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整理5篇}

知识的海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185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8分钟。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33―02

医院信息系统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它在保障医院日常工作正常运行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是医院信息网络,它是为医疗机构提供高效、规范运作的重要基础,信息网络是否正常运作直接关系到医院信息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然而,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或人为或自然方面引发的故障。因此,为避免医院信息系统因故障而引起的对医院正常工作的影响,应该结合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医院自身实际的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分级应急管理预案。

1、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1.1 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医院各个工作岗位的信息系统网络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按照工作指引手册,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信息网络故障带给医院的影响,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故障,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在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时,一定要结合医院自身的运作情况,以保障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应急能力。

1.2 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医疗领域,数字化医院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的趋势,同时,医院的各项业务刘信息化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可见,数字化医院对信息化系统的医疗性越强,则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要求越高,一旦在医院业务的高峰期其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医院业务的正常办理,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医院业务系统的瘫痪状态。

因此,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和在短时间内对自身信息系统的修复方面制定一整套预案,以避免医院大量尚未就诊的病人发生就医秩序的混乱,从而引发医院出现医疗隐患或对医院不好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医院制定一套简要、科学、操作性强的信息网络故障分级预案对医院自身的运行和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承的意义。

1.3 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

医院在制定信息系统分级应急管理预案时,为了保障管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就要做到从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医院的发展水平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医院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协助。同时,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要明确界定出医院及其信息系统网络故障的范围及程度,并对各种信息网络故障进行分级,分别对各个级别的网络故障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解决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遵循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求医院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不但能够熟练掌握高度信息化、无纸化办公的工作方式,而且能够在医院信息网络出现故障时,具备迅速恢复传统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应急能力,即医院要通过常态化应急演习,保障医院工作人员在预防故障和实际解决故障能力的培养。

2、医院信息系统故障的分级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2.1 分级应急管理对各个岗位的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分级应急管理按照岗位划分,可以分为应急领导小组、医疗业务部门操作岗位及信息中心技术保障小组。

其中,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为医院领导、信息部门以及医院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任务是医院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并统筹规划医院应急预案的制定,同时应急领导小组还要检查监督全院安全上作及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而医疗业务部门的操作人员则负责医院各项手工操作时所需的纸张、收费价目表、印刷体等办公用品。

信息中心技术保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信息网络故障应急预案的主体,并组分应急预案的演练,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和汇报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和修改意见等工作。

2.2 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分级:

一级预案:由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的设备故障。此时必须逐级上报,在主管领导的督促和协调下进行抢修。

二级预案:由于财务软件故障、交换机故障、数据处理错误等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瘫痪。应该及时上报信息部,对故障进行排除。

三级预案:单个部门出现网络故障或硬件故障而工作瘫痪。要立刻报告负责人进行故障排除。

四级预案:单个工作站点出现的软件或硬件故障。此时应该由值班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在分级应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中,应急领导小组应该根据具体故障情况下达应急预案的启动命令,并由信息部通知各个岗位的应急职责范围及工作方式,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信息系统灾难性故障应急处理流程

3、结语

综上,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但要信息技术支撑,而且要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因此,维护好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必须要进行定期检查,时刻监督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并加强应急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医院所有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但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高度重视,而且要在每个人的心理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德文,医院信息安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院统计,2006(3)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范文第2篇

一、建立完善的技术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系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一)区县中心以上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的中心服务器要有热备份,网络主交换机等主要设备要有备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二)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必须每天备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异地备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PC服务器必须每月进行1次常规性检查和重启,小型机服务器每3个月1次常规性检查和重启,保持服务器的稳定高效运作,减少故障率;

(四)信息系统必须有完善的病毒防范措施,应做到定期杀毒,病毒库要做到实时更新,有条件的单位应采用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同时应保证计算机专机专用,不做与医院业务无关的事。

(五)信息系统必须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防止系统受到攻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和Internet及外部网络必须隔离,如本单位因业务需要需和外部联网的,应将技术方案分别报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和市医疗保险局信息中心批准。

(六)有条件的单位的主干网络布线应有不同走向线路的备份;

(七)有条件的单位的中心机房供电应与手术室等重要部门的供电等级相同,采取二路供电方式,避免因外界原因造成信息系统故障;

