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优选5篇}

雨后彩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54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全面发动,全部开展,全员培训,全力以赴,确保区实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各项工作标准。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街两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形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区财政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加大投入,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全面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2、坚持全面、规范的原则。全面设计,统筹规划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

3、坚持社区康复的原则。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区康复上,重视社区康复,形成“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管理完善、指导和服务统一协调的基层康复工作体系;

4、坚持全面康复的原则。以医学康复为重点,兼顾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5、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区、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投入,全面覆盖,最大限度地扩大残疾人康复的服务面和受益面。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街道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徐明晶担任,副主任由杜东担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创建的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2、成立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办公室

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副区长、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谷孝红负责审评工作。成立由区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和公安分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审评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残联,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残联副理事长杜东担任,副组长由区残联综合科科长陈亚文、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刘玫、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封贺才担任。

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推动落实《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要求,参与审评工作,做好日常督导检查。

区审评办公室在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审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审评,并承担审评工作培训及审评相关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与保存。

3、成立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

由区卫生局和残联负责成立由康复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统计学、社区康复学、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承担本区相关工作。

各街道亦应依据上述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四、工作目标

到年第四季度,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得到康复服务,首批达到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标准,提前实现我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使9274名残疾人得到有效康复服务。

五、标准与条件

(一)标准

1、工作标准

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实施;

2、审评标准

依据《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年)》确定的14大项21分项指标,逐项评价计分,不得漏项,总分为100分,最小分值差为0.5分。审评总分≥80分为“实现目标”;60至80分(不含80分)为“基本实现目标”;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未实现目标”。21个分项指标中,有5项为“0”分的,也视为未实现目标。

(二)条件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区、示范街道,应具备以下条件:

1、强化责任。各街道、各有关部门重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区、示范街道创建工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街道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正常开展。

2、机构健全。建立并完善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区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健全,街道配备社区康复指导员,社区普遍建立非盈利性质的残疾人康复站

3、社区康复工作全面开展。区所辖社区100%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工作,社区康复站(室、点)设置和康复协调员服务水平能满足辖区内残疾人康复需求。

4、康复人员全员培训。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开展各级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培训率达100%,培训合格率不低于95%。有康复需要的残疾人及家庭康复知识普及率达100%。

5、服务内容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普遍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档案,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率不低于残疾人总数的60%,社区康复人员能够有计划地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转介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

根据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的通知》和省、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达标县(市)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结合我区实际,由区残联牵头,区民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讨论制定区创建工作方案,完成时间为年9月21日。

(二)动员部署

由分管副区长、区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对参与创建活动的相关部门和街道作动员部署。

(三)组织实施

年9月15日至年11月30日,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组织实施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1、各街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制定开展创建工作的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在年9月底,将方案和领导小组名单报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区民政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计划,指导街道、社区做好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康复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区卫生局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卫生工作计划,按照中国残联卫生部[]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的要求和创建工作标准,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并进行质量监控;区残联要将创建工作纳入区残疾人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创建工作的实施,对街道、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

3、区内挂牌的各康复机构,要依据本次创建工作的要求,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康复机构对社区康复的带动、示范、指导和培训作用。

4、参与创建工作的各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积极主动地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确保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5、创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相关部门、各街道、各社区一把手为本次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力亲为,组织落实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四)检查督导

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参与创建工作的各街道、各社区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检查指导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自查总结

年10月30日前,参与创建工作的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目标、责任分解表》、《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指标、任务检查表》,完成自查总结工作,接受区领导小组的检查,区领导小组将于11月中旬完成检查和自查工作,并写出自查报告。

(六)申报验收

年11月20日前,向省、市“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达标区市县培育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做好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工作。

七、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评工作办公室、审评工作技术指导组严格履行职能,形成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三个工作网络。一是组织管理网络。(1)各相关部门要实行目标管理,按各自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2)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将此次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区残疾人康复办公室要切实发挥作用,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指标,协调相关部门,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康复站、点,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实施康复训练,为康复训练对象提供康复服务,并进行康复工作的统计检查。(4)街道理事长负责创建培育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5)社区设社区康复协调员1名(须持有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证),会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信息采集,建立康复档案,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转介服务,协调社区有关机构、相关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的支持。二是技术指导网络。(1)建立区级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确定相应医疗机构为各类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整合和有效利用我区在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建立的10个康复机构的资源优势,培训技术骨干,深入社区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各级康复机构要面向基层开展康复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积极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衔接顺畅和效果明显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网络。(2)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康复站,履行“六位一体”职能。明确经培训考核取得任职资格的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区康复指导员(可以兼职精神病防治医生)1名。配置30平米以上康复训练场地并挂牌,同时匹配一套康复器材。其主要职责是在自身开展康复服务的同时,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指导。三是训练服务网络。(1)建立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为基地,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形成一个分工合作、比较完整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就地就便、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2)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实行创建工作责任制,依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明确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由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检查督促。

