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80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第1篇
(一)教材或用或舍。教师通常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选择相应的教材,但没有一本教材是尽善尽美的。授课教师也知道完全依据某本教材照本宣科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授课时对教材内容通常有所取舍,或同时使用多本教材。曾经有教师尝试舍弃某本教材,而根据多本教材内容设置自己的讲授大纲,试图集多本教材之精华为课堂教学所用,这也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但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整体性较差,学生复习无从下手,考核出现困难等。因此,主讲教材不能舍弃,但如何用,用到何种程度?教材或用或舍的度很难把握。
(二)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孰为主。本科财务分析课程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也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理论讲授对于任何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思维方法通常是以理论为基础并受其指导。然而抽象枯燥的理论缺乏直观性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因此,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案例教学根据教学所设目标,选取真实案例,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课时有限,多些理论讲授固然能完整地把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此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缺乏生气,课程内容缺少应用性及实践性;多些案例教学,可能导致财务分析内容体系交代不够完整或知识脉络不够清晰,而且学生人数越多,案例教学效果越差,因为避免不了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偷懒搭便车。两种教学方法应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需要授课教师对此进行权衡。
(三)考核方式创新之困。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决定学生考试是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第一,重结果,轻过程。卷面成绩好只能说明学生期末复习得较好,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及应用实践能力较强。平时认真的学习、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过程才是学生们最宝贵的经历,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第二,考核内容以偏概全。一张期末试卷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所考内容掌握不好的学生不一定对其他知识掌握的也差。而平时不注意听讲,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的学生也可能通过考试,但并不代表其已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第三,量化分数衡量学习成果不够合理。几分之差可能划分及格与不及格,但分数无法从根本上衡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考虑到传统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财务分析课程出现了一些替代的考核形式,譬如财务分析报告、开卷考试、论文等,但这些考核形式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如财务分析报告考核需要多名学生共同完成,每位学生的分数如何认定、如何避免搭便车较难把握;如果教学班人数众多,分配小组及小组内工作量是很困难的事;开卷考试无法激励学生对这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基本知识无法通过试卷来考核;再如论文考核,教师无法以低成本判断学生是否抄袭,容易助长学术不端。第四,考核学生越全面,主讲教师工作量越大。如果教学班级较大,全面考核学生势必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衡量学生掌握财务分析课程的能力?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能在有效考核学生能力的同时避免大量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创新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四)教学案例资源难获取。财务分析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的辅助,然而目前财经类高校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多数出自于教材中的配套习题和案例或是其他相关参考书籍,这些案例资料略显陈旧,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不完全吻合。虽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为财务分析课程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每年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课程服务,但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上市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综合分析一家上市公司需要该公司多年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资料,可能也需要利用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另外,目前大部分财经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分析案例教学库。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案例又从哪儿获取,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又一困难。
二、本科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困境之思考
(一)根据教学班规模、学时、教师人数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班级的规模,二是主讲财务分析教师的人数,两者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质量、教材使用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表1可知,第一,教学班级规模越小、学时越多,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强,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来灵活安排课程内容,教材的依赖程度自然会降低,充足的案例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第二,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学时越少,教师在上课时对每位学生的掌控能力越弱,自行安排课程内容的灵活性越弱,案例教学效果越差,以教材为主的讲授越重要,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主线及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财务分析基本知识结构的介绍,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第三,这里的课堂讲授不是没有案例,而是以一个案例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并辅之以小案例,案例教学更重视分专题讨论的形式,如可根据不同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目的而进行的专题案例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会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等。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权衡教学趣味性与知识传授完整性两方面后形成的,在保证完成所订立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考核方式取决于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对于考核方式的选择重点在于平衡全面考核学生与不会给主讲教师带来过大工作量这两个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班级规模越小,授课模式越适合分专题的案例教学。若主讲教师人数充足,每位主讲教师可负责一个专题并进行考核,即分专题考核方式。可供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分组讨论、专题分析报告、专题阶段性测试、论文、课堂演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在期末时进行一次综合考试,目的是考核学生对财务分析整体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供选择的考核形式有财务分析报告、论文及答辩、传统的期末试卷(闭卷或开卷)等。若主讲教师人数不足,可适当减少专题考核的数量。第二,班级规模越大,主讲教师越少,传统期末试卷考试比重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以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必然会大幅度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一些小考核来弥补传统期末试卷考试的不足,譬如阶段性小测试、报告等。通过考虑教学班规模和主讲教师人数来选择考核方式有利于主讲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全方面的考核,同时也能兼顾主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使得每位主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工作尽责。这些考核方式的选择不是一味地增加主讲教师的工作量来实现所谓完美的考核,而是更具有贴近现实的可行性。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标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评价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校、教师个体差异及岗位特点,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