(八)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保证与医保结算备用通讯线路的畅通,不得挪作它用。

(九)加强服务器、网络设备的常规检查,做好日志记录工作。

二、做好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医院工作正常运行

(一)发生不可抗拒因素(不可预知的突发故障)导致信息系统停止运行15分钟以上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分别报告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和市医疗保险局信息中心。

(二)因可预见的原因(如机房搬迁、设备维修、系统升级等)

需要信息系统停止运行,其时间应安排在凌晨0:00时至6:00时之间。并于计划停机前3天将停机计划和方案分别报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和市医疗保险局信息中心备案。

(三)应急预案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方案,如单机操作、医保病人付费处理等。

(四)一旦出现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信息系统运行故障,由医院技术人员对系统故障进行评估并报告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决定启用应急预案并执行相应的应急方案。

(五)启用应急预案时,医院应在组织力量排除信息系统运行故障的同时,在门急诊挂号、收费等主要地点张贴病人告示,医院领导和院办公室、门急诊办公室、医务处(科)、财务处(科)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做好对病人的疏导解释和应诊等工作。

(六)在信息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由主管领导决定停止应急预案,返回系统正常运行方式。

1.技术人员确认信息系统已恢复正常运行,医院信息部门负责人(或计算机部门负责人)提出可返回系统正常运行方式的报告;

2.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确认现场秩序已恢复;

3.系统返回正常运行方式10分钟后,可撤除应急预案。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范文第3篇

医院信息系统对数据安全保障的诉求

医院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平台,贯穿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起着核心支撑作用,是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生命线。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中断,意味着医疗服务的中断,直接影响患者就诊及治疗。

近年来,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电子病历、电子报告、电子医学影像、电子付款代替了传统的诊疗及支付方式,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成本不断降低,逐步向无纸化、数字化诊疗系统迈进。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产生大量的数字信息,诊断、检验、治疗、物料管理各个流程都依赖信息系统传递信息,汇总信息,作出决策。因此,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不容忽视,特别是病人的诊疗信息必须永久保留,不得遗失;医院信息系统必须7×24连续运行,不得中断。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渐进性,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在建设之初并不凸显,但是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不断延伸和系统复杂性、关联性的增加,大量的诊疗信息、支付信息、图像信息存储在系统中,数据安全保障问题备受关注。而且,随着网络化应用及系统访问量的增加,硬件故障、网络故障及人为误操作可能造成业务中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医院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及运行连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安全的医院信息系统,成为医院信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同时,正是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渐进性和业务连续性的要求,决定了安全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以现有系统为基础,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建设规划。

独立业务系统的安全隐患凸显

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信息系统,硬件环境复杂多样,运行平台既有小型机,也有PC服务器,存储系统既有FC SAN又有直连磁盘阵列。面对纷繁复杂的应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按需选择方案。

航天中心医院的核心业务系统都已采用高可用模式,运行在小型机及高性能服务器平台之上,通过FC SAN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及连续运行保障。但是,尚有一部分独立应用系统还是单机运行,数据存放在本地或直连磁盘阵列上,其中,只有一部分数据采用定期备份的方式,虽然数据安全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一旦故障发生,数据丢失率高,业务中断时间长,无法满足医疗信息服务要求。

针对上述独立业务系统,我院提出了建设安全存储及快速应急响应系统的要求:

1. 不改变现有应用环境;

2. 不影响应用性能;

3. 数据丢失率最小;

4. 应急响应时间最短。

根据医院要求和医院实际情况,我们对比了很多可选方案,如虚拟化方案、主机硬盘备份与恢复方案、虚拟化灾备方案以及持续数据保护方案。这些方案对比起来,虚拟化方案虽然业务实时性最高,但投入成本也非常之高;主机硬盘备份与恢复方案对然可以通过备份软件实现基于文件系统之上的数据备份,保障数据安全,但故障时,数据丢失率高,需先恢复数据后恢复应用,等待时间比较长;而持续数据保护方案是通过数据复制与持续数据保护技术的结合,保护操作系统、应用环境及数据,发生故障时,可选择恢复最接近故障时刻的数据,实现快速业务接管,其优势是对业务系统影响小,数据丢失率低、应急恢复时间短、成本适中、管理维护简单。

所以,通过多种方案的对比以及综合评价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成本,我院选择了信核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持续数据保护方案”。

