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汇总5篇}

琴韵悠扬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6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营运管理;实践;设计

所有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都可以采用营运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的基本定义是对组织中负责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和改进。换句话说,营运管理是提供一套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好的产品与服务的思路、体系、方法、技术。在制造业、零售业以及专业服务业等一切商业领域,营运管理已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如直接从事营运督导工作或者从事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甚至提供专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也需要资深的营运管理专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营运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教学方法要不断改革,而案例教学、实践课业、项目调查等实践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

一、营运管理课程特点

上海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属于行业院校,办学定位于商贸服务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高于一般院校,更为强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校开设的“营运管理”课程不同于其他院校,课程名称与讲授内容均有所不同。更多的院校采用“运营管理”或者“生产运作管理”,主要内容是围绕制造领域,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所有环节实施管理活动的介绍,对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以后的运作管理内容相对介绍较少。这门课程更多是面对流通领域,特别是流通最终环节的零售业,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活动大大有别于制造业的运作管理活动,而且零售业也习惯称为营运管理,“营”是经营管理,“运”是流程与运作管理,因而是把经营管理和流程式管理相互结合的一种管理活动。这门课程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两方面。

1.行业特色明显

为体现课程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体现营运管理从生产制造与服务过程向供应链两端延伸的发展趋势,总结并提升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标准化营运管理体系的内涵;另一方面以连锁商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对生产制造过程只进行基本原理的阐述。由此,我校自编了《商业营运管理》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有很多零售行业专家参与,文中的案例多是编者对来自企业的实际案例的采集整理。教材将生产运作的管理知识运用于商业企业,特别是连锁商业,围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介绍了商业营运管理的一般规律及运用的管理工具,结构上划分为“营运管理基础”、“总部营运管理”和“店铺营运管理”三大部分,不仅从理论上总结了营运管理的要素、原则与方法,而且突出消费者需求变化与信息技术更新对营运管理模式和解决方案的影响,为教学过程深入研讨指出了方向。这是一本典型的商科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商业企业运作管理流程与方法的较为实用的教材。本教材已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

2.课程实践性强

所谓实践性,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中引用大量案例。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都可成为编写案例的素材。这些案例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回答如下问题:如何持续改进工作·如何建立标准化营运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实施营运督导·如何开展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如何提高店铺的经营业绩·如何控制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如何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如何分析和利用经营数据·对于正在学习而缺少实际经验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亦对其逻辑思维结构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上述问题可以设计成学生实践课业,通过调查发现营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应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思维尝试去解决问题,并形成分析报告。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认为“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1.案例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中将案例分为:问题型、困惑型、探索型、成功型与失败型等几种类型。问题型案例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让学生去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这类案例更多是针对管理流程及操作环节设计的;困惑型案例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描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型案例倾向于对企业面临的未来不明朗的事件探索出可能的解决思路,此类案例更多是营运管理战略问题;成功型案例和失败型案例是对企业过去成功经验或失败经验的总结。各种类型案例穿插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一般设计思路是:每章开讲的引导案例多为问题型案例或困惑型案例,由问题引出本讲的主要教学内容,如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讲述过程中穿插成功型或失败型案例,而课后更多布置给学生的案例是困惑型或探索型案例,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并要求以小组讨论方式,采用头脑风暴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由于课程授课课时有限,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借用课程中心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实现对案例资料的学习,并通过该平台的学习互动,适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而这一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行业适时信息,也可与各类相关网站连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保持对行业最大程度的关注。 转贴于

2.实践课业设计

“营运管理”实践教学的另一个环节,即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计实践课业体系。

(1)问题课业。即围绕校园学习生活,让学生试图去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流程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学习营运管理工具这一内容之后,需要让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管理工具,如对课业完成的计划要求用甘特图表示,对问题的寻找可通过调查发现或观察发现,采用统计表或柱形图表示,对关键问题的判断需要运用排列图,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分析思路可采用因果分析图,问题解决后需要设计新的工作流程,用流程图反映出来。这是一种结构化、工具化管理思维,对于商科院校的学生,这类训练尤其重要。

