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52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1分钟。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第1篇
为合理利用我市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共体牵头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及职工医保基金安全,现就医共体双向转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实行应转尽转, 需转就转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医共体牵头单位下转病人逐步达到住院总人次的15%。
二、双向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基层医疗机构应将下列情形的病例及时转至医共体牵头单位:
1、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
2、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或手术资质人员的;
3、重大伤亡事件中伤情较重、急性中毒者症状较重及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病情难以控制的;
4、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3次以上仍不能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诊治的;
5、病情复杂,医疗风险大、难以判断预后的;
(二)下转指征
有下列情形,医共体牵头单位可将其转回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同时,医区体牵头单位床位医生要做好跟踪服务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指导工作;接收卫生院要做好对接工作和全程的服务工作。
1、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如阑尾炎、疝气等,或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诊治的;
2、诊断明确的患者,处理后病情稳定;
3、各类手术后病情稳定,仅需康复医疗或定期复诊,骨科取钢板的;
4、各种疾病晚期仅需保守、支持、姑息治疗的;
三、双向转诊基本原则
双向转诊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分级医疗原则
为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疑难危重疾病则根据病情实施逐级转诊;经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符合下转指征的病例,则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护理支持与管理。
中心卫生院作为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卫生院的转诊服务;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和管理下,应积极参与下转病人的治疗服务工作。
(二)方便患者原则
下转病人一般转往患者居住地所在的最近基层医疗机构,以方便家属照顾。
(三)自主选择原则
首诊医疗机构引导转诊时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介绍可转往的医院及其情况。
(四)节约资源原则
下转病人必须是仍需进一步治疗患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得转为住院,严禁利用双向转诊挂床住院。
四、转诊程序
(一)签订转诊协议
基层医疗机构要与医共体牵头单位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转诊流程、技术支持以及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二)签署转诊同意书
符合转诊指征的,确定转诊后,医患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明确转诊后属于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
(三)填写双向转诊单
医疗机构在上转、下转前,均需填写双向转诊单。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例时应提供前期诊疗信息;上级医院下转病例时应提供检查结果、后续治疗方案及康复指导。
(四)全程管理
医疗机构必须填写双向转诊登记表,做好转出、转入登记,并做好相关信息反馈。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优惠政策。各医疗机构要对转诊患者免收挂号费,并简化相关手续,及时优先安排就诊或住院;对转来医疗机构已做的检查、检验结果,如已能满足诊疗需要,应按照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原则予以认可。
(二)强化宣传教育。要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正确引导患者就医。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区域医疗协作;远程会诊
Abstrac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is a new way for national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recent years.It encourages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all levels to regulat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nd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optimally.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 in Zhenjiang City and it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olutions.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lutions has not only relieved visits pressures of higher level hospitals effectively,but also enhance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Meanwhile it presents a reference of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s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s for other hospital association units.
Key words:Medical association uni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Two-way referral;Regional medical cooperation;Remote consultation
2006年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基层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分级诊疗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护理等工作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节约更多医疗资源,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然而截止到2013年底,除了北京、上海、镇江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能真正得到确定,而且面临实施难、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困难[1]。2014年,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使得分级诊疗的概念再次成为热点,而如何将制度真正落实,仍任重道远。本文以镇江市分级诊疗模式入手,从医疗联合体建立和信息化建设等角度介绍“镇江模式”,为其他省市分级诊疗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镇江市分级诊疗模式
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2009年镇江正式组建以两家三甲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其中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是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级妇幼保健医院(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镇江市新区分院),以及1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联合体。
