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38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6分钟。
优质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43-03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知识积累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日益明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师资从体量到水平都制约着研究生高质量课程的开出率,所以研究生培养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拟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政策文件
2013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十余部研究生教育改革文件,为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对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有以下文件。
1.2013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2024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
2.2015年1月14日,教育部的《2024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3.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2024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提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课程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障碍和瓶颈,营造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生源规模小,高水平师资匮乏,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研究生学习能力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所以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局限性。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对外交流的机会欠缺,国际交流的可能性更小,信息相对闭塞,存在课程体系老化,引进和留住高水平师资能力有限,培养方案稳定性低,课程异动较为频繁,因人设课仍然严重的现象。为了控制培养成本,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时总学分被严格控制在36~40学分之间,全体研究生必选的公共课程比例较大,专业必修课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专业方向课按照二级学科开设,专业课程总数明显减少,选修课程开出率更低,可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目的地选择课程的资源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为了规范对人才培养的管理,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有统一的要求,比如: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统一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学时学分分配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参照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要求。这些规则体现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但也带来了课程设计雷同,学科区分度模糊,课程设置前瞻性不足,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从“因材施教”和人才分类培养的视角看,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应该有个性化要求,其对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研究生课程设计对这些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不同学科和方向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各学科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
3.课程设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了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均衡。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脉动方面缺乏敏锐性,不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供需的诉求,疏于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升级,闭门造车,培养出的研究生以理论见长,应变能力差,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不匹配,真正能通过调研论证将研究生课程体系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少之又少。
4.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无明显区分度。由于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时间不长,大部分师资是原来讲授本科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所以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往往只体现为对本科生课程横向的平面式扩展,教与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与本科生培养界限不清、定位不明等问题,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特色。《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53.1%)的研究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够深,超过一半(53.6%)的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给出了“一般”或“较弱”、“很弱”的评价[1],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更为严重,有些研究生课程就是本科生课程改头换面,内容雷同,信息老旧,让研究生感觉重回本科生课堂。
5.教学方法缺乏分类培养的针对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虽然不断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尝试阶段,慕课等在线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技术上实现又有难度,且教师没有得到正规培训,靠自学成才,疲于应付。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繁重的课程授课任务面前,选择讲授式教学实现“填鸭式”知识传授就是首选,教师教学技能单一,单纯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现,忽视研究生学习的“自我实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优质课程培育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本科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启动,截止到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2]。而全国各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动千差万别,基于各高校自身的经费投入在前,“985”、“211”高校起步较早,已投入建设门类繁多的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因经费投入有限,仅仅停留在探索研究生课程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层面,研究生的优质课程建设还处于培育阶段,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并未提上日程,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需要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经费投入。
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举措
广西师范学院具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的特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共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单位,地理学、化学、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为授权建设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80人。学校提出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案如下。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按照国家尤其是广西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加快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紧密联系的学科领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研究生课程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协同驱动,按照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顺序分期、分类逐步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内容
1.建立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审查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研究生院、学校三级审核制度。明确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审查主体和审查过程。建立比较体系,要求各学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比3个以上全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每年培养方案修(制)订的依据,并提出对课程开设的审查要求:(1)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学校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2)研究生课程开设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一致性;(3)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用人单位对于课程开设的关注性;(5)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严谨性论证。
通过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的建设,真正做到课程开设方案完善、材料齐全;课程审查机制健全、流程明晰、过程严格;利益群体(教师、研究生、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打造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确立研究生课程选课和课程学习要求标准。研究生课程一般由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法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通过试点,建立学校专业能力培养、素质能力培养综合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标准,形成由导师组指导的选课方案和制度,每学期开学2周内,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个人培养计划和补修课程方案,由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3.建立授课质量评价制度和课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课程授课质量检查、评价、公示制度。课程授课检查工作由“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教学工作督导组”负责;课程授课评价由研究生、校内外学科专家组成的评价组负责;课程授课质量公示由研究生院负责。根据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研究生院将所有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课程评价等信息在“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和“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信息网”上公开。
