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推荐5篇}

风中承诺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11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重要性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涵义

岩土工程的勘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包含很多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首先是搜集资料,在建筑总平面图中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建筑的场地、规模、结构、性质等;其次是确定勘探方法,勘探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要确定最为适宜的方法;最后是正式勘测,在把相关的资料搜集完整、确定好勘探方法以后,正式的勘探工作就开始了,勘探工作要以前两步的工作为依据来进行。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岩土勘察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它,也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岩土勘察作业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的运用勘察理论,同时结合实践,对工程施工地区进行详细的地址勘察,为后期的项目设计提供准确数据,保证工程建设能顺利进行,以及处理好建筑与附近自然环境的安全。我们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就是要利用优势条件,避免和改在不利条件,全面提高项目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在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必须研究各路段不同的成因和各种类型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按特殊设计进行路基施工的各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这对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工程建筑物都是营造在一定的场地与地基之上,所有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都受到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制约。地基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经济和安危,而且一旦出事故,处理比较难。因此,在设计每一个建筑物之前,必须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充分了解建筑场地与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和评价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不良地质现象、软弱地基处理与加固等岩土工程的技术决策和实施方案。实践经验证明,岩土工程勘察做得好,设计、施工就能顺利进行,工程建设的安全营运就有保证。相反,忽视建筑场地与地基的岩土勘察,都会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像,轻则修改设计方案、增加投资、延误工期,重则使建筑物完全不能使用,甚至忽然破坏,酿成灾害。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针对各个不同建筑物对地基压力的荷载不同,进行相关专业专项的勘察,确定地基的基本力学指标是十分重要的。

三、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价值

工程地质勘查是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后续工程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勘察的质量对于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所具有的影响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因此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只有通过科学而全面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能够了解岩土工程的地质情况,在取得岩土工程地质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明确岩土工程建设环节和步骤,在确保岩土工程建设准确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岩土工程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高效进行。

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方法

1、勘查前期。在勘察前期主要包括的工作有资料收集和工作量布置。要形成一套专业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知识, 还需要勘察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在勘察前期不能局限于场地内部的取样钻孔,还应该关注场地附近的地形地貌、 地质条件等。同时相关地质勘察人员应该做好勘察走访工作,询问周边居民此地的地质情况是否有过改变,同时对既有建筑的相关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借阅、参考、对比工作。另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要是为工程项目服务的,在勘察前期相关勘察人员要对拟建工程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收集查阅工作,尤其对建筑类型、结构特征、结构荷载、基础形式、地面标高等数据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勘察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勘察。

2、勘察与取样。勘察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坑探、化探等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并且利用岩土勘察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勘察工作中应该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貌、地质状况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这种勘探方法的优点是较为轻便、经济、快捷、简单等特点,所以能够与测绘工作相配合。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钻探和坑探的现行手段或者辅助手段。钻探和坑探也是勘查工程中的工作手段,能够比较正确的反映出地下地质状况,是岩土勘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取样工作中,相关勘察人员应当对取样工作给予足够重视,采取错开取样的方法进行取样,应尽量避免在分层交界处、钻进回次的底部等部位选取岩石试样。避免出现代表性差的现象出现。

3、原位测试。我们进行的原位测试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我们的实际过程也是不较常见的。像是粘土的一类物质我们进行实验的过程要保持原样测试。也就是说针对于一些像是这类产品都需要进行原位测试。勘察中我们常用的几种原位测试手段的作用与适用性如下:一是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是利用一定的锤击能量,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岩土中,根据贯入土中的难易程度来判别土的性质的一种现场测试方法。 根据它的试验指标可用于进行地基土的力学分层,定性地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的位置。 通过建立地区经验,也可用于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评价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 圆锥动力触探设备简单,使用起来方便,对于员工的要求降低了,有助于我们大面积的推广,在我们的实验的过程也是有缺点的实验的过程容易出现误差,实验的重复性不高。二是波速测试。 波速测试是利用波速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或工程指标的现场测试方法。

4、现场监测。现场检测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大量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的工作。但是现场监测工作应该在高级勘察开始之前进行实施,所以单独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现场检测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现场检测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层(土层)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结构物监测以及环境监测等。通过检验工作和监测工作可以得出相关数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按照规范给定公式即可反算出工程参数,这样可以较为快捷的发现工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技术修正, 保证方案的准确性、 经济型。

参考文献

[1]袁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优化设计[J].岩土工程界2014. 7

[2]叶国琳.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重要性的探析[J].工程技术2016-06-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第2篇

