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42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7分钟。
流体力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坚定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
教师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保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坚定、清醒、有作为的人民教师。
二、自足岗位,树立奉献理念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要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我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安心乐教,以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用文明的语言,务实的作风,耐心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我们的敬业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一心一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三、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讲更加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合理的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使自己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自己成为学生佩服的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永远处于教学改革的前沿。
四、为人师表,树立良好形象
流体力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血流动力流变学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一、引言
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空前满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如何保持健康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们体质的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传播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在我国许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兴趣不大,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也是一部分女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从认知角度出发,使女大学在校期间就能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和培养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体健康的核心是心脏的健康,作为反映心血管机能特点的血流动力流变学应作为评定人体健康状况和健身运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运动训练对血流动力流变的影响虽有研究报道。但已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处方对血流动力流变学和测试和评价,或者是对专业运动员的血流动力流变学的研究上。本文则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通女大学生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分别进行血流动力流变学指标的测试,以期获得体育锻炼对普通女大学生心血管功能有积极影响的结果,使女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她们在意识形态上更加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测试对象
选取就读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健康女大学生生80名,分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两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的标准按我国体育社会学学者卢元镇等人所定义的体育人口为标准:能坚持每周参加三次体育锻炼,每次时间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活动。
2.测试方法
走访我校女大学生,调查我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按上述体育锻炼的标准,从资料库中选取40名女大学作为锻炼组,再选取40名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作为对照的不锻炼组。
测试前两天通知受试者,嘱咐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饮酒,生活要按原来的规律,情绪要保持平稳。测试前要让受测试者在安静状况下休息15钟,再使用松下E-300便携式血压计测量其血压。测血压时要连续测两次,使血压波动不超过5mmHg.若在5mmHg以内,则选取第二次所测得的值。若超过5mmHg,则让受测者再休息五分后再测。
将所得到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年龄,身高,体重一并输入安徽中科智能研究所研制的AZN-E30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中,将测试仪器的感受器放到被测者右手桡动脉跳动最强处,等仪器显示屏上出现平稳的心率波形后按打印,直接打印出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肌耗氧量(HOV)微循环半更新率(ALK)总周阻力(TR)等8个流动力流变学指标。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三、结果
测试所得的10个血流动力流变指标主要反映心脏功能,血管功能,血流状况,微循环状况。其中心脏功能包括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三个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安静状况下经常锻炼的女大学的心率明显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p
四、讨论
1.心脏功能的比较
心率与每搏输出量是反映心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变慢,这主要是因为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活动加强,而交感神经减弱的结果,是对运动的一种良好适应,降低了心脏在安静状况下的能量消耗。测试结果与此也是一致的。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了,这些因素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泵血能力增强的表现。
心肌耗氧量指心脏每分钟消耗的氧的毫升数,是与心脏做功成正相关的,主要受心率,心脏收缩力等值的影响。众多研究表明,心肌耗氧量对于老年人和有心脏病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心肌耗氧量要低于不锻炼的老年人。但对于运动对健康年轻人的心肌耗氧量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很少。由于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呈正相关,可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但是本次测试中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心肌耗氧量的值却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血管功能的比较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对运动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舒张压对冠状血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当心脏处于收缩期即心肌收缩时,肌肉中的血管受到挤压,使血流量减少,因此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流在心脏舒张期才能达到最大。运动时心肌的需氧量是安静时的五六倍,如果安静时舒张压偏高,那么一旦进入运动状况或其他应激状态,舒张压就会持续升高,此时供给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将会受到影响,造成心脏相对性缺血。
平均动脉压是指整个心动周期内各个瞬间动脉血压的总平均值,由于心脏的收缩期比舒张期短,所以平均动脉的数值较接近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能够比较准确表示心脏射血所提供的推动血液流动的压力。安静状况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低。平均动脉压在安静情况下较低,是对体育锻炼的一种良好的适应性表现,平均动脉压低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本次测试也是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平均动脉压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要低。
总周阻力是反映血管阻力状况的指标,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所产生的阻力,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总周阻力要低于不锻炼的人,总周阻力低有助于组织,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
血管弹性扩张系数指心脏收缩排血时动脉弹性扩张的程度,动脉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减少脉压的变化,其值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青年时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但老年时,由于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变性,主动脉和大动脉口径变大,容量也增大,而可扩张性和弹性变小,作为弹性贮器的作用减弱,动脉血压波动大。而长期体育锻炼对保持血管弹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年青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防止血管过早老化。
3.血流状况的比较
血液粘度是反应血液状况的重要指标,对血液循环有重要影响,主要受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容量的影响。血液粘度过高,将会对血液的流动造成很大的阻力,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体循环的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特别是进行耐力训练的运动员的血液粘度要比不运动的人要低。这可能主要因为运动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不仅使血浆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还能降低到超正常水平,使血液相对稀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体上一次运动时的血液浓缩,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血液机能适应后,便出现血浆容量增多,血液粘度降低的适应性反应。本测试结果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的血液粘度要低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但两组数据的平均值都比正常值要稍高一点,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春节期间饮食比较的油腻造成的。
4.微循环状况的比较
微循环指的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微循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起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之间的沟通作用,微循环这种沟通作用,保证了能量输送和信息传递。因此微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微循环的紊乱是许多疾病发生的诱因,微循环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微循环半更新率是指血液在微循环中更新一半的速率,它是反映微循环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育锻炼对可以改善微循环功能,缩短微循环半更新率,提高心血管机能。本次测试的结果也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微循环半更新率,这种对运动的良好适应可以预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质。
五、小结与建议
测试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的血流动力流变学许多指标都要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血管机能的改善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女大学的身体健康,建议高校女大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把体育当成是一个终身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童立涛.当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现状与体育行为的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105-106.
