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优选5篇}

墨色添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067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3分钟。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一、目前残疾人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如果按三口之家算,平均下来5个家庭中就会有一个家庭中有残疾人。残疾人数量多,目前全国各级残联的管理工作人员特别少,为残疾人建立档案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不少单位只是对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登记记录,残疾人档案管理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从1991年开始,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各级残联也会举行相应的活动,这部法律实施超过20多年了,但是不少残疾人并不知晓。各级残疾单位举行一些就业培训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卑不愿意接触社会,而残联只对前来登记的残疾人进行登记管理,没有对所有的残疾人进行有效的登记,残疾人的整体就业率情况也无从知晓。这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关爱残疾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残疾人口基数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残疾人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整体状况的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建立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档案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培训就业档案能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就业需求,便于相关残联单位针对残疾人的特点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来提高残疾人劳动技能,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制度,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三、如何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档案管理

(一)残疾人管理部门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各级单位要重视残疾人培训就业档案管理,残疾人档案涉及了残疾人各个方面:就业档案、培训档案、残疾证、健康档案等,加强对档案的管理能够方面残联日后对这些培训人员进行跟踪,也方面工作人员的查询。为了加强残联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政府部门应该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残联单位的考核目标上,让他们从心里上重视。

(二)残联向社会各界加强对残联的宣传力度

定期组织各级残联的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社区、下乡对残疾人一些基本权利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从而打消心里的疑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中来。为了建立完整的档案系统,工作人员要做摸底调查,对残疾人的家庭情况、残疾等级、以及心里特点、就业意向、技能特征等进行了解登记。

(三)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系统

随着电脑的普及,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慢慢的走向自动化、网络化,这也给残疾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各级政府和单位在网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站,国家政策信息也会定期在网上公布,企业单位招聘信息动态也能够即时了解,这也给残疾人就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利用网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把残疾人的就业信息以及相关技能在网络的有关平台进行展示,方便各用人单位进行查找,这样能够增加残疾人就业的机会。

(四)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定期组织残疾人培训就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举办相关的座谈交流会,大家在会议上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如果有哪些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也可以在会上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能够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大家工作的效率。建立完善的残疾人档案管理制度,制定管理规则,可依据档案部门的《归档文件管理规则》,结合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档案制》,确定档案管理范围、划分保管期限,从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档案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以及财政单位每年对县市单位的残联下拨残疾人就业管理保障金,设置相关的管理档案工作岗位,给予一定的工资标准,由专人进行统一管理;或者可以进行一些培训,聘请残疾人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档案。这样不仅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也解决了一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如果没有物力以及人力的保障,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档案的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实施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有利于帮助残疾人提高高科技水平,逾越自身心理障碍和社会偏见的鸿沟;提升社会对残疾人进入高科技领域就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改变和消除社会陈腐观念;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充分调动残疾人进入高科技领域就业的新模式;特别是有利于残疾人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层次和社会地位;提升残联系统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任务目标

(一)培训目标:五年共培训残疾人学习IT、动漫、机械制图等技能总数为800名。其中高端培训30名(2007年、2008年、2009年各10名),中端培训50名(2007年10名、2008年20名、2009年10名、2010年10名),低端培训720名(2007年100名、2008年300名、2009年200名、2010年120名)。

(二)就业目标:

1、落实对34-50个合作单位(社会用工单位)招聘残疾人劳动就业岗位开发。

2、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创业372名。其中高端就业22名(2008年6名、2009年6名、2010年10名),中端就业30名,(2008年10名、2009年10名、2010年10名)低端就业320名(2008年100名、2009年130名、2010年90名)。

(三)提高4个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区、市北区、李沧区、市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项目经费

(一)项目经费420万元

(二)经费来源

1、李嘉诚基金会捐款60万元。

2、市及各区市政府配套资金360万元(含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府的优惠补贴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用人单位投入资金)

(三)对资金的使用实行专项管理,单独建帐、独立核算、专款专用。随时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四、措施

(一)纳入政府计划实施,加强组织协调

1、成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部门及残联相关人员组成的督导组和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评审评估委员会,负责督导、规范项目管理及评估工作。