(2)调查课业。调查课业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对某一商业项目做详细的商圈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及汇报PPT。商圈调查涉及到对商圈理论的理解,对具体商业项目的商圈范围的确定,以及运用所学的调查方法。这一调查更多是运用观察法,如对客流的调查、对交通的调查、对社区的调查、竞争店调查、商业项目招商情况调查、客层分析等。

(3)数据分析课业。这类课业是提供给学生商业经营或消费者调查的一些数据资料,要求根据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学会从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这些数据的来源一是企业经营的数据,二是实际调查的数据。这项课业实践目的是管理者必须对数据具有敏感性,能够从数据中找出问题,并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对策思路。

这些课业项目的设计,体现了营运管理中的工具化管理、标准化管及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学生对此类实践课业有很高的积极性。他们对“教材购买与退书”问题、“食堂餐具清洁流程”问题、“设备报修流程”、“选课流程”问题、“上课出勤率反馈流程”、“图书馆借阅流程”等问题的分析,充分反映学生对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关注,并提出很好的建议。而商业项目的商圈调查,一方面锻炼学生对某区域整体消费群分析及判断与商业项目的吻合程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做这类调查项目时注意采用的方式与方法,最后的调查情况需要在课堂中展示。

所有实践课业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这种以课业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团队沟通与合作。学生首先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实现的,需要多方面沟通协作共同完成。

第二,主动承担责任。团队合作需要每个成员能够主动承担团队任务,这当中也难免出现“混”成绩的学生,通过团队自我组建,自我约束,确定团队工作计划及团队成员责任等来约束团队成员,引入激励机制,不热心团队工作的成员自动会被团队清除,最终迫使这些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而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第三,学会观察。商业的营运管理需要以顾客为中心,去了解顾客,认识顾客,除了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外,还要学会观察,这也是管理者必备技能之一,这种技能通过实践课业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

第四,目的性明确。管理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与企业发展战略和计划性相吻合的,每个课业都是一项具体工作,有明确目标,因此每个小组都需要对这项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并作出合理安排,以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第五,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实践课业完成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每项课业都需要一定周期,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及时给学生相应指导。

三、“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困惑与启示

对于商科院校而言,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实践教学。到底如何更好开展实践教学,是不是这些实践项目的设计真的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认真思索。

曾经在网上做过调查,让大学生从教师角度来思考大学教育方法问题。下面是学生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

“大学本来就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桥梁,理论知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变为每一个学生自己的东西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我是一名大学教师,我更愿意把学生带出四方的教室,让他们走出去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自己找到成功的方法。”

“让自己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能够授人以渔,如果没有那么多实践经验,也可以收集大量的案例,让课堂变得贴近实际。少说条条框框的东西,感觉有很多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价值,什么事情都是由各种因素影响的。”

“如果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将会扩大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讲授更多课外的东西,给学生讲述外面的世界,让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促使他们自行探索,并有所收获。”

“我会先让自己的声望提高。这不是没有用处的,对于学生来讲,有个名气高的导师,对于和别的学校交流抑或是找工作都会有一定帮助。我不会搞什么乱七八糟的实践活动。貌似教学内容丰富,实质上没有什么收获。”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嵌入式SIM 签约管理 部署模式 监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 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 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 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 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 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 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 信息通信技术, 2012(5): 52-55.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由于各国的管制政策和市场情况差别较大,在虚拟运营商的概念之下,也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根据在电信价值链上的参与程度,可大致把虚拟运营商分为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

第一类是品牌分销商,是参与程度最浅的一种虚拟运营。主要只提供品牌、渠道和客服以及部分的营销和基本定价服务,更像是一个包装了自己品牌的卡号商。其他价值链环节仍由基础运营商提供。