仪器的生产单位不断增加,各种个体仪器设备生产厂家增长迅速,但对土工试验仪器设备的生产监管却不够,一些仪器设备往往出厂时就不符合规范或标准要求,甚至有的仪器设备对于不同性质的软土和砂土进行试验后竟得出相同的结果而目前正规的大型国有企业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售后服务却欠佳另外,随着ISO-9000标准的推广执行,许多单位都开展了计量认证工作,由于这是项每年都要进行的工作,费用较大,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尤其是自负盈亏、承包式的土工试验室,在每年的计量工作中常常应付了事。目前有些单位土工试验室的仪器设备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仪器设备严重老化,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权威)检查监督、限制,大部分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继续使用这些设备,严重影响了土工试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岩土工程勘测造价管理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这些原因直接导致部分项目勘测质量水平不高不良后果。相对于建设项目总投资来看,岩土工程勘察的造价所占比例的确不大,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关系到建设项目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关系到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关系到工程施工的可行性。勘测造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顺利实现因此,需要加强对岩土工程勘察造价管理的研究工作。

加强国家岩土工程勘测管理的中的强制性条文的贯彻与落实。强制性条文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强制性技术规定。贯彻落实强制性条文,应首先与行业协会一起,组织对新规范和强制性条文的学习培训;同时对平时勘测工作中违反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进行严肃查处,提高执行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自觉性意识。加强对员工的教育,提高对做好细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相当部分的技术员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某种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浮躁心态,认为“天生我才为大用”,对岩土工程中的诸多细节工作不愿认真去做,工作中“丢三拉四”现象时有发生,还常常不以为然;没有认识到许多细节工作如果出现失误,将可能对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对工程带来严重的事故隐患,乃致影响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对做好细节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开发岩土工程勘测的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适合岩土工程勘测需要的岩土工程的专家系统,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其他行业。也可用Access设计岩土程勘测管理数据库,能对岩土工程勘察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的管理。对各环节的管理信息实现录入、查询、修改、打印数据和表格的功能;实现管理图件(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功能;实现信息动态的网络化功能。提高岩土工程勘测的技术。在现阶段,应用多种勘测手段和先进的测试技术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上海外高桥电厂份期)的勘测中,应用静力触探试验(单通道、双通道)、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原位渗透试验、旁压试验及跨孔波速试验测定土的力学特性,研究液化和七度地震的震陷问题;用微振动测试确定电厂和灰场场地土的卓越周期;用测气钻孔实测冷却水引、排水管路的沼气含量和侧压力系数。加强对勘测的监管,把集中整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勘察市场的有效运行。整顿和长效的规范管理须相结合,标本兼治。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暂停营业整顿、直至取消单位的资质,加大企业违规的成本。应用过程管理方法管理岩土工程勘测质量。岩土工程勘测工作是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岩土工程勘测的人员在熟练掌握其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同时,还应详细了解其工作特点和操作方式,按照质量控制的基本过程方法来对岩土工程勘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加强岩土工程勘测的档案管理。岩土勘测生产和管理部门在生产、科研和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品种繁多的岩土勘测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在城市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好、利用好这样珍贵的勘测档案资源可以为岩土勘测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勘测技术刚刚起步,针对管理中出现的诸多混乱状况,加强国家有关强制性条文的贯彻与落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开发岩土工程勘测的系统和相关数据库,应用多种勘测手段和先进的测试技术,加强对勘测的监管,应用过程管理,加强岩土工程勘测的档案管理等方法,是提高岩土工程勘测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1]。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主要介绍了边坡、软土地基、桩基、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基坑、地下隧洞矿山巷道等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与声发射技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岩土工程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工作原理、不同岩土工程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数据采集和整理等。该课程是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至关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执行“卓越计划”的最佳课程之一。

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课程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例,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讨。首先,分析现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探讨该教学模式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针对现阶段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一套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体系中,“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是从基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际的重要桥梁。本校开设了“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和“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实验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工程现场教学、换位教学法、以施工图为中心的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措施悉数被应用于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2]。多媒体教学在播放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技术动画、视频与现场录像或现场参观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测试技术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一定的创造欲和兴趣。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最终还是落入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配合板书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教学效果也相应不如人意。

因此,针对以上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结合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前沿科技、重理论轻实践、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考核方式死板等问题,对“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这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不能满足其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前沿科技