2、成立“**市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领导、规划、管理、检查、督促项目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落实项目专项资金的匹配和使用,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市及各区、市残联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制定本级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实施方案;开发社会用工单位劳动岗位;为残疾人提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个案管理);探索开拓残疾人进入高新科技领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新模式;落实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科研课题目标。

(二)明确任务目标

在市残联的领导下,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将任务指标按年度主机分解下达到各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明确职责,严格目标管理。

(三)做好项目执行基线和实施终线的统计工作

以残联基层的乡、镇、街道和区、市就业服务机构为统计单位,认真做好项目执行基线和实施终线调查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四)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的力度

1、自觉接受上级的检查,接受中国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管理委员会、专家督导组、项目办公室和项目组的指导、监督、评估,不断改进和提高实施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的工作水平。

2、发挥信息网监控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建立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数据库,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管理。

五、具体做法

(一)广泛宣传

搭建媒体宣传平台,宣传信息,制作专题页面,发挥公益广告作用,使更多民众了解残疾人事业的现状和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营造社会认同、接纳残疾人和“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积极宣传高科技助残就业的理念,提高“以人为本”的残疾人就业工作水平。

(二)实施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准备工作

1、根据项目受益残疾人员的选拔标准,筛选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扶助的受益残疾人。筛选工作由12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每年10月按照下年度培训总数多10%的数量完成受益人的筛选工作。

2、配备辅具。为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扶助的残疾人配备参加培训学习必须具备的轮椅或拐杖、助视器或助听器。

3、为残疾人建立就业服务档案、签订助残协议。区、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为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扶助的残疾人建立就业行为观察追踪服务档案,实施个案管理;签订社会志愿者、残疾人亲友、社会用工单位三位一体的扶助残疾人就业服务协议书。

4、落实残疾人求职期间的生活保障。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扶助的残疾人,帮助衔接和协调落实残疾人求职期间的生活保障。

5、加大帮扶力度。要多渠道多层次的争取资金,支付或补贴残疾人培训经费、培训期间伙食和住宿补助、优秀学员奖励经费等资金。

(三)为用工单位提供服务

提供针对;指导招聘方法;落实岗前培训补贴;落实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落实改造设施设备补贴;为残疾人营造就业环境;协调残疾人和用工单位处理好劳资关系;建立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制度。

(四)培训工作

1、培训机构:根据用工单位提出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在行政辖域内面向教育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残联系统及社会用工单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确定热心帮助残疾人、用工单位认可的单位(或机构)为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的定点培训单位。

2、培训方式:坚持方便残疾人和为残疾人服务的原则,选择残疾人随班就读、培训机构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网络教学、分散培训(行动不便的重残人)等。

3、培训时间;

低端(IT、动漫、机械制图)单项培训为2个月。

中端(IT、动漫、机械制图)单项培训为4个月。

高端(IT、动漫、机械制图)单项培训为10个月。

4、坚持“订单式培训”、“订单式培训认证考试”。

5、组织复合培训,未实现就业、创业的按其意愿和条件,落实“复合培训”(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就业工作

1、和匹配求职、招聘信息。通过海报、广告栏、活页夹、大屏幕、计算机终端、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残疾人劳动者求职信息和用工单位招聘信息。

2、对残疾人求职指导。

(1)为残疾人指导设计求职计划和职业康复计划,提供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咨询服务;提供招聘岗位信息咨询服务;提供维权知识的咨询服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鼓励残疾人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2)为残疾人介绍集中就业、分散就业、个体就业等就业形式的招聘岗位;介绍用工单位提供的就业或扶持创业项目、组织起来就业、重残人家庭劳动项目;介绍新开发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季节性、临时性的就业的劳动工作岗位,供其选择。

3、通过推荐介绍和现场招聘的形式使其就业。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一、区级重点工作:培训、就业工作

按照目前存在的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认真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加大残疾人就业安置比例。并采取集中培训和零散式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残疾人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就业,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1、四-五月开展残疾人培训需求摸底调查,结合培训意向调查情况,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工作。