第二类是服务提供商,参与程度适中,会控制与客户有关的市场营销、渠道销售、客户服务和业务打包定价等环节,并部分参与卡号管理、计费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其他仍由基础运营商提供。

第三类虚拟运营商是最全面的,参与程度最深,除了基础运营商提供通信网络外,其他部分都是自己运营。它可利用自身的业务平台或借助合作伙伴形成增值业务,然后将这些产品与基础运营商提供的电信业务进行组合捆绑,围绕全新的产品体系开展运营。

目前全球有数百家虚拟运营商,从全世界来看,在欧洲较开放的电信市场上,虚拟运营商市场份额可达15%以上,但大部分国家都不超过5%;香港地区有12家虚拟运营商,但其市场份额不超过6%。 谨慎决策

经过多年讨论和研究,工信部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虚拟运营商终于来到了中国。在方案中,有四点值得关注:

首先,获得试点批文的虚拟运营商经营范围仅限于移动转售业务,就是批发来后再以自己的品牌去零售。

将进入门槛最低、国际应用案例最广的移动转售业务开放,体现出监管部门对试点的慎重态度,如果连这样的试点都成功不了,那么虚拟运营商在中国真没机会了。

其次,试点方案明确限定了参与试点企业的身份,一方面这是坚决落实贯彻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示要求,同时将很多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拒之门外。

第三,试点方案明确了虚拟运营商必须建立自己的客户服务系统,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为客户长期服务,并且要有服务保障措施和市场退出善后机制。

而在计费和业务管理方面并未做统一要求,只是说“可依需建立计费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给予虚拟运营商较大的灵活度和自由空间;如果转售企业想摆脱基础运营商的控制,在用户信息和业务拓展等方面获得自,那么就必须把计费、营收、统计分析等支撑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四,试点方案对转售企业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的商业合同进行了约定,在合作范围、码号资源、批发价格以及责任划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

但在具体的细则和合同条款方面,则交由转售企业和基础运营商自行商定。这将导致在转售企业与基础运营商分工界面、合作模式、系统接口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并将对未来的业务开展和运营管理带来诸多风险。

从这些政策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体现出相关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这项试点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虽然在试点方案定义的原则问题之外,还有很多需要细化和明确的内容,但为了加快推进试点,工信部赶在2013年结束之前,于2013年12月26日向11家企业发放了国内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 虚拟运营商激动茫然

2012年全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量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接近8000亿元。

在许多人眼中,这样的骄人业绩是垄断的结果,因此当工信部宣布电信运营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的时候,民营企业眼瞅着能进入电信领域,拥有庞大的现金流,获得持续的收益,那份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虚拟运营商往往均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获得牌照的11家中,不乏各行业的明星企业,主要分成三类:

一是传统的终端渠道商,如天音、乐语、迪信通,它们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强大的品牌形象和丰富便利的渠道,与运营商有长期合作经验,熟知运营商的营销体系和业务发展套路。

以前是帮助运营商卖卡,如今要发展自己品牌的客户,利用现有的零售渠道,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客户拓展、营销和服务工作,是转身难度最低,积极性最高的虚拟运营商。

二是电商互联网企业,如京东、万网等,它们的发展模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希望向互联网一样发展后向业务,以广告或营销作为收入的主体;有的希望通过移动转售来完善自身的产业链条或业务类型,以获得更多的综合收益;还有的希望借发展的客户来增加原有产品的销量和效益。

总之,这类企业以发展互联网业务的思维来设计未来的运营,是最具创新活力的虚拟运营商。

三是行业客户类企业,比如华翔联信、巴士在线等,它们拥有定向的客户资源或者行业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有很高的美誉度或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大量的行业客户,还有很多行业解决方案或产品,可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这类企业是对信息化贡献程度最高的转售企业,最有条件把蛋糕做大,实现信息的增值,是最被看好的虚拟运营商。