(二)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坚持师德为首、育人为本,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引导教师完成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多元开放,科学合理。坚持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力求科学规范、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四)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依法实施考核,考核过程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程序严格、操作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三、考核类别、内容和方法
教师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履行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职责、师德表现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的实绩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平时考核重点考核教师师德表现和遵守纪律,出勤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等情况;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根据学校的特点,可以年度或学年为周期进行;聘期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基础,一般在聘期结束前一个月内进行。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期间不超过半年的,可以合并进行。
考核工作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得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主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惩,不得简单以民主测评得票率确定考核等次。坚持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岗定评,不同岗位应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兼职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履行兼职岗位职责的情况。
各学校要按照《县中小学教师考核主要内容与考核方式》(见附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细化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
四、考核程序
教师考核工作由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务、人事和纪检等有关部门人员,以及班主任、教师代表等参加的考核工作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中,班主任、教师代表不少于考核工作小组组成人员的1/2。班主任、教师代表的产生,要履行相应的民主推选程序。
(二)确定方案。学校依据本意见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要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并经学校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会议审议通过,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三)实施考核。学校考核工作小组依据学校考核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考核。平时考核由考核工作小组或考核工作小组确定的考核机构,按照学校制定的考核方案,依据教师考勤、教学常规、工作表现、日常记录等随时进行。年度考核一般在学期末进行,按照个人总结,在一定范围公开述职或书面述职,教师互评、民主测评,并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学生、家长、家委会、社区意见,汇总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绩,确定考核等次等步骤实施。
(四)学校公示。将教师考核结果在学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期应不少于7个工作日。
(五)结果反馈。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并由本人签署意见;对拟确定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的教师进行组织谈话。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聘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30日内向学校申请复核或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六)总结归档。考核工作结束后,教师个人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学校考核工作总结和教职工考核结果汇总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五、考核结果及使用
(一)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聘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中,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或比例,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规定的考核等次比例,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监督下,依据对学校的社会多元评价结果和年度工作考核结果确定。对学生规模小、教职工人数少的学校,以及安排教师支教走教的学校,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或比例可统筹使用,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二)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1.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周期内,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不合格或基本合格的,暂缓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注册周期内年度考核每年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方可进行定期注册。
2.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转岗或接受专门培训。
3.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学校可以调整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教师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岗位,但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有权按照规定的程序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依法解除聘用合同。
4.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方可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荐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5.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要结合考核结果确定,实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
(三)学校要重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指导、诊断功能。考核工作结束后,要深入分析研究考核结果,对教师加强专业指导,帮助教师发扬成绩,改正问题。
六、组织实施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第3篇
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是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的一大创新。透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顺应了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分化的必然要求,顺应了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亦是克服传统学术型论文模式弊端的必然要求。[2]58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模式实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深思。其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毕业考核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模式的创新不仅涉及到考核方式的改革,更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故模式方案的出台必须极为严谨但至关重要。通过中国知网,设定“篇名”,输入“毕业论文”搜索,共有3802篇关于毕业论文的文章(2013-9-10)。这些文章却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模式框架下注重从科研能力培养、指导教师、写作时间、具体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讨论,只有季俊杰、李堂洁等几位学者对模式改革进行关注,但仍然缺乏对模式创新的系统讨论。故系统、完整的模式方案的缺乏,直接导致改革缺乏依据和方向,甚至产生质疑。其二,缺乏配套的质量保障措施。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非一两次模拟法庭就能解决的,更不是毕业考核指导老师一个人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必须把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教育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来看,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更多是与传统科研型论文配套,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仍然是理论学习而非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无法适应实践型毕业考核模式。
