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989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0分钟。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教学案一体化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指导评价能力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引导者,避免走形式化误区?
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有利于教,在教学案形成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确立要上最优秀的课的观念;其次,应注意广泛收集、整合各种地理教学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试题、地理课件、社会热点等,在这些大量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案设计方案,而不是随意摘抄,甚至从网上下载完整的教学案。?
教学案形成后,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照本宣科,而是要把这些内容熟悉、内化,并融合自身的一些优点,适当增删部分内容。利用时既不能把教学案当作辅导材料不闻不问,也不能把教学案当作纯粹的练习讲义,从而避免形成一纸空文。?
2 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划者、指导者,避免走题海化误区?
教学案的最重要作用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载体,有效地克服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有可能产生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图文转换困难的状况。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教学案的优劣取决于题目的选取,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应慎之又慎。?
首先,问题要有兴趣性。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把它当作纯粹的死记硬背。因此,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重要一环,地理学上呈千古人文,下蕴百世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特别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只要留心,处处都蕴藏着和地理知识相关的题目。例如在地球上的走向问题、太阳光照问题、天气现象问题等都蕴含有许多有趣的问题。?
其次,问题要有梯度。精辟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个,而是一层接一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探究学习,合作讨论提供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完成和理解基础知识上的认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达到深化知识网络结构的作用。?
再有,问题需兼有指向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既需要成功的激励,又需要目标引导,好目标在于学生努力一下可达到,这是教学案中最深一层的问题,可适当延伸到课外,例如,在城市化进程的教学案中,笔者设计了结合本课知识分析张家港城市化进程及特点的讨论题,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已感知到了我市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正确理解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尽管还较低,但城市发展比较合理的特点。从而使知识活化,也跳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局面,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判断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要使教学案发挥重要功能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精练,千万不能信手抄来或无选择地“拿来”,需要全体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反复推敲。?
3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合作者,避免走权威化误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地理课的预习和复习环节相当薄弱,特别是预习环节,教师往往口头说一下预习内容,但肯定有相当多的同学因不高兴或不会预习而放弃,做得较好的同学也无非是在书本上圈划一下,缺少动手做的过程,缺少真正的思考,导致在学习上严重依赖教师。教学案的施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促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因此,教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到预习和复习环节,在使时要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完成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现象的表现等识记性内容有了浅层记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可以在课前将教学案收齐,批阅一下,或者在上课前在教室里巡视一下,及时督促、检查,促进学生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设计的典型问题,提供较为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或动手练习,侧重于解决学生通过自学不一定能解决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质疑、释疑、讨论等多种途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深刻理解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
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理解,特别是课本地图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隐性问题设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全面展开思维,才能正确理解和作答,而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则成为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例如在读海洋表面盐度分布图时,我们在教学案中设计了四个问题:①海洋表面的盐度分布规律是什么?②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③同在纬度60°附近,为什么南北差距较大?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极小值出现在北半球?通过这些隐性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1 教学背景分析
1.1学习内容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该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材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不同的。然后讲述了物质进出细胞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其中的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是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所以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中利用大量的事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1.2学习目标
1.2.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具体实例。
(2)比较三种方式的异同点。
1.2.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验生物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分析、推理等方法。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扩散的知识,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自由扩散的概念,对于葡萄糖、钠离子、钾离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但能被细胞吸收,这在前面两节已有所涉及,为本节讲述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打下了伏笔,本节内容虽然抽象,但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会大量浸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也有帮助。
1.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2 课堂教学设计
2.1制定教学策略
实验、观察、探究与讨论相结合,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整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构建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为主线展开。
2.2选择教学媒体
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3教学过程设计
2.3.1展示问题、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首先呈现图2。
师:从图2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生:O2、CO2、N2、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教师演示实验:往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
分析:上述现象是扩散,而O2、CO2、N2、苯等小分子进出细胞类似于扩散,这些物质进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即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2.3.2确定方法、探究新知
师:观察图2,思考: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离子等物质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细胞却能吸收这些物质,对此该如何解释?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探究活动:葡萄糖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
实验仪器及材料:浓度为2mol/L的葡萄糖溶液,清水,ATP制剂,班氏试剂,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含有脂双层的容器(图3)。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
师:选取其中的一组实验设计,展台投影并讲解、点拨。
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四个相同的含有脂双层的容器,编号甲、乙、丙、丁(图4);
第二步:在乙装置的脂双层上放置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在丙装置中放置ATP制剂,在丁装置的脂双层上放置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及ATP制剂;
第三步:在甲装置的A1侧、乙装置的A2侧、丙装置的A3侧、丁装置的A4侧均放置等量的浓度为2mol/L的葡萄糖溶液;在对应的B1、B2、B3、B4侧放置等量的清水溶液;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在甲装置B1侧、乙装置B2侧、丙装置的B3侧、丁装置的B4侧各取2mL溶液并分别放置在1、2、3、4号试管中,
第五步:在1~4号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班氏试剂,观察溶液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预期及结论:
(1)如果1号、3号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4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
(2)如果1号、2号、3号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号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那么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
教师播放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Flas,并明确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概念及实例。
2.3.3归纳小结,练习反馈
教师归纳小结,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1)。
师:上述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对细胞最重要?
