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精选{整理5篇}

雨后彩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66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第1篇

一、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而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否得到加强,是否坚强有力,集中体现了党在城市执政的能力与水平。首先,从社区党组织的性质来看,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在城市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社区党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在城市执政能力的强弱和执政的成效。同时,它又是城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能力建设的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社区党组织的建设上来。其次,从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按照中组部的要求和省委“固本强基工程”对社区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社区中负全面领导责任。这与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机关党组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不同,它是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政权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紧紧围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治理能力这个总要求来加强建设。再有,从社区党组织所承担的任务来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区和中介组织在社区落户,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社区。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利益与需求的交织,使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如近年来我区信访件大部分发生在街道社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变化给社区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实质就是打牢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现实性的认识

近年来,在市委以及各级党委的重视下,社区党建工作得到不断加强。至去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来,市、区用两级党费为社区配备了党建指导员,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难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和解决,社区党组织在建制上初步实现了“一居一支”,在下岗失业党员和大学生中吸纳了一大批骨干补充到社区专干队伍等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社区党建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尚缺乏人员素质、物质条件、工作手段等方面的保障。如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社区专职人员录用、培训、考核、晋升的管理机制;专职人员待遇偏低,兼职书记的补贴无从解决;有的多个居委会合用一办公场所,党组织没有工作经费保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难,社区党组织到辖内单位了解党员状况经常被拒之门外。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加快“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实践性的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实施的“固本强基工程”,也为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奠定了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抓好社区党建工作。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把握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从我区的实际来看,在继续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抓好示范点工作的同时,要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穿到社区党建的各个方面,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打牢能力建设的基础。要抓住社区居委会区域调整的契机,继续推进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与居委会主任一身兼的工作,暂时无条件的,也要采取委派、调整等方式配强书记。通过抓紧发展和吸收录用党员等途径,进一步壮大社区专干中的党员队伍。另外,以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为目标,协助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社区专干的管理办法。二是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打牢长效机制的基础。结合示范点工作和“保先”教育活动,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在领导体制、换届选举、工作规范、教育管理、服务群众、考核标准等方面抓紧建立科学和实用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坚决整顿、清理瘫痪的党组织和不作为的党员干部。三是抓好工作方法创新,打牢服务群众的基础。要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作为社区党建的根本任务,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方法,拓宽服务领域。尤其要引导社区党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十个一”(即一个好班子、一个强的书记、一个班子沟通渠道、一个班子建设制度、一个与党员、群众沟通平台、一个党建制度工作联络员制度、一个监督、考核制度、一个社区党员联系网络)的创建活动。使社区党组织建设真正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为党在城市的执政打下牢固的基础。

**的精神实质表现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就是生产力或者称为经济基础,“和谐社会论”就是生产关系或者称之为上层建筑。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造和谐社会,就是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有效调处人民内部深层次的矛盾,达到构造和谐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其一切行为均要服务于社会和谐。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中,必须服务与和谐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体现,同志曾在**会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党在**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我们党必须清醒地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任务,清醒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了。

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是落实党的基本政策和执政目的具体体现和落脚点,其表现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服务到社区和谐中去;就是要正确处理社区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矛盾,不断推进社区和谐;就是要把居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保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社区,其具体落实在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基层党组织抓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抓党的服务宗旨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细化,也就是抓构建社区和谐这条根。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新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要努力提高社区党员的全面素质教育。

二、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应当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基层党组织的全部执政行为中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些新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真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和历史使命。

三、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息息相关,党的先进性从整体上决定了党员的先进性,必然要求党员具有先进性;党员先进性反映着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否先进,不只是看理论、纲领和路线,同时要看共产党员的行动,从党员身上感受党的先进性。四、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战略决策,并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共构和谐社会的目的。社区党的基层组织要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兴区的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上,体现在引导居民民间各组织依法进行自治;通过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将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社区居民的稳定生活;进行综合治理,做到群防群治;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号召全民共同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的总体和谐。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让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要切实抓好“三个环节”,加强社区党组织队伍建设:

一是抓实“选”这一环节,严格标准选人。利用社区党支部换届为契机,把优化社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放在首位,将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上领导岗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党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面对的工作对象、开展工作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从工作任务上看,由单一的党建工作任务向全面抓党的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多种任务转变;从工作对象上看,由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从工作途径上看,由“以条为主的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转变;从工作方式上看,由以行使行政权力为主的平面管理方式向提供服务的非权力为主的立体管理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依据社区的现实功能、社区党组织的地位,遵照党章和有关条例精神,明确社区党组织书记的职责。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第2篇

本文立足于对上海浦东新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市民会馆的个案分析,旨在为新时期*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一、*会馆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模式

199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接受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委托,将一个新建小区的工建配套设施改建为综合性的社区中心——上海浦东新区*市民会馆(下简称“*会馆”)。他们尝试将之建成一个当地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享受公共福利服务的开放式的社区公共场所,并力求以会馆为依托,形成一个有社区归属感的松散的会馆成员群体,使会馆成为当地居民人格养成的课堂,人伦实践的场所,人际交往的学校,社群合作的舞台。他们的试验突破了迄今为止全国设置和管理社会服务中心的一般模式。这场试验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范畴,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委托民间非营利组织经管社区乃至社会公共设施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政府委托,社团营运的托管模式

浦东新区开发以来,新区政府一直在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也遵循这一精神积极探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路子。在社区建设中,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委托给民间组织经营,如何营造一个突破部门分割的体制,从社区需要出发的新的综合性社区发展设施,一直是浦东社会发展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1995年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规划了一个大胆的体制性试验:将新建小区*街道公建配套设施建成一个由浦东社会发展局直接管辖的社区公共设施,启动社会机制,找一个社会组织对其进行管理。他们把这个设施命名为*市民会馆,以示与功能单一且由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营运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区别。为此,浦东社会发展局向社会征招愿意管理的志愿机构。最后确定了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之所以选定上海青年会,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传统的民间社会团体,其组织管理水平和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在由公建配套设施改造成*会馆的过程中,采用了由上海浦东社会发展局出土地和房屋并承担改建的土建费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运用社会捐款投资会馆的主要设施,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承担会馆管理的共建方式。1996年2月,上海浦东社会发展局与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签署了委托管理的协议,*会馆开业时只建有市民休闲中心部分。一年后,青年会又与社会发展局再次签约,受托管理利用会馆房产,由政府投资设备和全额拨款支持的浦东新区“999”市民求助中心。1998年,青年会又与*街道签约,将与当时会馆一墙之隔的另一处空置的公建配套设施改建为*敬老院,与上述市民休闲中心、“999”市民求助中心共同构成*市民会馆的三大主要服务设施。至此,形成了现在*市民会馆的规模。会馆占地面积4000平米,建筑面积2260平米,1996年2月至2000年11月,参加活动或享受服务的市民已达71.4万人次。

*会馆在运营试验中,初步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性意见和实施委托工作的一套程序和程序文件。其中包括被托管的社会公共财产的维护与管理政策、委托方对于受托方的财政支持政策、评估与监督的政策,以及签约前对受托方的资格审查认定程序、受托单位提出管理目标规划与成本测算的程序、委托单位进行财务审核的程序等等。委托协议只是这些工作最终的成果。

(二)*会馆(受托方)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市民会馆建设与管理的参与各方对机构运行模式的概括表述是:“政府主导、各方协作、市民参与、社团管理”。

政府主导是指在提出会馆共建设想、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投资创办、委托社团管理、扩大会馆规模、改善会馆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一步骤,浦东社会发展局都作为社区建设的规划者、新方式的倡导者、各方关系的协调者起到了主导作用。

各方协作是指浦东社会发展局、*街道、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基金会和上海青年会出资金出设备出人力共建会馆。各方协作还体现在社区的事情社区做,各方积极为会馆营运出力。青年会作为管理方,与浦东社会发展局、基金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都建立了协作关系。

市民参与不仅是指让更多市民参与会馆活动或享受会馆服务,而且更是指让市民参与会馆的建设。其主要的途径是参与会馆的志愿者活动、提供建议和意见,并选派代表进入管理委员会。

