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22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1分钟。
社区调研心得范文第1篇
在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背景以及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映了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基层医院;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61-02
2010 年中国物联网大会召开以后,“物联网”被理解为信息领域里面一个重大推动力,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新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向信息化时代阔步迈进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方向。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管理现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来解决疾病管理中各个主体所要求的一体化系统管理进行调查采访,获取管理现状,并对产生这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患者的信息实时共享,进一步优化日益紧张的医疗资源配置,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负担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1 社区卫生服务
随着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卫生健康事业更为关注,加之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的历程是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在20世纪以前医疗卫生的保健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逐渐替代了上一种方式。20世纪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2 智能医疗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卫生资源有限,更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行简便技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在“新医改”方案提出后,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信息化开始不断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医药物联网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从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卫生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医改,从前的单一运行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改变,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性建设,发展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为点连成面的健康信息系统涉及档案,药品,用药方案等多方面的庞大医药物联网,更加方便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这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这种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3 物联网技术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及内容
3.1.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共抽样选取了南京市鼓楼区、雨花台区、下关区、六合区、江宁区、栖霞区、建邺区、浦口区、白下区、秦淮区和玄武区共十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主要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二是针对社区居民。调研针对这两部分不同的群体分别设计了问卷,于项目开展的中后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
3.1.2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与其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对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有何见解,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的变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对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认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研,采取适当合适的分析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能够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2 调研方法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式。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连续性大并且较为繁忙,采取访问谈话;对于社区居民则采用了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问卷调研。
在这里,最主要的数据获取方式是实地采访问卷调研,在获取一定的数据后,采取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线性相关性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结论,并沿此结论出发,开展进一步的分析。
对调查问卷的处理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后利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部分针对社区居民。对这两部分的对象也采取了相应不同的调研方式,对社区居民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而对于工作人员主要以问答、记录的方式,表1是我们调查问卷的主要回收情况及分布情况。
3.3.2 调查结果分析
(1)数据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了访谈式的调查,所以分析来源于医护工作人员的口头陈述。对于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相同问题的陈述采用了分层法对口头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和总结。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数据则采用了分层法,从而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社区居民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看法。
本次调研针对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得出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不变的因素是相同的问题,而医生们的看法有类似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从中反映一定的问题。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选取南京各个区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对居民发放问卷300多份。大部分社区卫生中心都有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往社区医院都是使用纸质档案管理病人资料的,而现在是计算机与纸质并用,所有纸质档案都录入电脑。虽然从调研中发现有多部分人都选择到大医院就医,而平时到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为中老年人居多,相比之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心在未来可能会转向慢性病管理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治疗疾病。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大问题是医疗信息不通畅,如患者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各省市发展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要将物联网在各省市医疗社区范围内推广实施,尤其在欠发达省份进行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登记和信息管理,患者标识,跟踪和监护,引入RFID技术。南京市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良好,但没有进行量化和统一的管理,患者在不同医院看病时需要用不同的诊疗卡,物联网在医疗社区推行时,应有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这样才方便信息流通。
(3)社区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展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老年明显偏多,占到了总人数的71.7%,由于中老年人偏多,他们对事物的依赖稳定性明显高于青年,所以在患病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频率较高。
但从中也可得知,信息的不对称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的一大问题,许多居民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自己建立了电子健康信息档案,在就诊时自然不会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方便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想的方便。92.4%的社区居民表示办理就诊卡是有必要的,这也提出了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
4 存在问题
4.1 不同层级医院信息不流通
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采访以及上述分析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如病人的电子健康信息档案仍存在一些信息不流通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都建有电子健康信息档案,而根据对社区居民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大多数社区居民却并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自己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更不用说在去就诊时主动应用自己的电子信息档案。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展更多的宣传活动,为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并通过来就诊的居民进行宣传,以一家带动多家的形式,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的更便捷,对他们更有利的管理方式有所了解,这样不仅使社区居民就诊更方便,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4.2 信息管理不统一
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的调研中,现在社区存在着信息管理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病人直接不挂号,医生也直接开完处方就结束诊疗,社区医院的诊疗卡和其他医院的诊疗卡混杂在一起,各个医院有各个医院的诊疗卡,有自己的信息系统,病人有时一时疏忽就会忘记或者带错,而病人再重新到医院进行信息登记,大量重复的数据信息占据了大量的信息空间,这会造成很大的信息资源浪费,同时也带来患者就诊的不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全面综合的系统以供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就诊时一张诊疗卡便足够了,同时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推行电子病历,在现在的情况下社区还没有进行到这一步,但电子病历在今后的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趋势,很多过内外发达地区已有了试点推行,发展态势较为良好。
4.3 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现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是中联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登记的还不够统一全面,层次不一,但这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使得能够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信息通达,资源共享,更加有利于基层医疗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建立统一信息管理的希望的同时居民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建议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问卷调查与采访中,大部分居民对诊疗卡中的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在享受高科技电脑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很给居民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还必须保护好居民的个人信息安全,让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医疗服务。
5 总结与展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益体现其重要性。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及时调阅到管辖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以便提供更优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线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到公共卫生系统中,使资源得到及时的反馈及共享。并且可以同时获得公共卫生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越来越普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实时同步共享。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于基层,是与居民们最直接的接触方,而物联网技术为这一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再进行完善扩展将会使更多的百姓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袁曜,孟雅娟,高东英,戴云.RFID 技术在血站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 2012,(10):25-10.