持续数据保护方案实施要点

通过IP网络,将现有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复制到OSNSolution CDPServer的存储空间上,同时,通过持续数据保护技术,对每一应用服务器的备份数据分别设置持续数据保护点。初始配置完成后,无需人工干预,数据复制和持续数据保护功能自动实现,备份数据和持续数据保护点的数据随时可以校验。方案部署见图。

信核数据持续数据保护方案采用同步数据复制方式,确保备份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实时性,一旦发生故障,数据丢失率接近于零。故障时,可将备份数据直接映射给原应用服务器,快速恢复业务运行;同时,方案中配置了一台应急服务器,在原硬件故障短时无法排除时,可启用应急服务器,快速恢复业务服务。故障排除后,可在不影响业务系统运行的前提下,恢复应用服务器本地磁盘数据,待数据恢复完成后,业务切换到本地运行。

此数据持续数据保护方案的实施,涉及多个在线业务系统,各系统的硬件设备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应用环境操作系统不同、应用软件不同。尽管存在这么多的不同,但是,我院的实施要求是一致的:必须确保业务系统运行的连续性,缩短停机时间,确保原有数据不丢失,方案的实施因此面临严峻考验。

项目实施前,通过与工程师就实施计划多次商讨,修改实施方案,尽可能缩短业务中断时间,保证数据安全。其中,方案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在于,应急恢复不仅需要支持本机恢复,还必须支持异机恢复,特别是跨平台远程网络启动,是整个应急系统的关键。

经过周密安排,在专业技术支持下,信核数据持续数据保护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实施过程对每一个业务系统都进行了本机及异机应急响应测试,对各种故障情况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并给出了应急操作指导方案,使我院工程师快速掌握了系统的日常运维及应急操作,系统的各项运行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数据完整、恢复及时的应急演练

信核数据持续数据保护系统上线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为了检验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在信核数据和中科软的配合下,我院于今年4月成功实施了在线业务系统灾难应急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选择了PIS系统,通过人为干预造成PIS生产系统停机,业务中断。医院信息部门接到报警后,迅速对故障进行了分析,做出启用应急系统的决定。通过OSNSolution CDPServer上的备份数据,远程启动应急服务器,PIS系统即时恢复运行,业务运行恢复正常。应急系统运行24小时后,开启原PIS生产服务器,在应急系统支撑业务运行的同时,将应急系统数据恢复到原生产系统,恢复完成,关闭应急服务器。启用PIS原生产服务器,业务恢复到原生产运行系统上运行。

整个容灾演练过程,对我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测试,并由此验证,信核数据产品解决方案有效地保证了我院的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所有测试内容均达到预期目标,测试结果非常成功,各项应急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案例总结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02

新颁发的《干休所工作条例》将医疗保障明确作为干休所服务工作的核心内容。院前急救是老干部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老干部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课题[1]。我所从建所之初,一直很重视医疗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探索院前急救模式,成功处置老干部急救事件。

1 基本情况

我所保障老干部基本为军职以上退休干部,现有老干部48人,遗属3人,年龄在64-97岁之间,平均年龄80岁,平均患病4种以上。有23位老干部未与子女同住,占总人数的45.1%。而且老干部居住分散,医疗保障难度大。

2 院前急救模式

2.1 急救复合模式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急救预案,成立了院前急救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在老干部集中居住的每个小区,邀请数位身体状况良好、临床急救经验丰富、现仍返聘的老干部组成医疗保健专家指导组,参与本所左邻右舍老干部突发疾病的急救,并现场指导卫生所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同时,为老干部家中安装了上海市老年应急呼叫系统“安康通”,老干部遇突况只需按一下按键,可立即与所内工作人员、地方120联系。这样,即组成了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院前救治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利用背靠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与院方积极协作,确保老干部急救护送绿色通道畅通。

2.2 抢救设备完备

除心电图机、除颤仪、吸痰仪等急救必备仪器设备外,卫生所还购置了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急救常备针剂和药品等。专人负责,定点放置,定期检查,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药品无失效、破损。每位急救指导专家的家中也备齐了一套急救设备和药品。急救车由勤务分队专人负责,定期发动,随时使用。

此外,现今老干部居住条件改善,都居住在高层楼房内。由于电梯空间狭小,配发的担架无法进入电梯,走楼梯又严重拖延救治时间。经过所内工作人员细心钻研,研制出可方便进出电梯的急救担架小车,并兼顾到送院途中的搬运方便、安全。一次性制作了8个,放在老干部居住集中的每一个单元内。这样,大大提高我所老干部突发疾病急诊送院的效率。