社团管理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最初,会馆实行的是管委会制。既由参与会馆共建的各方派出代表成立一个会馆管理委员会,既管决策又管营运。后来发现管委会只能作为决策机构,具体日常管理包括选择项目制定收费标准必须由受托方独立管理。青年会遂进行了管理方面的大胆探索。他们采取委派会内骨干出任会馆馆长、财务和项目经理,在形成团体领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权,实行馆长负责制。从而形成了管委会管大的决策,青年会管项目和财务监督,由馆长负责日常事务的较为完整的一套运营管理模式。由此,青年会运用自己的人才和管理经验,依托*社区公共设施,创建了一个与母体有联系的独立的社会新组织----*会馆。老社团传帮带建立新社团,这是个新创造。此外,在组织创新的同时,也出现了制度创新。它不仅仅是政府委托社团管理,而且是以模拟市场的管理中心的方式进行从服务方向、服务质量到服务价格、服务成本的整套公共服务产业化管理。青年会与*会馆的关系目前已经成为管理中心与独立的被管理对象组织的关系。这就为*会馆的运营管理模式的推广创造了前提。即不仅新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这样做,所有已经建立并且已有组织在其中运营的公共设施统统可能这样做,即通过与管理中心签约的方式,引入人才、资金和项目,大大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水平。

(三)*会馆(受托方)的财物运营机制

1、财务核算体制

在*会馆项目中,浦东社会发展局、*街道是产权方和投资方,此外,浦东社会发展基金会捐助给*会馆的主要设备折合现金123.40万元,占*会馆总投资的14.41%。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投入了启动资金,而且自1998年垫支*敬老院50万元开支至今。浦东社会发展局除连年全额支付“999”市民求助中心所需资金外,并没有给予日常营运补贴。街道也未给补贴。会馆财政支付的担子整个压在了青年会身上。1996年,青年会投入启动资金40万元,1997年,投入18万元,1998年,投入10万元。1999年,在财政收支基本持平的基础上,青年会又拿出10万元作为发展新项目使用。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一个社区公共设施只是生产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份资产,要产出公共服务,只有资产不行,运用资产无论效果如何都需要成本。关键是这个成本是否值得,产出的社会效果和效率如何?目前,*会馆模式推广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在于观念和体制方面,而是委托方如何衡量受托方的公共服务产出效果,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公共福利服务的津贴标准以给予受托方必要的成本补偿。

2、成本与效益的核算

目前,绝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都存在着不管产出只顾投入的倾向。中心大楼越盖越豪华,但是,设施利用率低,公共服务项目少,中心的大部分场地被用来引进营利项目会或者直接出租。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成了半公半私甚至多私少公的营业场所。这种倾向已经严重伤害了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甚至为社区内的腐败打开方便之门。固然,这里有社区服务未纳入财政预算内渠道,致使街道办事处只能从街道经济中挤出一部分资金补贴日常营运的原因,不过,缺乏对于服务产出的衡量机制和服务组织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一谈到社区服务,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政府出资。但是,以什么机制来保障政府的资金的确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出的回报呢?关于福利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在运营中的成本结构到底怎样?维持成本与发展成本应该如何核算?那些项目有可能收费,那些不能?能收费与不能收费的可能通过怎样的项目组合使其成本结构合理化?在以上这些问题都缺乏基本的调查和研究的情况下,政府即便以财政手段支持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预计也不会比街道用预算外资金支持的效果更好。所以,掌握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中大体的成本结构,包括服务项目供给所必须耗费的成本和可能达到的收费收入等基本数据,就成为政府考虑制定合理的公共福利服务补贴政策和补贴标准的基础。

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有关研究机构的帮助下,上海青年会将经营过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分类,逐一认定其公共性和经济性,制定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成本类型与盈亏测算表。据此可以总结以往的项目选择和组合配置的经验,又可以测算新的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组合成本,从而为在不同的项目组合下,受托方可以担负的成本份额提供了数量依据,也为托管模式中如何划定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经济成本分担比例找到了可操作的具体路径。

