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103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5分钟。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43-03
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要求,按专业对学生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1]。培养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直以来为高校所重视 [2]。本文拟就我校现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要素、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同类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一、当前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3]。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以前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急剧变革,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以后日益发展的新情况,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培养方案,在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要求不够。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很多学校都特别强调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修改,而通常的做法是文字上的修补,总体上体现出来的仍是一些模糊或笼统的要求,没有特色;目标定位过多地考虑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专业核心能力。另外,社会需求还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一般的小修小补做法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死环,更加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 [2]。
2.课程体系内在关联性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关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时间维度来看,各学期间课程衔接前后关联性差,甚至先后顺序颠倒;二是从知识维度来看,学期跨度的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课程衔接甚至存在的脱节,以及课程间缺乏内在联系,导致部分课程成为零碎的知识片段,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是课程与专业的核心要求缺乏相关性,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联系很少,占用了有用的课时,冲淡了专业的集中要求,甚至对学生学习造成干扰 [2]。
3.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课时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课时,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有些课程即便开设了实践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实验室、机房等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统一组织的考察学习、教育实习时间偏短,“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培养大纲中规定的实践教学,没能落到实处。
4.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更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很多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三大部分,但各个部分比例不同,实践性课程内容偏少。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下,地方性高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培养方案优化设计要素与基本框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个系统工程,其制定过程涉及多个要素。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既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要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既要考虑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又要考虑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应强调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的整合,增强专业适应性和特色。从系统视角来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涉及需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考虑。
1.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厚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基于这个理念,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内涵应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里 [4]。在知识的构建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与层次,决定了其应具备综合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在能力的培养上,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应包括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的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创新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在素质锻炼上,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特别应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 [5]。
2.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是“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点”。总体目标是以国家教育方针、目标为准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综合反映。本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同时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学校特色应综合考虑学校性质、服务面向及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培养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点则在达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秉承学校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学科专业基本要求和品牌优势,彰显特色 [4]。因此,从系统视角来看,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系统(数、理、化、天、地、生)、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系统、得心应手的工具知识系统(汉语言文学、外语、计算机)高效学习的方法知识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三部分(如图1所示)。
三、优化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要积极吸收、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用符合时展特征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转变本科教育是终极教育的思想,把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看作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注意课程目标的有限性,积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科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二是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高级专门人才的层次与水平会有不同,但他们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应有创造性的工作,都应创新。三是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的趋势,追踪各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广阔的视野把人才培养放在国际平台上,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四是树立大工程教育观。当前工程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1世纪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大工程教育已成必然 [5]。
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模式。吸纳相关专业领域有经验的专家参与修订,在方案中体现真正的市场需求,解决从方案设计开始就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思考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整个体系要立足课堂,打通课内与课外,在学生自主的前提下给予富有弹性的设计与指导,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打破原有的仅局限于结构化环节的模式。在修订方式上,立足于全方位的实际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设计,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 [2]。
3.加强专业柔性机制。客观地来说,任何一种教育对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功能总是有限的。一个学校的培养方案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层次和特色,又要反映不同专业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特点,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制定柔性的培养方案成为客观必然。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组合、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体系安排上,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减少必修课时,加大选修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社会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6]。在专业培养观念上,打破专业、年级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给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做到人才培养优异目标和有限目标的相结合 [5]。
4.科学设定课程体系和课时内容比例。课程和课程体系是体现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载体,培养方案的改进最终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对课程和课程体系加以合理优化。尤其需要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准确地、及时地反映到学科结构中来,积极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多元化,以顺应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等,设置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课程,打破传统的只有列入教学计划并集中讲授的才算作课程的教条做法 [5]。另外,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毕业时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五年之内就基本折旧完毕。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时,还需考虑课程知识的时效性,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等,合理确定各类知识模块(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模块)、课程、课时分配比例,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二十年以上时效的),真正体现“宽口径、厚基础” [7]。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方案中要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按照“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实施集中强化训练,改革能力考核办法,结合工程实际训练”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加强实验、实习、上机等环节;把以课程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实验,都应增加设计性实验、科研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5]。要最大程度地开设创新性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素质培养,体现课程的拓展性,而不是简单的全面性;体现动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传授结果;体现对现有社会的积极改造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而不是单纯地适应当今社会 [5]。另外还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和课外指导等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四年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6]。
6.加强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是由教学单位通过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经过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精心编制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规范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学时及开课学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学校同意不得随意变更。通过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8]。
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较为完善、成熟的培养体系,需要高校、更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发展新动向及企业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本文给出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的基本要素、关键因素及若干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兄弟高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秦辉,赵琳.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9-103.
[2] 胡有林.基于系统思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44-46.
[3] 周书葵,刘泽华,雷小勇.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装备,2010,
(17):123-125.