生:主动运输,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3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教学反思
3.1学生活动完成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主要的探究性学习,掌握探究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完成探究活动感到困难,极少数学生无法完成。还有极个别学生不能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
3.2遵循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高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兼顾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特点,为此要遵循以下活动设计原则:实践性原则、问题起点原则、相对自主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等,其别要注意问题起点原则和相对自主性原则,即要提出值得探究的真正问题,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切实做到课前启发、课中探究、课后深化,而不是简单提供自主探究,独立发现的机会。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学科 探究模式 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物理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最高目标不是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多少能力,也就说探究式教学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可以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整个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然而,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受到很多来自这种新模式的挑战,从理念到实践都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要想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有效开展这种探究模式,需要在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探究教学技巧。
一、提出恰当的探究问题
在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案设计一步步给学生分析讲解各个知识点的,而在探究模式中,提出探究问题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否关键恰当,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探究效果。究竟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来探究呢?就难度来说,探究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既有探究动力又有实现探究目标的可能性;就目的性而言,所提的问题必须与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通过问题探究掌握预定知识目标;就趣味性而言,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这样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将学生引入探究学习情境中,增强探究效果。例如,在讲“光的传播”时,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提问:“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听到问题以后,学生立刻会翻开课本,轻松将答案翻出来,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和兴趣,倘若换一种方式提问:“在空气中,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但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样情况下光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个问题显然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而这种反向思维,很多学生都没有尝试过,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开了局面。除了教师提出探究问题的方式,如果教师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这样获得的效果往往更好。例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春天来了,冰冻的河水慢慢解冻,河水顺着冰窟窿缓缓流下的画面,接下来,笔者提示道:“关于这个画面中的冰与水,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在画面和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而笔者则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列举,并从中筛选,从而明确了本堂课要探究的主题。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究问题,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
二、引导学生设计有效的探究方案
探究活动中,一般都会以分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因此,要求每个小组围绕探究问题给出一套方案,这也是整个探究活动最为核心的部分,学生能否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方案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效果影响重大。事实上,方案的提出有一些原则和方法可用。一般来说,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给出大致的思路和方案,接下来,针对局部问题进行比较细微的设计,这样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最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实现探究最终目标。另外,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时候,教师切忌不可管太多,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挥,教师只需要从旁引导,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即使学生的方案有问题,也不能直接否认,而可以通过探究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方案的问题,然后改进,只有这样,探究方案设计才有探究价值。例如,设计因为短路而造成电流过大的实验中,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出图1、2的实验电路图。然而,在显示电流大小的问题上,有学生的方案出现了分歧,他们想要用量程比较大的电流表代替保险丝,对于这样的方案,笔者并没有急着否定,而是让学生分析电流表的特性及具体电路连接状况,经过分析,学生很快认识到了只用电流表的不科学性,从而改进了实验方案。可以说,学生这种“犯错”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究过程。
三、促进学生有效交流与合作
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给出探究方案以后,接下来要进入的环节就是交流与合作,这个环节在探究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巩固思维成果,获得最终结论的重要步骤。小组内部之间的交流可以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小组之间的交流则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帮助学生彼此打开思路。因此,在每个小组探究学习方案出炉以后,教师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用来交流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是书面交流,具体形式不必过于拘泥,只要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互相传达就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点,对于一些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单独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交流与合作,不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认识变得更加深邃,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四、重视最后的反思和应用
很多教师在学生实施交流与合作后,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就结束了本次探究活动,这就会造成探究活动“虎头蛇尾”的尴尬境遇。事实上,探究活动的最后步骤不但要有总结,还要有反思和应用,因为探究活动是一个相对灵活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在各自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探究结论出炉后,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应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应用可以进一步反哺理论认知。因此,得出结论后,一定要重视最后的反思和应用。