2、搞好培训。采取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多级培训的形式,提高康复从业人员和残疾人对康复工作应知应会能力,提高社区康复质量。一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由区康复办负责组织实施。培训的重点是:康复工作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基础康复训练常识;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服务记录的填写和评估方法;康复器具使用及咨询转介服务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事参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培训记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培训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是: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的方法,康复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功能评定、训练计划的制定、评估,训练技术、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以及训练器材的应用等。康复指导员的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120学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记录。三是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内容是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康复需求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科学的康复训练和评估方法、康复器械的使用以及康复表格的填写等,使其能直接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社区康复协调员上岗前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需持证上岗。四是残疾人亲友、助残志愿者(义工)的业务培训。残疾人亲友是不可忽视的支持力量,康复助残志愿者是康复员队伍有效的补充力量,但必须经过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康复成效。主要的培训内容是区分残疾的程度、残疾人的心理、残疾人的家庭护理、康复服务的内容、康复训练的方法和训练器具的应用等。

同时要保持基层残职干部队伍、从事康复工作管理、技术人员和社区专干的稳定性,确保康复工作保证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作用。社区是开展本次创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为此,必须做到:(1)街道、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根据创建要求,配备和调整好管理人员;(2)建立健全社区内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器械和活动的场所;(3)了解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筛查;(4)开展康复服务,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指导;(5)开展康复知识宣传和整改工作。

4、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作用。(1)对所辖社区残疾人进行健康档案的建档、管理和应用,通过残疾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及时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和康复需求;(2)做好各类残疾预、检测和跟踪服务;(3)为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提供“送康复服务上门”、心理疏导、基本保健知道介绍、康复方法传授和转介等服务,做好服务记录,康复效果评估。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依据《__市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办法》,__区下发《关于开展__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的通知》,标志着__区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实现全市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服务流程。

1、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服务对象新增加视力类,服务涵盖各类残疾少年儿童。补助金额由5000元/人提高到1.2万—2万/人。转介机构多达60余家,真正实现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今年共完成61名肢体残疾儿童、124名自闭症儿童、40名听力言语儿童和89名智力残疾儿童,共计314名残疾儿童的申请、转介和康复服务。

2、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补贴服务。听力残疾少年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实行产品政府采购、定点医院植入手术与自行选购、责任自负相结合,自行选购补贴8.5万/人,极大的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共6名儿童申请该项目,已完结4名儿童的申报流程。

3、人工耳蜗配件补贴服务。为保证植入手术后耳蜗的正常使用,按照5000元/人标准,补贴耳蜗配件的升级、调试及电池等配件更换等所需费用。共21人申请该项目,并完成审批报销流程。

4、保教费补贴服务。加强残疾儿童入读普通幼儿园的保教支持,为在幼儿园接受全日制康复教育的残疾儿童补贴5000元/人。共55名残疾儿童符合条件,已完成审批报销程序。

根据《__市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工作方案》的要求,__区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区、街道两级家长培训工作。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家长培训学校工作。分别在__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和__区慧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成功举办4期家长培训班,邀请__两地多名专家学者为家长们讲授了自闭症康复适宜技术相关知识。培训有助于提升家长的康复意识,重建他们的康复信心。

2、提倡咨询服务与培训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丰富培训工作的内容,吸引更多家长参加培训活动。__区推进咨询服务与培训同时开展的模式。2015年5月15日,在区残疾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举办第二期残疾人家长培训学校讲座,培训班邀请__市康复医学会会长王玉龙教授讲解《残疾人社区康复知识》和市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评测部的负责人黄河主任讲解《残疾人辅助器具知识》。现场还有__深田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小龙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培训,让更多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掌握了专业的康复知识,为残疾人开展家庭康复奠定了基础。