2、六-十月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协调落实工作,对有培训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组织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技能,计划完成培训残疾人20人的工作目标。

3、通过培训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区人社局要在残疾人安置及自主创业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的倾斜,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或培训后就业,不断残疾人提高家庭收入。年内争取完成7名残疾人就业任务。

部门重点工作

(一)康复工作: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完成残疾人体检、精神病服药补助和住院补贴、0-14岁残疾儿童救助、辅助器具和肢体、智力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

1、3月完成听力残疾人员装配助听器摸底工作。

2、4月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的摸底工作。

3、5月完成听力短信补助人员的摸底工作。

4、6月完成0-14岁残疾儿童救助的摸底工作。

5、7月完成机构和居家托养人员摸底名单。

6、8-9月份完成暖气费和物业费补贴摸底工作。

7、10月份完成精神病服药补助和住院人员名单摸底工作。

8、11-12月份录入康复统计快报、年报和相关台账。

(二)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

1、一月份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人员培训。

2、二至三月份按照户口所在地原则核查基础信息并入户调查登记。

3、四月份将入户调查情况录入数据上报市残联。

4、五月份总结阶段。

二、提升工作计划:残疾人康复训练志愿服务

1、二至三月份完成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人员摸底调查,分类汇总,康复训练手册的编制工作。

2、四月份协调卫生局指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残疾人康复训练个人训练计划及康复训练内容。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既然要谈标准化,第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就是何为“标准化”?在文献中可以查知,所谓标准化通常“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而当涉及服务领域时,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服务的过程,则可称为服务标准化。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中,我们又可以细分为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公共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和设施设备的标准化。

那么,问题又来了,实行标准化管理又会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带来哪些帮助呢?

从残疾人标准化建设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管理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建设上,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服务设施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我们可以对服务设施的水平有一个具体衡量标准,而通过制订不同层级的残疾人社会服务设施标准,更可以缩小各地区之间服务设施的差距,使各级财政收入的投入有据可依,并且使各种服务设施做到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建设。

在对硬件的水平有所提升外,标准化管理对于软件的质量也有所促进。特别是针对当前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现状,标准化管理可以对残疾人服务业中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制定各个岗位的职能规范,明确残疾人服务机构、编制和职能,解决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所谓“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也正是此理。

除了微观层面的推进,伴随着标准化建设的开展,其对宏观方面的影响也将会逐渐显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缓解目前残疾人服务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对于任何一种社会服务来说,衡量其是否实现了均衡,都必须建立在某种标准之上,因此,要实现残疾人服务均等化,就必须建立残疾人服务标准,通过对残疾人服务水平、范围、均等化程度做出一个基本参照,残疾人就可以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政府在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城乡差距,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由于在实施标准化过程中采取了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制度方法,可以对服务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避免服务的低效与落后,从而实现残疾人社会服务过程的规范化运行。

当然,理论的分析再详尽,也不及实践来得更为有力,我们不妨由此转入现实,从成都这一窗口探去,看一看这里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整合:将理念引入其中

说起来,“标准化”的概念看似陌生,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鲜见。在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标准化的痕迹,统一的着装、规范的用语等等,这其实都是一个个标准化的细节。而对残疾人工作来说,标准化工作主要集中在辅助设备的技术标准制定,在服务管理方面还没有制订任何标准。但是,在“两个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许多工作已经隐含着标准化的影子。如残疾人评定标准的实行实际上为标准化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而像对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面积、对无障碍设施设计要求的规定,其实也是在实践着设施设备标准化的要求。因此,如何将标准化的理念串引到当前残疾人服务的具体工作之中,就成为我们未来标准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成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对标准化理念的贯彻。如我们走访的成都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涵盖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残疾人图书馆、残疾人综合运动馆等多种设施,首先在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上达到了要求,从而为改进残疾人服务质量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在服务管理上,成都同样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范雄,是一名脑瘫残疾人,喜欢计算机的他经常会设计一些自己的网络作品。然而苦于学习渠道的狭窄,范雄的技术却一直没有多少提高。在得知市残联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后,范雄按照要求将自己的资料和学习需要报送到了街道,并通过区残联送到了市培训中心。没过多久,范雄收到了培训中心的通知参加了网页设计培训班,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创意工作室的当家人,业务范围也已经遍布全国。

