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55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5分钟。
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国内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更没有新的科学的研究。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现状、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教学研究的思路、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与冲击,国外媒体到国内来参与竞争,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办台观念、用人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电视一线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学,我们急需研究在新的形式下应该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
从目前国内开设的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现状看,尚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能力,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实践环节、教材等需要形成一个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从所了解到的教学现状、教育课题和相关科研项目上看,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且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发展的需要,而已有的观点多为练习有稿播音,对无稿、个性化主持及对采访、编辑制作节目的能力的培养鲜有研究,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没有新的科学的研究。
一、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结构、设置、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新节目类型没有科学的理论阐述,而有一些现今少用或消失的节目类型却仍在课程中,如文艺播音、通讯播音等;而新兴的广播、电视主持形式在教学中少有体现,如服务类节目、娱乐类节目、广告影视配音、活动与会议主持等。课程里除了播音与主持有稿专业知识,少有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知识结构,也少有无稿主持的训练。
2.实践环节设置课时较少,特别是小课教学课时较少,而理论课较多,造成学生缺乏主持节目、采访、编辑、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实践能力。
3.考试制度落后,没有实行项目考核,没有实行教考分离,没有实行“会诊”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缺乏一套适合适应现今传媒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材。
5.没有完全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主持个性发展不足。
6.没有完全实行项目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7.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应做出修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社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逐步加大,高职高专播音与主持人的培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且在教学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一线进行了改革,其越来越窄播化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即兴评述、节目主持、节目策划、对手配合、广播设备应用等综合能力,要求广播主持人应有个性化的魅力。
根据现今对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通过对我国电台、电视播音与主持现状、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调查、访问、交流,根据不断发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需要,尝试调整课程规划与设计、培养目标、改进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法等,制定相应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方案、实践方案、教材建设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等,探讨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模式,培养适应现今电台、电视台所需要的播音员与主持人。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没有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没有改革成功的典范。
三、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是:研究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进考核办法、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等。
创新之处是:将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设置、新的培养目标、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新的考核办法、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结构:实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类课程、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文学类课程,增开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电视化妆、声乐训练、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影视广告配音业务、活动与会议主持、市场营销、非线编辑、网络新闻等。
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省、市、县级台的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播音员、主持人。
实践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时做出成品节目,除了小课实践,还有安徽省电台、各地市电台、院电台、系模拟台、小课辅导间等为学生提供平台,增加实践时间,培养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
新的教学方法是:实行项目教学法,教学完成各个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思路
第一阶段:搜集信息,阅读文献,为课程教学改革做准备。
第二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双纲、实践教学训练方案、双项考核办法。
第三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五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修正、总结。
第六阶段:逐步编写高职高专专业教材。
五、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全面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教育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的素材。
2.调查调研法: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剖析广播电台的现状。对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了解教学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切入点。
3.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全面了解教学现状,为制订对应的主持与播音课堂教学规程和评价模式提供基础。
4.交流研讨法:研究并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依据我国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现状,通过对高职高专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培养的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采、编、播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的空间,推动我国主持与播音专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M].科学出版社,2004,10.
[2]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3]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4]胡正荣.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
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持与播音艺术;多元化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135-02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年轻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热门专业。近年来,全国开办此专业的学校激增,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据保守估计,大约有150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每年大约有1万名学生。针对这样的新兴专业,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这是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而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广泛的知识基础,以应对不同栏目的教育模式,为主持人的多元化培养创造了条件。
一、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教育进一步改革,教育相关部门对艺术、体育专业考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三类考生进行全国统考。虽然摄影、主持、编导这三类艺考,江苏等省份仍然施行招生院校单独命题、考试和录取。但从2009年开始,教育相关部门对高职高专类相关艺术院校的自主命题和录取权的收回。以某本科类院校招录,相应高职院校直接承认此院校的艺术单招考试成绩。比如说江苏省高职院校直接承认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单招考试成绩。主持与播音专业虽然是一热门专业,但在就业方面确不容乐观,尤其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真正到广电系统或媒体单位工作的学生只占少数,以某高职院校近三届就业情况为例,如表1所示。
表1近三届某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就业分析表
年级 人数 对口
就业 灵活
就业 升学 其他 就业率 对口
就业率
2008 18 3 14 1 无 0.94 0.17
2009 31 6 24 1 无 0.97 0.19