*会馆设施利用率的计算方式为受托方自我激励,检查和评定设施管理效率找到了标准,也为委托方衡量和监督受托方的设施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而且,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筹款以及项目的评估都可从中得到一个量化的参考数据,为最难定量的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效益衡量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四)*会馆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既是一种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又是培育社区志愿文化、形成社区信念共同体的社区文明的基石。*会馆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上海青年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和由此产生的服务追求,来自理念指引下精心设计的项目和充满活力的活动,由此常年吸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者。根据会馆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1月到2000年10月,来会馆提供志愿服务的总数是19500人次,33400小时;按照36个月,每月30天折算,平均每天为会馆提供志愿服务19人次,30小时;如果以1个全职人员每天工作8小时,月工作22天,1年12个月折合,等于15个全职人员1年的工作时间。志愿者从事的服务有英语口语教学、表演、游戏、清洁、图书馆管理、谈心活动、医疗服务、体育健身等。参加志愿服务的除有大中学生、敬老院老人之外,还有来自当地居民、职工以及来自香港和驻沪的外籍人员。*经验说明,机构必须有生气,项目必须办得好才能长期吸纳志愿资源,也才会长期需要志愿资源。所以,是否能有效吸纳志愿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特别是非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能否得到公众拥护的尺度之一。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评价社区公共福利服务机构的基本准则有两个;一是机构的社会福利服务效益与效率最大化,二是机构的公众参与和公众意识。*会馆的实践在这两个方面都为社区公共设施的公共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会馆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供了民间非营利组织可管理社区公共设施的新范例

*会馆是政府与上海市青年会共同协作孕育出的一个新型的非政府非营利的志愿机构。它的出现和成功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非市场机制造就独立于市场之外也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公共机构。迄今为止,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的运营与管理,几乎都是由街道选派人员或者由街道民政负责的。尽管也聘用了几个人,形成了一个操作班子和一定的规章制度,却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化的管理思路、规划和方法,以及一个组织所必需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所以顶多只能算是隶属街道的一个行政事业小组。

政府要为人民办好事,但是办好事的方式却往往是以行政化的组织代行市民的愿望,这与市民发自内心的志愿精神而自组织起来的非营利组织完全是两种方式、两种结果。行政组织的基本特性是下级服从上级,而非营利组织要求组织成员平等参与、自觉自愿地承担现代社会的公民责任,组织的目标实现不能依赖于行政命令,只能基于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激励所产生的一种凝聚力或组织力。

*会馆的例子说明,只要政府换一种思路和方式,不要行政干预、不要行政指令、不要用行政的方式建立非营利组织,而是采用与优秀的非营利组织平等合作的方法,放手他们承担社区的工作,给他们以发展的空间,那么,这类机构出于志愿理念就会在服务社区的工作中传帮带出一系列真正的非政府非营利的志愿机构。

(二)可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实体工作

*会馆的例子证明,以规范的非营利的志愿机构管理社区公共设施,有利于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拓展公共空间,在取得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经济效率,同时,由于可将机构的志愿文化注入社区,还能提高设施的文化品位,培育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将设施建成为新的社区文化的载体。这就从服务供给的物质增长与文化传输的精神升华两个方面实质性地推进社区建设的实体工作。

(三)可发育一种准市场的激励机制

*模式证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方面,合约形式本身具有一种激励机制。政府与民间组织通过契约明确了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义务,将公共设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将经营权交给了受托方。受托方就可以在经营期限内不受干预地规划和经管受托的工作。由于受托方经营的是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所以不能像市场中的企业那样以赢利为目的,不能选择与公共服务无关的营利项目和只为一部分人的需求服务。当然,公共服务的项目经营要特别注重收费定价的政策性,政府的考核监督和评估是维持这种激励机制的必要条件。

(四)可有助于社区公共服务政策的研究

*会馆的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社区公共服务政策的研究和实验过程。通行的社区公共服务政策可定义为: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增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增进社区福利为目的,经由立法与行政为手段,促进社区各阶层均衡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形式体现是社区内的公共物品。在经济学概念中,公共物品是共同消费,难以排他的物品。对于社区公共物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达到增进社区福利的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方式和手段与其他手段相配合;二是如何测量被提供的社区公共福利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由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发达国家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尝试第三种解决办法,即分别不同性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采用社会机制或不同方式的混合机制进行生产。由此,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同时发育了一个社会供给市场,其间,最为活跃的是社会非营利组织,他们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造就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走出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新道路。近年来,不仅在社区,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摆脱完全由政府控制的传统方式,走向准市场或半市场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以特定的公共定价政策及有关安排来“管制在特定公共服务产业中发挥作用的公共机构的活动。”(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政府间关系的行为取向,P150)*会馆即是社会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采用准市场的模式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物品的一种新模式。它在如何采用经济方式和经济手段,并与其他手段相配合以达到增进社区公共福利的目的方面,在如何测量社区公共福利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方面,都提供了可以继续探索的丰富经验,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更加开放的社会政策趋向。

