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0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9分钟。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1.1山东建筑大学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于2002年9月动工兴建,占地156.72hm2,分一、二期和续建工程,包括27座单体工程,总工程量约为39.62万m2,持续建设周期为两年,续建工程根据发展需要适时推进。新校区工程档案共分为23项,500余卷,分为JJ11综合、JJ12-1设计基础、JJ12-2设计文件、JJ12-3工程管理文件、JJ12-4施工、JJ12-6竣工验收等六个类目,涵盖了所有单体工程从前期规划设计、中期施工建设及后期竣工验收和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如表1所示。山东建筑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之始,就制定了系统的工程档案建设与管理方案,主动引入物联网理念,着力克服档案载体多样化、建档不及时不系统、档案数据共享差等问题,在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颇见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工程档案的归档准确率、完整率和使用效率。
1.2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文章在研究国内外文献及实例的基础上,以工程项目建设的生命周期为依据,针对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工程档案管理的需要,基于物联网的技术,设计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1)纸质工程档案电子化功能目前,尚有很多工程档案的管理仍为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分离,并以人工查询检索为主。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要求全部工程档案以电子化数据的形式存入既定的数据库系统。山东建筑大学在工程档案建档过程中,已对规划设计、管线等功能设计图在存档规划设计蓝图的同时,一并存储CAD文件;验收材料在存档验收报告及支撑材料的同时,一并存储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测或记录电子数据。(2)工程档案智能识别调取功能工程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动议报批、立项审批、勘察设计、生产准备、施工建设、监理验收、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档案信息[9]。工程档案存在于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要求对工程项目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和节点的档案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建立电子识别码或二维码标签,在利用档案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扫描标签的方式自动调取。山东建筑大学对各单体建筑建设全过程档案进行了数据编码,并分类登记入库,为利用物联网进行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建立了坚实的基础。(3)工程档案数据全时分析功能在工程项目提出后,关于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综合设计和建设方案等都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相同性质、相近体量的工程进行对比,并运用云数据和相关算法,对工程项目数据进行基于现实环境的分析,得出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相关数据预测,从而为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提供技术依据。这是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10]。目前,工程档案数据全时分析功能尚处在框架设计阶段。(4)工程档案数据实时更新功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在某一单项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由于方案优化修改、运行维修改造、功能提升等原因,工程档案的数据处在动态变化中,前后数据的更新或实时化显现尤为重要。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所有档案数据均存储于服务器中,能够根据项目进展,实时更新数据,特别是当项目复杂、分期任务繁多时,更会根据时间节点和项目进展阶段将档案数据快速调阅,并能够通过编辑插件调入文件等形式统一将同一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有效保证了工程档案数据的即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5)工程档案业内数据交流功能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产生的档案数据不同,但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将项目进展中所涉及的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交流和转换,从而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有效的资料,并辅助工程项目决策。山东建筑大学在新校区工程建设中,以综合分析工程档案为基础,对新建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例如运用绿色校园理念,建成了国内第一栋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而采用B/S+C/S架构,自主设计运行了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不同行业和项目间的工程档案数据交流和分析,为学校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及监管体系的成功案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6)工程档案项目间数据共享功能如今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建筑功能和用途愈来愈呈现多样性,特别是对于商业、办公等相对造价、出售价格比较高的建设项目,在其决策立项、规划设计等进度中,如果可以参照相似位置、类似环境下不同项目的建设情况,其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也将迎刃而解,项目造价、工程组织等也将更为有序和高效。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项目间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比对,建立相同工程项目一体化的施工进度、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山东建筑大学在新校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各项目单体或施工标段分类管理,以工程档案为支撑,提出统一的人员工作规范、技术和施工标准,实现了新校区建设“工程优质、人员优秀、投资优化”的目标。
2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策