本校采用任建喜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主要教材,内容共分9章,介绍了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中常用的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后,重点介绍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包括边坡工程、软土地基和路基、桩基工程、城市地铁区间隧道、基坑工程、隧道工程和地下洞室等,以及地下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和声发射技术等内容。

现行使用教材为第1版,书中难免有逻辑和编写上的错误;现行课程教学虽然在前期教学中有所积累和改进,但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课程内容的沿袭。现有教学内容体系虽然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尚可,但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知识点和前沿科技尚有待完善。

新技术历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岩土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近年来岩土工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新型测试装备、创新性的技术被应用到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工程中,如岩土体的室内测试技术、CT技术、离心模拟技术、遥感影像技术、多功能触探装置、多功能钻机以及各种新型智能化岩土工程测试仪器和技术等[3, 4]。

(二)重理论轻实践

本校为“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安排56学时的理论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教学,一共4学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较合理。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材作用,很难将工程实践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5];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鉴于安全和工期方面的压力,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课堂;第三,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靠任课教师根据所参与的工程科技服务项目及经验积累,在课堂教学之外未曾安排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因此,以上种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看到的只是某一阶段的状态,很难看到全过程,这就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脱节现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三) 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

本校为“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安排的16学时的实验教学,对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鉴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不足,实验项目存在拼凑的嫌疑。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一共有8个,其中5个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挥和体现;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安排内容主要涉及前4个实验项目,其他4个实验项目没有涉及;第三,实验项目存在和其他课程重复的现场,如材料疲劳强度测试实验应该是力学实验、岩石三轴实验为岩石力学实验、土体三轴实验为土力学实验等。

表1:“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内容

(四) 考核方式死板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因此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

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形式,兼顾学生实验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即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70%。试卷题目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对于这种题型较单一和死板的卷面考核,学生主要还是根据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印象不深刻,而最后落入应试教育,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此,对于“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与“卓越计划”要求的差距

现行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为零。因此,为满足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需求,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全新模式。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 完善教学目标与任务

针对“卓越计划”的三大培养特点,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机制的完善,掌握岩土工程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达到岩土工程行业对检测员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新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内容为主线,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嵌入对应的岩土工程监测工程实例、室内演示实验和综合实验、工程监测布置的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课程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存在以下三方面优化项目:教学内容缺少常规以及新型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原理介绍,监测方法比较陈旧,某些工程实例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扩充教学内容,增加滑坡工程的监测内容,第三章边坡工程监测合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更经济合理的新监测方法出现,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新测试仪器设备研发,因此,教学课程中应加入新型监测方法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

调整教学重点。重点讲解边坡与滑坡工程、软土地基和路基、桩基工程、隧道工程、基坑工程等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其中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项目、监测布置、监测方法)是重点。

精简教授内容。首先,如果前期相关课程如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测量涉及的内容只做简要提及,并不详细介绍。其次,将和隧道工程有关的两章合成一章内容,避免重复讲述。

增加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方案制定。结合全院教师参与的各种岩土工程监测项目,让学生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制作岩土工程检测技术方案,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 教学实验内容调整

以“卓越计划”要求的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成教学实验内容调整。新实验教学内容保留了原实验教学大纲的四个项目,将另外四个项目替换为:常用传感器原理、使用与标定、桩基工程低应变动测法实验、隧道周边位移收敛量测和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具体见表2所示。由于本校的岩土工程侧重于隧道与地下工程,因此实验教学内容有较多项目涉及。调整后的新教学实验大纲,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性项目的开展。

表2:“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新实验教学内容

(四)考核方式调整与完善

考评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总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寻求“佳绩”[2]。以考核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为目的,重点考评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考评改革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基础理论卷面考核。保留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的传统方式。考试题型增加单选题、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结合原有的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一共有七道大题,实现了题型的多样化。题目的设计注意不要落入死记硬背的套路,着重考核的是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平时积累,参与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之中,达到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第二,增加“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本学院教师参与项目,变换各种设计参数、环境条件和目的要求,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岩土工程监测项目,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第三,实验成绩。依照实验大纲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验报告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处理能力综合评定成绩。第四,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急性思维的活跃度计分。根据以上四部分所占本课程的比重,考评计分采用以下算法: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5%+课程设计成绩×15%+期末成绩×50%。

四、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针对现行课程教学中存在未能体现前沿科技、重理论轻实践、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考核方式死板等问题,对“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目标与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实验内容调整、考核方式调整与完善等。

此项教改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优秀工程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1,18.

[2]朱劲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71-75.