三、现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几个待解难题

(一)社区服务中心是搞商业服务产业还是公共服务产业

近年来,为推进社区服务,有关方面提出了“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口号,引起相当一些社区服务中心对外承包、出租房屋、搞起了经营活动。社区服务中心能不能和应不应该搞创收,是不是可以建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这已经成了困扰社区服务和社区服务中心这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重要问题。

社区服务中心一类社区的功能性设施究竟能不能自负盈亏,取决于对这类设施的功能定位。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便民利民的小商品服务、居民求助性服务、社区活动组织等功能,还有一部分综合性的中心开设各种咨询,教育培训,也有少量中心添置设施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定位在公共服务产业,*会馆的例子可以证明自负盈亏是极其艰难甚至于不可能的。如挂上中心自养,等于逼良为娼,逼着中心经营商业。目前许多中心之所以多年仍旧经营老三样的便民利民服务,甚至于将部分房屋出租,都是为了赚取费用自养。导致中心丧失了建设时期为居民大众服务的初衷。总之,以商业养中心,或者让中心兼营商业,绝不是社区建设良性发展的出路。

根据对*会馆近年所开设公共服务项目的类型分析,属于纯粹的公共福利服务项目,需要全额补贴项目成本的有13个,占项目总数的32.78%;略有收费但不足以支付成本必须补贴的项目有4个,占项目总数的10%;通过努力可能收回成本的项目为6个,占项目总数的比例为13.55%,有微利的项目为18个,占项目总数的44%。由此可见,要将中心办成为全体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产业,即营运公益性和福利性的项目,也要分门别类,讲求经济核算。只是这种核算的基础即公共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不能根据市场的平均价格,而要从当地居民的可承受能力出发。还有只要是公共服务,总有一些项目不适于收费甚至于不可能收费,所以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只是这种补贴到底需要多少?是补给工作人员工资还是补给项目?是补给正在营运的项目还是补给待开发的项目?补贴的标准怎样?依据如何?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如何确定区分不同性质社区服务的政策标准

我们需要将社区服务分解为公共性的福利服务与私人性的商业服务。公共性的福利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公众,服务的内容是非排他性的,就是说你享受了这份服务,并不排斥别人也能同样享受这份服务。这与私人性的商业服务不同。比如,社区里的公共场所,例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站等等,大家都可以自由进出。通过在这些公共设施内的活动,社区公众享受到了公共福利服务。由此可见,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是便民利民的商业服务,而是社区内的公共生活。例如,*会馆所提供的各类项目大都是为全体居民服务的公共项目,而且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参与,还聚集了一批常年无偿奉献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群体。可见,凡与社区的公共生活相关,凡涉及到社区内更多的人的活动,其社区服务的公共性越显著,社区服务的公众性越强,越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不过,还有的服务例如社区老人院,属于为老人群体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是社区老人院不属于高档老人院,具有为本区老人提供福利服务的性质,所以也可纳入公共服务,也有人将其称为介于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两者之间的准公共服务。总之,无论公共服务还是准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依赖市场信息和市场交易完成产品交换过程,从而将非市场的社会公共力量引入了界定服务产品公平交换的领域。

由于公共服务的公众性质,常常难于准确将服务成本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享用者身上,所以,难以避免有些享用者的占便宜心理和占便宜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常说到的“搭便车”现象。它导致公共福利服务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就是说,即便可以在一定领域和一定范围内引进市场效率原则和竞争机制,核算成本、收取一定费用,但是由于不能以利润为原则,所以不可能以完全市场竞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以挤垮一部分低效率的组织牺牲一部分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目标实现。公共福利服务的第一原则是公平,第二原则才是效率。