然而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真正拿到牌照后,虚拟运营商反而茫然了。

首先,要学的东西太多。即使是离基础运营商最近的终端渠道商,也发现做运营商的难度比想象中的大。以前帮运营商卖卡、卖终端提供的有限的售后服务,运营收入是运营商计费之后的分成,如今要自己计费;以前产品出了问题,接下来交给后面厂商解决,而现在需要线上给客户满意的答复,客户服务和质量保障体系该如何建立?越了解运营商,越觉得做好运营难度大,即使挖到几个人,也很难把运营商的工作全覆盖。

其次,成本难以降低。转售企业都认为,不能学运营商建立一套庞大和全面的运营体系,但是到底哪些功能和钱可以节省,哪些是开展运营的必要条件,哪些可以通过变通或降级来实现?完成计费、客服、安全、质量所必须的体系建设等要花多大代价?有的找咨询公司帮忙,也不尽如人意。

另一个问题是基础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成本高,发生的通信费都要按照协议价格结算给基础运营商,给转售企业的运营和创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第三,担忧被卡脖子。很多人都还记得,当年中国联通在互联互通上被整,通信质量上不去,客户很不满意。而今,虽然工信部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标准,但毕竟转售企业还有很多方面受制于基础运营商,如果基础运营商有意为难,结果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转售企业都不知道基础运营商可能会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第四,概念如何落地,到底应该如何开展业务,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在哪里?发牌之前谈的“颠覆传统通信”和“互联网思维”,到底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牌照虽然拿到了,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确的整体方向和商业模式,时间在一天天地度过,如何走? 基础运营商众生相

相对于行业外人士,运营商对于虚拟运营商和移动转售业务的理解要专业得多,但对其前景的判断和看法各异,不同的人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运营商内部有鹰派,极不看好虚拟运营商。在他们眼中,虚拟运营商是拿着刀来分钱的黑社会,运营商与之合作是自掘坟墓。

与国外的运营商相比,中国运营商不仅在财力、规模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市场上也是通吃的格局,无论是低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的个人客户,还是高收益的集团政企客户,都是运营商的目标,并基于此形成了全覆盖的市场体系。

这就意味着,无论转售企业在哪个领域发展客户,都可能与运营商产生冲突;而一旦冲突出现,鹰派就会更激烈地反对与虚拟运营商的合作。

运营商内部还有鸽派,即:看好虚拟运营商对通信市场的积极作用。虽然运营商在市场上是全覆盖,但由于体制不够灵活,管理层级多,资源调度困难,使得很多商机和需求并未充分发掘。

如果虚拟运营商做得好,便可弥补空白地带,在拓展信息化的同时,把基础运营商的技术和业务也带起来。所以鸽派在苦口婆心地说服领导和相关部门树立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希望找到成功案例,推动试点成功。

在运营商里还有一类人,他们貌似鸽派,欢迎与转售企业合作,但他们期待合作的目的是打击竞争对手,因此本质上还是鹰派。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基础运营商利用虚拟运营商提供的资源和创新能力,补齐自身的短板,形成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能力。这种竞争导向的“定向合作”是否能长久,共苦之后能否同甘,都需要拭目以待。

转售企业初登舞台就向专业人士频频抛出橄榄枝,几次成功的挖脚更让运营商内部哗然。长期以来,由于通信运营的专业性极强,体系又相对封闭,运营商人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流动。

前几年日子好过时,运营商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学生,利用快速发展的机会,加之高强度的训练和工作,运营商内部人才济济;而今,企业的经营压力大,竞争激烈,而薪酬待遇不但比不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反而有持续下降的压力;国企的机制和相对规范的管理方式,让很多新人、能人觉得上升通道狭窄,缺乏成长的空间。

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是否会引发人才的争夺战?千金买骨,面对着求贤若渴的转售企业,很多人已经开始幻想自己身价几许,薪酬能翻多少,甚至何时跳槽。在很多的人犹豫、评估的时候,有的人则已经有所行动,他们的观点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但看到了机会和希望。 监管是矛盾关键