3、借助精神卫生日活动平台开展家长培训工作。世界精神卫生日区残联邀请区慢病院心理咨询师为残疾亲友讲解心理康复相关知识。

4、注重街道家长培训室工作。第三季度分别在四个街道家长培训室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辅助器具的认识,增加辅具使用率。内容包括辅具需求识别、申请流程了解、辅具使用训练等。

依据《__市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__区巩固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试点区的工作成果。为低视力残疾人提供有效全面的康复服务,康复部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做了以下工作:

1、组织人员参加__市视障康复人员培训班。共组织8名人员参加市残联举办的视障康复专业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掌握低视力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流程、低视力及社区筛查方法介绍、低视力康复评估和视障辅具等知识。

2、组织街道和社区完成新办证人员筛查、初评工作。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对辖区内持证视障残疾人进行初筛,对光感以上视力、有意愿的残疾人进行相关量表的评估。通过一个月的入户走访,共完成7名视障人员的筛查、初评。

3、举办视障定向行走训练培训班。康复部特邀市辅具中心视障中心专业老师为辖区视障朋友讲解定向行走训练理论知识。20名视障人士参加培训,并接受训练指导员一对一实操指导服务。

依据《关于做好“呼援通”救助服务项目的通知》,__区积极调查,发现需求,并为本区肢体残疾重度一、二级及视障残疾人、多重残疾人(除智力、精神、言语残疾)提供“呼援通”呼叫器救助服务,2015年度共上门入户安装55户。

“呼援通”是紧急救助、社区服务系统12349公益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老年人服务、助残服务、慈善救济等多项特色服务,适合空巢、独居及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残疾人,及时并全天候提供服务。

根据《福彩公益金资助“社区康复中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服务”项目2015年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夯实并推广全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全面促进街道职康中心大力提升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使残疾人回归家庭后

能最大独立地自理个人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康复部于3月组织街道完成申请、上报工作,共收到50份申请表;4月完成区残联与市康复中心项目协议;5月分配名额到各服务机构并启动服务。继续推进《__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有序有效开展各类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辅助器具工作良性发展。

1、今年1-10月共收到辅具器具申请表449份,按照市残联要求完成评估转介适配工作,符合申请条件的有438人,完成辅具配送346件(部分B目录产品因招标问题延缓适配)。其中区配送A目录辅具232人次,308件辅具。通过有效的辅具配送,实现残疾人功能代偿,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2、落实市残联辅助器具服务办法的新目录宣传工作。辅具新目录的出炉使残疾人辅具适配范围再度扩大。新目录也是今后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的导向,康复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新目录的认识。

3、为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辅具体验活动,由各个社区专委带领有兴趣的残疾人代表亲自到辅具中心观看并体验辅具,达到更好的普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辅助器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精神。根据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的工作流程,市残联组织开发了“__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信息系统”。康复部经过半年的摸索,现在能熟练应运该系统,实现辅具服务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继续认真贯彻?__市精神残疾人服药管理和补贴实施方案?,康复部为将方案落到实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专职委员培训工作。为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对实施方案的认识,康复部召集全体专职委员学习文件,解答疑问,理清规定。为尽快落实方案打下了基础。

2、理顺申请、服务流程。流程是整个方案的重点,也是精神残疾人服药管理和补贴顺利实施的关键。本着尽量减少精神残疾人负担的原则,康复部多次与慢病院协商并达成共识,结合方案中的规定,理顺了申请-评估-服药-体检-疗效评估流程。

3、加大宣传力度,发现新需求。__区登记服药管理和补贴的人数共371人,占成年精神残疾人的83%,排全市前列。但仍有部分精神残疾人未享受该服务,为此康复部动员街道、社区力量做到三个“尽量”,一是尽量保证新办证精神残疾人尽快得到服药补贴;二是尽量减少已享受服务的残疾人中断服药的现象;三是尽量动员有需求的残疾人申请该项服务。

4、开展上门筛查服务。与区慢病院合作,由慢病院的医生进社区、上门了解精神残疾人病情。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康复建议,今年共随访10个街道,共计171名残疾人。

康复部将工作重心沉到社区、家庭,在工作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完成评估、督导和满意度调查各项工作。

1、在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健康卫生中心的医生每月为残疾人提供上门巡诊服务。1-10月,共计巡诊2000余人次。

2、区残联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助残服务。1-10月份,家庭康复服务达2768人次,家庭护理服务达3200人次。

