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整合5篇}

文艺复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878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6分钟。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问题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这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的各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这样一个活动过程,我们称之为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在教学上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那些方法,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跟科学家不同的是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所经历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所经历的过程是一样的。笔者认为: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我们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对那些不太清楚的有疑问的地方,逐步明晰,理解清楚,并能用来解决问题,就是科学探究,并非所有的探究都要做实验,也可进行理论探究。中学课堂的科学探究应理解为:含有科学探究过程要素的教学,不搞科学探究的八股文。

问题2:学生有能力进行科学探究吗?

【案例1】在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时,让学生思考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吗?不一会儿,一位同学站起来,用手将钢笔竖直拿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其他同学已心领神会,连我也叹服。

【案例2】在探究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有没有重的物体下落慢的例子呢?”我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后,一位同学走上讲台,他拿出一张纸,撕去一角并揉成团,把剩下的那张纸与小纸团从同一高度释放。

感悟:案例中的学生都不是班上的学优生,但他们是有能力进行科学探究的,其实学生的潜能在于激发,我们要让他们多参与活动,教师要善于引导,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问题3: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课时不够怎么办?

【案例3】在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我没有按照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逐一进行,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有多种方案:方案一:将课本的演示实验所挂钩码改为用两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并介绍改进的优点。方案二:将方案一中的橡皮筋改用弹簧秤。方案三:用两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提起一重物,使其处于静止,再换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该重物。方案四:先用两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一物体,使其产生一加速度,再换用一只弹簧秤拉该物体,使其产生同一加速度。方案五:先用两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一水平面上的物体,使其刚被拉动,记录此时的分力,再换用一只弹簧秤拉该物体,使其刚被拉动,记录此时弹簧秤读数。在诸多方案中,我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后选择最佳方案,由三位学生上讲台演示,得出结论。

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意识。但在教学中应适度探究,能直接得出结论或学生有过类似经验的问题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没有必要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教师可控制探究的要素,也可将探究的任务进行分解,让不同学生分担,也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

问题4:探究活动是否一定要学生全程参与?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教材;设计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38-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去设计初中物理课程。它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保持探索科学、关心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与情感。[1]经过多次修订,初中物理教材的设计已经基本符合新课标对初中物理课程设计的要求。要使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不再流于形式,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特点

1.从教育思想角度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设计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要求符合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关心,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2.从教材内容及学科专业的角度看,新教材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出发点,降低了对物理知识深度、广度的要求,降低了知识难度,注重知识本身与当今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文字表达方面通俗易懂,还多处使用图片、漫画、案例等多种方式呈现,增强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避免使其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以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知识与未知世界的兴趣。

3.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新课标极力要求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使用探究、讨论、实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注重物理教学、物理探究的过程,减轻对教学结果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物理知识,体会、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兴趣和情感。

物理新课标下的教学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它使物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以及应用课堂知识解释、解决生活问题等能力也得到增强。但同时,它也给初中物理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文字叙述过于简略,使重难点不突出,以至于学生每学习一部分知识都需要结合多种参考资料。而学生在搜寻各种资料时,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物理新课标下的教学在减轻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同时,还增加了课余学习负担;同时,教师的课时紧张,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要使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不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生冲突,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不再流于形式,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物理知识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应多与生活实例、探究与讨论、实验、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初学者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提高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

1.小组探究、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探究、讨论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通过探究、讨论让学生发现某些物理规律,同时还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即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注重从学科知识、学生能力的提高、良好兴趣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三方面达到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尽量以生活实例、现象,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可事先将需要研究的内容做出相应的提示,在实施教学之前就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作相应的思考,做到有备而来,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发现、探究、学习身边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初学者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学案教育方式。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即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和载体。顾名思义,它与教案教学过程相比,将教学过程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

学案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学案设计要紧扣新课程标准;②重、难点知识要突出;③学案设计思路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特点;④每个学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另外,初中物理学案教学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需要实施不同的学案进行教学。反之,则很容易让学生刚开始学物理就拉开差距,甚至让其产生厌烦情绪。学案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事先将有关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筛选。

3.实验的教学方式。由于物理课程,尤其是初中物理课程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许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这使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占很大的比例。初中物理实验按照操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教师演示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实验方式。学生实验则以学生自己动脑和动手设计、操作实验为主,与教师辅指导相结合的一种实验方式。实验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重要且为难点,实验操作过程又比较费时,一般情况下,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独自指导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选取实验动手能力强、实验效果好、操作规范的一些学生与教师一起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可使实验能力强的那些学生在指导其他同学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体会、探索实验的过程和意义。

三、结语

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也要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材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经教学实践检验的过程。随着新科学领域的不断涌现,以及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新教材、教学方式在适应、解决现有教材与教学矛盾的同时,也会再次面临新矛盾的挑战。物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之路亦是如此,因此,不断发现、研究初中物理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它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逐步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设计原则

新课改形势下,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学案作为学案教学的载体,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而高中生物这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设计高中生物学案时应考虑学科特点,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这就要求在设计学案时,要注意应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起点,培养他们形成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乐思、易思、会思。在学案中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设置成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新思维,问题的不断出现,促进学生向未知领域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深远、发散的方向发展。例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李克刚设计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循环的过程,设置如下问题:“碳在无机界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形式?大气中的碳元素是如何进入生物体的?在生态系统中首先进入的是哪类生物?又是怎样进入下一营养级生物体的?人呼吸吸入的二氧化碳是否认为已进入人体?”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最后引出问题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二、导向性原则