在资源整合方面,医联体内部资源优化整合,组建了临检、影像、采购配供、消毒供应、信息和社区卫生管理6大中心[2]。在配套政策等方面,镇江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进行了以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方式相结合的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同时,完善医务人员奖励机制,形成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上方式促进了医联体一体化管理和集约化发展,让集团成员共享医疗资源,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接受度,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2 基于分级诊疗机制的医疗联合体建立
江苏康复理疗集团以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镇江新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5家二级医疗机构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促使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向社区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康复医疗集团所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其中2家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被确认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2.1依托医疗集团,推动一体化管理 集团先后与润州区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政府办、集团管”的模式共同组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并制定《江苏康复医疗集团社区卫生服帐堤寤运行实施方案》,以建成连锁化社区卫生服务品牌为导向,从“管理规范、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服务内容、形象设计、绩效考核”等六个方面,对集团内所有医疗单位统一管理、监督及考核评价。
2.2完善政策措施,实现分工协作 ①集团制定了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完善转诊机制,明确转诊指征、重点病种、转诊流程等,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范转诊流程;②通过强化医保引导,制定二、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患者的病种和规范[4];③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通过“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引导居民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基本医疗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制度落实。
2.3统筹资源调配,形成常态联动
2.3.1引导专家进社区 医联体建立上级医院医师到社区坐诊制度,开展业务讲座、特色门诊、健康教育等活动。医院选派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定点社区首席健康顾问,协助社区医生处理疑难病症、教学查房等。
2.3.2引导技术进社区 集团建立免费进修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社区医护人员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参与培训学习,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水平。
2.3.3引导资源进社区 集团为社区配备DR(CR)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推进社区的标准化建设;帮扶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工作站、远程会诊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实现集团内医疗机构信息互通;设立临检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医疗服务支撑平台,为社区卫生单位提供医疗技术支持[5]。
2.3.4引导患者进社区 医联体已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康复联合病房”和“慢病联合门诊”,同时各社区已分别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压、慢病综合、康复、肾病、中医药、老年护理中心等特色专科,方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康复。
3 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3.1建立上下信息互通的医疗平台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集团建立了区域医疗平台,实现集团内医疗单位间系统高效互通,有力支撑了跨单位医疗事务的开展。患者首诊在社区,信息存储于区域医疗平台,全科医生诊断后,如需将患者上转,社区医生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在上级医院预约挂号[6]。患者{挂号单在指定时间到上级医院就诊,诊间医生可通过区域医疗平台查看患者健康档案和相关就诊信息。
当患者病情平稳后,可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上级医院医生在电子病历中填写转诊单下转患者,社区接诊该患者时,能通过区域医疗平台查看患者所有就诊信息,包括病历文书、医嘱和检验检查数据等,见图1。
3.2建立方便快捷的远程会诊新模式 传统的会诊模式要求会诊双方需在指定时间,在指定地点参与患者进一步治疗的讨论,而新型远程会诊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通过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会诊功能,会诊双方可以在各自办公的地点参与会诊,包括申请会诊、上传会诊资料、安排会诊以及填写打印会诊报告等[7]。新型远程会诊模式为集团单位提供了高效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
主要流程有:①发送会诊请求。请会诊方首先在会诊系统中发起会诊请求,确定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报告以及会诊时间和人员;②会诊中心中收到会诊请求后,安排会诊时间和人员,并向会诊双方发送会诊安排;③相关会诊人员和申请者还会收到短信通知,其中包含会诊链接,方便双方登陆系统,做好会诊准备工作;④会诊结束后生成相关会诊记录,并将整个过程以视频形式保存,方便日后查阅。见图2。
3.3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设备资源短缺,人力资源有限,很多社区医院没办法为患者提供很好的检查条件,为此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协助医联体内医疗单位参与远程医疗,实现区域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集团医疗服务改善和进步。
医学影像中心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集团单位所摄影像片集中存储于数据中心,各级医院能够通过标准影像接口、相关管控权限,实现远程阅片、诊断和报告调阅打印等功能,见图3。利用病理检查中心,医疗机构能够远程诊断、查阅病理报告,方便患者就诊,加强病理科质量管理控制,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8]。2015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免费为各合作医疗机构共完成影像报告9755次、心电报告1930次;病理合作医疗机构61家,完成病理报告11000份。
在此模式下,基层医疗机构只需配备拍片设备和操作医生,不用培养专业的阅片医生,节约了医疗机构的人力成本;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同质化检查服务,同时享受有优势的医保报销比例,既克服了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又节约了很多医疗费用和等待时间,真正解决了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9]。
新型医联体模式符合国家医改的总体方向,能够有效的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效率。目前,镇江市已建成16家基层康复联合病房,覆盖全市7个辖市区,全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完整率达到85%。另外,镇江市社区和大医院之间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下转康复期患者789人[10]。今年以来,市区社区门诊就诊率已经超过52%,有效减轻了全市大医院床位压力,盘活了基层医疗资源,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数据表明镇江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介绍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医联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法也为其他省市的医联体和相关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圣,潘小妹.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727-4729.