公共服务的服务定价和收费是公共服务产业(借用市场产业的概念但与市场产业不同)中最重要的政策。*会馆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与实践的需求相差太远,今后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力量介入这个领域。

(三)如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地方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其建设状况、服务水平的高低对生活在内的居民的感官感受、情绪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以及对周围社会的基本认知和态度都会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黄希庭等人指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1]。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广泛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高校,高校具备了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心理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投入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探索高校服务地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笔者走入社区,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择了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社区工作人员,采用个别访谈或集体访谈的方式进行半开放型访谈,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与实地观察,对贵州省典型城乡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以调研结果为基础就高校与地方社区的合作途径进行了探讨。

1社区访谈对象和访谈工具

本次访谈对象主要为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社区支部书记、主任以及街道(或村)办事处综合办主任,共计11人,个案特征如表1所示。由于受到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联系访谈对象。自编《贵州省城乡社区心理服务现状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社区的基本概况、居民对心理服务需求的现状、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情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现状、需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或者工作人员的提供帮助五个方面。研究经受访者知情同意,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后整理成文本内容,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归纳整理和提炼。

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以贵州省为例

2.1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分认同,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强烈,但总体心理咨询求助率并不高,谈到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内容时。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居民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留守或流动儿童、吸毒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有着现实需要,同时也发现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也较为单一,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制约着居民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和行为。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如郑春雨等人(2016)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混淆了“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和界限,63%的社区居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其中42%的社区居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仅有3%的社区居民在感觉到心理压抑时会首先想到心理咨询[3]。

2.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本次社区人员访谈和实地查看情况,从基础设施来看,社区基本上都配备有个体心理咨询室,但咨询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性,使用率很低;从社区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来看,社区在心理专业人才的配备上十分缺乏,几乎没有心理健康专项工作经费;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内容和形式来看,基本上流于形式或者缺乏专业性,开展的实效工作较少。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还是从社区实际工作开展的出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都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是目前,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受到了多种因素制约:第一,居民心理保健意识薄弱,对社区心理服务的认识较为单一,主动寻求心理服务的动力不强;第二,社区自身缺乏心理健康专业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缺乏专业性团队力量;第三,社区日常工作繁琐冗杂,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区域较大,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缺乏相应工作经费保障,难以细致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展;第四,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与领导,社区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合作不够深入和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力度小,社会资源整合不够。

3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的理论研究,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服务的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并积极推动社区心理服务事业的全面发展[4]。现代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时展和立足于人民实际服务需要,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高校对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已有相对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政策,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从高校的职能出发,服务地方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区的合作,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高校教学研工作贴近社会实际需求,顺应时展;从高校的资源出发,高校具备了丰富的专业人才与信息资源,同时,社区具备了众多的特色资源,是高校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场所,两者合作将相互补充、各取所长,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4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途径探讨

4.1明确牵头部门,制定高校与社区合作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当明确牵头职能部门,由牵头部门统筹管理,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关于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文件,提供专项工作资金支持,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社区合作,定期查看合作平台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高校与社区长期深入合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4.2建设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示范中心

各地方政府应支持社区重点建设并挂牌成立一批“高校-社区共建心理服务体系示范中心”,政府、高校与社区三方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寻找社会各界多方资金支持,开放高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和专业化心理咨询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类活动和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对社区心理服务工作评先进树典型,搭建先进经验沟通交流平台,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4.3组建高校学生志愿队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2004年底,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提出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志愿者“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5]。高校应当积极发挥专业人力资源优势,由高校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和相关专业院系共同组建并指导心理专业学生志愿队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打造志愿者精品项目,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提高现实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的局限性,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普及类知识的宣传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意识,关注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4.4重视科学研究,加强社区居民需求分析,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校设立“社区居民心理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设立切合社区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科研项目,鼓励高校教师广泛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调查与实证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入社区实际中汲取精华,完善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科研成果,对好的循证服务项目给予肯定、支持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2]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70.

[3]郑春雨.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的目标与对策———基于“健康中国”的视角[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79-82.