[2]李志虹.对大学毕业从业人员体育活动方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2004,27(2):182-183.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3.
[4]乔奇 A布茹克司,汤姆士 D .法哈,杨锡让译.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6-187.
[5]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6]黄玉山,邓树勋,郭红.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女大学生血流动力流变学若干参数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6):24-25.
流体力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新媒体具有的交互式大数据与云计算、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信息来源的全球化与即时性、内容的数字化与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以极广的普及面和极高的使用率,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主观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空间和领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增强了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各类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改变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理论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式。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媒体形式的转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0~19岁和20~29岁的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4.5%和30.7%,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到了25.1%,是网民数最多的群体。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位学生都有QQ号、计算机上网账号、微博、博客或相对私密的微信圈,这一切说明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便捷、常用和重要的手段,他们正通过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将自己变成自媒体,置身“云端”获取个人需要的信息,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各种信息的大量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悄悄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搜索资料的手段先进而得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因海量信息的比对筛选和已有成型资料的帮助而明显增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高人指点”而更加灵活有效;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具体现为知识点获取的繁多和易得,造成大学生对核心理念印象不深,对关乎根本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因参考过多的个性意见而滋生模糊认识,“拿来主义”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导致认识不够深入而容易随波逐流。
2.新媒体成为不良思潮传播的媒介
各种信息肆意传播,限制越来越小,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也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它们有些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冲击,传统教育方式下单一的思想内容受到挑战,世界变得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不同的思想形态冲击,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不与时俱进,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必然很难得到保证。
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新媒体条件下,时间、空间已经不是大学生进行交流的障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他们利用新媒体来张扬个性,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们价值观的随意性,使其思想变得混乱。网上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宣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其价值观则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首先,根据当下信息传播特点搭建好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将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陈旧信息传播方式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加强校园媒体资源整合,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来源,加强正面宣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富集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自媒体新业务,做大做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传播交流平台。
2.学校应提高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学校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努力,如在校园网站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论坛、社区中展开积极讨论,给大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对新媒体较为了解,十分期待教师能够以最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对新媒体认识不够,不但在一些前沿问题上难以和大学生保持一致,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3.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新媒体,自觉树立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利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时,应提高甄别能力,自觉规避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总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同样也存在许多挑战。新形势下,只有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面对,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4.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建立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流体力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3-02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立足于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背景并在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有机结合下而产生的。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流行文化便以其迅猛发展之势以及无可匹敌的影响力从方方面面影响到我们的生活。2010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些作为普通民众自我调侃的幽默词汇的产生除了给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之外,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流行文化的重视及关注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伤不起”、“肿么了”、“hold住”、“你懂的”这些熟悉的网络经典词汇无疑成为了对这一种文化魅力的最好诠释。高校作为文化产生与传播的主阵地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所拥有感受的敏锐、思想的先锋、接受的迅捷、行为的前卫等特点而使得大学生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而流行文化本身又是一个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个体,所以对流行文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构建无疑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性意义。
一、流行文化的特点
(一)流行文化具有商业性
前面谈及流行文化的定义时有学者曾提到流行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商品,例如要迎合大众的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传播以及销售手段实现利润等等。作为生活于当今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中的一员,商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把流行文化整合成一种商品,从而刺激消费者内心想象性的需求,以满足其盈利的目的。钻石以其坚固而闻名于世,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只不过是富人一种炫富的手段而已,然而当它被聪明的商家借“钻石代表着坚贞不变的爱情”“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冠以爱情这种“流行文化”的渲染影响之下,人们对钻石的渴望则比以前强烈了许多,很多也许原本没有打算购买钻石的人们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之心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成为流行文化的“忠实信徒”。因此当流行文化太多的被赋予了商业性以及消费性的特性时,这些充满了感官享受、情感娱乐的流行文化商品,极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冲击,从而在对流行文化的追求中迷失自我。