[2]张学烨,周欢娣.浅谈国内物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J].软件,2012,(33):10
[3]熊尧,余正.物联网技术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初探[J].上海医药,2013,(34):1 (1月上).
[4]符长青.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医院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2):171.
[5]史玉珍,马丽.物联网下的智能血糖监控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2).
[6]席丽丹.物联网在门诊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0):26-10.
[7]谢桦,蔡轶明,陈春妍,曹剑峰.上海市物联网应用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9):13-5.
社区调研心得范文第2篇
21世纪终身学习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最基本权利,社会将尽其所能为其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1.社区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新的增长点
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回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结果。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北京等八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实验。改革实验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区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深入社区,正在从补偿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九五”期间,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成果。厉以贤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叶忠海的《社区教育学基础》、黄云龙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马叔平等的《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都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九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运用社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从未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未来社会人的生活基本单位——社区建设出发,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动对终身学习的影响,探索实现终身学习目标的途径。
相比之下,社区教育在中、微观教学领域的研究略显滞后,与社区成员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形成明显反差。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何整合社区成人学习过程中内外各种因素,如何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材,都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尤为迫切地需要深入实际,在社区教育情境中进行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2.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是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处
国际上心理学在人类动机研究领域颇为活跃,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等,无疑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国外对成人学习开展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我国台湾地区重视成人学习心理的实证研究并有丰厚的积累。国内则是进入80年代后才逐渐加以认识的,近年成人学习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层面,但对许多问题的探索偏重于理论思辨,比如叶忠海主编的《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探讨职工学习心理基础和准备,以及职工教育中学与教的心理学问题。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学》中,按照人的成年期发展,阐释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一般规律。还有《青年学习心理学》、《成人学习理论》等都主要从基本理论和知识概念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这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学习的理论精华,对于学科建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目前鲜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但涉及成人学习者,针对群体学习心理的实证分析为数不多,几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针对成人学校的学员(比如电大、成职校),或以年龄、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且样本量一般比较小,在科学解释和理论推导上,略显分量不足。
有关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有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他们对参与社区教育的看法是什么,成人为什么学习,他们想不想,愿不愿,能不能,会不会学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多维度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从研究成人学习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了解、掌握他们学习的意识、学习的观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的行为,对成人学习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克服社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社区教育实验本身是新生事物,尽管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和理论,但中国社区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只有立足于本土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有效掌握和解决。
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课题,其创新意义表现为:
1、本课题选择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成人学习心理多视角探讨成人学习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区成人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以及相关因素,提升经验,阐释理论,研究选题角度较独特。
2、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社区成人学习,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理论和现成的方法,本课题将在总结提升实践经验基础上,在评价方面作尝试性探索。
3、本课题将涉及成人终身学习多方面的内外关系,也将涉及成人学习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从整体性、系统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作为社区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前提条件之一,着眼于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主要借鉴国内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成人学习理论及动机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实地抽样,开展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调查,重点了解社区成人学习的需求、动机、态度和行为特征,探讨社区成人学习的优势和资源,建立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成人学习模式,为规划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并对社区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提出积极建议。
课题重点研究的六个专题
1.社区成人学习心理特点及其理论研究
2.社区成人学习需求及动力的调查与评价
3.成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动机取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4.建立社区成人学习的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的模式
5.以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与实验研究
6.社区终身学习发展趋势与构建学习型社区
课题确定的四个研究目标:
1.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成人终身学习现状进行描述,提供一个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和专题研究报告。
2.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和动机取向,对规划社区教育,设计课程和培训项目,编写教材提出研究建议。
3.结合实际,编订成人终身学习评价量表。
4.总结经验,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探讨各种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并提出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建立社区成人终身学习模式和激励机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社区成人学习问题研究是一个介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课题,既涉及社区发展和社会学习组织的建构,又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设计打破以职业或年龄划分成人群体,概括群体学习一般特征的研究模式,从社区发展、社区文化(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切入,探讨对成人学习理念、态度、需求的影响,旨在促进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持续改变,同时对社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作出深入解释和理解,以期促进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为应用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在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用座谈和个别访谈,进行个案的质的研究,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