3 完善院前急救的措施

3.1 规范保障制度

加强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2]。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结合干休所实际情况,卫生所工作人员制定了规范、全面的《卫生所医疗保健服务实施办法》,工作中严格执行。对于抢救、急救、就诊等都有详细的流程,建立各种疾病抢救预案。

3.2 抓好医疗保健

对老干部进行分级保健制度,建立老干部保健病历和健康档案。完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措施。由于老干部居住分散,每月两次上门巡诊、代开药,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对重点人群,加大巡诊频次和力度。每周两次医疗班车,保障老干部就诊和取药,并有一名医务人员陪同,解决老干部就诊和取药中的困难。每月写一次病情记录,每半年写一次病历小结。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参加学校体检,体检率基本达到100%。对于体检查出的疾病和异常指标,建议老干部及时进行复查和专科就诊。

3.3 提高技术水平

每位工作人员熟悉老干部病情,熟练掌握各项流程、预案、急救要点,并能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急救演练和技能比武。借助所内部分老干部临床经验丰富,仍在返聘的优势,搞好传帮带,工作人员轮流到附属医院跟老干部随诊学习[3],提高全科医生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学校、附属医院组织的青年医师培训,以及全军兼职心理医师培训班和总后老年内科急救提高班的学习。

3.4 加强健康宣教

在日常保健过程中,注重疾病防控和健康宣教。平时巡诊过程中,嘱咐老干部把医疗卡、病历、证件放于固定位置,方便就诊,家中备好常用急救药品。外出时,随身携带老年应急卡(所内为老干部制作了包含姓名、住址、常见疾病、过敏药物、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的老年应急卡。)和常用药品。气候多变、季节交替及疾病多发季节,对老干部进行健康宣传。并在秋冬季节,组织有需要的老干部,免费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同时,注重对家属和保姆的宣教。教会他们一些急救常识,遇突发疾病和意外情况如何处理,以及最有效、省时的呼救方式,提高家庭自救、急救能力。

以上是休所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老干部身体状况,形成由卫生所医务人员――医疗保健指导专家――地方120“三方联动”的急救复合模式,此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加强了院前救治的力度和及时有效[3]。建所三年来,及时送院或成功救治、现场抢救老干部意外情况,无一例拖延、延误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文炎.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2):317.

医疗保障应急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综合医院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机构, 医疗应急服务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问题。综合医院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一个新课题。作为区域应急医疗服务的关键场所和核心力量,综合医院应构建完善的应急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笔者通过分析所在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教训,目的是从提升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角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医院紧急应变系统,以期为优化和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医疗 应急服务 应急预案 应急服务体系

【Abstract】General hospitals are the key institutions for coping with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PHE), an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is vital to an effective PHE response. How to cope with PHE has become a new task for general hospitals. As key site and core strength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certain region, general hospitals should establish a perfect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nd enhanc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capabilities. In this paper, a perfect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was built by analyzing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response speed, personnel deployment, emergency rescue capacity, logistical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learned from our hospital in coping with PHE. Hopefully,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may be provided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hospital ability to cope with PHE.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PHE), Hospital emergency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ergency plan, Emergency service system

【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555,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61

2013年11月22日上午10点40许,青岛市黄岛区发生输油管线爆燃事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作为该区域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全院医护人员日夜奋战,依靠多院区联动的优势,及时调配人力物力,在国家和省内医疗支援队伍的支持配合下,使所有伤员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在此次大规模伤员救治过程中,医院的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经受了考验,也暴露出许多急需改进的问题,其经验和教训也可为医疗机构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1当前医院提升医疗应急服务能力面临的困难

1.1缺乏大规模伤员的应对经验

医院现有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和应急培训一般都是在非应急状态下建立的,往往停留在制度建设和演习演练阶段,面对大量伤员的大规模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对经验明显不足。

1.2急救通道不够顺畅

大型综合医院的急诊容量有限、压力较大,收治大量患者时面临着患者信息采集、录入的困难;同时因大量伤员的伤情复杂,涉及科室较多,急诊分诊、分流困难,容易导致患者滞留。