2.1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架构
射频识别和无线传感网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是物联网的两大核心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实物目标进行非接触式识别,简而言之,即能够通过读取物品上的电子标签(条形码、二维码等)进行数据识别和相应的处理。而无线传感网技术是由部署在区域内的微型传感节点组成,以无线网络通信的形式,构成一个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枢[11]。通过将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技术应用到工程档案管理中,即构成了一个由无数档案条目节点组成的在线数据库,管理者或用户可以通过远程终端登录互联网,继而实现对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12]。基于这种标准的层次,搭建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为:每一个工程档案都有一个电子标签,档案库房中有多个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相互组成无线传感网。单一档案条目的插卷、修改、更新都将通过无线传感网在数据库中实时更新,并自主形成一个工程档案云数据平台。
2.2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策略
物联网为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但是,为有效利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档案管理系统,仍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规范相应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1)规范档案归档标准规范的档案归档标准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为了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采集到标准的数据,在新的档案入馆前,需要制定档案编目的标准,包括列别、年份、密级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写入RFID条形码或二维码标签。当将档案信息调入系统时,需要设立规范的审核制度,保证入库信息的规范和准确。(2)规范档案使用标准规范的档案使用标准既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在物联网背景下,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确定电子档案相关档案的查阅权限范围;当需要借出或还回实体档案时,必须扫描档案的条形码,记录档案的转移情况。(3)强化部门间协调沟通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决定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深度。相关部门间不定时的进行业务和技术上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扩大档案信息化的范围,全面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4)强化档案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信息化背景下档案服务的质量[14]。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和理念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理念的理解。
3结语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2016年9月21日起国家颁布了新的《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据粗略统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后,国内运输物流成本至少增加35%……
这让不少物流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合规的范围内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经济效益?技术显然是最佳解决方案。不少物流管理企业开始利用车联网技术对车辆和司机的日常运输行为进行管控和跟踪,从而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对运输成本的控制,提高了车队的管理效率。
汽车已经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入口争夺的焦点,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要靠新技术的应用,车联网应用正处在关键的机遇期。但长久以来,车联网生态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也缺乏具备实际意义的政策性引导。那么处在机遇期的车联网应用是否真的能找到发展的机遇呢?
就在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实施方案》中,我们或许能为车联网的发展找到一些答案。方案内容明确了近期将以三个系统(智能运输服务系统、智能运输管理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两个支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和技术)、一个环境(宽松有序发展环境)作为主要发展内容。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曾撰文指出,智能交通发展实施方案的内容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安排。特别注意了ITS发展的整体性,在智能汽车、车车通信、车路通信、测试检测环境等方面都做了安排。另外为了推动智能交通前沿技术研发和对新兴战略产业支持,还首次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列车自动运行、综合枢纽协同、高速宽带无线互联和高速无线局域网等内容列入ITS发展方案。因此这次的智能交通发展实施方案不仅是近期内国家对ITS的安排,而且为我国未来ITS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方案虽然没有明确的对车联网的发展做出明确判断,但却指出:ITS将更加注重车路一体化、更加注重数据的应用、更加注重载运工具的智能化。同时,这一次国家的智能交通发展实施方案还把先进感知检测系统和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作为近期智能化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状态、交通工具运行、运输组织调度的信息采集,形成动态感知、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控体系。其中很多内容与车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方向不谋而合,由此或许可以判断:随着智能交通系统框架的不断明确,车联网技术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促进,这将加速车联网生态系统的建立,并使之完整性不断得到完善。由此,我们不妨大胆设想:车联网飞速发展的机遇,或许真的来了。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农业物联网优势突出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那么,农业物联网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优势在哪里呢?
