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88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2分钟。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开始加快了步伐,与此对应,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本文就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资源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即传承知识。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研即新知识。无论是何种研究,都是对知识进行的创新;产即用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产离不开人与科技,即学与研。研只有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与应用。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学习最新的成就,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纪必须以“针对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回应,“现在职业界变化很大,学生在较早的学习阶段所学的很大一部分专门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有必要与生产部门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一点应该纳入高等院校的总任务和活动中”。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关系
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从而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模、体制、组织机构、效果等重要因素。合作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的模式。
一是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一般被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如美国的NSF和欧盟的C0METY计划等,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培养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二是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模式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实习完全企业化与社会化,即所谓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直接顶岗工作。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三是以某一职业技能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操作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所选择。如德国的以就业为基本取向的职业教育系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就从事这种职业,即所谓的“专业对口”模式,让学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其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会计人员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所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所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同。但是具体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即有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律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做保障。两者是相互相成。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是不能充分体现一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培养的会计人才与“产”、“学”、“研”教育模式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但那只是一个数字比例,不能很好的落实,有时校企合作也只是纸上文章,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尤其是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校学习期间,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可能都具备会计上岗的工作经验。因为这不是学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2.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因为教师本事就缺乏会计实践知识;“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员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结合企业单位的特点,帮助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财务分析等。“产”即用会计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3.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与“产”、“研”衔接不够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2024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一种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方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更趋科学和合理。2014年国家启动招生制度改革,各高校为应对此次改革,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启动和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近期高校普遍开展和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所依据的原则,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制定原则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和市场变化,使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1]。
(二)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渗透的原则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基础性特点,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更新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很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的原因;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加强基础性和平台性课程,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学上开展专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与时俱进、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体现逐步过渡、相互渗透的原则,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2]。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创造客观条件,这也是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同原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课程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配置多种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成才方向加以选择;也可设置专业的准入准出标准或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甚至专业的机会。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原则
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社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强实践”已成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识。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包含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创业训练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原则为各高校在制定方案时所遵循的共性原则。除此之外,各高校还会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专业特色等制定其他相关原则,如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多元培养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设计等。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
传统的培养方案制定程序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直接过渡到确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再确定其下一层次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这种程序存在随意性大、受制定者自身素质影响等问题,随着制定工作的开展,各高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和合理的程序来规范制定工作,主要程序包含以下几点。
(一)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组建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由专业负责人、高水平专家以及熟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家组成,负责培养方案的研讨、顶层设计、制定与审核工作。工作组一般由各院办主任、主管教务排课的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编码、格式调整、教务系统与培养方案一致性核对等工作,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为专家组提供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建议参考。
(二)深入学习,充分调研,保证培养方案制定的先进性
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分为横向调研和纵向调研,横向主要指由学校牵头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进行的调研以及由各专业牵头进行的专业调研;纵向主要指对国内“985”“211”等高校以及行业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对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实地及网络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新趋势以及新思路。
(三)聚焦办学特色,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