总之,探究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遵循基本原则,需要用到教学智慧,教师要把握好这些基本原则,恰当运用教学智慧,努力让探究模式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8.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心。本文主要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组成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在“问题-探究”地理教学模式基础上,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侧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一、“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的内涵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精选案例,围绕案例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的前提是精选案例,案例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形式上图文表并茂最佳。运用该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解决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切忌教师匆匆给出答案。“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该模式侧重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该模式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还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学习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案例-探究”地理教学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围绕案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该模式基本环节如图1所示。
1.创设情境,呈现案例
这是地理探究教学的首要环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是好奇越有利于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在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情境与案例紧密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面要多引用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如表1所示。
2.提出问题,布置任务
这是地理探究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案例中的材料信息提出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或知识链,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教师不仅要设置合理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敷衍了事,甚至视而不见,应及时给予评价。常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表2所示。
3.讨论交流,碰撞思维
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阶段。整堂课学生参与探究的程度是衡量运用本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其中每组选一名负责人主要任务是组织大家交流,汇总本组观点等。组员就问题发表不同见解,重点是说清楚理由,经过多次的思维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以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另外,学生讨论交流时要注意把握时间,毕竟小组活动解决的问题有限,还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和深刻的讲解,既放得开还要收得住[2]。
4.汇报成果,评价总结
这是探究教学的检验阶段。展示探究成果时,每组可先汇总意见再由推荐人回答,也可自由发言,总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要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3]。在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
5.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这是探究教学的延伸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课堂上没完成的内容课下继续做完;二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再学习、再研究。教师可印制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或推荐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例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意义———地转偏向”时,课后可以让学生在“长江口航道示意图”上画出500年后的崇明岛,并说明理由。
参考文献:
[1]孔祥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景宝洪.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中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93
学案是和教案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教师在现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课时为单位,将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知识设计成递进性问题系列,以此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知的学习过程。导学则是和“讲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由此,学案导学可以定义为: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主导性原则
学案导学模式中“导”的概念就是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处于主体地位,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立足于“主导”来设计学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觉得万事大吉,放手不管,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能充当“保姆”角色承包学生的所有学习任务,而是要担负起“导演”“主持人”的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是盲目地“满堂灌输”,而是适时地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教学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主体性原则
从学案导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的,因此在将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完成学习目标,留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必须依靠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为了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学案导学模式有所收获。三个“必须”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直接体现。
3.探究性原则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因此探究性原则也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所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更不会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同思维的碰撞,从而也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唯书、不唯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拓展,形成探究的兴趣及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1.预习导学环节
以笔者自身的实践为例,在预习阶段不是直接要求学生课后浏览教材内容,而是在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一个学习方案,在课前将这些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参照进行预习。在预习导学环节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习方案的制定要尽可能地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并且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此来避免学生再次走上生搬硬套的道路;另一点是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例如怎样使用工具书、如何查找资料等。
2.合作探究环节
合作探究是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对此笔者认为合作探究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例如在一些教材问题探究之外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留白,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点拨,对学生的疑问要有明确的回复,不能让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感觉。最后是对于学生合作探究的总结教师要抓住要害,以学生的问题为例,从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起触类旁通的效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检测反馈环节
在教学检测反馈上,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当堂检测反馈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可以巩固新知,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堂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精选5篇}
下一篇:探徽房产成本管理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