范雄实际上是成都市残联在推行培训就业方面标准化建设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成都市残联结合本地IT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开发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平面设计、网站制作、影视动漫等一系列培训项目,对全市有就业需求和相应潜质的残疾人实行高、中、低端分层次培训。在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把握上,市残联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如在报名条件上,从户籍、年龄、健康状况、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在报名程序上,则按照由街道社区村残协,到区(市)县,再到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层层核查。只要残疾学员符合条件通过审核,就会在培训中心接受全免费教育,按照短、中、长期不同的培训目标进行培训;当学员学习完教学规定的全部课程之后,经过考试合格会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令人注意的是,职业培训都是针对相关企业的需求开展的订单、定向或定岗培训,这不仅从一开始就解决了残疾学员的隐忧,也使培训从市场角度接受到严格的检验。

如果说对IT技术培训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的“含金量”,那么结合地方优势和残疾人的个体实际设立的竹编、藤编、蜀绣、景泰蓝工艺画的手工艺品培训,则是降低了残疾人的就业门槛。在手工艺品培训中,市残联除了对培训人员的条件和产品未来的出路严格把关,更加重视对培训过程规范管理。以郫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蜀绣创业工作培训室为例,培训室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间艺人、行业能手和高级技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对学员进行能力甄别后进行编班,继而进行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的教学和管理,并对学员学习的全过程建档,将每名学员当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成绩、优缺点记录在案,并逐一交换意见。通过这样细致的管理,学员素质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而其创业增收的愿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资源整合加规范引导,成都市就业服务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就这样逐步展开,这看似简单,但却让我们在这有条不紊的运行中,看到了一种崭新的气象。

提升:从标准化到差异化

其实,对现有管理方式、资源条件的整合利用只是标准化管理的“初级阶段”。因为从当前的残疾人服务现状来看,我们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发展还很不平衡,设施设备也较为落后,服务内容和质量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服务提供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制度化管理,这就导致了残疾人真正享受到的服务非常有限,质量也受到较大限制。通过对现有管理方式、资源条件的整合利用,可以在资金投入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服务处理速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利用及效果的最大化。

然而,残疾人服务的标准化也并非纯粹的标准化,而是相对意义上的标准化。标准化实际上是相对的,这是由残疾人服务对象的类别多样性和需求多样性决定的。残疾人服务应当在推进残疾人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注重差异化的服务,日常服务及管理应当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注重实施“差异化服务”,这样才可能更大程度地为残疾人谋福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服务的差异化,实质就是在实施残疾人标准化服务过程中强调服务对象的细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多样化、服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针对残疾人不同的需求和需求的不同层次予以个性满足,这项服务实际上是标准化服务的一种提升。

在成都的走访中,有这样一个平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成都市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是这样运作的:先由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专职干事、专职委员入户走访,调查残疾人的个体要求,然后市残联再在这些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涵盖70余项需求的帮扶方案,再由专干专委根据该方案每年逐户登记,由于每户的方案实施情况都会上传到网上,市残联还可以随时对残疾人的帮扶发展进行跟踪。这一做法实际上正解决了“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问题,由于该方案是在残疾人个体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它最先顾及到残疾人的差异化需求,而归纳整理后的帮扶“菜单”,则是为需求确定了标准,提高了方案实施的效率。此外,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实施又将标准化管理的触角伸向了残疾人服务的起点――残疾人需求,从源头确立了标准,进而为今后服务的落实确立了目标。

当然,个性化服务平台只是“标准化”与“差异化”融合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探索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要实现标准化与差异化的合理均衡。还需要注意对业务流程、监管、考核指标等确定;对哪些权利需要集中,哪些权利需要下放,以及弹性空间有多大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好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服务,继而实现残疾人服务的精细化,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不同残疾人的社会服务需求。