3、加强残疾人体疗康复锻炼。组织智障人士参加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特奥足球赛。这是智障人士首次组队踢球,在融合队员的带动下取得季军的好成绩。

1、分发各类康复宣传手册到街道、社区,使更多残疾人了解康复知识。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着力构筑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体责任,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并有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因地制宜,满足需求。立足社区实际,依据社区康复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适宜的康复工作计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和困难残疾人特别扶助政策相结合,保障基本康复需求,为康复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3、预防为主,抓早抓小。大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建立健全预防机制,落实随报制度,从0—6岁儿童抢救性康复抓起,做到早期干预、早期预防、早期康复。

三、目标任务

201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设置率100%,社区建立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设置率不低于90%;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100%,培训合格率95%;残疾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不低于辖区人口总数的2%,康复服务建档率90%以上;残疾人及亲友的满意率不低于85%。

四、职责分工

1、街道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具体制定并协调实施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计划,建立工作队伍,组织人员培训,督导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普及康复知识,指导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2、社会事业局。负责组织在校残疾学生参加康复训练,依托区培智学校开展教育康复,宣传康复知识,教育家长预防残疾。

负责指导社区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社区服务工作计划,采取优惠措施,扶助贫困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负责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基层工作队伍的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首报,普及防残知识,预防先天残疾。

3、财政审计局。负责及时安排全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并监管使用。

4、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直接提供康复服务;会同区残联制定残疾人参加医保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

5、各社区。负责制定本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建立创建工作机构,配齐康复协调员;落实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推进社区康复室建设,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提供直接服务或转介服务;完成创建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方法步骤

1、组织筹备阶段(2010年1月—2月)。学习上级残联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阶段性任务和工作标准,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落实创建工作经费。

2、推动实施阶段(2010年3月—7月)。按照实施方案,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普遍推开的方法,逐步开展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

3、自查评估阶段(2010年8月—9月)。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迎接检查阶段(2010年10月—11月)。全面迎接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成立街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残联,负责创建活动开展等日常工作。各社区相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抓好具体落实,认真开展创建活动。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在云南省各类残疾人中,视力残疾人总数仅次于肢体残疾人,是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但又是最具就业潜力的群体。2016年初,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云南省残联、云南省扶贫办等部门通过实施“助盲脱贫”行动计划,成功走出了一条助残精准脱贫之路。

特别重视和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他指出“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前,云南有54.7万视力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导致他们成为最无奈、最困难、最障碍就业的社会群体。“十二五”以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云南省残联积极加大对残疾人的培训及就业扶持力度,盲人按摩工作也得到迅速发展。2016年初,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残联、扶贫等部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企业运作、市场导向、就业为本”的“助盲脱贫”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万名盲人脱贫培训的示范带动,成功走出了一条助残精准脱贫之路。云南省助盲脱贫行动计划信息被国务院内参采纳并刊登,同时,中国残联向全国专题转发了云南省“助盲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积极推进 成效明显

据统计,云南省现有持证视力残疾人135871人,其中就业年龄段(16至59岁)持证视力残疾人为67716人;纳入扶贫部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的持证视力残疾人有32497人,其中就业年龄段有16080人。2016年3月16日,在省政府张祖林副省长力推下,由省残联和省扶贫办联合发起,爱心盲人知名企业吉康国际养生集团主动参与,旨在帮助盲人朋友走出困境、融入社会、同奔小康的“助盲脱贫”行动在昆明市启动。3个月时间,“助盲脱贫”行动分别在昭通、德宏、镇雄、迪庆、怒江、昆明等地相继启动,六期培训班共培训贫困盲人脱贫示范带头人200多人,如期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培训任务。目前,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80%,并引领其他州市投入“助盲脱贫”行动。省残联计划“十三五”期间,将在全省开展“助盲脱贫”培训扶持贫困盲人10000人次,扶持建设500家盲人规范化按摩店,建设云南省首家盲人医疗按摩专科医院,扶持建设10家盲人医疗按摩诊所,探索在州市级中医院建立盲人按摩科室或吸纳盲人医疗按摩师就业,探索在有条件的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内设立盲人按摩室,安置盲人按摩师就业。以扩充盲人就业岗位、促进盲人就业、助盲脱贫为重点,以盲人自愿接受培训为原则、以加大培训就业扶持为措施,进一步改善盲人按摩培训、就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使有劳动能力的盲人掌握按摩技术,实现就业、创业梦想,促进盲人按摩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的目标。

