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777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2分钟。
大学审计方案范文第1篇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1)。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21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2.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2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2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2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1.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晨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1,(5).
[2]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0).
[3]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4]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大学审计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大学审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审计档案是我国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朝着大众化教育方向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发展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快速发展下,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数量增多,为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效率和质量,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强化管理意识,结合高校发展实际采取有效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方式。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下,高校内部审计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责任审计、内控审计等多方面内容。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内部档案审计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档案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为了加强对高等院校食堂管理,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食堂财务管理的意见》。在文件印发之后,省内各地教育系统能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不断提高伙食质量。但是一些高校不按照规定,大额、高比例的挪用学生伙食费,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
一、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主要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在履行自身审计监督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字、图表、影像、电子等实物的收集、制作和整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审计文字、图像等多种材料的精细化分析和整理,在分析和整理之后按照一定的规律要求对材料进行集中化管理。高校内部审计材料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档案。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和一般档案管理相比还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具体表现在:
(一)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内容的专业性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内容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是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和审计程序对审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程序性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以某一审计项目、审计设计为基本单元,按照相应的程序和制度要求来开展的审计活动。在审计档案管理中需要对各个审计计划、总结、通知、报告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三)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规范化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按照国家有关机关的要求和规定建立起来的,在应用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制度规定。审计文件材料的立卷、排列、目录编号等工作都拥有统一的要求。
二、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尤其是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高校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制作审计报道,并在审计结束之后对审计资料进行随意的简单归总。同时,对于一些小项目的审计档案,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只保留了最终的结果,没有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过程工作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比较大的项目审计工作,在工作结束之后没有对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甚至存在档案信息资料丢失和保存不完整的问题。
(二)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是一种专门性的档案,在实际操作管理的时候需要专门的制度进行约束。但是在实际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缺乏科学的审计档案管理经验和对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影响下,没有制定出适合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缺乏固定的程序和范围要求。在缺乏固定程序和范围不明确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时候会出现遗漏资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
(三)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现阶段,一些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缺乏经过培训的、拥有经验的高素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对审计档案信息收集、管理不全面,很多重要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资料没有得到统一化的管理。在时间和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变动下,会造成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缺失。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计工作执行管理。一些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命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些人员无法以饱满的状态和充足的精力更好的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在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熟悉和对档案工作程序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审计过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料无法做到充分的收集和整理。
(四)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利用率不高
审计档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审计全过程的一种还原,也集中反映了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中,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怎样用好审计档案对审计档案自身的效果和作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资料是审计工作的重要载体,如果审计资料不完整、失真或者整理不够规范,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审计档案利用价值的减少。现阶段,在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存在档案内容不完整、档案立卷归档程序不够规范和档案信息内容不完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利用价值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虽然高校审计各科室都配置了电脑,但电脑基本上都是作为储存器在使用,没有挖掘和开发出电脑的其他用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多样化发展和任务繁重下,仅仅应用简单的电脑技术无法提升审计工作的开展效率。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提升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是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记载和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内容,对完善和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高校领导、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员、高校审计人员等严格重要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文件的科学化管理,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内容的全方面管理,对高校食堂费用拨款、各项开支、入账情况等进行严格的记录。另外,还要培养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高校食堂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项目审批的时候,需要对各项审计资料、审计活动文件、笔录、电报等原件和复印件进行全面的收集、在高校食堂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相关人员将各项审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归档处理,安排专门的人按照立卷归档内容和要求做到高校食堂财务立卷归档工作。同时,在进行高校食堂财务审计管理的时候还要积极参与审计组卷,加强对审计案卷内容的了解,对食堂伙食费财务管理审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支持。比如在开展高校伙食财务审计管理的时候,要对各种调查方案的内容记录进行归档。对于不通知校方进行的高校餐厅就餐实地调查以及到超市、农贸市场对原材料的调查,需要审计档案管理人员记录调查内容和收集的各项资料,对信息和资料进行归档管理。在开展问卷调查的时候,需要对学生填写的每天在学校的伙食质量进行归档整理,通过档案归档记录将信息和学校上报的采购清单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出学校食堂食物清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健全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健全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通过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明确审计工作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整理方法等。第二,健全审计档案保管、保密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规范档案保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档案的不丢失、不损坏。第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食堂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对工作表现积极的人予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改善高校食堂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水平。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改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方法
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实现自动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便利,体现在对内部审计信息加工、编制、索引等方面工作显示出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实现需要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为了准确的计算高校食堂原材料的开销情况,高校审计档案管理部门可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高校提供的食堂财会资料,将学校食堂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周五个伙食日)耗用的主要原材料(米、面、油、肉、蛋等)的数量按伙食人数和伙食天数进行平均,求得主要原材料的人均日消耗量。
(四)提升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人员素质
在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中要对相关审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升高校档案审计内部人员对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高校内部审计管理需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审计档案管理机构,并为之配备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帮助其掌握熟练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再次,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高校的良好学术氛围,多与会计学系等相关学术机构开展理论探讨和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充分利用
为更好发挥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为高校内部食堂财务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服务支持,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所积累的各种案例资料来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内部审计案例库,对审计工作中能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供有用的解决方法和意见,实现对高校内部审计规范化管理。学校伙食账很重要的特点是支出票据大多为白条据,在内部控制不力和外部监控不严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虚假账目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校学生的伙食质量。为杜绝这些虚假账目的存在,高校食堂内部审计管理需要从“小金库”的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对内部审计档案数据信息的合理应用来有效核对高校食堂财务情况。
参考文献:
[1]安娜.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及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5:218-219.