模块:从“阳光家园”开始

在残疾人服务标准化的建设中,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恐怕是制约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很容易理解,残疾人服务涉及残疾人的各个方面,如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扶贫、文化等等,倘若对每一领域的每个细节都采取“标准化作业”,所需要的资源、时间都是极难把握的。那么,有没有可能选取一个切入点,以此对“标准化”管理的细节予以完善呢?在成都的采访中,记者就这个问题与成都市残疾人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课题组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立雄副教授进行了交流,他提到接下来将选取“阳光家园”对标准化管理的细节进行完善。

“‘阳光家园’现在已经逐步具有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接下来需要在一些工作、技术、考核等标准上继续完善,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杨立雄副教授介绍道。

的确,在我们的走访中已经能鲜明地看到“阳光家园”中所具有的标准化思维。如郫县的残疾人阳光家园,已经形成了以智力、轻度精神残疾及重度肢体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日间托管、康复训练、辅助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思路。在这里,残疾人将围绕生活自理、就业训练、融入社会的目标,进行家园训练、就业训练、辅助就业及公开就业训练等,并从申请受理、入训评估、计划管理、定期回访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而使“阳光家园”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可以看到,“阳光家园”的生活中涉及到残疾人康复、就业、托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阳光家园”实行“标准化”运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标准化”对于残疾人服务的诸多方面产生的功用。

其实,“阳光家园”的这种尝试,用“模块”一词来表述可能更为恰当。“阳光家园”实际上是多个模块的拼合,如康复的模块、托养的模块、就业的模块。我们通过为“阳光家园”里的每个模块制定详细的技术、管理标准,探索每个模块在“阳光家园”中的具体运行状况,可以收集到更为翔实的数据。当确定不同模块能够稳定运行时,我们就可以将这套“模块化”经验的范围进一步推广、扩大。

“目前我们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就从现有的制度建设来看,‘阳光家园’还缺乏标准化的制度,如‘阳光家园’的建设标准,‘阳光家园’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程序的标准规范等。”杨立雄副教授这样补充道。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我们对“阳光家园”这样一只“麻雀”剖析观察后,就不难明了“标准化”脉络的运行,也不难明了“标准化”精髓的效用。

从成都归来数日,我们的思索却始终没有停止。因为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愈加发现“标准化”之路的漫长。像怎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推动服务标准化工作、怎样保重标准化的资金来源及使用、对什么内容制定标准、如何能够推广标准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也将贯穿于我们对“标准化”探索的全程。

思索之余,我们也足以欣喜。

残疾人就业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目前就业四问题

驻马店市有60万残疾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25万人。残疾人就业主要有3种形式: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分散安置就业。在各级党委、政府努力下,残疾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制约,残疾人就业也存在突出问题:其一总体就业水平低。许多福利企业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下,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其二残疾人教育和培训状况不理想。传统就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收入较低。其三就业扶助制度不健全。许多扶助措施不到位,限制了扶助制度作用的发挥。其四部分残疾人就业观念有待提高。自卑感强,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

以培训促进就业

省委、省政府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纳入2010年河南省10项民生工程,制定印发了《2010年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经济欠发达,劳动力供大于求。只有走“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实现脱贫”的路,才能有效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加大行政扶持力度。就业扶助既要靠法律规定,也要靠切实组织落实,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协调,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形成合力。其次,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加大违反按比例就业政策单位处罚力度。再次,落实优惠政策,使就业残疾人及福利企业及时享受优惠。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范围。县区残联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全面开展培训状况调查,建立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实现管理服务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同时,把信息网络延伸到村、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及时组织残疾人就地、就近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就业援助,满足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

针对残疾人的特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结合市场需求,按照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类培训。对农村残疾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对城乡残疾人,开展适合特点的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学习时间不很长的实用短训;对重度残疾人,通过培训家属或亲属,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带动全家脱贫。对年龄偏大、能从事简单劳动,或已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开展以政策法规、就业常识、礼仪服务为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就业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根据有创业愿望的残疾人的素质和文化、技能水平,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创办企业,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开展定向培训,获得职业资格直接输入用人单位。

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较低,残疾少年儿童失学率较高,是制约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力促进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就业并改善就业结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