4.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合理分析学科优势与特点,梳理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做好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一是设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每门核心课程形成1个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由1个责任教授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二是立项建设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优先扶持覆盖面广、受益研究生多的研究生公共课程;三是对各学院开设的1~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跟踪指导,设定建设目标、评估建设效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做好遴选和培育工作;四是重视研究生优质课程网站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全校共享。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整体策划、过程跟踪、政策扶持,将研究生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作为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的核心工作内容,确保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拓展管理视野,强化调研论证。学校分批次安排研究生教学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到有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凝练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改革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修订完善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以下课程建设相关文件:(1)《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管理规定》;(3)《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4)《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5)《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6)《广西师范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暂行办法》。
4.重视经验分享,搭建交流平台。各学院召开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分享全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与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探讨研究生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各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
5.建设精品课程,发挥示范效应。重点建设一批以研讨和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培育研究生优质课程案例库。每年遴选5~10门研究生课程作为校级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建设试点,以3年为一个周期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群。同时加强研究生课程信息公开、透明、公示力度,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进行公示,对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
总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在高校对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投入产出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才能不断释放出课程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4-77.
优质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建设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编研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剖析是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总结,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和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
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对于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编研,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将专业建设2024资料,如专业建设总结、经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实践实训#教学过程等。上网提供共享,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和编研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剖析、编研,是专业剖析编研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主要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其主要内容是:1专业名称是否规范、科学,专业口径宽窄是否适当;2专业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3专业论证是否科学可靠;4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职业群、岗位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及就业要求;5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规格是否与目标定位相一致。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3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是否相辅相成,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4是否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整合或开发新课程;5是否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又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是否科学;2科目课程是否采用多种课程规型,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特点;3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是否科学;4教材选用是否合理;5将优秀教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优秀课件上网。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节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管理是否规范有序、教学运行是否平稳;2教学各环节档案是否规范齐备;3教学改革是否有思路,教研活动是否有计划;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显著;5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否得法;6课程考试形式是否灵活多样;7课堂教学是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素质教育是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合理体现,是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显;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效果如何;4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对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是否有效。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境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如何;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情况如何;3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作用;4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保障情况;5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图书册教、开放时间、电子阅览室建设对专业建设有何作用;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完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作用。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对专业建设的作用;2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重要作用;4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及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中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有何作用;4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哪里?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体会;2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的经验;3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师资队伍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状态及专业带头人、课程骨干教师科研教研成果对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及经验;3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及对专业建设的影响;4教风、学风建设经验。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生素质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实际培训效果与原定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2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3专业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4专业建设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系。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业就业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建设与毕业管理方式就业率、就业质量、对口率、社会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业绩、的逐年分析比较;2毕业生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优质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设立的目标、专业设置方式及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的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实习基地建设欠缺、案例库不完善、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素质待提高、办学特色欠突出等。