2010 33 5 26 无 2 0.94 0.15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生从事主持、记者和编导等职业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五分之一不到。然而从这个表上我们也看出这所高职院校整体就业率较高。因为在灵活就业层面里,大部分毕业生是到传媒广告公司,导游公司,高尔夫产业园、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有部分同学自主创业,如创办婚庆公司等。从这些数据及学生的就业方向可看出,这所院校的灵活就业率很高。这也说明了这所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灵活多变的优势,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对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进行分析,进而调整教学方向,从而走上了多元化教育之路,走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开创多元化培养的条件
(一)高校竞争的压力
由于开办主持专业的院校激增,而社会就业机会虽在增加,但是每年一万多人的新增毕业生,很难顺利找到对口工作。当学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就业时就会影响明年本专业的招生。如江苏生源以2~3万逐年递减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到了内忧外困的境地。同时再加本科同等专业的强势竞争,高职类的主持与播音专业该走向何方?怎样走出当下的困境,奔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这一切都迫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条件,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于是高职院校开创了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多元化培养。
(二)社会新增职业人才需求的走俏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很多新兴职业,而这些职业却没有对口专业人才,故相近专业人才正是这些岗位的潜在人才,比如说:会展策划、会议主持、司仪等相关职业。当这些职业急需人才时,市场上却是一片空白,而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却是这些职位较对口专业,如何抢先得到这块就业蛋糕?此时高职院校发挥他们灵活机动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出来一批能够适应这些新兴职业的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了成功,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困境,且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三)出现就业瓶颈,就业压力大
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同学都有同一个梦想,毕业时能够到电视台或电台工作。但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同学都无法达成所愿。因为主播的机会很少,且主持人也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职业生涯很短。以中央电视台四大国脸为例,他们已主持新闻联播30多年了,只有一人退休,一人病逝,留给新人的机会不多。在这样大的压力下,部分人选择做记者或者编导,而大部分人不得不去走灵活就业这条路。这不仅是高职类院校的生命线,本科院校也有部分人要灵活就业。所以主持与播音艺术这个专业,虽是新兴专业,但是社会的需求不多,仍然属于精英教育模式。所以主持与播音艺术的多元化教育是这个专业兴旺发展的必然之路。
(四)高职院校灵活多变的优势使然
高职院校本就是一个较灵活的教育单位,它的人力、物力、教学计划和方向,都是灵活机动的,根据社会发展,它们随时调整计划,以最快速度适应对社会发展需要。而本科院校却没有这么灵活机动,他们要对这新的学科进行调研,组织一个新的团队等,需要较长时间。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他们好多都是民办院校,因为这些院校有企业特性,他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生源是他们的生命线,如果有一门学科不及时进行改革调整,没有了生源也就谈不上专业发展。所以在社会就业压力和社会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对主持与播音专业及时调整,面向主持、播音、编导、导游、公关、司仪、会议主持等方向。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社会急需人才,且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
(五)执行省教育厅对“产学结合”的方针
现在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指导方针,是让学生把所学与产出结合起来,那么必须要学生所学的东西和他们最终的就业和工作挂钩。高校扩招后,产生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学生就业难提上日程,就有“毕业即失业”的戏言。虽说的有些严重,但在某些层面上反映了现实状况。即学生在校所学和社会所需不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的主持与播音专业,本着产学结合的教学大政方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然后签订一系列的单位、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让他们进行观摩实践。并设立校园电视台和电台,以及丰富的文艺节目和活动,让他们在模拟工作环境下去学习,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做到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才可以在毕业时,供不应求。从根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六)特点决定多元化培养的可行性
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不仅包含了语言技巧、语言表达、主持实务等专业方面的学习,且还加入了包括美学、音乐、文学、表演、化妆、形体、演讲与口才等等,多方面的学习。所以一位优秀的主持人不仅在节目主持上有一定造诣,甚至他可能是音乐、文学、甚至是历史、地理、科普知识方面的专家。这一切的特点决定了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可多方向培养。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素养,从事不同的专业方向。这就为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多元化培养奠定了基础。因为主持人文化基础不同,主持人也分为很多的类型,例如新闻主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等。决定他们是哪个方向的主持人,不仅是主持技巧,关键是主持人具备哪些方面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向就可造就不同的主持人。因此我们定位主持人、播音员、司仪、会展策划等方向,都是科学的且可实施的。
三、主持与播音的多元化培养方向
(一)主持人、播音员培养方向
1.培养方案。本专业方向主要是为各级电视台、电台培养主持人或播音员的岗位人才。对此方向培养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要有良好专业素养;较强的思维应变能力;扎实的文化功底;良好的形象;以及音乐、舞蹈等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镜头感、互动能力和有无稿件的语言创作能力等。
2.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主修课程有:普通话语音、模拟主持训练、形体训练等课程。在课内实践教学上,每个学期都要上交一份作品来完成本学期的课程,且要通过主持与播音教研组老师的综合点评。在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年寒暑假期间,学生到本校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教学,观摩主持人的工作流程,并安排学生参与节目的录影和直播,每年两次,一次两周,共计四周的社会实践安排。结束时要上交自己的作品、实习报告和实训老师的综合点评。
(二)影视编导、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方向
1.培养方案。本专业方向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的编辑和策划等节目的管理型人才。这个专业需要有良好的非线性编辑技术、扎实的文化功底,优秀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策划、导演、交际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后期制作、节目策划等管理操作能力。2.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主要课程有: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文体写作、编导基础等。在课内实践教学上,每个学期必须根据学期课程完成两份自编、自己主持的节目,并要通过教研组老师的综合点评。在课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每年寒暑假期间,到我校电台、电视台等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参与新节目的制作。最终上交实习报告和老师的点评。
(三)公关礼仪、会议主持、司仪方向
1.培养方案。本专业方向培养婚礼、庆典、大型会议和展销会的策划与主持人才,这个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较强的控制现场、组织和策划的能力、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的能力。2.教学安排。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主要课程:公关礼仪、表演基础、口语表达、展会策划、化装艺术等。在课内实践教学上,完成模拟庆典或会议主持等节目作品,并要通过教研组老师的综合点评。在课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到我校的婚庆公司、会展中心等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参与接单的运行,最终上交实习报告和实训老师的点评。
综上所述,这种因材施教的科学化教学,形成了一种对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新颖且实际的教学模式。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批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 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 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 )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播音主持是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被认为是广播电视的“中介之序”,是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联系的梳理和纽带。