据了解,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红外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环境、运输过程、加工条件等进行全方位信息搜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利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化肥、土壤、气温、湿度、光度、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空气组成、pH值、各种养分等进行监测,再结合图像、视频等的采集,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的科学生产水平。
例如,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们开始采用“精确耕种”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使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最佳耕种。
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重要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动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难以有效监控,亟待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控食品在被消费者食用前所经历的诸多环节,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回溯确定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因而也就更容易追查到责任人,从这一点上说,食品安全问题将更容易解决。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农业物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服务系统,它不仅可以推动农业本身、农机、农艺、农技服务的进步,对于农业科学研究也有促进作用。”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文顺认为,农业物联网不仅仅是农业监测控制系统,它更是人机结合的桥梁。
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
“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使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受益。”在2013中国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峰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建谈到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时表示。
而为了把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建设好,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国家开始加强农业物联网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开始大力探索正确的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作、协同的目的。
2013年5月,农业部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中设立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初始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在2013年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组织天津、上海、安徽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天津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是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在天津,农业部、中科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9月就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由农业部负责农业物联网建设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及时总结推广天津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中科院负责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和全面技术支撑,重点在农业普适化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发适合天津本地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平台。而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实施主体,负责已经建成的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平台的营运、管理,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全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各项技术研发、试验,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建设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在上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市农委等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上海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大幕。据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将以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为载体,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家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示范企业、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在农业物联网应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在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管理和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扶持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在安徽,由省农委牵头,省农科院和科技厅共同制订了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方案,并由技术攻关组制订了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工作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徽省农委制订了小麦“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农业种子物联网项目方案。安徽省在各示范县都制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普遍提出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或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选择3~5个产业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在新疆,物联网技术和新疆移动大通信网结合的新科技已在全疆遍地开花。新疆移动发挥移动通信“实时性、个性化、交互性、广泛性”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移动物联网”应用,开通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滴灌等多种农村信息化应用,帮助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同时,通过农信通服务、多种资费优惠,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全疆23个农牧团场、5个地州市的农田实现了田间数据自动采集、全自动滴灌控制。新疆移动物联网技术,正以信息化助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企业先导进入
自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农业物联网由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监控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随着国家对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的建设的重视,一大批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农业物联网领域,携手打造具备专业影响力的交流与分享平台。
其中在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网络供应商正在不遗余力地用网络专线对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支持。
