流类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专业素养,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物流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本科50%,高职高专46%);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由此可见从业经验对物流工作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匆忙上马,实验设施、实践条件等都不具备,许多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缺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差,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物流专业学生在学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物流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产生较大差距。导致各高校目前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1]。因此,物流专业就业就出现“人才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1.4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物流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培养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和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比较少,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仅有少数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多数学校物流人才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同时,高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缺乏前瞻性,只有当社会向学校提出人才要求时,学校才会针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进行相应修改,并且高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惰性思想,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物流类专业学生培养的严重滞后性。

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具有前瞻性,却并不意味着培养方案的仓促出台。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同时做好充分严谨细致的专业论证。但是许多高校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候,市场调研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市场调研,许多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全面,人才目标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同时部分学校师资能力有限,而专业却匆匆上马,这就造成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监督和有效指导,按照这样的培养方案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人才的梯度教育。中专层次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本科教育以培养“工程和管理型”人才为主,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性和规划性”人才。然而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的高职和本科教育层次中,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而且教学内容层次不明,没有形成明显的层次跨度,无法形成各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的要求,更不用谈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然而这两个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恰恰是我国物流产业未来所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

2 改进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物流专业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在职教师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针对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与交叉性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交叉教学的模式聘请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应用“N+1”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物流课程主讲教师集体进行某些课程的开发和讲授。

例如在《物流工程学》、《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活动中可以聘请机械、电子、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师从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角度出发共同讲授该课程的不同章节,从而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直接聘请物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穿插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

2.2 加强物流案例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流管理相关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企业物流部门或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相关问题,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流情景或事件,并对其出现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形成案例所需信息,并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论提出案例拟解决的问题,使物流教学案例来源于真正的物流企业,所涉及的问题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可讨论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从具体的个案中推导出一般原理,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疑难问题,获得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能力和技巧,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物流教学实验设施的管理和投入,提高物流实验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物流实验室与实训室是进行物流科研和物流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各级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研究人才的基础条件,实验室能够模拟和演示物流活动的完整过程。然而,物流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成套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套完整的物流实训设备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且物流设备主要以机械、电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复杂程度高,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设备损耗和老化等问题,也需要专门企业和公司进行升级换代,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过程中应聘请专人负责,同时保持与设备供应商联系,参与设备更新换代与维护保养的培训。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向设备供应商反映并解决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物流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保证物流实验教学过程完整、有序进行。

2.4 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模式,依托当地政府政策,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等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物流企业的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位学习。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适合本企业的潜在员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加物流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流企业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和物流专业培养要建立的是一个长效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专业与产业结合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物流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将来能为社会所用,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级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 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52-155.

[2] 唐立新.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9):163-165.

[3] 任颖洁. 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物流专业为例[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9):74-75.

[4] 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119-121.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控制论;生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4-02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期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1]。国家、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使得生态产业成为了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人才市场需求。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开办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希望能为地方培养能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发展,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针对地方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想,遵循地方高校专业培养规律,立足地方,以学科为龙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体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控制论基本思想

美国数学家维纳首先提出了系统控制论[2],其核心思想在于,系统和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在此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从而保证系统达到并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可总结出三个最为基本的概念:控制、反馈和调节。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内路和外路两条回路信号的控制,各种节点相互关联。内路(由学校、院系和学生组成)进行系统输出的超前控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及时调节。外路(由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院系组成),将系统输出的状况(即培养学生的质量)实时反馈给学校院系,学校院系通过反馈机制进行内涵建设的调节,不断完善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师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最优控制。

二、地方高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

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将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成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招生是系统的输入,毕业生的质量是系统的输出,学校和相关院系作为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节点,教学质量的信息回馈作为系统的内路反馈节点,社会用人单位作为系统的外路反馈节点,将教学中的“质量管理―过程监督―效果反馈”与控制论中的“信息输入―控制调节―反馈修正”进行比对,构建其共同的构式。

1.内路系统模式。内路系统模式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构架。当学生取得学籍进入学习后,本科生管理单位从过程管理、教学执行、教学质量监督与反馈、教学质量考核与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