[4] 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5] 孙爱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47.
[6] 庄惠龙,杨淑林.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设计[J].集美大学学报,2009,(4):38-41.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动态机制;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作出准确定位,从教学方面着手,各大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基础,重视个性培养以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其在高校教学教育中的目标、原则作出全新定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动态机制。
一、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应该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市场经济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确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需要严格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将专业设计与教学规律、专业要求以及培养机制相结合,这也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学教育管理角度看待实际问题,深入落实既定原则,促进人才培养动态机制的发展,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二、建立健全课程评价系统
健全课程评价系统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针对专业教学考核,可以采取教师评分制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作品,防止评价结果片面性。教师将每学期学生作业制成光盘,留作课程备查资料。学生主要通过评教系统反馈课程,在查取成绩过程中,需要在完成教师评价以后获取结果。教学管理部分在教师晋升、评优中需参照学生评教系统反馈信息,保证课程体系质量。在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科技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质量评价需遵守公正公平原则,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充分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完善实践教学。综合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自选活动、文体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进行综合培养。专业教育实践可通过毕业实习、考察、写生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在2、3、4年级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实践可于假期分两次进行,根据三个教学周期,将其纳入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环节中延伸理论课内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建立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稳定实习基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校内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为主,这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社会实践,将长期、有效社会实践作为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途径。与有关艺术机构、企业、公司建立长期稳定联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人的因素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指学生,也包含作为教学操作者,即教师。最近几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专业技能、技术以及知识,这对师资队伍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高水平、高素质教学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其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业务骨干。除此之外,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或者是行业精英进行讲座、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艺术专业发展趋势。
五、结论
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会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化快速发展,引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变革,使得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加强对教育规律研究,深入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蕊,雷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6(05).
[2]王万山,黄建军,彭清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J].上海艺术家,2010(01).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Keywords: Archives major,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时间,高校如何向“应用型”转变,成为高教领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档案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档案信息管理与文档掌控的知识或能力,能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知识库等部门从事档案信息整理、管理和服务,而目前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如,对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2012-2016年就业从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平均为59.04%[1]。因此,加强对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有助于档案学专业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l展,提高自身办学质量。
1 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就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来看,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的专业技能,能在国家党政机关、各类档案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档案管理、文件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档案学专业学生的三大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的适用能力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在档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档案学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模块,适当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实践课程和应用型公选课程比例[2],如盐城师范学院制定的《2016年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33分,占总学分的20.37%。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求学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知识、学做人、学技能、学做事,使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优势得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必须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专业的设置、调整和运行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能创新”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实行学分制,改革档案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努力做到文理结合、理工结合、校档结合、培养使用结合。
1.3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档案学专业要通过构建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的课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达标课、优质课和精品课的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制定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公共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作为重点课进行建设。通过科学、规范、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推出高水平的示范课程,提高档案学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1.4 丰富档案学专业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围绕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有相应的改革,改变“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在主渠道教学手段上,除了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还要丰富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等运用到教学过程,拓展课堂维度,使学习过程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使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了解国内外档案学的理论前沿、档案信息知识应用背景和发展动态,了解档案行业需求,熟悉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具有现代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档案学科学研究、实际工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思维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2.1 推?M通识教育改革。秉承素质教育理念,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注重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整合、交叉与渗透,打造多类别的通修通选课程,通识教育重在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应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2.2 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职业技能,而应是科学素养与文化精神相统一、品格健全出众的复合型档案人才,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才干韧性统一。针对当前高中教育过早分科、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学习、忽视一般文化知识拓展的实际状况,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不仅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含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的通识课程,还要开设《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等通识课程。