突出技能培训,为盲人按摩就业打牢基础。盲人因视力障碍和所受教育局限,难于融入社会实现就业,要真正解决他们的困境,必须使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感,充分发挥盲人触觉特别灵敏、精力特别集中的优势,省残联确立了以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培训其生活与交流能力为抓手、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突破口、以扶持就业为目的的培训思路,让盲人朋友放下顾虑、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分享改革成果。云南省2016年“助盲脱贫”行动共组织盲人参加培训2279人次,培训内容为:盲人保健按摩技能培训(保健按摩师初、中、高级)、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培养(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继续教育、盲医考才前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职称晋升及评定)、盲人文化知识学习与学历教育(盲文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入学考试考前培训)、辅助技能(创业培训、手机应用、盲人计算机、心里疏导培训)和盲人朋友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以及选送优秀盲人医疗按摩师到按摩医院进修学习)等。有效提高了盲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扩大了盲人群体的就业面。

规范行业管理,推动盲人按摩有序发展。省残联在盲人保健按摩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盲人保健按摩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在国家取消和调整盲人保健按摩行业审批权限的背景下,以扶持培训就业为抓手,按市场化需求运作,进行工商后置备案审核,开展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及星级评定工作,统一标识、改善就业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盲人按摩师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促进盲人保健按摩行业规范发展。到2016年底,共有148家盲人保健按摩机构完成了规范化建设,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同时,注重打造行业品牌,结合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及量化分级工作的推行,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设计并注册了“善境堂”为云南省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的商标名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LOGO,现已在全省范围内投入使用,为盲人按摩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实施提升培训,保障盲人自信执业、稳定就业。为使“助盲脱贫”行动接受培训就业的盲人能够在按摩行业中有竞争力,省残联组织了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职称晋升培训和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等4期培训,共培训127人。2016年11月举办盲人按摩康复理疗师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盲人学习康复理疗的芳香疗法课程,组织省内业务水平较好的3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参加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举办的《全国盲人医疗按摩骨干师资第二期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从医资格审核并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书》的盲人共11人,进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书》年审的盲人共25人,组织开展云南省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共有23名盲人取得初级职称。目前,云南省持有按摩师证书(保健按摩、医疗按摩)的视力残疾人有5236人,其中医疗按摩师162人,在省内就业4712人,占持证上岗盲人按摩师的90%。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盲人按摩师综合素质,推进盲人按摩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云南省盲人按摩行业领军人物,树立盲人按摩行业品牌,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百名优秀盲人按摩师”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有爱心能奉献的盲人按摩师到北京、长沙等国内知名的按摩医院和机构进修学习,提高按摩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达到自信执业、稳定就业目的。

开展技能竞赛,激发按摩行业技能水平提升。云南省残联以盲人按摩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云南省盲人按摩事业发展为目的,于2016年9月26日至28日在玉溪举办首届盲人按摩技能竞赛暨首届盲人展能节,让广大市民开阔了眼界,使盲人按摩业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比赛激发了盲人按摩师激情,调动广大盲人提高按摩技能的积极性。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和盲人按摩师综合素质,打造好盲人按摩实训平台,结合各地盲人保健按摩实训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用以奖代补形式,对为“助盲脱贫”行动作出贡献的盲人按摩实训机构进行奖励,为提高盲人按摩师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打牢基础。

发挥学会作用,推动“助盲脱贫”深度发展。充分发挥云南省盲人按摩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利用盲人按摩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学术讲座活动;按照学会章程和有关部门的要求,2016年9月28日至30日在玉溪市召开了云南省盲人按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140多名代表相聚一堂,共商学会发展大计和助力“助盲脱贫”举措,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分享创业就业经验。

措施有力 助残攻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企业参与的 “助盲脱贫”模式,让社会广泛参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盲人接受培训,扩充就业岗位,使有劳动能力的盲人可以W习掌握适合自己的技能,为盲人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盲人共享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高位推动,部门配合。云南省政府副省长张祖林非常重视“助盲脱贫”,先后四次作出批示,要求省残联、省扶贫办等部门加快推进“助盲脱贫”行动,并出席了昆明市的“助盲脱贫”启动仪式,看望慰问参加培训的盲人朋友,鼓励他们学好技能,积极创业,脱贫致富,实现自身价值。省残联、省扶贫办等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明确职责,积极推进。吉康国际养生集团和他的领头人邱光林先生,积极参与到“助盲脱贫”行动,他用自己的亲生经历证明了一个盲人同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走向致富之路。邱光林表示,将竭尽所能,发挥好企业的品牌和平台作用,全力助推万名脱盲行动顺利实施,并帮助广大受训盲人朋友实现就业创业愿望,实现脱贫,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盲人朋友手中,确保助盲脱贫计划及时展开。