[3]伍法权.我国岩土与工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学术总结[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4):463-468.

[4]包承纲.岩土工程试验研究中的若干新进展[J].岩土力学,2011,32(增2):1-9.

[5]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74-77.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 工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年,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发展过快,土地资源出现紧缺现象,很多地区采取了填海造地方式解决。围海吹填,吹填土大多为淤泥、软粘土和砂砾土,回填土大多为近期开山土石料及块石,地质条件更复杂,给后期建设的地基处理增加了难度。针对此类地基处理,结合某工程冲孔桩施工实际情况,从建设单位角度谈一谈冲孔灌注桩工程控制管理工作。

二、施工准备

1、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投标文件承诺的人员到岗,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需调整人员的,替换人员需具备同等的资质及相当的施工经验,并经建设单位同意,进场试用合格,方可留用。

2、熟悉和掌握有关的岩土工程勘探文件、图纸设计文件和施工规范等资料,组织图纸会审并形成图纸会审记录。

3、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冲孔灌注桩施工方案、测量方案、材料设备进场计划、检测试验计划等保证质量的专项方案及计划。

4、联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考察选定合适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检测单位。

5、严把材料、施工机械设备质量关,进场的材料必须按程序验收合格方可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必须按程序验收合格方可使用,确保冲孔桩机械设备、钢筋制作工具的生产质量。

6、商定工程桩入岩、终孔、钢筋笼隐蔽的验收程序。

三、合理把控工程桩质量

冲孔灌注桩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包括桩位测量、冲击成孔过程管理、入岩判定及终孔验收、清孔及沉渣厚度控制、钢筋笼制作及钢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灌、工程桩检测及验收。

1、测量管理

(1)运用双控的测量方法,一是给工程桩统一编号、用全站仪测放出工程桩位置;二是现场测放出工程桩控制轴网,设立轴线、高程控制桩,让每一根工程桩都可根据控制轴网直观的测量复核。通过两个测量结果的互核,以保证工程桩定位的准确性。

(2)按规范选取尺寸合适的护筒,桩机就位后对护筒中心坐标、护筒标高进行复核,做到锤头中心、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三点一线,桩机水平稳固。在护筒2m范围内四个方向各设立1根约1m长的钢筋控制桩,利用控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复核冲击锤中心、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

(3)建设单位工程师测量管理中主要检查(随机抽查):专业测量员资质、测量仪器有效性、测量方案执行情况、控制轴网及高程控制桩的设立情况、护筒尺寸符合性、护筒中心坐标及护筒标高准确性、护筒周边钢筋控制桩设立情况、过程资料齐全及符合程度、监理单位监理管理执行力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

2、 冲击成孔过程管理

本工程施工期间场地内的地下水较稳定,护筒顶标高高于地下水位,没有出现地下水上涌带来的塌孔、流沙等现象,泥浆护壁后情况较稳定,很少出现塌孔的情况。因此,冲孔过程中垂直度控制是重点。要求施工单位每冲击1~2m检查一次成孔的垂直度,即缓慢提起冲击锤,利用护筒周边设立的钢筋控制桩,核对对角钢筋控制桩连线与钢丝绳间偏差,发生偏差立即纠正,每次核对形成记录。

在过程控制管理中,建设单位工程师主要检查(随机抽查)桩机操作工上岗证、有技术交底资料、冲击冲程及泥浆比重情况、入岩后留置的岩样、冲孔施工记录、垂直度检查记录、监理工程师对冲击成孔监控情况及记录、护筒边设立钢筋控制桩保护情况、随机提锤查看钢丝绳偏差情况判断垂直度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

3、入岩判定及终孔验收

(1)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层厚度、回填层厚度难以判断,加上工程勘探布孔距离较大,各岩土层等高线偏差较大,勘探报告有时候难以准确反映岩层实际界面,给工程桩入岩、终孔判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提出对不同桩径、不同地质条件的工程桩进行试冲孔,预判入岩后,在成孔桩位上进行钻探判断是否入岩,入岩后固定提锤高度获取每小时冲击钻进进尺,通过对试冲孔记录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可参考判断入岩及终孔的依据。过程控制方法:一是根据地勘报告及护筒顶标高初步预估桩长;二是查看捞渣桶打捞的岩样初步判断是否入岩,初判入岩后将每小时冲击锤钻进进尺与试冲孔冲击锤钻进进尺等参数进行比较,以是否判断入岩;三是每钻进100~200mm要取一次岩样,岩样是否保持稳定并且一致。三个控制方法结合判定入岩。