二、实践型毕业考核的模式创新: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考核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实践性,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文理不同,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三、实践型毕业考核的质量保障
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模式自身是一方面,高校还应切合自身的实际由教学理念至具体课程教学形成配套保障设施,构建出一套有理论基础,有实践支撑,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一)出台实施细则,模式理论与操作规范化。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成熟,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法学专业的实际出台配套实践性毕业考核模式的基本要求、质量评价标准,然后进一步论证。操作上,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台具体的规范措施。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成立由学院资深教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保证指导人员的高素质,确保毕业考核的质量;为了确保案件诉讼的疑难度,规定刑事案件应附带民事诉讼,民事案件应有反诉,行政诉讼应带国家赔偿;为了确保考核的顺利进行,规定模拟审判进行一定学时的演练;一些师资不够的高校新生力量(如独立学院)则可以适当简化答辩程序,每个指导老师在自己指导的成员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模拟考核等等。
(二)加大改革力度,形成配套教学体系。实践型毕业考核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指出法律人才培养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当然是在认识法律,究竟法律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一个东西。第二个步骤是在运用法律于认识法律之外,再注意如何运用这个法律。最后一个步骤,我们于认识法律,于运用法律之外,应当知道哪种法律是适应现实的时代和社会,并且如何可使法律现代化、社会化。”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忽视了第二、三步骤,导致法学专业学生普遍对法律实务能力缺乏。故“重实践”应该成为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关键,应以实践毕业考核改革为切入点,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体系,让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70-03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关键。落实和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提出的“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既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在行业企业的具体岗位上获得。[2]近两年来,我校将企业实践作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与江阴市人民医院共同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来源于企业,其习得和养成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分不开的。[3]学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择江阴市人民医院作为青年教师脱产临床实践基地,为教师驻入企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阴市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技术力量强、仪器设备齐、管理水平高、服务理念新、教育基础好,与笔者所在学校有近20年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是学校师生实习和实践的优秀基地,现已被省教育行政部门确立为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二)教师情况。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对口安排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医院临床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两年共选派25位青年教师在暑期入驻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临床实践。青年实践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也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示范能力,而且能够针对自己的专业教学选择临床案例及教育教学素材,充实课改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医院和社会的需求。两年企业实践后,教师素质提升情况见表2。
二、基本过程
(一)双重推荐定目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系(部)按照专业建设的新动态制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在组织选派与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系(部)两重推荐人选,层层把关,级级负责,最后由学校考察确定,选派“德才兼备、有潜力、能发展”的青年教师参加医院临床实践,并以项目任务单的形式为每一位企业实践教师制订素质提升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双方导师制方案。江阴市人民医院依据学校提供的项目任务单为每一位实践教师选派“素质高、业务好、带教能力强”的临床一线医药护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师带徒制。根据培训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特点、企业经历等情况,医院导师与学校原有的“青蓝结对”导师共同为徒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训方案。方案涵盖了实践技术项目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考核细则,明确和规范了师徒双边活动。“一人一方案”的做法提高了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务实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双元主体共研习。青年教师在医院导师的指导下,依据培训方案主动开展实践活动。按技术项目深入临床相关岗位研习,掌握相关技术及技能操作规范、流程及应用,了解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感受医院文化,学习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还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医院科教研水平的提升。
(四)双重考核评效果。在青年教师实践期间以及实践结束后,医院和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教师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定。考核中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举,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自身专业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行原则。医院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情况,学校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医院和学校考核分值比为7:3,总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
三、基本要素
(一)三方通力合作。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积极联系医院,促进校院合作,而且要做好教师的遴选、时间安排,不仅要明确教师到医院实践的任务要求,而且要做好与医院共同对教师的有效管理。医院则要根据学校提供的企业实践任务单,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指导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实施“师带徒”式的目标责任管理及综合考核等。青年教师则应及时转换角色,以医院员工身份自觉执行医院相关制度,接受医院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技能、职业岗位素养及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医院、教师三方相互理解、交互联动、通力合作。
(二)三标连环合拍。目标是导向,研习是过程,考核是抓手。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一是示标:学校和医院根据培训目标共同为青年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考核细则。二是达标:师徒双方围绕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测标:学校和医院依据考核细则在实践过程及实践结束后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使示标、达标、测标连环合拍。
(三)三者贯通合一。建立以目标责任管理为主体且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有效执行责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长效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执行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完成进度明确,考核标准明确,惩奖细则明确。学校和医院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责、权、利高度统一,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形成“双方”、“三层”的责、权、利三者贯通合一,在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鲜明特色。