如自安徽省涡阳县被确定为省农业物联网工程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后,安徽移动涡阳县公司为农业园区引入2条百兆互联网专线,并提供多媒体箱、综合机柜、光纤收发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安徽移动设计的移动网络专线和专用数据SIM卡,可实时监控大棚室内温度、湿度和工人作业等实地情况,并实现自动洒水、调温等田间作业。与此同时,移动网络专线还可以时时传递、终端备份留存,使得蔬菜种植从育苗、成长到成熟的各阶段信息和视频资料得到保留。
在农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中,由罗克佳华、中国优农协会、太原、朔州、运城等试点城市正式签订的“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已经开始运行。据悉,该平台是罗克佳华与世界500强公司Intel(英特尔)、IBM(国际商业机器)、EMC2(易安信)开展技术、资金合作共建的一项平台,该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专业为农业等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的云数据中心。
借助于此平台,罗克佳华也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监测、预报等功能。在农产品溯源方面,罗克佳华表示可以通过二维码应用,实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产地、品种、采摘、存储、加工、运输等各类信息的查询,充分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罗克佳华还计划通过实施全程监管、全程溯源,以远距离通信、动态定位、调度管理等技术结合云计算中心实时数据处理与服务能力,构建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
在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的研究正逐渐深入。目前,物联网技术平台与建筑结构、配套系统、新能源与工厂化装备已经成为智慧温室的四大组成之一。据了解,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目前在北京已经建成了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十二五”重点课题《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示范》由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这两项课题的核心即构建智慧温室的核心组成之一的物联网技术平台。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智慧温室生产的不同阶段。在温室准备投入生产阶段,通过在温室里布置各类传感器,可实时分析温室内部环境信息,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在生产阶段,从业人员可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多类信息,来实现精细管理,例如遮阳网开闭的时间,可根据温室内温度、光照等信息来传感控制,加温系统启动时间,可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来调控等;在产品收获后,还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阶段植物的表现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反馈到下一轮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管理,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农业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多个地区的电子标签已经应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比如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标准园的6万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内,蔬菜就用了这样的“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药、灌溉、农药检测等信息都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所有信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每一块牛羊肉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通过层层追溯,可查到牛羊出生、饲养、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以看到这块牛羊肉从繁育到上餐桌所有环节的信息。
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正在与多利农庄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多利农庄庄主张同贵表示,公司正通过生产体系和运输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程智能化,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条形码完全了解其生产、来源和运输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减少农产品的消耗,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还需加力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与应用。近两年,通过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型企业周转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农业领域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
但是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无论是自动化、智能化,还是远程控制,相比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做贡献”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金融不完善、农业科技普及不完善等众多问题也限制了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表示,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开发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国外相比,我国传感器品种不够多,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上,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缺少;另外,在政策方面,各方面对农业物联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人们对农业物联网的认知不足;而在如何确定经营主体,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行模式上,我国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业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通过扎实部署推动“智慧质监”建设,以信息化融合贯穿于质监工作全过程、全维度、全要素,以信息化监管贯彻于各业务、各职责、各主体,全面推进质监工作的数字化、规范化、高效化建设,促进提升了行业监管效能。
构建智慧质监信息化顶层设计架构
2013年初,我局结合交通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对全省交通主管部门、质监机构、在建工程项目和施工监理单位的实地调研,制定了《浙江交通智慧质监建设总体方案》、《浙江交通“智慧质监”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报告》等总体规划和方案,梳理管理平台和政务协同监管应用系统分类,逐步形成系统明晰的“智慧质监”顶层架构,提出了构建一个综合支撑平台,建设一个交通质监数据中心,开发监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指挥决策平台、内部管理平台、政务办公平台五大业务平台的“115”顶层设计架构。总体构想是构建集工程建设状况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在线应急指挥以及监督、管理、服务、政务协同、资源存贮查询于一体的监管指挥平台,为提高监管效能等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从而逐步构建“现场看得见、网上查得实、要素管得住、决策得支撑”的智慧监管体系,实现监管电子化、精准化、系统化、常态化。
大力推印爸腔壑始唷毙畔⒒项目建设
按照“115”智慧质监顶层框架,按年度制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确定推进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在基础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覆盖省市两级交通质监机构交通内网光纤和外网100M电信光纤接入,基本实现质监业务骨干网的建设;2012年度完成应急指挥大屏的投资建设,具备了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并满足了日常办公需要;2014年度部署开展了“机房设施补充完善及服务器虚拟化实现项目”建设,建成系统完备的信息化机房,并配置网络及存储等硬件设备,具备系统运行及数据备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信息化运行保障标准。并在11个地市和义乌市交通质监机构部署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