(2)经判定入岩,钻进满足嵌岩深度后可判定为终孔。终孔验收时现场打捞岩样,查看入岩后留置的所有岩样。现场复测工程桩及钢筋控制桩位置,缓慢提锤根据钢丝绳与控制桩位置判定垂直度情况,复核护筒顶标高、测量孔深度,形成三方验收记录。

(3)建设单位工程师全程参与入岩判定及终孔验收工作,要求施工单位的岩土工程师、质检员必须到场验收;要求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岩土工程师资格;要求勘察单位岩土工程师必须参加验收,工艺成熟后可委托监理单位验收,入岩难以判断时,勘察单位岩土工程师必须参加验收。

4、清孔及沉渣厚度控制

(1)要求施工单位达到设计要求嵌岩深度后,停止进尺,进行清孔,直至沉渣厚度、泥浆比重和含砂率符合规范要求为止。钢筋笼安装后还要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底沉渣厚度小于3cm的要求,清孔后泥浆比重一般控制在1.10~1.20,含砂率小于4%,粘度17~20s。

(2)清孔及沉渣厚度由监理人员负责旁站监督,由监理工程师检查沉渣厚度满足条件后方可签发浇灌令。要求施工单位在浇筑混凝土前通知建设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工程师视情况随机抽查沉渣厚度,如发现违反规定,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提出警告,严重的给予处罚。

5、钢筋笼制作及钢筋隐蔽验收

(1)钢筋笼吊装前由监理工程师对钢筋笼进行制作验收。检查钢筋进场验收资料、抽检送样资料,按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检查钢筋的型号、直径、数量、间距等,验收合格并形成验收记录。

(2 )钢筋笼吊装时,要求监理单位人员必须现场旁站见证,形成钢筋隐蔽验收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3)建设单位工程师主要检查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到岗情况、监理单位验收人员到岗及旁站情况、钢筋隐蔽验收资料。

6、混凝土浇灌

(1)每次浇灌,检查施工单位技术交底情况,质量管理人员到岗情况,并要求施工单位按施工方案检查导管壁厚、直径、密封性能、吊放垂直度、下口距孔底距离、最下一节长度、下料斗内需初存的砼量、导管出口埋深、导管提升速度、浇灌间歇时间、灌注的桩顶标高等。浇筑过程中,随机抽查试块留置情况、监理单位旁站记录、配合比单等。

(2)混凝土浇灌过程中,监理人员必须现场旁站见证,砼到场后,应检查其配合比单及砼的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各项性能,并形成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要坚决退场处理,不得使用。

7、工程桩检测及验收

工程桩施工完成后,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对工程桩顶标高、桩位进行测量复核,把超出规范要求的桩相关数据送设计单位进行验算复核。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工程桩进行检测,由质量监督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根据检测结果与规范要求确定工程桩的抽芯检测数量及桩号。根据检测结果,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探单位、施工单位、质量监督站对工程桩分部工程验收,核对工程桩分部工程验收资料、检验检测报告资料等。

四、结束语

冲孔灌注桩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传统施工工艺,建设单位只要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加强对监理单位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经常检查方案执行情况、工序程序执行情况,各项施工工序严格按规范及方案执行,工程质量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参考资料:

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粗粒料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粗粒料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各国高土石坝工程的兴建,粗粒料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大型工程的广泛兴建,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粗粒料特性问题,由于粗粒料具有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颗粒破碎性、剪胀性、湿化性以及较强渗透性等诸多工程特性,加之岩土体中裂隙杂乱分布,使得各种大型粗粒料填筑工程显得异常困难。拟建场地位于强风化岩层出露区,根据“填挖平衡、就地取材”的原则,填筑材料必然要采用挖方区粉质粘土与强、中风化岩组成的粗粒料。虽然各相关行业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处于初期阶段,并不十分成熟,在民航领域还没有专门研究。而且机场粗粒料高填方与土石坝工程仍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经验也不适用。另外粗粒料造成的破坏是长期的、反复的和潜在的,而机场的建设周期又比较短,拟建机场工程填挖方高度均比较大,所以对于该工程而言,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1)粗粒料的工程特性;2)机场高填方地基的稳定与变形(沉降与差异沉降);3)高填方和深挖方边坡的稳定性;4)填挖交界面的处治。