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注册会计师专业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相应改善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现状分析;案例库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及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职业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顺应人才发展的需要,1994年4月23日,由财政部、国家教委等部委共同协调,先后批准全国23所高等院校设立CPA专业方向,财政部据此给予一定资助。由于院校合并等多种原因,截至目前,被中注协认可并给予专业资助的院校共有19所。19年来,各高校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大力推进CPA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并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及相关领域输送了近万名优秀人才,该专业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及肯定。为深入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提高CPA专业方向办学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06年至2013年间通过院校自评、专家非现场评估、实地评估三种方式对CPA专业方向院校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进行了较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以促进各高校CPA专业方向教学质量的提高,扩大CPA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CPA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问题就如何加强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CPA专业方向设置概述
1995年7月,由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部分院校试办CPA专业方向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可将CPA专业方向设立的目标归纳为五点,即培养多元型、应用型、素质型、外向型、国际型人才。CPA专业方向院校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招生,其招生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CPA专业方向设置为会计学专业的下级专业,因此称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或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中注协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定CPA专业方向教育的核心课程。各CPA专业方向院校可根据各自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设置其他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课”的培养方式,配合学校进行本科生课程优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和案例建设,CPA专业方向院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双语教学,教学方式力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求,同时努力培养CPA专业方向学生专业技能,注重该专业方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提高CPA专业方向学生的综合质量,中注协首创CPA专业方向学生的境外实习,以期CPA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促进其英语交际及实践等能力的提高。同时,中注协还专门组织评估小组分别对各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以推动行业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促进CPA专业方向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CPA专业方向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CPA专业方向建设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教学设施愈加先进完善,多媒体教学不断普及,专业图书资料丰富多样,现代化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不断跟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条件进行资源共享;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改进,教学效果均有显著提高;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境外实习学生素质总体有提升趋势等。但是,专业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从近几年高校建设情况来看,各高校社会实践中的实习基地建设对于部分院校来说操作上有难度。虽然各高校都有不同数量的实习基地,通过校友资源或者兼职教授的兼职单位为学生们争取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一般是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学生整体去实习基地进行集体、系统性的实习和学习不容易控制,绝大多数学生还都是自己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社会实习机会,导致学生实习的程度参差不齐,很难保证CPA专业方向学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满足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系统的社会实践需要。
(二)案例库建设有待完善
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案例与各门核心课程的结合不紧密;案例素材简单不丰富、跨期长;案例不经典、老旧、更新慢;课程案例不规范;案例的表述方式和内容过于西化等。由于CPA专业方向学生非常愿意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际案例来开拓视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库建设仍应继续推进,不断完善,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核心课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CPA专业方向的教育中核心课程教师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各高校核心课程教师大多注重学历和职称,导致核心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老教师经验丰富无可厚非,但是在新知识与新观念的获取和更新上明显不如年轻教师及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教师。名师不应仅是对学历和职称有要求,同时也应针对CPA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对从业经验和海外学习背景有相应的要求。
(四)办学特色欠突出
部分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安排和时间分配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如:基础课、综合类课程设置较多;CPA专业方向的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的数量较少;办学过程中倾向CPA专业方向学生的优惠政策较少,使学生们感受不到CPA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区别等,专业特色不明显、不突出。
三、加强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作为CPA专业方向学生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的场所,需发挥其应有的基地培养作用。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各院校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最好可以安排学生们整体、系统地进行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质量。另外,建议中注协发挥桥梁作用,协助各院校与事务所建立联系,实现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和事务所负责实践教育的模式。
(二)加强和完善案例库建设
就CPA专业方向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目前CPA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专项案例+综合案例”的建设模式优于专项案例的建设,所以建议各院校在紧抓各门核心课程的案例建设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型综合案例的开发,引导学生从全方面考虑和分析问题,而不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
(三)继续提高核心课程教师素质
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的教师尽管通过了CPA、ACCA或者CGA等考试,但是没有这些方面的从业经验,讲课过程较为枯燥。因此,建议中注协给予帮助和支持,允许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补充教师的理论观点与实务脱节的不足,以保证更好、更贴近实际地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建议中注协能够为院校核心课程教师多提供到国外大学、注册会计师协会、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和培训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等。
(四)鼓励突出办学特色
针对无明显办学特色或者办学特色不突出的现象,应鼓励相关院校,结合其学校大环境的办学特点,联系CPA专业方向的专业性质,制定CPA专业方向的倾向性优惠政策。鼓励院校推动“双师制”建设,“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模式可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保证每一个CPA专业学生质量;鼓励将CPA专业方向班设为院校实验班,实施实验班式单独管理,建立专门的CPA专业管理责任中心,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CPA专业方向的优质学生。
总之,各院校都能够认真贯彻“集中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实施优质培养,创建优质品牌”的建设思路,以保证教学质量、生源质量,从而带动教学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同时,应多多关注国际国内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教育的动态。开拓视野,创新理念,紧贴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用前瞻的眼光透视人才的培养,用革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努力使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铁群.CPA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通讯》.2009,(7)
[2]韩晓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6)
优质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2024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足交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運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4结语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4]赵瑞芳,郭德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8):199.
