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推荐5篇】

笔底烟花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890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6分钟。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在观摩研讨培训会的开幕式上,吴斌在讲话中明确了本次研讨培训会的宗旨就是为了探索符合中小学音乐课唱歌教学的方法途径,及时总结、推广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唱歌及合唱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帮助教师解答在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使音乐新课程理念更好地转化为教师有意识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他希望参会的教师认真学习、共同研讨,通过这次培训,在今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大的进步。

刘德昌老师就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如何在音乐的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作了专题讲座。他指出:在唱歌教学中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不要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积累,要在充满兴趣的条件下去获得表现音乐的知识积累,要培养学生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他结合音乐教材中的《闪烁的小星》歌曲,就唱歌教学中的“听、模、唱”、歌词的朗读、相关的音乐律动、教师的伴奏、教师的范唱、学生的“听、认、看”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了精彩生动的讲解,赢得了与会教师的阵阵热烈掌声。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中国合唱学会副理事长、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老师,对成都市双流县棠湖小学合唱团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指导排练。并结合合唱曲《保卫黄河》、《我爱你中国》、《熊猫的摇篮》等合唱作品,进行了互动式的合唱指挥的训练。

会上,与会代表还观摩了全国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的音乐课和全国中小学合唱比赛一等奖的录像节目。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合唱是两组以上的歌唱者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以同声或混声方式,在伴奏声中有序地进行演唱。它要求声音的高度协调、各声部的统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合唱是歌唱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相对于齐唱而言又有许多自己的特点。音乐教师都知道,能够唱齐唱的演唱者,不一定能够合唱。没有合唱素养的演唱者,就算分别唱会了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合起来的两声部很难做到和谐与优美,而合唱离开了和谐与优美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了。要尽早地在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是合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在教学中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建立与培养多声部的意识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十分强调从儿童开始进行多声部思维训练与合唱训练,他强调学校音乐教育中很重要的是歌唱练习,他让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二声部听觉与视唱训练,并逐渐进行到合唱训练。可见,多声部意识的从小培养的重要性。

1.在节奏训练中建立多声部意识

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是让学生建立多声部意识的绝好手段。采用多种“合奏”训练,即利用跺脚、拍肩、拍手来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或用打击乐器也可以,目的是让学生听“合奏”的音响效果,以此来训练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

2.在歌唱中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

在歌曲的演唱中,学生的歌声是一个声部,加上一个或几个伴奏的声部就构成了多声部,学生为歌曲在伴奏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多声部的意识。伴奏时,可以使用跺脚、拍肩、拍手,或用打击乐器,也可以用可乐瓶子装沙子,筷子等自制的小打击乐器。

二、在合唱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合唱的基础在于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素质,为了巩固声区,解决用声的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做到声音上的协调、平衡、统一,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集体训练。

1.呼吸方面的训练

呼吸练习的方法:学生站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学生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在轻柔的“嘶”声中有控制的慢慢呼出。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呼气时要轻柔、平静、均匀、舒展。并且不断对学生进行纠正和反复认真的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方法。

2.正确唱姿的训练

好的合唱音质来源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头正、身直、挺胸、收腹、平视。要保持兴奋的状态和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张开两指大的口形,抬高软腭,做半打哈欠的感觉来进行发声训练。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结合例子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3.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音准是合唱的生命,而建立良好的和声视觉是唱好童声合唱的基本保证。可运用钢琴对单音、音程、和弦、乐句等进行多次的听唱,并充分运用合唱谐和的训练来培养孩子们的和声听觉,在良好的听觉建立后,孩子们可在合唱中找到一种集体的默契,一种立体声的音响感觉和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提高合唱的表现力。

4.合唱协调的训练

协调是合唱的各声部在演唱过程中根据内容的要求,在音量、音色、音准上进行相互的调配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音量

初学合唱的孩子首先要学会轻声歌唱,但轻不是虚不是范范的。这种轻轻的唱应该是最紧张、最积极兴奋、最清晰的。用“U”、“ü”母音练唱较容易感受到音量有所控制时,声音才能达到统一和集中。

(2)音色

童声具有自然、纯净、透明的特点,而童声合唱要如何让孩子们到达合唱所需要的声音,同时又不失童声的特点?因此,童声合唱音色的统一及音色变化能力的训练是童声合唱协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5.合唱教学中的声部训练

合唱歌曲的声部训练是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采取由简入繁的教学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能力逐步进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部训练,然后对所学合唱歌曲进行对比教学,既培养学生兼听能力和对和声效果的感受,又培养学生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和声的美感和合唱的丰富表现力。

对学生先进行一个简单的两声部发声曲的学习,也就是了解新课两声部的构成:

33 33 |3 0 | 33 33 |3 0 | 33 33 | 3 -||

0 0 |11 11 | 1 0 | 11 11| 11 11 | 1 -||

可以分声部来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轻声演唱,边唱边聆听另一个声部,这样就能听到了美妙的班级合唱歌声。如何让学生也可以直接表达对音乐的体会呢?在齐唱阶段要让学习掌握基本的表现能力,这基本表现能力的获得是指:

(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学习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它音乐的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三、合唱教学中的艺术处理

在处理合唱歌曲的时候,要重在对“声与字”的结合和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

1.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

歌唱是一项抒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我国传统唱法有一个审美原则,叫做“声情并茂”。因此在歌曲处理中,应当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会很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

