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90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范文第1篇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际协作,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通过网上同步或异步的各种方式,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借鉴与激励,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活动。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关注职前培养,发展到同时关注校本教研之后,借力于信息化环境而开辟的第三种教师发展形式。从校本教研到校际协作教研,反映了研究教师发展的新视野。校本教研作为对职前教师培养方式的补充,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它打破了专家研究理论、一线教师实施的传统模式,能使教育的新理论与方法迅速得到检验、修正、推广,并催生适合特定情景的鲜活教育经验。这种形式已经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有了比较好的应用。但笔者的调研发现,由于长期在一起工作,同一学校内部的教师,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交流之后,渐渐会有同质化的倾向。教师也觉得大家在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等方面差不多,持续互动的意义会越来越小。笔者在一项初中建设工程中指导中学教师作校本教研时,就有好些教师提出他们想走出去,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但由于资金、时间、距离等各方面的限制,事实上长期组织学校之间面对面的教师交流很难做到。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的优势,借力互联网的支持,推动教师交流从校本交流向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发展。网络的支持能够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在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互启与协同,这是其他教师发展途径所不具备的优势。
另外,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差异比较大,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已经受到了充分关注,成为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和“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互联网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合作,可以超越地域限制,用很低的投入,促进不同地域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层面的经验分享与协同,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初步实践
前面提到笔者在中学做指导时,遇到教师要求与他校进行交流的情况。当时作为对教师问题的回应,我们为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对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进行初步尝试。我们为此订立了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基本目标是,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组信息、项目中学信息报送和资料的展示共享,这是考虑到项目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弱的现状而制定的。较高目标是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日常流与协作。较高目标的提出基于这样的考虑:随着项目的进行,在基础目标已经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期望形成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日常流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构项目校教师基于网络的发展共同体。
图1项目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跨校讨论片段
初步的实践发现,基于网络的教师交流与协作,对于推动教师整体发展确实有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项目学校的肯定。系统的应用达到设计的基础目标,在新闻通知、项目校风采展示、项目校校本研修活动信息报送等方面,收到了较好作用,使得参与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联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应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支持项目校教师之交流切磋、共同发展的较高目标。我们除了开发专门讨论区,让教师在方便时进行交流外,还专门组织了几次学校之间同一学科教师的同步主题式教学交流,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图1为一次协作讨论的情况。通过对讨论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之间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协商和意义共建。
作为初步的尝试,我们发现,教师基于网络的研讨还不够深入,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表面化。学习协作理论所期望交流言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推进,从交流的文本中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各个发言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我们在其他的项目中开发了视频课录点评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社区等,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校际教师协作的程度:一是通过这些系统,促进了更多地方,特别是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学校教师的参与,从跨校到跨地区,扩大了参与学校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参与群体特征更加多样化。二是交流与协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主题研讨、课录点评、教学设计案例交流等活动,加深了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度,获得了初步的收效。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校际交流与协作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交流与协作的典型策略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际协作,可能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基于教育资源网站的资源共享式教师自由学习、基于相关教育论坛的自由式交流、基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业务沟通等。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特别是对我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下列一些策略是比较典型的,在应用中有较好的收获,值得推广。
(一)资源共享策略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和比较普遍的教师网上交流方式。由各校教师把可供他人借鉴的媒体课件、教研文章、心得经验等放在网上共享区域,以便其他学校的教师观摩学习。目前大多数的教师网站,都主要应用了这种交流方式,如中国教师研修网、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等。但是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没有主题,内容和形式容易分散,交流特别是协作的深度不足。常常发现有的类似网站资源比较丰富,但被浏览或下载的次数并不多,需要在资源内容和组织方面精心设计和管理。