基础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都有纠结和矛盾,但是作为监管部门的工信部,心态更加复杂。

从通信行业发展及推进信息化工作来说,引入虚拟运营商是好事,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又能激发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升级。但对于行业监管来讲,引入虚拟运营商带来了更大的监管难度,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虚拟运营商的数量太多了。

在最初推进试点工作的时候,工信部认为基础运营商会消极对待虚拟运营商的引入工作,因此提出要求,每家运营商至少要选择两个合作伙伴。但实际上基础运营商上报的合作伙伴一家比一家多,扣除掉重叠的,也有几十家企业入选,这等于是把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工信部。

面对这样的乱局,不可预见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监管的难度和压力成倍增加。

一是对基础运营商的监管。在试点阶段的试点方案中,工信部并未统一制定和出台全面细致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很多细节都希望由基础运营商和转售企业协商确定。

三家基础运营商,对虚拟运营商的态度不一样,合作模式和技术方案不一样。比如联通采取资源池的方式,将业务批发给转售企业,再由转售企业自行组合产品和定价;而电信则要求转售企业租用中国电信的支撑系统,销售其指定套餐产品。对于同时与多家基础运营商合作的转售企业来说,必须适应截然不同的对接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处理方式,纠纷和问题会被进一步放大。

二是对转售企业的监管。总体来说,基础运营商监管难度不大,而民企由于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敢于突破创新,善于打球,还有“拼个鱼死网破”的勇气,这些都是通信领域不常见的状况。更何况几十家企业同时开展创新,在众多细分市场积极探索试错,监管部门能否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评判对错,做到防微杜渐,都是对监管工作巨大的挑战。

三是对客户利益的保护。虚拟运营商开展移动转售业务,这种概念对专业人士来说都难以理解,更何况普通客户?对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是:170开头的号码是虚拟运营商的。但实际上第四位是固定分配给某一个运营商,因此一个同时与多家基础运营商合作的转售企业,它品牌下的号段都是不连续的,能给用户解释清楚吗?转售企业卖的是基础运营商的产品,而客户的投诉首先要由转售企业受理,是否会出现两企业扯皮导致客户利益受损的情况?如果转售企业退出,它的客户利益由谁来保障?这些将成为监管部门必然面临的问题。

这一团三方搅在一起的乱麻,如何能理得清?

如果跳出来看就会发现,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也好,虚拟运营商开展运营也罢,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无线通信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并不差。但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而由于企业规模、运营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征,单纯依靠国内基础运营商来拉动信息化,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若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推动行业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无疑是经济有效的思路。

能否让各方齐心协力,推动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行业监管部门的导向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转售企业所销售的移动通信产品和业务还是基础运营商生产的,因此不能完全摆脱基础运营商的控制和监控。客观来说,转售企业在专业技术方面处于明显劣势,监管部门的技术制约和管控手段也不足,如果基础运营商把转售企业视为竞争对手,形成对立的局面,那么吃亏的很可能是转售企业,而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作的推进也很难成功。

积极地看,转售企业与基础运营商的合作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在很多领域携手把信息化的蛋糕做大,双方便可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方面在专业领域,民企的机制和规模更利于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和行业知识,发挥小快灵的优势,提供更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细分市场和互联网领域,民企试错成本低,有利于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为规模发展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对此基础运营商也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营商;高校;合作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46

[中图分类号]TN92;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高校信息化基础建设是个长期投资的缓慢进程,其中,网络基础的建设、通信网络的建设都是重要环节。如何合理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建设,如何让学校师生从中获益,是学校信息化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高校和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关系非常微妙,运营商作为一个独立、平等的机构,其与高校之间是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利益诉求。为了提升高校与运营商的合作效果,需要探索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之道。

1 高校和运营商合作中的痛点问题

把握痛点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高校在与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矛盾。

第一,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与高校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用户对网络、通信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与高校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较大冲突。