[2]姜立文,宋述铭,郭伟龙.我国区域纵向医联体模式及发展现状[J].医学与社会,2014,27(5):35-38.
[3]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1-3.
[4]王兴琳,蔡华,严卓然,等.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下的区域组织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4):8-10.
[5]易利华,黄培,郝爱民,等.推行“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5,(1):41-44.
[6]杨立成,鲍琳辉,田义娟,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19(7):33-35.
[7]黄培,易利华.基于分级诊疗的区域医联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4):102-104.
[8]余红星,姚岚,李莹,等.基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7):1-3.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第3篇
促进我区医疗平安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精神。提高医疗平安基金使用效率,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证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促进医疗平安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通知》劳社工字〔〕9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依照“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坚持城镇医疗卫生体制、药品配送销售体制和医疗平安制度三项改革同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完善城镇医疗保证制度,不时扩大医疗平安覆盖面;坚持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医疗平安基本保证项目,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利用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平安制度稳健运行;坚持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偏重,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优化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参保人员的服务。
二、工作目标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依托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试点。建立局部病种门诊费用报销、急诊留观转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慢特病门诊下社区、家庭病床”及特殊人群体检的社区医疗管理制度,逐步形成首诊在社区、合理分流、双向转诊的医疗平安就医管理制度。切实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使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医疗安全的守门人”
三、组织领导
由任组长,区人民政府成立楼区医保支持社区改革试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任副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医保局,由任建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平安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凡按照《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设置、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证书》并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称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
二)将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72小时急诊留观转住院前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平安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急诊留观治疗后因病情变化转入医院住院治疗的转诊前72小时的留观费用按一级医院规范予以报销。
三)将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特殊病种门诊管理定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并逐年扩大特殊病种管理范围。
四)将社区“家庭病床”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平安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对诊断明确、适合在家庭进行治疗、护理。经报医疗平安机构审批认定后建立社区“家庭病床”鼓励在家庭进行治疗和康复。参保人员在家庭病床”服务期间实质性治疗的医药费用(按基本医疗平安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依照与医疗平安机构所签订的合同要求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按一级医院的规范予以报销。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65岁以上的参保人员、参保在校学生、医疗救助对象。
六)卫生部门和劳动保证部门要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研究制订对首诊在社区和双向转诊制度的医疗平安支持政策,制订门诊统筹相关方法,探索双向转诊患者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一站式结账的模式,引导居民就医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七)实现医疗平安机构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间参保人员基本信息和诊疗信息的共享。
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
五、工作要求
一)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卫生部门和劳动保证部门要依照规定进行处置,对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证部门取消其基本医疗平安定点资格。
二)定点医疗机构必需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的通知》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些常用药物必需按国家有关规定零差率销售。
三)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医疗平安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等有关信息。
四)定点医疗机构必需严格依照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价格收费。凡属自费药品、生活用品及其他基本医疗平安基金不予支付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
五)各定点基层医疗机构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原则。认真执行医疗平安和医疗救助政策,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便利、经济、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第4篇
一、双向转诊原则
(一)患者自愿原则
(二)分级诊治原则
(三)专科特色原则
(四)资源共享原则
(五)连续治疗管理原则
二、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1、临床急危重症,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3、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
4、疾病诊治超出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
5、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明确诊断或处置的病例;
6、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需转入专业性防治机构治疗的病例。
(二)下转指征
可从上级医院下转至我院进行后续治疗、康复治疗的: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例;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慢性病病例;
5、精神疾病病情稳定可在社区进行恢复性治疗的患者;
6、可在我院诊治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三、 双向转诊程序
(一)上转流程:符合上转指征的患者 征求患方意见 诊治医生开具双向转诊《威海市基层医疗机构/医院双向转诊介绍信(上转)》介绍信 登录双向转诊管理平台录入信息 患者持介绍信至医政办盖章 到上级医院就诊住院病历首页填写上转。
(二)下转流程: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 到我院继续治疗住院病历首页填写下转。
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一)医院双向转诊工作由医政办统一管理。
(二)上转病例时应提供前期诊疗信息;下转病例应提供检查结果、后续治疗方案及康复指导;对急危重患者上送均需派专人护送,并向接诊医生说明病人病情。
(三)我院对下转来的患者应合理安排,尽可能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对转来医疗机构已做的检查、检验结果,如能满足诊疗需要,应按照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有关规定予以认可,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四)转诊时要在住院病历首页按要求填写转出、转入登记及相关信息,医政办每月对双向转诊结果进行总结统计,对不按要求填写的科室与工作质量考核目标挂钩。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痛苦指数 医疗服务费用 控制措施