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调查设计
本课题重点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实验区作为调查研究基地,选择典型社区成人教学项目学员为对象,同时兼顾社区成员中的一些边缘、弱势群体(包括流动人群、失业人群、老年和妇女人群),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工具
(二)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共编制了三类工具:
1.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居民/学员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参与与行动
x社区教育的评价
2.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及现状调查问卷(干部/教师卷)
内容主要包括:
u个人基本情况
v社区教育的意识与认同
w社区教育的职业经历与态度
x社区教育的评价
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u社区人口状况
v社区经济发展状况
w社区文化状况
x社区教育状况
y开展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z社区居民家庭学习情况
(二)调查方案
调查项目调查对象(样本)调查方式
社区居民调查非随机选择2000个居民做问卷目的性抽样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
社区教育工作者调查非随机选择200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做问卷问卷调查座谈调查
社区调研心得范文第3篇
一、组织发动到位
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区政协庚即召开了党组会议,就政协机关如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由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春华任组长,常务副主席谭友高任副组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政工干部、退休支部书记和文秘人员为成员的学习实践观活动领导小组。按照“时间安排细、任务分解细、方法步骤细”的要求,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阶段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并为参学人员准备了专用签到册和笔记本26本。3月27日上午,我们召开了政协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陈春华主席亲自做了动员报告,讲清楚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讲清楚了中央、省、市、区委的部署要求,讲清楚了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和突出特点,讲清楚了政协机关的具体安排和措施,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二是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三是要加强领导,严格要求,务求学习实践活动成效。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政协机关加大宣传发动,在会议前后悬挂横幅2条、张贴标语4副、制作专用展板1块、在政协网站和展板上开辟“学习园地”栏目,向社会公示学习心得4篇。政协行动快、安排细、措施实、要求严的作法,被区委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简报》第四期刊用推广。
二、学习培训到位
根据区政协工作实际,采取综合使用学习方式和按职务分层要求学习深度的办法,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集中培训、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举办了形势分析会1次、党组中心组学习会7次,学习实践心得交流会7次、深入社区和群众交心谈心280人次、深入企业开展调研6次,并按照政协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非中共党员常委、委员所承担的不同职责,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扩大学习实践参与范围,把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在抓好机关干部队伍学习实践的同时,政协机关针对退休支部实际情况,成立了“导学队”和“送学队”,对退休支部进行学习指导,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退休党员陈开珍送学上门,确保了学习的全覆盖和实效性。
三、专题调研到位
结合政协各委室自身特点,经支部共议和党组审议,区政协围绕返乡农民工、土地流转、新农合、基层团组织建设、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的前景和生命力确定了五个重点调研课题,并制定了调研方案。五个委室各负责一个课题,由分管副主席带队,分别深入乡镇、机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并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认真听取基层群众、产业业主、企业法人的意见和建议,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及时提出了建议和解决办法。
四、学改结合到位
区政协把实践作为学习调研阶段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学用结合,边学边改。一是针对干部职工进取意识不强的问题,结合机关作风整顿,围绕“讲待遇不是钱发得越多越好,讲贡献不是天天喝清茶,讲宽松不是不要纪律,讲和谐不是不要原则”这个议题,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并制定了整改方案。二是针对学习培训、调研座谈中收集的关于办公楼门口地砖脱落的问题,我们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安排专人对大门口和机关院内花园破烂的磁砖进行了更换。三是针对当前失地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金,上访意愿强烈的问题,区政协组织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深入社区,走近280户失地农民,宣传了政策,摸清了情况,稳定了情绪,缓解了矛盾,为区委、政府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五、载体创新到位
社区调研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 研究性教学 社区心理 实验教学
社区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过程既要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社区心理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运用,如何提高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是全面提升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全面实施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社区心理学科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实验实践教学是社区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应用与演练操作的重要平台。但由于缺乏社区心理学科相关的实验仪器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社区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不会设计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实验。传统的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操作――教师总结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常先由教师拟定好实验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及步骤,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相关要求去重现。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较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应当重视改革目前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切合实际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以探索和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索学习转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也必然采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二)培养创新性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所在,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新世纪社会需要的心理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基A知识,还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心理学科专业人才,应该积极进行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心理学人才提升为创新型心理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者王巨光认为,心理学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迫切要求对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及相关教学制度实行改革,而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正是其改革的必然取向。同时,他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推进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化建设也有较大的助益[1]。