此外,还需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艺术体育、地方文化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3 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高雅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大学教育“文明教化、以文化人”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完善学生管理约束机制,从严执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把评分标准,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 以参加竞赛为突破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组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业”的宗旨,为企业、高校和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双创”竞争力。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这项赛事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水平的重要舞台,也成为他们喜爱的一项重要赛事。此外,还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三创”(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档案行业性的大赛有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性课外科技作品优秀作品展。通过参赛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根据档案学专业的特点,引导档案学专业学生瞄准档案行业,掌握行业标准,根据档案自身及其相关的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档案专业的杰出校友开展创业讲座和论坛,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灵感,并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条件许可,可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依靠团学组织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和创意活动,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丰富的训练机会[4]。
3.3 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长期以来,档案学专业的师资多为理论教学型教师,像中国人民大学胡鸿杰教授、山东大学赵爱国教授、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和上海大学金波教授等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不多。建设一支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队伍极为重要,如盐城师范学院档案学系每年选派年轻教师在寒暑假到盐城市档案馆、盐城市城建档案馆、盐城市水利档案馆、盐城市交通档案馆和悦达集团综合档案室等挂职锻炼,选派一批创业指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培训,提升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3.4 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创业园平台,充分发挥其创业实践和成果孵化功能,遴选科技含量与档案学专业结合度较高的项目入园进行创业模拟和孵化。同时加强档案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网站建设,及时发布创新创业信息、成果。加大档案学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开放力度,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如盐城师范学院档案学系与档案馆合作,由档案学系提供实验设备,档案馆提供师资和场地,系馆共建档案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该平台不仅成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还成为档案馆业务培训的基地。
4 以校档合作为注入点,加强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1提升?W校服务行业的能力。加强校档合作是一个“多赢”的模式。德国信息科技大学校长斯特凡?斯坦(Stefan Stein)指出:“我们让企业家成为学校的教师,因为他们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5]聘请一批档案局馆领导、校外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档案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专家、业务人员走进校园、走上讲台,直接面对学生――校园成为档案培养人才的“预备库”;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建设把档案馆搬进校园――解决学生规模实习,全面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适岗能力;学生到档案馆进行顶岗实习――档案馆成为档案学专业不折不扣的“实训基地”。
4.2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成立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引入社会力量,优化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强化对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落实档案学专业评估、认证、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等一系列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开放式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制定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专业评估标准,围绕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档案学专业科研对地方的贡献度、毕业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等评价维度,聚焦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行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等指标,完善应用型建设绩效评价体系。
4.3 建立行业深度参与的治理架构。加强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档案专业成立有行业企业、校友代表、社会专业人士代表等参与的档案专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吸收校外资源参与,进一步完善与档案学专业应用型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治理架构。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俄语;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经过对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逐渐明确依托理工学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资源,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模块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从经济与文化发展角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俄语人才。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视频案例: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31-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地推进与发展,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中小学网管员除了要完成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保障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应用开发与维护、面向全校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辅导等各种任务,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这给中小学网管员培训的组织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规定的短期培训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值得思考。
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视化、情景化等特点,将针对特定教学目的设计的视频案例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能帮助中小学网管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它对培养中小学网管员的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可以尝试在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引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由短期集中式转变为基于视频案例的在线学习培养模式,学员先通过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精选的教学视频,选择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场景片断观看学习并记录下疑问,然后通过在线交流平台跟其他学员交流或者向专家咨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场景,挖掘网管员的实践性知识,同时还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和反思机会。
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视频案例教学
中小学网管员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除了要完成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保障学校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应用开发与维护、面向全校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辅导等各种任务,其工作范畴包含教学、各种教学相关的辅助工作、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教师培训等,即不同于普通的任课教师,也不同于企业公司里的普通网管员。而现有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广大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需求,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中小学网管员提供更好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值得深思。本研究调研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认知特点以及现有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基于建构主义和案例学习理论,尝试将视频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以期提高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效果。
1、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认知特点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中小学网管员的网络调查问卷发现,他们在专业技能认知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学网管员工作中既需要教学技能又需要网络管理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涉及范围多而杂,同时还需要相当的深度,这给中小学网管员的技能培养工作带了相当的难度。
(2)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实践经验严重缺失。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网管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学网管员承当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承担大量教学、培训等工作,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网管实践经验严重缺失。
(3)中小学网管员难于找到可以直接借鉴的成功案例范本。中小学网管员工作性质特殊,在一所学校里从事这项工作人数并不会太多,无法通过同事间的交流学习获取成功的案例范本,而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网络建设案例又未必完全适用于学校。
2、现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省市都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模式来进行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各地教育厅或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小学网管员研修班,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有:
(1)短期集中培训模式难以让每个学员都满意。参与研修班的学员专业水平不尽相同,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大相径庭,这给短期研修班的课程设置带来了困扰,无法满足每一个学员的需求。
(2)短期集中培训模式能传达的信息量有限。短期集中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时间非常有限,而中小学网管员工作涉及的内容又很广,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短期研修班顾及到培训内容的广度就无法顾及到培训内容的深度,顾及到培训内容的深度,就无法顾及培训内容的广度。
因此,短期集中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新需求,中小学网管员群体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方便他们快速的构建起工作中所需的各类实践性知识模型。
3、视频案例教学与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视化、情景化等特点,可以尝试将视频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以期提高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效率。案例教学能揭示客观现象中的缄默知识,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模拟真实情景中问题的解决,帮助学员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效提高了教学效能,被舒尔曼称作“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传统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大多采用文字来描述案例,而中小学网管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更直观、更直接的方式。新兴的视频案例教学法既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情景,又有利于深度挖掘实践性知识,同时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协作式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正适合针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
将为中小学网管员群体量身定制的视频案例引入到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中,构建一个基于视频案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学习需求的中小学网管员自行登录到网络教学平台中,有选择地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跟其他学员讨论或者向行内专家咨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测题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有利于中小学网管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对培养中小学网管员的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挖掘网管员的实践性知识,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和反思机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大大节省了开支。
本研究首先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分类与细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目录,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构建综合专业技能案例;然后,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合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最后,基于各级专业技能目录与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搜集并制作各类基础资源库,形成一个基于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下面将重点介绍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结构框架。
三、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图1展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本模式从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析、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以及各类基础资源库的构建三个方面,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下面将逐一介绍。
1、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析
要更好地为中小学网管员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首先需要了解中小学网管员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和特点。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框架结构,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成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类。其中,基本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本构件,而综合技能是若干基本技能的组合与高级应用,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引用,综合技能的讲解与演示中会引用到若干相关的基本技能知识点,而基本技能中会提供一些综合技能作为其参考的应用场景。
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中需要提供基本专业技能目录和综合专业技能目录。其中基本专业技能目录通过对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进行细化与分解形成,然后,在基本专业技能目录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网管员的实际工作场景设计并形成综合专业技能目录。
2、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
上文将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分作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类,其中基本技能代表基本知识点,更侧重于理论基础,而综合技能则需要在己经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更侧重于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而无论基本技能还是综合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方式都可能会用到讲授、自测、示范、答疑,本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就提供了讲授、自测、示范、答疑这四大块功能模块。其中,讲授功能需要调用到视频课程库,自测功能需要调用到测试习题库,示范功能需要调用到视频案例库,答疑功能需要有众多在线专家做支撑。而视频课程库、测试习题库、视频案例库与在线专家库,组成了基础资源库,建设内容丰富、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基础资源库是保障平台获得良好使用效果的先决条件。
3、基础资源库的构建
本研究的各类基础资源库基于新兴的云计算技术搭建,能够实现对现有各类资源库的智能化无缝聚合,从而保障基于视频案例的中小学网络管理员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得以有效推行。首先对各类资源库的数据格式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对照国家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求同改异,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按国家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对现行的任何资源库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现有各类资源库的智能化无缝聚合。底层的基础资源库中的资源可能来自于互联网,来自于各地学校自行采购的教育资源库,也可能是自行制作的教学视频,而对于平台的用户来说,所有的资源都只需要通过平台访问,从而让中小学网管员专注于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不为资料搜索所累,使基础资源库真正为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四、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实用有效的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是本研究的研究载体。通过对平台各层次用户的需求分析,并结合大量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功能,得出本平台的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1)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为视频案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便捷的检索功能。
(2)良好的互动性能——平台不是单纯的展示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互动与评价。通过对同一视频案例的留言互动,加上视频案例的客观文本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案例场景产生新的认识,由浅入深,从表面认知向知识内化发生质变。
(3)安全可靠以及可扩展性——平台应具备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同时,能较好支持案例与用户数的不断扩充。
(4)支持发展性评价——可以设计一些发展性量表,通过研究用户使用平台的痕迹,分析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与用户的成长。
2、平台架构与主要功能
本平台引入了P2P流媒体技术,采用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技术进行设计。P2P流媒体技术与传统流媒体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在播放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从流媒体服务器取得媒体流,还可以从其它用户那里取得媒体流。同时,用户还可以把自己己下载的媒体信息共享给其他用户。
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功能分做前台应用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两大模块。
前台应用系统分作个人管理与案例应用两个子功能区。其中,个人管理功能区包含用户登录、个人信息管理、案例收藏夹管理等子模块;应用功能区包含案例检索、案例展示、热点排行、最近更新、在线答疑、在线自测等子模块。
后台管理系统分作系统设置、案例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四个功能区。其中,系统设置功能区包含公告管理、基本信息配置、栏目管理等子模块;资源管理功能区包含案例管理、案例、案例审核、上载案例上载自测题等子模块;权限管理功能区包含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功能区包含系统日志、备份恢复、访问统计等子模块。
五、基于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小学网管员专业技能培养评价
针对本研究的目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第二步,视频案例的收集与制作:第三步,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实验;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本平台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江苏省中小学网管员的专业技能培养,首先,设计了《中小学网管员基本专业技能摸底调查问卷》,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进行了数据采集,确定了平台中用到的视频案例的总体范畴。然后,邀请资深专家针对需求,进行视频案例的收集与制作,从而形成初步的视频案例资源库。
在已有视频案例库的基础上,邀请部分中小学网管员以及部分专家参与了平台的试用,通过对实验者的调查,得出如表1所示的教学效果评价表。
培训效果评价不如预期,主要因为很多参与试用视频案例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另外,如何让案例更贴近中小学网管员的工作也值得思考。但大多数参与者都对案例内容感兴趣且认为自己得到进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的访问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对视频案例热情度很高,点击量很大。
上一篇:店五一促销活动方案草案
下一篇:应收账款清收激励方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