1.3救治指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保证应急救治,医院应建立起一个指挥统一、结构严密、分工明确、功能延续的院内指挥体系,还要能够实现与上级机关、救治团队和保障、宣传等部门的有效对接,但实际操作中尚待完善。

1.4应急物资储备与日常物资供应协调不好

医院一般控制物资库存量来减少成本,很难保证应急物资的调配不影响正常医疗活动。由于对某些应急设备和物资的需求也不明确,给医院的物资储备和调拨带来困难。

1.5专业专科设置不全

面对较为复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的科室设置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救治要求,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科室专家支援,如心理干预等。

1.6对应急信息管理准备不足

医院短时间内收治大量伤员,导致大量医嘱等信息无法及时录入到电脑系统中,给后续的人员身份信息核对和治疗造成困难。政府及社会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在抢救的同时做好信息统计工作难度较大。

2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与指导原则

2.1医院医疗应急服务能力的构成因素

医院应急服务能力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响应速度、人员调配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

2.1.1急救响应速度应急服务能力首先体现在反应速度上。面对突发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医院能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有效的紧急救治。

2.1.2人员调配能力

医院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调配急救所需的医护人员,也反映出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2.1.3应急救治能力突发卫生事件伤员多为混合伤、多发伤,伤员情况复杂且伤情不明确,需要有相应急救能力的专家来指导救治工作。

2.1.4后勤保障能力应急服务所需的各类物资能否及时供应,直接影响着救治的效果,因此医院必须有完善的应急救治物资储备机制和调拨机制。

2.1.5沟通协调能力无论是医院内部、医患之间、医疗单位与政府之间还是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能力都对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产生影响。

2.1.6其他因素突发卫生事件一般情况下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事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

2.2医院提升应急服务能力指导原则

2.2.1应对及时,流程顺畅,预案具有可操作性应对及时是应急医疗服务的首要原则。为此,医院要建立起明确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同时,医院要梳理各类应急流程,包括:接诊、分流、处置、后续康复等,并且要定期修订,保证救治流程顺畅。

2.2.2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实行动态管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实行动态管理以灵活应对。医院应有固定的应急领导协调机构,能够及时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各对口科室、部门统一接受领导机构的指挥,保证医院应急指挥的畅通,并能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1]。

2.2.3高效的后勤保障系统医院保障系统要高效运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紧急腾空抢救区域,调配足够的应急病床,调配应急抢救设备、抢救药品、血源等,协调车辆、通讯等。

2.2.4医院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与配合医院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其他医院、传媒等的沟通和合作,加强协作,尽量争取政府和其他医院的支持与支援。

3医院应急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综合性医院是医疗救治体系的主战场,应率先提高危机和急救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以此提高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水平。

3.1建立常设机构与临时应急机构相结合的医院紧急应变指挥系统

医院应该建立一个权威、高效、运转流畅的指挥中心,包含常设应急体系与临时成立的应急部门[2]。常设机构如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应急办公室、调度、后勤服务等;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门,如由院长直接负责,包含医务处、院办、药剂、后勤等负责人的应急指挥工作组等。二者相互配合,平时各相应部门各司其职,出现应急需要时,直接并入应急指挥小组,既保证人员和设备的高效调拨,也节约了各类成本。

3.2持续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

为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应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顺畅合理的应急流程,并不断通过培训等形式做到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3.2.1持续修订应急预案医院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的组织构架、信息汇总工作和院前急救、伤员识别、检伤分类、临床救治、专家会诊、心理干预、康复指导、药械供应、后勤保障等内容。应急预案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医院内部,还应做好与当地卫生部门的对接,将单个医院纳入政府应该统筹安排的区域性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中,既提高了医院应急预案的实效性,也使得医院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能得到更好的协助[3]。医院应不断修订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医院应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订医疗服务机构应急反应预案和规范操作程序。

3.2.2不断修订急救流程医院采取“护士首诊负责、急诊科室诊治、病房收治分流 ”的救护模式,快速进行伤员的救治分流。按照医院救护预案中所制订的标准结合受伤部位、性质、循环、呼吸、意识等五方面评估病情,然后按照专业区分,各科室相互协作,外科医生主要在急诊黄区、红区和手术室;心血管专业、呼吸专业等内科医生主要在急诊绿区、红区、伤员收治病房和ICU。经过紧急抢救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科室分流到各专科病房,待病情稳定后由专家组根据病情决定后续康复或出院。