(二)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性
社会大众以及大学生群体能够接受流行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因为其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内心发展的一种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觉得空虚,面对紧张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其他一些难以预料到的突发状况,使得人们常常感觉到压抑不安,紧张生活之余,更多的人渴望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得到解脱和放松。正是基于普通民众渴望能从繁重的压力之中解脱出来的这一强烈的精神需要,以娱乐、搞笑为主的流行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虽然如此,但我们在高调地赞扬流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之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它的不足。娱乐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并不是出于提高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动力,而仅仅只是感官上的一种满足,其内容的深度、历史性远远不够,许多观众观看节目只是沉迷于其形式本身,并未能从真正的情感上得到理性的升华。
(三)流行文化具有多样性
流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人们趋同的一种内心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大众一般都具有求新的一种内心需要,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人类的每一种进步与变革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突破与超越。我们从服装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这一点,70年代的绿军装、蓝军装受人追捧,然而到了80年代喇叭裤却风靡一时,90年代西装的出现再一次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流行文化的认知。流行文化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总是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特定的人群相联系,一种商品或生活方式的流行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它在一开始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美、求奇、求变与自我表现的心理之后,就需要不断继续寻求新奇文化,不断更新形式以维持自身吸引力,推出新的流行产品。只有新奇、与众不同,才是时尚、流行,因此流行文化的发展有其产生、发展、终结的时间性,也正是由于流行文化的这种易变性,势必会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终极关怀,不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仅满足于即时性。为了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可并接受这种文化,使其成为某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流行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从大字报、广播到新时期的网络、电视新闻媒体、音乐、通俗小说、广告、报刊、娱乐、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也都成为了流行文化传播的工具。
二、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其长时间生活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充分了解,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大多是通过传媒手段获取加之流行文化通过传媒等渠道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并不一定都是积极向上、健康的,再者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确立,面对流行文化对其头脑所进行的冲击,学生们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极易变得没有了思考、判断和选择,不能对流行文化的有用信息进行甄别,只是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所谓的时尚与潮流,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对人的政治素质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然而由于社会开放性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发生了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思想借助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构建。流行文化自身多元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强导向性特点的背道而驰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沉浸在流行文化中不能自拔,享乐、拜金、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对精神价值及高尚道德理想的追求,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理性思维、积极人格的构建与培养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的影响,大多乐于追求新鲜、刺激、新异的事物,在追求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使自身内心得到一种满足。流行文化恰恰满足其内心的这样一种心理,通过华丽的包装以及色彩绚丽的外表让大学生沉迷其中,使得他们在经济消费及精神生活上变得更加不理性,节俭、理性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大行其道。流行文化所具备的消费文化特征,使大学生过多地沉迷于无聊的娱乐及平庸的消遣中无法自拔,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及选择能力。
(三)影响大学生正常合理的人际关系的构建
人际关系主导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与品质的形成,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成为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流行文化所宣传的某些观念极易左右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一些学生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一直崇尚与宣扬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拿来作为与他人交往时考量的一个准则,从而影响了个人正确、合理人际关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生活压力过重,加之对个人未来的迷茫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面对沉重的现实生活,而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消极度日。过度封闭自己,缺乏与人正常的交流与沟通,长此下去使得他们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心理障碍与困难。思想上政治意识淡化、利己主义意识明显;行为上不思进取、急功近利、逃避现实与责任、害怕与人交往,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一)坚持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其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塑造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高校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等文化传播载体的有效监管,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主题,管理是文化发展的保障。文化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务必担负起对流行文化进行有效监管、遏制商业炒作的历史重任,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促使流行文化在其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影响其受众,并使自身的发展不断地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制作一些有思想内涵、文化深度、较强感染力、弘扬社会主旋律、符合青年人需求并受到社会大众认同的优秀作品。
(三)教育学生积极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流行文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自我解放,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促使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更加独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倘若这种意识过分极端必将产生严重的个人价值倾向,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因此加强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项集体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荣誉感与责任心,强化他们关心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修养、发展能力和完善人格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薛玉华.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曾汉君.试论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6,(4).
[3]王俊.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
流体力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下一篇:活动心得体会{整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