在综合支撑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开发部署了“智慧质监业务基础平台”,作为基础平台,为各业务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用户权限管理,并涵盖在建工程项目库、单位库、人员库三大数据库,为各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
在监管应用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完成“浙江省试验检测动态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安全和风险隐患管理系统(一期)”系统、“监理标准化系统”、“造价与合同管理应用系统”等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试运行等相关工作;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开展了“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应用”及“沥青混合及摊铺动态质量监控系统”两个物联网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正推进“省交通建设工程检测数据监管系统”和“省交通工程监管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信息采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为监督执法和检测数据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指挥决策平台建设方面,扎实推动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代厅出台了《关于在我省政府投资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中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对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范围、管理职责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同时为确保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全省进行推广实施,我局向浙江电信租用电信全球眼光纤线路作为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网络架构,为后期在全省推广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衢州、台州等市交通质监机构已建设了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其余地市也积极按计划分步推进,目前已实现280多路省管重点工程项目视频整合至省厅视频资源池,完成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
内部管理平台和政务办公平台建设方面,除利用现有的OA自动化办公系统保障省市县三级日常公文办理运转外,依托前期开展的“浙江省交通质监行业基础数据元集”行业数据标准和“浙江省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的流程构建信息化科研成果,部署推进“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整合质量、安全、监理、造价、检测、举报调查及行政处罚等业务功能,形成围绕交通建设工程监督过程为线路的数据、文书、材料为一体的档案资料库,最终实现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目前已开发完成并已在省市两级交通质监机构部署运行。
在物联网试点应用方面,我局根据“智慧质监”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结合我省交通建设工程实际,大力推动应用物联网方式强化项目的质量安全监控保障体系建设。计划构建物联传感网管理系统,总体上实现对检测数据、张拉数据、机械设备和隧道围岩应力应变位移数据、人员定位数据、气象环境等的实时采集、监测和分析预警。物联传感系统拟分批分期推进,目前我局先期针对沥青混合、摊铺、水泥混凝土拌合及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开展应用物联网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并于2015年度分别选取杭新景高速公路(衢州段)、余慈高速公路、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作为试点工程进行项目试点。目前已初步完成“预应力张拉数据管理应用”、“沥青混合及摊铺动态质量监控系统”、“水泥混凝土拌合动态质量监控系统”三大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安装调试、初期试运行工作。目前正针对系统软件平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划2017年着手进行全省推广。
积极组织开展信息化保障课题研究
我局在组织开展“智慧质监”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为减少和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和重复利用信息数据,从2013年起每年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组织开展信息化保障性课题研究,近几年,我局陆续完成了近年来陆续完成了 “交通质监基础数据元结构标准”、“智慧质监云平台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智慧质监云平台基础运维”、“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及业务数据分析”等一批信息化基础研究课题,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信息系统转化。在《智慧质监云平台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依托“交通质监数据元标准”、“交通质监综合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了“智慧质监业务基础平台”的建设;基于“浙江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安全风险隐患管理系统”;基于“浙江交通监理管理标准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监理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在“交通质监监管工作流构建及业务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部署开发了“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通过大力推动信息科研转化工作,为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信息数据归集工作
根据四张清单一张网的工作要求,持续组织推进政务服务网的信息数据对接工作,组织开展政务服务网开放栏目、共享数据归集、行政审批数据对接等具体技术实施工作,完成监理单位资质信息在线受理、在线审批;落实施工安全三类人员与建设厅对接,实现建设厅前置审批数据的共享共用;按照数管中心的数据归集实施要求,梳理归集数据类型,完成全省公路水运工程从业单位、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分类监管信息的数据归集工作,为行业政务信息数据的公开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实施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
根据“互联网+便捷交通”及省厅综合交通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工作要求,结合智慧质监信息化发展方向,按照《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明确交通质监信息化整合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方案。并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现有数据类别、体量;从技术层面制定实施要素,加快推进交通质监行业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建设。数据类别方面,现有交通质监数据主要包括建设市场管理类数据和建设项目管理类数据两大类,建设市场管理数据主要包括监理、检测企业、人员信用信息;安全三类人员信息、市场材料价格、造价信息等建设市场从业企业、人员及价格信息等数据;项目管理数据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物联网采集数据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类数据等。数据体量方面,根据目前系统使用情况,其中用于业务系统运行环境(操作系统、Web服务、数据库等)约1TB,汇总业务数据约200G(不包括视频流数据)。存储环境及存储模式方面,除用于交通内网的系统存储和运行在我局机房服务器,其它各系统均采用租用云服务方式开展运行和存储。