第二,更快、更稳定、更便宜网络通信服务需求与学校网络服务、信息化迭代速度跟不上外界发展的矛盾。在目前“提速、降费”的趋势下,用户对通信服务的质量和价格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学校网络资费相对固定,信息化迭代速度跟不上外界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要。

第三,高校和运营商对网络资源占有率和控制权相互博弈的现状。基础网络建设、网络资源分配、用户资源共享是高校和运营商合作的主要方面,在较为稀缺的网络资源管理上,双方存在相互博弈的关系。

第四,校内各部门与运营商合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通信设施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校内通信市场缺少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运营商可以和校内多个部门分别沟通,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无法有效保护用户权益。

2 高校和运营商合作中的各自诉求

作为校内通信市场的主体,校方、运营商、用户都有着各自的需求,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满足各方需求,以促进校内通信市场健康发展。

首先,校方诉求。吸纳足够多的校外资金投入,建立可靠、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环境的同时,必须绝对掌控学校师生资源,保护好师生利益。

其次,运营商诉求。以较为高效的方式拥有足够多的用户市场,尽量将建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最后,用户诉求。套餐丰富、4 G信息全覆盖、资费便宜、服务好等。

3 高校和运营商合作模式探索路径

3.1 统一归口管理

为了便于梳理校内通信相关业务、提供整体服务,高校要确定一个独立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归口管理,统一负责通信运营商在校内的通信设施和通信增值管理工作,包括网络、基站、室分、固话管理等,以推进整体规划和框架性合作,最大程度上保护校内用户权益。若运营商所开展的业务涉及校内多个部门,也由该归口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再协调校内其他部门配合运营商开展工作。

3.2 明确合作模式

由于运营商管理层级较多,各家运营商内部负责校园业务的部门也不一致,为了准确定位对接人,保证任务的快速执行,在合作过程中,应要求运营商指定一位校园经理与校方对接,由该校园经理负责其内部协调、沟通事宜。只由严格地执行校园经理对接制,才能较好的杜绝一些缺乏资质的小公司打着运营商的旗号来校从事相关通信业务。

3.3 处理好三方关系

校内通信市场管理,一定要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校方、运营商、用户之间的关系,要始终保持校方主导权,充分保护好校内通信市场,坚持“以我为主、以我所用”的原则,统筹引导运营商多方参与;任何不利于公平竞争、不利于用户服务的合作事项,一概不予通过。

4 高校和运营商合作中的核心要素

4.1 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通信资源管理,规范通信资源使用秩序,发挥校内通信资源的综合效益,应制定相应的校内通信资源管理办法,加强校内通信基站管理、校内弱电管网桥架和弱电间的管理、校内无线频谱资源管理,规范运营商在校内各项工作的审批流程,如图1所示,明确资源使用维护及保障措施。

4.2 重点抓好基站管理工作

基站管理是运营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运营商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抓好基站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摸底排查。全面梳理校内基站情况,请运营商做好所有其负责的校内各类业务统计,明确各基站的基本信息。

第二,收集统计运营商其他校内业务。收集、摸清运营商在校内已经建设的固定电话、室内分布系y、有线无线宽带等业务内容。

第三,制定基站规划方案(见图2)。校方要基于前期摸底排查的结果,综合考虑校内用户分布情况、用户通信需求、各运营商基站信号覆盖范围,遵循“集约建站、美化建站”的原则,优化基站规划方案和建设方案。

第四,根据需要建设新基站。基于规划方案分布推进基站建设,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基站建设原则。

第五,日常运维管理。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定期对校内基站的运行状况进行排查,如铜丝、接地不规范、灭火器过期,线缆捆扎不规范等,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请运营商按照要求进行整改,保持基站的良性运转。