经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培养理念及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超前性,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培养目标反映出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四)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精细化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反向设计,明确学生的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逐条细化形成若干具体的指标点(包含学生毕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针对每个指标点,确定两门或者多门课程予以支撑,最后综合考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课程先修后继关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完善培养方案,制定配套课程大纲
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研讨会吸纳他们的建议,同时邀请相关企业专家、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对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订,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要制定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使其与培养方案相匹配。
三、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及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框架与过去教学计划的主要区别是它更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计划与其他各环节能够有机联系起来。根据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情况来看,其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基本要求与毕业标准、学制与学位、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最低要求、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布、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建议、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n程编码规则及选课说明等内容,这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设置,一般包含以下内容:课程教学、集中实践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其中课程教学又包含基础课(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等。
四、整体优化融入改革思路,突显育人特色
各高校在不同时期会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往往以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切入点,如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方案制定中加入了专业准入与专业准出标准;如课程改革类的如在方案中开设创新教育类课程、新生研讨课、全英文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实践教学改革类的在方案中设置“第二张成绩单”,增设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紧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步伐,将MOOC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启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兴趣;如专业建设类改革的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及要求制定方案,促进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
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改革思路融入培养方案制定中,使培养方案能够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改革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根本的工作,是一个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大纲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综合系统。本文通过思考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共性原则、制定程序、课程设置以及方案特色等内容,为各高校科学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以药学类专业为例
[摘要] 文章应用质量机能展开理论(QFD),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保证模型(RQFDM)。并以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例,说明具体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 培养方案;设计;质量保证
质量机能展开(QFD)是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比较流行的质量管理技术,它通过多层次逻辑演绎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将顾客的心声(VOC)逐步转化为产品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工程特性,在产品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的适用性实施全方位保证的系统方法。高校人才培养类似于企业产品开发,可应用QFD理论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建立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质量保证模型 RQFDM(附图),它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人才质量需求抽出, 通过用人单位调查,获得人才原始需求信息,经亲和图法(KJ 法)整理并抽出需求项目,然后反复应用数量化理论3类方法(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type III),对需求项目进行分析和合并,抽出人才质量需求,建立层次化结构,并进行人才质量规划。二是人才培养措施特性抽出,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人才质量需求语言转化为人才培养语言,得出人才培养措施特性,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设计屋。三是培养要素抽出,即以人才培养措施特性为基础,抽取培养要素,它们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载体,然后建立培养方案设计质量屋。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屋,即以培养要素为单位,设计控制措施及其实施者,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一、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这里我们应用RQFDM模型,对此进行设计。附图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质量保证模型
(一)药学类人才质量需求规划。浙江是国内制药工业大省,通过浙江部分制药企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及毕业生信息反馈,得到最初的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合并与整理后,抽取需求项目,并转换成质量需求项目。应用数量化理论3类方法 (QM3)及QFD Designer软件,建立质量需求项目的层次化结构(表1)。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才质量规划。首先,对各质量需求实施重要度评价。请调查对象对各质量需求项目按1-5分制打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得到各项重要度。并以国内某著名药科类大学为对象,实施市场竞争性评价,得出该校在药学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其次,设定人才计划质量及特性点,计划质量是该校人才培养改进后希望达到的目标质量,它通过重要度评价,结合竞争性评价得出。特性点是指该项改进可成为该校药学类学生质量特色的程度,其确定依据是当某质量需求的重要度评价高、市场竞争性评价是本校高且他校低,可确定为特性点;当某质量需求的重要高、市场竞争性评价本校低且他校也低,则也可确定为特性点。最后,计算水平提高度,它等于计划质量/该校当前水平;绝对重要度=重要度评价×水平提高度×特性点系数; 质量权重为绝对重要度合计中各项质量需求所占比例,它能给出质量需求的重点方向。
从上述矩阵中可看出,对本科层次药学类人才质量需求中,有四项质量需求权重较高,分别是实践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能力要求最高。这反映当前国内制药工业需要药学类本科学生有较好的实践能力,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在工作中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创新。
(二)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设计。根据上述药学类人才质量需求及当前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抽出培养措施特性,并经亲和图法(KJ法)整理,得到5个培养措施特性,它们是:课堂学习、课程实践、学生活动、课外科技和毕业环节。然后,建立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设计矩阵(表2),探讨培养措施特性与质量需求项目间的相关度,从而实现从人才质量需求语言到培养语言的转化。其中,培养措施特性综合重要度反映了某培养措施特性对满足各质量需求的贡献度,通过它可得出质量保证的重要方向,以便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集中用到该项目上。数值计算方面,按照独立配点法[1],某培养措施特性综合重要度=∑各质量需求权重×相应的相关系数。技术竞争性评价是由该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采用5阶段评判法对该校与国内某著名药科类大学在各个培养措施特性上实施评价。
综合考虑培养措施特性综合重要度、技术竞争性评价、质量需求与培养措施特性的关系,应用5阶段评判法,设定质量设计目标值,使其成为使该校药学类人才具有竞争力所需达到的规格值的最低标准。它是质量设计中最复杂也是最关键的决策过程。高药学类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环节,其中课外科技作用最大,而学生活动作用较小,这符合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特性要求。为此,该校要加强学生科技资源管理,为学生自主开展科研,提供多种形式资源和帮助。同时加大课程实践力度,而对课堂学习、学生活动、毕业环节三个培养措施,可维持现状。
(三)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根据表2及人才培养实践,抽出人才培养要素,包括培养计划设计的科学性、培养资源、培养管理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建立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矩阵(表3),讨论培养措施特性与人才培养要素间相关度。同样对上述矩阵,首先按照独立配点法[1],计算总权重 =∑各培养措施特性权重×相应的相关系数。然后由教师和管理人员,采用5阶段评判法,对该校与国内某著名药科类大学,就每个培养要素实施竞争性评价,1表示低,5表示高,其他依次类推。最后根据总权重、竞争性评价结果设定培养要素设计值。从矩阵中可看出,考核标准多样性、教师队伍和自主科研管理三个培养要素总权重较大,这反映在药学类人才培养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对不同的学生实现差异化的评价,这是今后该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重点;再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培养多个环节中主导者;还有要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更多平台,增加实践课比重,同时加大对学生自主科研的管理。另外,对传统人才培养中比较重视的理论性课程应减少,因为对药学类本科层次人才而言,实践性课程更加重要。