强化责任,摸清底数。云南省残联明确要把“助盲脱贫”打造成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扶贫攻坚重点工作之一,打造成省残联助残扶贫的亮点和窗口。积极组织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全省盲人按摩情况,梳理相关信息,与爱心盲人知名企业吉康国际养生集团座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细化调查方案,深入调查,掌握一手资料,了解视力残疾人的心声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就业计划。

完善方案,分步实施。云南省残联、省扶贫办等部门与吉康国际养身集团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助盲脱贫”行动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企业运作、市场导向、就业为本”的原则,以实施万名盲人脱贫培训示范带动,积极构建培训、实训和就业机制,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盲人就业需求的实际,分步推进实施,以发展较好的州、市为突破,逐步向全省各地打造“助盲脱贫”的窗口,突出就业为本,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合格一个就业一个,就业一个解困一个。

典型引路 梦想小康

助残脱贫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残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云南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帮助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残疾人培训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1991年3月18日,时任中国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上签字承诺:“到2000年中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代表中国政府再次做出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郑重承诺,提出到2000年中国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宏伟目标。

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成立了“国务院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会议制度。

经过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门的协调,确定从1994年起,每年的5月5日为防治碘缺乏病日(自2002年起改为5月15日)。

1988年中国残联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并将此项工作连续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四个五年计划。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后,中国残联作为国务院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下发《关于在缺碘地区开展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婴幼儿补用碘油工作的安排意见》([1993]残康字第93号),在缺碘地区开展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婴幼儿等特需人群补用碘油工作。在“八五”、“九五”期间,共为缺碘地区的9194万特需人群服用碘油丸,使特需人群补碘率达85%。“八五”以来,中国残联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全国智力残疾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共为近30万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了系统的康复训练。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对智力残疾人仍存在歧视和隔离的态度,尚无可以借鉴的智力残疾儿童筛查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与模式,智力筛查和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员极其匮乏,绝大多数智力残疾儿童没有接受康复训练的机会和条件,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瑞典政府决定在碘缺乏病的预防、监测、特需人群的补碘和智力残疾人康复等领域对中国进行支持。中国残联与瑞典方面的合作于1993年开始酝酿,1995年开始实施。

――1995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合作项目首次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动员会为以后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995年、2003年,中国残联与瑞典方面先后签署“中国――瑞典 碘缺乏相关的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瑞合作项目)协议,在我国福建、甘肃、青海等11个省,选择碘缺乏病流行的17个县,开展历时12年的合作。

这是中国开展的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为系统,效果显著的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合作项目。共涉及11个省,17个县,覆盖人口756.8万人。项目包括补碘与监测、儿童智力发育筛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三个子项目。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项目实施之前,中国残联召开专家论证会,组织全国统计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对项目的总体设计、组织架构、目标管理、现实性与可行性等内容进行论证,作为项目实施和总体评价的重要依据。

为保证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中国残联成立了中国――瑞典碘缺乏相关的智力残疾预防与康复合作项目领导小组,由中国残联理事长任组长,下设中瑞合作项目办公室,由中国残联康复部负责人担任项目办主任,中国残联康复部和国际部共同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工作。各项目省成立合作项目办公室,负责督导实施本省的合作项目工作。各项目县成立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主管县长担任组长,卫生、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为成员。

卫生部门负责项目县人群碘营养的监测和智力残疾儿童筛查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训练,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安置。残联负责进行项目宣传教育,组织协调项目实施。项目县还成立县中瑞合作项目办公室,设在残联,负责协调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开展碘监测、智力筛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

中国残联项目办聘请国内碘监测、智力筛查和智力残疾康复三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瑞方专家共同制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并承担人员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各省也相应成立本省的技术咨询专家组,促进项目科学规范开展。各项目县依托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幼儿园、学校分别成立县级专业技术小组,负责碘监测、智力筛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等技术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指导。