接受医疗服务毕竟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过程,形成的往往是一种痛苦感知,尽管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不同就诊人员对诊疗方案还是会产生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当诊疗方案低于患者期望的标准时,患者便产生一种痛苦的感知。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同时对诊疗方案的选择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医疗费用的变化。
一、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与意义分析
1、医疗服务利用痛苦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痛苦的解释有五种:一是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是指使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的事;三是指疼痛苦楚;四是指使疼痛苦楚;五是沉痛、深刻。在医疗服务利用中,既有因期望未得到满足的精神痛苦,也有因诊疗方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伤害的身体痛苦,因而可以将卫生服务利用痛苦定义为: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因诊疗方案的措施未达到预期标准而使患者产生的某种心理不适,或者损伤性诊疗措施对患者造成身体的器官损伤超过期待水平造成的疼痛苦楚。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诊疗方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上或肉体上产生的负面感知超过预期,就会产生痛苦现象。
2、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
由于痛苦属于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感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针对相同的诊疗方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痛苦感知。造成对诊疗方案的痛苦感知与患者的经济压力、对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文化感知、生理损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等相关。以上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如疗效越好的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但价格也就越高,高端诊疗技术对生理损害的程度较小,但相对医疗费用支出也越大,同样对中医与西医的诊疗措施、药品的感知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形成较大的差异。
如果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和影响关系综合成一个指标,反映在一次诊疗过程中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的痛苦感知,就是卫生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痛苦指数的构建,首先是要明确影响患者对诊疗方案措施感知的要素,如经济承受力、诊疗方案的认同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的认同、预后生存质量损失、就诊过程满意度和心理期待要求等等。然后根据要素的影响作用,确定不同要素的感知方向,如医疗费用支出越高经济承受力越低,其痛苦程度越大;诊疗方案和文化习俗的认同越高,痛苦程度越低。最后利用有关的统计学指标量化方法确定影响要素的权重,并对其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
3、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意义
任何一位患者总期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较理想的救治效果,尽力避免在诊疗过程中不期望事件的产生,这种就诊心理会影响到患者最终的就诊评价。从表象上看,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患者就诊的满意度,如果患者不得不接受痛苦指数较高的诊疗方案,那么患者预后的满意度就会偏低,进而会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二是影响患者对就诊方案的选择或者是诊疗方案的修改,对诊疗方案的选择或修改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重新选择诊疗机构,要么对诊疗方案的措施进行调整,其最终走向是医疗服务成本的多元化走向;三是导致延伸性的医疗服务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对诊疗项目和药品处方过于基本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会增加自费项目比例,或者医患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协议,对诊疗项目和药品进行分解、替换;四是因经济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造成的,还会导致未就诊率和自我治疗比例增加,影响患者医疗服务利用。
因而,通过分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可以分析患者未就诊率问题、医疗纠纷的产生问题、医疗成本变化问题、患者就诊机构选择倾向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患者的痛苦指数,涉及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问题。另外,与痛苦指数对应的是幸福指数,即患者参与医疗服务利用以后的某种满足感,这对于研究改善和提高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
通过对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定义和意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痛苦指数可能会影响到医疗纠纷、医疗成本和就诊机构选择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最终结果就是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改善患者痛苦指数,最终的结果是医疗费用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推动医疗服务费用的增加。
1、痛苦指数诱导的医疗纠纷会导致医务人员服从患者意志
从医学专业性角度来看,患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正常的医疗服务行为假设下,医生所给予的诊疗方案具有较科学的针对性。但由于患者经常从自身的痛苦感知情况,对医生的诊疗方案进行干预,在缺乏有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的情况下,医生为了规避医患纠纷,就会根据患者的意志和要求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医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会造成医生主动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增加,这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期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负起首要责任,这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2、痛苦指数感知的群体差异性导致诊疗方案的多元化
由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影响要素构成的复杂性,使得患者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存在较大的差异。感知差异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患者对诊疗方案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进而使患者最终可接受的诊疗方案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诊疗方案多元化为医疗费用控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单病种限价措施的实施有一定的阻力,增加了统一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和对医生诊疗方案合理性的评估难度。在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和一切为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宗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医生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方案的可接受问题,无疑对医院的服务规范化管理战略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3、痛苦指数的双向调整破坏医疗服务资源利用的均等化
为了改善痛苦指数,诊疗方案往往会在医患之间进行博弈,诊疗方案的调整无非是使医疗费用向两个方向变化,对于经济承受力较低的患者,可能会要求更为保守的诊疗方案,尽管这种调整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生理痛苦,甚至是预后的生存质量,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比较常见;对于经济承受力较强的患者,多数会强调疗效更好、诊疗手段更先进和对身体生理损害更小的诊疗措施,这种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就会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医疗服务费用的两极化发展,与我国当前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是相背离的。