图2教师跨校教学设计案例互评过程片段
(二)案例的异步交流互评策略
通过网络进行校际的教育教学案例交流,可以交流传播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育教学的经验。案例可以是教师德育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设计案例等。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就是把案例放到特定区域供其他教师观看并讨论。异步交流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思考,从而提高发言质量。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交流与讨论更有深度,有必要由专人组织,针对具体学段的某门课程,使同学科教师进行与授课基本同时进行的案例互评,即参与各方各出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然后互相点评他人方案。当然,为了尊重和协作的要求,倡议点评者遵守一定的规则也有必要。
图2为我们用该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案例互评活动的抓图,可以看出这样的形式能产生比较有深度的协同。
(三)课堂实录专家点评策略
这种策略的具体做法是,把教师的课堂实录在专门开发的视频点评平台,然后由组织者邀请学科专家进行点评,同时起到课录教师本人学习和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交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对在短期内教师吸取优秀经验,提高业务水平而言是很高效的一种策略。当然录像、邀请专家和组织活动所需的投入也比较高。
图3学科专家进行课堂实录点评片段
我们开发的视频课实录点评系统,具有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随时插入文字或录音点评的功能。点评插入点建立内部标记,当教师观看有点评的视频时,碰到有点评的地方,点评会自动弹出来供教师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专家点评的标签列表中点击相应点评,直接调出相应点评内容进行学习。
(四)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
基于主题的研论,由于主题的确定和研讨进行的时间不同,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种。从研讨的时间上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其分类和主要形式笔者有另文详细介绍,[1]这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网上征集主题、异步研讨的较方便操作的形式,来说明其操作方法。这种形式先由组织者通过专门网站向教师对象征集主题。然后对所征集的主题进行选择,再在相关平台开辟专栏,由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师自由讨论。基于主题的同步和异步研讨策略,由于主题从一线教师当中来,针对教学实践,并且聚焦于有针对性的系统问题,能够于短期内使教师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是一种特别值得推广的策略。
图4专家专栏及优秀教师专栏
(五)专家和优秀教师专栏引领策略
(六)基于即时通讯工具的同步研讨策略
本策略即通过QQ、MSN等通用的或专门开发的即时通讯工具,组织异地的教师进行同步交流。由于交流的实时特征,在教师参与感、交流的即时性和互相启发的作用方面比较明显。这种交流如果一开始以其他日常话题引起,往往较容易打破参与者的陌生感,活跃气氛,使正式讨论的组织更容易。
(七)基于教育叙事的异步交流策略
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日常所想所思写下来,作为反思和经验积累均有价值。利用网络汇集教师的自我表达,不仅是研究者研究教师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反思、互相交流,从而得到发展的途径。利用博客等技术促进此种交流,目前已经有较好的案例,如“盐海教师博客”等。四、从一般流到虚拟教师发展共同体:问题与前景基础教育中基于网络的校际教师交流与协作的价值,最小来讲,可以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互相了解,达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和资源互惠的效果。如果能使参与教师通过长期的交流,通过以上策略,在业务上能进行日常协作,慢慢形成共同的目标、资源和文化,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则对教师专业发展会有更大的价值,对解决教育不均衡中师资队伍不均衡的问题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在国内组织这样的交流与协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观念问题。较多教师和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这种活动的价值,不认为别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会觉得这种活动费时间,影响教学。
2.教学工作繁重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每天的大量教学任务后,常常回家还要批改学生作业,没有太多精力参与。
3.职业倦怠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目前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知上一定程度下降,还有收入较低等复杂原因,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缺乏钻研业务、提高自我的动力。这样的话,即使有的学校可能会从学校层面愿意教师参与,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范文第2篇
所谓“同题开课”,就是将相同的课题放到不同的教师手中,采用完全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然后由各教师在同年龄段幼儿班执教,再组织课后研讨和反思,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同题开课”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挖掘教师“专业”内涵,支持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寻求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多种有效途径。“同题开课”的园本教研活动模式,给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构建有效活动机制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的积极性是推动活动发展的有效动力。为此我们在继承原有教研活动方式优点的同时打破惯例,构建了以“同题开课”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再设计的教研活动机制,为教师营造一个愉快、民主、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和顿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个争相发言、相互补充的局面,做到参与面广,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在活动中大家不仅能听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而且自己的思维也会因为不同看法的刺激而变得异常活跃,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就会乐意参与到集体建构知识的过程之中。
1.营造“愉快、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在开展“同题开课”活动前,首先召集年级组长介绍本次活动的要求,商讨活动的方案;再由年级组长召集组内成员进行讨论,组长提出讨论的主题,并根据组员的特长,有意识地尊重组员的选择,合理地安排好组员的分工。然后,组织组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简短、直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的气氛热烈,讨论的内容丰富,活动在“融洽、合作、愉快” 的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快乐互动。