学案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新课的知识,这就要求学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向,即准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线索、正确的学法指导。准确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的方向,清晰的学习线索为学生提供新课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学法指导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为学生学习扫清障碍。吴江林在研究OAE学案时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行为目标的ABCD模式,如,在“自由组合定律”中设置的目标为:“学生行为主体通过分析实验情境正确地运用遗传图解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目的过程与结果。”在“细胞与能量”中设置了明确的学习ATP的结构特点的学法指导:“动手写出结构简式,分析简式中的每种符号的含义,根据各化学键的稳定性明确ATP的结构特点。”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与正确的学法指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凸显了学案设计的导向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而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理念,因此学案的设置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既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学案中,可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检测题来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例如,薛景艳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案中设计了两个层次:(1)自我检测环节,设置了基础检测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测查点。(2)设置拓展题:“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这部分内容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加深,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作这部分习题,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本设计体现了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原则。

四、拓展性原则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已越来越多地被认可,而当下高中生物教材落后于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生物学科的高考中,更多地体现了以最新的生物科学背景相关的试题。而我们高中生物知识更多的与生产技术、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最先进的生物技术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高中生物学案的设计中,设置知识拓展专题,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问题中,从而更轻松地应对高考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连二中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学案中设计“酶为生活添姿彩”专题:“1.洗涤剂工业:加酶洗衣粉――碱性蛋白酶类,易于洗去衣物上的血渍、奶渍等污渍。2.乳制品工业:凝乳酶――奶酪生产的凝结剂,并可用于分解蛋白质。乳糖酶――降解乳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获得没有乳糖的牛乳制品,有利于乳品的消化吸收。3.纺织工业:淀粉酶――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品的退浆,其中细菌淀粉酶能忍受100~110℃的高温操作条件。纤维素酶――代替沙石洗工艺处理制作牛仔服的棉布,提高牛仔服质量。”通过了解生活中多样的酶来理解酶的特性,使学生学以致用。

五、灵活性原则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他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案作为学生自学的辅助资料,学生在自主使用时,面对枯燥的问题会产生厌烦心理,而高中生物涉及很多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的微观世界的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注意学案的呈现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可结合直观的图表、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在学习原生质层时,先在学案中给出细胞的显微结构图片,让学生填写每个结构的名称,再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图解,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生质层的概念;在学习细胞器时,可以将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展示到学案中,让学生标示每一部分的结构,并引导学生采用表格形式从分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体现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高中生物学案的设计遵循启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拓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教学的四大理念的落实,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据启发性原则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为探究学习提供探究资源。学案的导向性原则为学生把握知识的学习方向,使学生高效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层次性原则的落实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使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而拓展性原则与灵活性原则,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增强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优质的学案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梳理学习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提高生物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案的设计,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伟.生物学科“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法研究,2012,9(02):211.

[2]李克刚.生物学学案的设计[J].教学,2009(06):60-62.

[3]吴江林.OAE学案教学: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2(22):18-20.

生物学科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三门选考科目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以100%、80%、60%赋值折分,共出现54种折分方法,给考生更多选择空间。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

变化一

“五选三”提供更多选择性

此次中考改革,之前所谓“小科”的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给学生更多了选择性。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考方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具体而言,科目可以选择,尊重学生的强项,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同时命题时答案具有开放性。

对于这样的变化,北京109中学校长封学英认为,新中考方案把更多的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兼顾各层面的学生需求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此外,新中考方案中化学和生物合在一起,允许学生在除语数外的5科中任选三科,选项中至少有一科为理科,体现了国家对自然学科的侧重。

变化二

按比例折分让考生不再怕偏科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照新中考方案,考试科目为3科必考加3科选考加体育,选考科目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科中进行选择,其中物理和生物(化学)中选择1或2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中选择1或2门。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成最后分数。三科折算后的实际满分为100分、80分、60分。因为分值折算权重可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折算分也会出现12分的分差。

除了必考的语数外三科,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进行9种科目组合,可以有54种分数折算方式。对此,朝阳区某示范高中校长表示:“以往理科好的同学占优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在其他学科有建树的同学也将有展现的机会。”该校长表示。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中考方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就是支持考生按特长选择多种组合,充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让考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这样一来,考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

变化三

考试分数包含10分的实践内容

记者在新中考改革方案中发现,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的考试内容,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每科均有10分为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表示,每次外出实践都是几个学科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单,保证外出学习有所收获。不过,孙校长称,学校目前还没有成型的操作方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问题,也是学校需要解决的。

据悉,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教委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的新举措,2015年秋季学期共有约43万人次学生参加活动。2016年春季学期自3月17日正式实施,已经有3万余名初一学生来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单位进行科学动手实践。

变化四

贯通培养确保各初中均有指标

根据新中考改革方案,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远郊区和一般初中校倾斜,从而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考提前招生的贯通培养项目指标会分配到各区和学校,确保所有的初中校都有机会获得指标。

统筹计划一、二、三包括的指标也会分配到所有初中,让留在本区读小学、初中的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同时控制示范高中跨区投放招生计划。

变化五

英语考试增两次口语考试机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