二、高师院校社区心理学开展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社区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社区心理学实验课教学不同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实验,在专业实验室里重复进行某种操作是行不通的。它必须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出学校专业实验室,深入社区实际生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社区心理学实验内容时应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实验拓展,增加学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断完善社区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申鲁军等研究提出以验证性、操作性实验教学为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辅助的“1+1+1”教学模式,强调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带领广大学生深入社区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如对社区人员吸毒情况、老年公寓养老情况及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深入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将实践中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处理同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理解结合起来,增强实验的综合性、自主性,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要求和问题去系统学习和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与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的科学研究,将学科实验教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二)结合案例进行研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作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的专业课程,社区心理学教学活动注重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联系。因此,在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时我们特别注意学科实验内容与社区实践活动的交叉和渗透。在社区心理学科实验设计过程中,围绕学科相关的研究主题,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如结合房祖名吸毒事件、导演王全安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星生活的各种心态;结合四川省出台“坝坝舞”管理办法探讨社区管理及心理调适方略。采用以社区案例讨论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出学科核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大量查阅文献后开始实验设计,提出实验方案,反复讨论和修改论证,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同时,给学生布置课外研究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选择典型事例确定讨论主题并通过实践调研形成研究论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科有关知识,借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能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各种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三)加强社区心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型社区心理学教学团队
作为社区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我们重视研究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建立完善的教学团队机制,倡导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社区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需求模式发生转变,这必然促成对心理学科教学模式的转变,对高师院校心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为此,学院整合社区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科教师资源,建立研究型社区心理学教学团队,要求社区心理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学科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广泛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为充分发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社区心理学授课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思想,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设计问题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一支优秀的研究型教学团队就无法彻底地进行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也就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四)改革社区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现有的社区心理学科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一般是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以学生最后得到的实验产品为主要标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分析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社区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极为重视研究型实验教学工作的全面落实,强调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实验讨论,认真分析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引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根据学科实验目的和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实验,训练学生运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型实验教学是将以单一实验操作为主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为主的综合性实验。同时我们尝试将学科的考核分成实验考核和面试能力考核。实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以往学习知识的掌握对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独立操作;面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并将考核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实践。实验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通过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4]。这些都是社区心理学科行之有效的研究型学习方式的实践运用,值得大力推广。
社区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并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高师院校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社区心理学科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创新,并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为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巨光.研究型教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97-99.
[2]申鲁军,杨磊,崔金奇,等.“1+1+1”社会心理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初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46-48.
社区调研心得范文第5篇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区合作的新型关系,搭建课程实践的平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与街道、社区签订正式实习协议,安排该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学生作为方案设计者、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资料分析员和报告撰写者,可以帮助社区完成各项调查工作任务。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工作能有效减轻社区的工作负担,提升社区工作实效。
2.采取小组式学习法,提升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首先,根据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类别,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每组3~5人,分组时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搭配。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社区调查工作任务教学计划及相关资料,主动选择适合的调查任务,并制订调查任务实施方案。再次,为了避免在小组式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包办所有工作任务或者有些队员坐收渔翁之利、置身事外,教师可以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身份和职责轮流定为主访员、次访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加强协调、监控,确保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3.采取联合督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协调、推动和评估。为保证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切实提升,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督导工作。而传统的实践督导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学院督导和社区督导。笔者认为,由社区专业与社区行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督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式。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学院督导实行“项目督导”,主要负责联合实践项目的规划、联络、协调、过程监督与总结评估;社区督导则负责“职责督导”,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工作安排、社区环境适应、社区调查的程序指导与调查实效鉴定。
4.引入能力本位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可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过程表现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评估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质量要高,调查报告格式要正确,内容要完整,符合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特点;再次,组织小组展示和答辩,每个小组成员按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陈述,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与大家分享,再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给予互评。
三、总结
上一篇:社工培训心得体会{优选5篇}
下一篇:社区矫正人员心得体会{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