四、结语
企业实践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是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具体举措,但亟待相关政策支撑和法律约束,尤其是健全基地建设的机制,以推进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化、实施精细化、资源多元化、手段信息化、考核综合化的建设,为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与养成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教师业务考核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仓储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只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针对物流仓储管理这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采用以案例教学为先导,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学习竞赛的综合教学方法。
1CTC教学模式内涵
CTC教学模式(CTC:CASE-TASK-CONTEST,即案例一任务一竞赛),是在研究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全新的特别适合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比赛式教学模式。CTC教学模式主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考核等方面开展。
2基于CTC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2.1课程设计指导理念
2.1.1以物流仓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课程模块
以物流仓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仓储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物流仓储管理的主要课程模块,有效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针对性。根据物流仓储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9个课程模块:仓储系统规划与设计、设施设备管理、业务流程、台同管理、仓储安全管理、经营管理、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技术应用。
2.1.2以物流仓储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基于仓储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不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恰恰是将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因为课程设计是基于实际的工作过程,分析具体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物流仓储管理》课程开发、设计的双重目标。
2.2教学项目及工作任务设计
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物流仓储管理》课程设计为9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达成又通过学生完成多个具体任务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物流仓储的职业技能,而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参考、查阅的资料。
9个项目有完整、系统的工作任务,任务设置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既能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及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结合。实训任务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个新的任务。针对性强;通过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3教学过程设计
2.3.1导人案例,布置任务,以“学习竞赛”驱动教学过程
每次课先以案例导入,学生能很快被生动的案例吸引进入学习状态。仔细研读案例,然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引出新课。接下来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三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1)以教师为主导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以课程模块为核心设置项目及任务,提出学习竞赛内容,告知学生竞赛的组织方式及竞赛的评价指标。之后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引及充足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否则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和资料准备,对学习任务根本无从下手。从而无法开展教学任务,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习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工作的机会。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们通过之前学习的相关理论、案例等知识,在充分的资料准备前提下,围绕学习任务,分组讨论并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然后围绕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全面性等标准,每个小组推选代表陈述各组方案,开展“方案竞赛”。
竞争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促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会自主进行学习,使学生有动力去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竞赛”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赛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提高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教师、学生互动交流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由事先确定的竞赛评价指标进行方案评分,每堂课每组的评分都将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依据,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评分后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点评以及评价学习效果,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先评优,再补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最后师生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分享方案。
2.3.2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面向未来的就业,教师应当积极将物流工作岗位对职业的素养要求。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中进行教育。在CTC教学模式中,竞赛式学习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时,围绕个体表现、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2.3.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扩充学生资料获取渠道
教师将收集到的所有教学资源如优秀企业案例、多媒体课件等分类整理后,通过校园网或班级QQ群共享给学生,在课下通过QQ或电子邮件进行答疑,随时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好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师生共同努力,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有价值的资讯资料以及每堂课的任务解决方案,及时丰富补充到教学资源库。
2.4建立目标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机制
根据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仓储管理课程考核采用个体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由学生平时的个体表现、课堂的项目评分、实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组成,分数比例分别为10%、40%、20%、30%,重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也改变了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弊端,科学、有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
3.基于CTC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笔者自2009年以来,在教授物流专业《物流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与运输》等课程中采用了CTC教学模式,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竞赛式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沟通与表达能力。经过教学实践。CTC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教师书法培训方案{整合5篇}
下一篇:教室环境设计方案{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