2.搭建“互动、交流、合作”的活动平台
在开展“同题开课”活动中,我们组织园内的教师相互听课,先将想到的一些问题或不同的想法写在听课评议上(分活动中的亮点、活动中的困惑或建议),最后汇总到活动的组织者手中。活动后建立“同题开课”资料宝库,本着“开放、互动、交流”的原则,定期把每个活动的资料上传到网上(教师的前后两次教案、活动自我反思、听课老师的评议等),给教师交流经验、获取信息、分享成功提供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供“发表”的园地,为教师创设智慧碰撞的场所,鼓励新老教师畅所欲言,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构思、实践、反思”的活动模式
在开展“同题开课”活动中,教师要经过构思——实践——反思三步骤,来增加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开展活动前首先跟教师们商讨开展活动的内容,后确定本次活动的内容和主题。接着由开课教师自己根据班上幼儿特点构思活动过程,此步骤提供了教师展示自我教学特长的机会。接着是实践阶段,教师根据设计的教案组织教学,空课老师参与听课。最后是反思阶段,上课老师针对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自我评析和反思,听课老师对活动进行评析。在整个活动中,我们不可忽视“反思”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获得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反思,及时小结,及时调整,形成文本材料,特别是对教案的重新设计,为下次活动提供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活动的目的性。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的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促使其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新问题,尝试新策略,使教师们获得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活动质量,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推行“草根化”交流模式
交流是每次活动开展的主要纽带,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智慧得以碰撞,困惑得以解决,知识得以丰润。因此,提供教师交流的空间非常重要,而我们这里提出的是一种“草根化”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源自一线教师实践中的交流,它克服了以往领导高控制下的活动,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自由交流、探讨,为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成长提供了实践平台。
1.搭网络平台——资源共享
在幼儿园网站、园刊开设专栏,在相互学习中拓展思路。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幼儿园内部资源网上开设了“同题开课”专栏,要求教师们把设计的教案和活动后的自我评析放到网上,相互交流探讨。园长室定期进行收集整理,如:大班组的“同题开课”活动建立一个文件夹,里面按内容分成几个子目录文档,分活动方案、活动前教案、听课老师活动评析、开课老师自我反思和活动后教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平台,让教师们在分享同伴的学习经验的同时也让教师们领略不同的文本解读和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方法。
2.建小组共同体——百花齐放。
发挥年级组小团队的作用,由组长召集组内成员定期开展活动前、中、后的活动商讨工作,发挥活动的有效性。在“同题开课”活动中,年级组长起着协调和统领的作用,小组活动灵活方便避免了大组活动难统一的困难。活动前先组织教师根据课程选择上课内容,其中由于教师的不同特长对选择课程上会有所分歧,组长就会组织大家根据活动重点统一意见,确定上课内容,安排上课的顺序。由于上课教师个性特长有所不同,因此上课的结构、风格,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她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她们的优点和不足。上课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并在大组中交流。交流中不但引发了参与老师智慧的碰撞,更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形成园本特色课程
每一次“同题开课”后,教师们都能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对教案进行认真的修改,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优秀的教案。通过几年的尝试探索,我们开展了多次不同形式、不同课题的“同题开课”活动,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教案,对这些教案我们以电子文档和文本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它们不仅是教师成长的足迹,更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宝贵资源。
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同题开课”资料库,随时帮助教师解决要查询的课题。当有其他老师想上同一内容时,她们可随时从资料库中查询到相应的教案作为参考,方便又简单。
同时把这些教案积极向园内外活动投稿,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同题开课”后教师们形成的教案,其中都有着她们自己的教学理念,有着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教学特长,是有一定的特色风格的,因此我们把这些教案作为自己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形成自己园的课程特色。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范文第3篇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33-01
在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般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其课堂教学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课型。下面,笔者就基于小组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及操作流程,分别作简要阐述:
一、选题指导课
1.活动目的:确定主题,主题分解。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小组或班级归纳、整理后确定活动主题。再进行小主题分解,成立实践活动小组,并对小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
2.一般流程:发现问题,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分解主题—组建实践小组—论证形成研究课题。
3.操作要领:发现问题。课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发、生成主题;汇报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问题;问题归类提升。将问题进行比较、归类和提升,引导把类似或包容交叉的问题归为一类,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分组选择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3~8人实践活动小组,进行简单分工,并论证研究的主题。
二、活动策划课
1.活动目的:根据确定的探究问题,各组制定活动计划、策划实施过程。
2.一般流程:小组策划、制定计划—全班交流,修订计划—小组改进,具体分工。
3.操作要领: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分工和活动计划。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班级汇报小组活动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班级讨论小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三、方法指导课