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53-02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根据该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所指定的人才培养总体实施方案,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院和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1]。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洛阳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简称2009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院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制定的。该方案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与2005版、2007版培养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1)重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面向,培养定位清晰。该版本的培养方向就是要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部门输送具有“能说,能写、能做”的行政人才。(2)突出专业教育的层次性,课程安排由基础向专业,由宏观向中观、微观推进;在课程设置上,初入学阶段的学生要学习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类的基本课程,在高年级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专业认识的深入,再继续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3)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的比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前两版培养方案相比,该版本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到50个;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数提高到35%。(4)分方向教育。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划分专业培养的方向,注重多样性的培养。在综合教师的实力和当今社会公共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开设了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关系两个方向,学生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后,在大三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
二、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人才培养面向过窄
行政管理专业2009版培养方案在制定初期是将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定位于各级政府和事业部门。笔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5级至2008级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就业部门的排序是企业第一、政府第二、事业单位第三。随机抽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公务员的比例占到20.8%,到企业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的工作的学生比例占到40%(见下表)。这与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政府、公共部门定位存在偏差。
当前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考试,据2024统计显示,河南省在2011年的考录比例为48∶1,2012年的考录比例为37.83∶1。按照学历统计,2012年的报考者中,有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12 235人、本科生126 675人、专科生39 810人。报考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为37.83∶1,平均38人竞争一个职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招录公务员的专业要求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并不占绝对优势。这对于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考公务员形成强大的压力。在人才招聘网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企业招录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企业的行政助理岗位的人才缺口较大,而且在随机抽样的调查中发现,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中从事行政助理工作的比重也占到80%。培养方案中政府与企业的教育权重与学生就业的权重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培养方案的安排并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需求的状况。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由于忽视了企业部门,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与企业之间并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严重影响了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专业技能课程的安排缺乏序化
专业技能培训平台的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行政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技能的培育必须和行政工作的流程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推进。2009版培养方案在专业技能平台的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对行政工作实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技能课程的学期安排错乱,与行政工作基本流程的结合度不够,不符合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3.培养方法欠丰富
培养途径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2009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045,占总学时数的35%,课内实践为485学时,课外实践为560学时。从形式上看,2009版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式上的优势要转换为学生能力上的优势关键在于方案的有效执行。
课内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这一安排的初衷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快速转化为能力,如果课内实践形式丰富、组织周密、管理严格,确实能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上的潜力。案例分析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上相对有限。课外实践的560个学时并不计入学生学分、课程考核,所以多数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处于荒废状态。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师和学生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课内实践教学的弱化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虚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质与量”的要求无法得到实现。实践教学的弱化、虚化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严重影响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建议
1.拓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向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重心在于培养符合社会行政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而非确定针对某一类部门。除政府外,企业和事业单位都需要优秀的行政人员。2009版培养方案重点针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轻视了企业。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偏差,拓宽培养面向,将培养方案设计成能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从事行政事务的毕业生的计划。
2.加强社会对行政职业素养要求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必须以地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研究社会对行政人才的基本规格要求,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体与地方社会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联合调研,了解这些部门对行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要求。
3.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工学系统化的模式就是要根据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根据工作的完整的程序设置课程的结构,根据工作的具体任务设置课程门类,同时要根据职业成长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序列,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运用工学系统化的模式改进培养方案,就是要理论传授与技能培训和职业的发展规律相匹配,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目的性。
4.丰富实践教学途径,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以机制促行动。构建符合专业需求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估指标为指挥棒激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同时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带动教师努力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同时还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构建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的本质在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组织成员的贡献的大小与组织的诱因(激励因素)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加诱因,才能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监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计划,计划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大纲、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审核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构建培养方案实施的反馈机制,以有效的反馈监督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把握人才需求的风向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和创新,为向地方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下一篇:会员营销方案(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