按照积极推进、深度融合、规范应用的基本原则,我局根据省厅要求,于2016年底启动开展交通质监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从技术层面完善“交通质监基础数据元结构标准”,加快推进交通质监行业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建设,完成基础数据的云化工作实现业务系统共享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物联传感系统建设标准研究工作,完成“预应力张拉管理系统”、“施工现场门禁系统”、“水泥混凝土拌和物联网”和“沥青混合料拌和及摊铺物联网质量监控系统”等一批物联传感系统技术指南,引导参建单位开展基于物联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系统,实现施工过程动态数据的传输、存储,逐步形成物联组网;落实《关于在我省政府投资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中推行安全质量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强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视频资源整合,全面实现重点工程项目视频整合至省厅视频资源池,完成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加大政务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实现实时、无缝与政务服务网对接保障公众服务能力,缩短办事流程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针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及优化功能,保障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
七项措施确保“智慧质监”持续推进
有序推进信息化项目的建O和推广运行工作。按照智慧质监“115”整体框架,在交通质监机构部署推广“浙江省试验检测动态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安全和风险隐患管理系统(一期)”系统、“造价与合同管理应用系统”、“交通质监业务工作管理系统”等已建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部署运行工作;同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组织开展“政务服务应用数据采集系统”、行业数据资源目录、物联数据综合采集分析平台、应急指挥大屏升级改造、电信全球眼平台建设等新建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推广运行和建设的同步推进。
加快实施交通质监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根据省厅综合交通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工作要求,结合智慧质监信息化发展方向,按照《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制定交通质监资源整合实施细分方案,完善业务系统资源及数据资源整合的具体技术、进度、资金、建设及运维等方案,确保交通质监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全面推进。
依托云技术组建视频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参建单位在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结合现有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电信全球眼平台租用”)实施情况,持续推进重点视频接入电信全球眼平台,同步研究和编制基于省厅统一视频标准的“云端重点工程视频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利用云平台解决电信全球眼平台接入非电信网络的视频资源卡顿、模糊等问题,实现全网络支撑、标准视频格式支持流媒体转发,逐步代替电信全球眼平台,系统软件功能符合并满足日常监管需求,并实现视频数据接入省厅应急指挥平台。
加快推进物联传感技术指南编制构建物联组网。根据已编制完成的“预应力张拉系统技术指南”和“施工现场门禁系统技术指南”为物联传感组网基石,在全省在建交通工程推行物联传感技术应用,逐步形成物联组网,同步开展“物联数据综合采集分析平台”建设, 为在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进行实时监督并完成物联传感数据备份,为下一步的指挥决策、大数据综合分析提供数据保障。
完善政务服务信息化技术支撑工作。根据省政府的政务服务网、数据归集等统一部署,按照省厅具体实施要求,并根据现有信息化系统、科研课题、技术指南等基础,细划技术方向分解技术目标为业务系统建设提供具体建议和意见;落实与信息化相关的技术问题,梳理业务系统建设思路保障后续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并对相关技术指南及科研成果进行信息化技术实施宣贯。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服务与应用;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最近几年,数字校园有逐步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趋势,这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传统的数字校园是建立在掌握校园虚拟信息基础上的。智慧校园在保留这一概念的前提下,将虚拟校园向实体过渡。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主流方向。
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一种依靠信息技术,将校园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人力、设备、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校园系统。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平台,围绕信息相关性建立起来的,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节点是多平台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这一手段实现各个层面和领域的信息传递,最终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简言之就是促进学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校园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各种方法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其中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技术都是其重要的应用方式。在校园建设的安全防护、网络管理、智能教学、图书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感知、及时反映的信息化校园系统,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
2 智慧校园的特征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区别是什么?有观点将智慧校园看作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校园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将数字校园当作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强调网络技术设施的建设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在网络基础设置的支撑下奖励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园内的数据传输畅通。以校园一卡通为例,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实现智能化管理;其次是感知化。感知化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图形识别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全新特性,他可以帮助管理者将教学、科研、生活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感知化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校园管理工作的统一,提高整体管理效率。比如教室照明可以根据学生人数自动调整。第三,互动性。智慧校园可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使其联系更加紧密。比如校务管理平台就集成了网络、手机等多种通信功能,并且实现了语音通信功能,可以再校方与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了三方之间的沟通效率。最后是灵活性,因为智慧校园建立了无线、有限双网,并且实现了双网无缝衔接,因此其网络设施的基础条件是十分完备的,不仅网络容量大,而且具备了很强的拓展性,后续的客户可以自由的接入网络而不会受到容量和接入方式的限制。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时灵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 智慧校园的内容
3.1 智能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前提条件,因为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是智慧校园的必要条件。硬件设施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硬件设施在物理空间上上应该确保覆盖全校园的范围,既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也要涵盖生活区。此外,网络硬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性,随着校园建设的推进实现网络覆盖的跟进,确保智慧校园建设无死角。