制定行动计划

中国残联根据合作项目协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明确了合作项目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进度要求、检查评估等内容,启动项目实施工作。中国残联项目办与项目县政府签订《协议书》,根据每年项目工作任务下发文件,具体部署指导项目地区的实施工作。各县项目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根据中国残联项目办制定的《行动计划》和年度任务及本县实际,制定县《行动计划》,明确责任,落实项目经费,确保完成任务。项目县制定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合作项目的开展。

组织培训,编写技术手册

项目培训工作采取二级培训模式,即中央级培训和县级培训。首先由中国残联项目办组织专家对项目县碘监测、智力筛查和康复训练的技术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央级培训,然后由项目县项目办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对基层乡镇技术人员进行二级培训。项目实施以来,中国残联项目办共为项目县印发培训讲义3000册,资料2000份,累计开展中央级培训14期,培训技术骨干近300名。项目县在中央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二级培训,培训技术人员近1700名,培训儿童家长1200名。

项目督导检查

为保证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中国残联项目办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现阶段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和主要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项目办积极组织人员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督导,组织中外专家对碘监测、智力筛查、康复训练三个子项目进行检查和现场技术指导,了解项目县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积极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残联利用“防治碘缺乏病日”、“助残日”等节点,积极与卫生部、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防治碘缺乏病、预防出生缺陷等系列宣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中国残联项目办还定期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发放到项目县。项目开展以来,共出版碘缺乏病预防书籍1万册,印制补碘宣传小册子30万册,发放宣传教育录像带4000盘,制作补碘宣传围裙5万个,印制补碘宣传画15万张,印制小学生补碘宣传作业本10万册,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开展。

科学分析处理资料,保证项目质量

合作项目三个周期的工作,使用表格近35万张(份),形成1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收集、汇总、处理这些表格与 资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专家、技术人员按照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对全部数据和资料均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保证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项目内容与成效

补碘与监测

对项目县人群碘营养状况进行基线调查,评估人群碘营养状况,了解碘缺乏病流行水平。调查的内容包括:儿童甲状腺肿、尿碘和家庭碘盐食用情况。

在项目实施的前两个周期,对项目县特需人群实施口服碘油丸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因碘缺乏造成的智力残疾发生,同时对妇女的尿碘进行跟踪观察和监测,对新生儿进行尿碘和TSH的监测,以确保碘油防治计划取得预期效果。

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以及制作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地区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举办培训班,对教师、学生、家庭妇女、领导干部等群体重点宣传碘缺乏的危害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以提高家庭食用碘盐的普及率。

碘缺乏作为群体的公共卫生问题,在17个县的756.8万人口中,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重点人群中树立防治意识成为项目县持久消除碘缺乏病的重要保障。

通过重点人群补碘和普及碘盐的综合防治,项目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有效地预防了与碘相关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出生,显著提高了补碘出生后儿童的智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地区的人口素质。

儿童智力发育筛查

评估项目县0~6岁儿童智力发育状况以及康复需求,开展农村基层儿童卫生保健人员的智力筛查培训,探索适于农村地区使用的儿童智力发育筛查技术及建立儿童早期智力筛查工作模式。

举办培训班,向农村基层儿童卫生保健人员传授智力筛查知识和筛查诊断工具使用方法,并进行现场指导。

成立筛查组,组织筛查人员对项目县0~6岁儿童进行智力发育筛查,并将被诊断出的智力残疾儿童转介接受康复训练。

对项目县10万多名0~6岁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智力发育筛查,共筛查出1258名智力残疾儿童,了解了项目县智力残疾儿童的现患率及分布特征。儿童智力发育筛查结果表明,项目县智力残疾儿童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为康复训练提供了对象。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在项目县建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培训康复训练技术人员和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探索适合中国边远农村地区开展学前智力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模式。

通过康复站、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家庭等形式,对筛查出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安置;依托项目县现有资源,建立以县、乡两级康复训练指导站为龙头,社区和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模式;组织康复人员为筛查出的智力残疾儿童建立康复档案,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对项目县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对社区居民、康复训练员和家庭成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综合评估康复训练效果。通过项目实施,树立了社区康复理念,充分利用项目县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家庭资源,逐步形成了社区康复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编写了培训教材及训练手册,形成了适合中国边远和农村地区使用的一套学前智力残疾儿童教育康复评估模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