[5]肖倩.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55-156.
优质课程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示范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41
1 分层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采用层级设计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能满足师生、企业等多方用户需求的框架结构,主要涉及到专业性、课程性和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三块。
1.1 专业性教学库资源建设
借助开展各专业建设调研工作、直接聆听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行业需求,在对调查数据分析整合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构建比较全面、基于行业发展动态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1.2 课程性教学资源库建设
课程性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基于企业的项目和岗位要求通过课程标准制定与优化、课程主讲人说课、习题库、教案、课件等资源建设为主要载体,经过课程教学设计,同时开放以项目或任务为单位开发课程“多要素学习包”。
课程性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说课、课件、教案、教学录像、教学后记、习题集、案例集、专业精品课程等方面的建设。
1.3 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
素材性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专业性教学资源库和课程性教学资源库的素材来源之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主要建设内容:第一,各专业根据课程采集本课程教学所需要或所能体现出来的教学活动图片,如能反映教学团队、学生作品、教学场景等图片素材。第二,研制课程教学组织过程指导录像、实训课程操作录像、专业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说课比赛录像、信息化大赛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源,视频涵盖面尽可能覆盖到各专业。第三,组建团队,力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研制专业相关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动画教学资源,逐渐推广至绝大部分专业。第四,以专业部为单位开发仿真教学素材,建立仿真教学案例库、课件、学案、教案。第五,采集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企业典型案例,建立较为丰富的企业案例素材库。第六,开发覆盖面较广的专业课程各教学单元辅助课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第七,研制题量较丰富的试题库。
2 拓展模块建设
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认证是推进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职业学校历年的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师生充分展示自己整体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大舞台,是行业专业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与时俱进,谋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接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的关键措施;就业是家长、学生、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关注的焦点,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终方向。职业院校对于各专业学习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就业质量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要在学校校园网平台上嵌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等四个功能模块,丰富和发挥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3 网络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满足师生教学与学习的教学资源需求,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要构建功能齐全、集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教学资源库集成与共享、教改成果交流与推广、校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
第一,建设职业院校校园网平台,开辟教学资源子平台,在此基础上丰富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同时注意与时俱进,不断紧跟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学平台,以保证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易用性,能满足多人同时在线访问的需求。
第二,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能共享教学成果,建设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由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教以及心得体会进行,教师个人在登陆教学资源网时,即可浏览自己所感兴趣的栏目和内容,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并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回帖。
第三,开辟网络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交流。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辟教学论坛、管理论坛、育人论坛、读书体会专栏等网络交流平台,引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并将成功的经验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进行推广,以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学素质。
第四,进行校本教材出版工作。鼓励各系各专业部积极进行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资源整合与团队协作形成校本教材,并逐渐推进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后的出版工作;既要重视研发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要通过出版手段,进一步推广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五,进行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平台建设。教师将所授课程的教案、学案、学生的电子作业等放入其网络个人空间,以有利于师生间的学习与沟通。同时积极推进“云空间”建设,由系部推选优秀教师参加校内外云空间培训,将教师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资源等内容逐步纳入云空间,形成强大的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第六,进行文献资料检索平台连接服务,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与扬州科技情报研究所进行合作,链接了维普资源扬州镜像站、万方资源扬州镜像站、知网资源镜像站等文献检索平台,以便于教师进行教科研资源材料搜索、研究。
第七,开辟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学校以校园网为平台,开设精品课程专栏,由各系各专业进行各级精品课程申报,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力测试、教学效果等栏目入手,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推进优质课程优秀做法,形成辐射示范作用。
上一篇:会务工作方案(甄选5篇)
下一篇:优质结构工程创优方案(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