[4]方承周,夏凌翔.我国社区心理服务现状的内容分析[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7(3):33-46.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第4篇

阳路街道地处宁区中心,素以“凝聚力工程”而闻名全市,乃至全国,1999年初建设成了市文明社区。辖区内经济繁荣,建有全市设施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区二级政府领导均多次光临关心区内卫生服务建设情况。其中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走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前沿,不断探索网格化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完善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致力于不断提高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水平。

作为宁区“十一五”已立项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目,2006年区政府预备在阳街道投资建设东标准卫生服务点。该服务点面积180平方米,包括医疗区、休息区、健身区和健康教育区。该服务点土地、建设、装修均由区政府出资,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人员和医疗设备。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3月底建成后,将成为宁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一个亮点,而受到宁区政府重视。日前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我分公司接洽,希望我分公司赞助十元资金。分公司认为该项目起点高,手笔大,具有相当的示范效应,且与2006年事业部加速拓展市场的决策较吻合,故认为值得尝试,但由于赞助费用金额较大,特向事业部报告。

请领导阅示。

上海市公司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日

社区服务心得范文第5篇

*社区位于*市党河风情线中段西岸,下设3个居民小组,有常住人口1663户,3863人,各类党员407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楼院党支部,6个党小组,在职党员按照居住地划编为9个联络小组。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下,立足服务居民群众,积极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和堡垒作用,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先后荣获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沙州镇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抓基础建设,为服务居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社区党组织从阵地建设入手,多方协调资金107万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配套的原则,建成了建筑面积1095平方米的社区综合办公楼。按照社区建设发展的要求,设置为“七室一校一站一中心”,即:书记室、副主任室、棋牌室、阅览室、乒乓球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市民文明学校、社区服务站和健身中心,并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视、电脑、音响、电话、照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文体、电教、娱乐设施,使居委会成为集办公、居民教育、开展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建设主阵地。二是壮大经济实力。班子成员提高认识,形成了“不抓经济就是失职,抓不好经济就是不称职”的思想认识。根据社区实际,确立了“以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同时制定发展目标、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责任机制。通过利用社区办公楼沿街出租房创办经营性项目,利用市民文明学校吸引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培训班,利用辖区空地扶持下岗失业人员或残疾人搞果蔬批发等便民服务项目,落实“费随事转”,向辖区单位提供有偿服务,利用自己创办的文体节目为辖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文艺展演活动等多种途径,使社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年,社区经济创收达到了5万余元。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社区服务群众的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二、抓组织创新,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为了不断适应社区党建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社区党组织在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指导下,开展了建立楼院党支部和单元党小组的试点工作,将原来的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总支,使建设和谐社区有了坚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在天河、天泽和*三个小区成立了天河楼院党支部、天泽楼院党支部和*小区党支部,每个支部根据党员的多少划分成了2—3个党小组,使原来较为分散的党员管理网络变得更加紧密,便于党员管理和开展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抓便民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总书记指出:“社区就是服务。”*社区党组织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开展治安巡逻服务。积极动员驻区单位干部、企业职工及群众志愿者,成立了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小组,组建了以社区干部和社区民警为主的10人治安巡逻队,以低保户为主的20人楼院看护队,159人的商业门店自防队,18人的单位门卫值班队伍,每支队伍都确定了负责人,每栋楼都有楼院长和单元小组长,统一配带袖章,定期巡逻,形成了群防群治,联防联建的治安工作网络,使社区内的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各类案件逐年下降。二是开展环境美化服务。按照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要求在职党员认领公益服务岗位,由各联络小组负责人定期组织在职党员开展楼院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同时,在群众中招募环卫保洁志愿者,定期组织他们清除社区卫生死角,宣传环卫管理条例,营造了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三是开展扶贫帮困服务。积极与联系共建单位市财政局、*三中、信用联社协调,为社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解决了弱势群众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共为困难群众捐助1.2万元,接成固定的帮扶对子6对。四是开展医疗健康服务。积极同医疗单位联系,在春季、秋季各种传染病多发期间,给居民讲卫生保键知识,并每季度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检查一次身体,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各项服务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各级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文明社区中的核心堡垒作用也日益突显。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