1.活动目的:通过讲座、研讨、模拟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调查研究与言谈、文献收集与处理、试验研究与观察等基本实践活动方法。
2.一般流程:问题解答性:收集问题—疑难解答—归纳整理;知识交流性:小组交流—知识共享—总结评价;专业讲授型:确定内容—聘请专家—现场培训。活动传授性:导入—学习编写采访提纲—小组设计采访提纲—学习采访技巧—创设情境,模拟练习采访—课堂总结。
3.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活动因素,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活动程序;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相结合,形成方法论系列,探讨方法论教学的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
四、总结交流课
1.活动目的:各组交流处理好的资料,展示实践成果,畅谈收获体会,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和活动延伸。
2.一般流程:分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和小组汇报式交流课两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答辩程序—分组陈述或展示—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小组汇报式交流课基本流程为:主持人介绍成果汇报要求—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学生针对性提问—总结性评价。
3.操作要领:成果呈现形式多样。成果展示方式多样,如办展览、开辩论会制作网页、举行竞赛等;尽可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分享过程,呈现多样式和个性化表达,
五、项目设计课
1.活动目的:学生开展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2.一般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商讨设计方案—交流、修正方案—分组设计—展示设计成果—总结评价。
3.操作要领: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策划、改进某一设备等;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平面或立体设计、制作为主;班级逐一展示设计成果, 展示中进行互动式的提问和评价。
六、实践体验课
1.活动目的:在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体验中,使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2.一般流程:激趣,提出活动主题—小组商讨实践活动方案—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评价反思、总结。
3.操作要领:“外出活动规划表”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过程、活动路线等;活动体验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在班级交流活动感受后,组织二次、三次深入体验;室外实践结束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活动感受和收获,可用图片、音像资料、考察报告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教学法 物流市场营销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耸堵耄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81-02
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有信息搜索、信息思考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不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等待上课解惑阶段。同样,老师也不应仍停留在课堂上的“授之以鱼”,而应该开始角色转换,作为引领者“授之以渔”。通过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三步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自我表达等能力。
《物流市场营销学》对物流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贯穿于物流企业及相关行业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的调研活动与营销方案的策划相结合,实施物流产品和服务的营销过程。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加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则会使这门课程失去其实践意义与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进行良好的铺垫,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1 《物流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不完全匹配
《物流市场营销学》是物流及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设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涉及物流领域与营销、管理等相关知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且授课教师特征,其课程设置的偏向会不同,各科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且教学大纲的编制及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是由高校教师完成,其受众是学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会更多的偏向教师经验,而不是学生需求或市场导向。
1.2 书本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物流市场营销学》在实际教学中会涉及案例教学,一般教材中的案例较少且案例陈旧,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并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变现”,完成更深入的讨论与学习。且实际案例分析较少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与实际联系并不密切,一般的案例分析都较为简化,缺乏对实际操作的了解。
1.3 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缺乏互动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一对多的填鸭式教学展开,教师会在规定的课时中讲授知识点,完成一次教学,课堂的设置缺乏弹性,课堂也缺乏互动。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不深刻,这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知及理性理解,从而把握不好重点,难以实际应用。
1.4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单纯的理论接受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参与感,容易产生枯燥、逆反等心理。这种教学形式更多的依靠学生的听课习惯。随着媒介的丰富,信息的可得性得到很大改善,学生平常生活会通过不同渠道接受并了解到课堂上的知识点,对于课堂内容并不觉得新鲜或好奇。此外,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也就更加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2 《物流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多教学法的应用
2.1 三步式教学法
三步式教学法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展开的“自学、讨论、讲解”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1]。
三步式教学法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的交流讨论也能学会团队合作,倾听并表达;此外,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没有明确的教或学的对象,可促进教学相长,互相学习。