3.2 云计算平台
智慧校园之所以能体现出智慧性,其根本原因是它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而这个处理系统的核心就是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具有信息传输效率高、硬件集成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三大特点,它可以利用网路技术将不同的计算处理器和存储单元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计算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3 构建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与物之间互联的网络,物联网的定义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首先,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的,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功能拓展而得到的信息网络系统,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平台。
4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
4.1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早在2010年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就已经确立建立智慧校园的目标:首先是构建智慧的校园环境,以物联网作为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打造一个教学、科研和生活一体化的智能校园环境;第二,向全体教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第三,提升管理水平,在智慧校园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为学校开展体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提高决策水平。决策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数据的准确度,智慧校园可以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第五,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智慧校园里将不同的系统平台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在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且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最终实现提高教育及科研水平的目的。
4.1.1 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考勤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等。
4.1.1.1 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校的食堂管理系统中,师生每人拥有一张“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户信息。食堂的所有窗口都安装了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与系统数据库建立通讯链接,实现远程数据查询功能,在学生购买饭菜时自动查询一校园卡内的余额,并按照消费金额在卡内消去相应的数额。数据库可以将每一名学生的注册信息储存起来,为管理者对食堂消费数据进行查询提供便利。
4.1.1.2 浴室水控管理
浴室实现了用水自动控制,这一功能也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其主要的过程是将校园一卡通的电子卡放在浴室安装的读卡器感应区,然后同样可以显示出校园卡余额,刷卡之后可以自动进入消费状态。消费分为及时消费和流量消费两种模式,所谓即时消费是在读卡之后立即出水并按照出水量计算费用,而流量计为需要安装流量计,流量计对一次使用的总流量进行统计并将其作为计费标准。
4.1.1.3 考勤管理
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在耗费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该校通过在教室中安装读卡器,在每次上课前学生都必须刷卡才能够进入教室,读卡器可以将学生的刷卡信息发送到远程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接收到刷卡信息后,将每一次刷卡行为保存着数据库中。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查询考勤急了,对任意一节课中任意一名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实时监察,还可以对一段时间内的考勤情况进行统计。整个学期的出勤情况可以按照学生或者课程名称进行历史统计,为教师开展考勤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大量时间。
4.1.1.4 智能照明
校园照明设施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实现所有灯具的远程监控和操作,教室照明和路灯按照总控制室的远程操作命令实现开关控制,而灯的开关状态也将传回控制中心,通过照明强度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比如可以通过监控教室的照明强度来控制室内照明的开关状态,如果教师内没有人,则可以通过远程信号自动关闭照明系统。
4.1.2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包括日常教学、智慧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等。
4.1.2.1 日常教学
利用物联网技术,该高校建立了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 评价和考核系统,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首先,物联网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2.2 智慧图书馆
通过物联网技术,该校实现了图书馆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以智能书车为例, 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通过智能书车可以实现图书信息远程查询、自动定位、文献架位信息导航等功能。智能书车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将书籍放进车内,读取书籍信息并与书架信息进行对比,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4.1.2.3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利用阅读器地获取存储实验设备的基本属性等信息,学生可以实验室内通过电脑登陆网络,获取实验的操作流程,操作难点等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可以通过远程信息系统发出自动警告并切断实验过程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实验过程的全部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并提供给实验者,以方便实验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进行改进。实验室内还安装了智能插座,智能插座除了提供传统的电源更能够之外,还可以将实验设备的耗电量反馈给管理者,使管理人员国力能够通过控制插座的开关动作来完成实验室的能耗管理。
4.2 案例分析
以智慧校园在以上案例中高校的应用与服务可知,智慧校园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实现校园服务的智能化,物联网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信息共享,将全校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全天侯、全方位的进行互联共享。海量信息通过物联网的整合能够推出新的信息,从而提供智能化的服务。智慧校园的建立为师生开展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但智慧校园在高校中应用的与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建设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是师生隐私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跟踪用户的行动、习惯以及偏好等,信息资源及师生隐私如何得到保护成为创建智慧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物联网如何维护、如何管理、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问题。
5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校园,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通力合作,使智慧校园的建设日趋完善,突显校园信息化的魅力和物联低碳的生活乐趣。
参考文献:
[1]“数字学习与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举行[J].教育学报,2012(2):99.
上一篇:物联网工程施工方案{整理5篇}
下一篇:物联网专业培养方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