2对存在岩土工程问题的分析

2.1粗粒料的工程特性工程填筑材料采用挖方区粉质粘土与强、中风化泥岩组成的粗粒料,其工程特性决定了存在如下岩土工程问题:1)粗粒料的级配。由于粗细颗粒的不均一性,在填筑体粗粒料中,泥岩、砂岩的大颗粒作骨架时,细料粉质粘土充填孔隙,充填愈好,土体密度愈大,其抗剪强度愈高,沉陷变形愈小;反之,则沉陷变形大,不利于岩土体工程的稳定性。泥岩作为填料时,破碎粒径指标、填充粉质粘土的粘度特征、粘粒含量、粗细粒的比例关系等对高填方工程至关重要,应进行重点研究。2)泥岩的遇水软化和崩解。该工程粗粒料主要由泥岩组成,泥岩在一定的应力状态下浸水后,由于颗粒间被水以及颗粒矿物浸水软化,颗粒发生相互滑移、破碎和重新排列,导致岩体软化;当水贯入泥岩的孔隙、裂隙中时,细小岩粒的吸附水膜便会增厚,部分胶结物会被软化或溶解,从而引起岩石颗粒的崩裂解体,产生岩土体变形失稳,使得控制地表沉降以及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显得异常困难,因此研究泥岩遇水软化和崩解性对本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3)粗粒料的蠕变特性。粗粒料大多采用人工爆破等方法开采出来,往往存在很多微裂隙,加之棱角尖锐、填筑高,在高围压条件下产生蠕变,岩土体会沿着破裂面破碎,宏观上表现为开裂、折断或整块断裂等形式的颗粒破碎,从而引起高填方沉降变形以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4)粗粒料的强渗透性。粗粒料具有强渗透性,降水能较快的入渗填筑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填方破坏失稳的进程。因此应研究粗粒料的渗透特性,为坡面、道面的防水和排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5)粗粒料的施工工艺。如何控制粗粒料填筑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其施工参数及采用哪种方法和控制指标对填筑体质量进行检测也是该工程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2高填方变形沉降变形是高填方工程中普遍存在,又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拟建机场工程填方高(预计最高达45m)、荷载大且填料具备颗粒破碎性、剪胀性、遇水软化崩解、蠕变、强渗水性等诸多工程特性,地面沉降控制难度极大。如何去监测,如何埋传感器,在哪些位置埋设能够有效的监测,采取哪些措施既能经济有效、又能降低总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是本机场工程建设的另一核心技术难题。

2.3高边坡的稳定性高填挖边坡稳定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包括挖方区、填方区两部分。对于挖方边坡,由于场地地形复杂,自然坡度陡,高差大,开挖卸荷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加之岩土体强风化、胶结程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一旦降水沿裂隙入渗,极易导致边坡滑动破坏,因此,需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填方边坡,由于本身填筑高,同时粗粒料具有颗粒不均一性、泥岩遇水软化、蠕变、强渗透性等工程特性,在外界诱发因素(降水、地震、施工振动等)的作用下,极可能引发失稳等岩土工程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索粗粒料工程特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确定合理的填筑体边坡坡比。同时,拟建场区位于地震高发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考虑到该工程的重要性需提高1度设防,即按9度考虑。因此,需高度重视地震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2.4填挖交界面的处治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该机场建设中存在多处填挖方交界面,不可避免的面临填挖交界的处治问题。从总体上看,填挖交界处具有材料或结构的不一致性,在纵向上刚度出现差异,加之原地层是倾斜的,一旦工程处治不当,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填挖交界处发生偏移,甚至滑动破坏,对于填挖交界的有效处治问题是该机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3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3.1解决方案由于该项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仅靠室内试验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及分析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通过现场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案,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原位监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机场工程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2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该处理方案的技术路线概括为:首先开展文献调研,收集资料,对研究现状、类似实例进行调查分析,寻求突破点进行初步研究;其次对粗粒料高填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初步论证,确定粗粒料高填方工程试验研究方案;再次进行粗粒料的工程特性试验及高填方稳定性理论分析,根据分析展开现场试验段研究,包括现场的模型试验、检测及监测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粗粒料工程特性的分析方法与处理对策,提出与粗粒料工程特性相适应的高填方问题的处理对策,通过高填方变形监测,对地基的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价,同时提出控制高填方沉降变形的工程措施,预测高填方的工后剩余沉降量,对研究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得出初步结论,进行粗粒料加筋处理与土方设计,待土方工程结束后对全场重要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并对试验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进行比较,验证所提出的分析方法与工程处理对策方法,必要时予以修正;最后编写试验研究总结报告。总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结语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