4.3 一张网络多家使用,构建多网融合环境

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是一项耗时长、投入大、收效慢的工程,多数学校仍不确定基础网络应由校方建设还是运营商建设。在这一点上,南京理工大学创新性地采用了“一张网络、多家使用”的模式,利用学校弱电管网下地的契机,由校方建设基础管网,并开放一些管道给运营商使用,敦促他们配合学校节奏对原有网络同步更新、下地。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职责、各自分工,施工方案需提交校方审核,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管网进行挂牌,施工结束后还需要提交施工图纸。通过多网融合,学校向多家运营商开放学生宿舍区的校园网,运营商基于PPPOE协议为学生提供网络接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网络接入,为其使用提供了便利。

4.4 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理公司作用

为了减少运营商工程建设的风险,规范校内通信工程建设,保证校方和运营商双方利益,各高校要对运营商在校内通信工程建设进行有组织、规范化的监理。第三方监理公司具有客观、中立、可信的属性,需充分借助其力量做好学校运营基站、室内分布系统等业务的管控。第三方监理公司可提供的服务项目,见图3。

高校与运营商的合作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会遇到重重挑战,但双方要对未来充满期望,期待探索出更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合作模式与推进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商业运营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信 流量批发 销售方案

一、流量批发业务经营背景介绍

3G技术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直接促进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将人类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激增的数据流量需求也使移动互联网成为各大通信运营商积极竞争的产业。而人们流量需求的大量增长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根据Cisco的预测,每年全球月数据流量增长高达百分之七十八。根据市场调研分析,中国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每一季度都有百分之十七的增长,我国共有2.23亿在使用智能手机,占所用通信工具的23.2%。

人类的行为的种种改变,带来了数据流量使用量的激增,也给各大通信商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挑战。根据市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今,全球靠经营数据流量的收入从9068.2亿美元增加为一万亿美元,增长比例达10%。与之相反,通信业的传统业务语音通话带来的收入却由2010的6636.6亿美元下降为6079.1亿美元,下降比例高达8.4%。各种互联网业务也不断冲击着运营商提供的传统业务。首先如语音业务,逐渐被skype等其他语音软件取代,每月有2亿人次使用skype软件通话超过300亿分钟,此外人们还经常使用还有米聊、微信中附带的视频、语音功能。短信的发送量也大大降低,微博、微信、微视快速替代了传统的短信业务,新浪微博、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峰值更是屡创新高。新兴的APP Store里包含了50万的应用程序,全球点击下载次数超250亿,这直接加速了对音乐的替代。传统的手机报业务因为流量和其他应用逐渐取代,使用流量上网浏览新闻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手机报提供的信息,微博更是已经成为了新兴媒体,能够快速、大范围的传播新闻。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就说过“聚焦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开放业务平台,在应用和终端领域加强合作,打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努力开创全业务经营新局面,不断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也强调要有效促进从以语音经营为主,向语音、流量经营并重转型。结合以上的各种数据分析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数据流量业务将取代语音及宽带成为运营商最重要的经营业务。

二、流量批发业务方案介绍程

(一)流量批发经营的含义及主要流

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为基础,以挖掘用户价值和平台运营为延伸,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发挥流量价值为经营方向,以提升流量收入和利润为目的的一系列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和经营活动的集合。目前的流量赠送业务,是对互联网运营商的一次合作,更是一次契机,是在原有的销售模式上,以扩大流量售卖方式,达到提升流量价值,最终提高利润。

运营商流量赠送业务,主要以支撑电商及实体企业向运营商在网用户赠送流量的方式来实现销售,电商提前向运营商批发流量,向运营商用户赠送。系统在电商批发流量后,根据电商赠送对象的区域,为用户实现流量优惠,并最终形成收入。

(二)流量批发赠送业务涉及人员及其工作内容

流量批发赠送业务操作涉及到的人员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电商业务人员、运营商业务管理人员和系统支撑人员。电商业务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有流量批发、流量赠送、明细查询、报表统计,操作内容较少、步骤较简单。运营商业务管理员主要负责电商管理、产品管理、报表统计、明细查询,管理时要遵循清晰、方便的原则,尽可能使维护功能简练、易操作。运营商信息化支撑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电商收费、自动化批发流量、自动化实现赠送、自动化出账收入形成、自动化财务表生成及系统管理,工作内容多数以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快速高效。