2.外路系统模式。外路系统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的反馈控制过程。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机制:(1)学校紧密跟踪用人单位,根据调查回馈信息重新调整前馈保障体系,进而更好的保障本科生的培养质量。(2)促进有关教师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及时掌握市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三、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吉首大学位于偏僻闭塞、经济落后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区,拥有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体现落实吉首大学“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多年来对与地区相关企业的交流和对湘西地区生态环保市场的了解,确定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适应地区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根据前述控制论的思路,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内路系统模式方面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首先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作为系统的输出,吉首大学所培养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是为地方生态环保市场服务的。因此,为了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更好的被社会认可,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首先重点明确了吉首大学生命科学(含师范)、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特色方向。例如,环境科学专业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特色培养方向,环境工程专业以“水污染控制技术”作为特色培养方向。(2)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改变过去课程设置过程中“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思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分别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的核心,而其余课程围绕这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构架。

另外,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外路系统模式方面也做了如下重大修订:(1)优质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吉首大学与湖南省、四川省多家具有行业工程咨询资质、工程设计资质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聘请了企业部分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座教师,使学生理解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2)经常根据反馈信息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毕业学生等反馈的就业信息和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信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校内外专家、政府官员、已毕业学生等,适时经常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生物学科相关专业人才,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上,基于双路控制系统的控制论原理,将人才培养质量模式过程与控制论中规划控制、信息反馈和效果调节三个要素契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反馈控制机制。吉首大学生物学科相关专业近年来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在明确办学的特色培养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相关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认可,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海海洋大学 大类招生 学生培养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8-03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尝试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类型多样化、规格多元化、素质综合化的趋势。《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1]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本科教育观,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编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本科专业数量由2011年的635种下降为506种,在原来的专业数量基础上减少了20%[2]。在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大类招生制度的诞生既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促使高校内部进行自我革新。然而在大类招生制度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特色型水产类高校,为探索一条科学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新路,水产与生命学院作为大类招生工作试点学院之一从2012年起开始在水产类、生物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本文将以水产与生命学院开展大类招生工作的简况为切入口,对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举措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与国内同类院校的比较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分析和思考,以期促进水产类高校大类招生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进程。

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大类招生工作进展简介

1.1 实施大类招生的专业情况介绍

目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大类招生工作在水产学大类与生物学大类中展开。其中,水产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上海市教育高地。2012年,学院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方案试点。水产大类的学生分别分流到水产养殖和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医学)两个专业中;生物大类的学生分别分流到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和生物技术三个专业中。2013年学院开始全面启动大类招生工作,依托水产学与生物学两大主干学科,在水产大类中分设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医学、水族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四个专业,在生物大类中分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环境科学四个专业。

1.2 大类招生及确定专业的实施办法

水产与生命学院大类招生的工作方针是“公平为本,科学为纲”。在新生初入学的第一学年内,大类中所有学生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新生进入第二学期即来年春季4~5月时,校院启动大类确定专业工作。大类确定专业的工作流程如下:(1)专业拟定招收指标。若报名学生多于指标数,则专业最多可招收指标数110%的学生数。(2)学生填报志愿。学生可填报志愿的数量与大类中专业的数量相同。(3)专业择优录取。各专业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该专业的学生,若第一志愿人数少于指标数,则该专业第一志愿学生全部录取;若第一志愿人数大于指标数,则依照绩点及专业素养排名从高至低录取,直至录满为止。(4)学院统筹协调。学院对第一轮选拔未被录取的同学在各专业间进行协调。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学生将纳入第二、第三志愿专业选拔,第二、第三志愿专业选拔原则同样是以绩点及专业素养排名由高至低录取。