三、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缓解机制与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可以看出,患者对痛苦指数的感知会影响到诊疗方案的正常实施,不仅影响到自身医疗服务的利用,也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治疗效果,因而要减少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缓解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解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上近年来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对于大部分的群众来讲,造成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感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而要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痛苦指数,就必须提供廉价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做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通过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项功能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基本药品目录实施工作,加大政府保障力度,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也能够有效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
转贴于
另外,强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不仅仅是指医疗基础条件的完善,还应该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扩大基本药品目录范围,将更为舒适性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支出范围,特别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项目要逐步扩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因素造成的痛苦感知,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则是改善因就医不适、生理性损害造成的痛苦感知。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二次分配调节机制
社会医疗保障属于二次分配范畴,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不仅能够增强群众疾病风险抵御能力,而且也通过医疗保险基金的调节平衡医疗资源的利用。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制度,还有民政部门实施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但是在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间,保险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公务员医疗保险和附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居民医疗保险,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的均等化是不利的,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实现城乡统筹和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对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进行适度调整。
3、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协调
除经济因素以外,对诊疗方案的感知差异,特别是带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的怀疑,也与近年来医患双方缺乏信任有关。另外,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以及患者在服务过程中的排队等候等问题,也是导致患者形成痛苦感知的重要因素。因而,医疗服务提供方首先要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患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和谐就医环境中完成诊疗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助于医患之间的真诚沟通,使患者能够从内心接受医生的诊疗方案。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是前提,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是寻求理解并降低患者痛苦指数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即使面临有身体损伤性的诊疗方案,也不会造成医患纠纷,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也就最终得以实现。
4、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
医生之所以不愿意与患者之间就诊疗方案产生冲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疗纠纷问题,在没有医疗费用控制硬性标准,并不会对诊疗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时,除首诊制度进行特殊的转诊规定以外,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生往往会采纳患者降低痛苦指数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患者要求提高诊疗待遇的方案更容易被医生采纳,医生对诊疗方案的主控权受到一定的抑制。患者单纯追求降低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对诊疗方案的干预,往往会增加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难度,加上医疗机构本身对经济收入的追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也就缺失了医生这一道控制阀门。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可以缓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被动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坚持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达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主动权。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医患纠纷的产生也是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的一个博弈过程,即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建立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也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博弈均衡,使双方最终受益实现相对平衡。
5、建立先进诊疗设备价格监管机制和共享机制
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形成,也与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基本药品目录,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轻微的痛苦感知以外,具有微创伤和较小生理损害的先进诊疗设备,也是患者降低痛苦感知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部分无痛苦诊疗设备也往往是伴随着高额医疗费用的,无论是从医疗保险机构控制保险基金支出,还是国家宏观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需要,都在相关文件政策中对高端先进诊疗设备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避免因大检查、大处方造成医疗资源过度利用。要在患者的痛苦感知与医疗费用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则需要建立一种先进诊疗设备的价格监管机制,并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一方面防止医疗机构垄断性高额收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高先进诊疗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其单次服务的收费额度。
总之,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对痛苦程度的感知不尽相同,通过医疗服务利用痛苦指数的构建分析,可以对患者的就诊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但是,痛苦指数毕竟是一个负面指数,也不能期望利用痛苦指数实现全方位的医疗费用控制,还必须同时配套其他相关的控制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出现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部分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牧、潘益兴:痛苦对于经济学的意义[J].江汉论坛,2010(7).
[2] 王鉴岗:医疗费用世界难题最优解的博弈论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 阎玉霞、徐勇勇:超高消费住院病例的费用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2).
上一篇:医疗机构合作方案{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