(三)数据流程方案介绍

(1)资料生成、缴费方案:电商缴费后选择在某地开户,选择后系统将自动新建省内其他本地网虚拟用户,并在电商管理模块中进行管理;之后电商要缴纳流量批发费用,费用传递给Billing系统,并将费用在电商管理中的账户管理中管理,支撑业务办理。业务员需要对电商资料、资金、会员籍做好管理工作。

(2)赠送实现方案:赠送实现方面,可支撑从CRM和计费两种方案,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CRM方案就是将受理信息传递给CRM,在CRM系统中,生成用户优惠工单,传递给Billing和OCS实现优惠。系统将采取逐月赠送的方式,预防产品变更导致丢失。这种方案功能简单,实现快,资料全面,缺点在于需要逐月操作。计费方案是将受理信息传递给Billing和OCS,生成单边资费优惠并记录,实现优惠,每次赠送判断用户类别,匹配不同系统和不同优惠编码。这种方案优势在于可一次性生成优惠,缺点是需要OCS接口。

(3)余额销账、收入生成方案:系统对电商产生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消费结果,写入各虚拟地市用户的账单。如对A地市的主用户上余额按照业务量进行销账, 并根据各地市赠送额度,分摊余额到各地市虚拟账户上。

三、流量批发销售方案优势总结

(一)多样的赠送模式:流量批发业务支持多样的赠送模式,有单用户赠送模式和批量赠送模式。单用户赠送模式支持对会员按照条件进行检索展示,再选择用户并进行赠送,对非会员,可进行校验并办理赠送。批量赠送模式提供批量上传标准模板,对会员按照条件批量提取,然后选择办理赠送;支持对批量导入结果的审核功能,审核成功后再真正为会员办理业务。支持对导入后处理的结果的查询,展示成功、失败结果的汇总和明细查询。

(二)方便快捷的业务管理场景:流量批发业务的各管理模块划分明确,出了初次信息录入之外,其他账户、资金、报表、规则均含自动化功能,有效减少了人工操作,十分方便快捷。如报表查阅环节可自动记录下电商赠送用户数、赠送产品数、赠送用户明细、充值记录明细,还可自动进行余额统计。又如优惠管理环节可自动对产品类型、产品属性、产品有效期、产品元素量等进行配置;支持自动生成产品名称,管理员进入系统后可自由修改功能;支持对超大元素两进行稽核预警提示功能;可自由配置产品规则,支持配置哪些电商可赠送哪些产品,支持规则配置记录功能及查询能力。总而言之,业务管理场景中的前台交互少,后台实现却很多。

(三)安全、自动的业务实现场景:业务实现场景中的优惠实现、费用抵扣、账户销账、收入生成、报表生成也都自已自动实现。如赠送系统从前台获得业务提交之后,便可立即抵扣账户余额,并对具体的用户、需要赠送的产品及属性,在BSS系统中生成业务优惠单,生成用户实例资料,在Billing实现用户优惠,做到了实时自动处理。收入也可自动形成,工单处理成功之后,系统会将处理结果传递给赠送受理模块,记录赠送处理成功,系统会可给用户发送短信提醒。在安全控制方面,系统提供界面验证码、IP绑定、短信校验等开关,提供登陆、操作日志查询,防止暴力赠送,预防密码窃取。处理支撑模式全自动,无开库风险,预防人为失望,有效提高了业务实现效率,预防对核心系统产生影响,真正做到了安全、快速、自动。

四、结语

本文从流量批发业务经营背景、操作方案和方案优势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流量批发业务,简单说明了该业务的操作流程、涉及人员及实行方案,指出了该业务方便、快捷、自动化等优点。这些都为人们加深对该业务的认识和该业务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建君.国外运营商移动宽带资费策略分析[J].电信科学,2011(8).

[2]宁茂军.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通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