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来更好地发挥“梳理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传媒类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关键词】播音主持;1+X;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25-01一、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大连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借助综合类艺术高校的艺术学科优势和平台,探索把播音主持艺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办学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发挥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专业的建设重在人才的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重点强调“人”的重要性,应培养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传媒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1+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四业联合”(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广播编导专业、动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教学改革思路,从而探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立足综合类艺术高校优势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二、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将综合素质的修养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做到“文本”与“人本”的融合;二是行业“一专多能”的培养,提倡“厚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课群设置;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培养,采取“理论+实践”“大课+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突出专业特色的“1+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就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技能,这是学校教育的立足之本,又是毕业生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X”是指模块式教育,强调多种技能并重,包括表演基础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栏目策划与创意、视频制作课,这些相邻学科领域课程的加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二)对优秀的节目还原分解,重组实践课程体系将诸多课程重要内容,分解组合为“新闻节目类课程”“综艺节目类课程”等若干个知识“核”,围绕这个“核”进行多侧面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例如:讲新闻内容时,可按照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依次讲授采访、写作、编辑、播音等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这样的集约化教学拟在三、四年级进行,一、二年级主要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采编、播音、语言表达等知识讲授和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三、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分析(一)立足于综合类艺术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课程的集约化构建。不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X”的培养模式,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学科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多种能力组成的整体,重在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的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二)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以“1(播音或主持)”为核心,把表演、采编、制作串联起来,贯通成一个渐进的提高过程,在以各种常见的节目样式(如新闻类节目、综艺类节目)为专题,集中进行讲授和训练,每一个专题都体现一个核心(播音主持)、一个链条(表演、采编、制作)、一个层面(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近似“实战”中提高播音主持综合能力。四、总结播音主持专业分散的知识通过“1+X”整合,合理配置各学科资源,增加教学效益,组成整体的“链条”,体现了课程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而提高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构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实践能力,端正其审美取向,进而转化为清晰的传播思路、积极的传播愿望和较强的传播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李克振(1986-),男,籍贯:山东,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双语播音主持;人文素养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报考和招生时都需要较高的文化分数,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每年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入校分班的笔试和口试。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比普通播音班学生有更高的培养目标,比如在英语测试中必须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长期的枯燥学习令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缺乏热情。特别是有些英语教师沿袭了高中英语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单纯地进行词汇和语法讲解,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令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提不起兴趣。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包含英语词汇与语法的基础训练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还应该包括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大学英语课堂中将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能提高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知识有所欠缺,还有一些教师疲于授课,没有时间读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利用点滴时间读书,利用假期进修,丰富自己的内涵,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给学生。特别是教授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要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修养。
(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文化知识的积淀则需要不断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渠道。例如,笔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E英语教程》,该书有一个单元是讨论中国的国画,教师根据这个主题展开延伸,将西方的著名画家和中国的画家进行风格比较,再将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再如,有一个单元分析了中国当代的建筑师,讲述这个单元要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
(三)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与文化接轨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英汉双语)的专业特殊性,要求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英语播音与主持、英语思维、英语国家概况等。目前很多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都设立了类似的课程。这不仅要求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更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单纯的双语教学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四)开设内容丰富的英语选修课
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除了英语必修课,开展一系列英语选修课,比如“高级媒体英语视听说”“影视英语”“英语电影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五)举办英语课外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靠短暂的英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英语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丰富的英语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自身人文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英语风采的平台,举办了丰富的英语实践训练活动。比如,为了锻炼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举行英语播音与配音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十届。比赛首先在全校进行海选,再进入到复赛,最终决赛,每一个环节都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培训指导。这个比赛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比如请选手进行即兴图片英语评述的环节特别考查选手的知识底蕴。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比如赴美社会实践(summerworkandtravel),每年都有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美国体验生活,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回来的学生还要进行汇报演讲。这个实践活动使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六)重视人格塑造和德育培养
一段时间以来,知识性电视节目颇受欢迎。然而,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也谈不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提到品德的重要性。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在英语教学中,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德育的培养。比如,每年利用西方的感恩节,对学生进行感恩之心的培养。总之,在传媒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代,需要高质量的具有文化素养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应该加大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天欣.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6):101-102.
上一篇:支教实践方案{精选5篇}
下一篇:播牌服装国庆节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