2.本人的认识与感悟: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在新课改实施之前的小学合唱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合唱教育最注重的是合唱声音的整齐度、舞台上合唱队伍的整体精神面貌以及合唱音量体现的气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将所有合唱队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学,而不会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音乐发音音准、声音技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这种大众式的学习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厌倦。学生在学习合唱音乐的过程中,由于是和很多同学一起参与学习的,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部分学生在合唱时一味用最大的音量发音,不注重正确的发音技巧,很容易损坏声带,而部分性格内敛的学生则会选择小声轻唱,这样的合唱训练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声音特色,达不到合唱训练的效果。另外,在很多合唱团学生眼里,认为参加合唱队训练只是一个任务,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不会花心思放在合唱学习课堂中,这种合唱教学理念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反而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音乐合唱教学,不管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不科学性。

二、为适应新课改目标,调整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新课改教学实施以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要从学生自身个性特征以及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合唱教学有效性改革。

1.纠正学生的音乐发音

首先,可以从学生的发音训练上着手。发音训练是合唱音乐学习的基础,每个学生的音色、音质、发音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合唱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强化发音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要求,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合唱教学学生会用和谐统一的韵律合唱,同时要注重多声部的训练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合唱教学的技巧,合理改进教学方法,把纠正学生发音作为教学基础,从气息、节奏、音质上协调培养,调整学生的音色。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音色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批训练,对音色较突出的、发音技巧熟练的学生进行强化发音特殊训练,并给予合理的个人独唱空间,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歌词说唱训练

歌词说唱发音的培养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提高发挥着较大的作用,通过对歌词内容的发音和说唱,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将其情感转移到合唱训练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歌词的熟练,有助于学生发音时较好地掌握歌词气息的合理流动,使学生的声音更加清新自然。当然,进行歌词说唱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控,避免长时间进行一个教学动作。另外,学生进行歌曲说唱训练时,可以选择不同感情基调的歌曲,同过多样化的曲目练习,培养学生对歌词说唱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唱情感的投入

歌唱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技巧性因素;训练

非技巧性因素是指除去技巧性因素外的影响歌唱水平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乐感、情感、心理、审美意识等内容。结合声乐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和训练歌唱中的非技巧性因素。

一、 注重乐感的训练与培养

乐感是对音乐的一种感觉,是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思维能力,也就是音乐的直觉能力。它包括音乐要素感、音乐整体感、音乐触感、音乐运动感等。而声乐老师一般认为乐感就是音高感、节奏感、和声感等,其实不然,乐感除旋律感、音高感、和声感外还应该具备声音的美感,词调的语感和歌曲的情感。怎样使学生音乐的感觉得到提高,就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训练。

(一) 加强内心听觉的培养

乐感是在听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培养音乐的听觉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内心听觉的能力。内心听觉的能力就是把头脑中已往的音响同现在的音响进行加工、识别的过程。如果头脑中没有已往的音响就不可能进行音乐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音乐的直觉。所以,训练内心听觉应注重:(1)多听。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声乐时,要用心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并且大量反复聆听各类音乐和声乐作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领悟,音乐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为了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应尽量接触优秀的作品,在聆听的同时,默记自己喜爱的作品,不是单纯的记忆,是用“心的耳朵”去聆听,去记忆,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起到培养乐感的目的。(2)多思考。声音训练中,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歌唱者细心地去揣摩、感觉、体会、尝试。在多听多看的过程中,对听过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二) 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力的培养

歌唱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进行歌曲艺术处理和表现力的培养时应做到:(1)歌曲内涵的理解。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 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2)风格的掌握。作品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常常听到的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好,但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总是一个样,没特点,让人听了过耳即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 (3)细腻的艺术处理。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工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把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

歌唱表演艺术还是对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能够调整好临场歌唱的心理状态是每个歌唱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必须获得的基础训练。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教育课程,以及声乐教学老师,都必须要对学生注重心理状态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有自制力,多接触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这就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演唱起来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

其次,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建设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对学生不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要依靠引导,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心情愉快,使歌唱教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同时,要重视自己情绪的起伏对学生歌唱心理的影响,积极情绪的感染,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这将会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赖,学生充分地信赖于教师,才愿意主动地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 ,并自觉地把对教师的热爱与尊敬,转移到体现教师教学的要求之中。从大量的艺术实践中获得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能力,人们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歌唱心理素质的本质就是人们的大脑对艺术实践的现实反映,不重视艺术实践,则不可能凭空对歌唱产生热烈的爱和正常的歌唱心理,做好演唱前的一切准备,是排除心理紧张的又一个途径。(1)要根据自己的歌唱能力和嗓音特点,选择恰当的演唱曲目,特别是初次登台演唱,最好选一些短小易唱的歌曲,要接近甚至低于平时练习的难度,特别是在技巧的表现上,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且不可贪大求强。(2)要熟悉歌曲伴奏,与伴奏者密切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3)要慎重对待首次登台演唱,第一次演唱成功与否,对于以后的演唱影响很大。因此,时机不成熟,不要急于登台演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4)要认真对待演出前的走台和预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拟心理训练。在走台和预演时,可有目的地为演唱者设置一批有针对性的演出环境,如观众的成分以及演出的气氛等等,使演唱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让其在这种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学中声乐教学是主干课程,声乐训练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另一个能影响歌唱状态的非技巧性因素,对非技巧性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前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梅伯 唱歌的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许讲真 歌唱艺术讲座[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