[2]冯思明.加强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5:186-187.
[3]祝青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09:75-78.
[4]杜秀敏等.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方法与建设思考[J].兰台世界,2014,26:74-75.
大学审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判断能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一、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与传统教学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作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张继勋,2002)。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评价审计证据,到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的评估以及通过综合收集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审计人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要求审计人员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前必须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次的错报风险,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同时,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也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审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审计教学中如何培养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当前审计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高水平的职业判断来源于审计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二者缺一不可。而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是以对理论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很难获得对审计环境和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职业敏感和职业判断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呢?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应用审计基本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
国内外教学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涉及到案例素材的获取、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等问题。
(一)案例素材
实施《审计学》的案例教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案例的获得。近年来,国外有很多经典审计案例如安然等事件,国内也出现了大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审计失败案例,如深圳原野事件和银广夏等事件,这些都为《审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素材。一般来说,教学案例主要来自已经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如《当代审计学:真实的问题与案例》、《美国证监会审计案例精选》、《上市公司审计案例分析》等,但是要注意案例的内容是否过于陈旧以及权威性是否足够等问题。另外,案例素材的获得也可以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获取,或者参考报纸、网上有关资料,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己编写,或者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二)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取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案例选择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针对性。对于没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要学习的案例既要联系他们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要让学生掌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收集、鉴定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2)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便于掌握审计理论的一些关键点,也使得学生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学习,感同身受,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便于按图索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启发性。选取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必须能够揭露被审单位违纪违法行为的事实真相,引导学生领悟审计工作中所用的各种灵活审计手段;同时,教学案例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许多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审计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案例分析又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由教师通过PPT,将案例象故事一样讲给学生,语言力求生动、通俗易懂,并提出问题,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要求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另一种是将案例事先打印出来,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首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案例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并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2)课下和课堂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或者是通过网站,或者是通过公共邮箱等。学生拿到资料后分组在课下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在上课时由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则是老师点评。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核心都是案例讨论(课下或是课堂)和教师讲评这两个环节。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提前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以审计人的身份参与到案件审计中来,从而获得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如果是课堂讨论,教师应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烘托课堂讨论气氛,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教师讲评阶段,教师要认真参考学生的讨论,进行相应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当的评判,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提炼出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三、实践教学
《审计学》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和基本技能,初步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建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审计实验室,这是提高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同会计、税务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集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于一体。其中,手工模拟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的一套仿真会计核算资料,然后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最后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基本模式是借助于审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体会实际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程序,获得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
(二)校外实习
模拟实验毕竟是人为设计的,不能代替实际经济业务。因此,模拟实验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外的实习。学校要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大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审计实务,经受实际工作考验。校外实习包括:(1)专业实习。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下转封三)(上接第165页)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或实习基地 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
四、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
我国高校里的教师大都直接来自于学校,虽然可能具有高学历,但是很少有实际的审计工作经历。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求教师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培养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学校鼓励审计教师参加CPA 考试,取得CPA 资格,成为中国CPA 协会会员,广泛参与审计实践活动,也可安排他们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去做一定时期的兼职或专职,这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极佳途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也可以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会计、审计方面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同时,同时还可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J].商业经济,2010(12):46-48.
[2]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12):27-28.
大学审计方案范文第5篇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而言,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不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而目前高校里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不能很好地掌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要领,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再者,由于高校教师本身对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案例讨论中很难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案例探讨也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起不到真正效果。
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审计教学效果需要在审计课程设置中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和质量。所谓的课程案例是指审计学课程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课程导入案例以及课后讨论案例。课程导入案例是教师在进入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通过一个短小的案例说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讲解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我国的“黎明股份、蓝田股份”等案例引导学生对“分析性程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课后讨论案例是指让学生组成课后的案例讨论小组,针对教师布置的课后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并形成最终的案例报告。由于受到课时量的影响,课程引导案例不能占据课堂教学大量时间,而课后的案例虽然形成了案例讨论报告但难以进行实时监督,难免会存在有学生搭便车的行为,因而要真正达到学生通过案例增强其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必要开设《审计案例》课程,该课程完全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事先由教师选定案例,学生进行研读,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不同学生的激烈争辩开拓思维。
正如前文所述,经典适用的案例教材在当前的审计教学中非常缺乏。案例教学的成功组织需要有大量分类具体的、内容完整的、与当前实际结合比较紧的案例库资源。这也必将是未来审计教学需要着力建设的内容之一。在当前的状况下,由审计课程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学案例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或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案例的设计是进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的高低,好的案例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审计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上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相关性,选择的案例要与学习的目标相一致,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现实性,所选择的案例应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要与时俱进;三是实践性,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案例必须来源于实践,必须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整理而形成的。因为每一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每一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教师在编选审计案例时,必须有的放矢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来源于真实的案例,但表现形式可以是外露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总之,案例中这些问题必须针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置。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教学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得以发挥的保障。要提高审计学案例教学效果,必须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参与审计实践,参与审计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案例教学的教学互动,教师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组织者,应能为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创造出生动的案情和真实的场景,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案例教学法的专业培训,聘请有关的专业教师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或组织教师观摩案例教学。
上一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推荐5篇}
下一篇:大学发扬雷锋精神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