实际教学中使用三步式教学法,会安排学生提前预习,通常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不同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展开预习,小组成员之间在预习中各有分工,每个组员在小组中有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完成预习。如实际分工中大家一起讨论,有的同学负责搜集信息,有的负责PPT制作与上台发言,最后,课堂上通过PPT汇报的形式,督促学生带着思考及相应的准备来听课。课堂中也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针对某一问题或者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重返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内容的展开具有层次性。老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总结与简述的作用。课堂中还有互动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穿插。
2.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塑造成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助的交流探讨。从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探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2]。
在课堂中结合三步式教学,在第二步讨论阶段,营造出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经典4p理论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理解,大家进行讨论,深化问题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实际中会针对实时案例来讲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如有的同学将4p理论用于物流行业中,结合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潮流来思考。作为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从较为系统的角度考虑物流营销。如何从公司或者负责人的角度对物流产品进行营销,如何实现4p理论在实际的操作。这样的思考角度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也较为系统,也与实际联系紧密,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并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在不同的情景假设中得到了锻炼,课堂效果得到改善。
2.3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问题驱动性教学。也是属于互动式教学的一种。研讨式教学侧重于问题的研讨,课堂中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并通过口头表述的形式实现。课堂中带有明确的主题性,课堂主体以学生汇报为主导,其余同学通过听取汇报思考并讨论交流,老师扮演听课的对象及课堂的引导者两种角色[3]。
实际操作中,研讨式教学的课堂较为活跃。由于授课主体变成学生,听课对象以学生为主,教学与听取之间是较为平等的关系,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课堂效果明显好转。如对于经典4p理论的应用,每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情景展开,有的小组结合某一物流企业具体产品,通过思考营销这一产品展开。实际汇报中会阐述并以研究讨论的形式展开。在实际交流中,每组都有自己的方案,这也就容易对其他方案分析、比较,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若其他同学对汇报的同学提出相应的看法有异议或者有不同的理解,课堂中会较为及时做出反应,能够起到研讨的目的。另外,对物流市场的需求及调研与预测的章节讲解,都可以采取研讨课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法下的课堂气氛活跃,交流讨论较为充分,相关知识得到更新及应用,授课质量良好。
3 教学实践及反馈
通过在《物流市场营销学》中采用多教学法,将三步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得到较为良好的授课效果,通过实际教学的主观体验与学生反馈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气氛良好。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堂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重互动,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同学之间在平等的关系上可以交流,也敢于交流,每位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都得到提高。问题的讨论与知识的学习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解决。
(2)教学相长。通过多教学法的应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也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没有明确的教或学的关系,教师虽然扮演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但也是课堂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课堂中的信息的交流是没有太多身份限制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得到体现。
(3)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效率高。课内所教授与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案例及知识都得到更新。教学中往往会通过某一问题进行延伸,课堂所接受的知识不局限于课本,与时间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内容丰富。
(4)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课堂的讨论与教师的引导,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学生能力得到锻炼。表现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主动性有所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习风气与学习状态都得到改善。此外,不同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其思维能力及思考角度都有所改善。研讨式的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的表达,并勇于展示,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培养自信,锻炼能力。
4 结语
该文探讨了《物流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中的多教学法的用,主要包括三步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还贯穿着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这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际教学中更新知识点与案例分析,逐步改善以求适应学生与市场的双重需求。实际上,如若在日常教学中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不断丰富及更新知识,学生不仅听课效率会得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有所提高,这种学习方式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相长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辽南,匡虹霓.比较文学“三步走”教法[J].文学教育(中),2013(10):138-139.
上一篇:教学课程设计方案{推荐5篇}
下一篇:教学方案设计范文精选{集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