1.3 大类招生的配套工作

(1)跟进学生管理,落实多项师生联系制度。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内,学生班级按照大类专业进行组织,且每个自然班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从大一暑假短学期开始,学生按照大类确定专业的名单分到各个专业学习,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也按照专业来进行,学院及时为重新组合的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此外从大一年级起,学院为每一位新生配备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导师,导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和帮助。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制等多项师生联系制度使新生更快适应校园环境,对大类确定专业的目的、原则、流程等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强化新生教育与大类确定专业教育。为了帮助新生对学校各项事务包括大类招生制度的认识和了解,学校十分重视新生教育工作,教务处通知各学院在开学第一周安排一次由专业负责人主讲的新生专业教育和一次由教务人员主讲的新生教学与管理教育。此外,学院对迎新及入学教育做了详尽的方案,辅导员及老生对新生进行多次入学教育。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即在大类确定专业工作开始前,学院将邀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等骨干教师和资深教授对即将确定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深层次的专业认识教育,一方面增进了学生对专业及专业教师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大类志愿的填报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2 大类招生政策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学院根据新版专业规范的要求,从教育模块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两大方面对大类招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在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初期,农学专业本科教育仍以农学“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为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普通高等学校农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新的描述: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开展与农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5]。宜春学院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面向就业市场及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对农学专业培养方案于2006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修改。针对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2009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培养……能在基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或在农业相关企业从事市场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容;面对自主创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2011年及时调整了培养目标;秉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2013年明确提出了“培养能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能在农业相关领域创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走创业发展之路,成为地方农业发展的科技型农民企业家。

2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扩展为“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转向为“保持传统核心课程、补充创业教育课程”的创业型课程体系。2.1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要满足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农学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地方院校,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创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适应地方农业特点开展自主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课程模块保持传统农学专业教育基本课程模块,在相关课程模块中设置一定比重的创业教学课程及内容。2.2课程体系中创业学科拓展传统农学专业教育侧重于“作物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配置,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市场对农产品的多样性需求,从而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创业的知识需求。着眼于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应以农学学科为主,拓展其他学科领域。经多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保持“作物学”的专业学科地位的同时,将市场营销及人文学纳入专业学科同等重要的范畴,并逐步将专业课程拓展到农业发展学、动物科学、园艺科学、微生物学、蔬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图1),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为学生构建了扎实的创业学科基础,拓展满足创业发展需求知识,学生毕业后能根据各自所掌握的创业资源,走多学科相结合、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图1创业型课程体系学科构建2.3创业型课程体系的功能延伸课程体系功能体现在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现代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也应具有更全面的功能延伸。地方院校农科大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农业第一线创业,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业型课程体系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本专业基础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也应具有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处理、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业管理能力,更应具有在特定的创业情境下实施创业的决策能力和创业技能。围绕创业能力培养,一方面,结合赣西地区丰富的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资源,我们在课程配置上除开设传统专业主干课程外,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学》、《园艺花卉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增设了现代农业发展技术课程《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农艺设施学》等,从而使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功能上得以延伸;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业理念与案例,如本地区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的典型案例,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上贯穿始终。围绕创业管理能力培养,我们选择设置了《经济管理学》、《农资市场营销》、《推广学》、《农业法规》、《科技写作训练》、《农村土地利用与规划》等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课程内容,而且要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结合创业提出创业管理中的见解。围绕创业决策能力培养,通过《创业实践》课、专业训练、在校自主创业实训及创业实习。创业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决策的实践机会,而且显示了提升学生实际创业决策能力的功能作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创业素质。2.4创业型课程体系技能培养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必须掌握实用的创业基本技能。围绕创业技能培养,强化了专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实训(图2),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是新开《创业实践》课,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采取创业案例文件检索、创业典型调查、创业学习交流、创业设计与实训为实践环节,选择当地奉新县、上高县等地大学生农业合作社创业典型等为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开展创业实践。二是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创业实训,以学生掌握作物生产技能,熟悉生产环节,全面接触生产,牢固掌握作物生产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并融入创业成分,如作物种植技能竞赛中,将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产品销售、效益分析纳入竞赛内容,使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得到创业实训。三是课程教学实习与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安排实践教学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等教学实习,利用万载县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这一本地优势资源组织专业实践,体验有机作物生产创业。四是鼓励学生在校自主创业,自主进行创业设计,实践创业过程,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运作,亲历创业的滋味,收获创业的成果,积累了自主创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综合能力。五是创业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参与创业,接受创业煅炼。

3运行效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