3.2.3强化应急知识的培训医院在日常的运行中就应注重医务人员应急素质的培养,针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工作性质等,多开展相关应急培训与考核测评,制定检查和诊治指南、注意事项、流程指南等,开展系统的专门业务技术培训和逼真的应对情景训练,以此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4]。

3.3建立应急支援体系,保证人力、物资、设备的及时供应

3.3.1完善医院的应急后勤保障体系医院要建立包括常规储备和随时调用储备机制。成立专门的应急组织协调设备和药品,要有充足的医疗设备、救护药品、消毒防护物资储备,保证人员通讯畅通;调配必需的诊断、治疗、抢救等设备,病房要预备一定床位,要保证急救用救护车等,还要保证应急物资调配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5]。

3.3.2建立人员紧急调集机制医务管理部门、护理部、人事处等部门协调建立人员紧急抽调机制,保证能在短时间之内调集医护人员支援急诊。医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救治专家组,协调各院区、科室抽调人员,制定诊疗方案,确保及早进行后续有效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3.3建立稳固的应急医疗梯队医疗应急梯队建设是应急医疗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应急队伍的数量、规模、人员能力素质、来源、医护配比等方面做出严格的要求,要建立一支包含着内、外、妇、儿、重症、急诊医护人员,职称和年龄搭配合理,后勤保障人员参与的应急队伍,并且要有第二预备梯队。

3.4建立综合治疗病房,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

3.4.1建立综合救治病房和多学科联合值班制度突发事件救治过程中,伤员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应当在综合救治病房启动同时,对综合救治病房中医护人员的安排,尤其是医生组成要包括伤员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各学科医生要同时值班救治伤员,共同完成病历书写。以保证伤员不断变化的病情能得到及时处置以及病历能及时高质量完成。

3.4.2实行分级分组负责制,对急危重症等特殊病人实行救治组负责制医院应对每一个急危重症伤员组成一个救治小组,由国家级专家统一指挥、省市级专家共同组成。针对伤员存在多发性创伤,包括头颅、胸腹部内脏和躯干四肢,凡是涉及到的科室均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参与,及早发现异常和避免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3.4.3医疗救治与心理疏导相互配合群体伤害对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影响,不及时干预疏导,不仅影响患者康复,也有可能导致其它后续突发情况。因此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6]。医院在有条件情况下,应把心理医生等纳入到救治专家组中,如不具备该条件,应由当地政府或政府救助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相应专科医院。

3.4.4完善院内协调机制患者伤情一般较为复杂,往往还牵扯到原发病等,因此医院必须成立专家组织负责病人的病情评估和院内转科,从病人入院开始至康复出院期间负责病人的合理流动。该专家组必须包含应急科室、救治科室、康复科室的专家组,还要接纳医政管理部门,保证能有效对每一个患者的院内流动进行把控。

3.5建立应急状态下信息统计、管理制度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性得到及时核实。面对突发卫生事件,医院应尽可能的确认伤者身份,从就诊、化验检查、住院等各个环节对病人信息进行核实和修订,实现“三无”目标:无一例身份错误、无一例检查错误、无一例治疗错误。

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权限分配与管理。由于医院普遍使用HIS等电子信息系统,都对医护人员、管理人员的权限做了严格的限定。在应急状态下,为保证救治的需要,则应坚持严格审核、适时开放的原则,做好人员权限的调整。

及时跟进信息统计、核对工作。医院在抢救的同时应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应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信息统计核对工作,遵循及时、细心、认真、保密的原则,以保证能及时完成信息汇总、上报。

医院在目前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只能靠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笔者结合此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医疗救护实践,结合医院在应急救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提升医院的应急服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以期为医院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J].中国应急管理,2007(9):39-42.

[2]刘玉莹,黄亚杰,劳炜东,等.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装备配置的探索[J].现代医院,2013,13(1):146-148.

[3]黄爱丽.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4):205-207.

[4]羊城,孙 卉.浅议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应急管理[J].现代医院,2013,13(9):145-147.

[5]杜成林,吴艳琴,杨晓玲.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与处置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6):59-60.

[6]李茜,全丽萍.无缝隙管理在硫化氢群体中毒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3,13(11):144-145.

一小分子抑制剂可对抗MRSA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