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858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5分钟。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
增强服务意识。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把老师、学生、家长装在心中。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从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的实际困难和困惑入手,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解决问题。工作中决不能敷衍了事、搪塞他们。努力提升解难题的本领。
增强担当意识。作为基层的教育领导干部,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做到有担当的精神。无论是在平时的学校各项活动中、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在和一些带有偏激行为的家中沟通中,都要冲在前面,做出表率。带领德育处的同志们和班主任们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增强创新意识。当前,和平教育正处在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破解教育的创新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领导的决策能力、专业素养和务实的举措。因此我要苦练内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国内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历史上,东北就是一方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这里曾涌现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这样的民族脊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今后要在工作中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思考,积极引领,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抓实干。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我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服务质量优,则被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其心情则舒畅,才会和谐、愉快地配合安检;反之,则服务对象满意度低,其心情郁闷,内心则会产生厌恶、对抗甚至敌对意识,干扰安检工作。我们服务质量的好坏,表面上讲,会影响到安检的形象,深层次讲,会动摇安全的根基,其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安全,赢得声誉。
其次,要有敬业爱岗和忠诚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品格。如果没有这两样品质,是不可能提供出高质量服务的;没有这两样品德,就会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就会无精打采、不负责任、行事马虎、差错不断;就会影响团结、影响合作、影响形象。因此,要网想有意识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具备这两样品德。
第三,要有大局意识和良好的心态。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真正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为服务考虑;具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自觉提升服务质量。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意识到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认为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种相互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意识到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第四,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总结经验,讲究艺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也才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差错的优质服务。只有个人素质过硬,才会赢得服务对象的信赖;才能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再好的态度和再高的激情,也不能使服务对象满意。在每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服务意识;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38.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出现较大增加,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逐步建立完善了“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基本上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但仍存在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回报意识不足,公益性实践活动缺乏或资助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经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还应努力成长为优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培育公益服务意识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举措。因此,除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帮助,来自精神和能力建设方面的资助也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大学生公益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培育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让“他助―自助―助人”贯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服务活动现状
1.1 大学生总体上对公益服务活动了解度不够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强、公益服务意识不够
主要是由于公益服务活动的宣传较少、公益社团组织数量较少、对活动的意义不够明确等原因导致的。
1.2 大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的原因多元化
原因包括有:早点接触社会、扩大交际范围、获得物质补助、获得学校规定的学分、为社会做贡献,使人生更有意义、锻炼自己能力等。
1.3 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了解途径较为单一
主要来自有关组织的宣传、成员的介绍等。
1.4 大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的途径多样化
一是社区服务:参加义诊、支教、医疗宣传等;二是捐赠活动:捐书、捐衣物、义务献血等;三是秩序维持:春运车站志愿者、南宁东盟博览会志愿者、大型比赛活动、文艺活动的志愿者等。
1.5 大学生对公益服务活动认可度较高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持肯定态度,认为参加公益活动能提升自身的实践组织能力,提升自身价值,也获得满足感、自豪感,同时,也希望公益服务活动能长期有效地开展。
2 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服务意识的意义
现代的公益,是人人参与的公益,公益服务活动的核心是“人”,既是服务“人”的公益行动,也是培养“人”的有效方法[1]。公益意识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公益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参与积极性[2]。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公益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作为公益服务对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培养公益服务意识,参与公益服务活动,一是能达到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的目的;二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自信心,增强成就感,使大学生懂得回报社会、关心他人,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三是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统筹协调、分析判断等综合能力;四是更易于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交流,扩大社交范围,提高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五是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强化自强、自立意识;六是有助于高校以此为平台,深入挖掘公益服务的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的内涵。因此,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意识,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是学校资助育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校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的探索
3.1 实施爱心温暖工程
高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经济上物质上和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均给予关爱,通过开展爱心资助、爱心家访、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积极创设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成长的优良温馨的环境,树立大学生增强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意识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3.2 实施励志教育工程
自立自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心态。如:加强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指导,开展不同内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纪律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学生自觉励志的教育目的;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这一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化自我发展的动力等举措,为培养大学生公益服务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3 实施感恩教育工程
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回馈社会,以此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助困类奖助学金受助学生管理办法,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义工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递爱心;或是开展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海报比赛等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4 实施公益服务工程
高校应从机制建设(管理制度、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辅导老师)、条件建设(场地)、日常运行(管理、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公益团队,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给予支持,不断加强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制度完善、资源整合、工作创新和队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加公益服务团体进行义诊、义教、爱心服务、关爱老兵、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增强了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也逐步完成了从“他助―自助―助人”的根本转变。
4 结 论
大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表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教育部、卫生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热心参与公益服务活动是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中国社会改革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正着民族的方向,是当代人的“导航仪”,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并通过实践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在“善行河北”形势下,面对思想观念,服务水平,弱势群体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公共图书馆出于社会需要和本质要求,如何转变服务成为我省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也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
什么是“善行河北”。“善行河北”主题实践活动是河北省2012年发起的,通过这项主题活动旨在推动互助、诚信、孝敬,以此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提出六个“倡导”、六个“反对”。“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号召每名燕赵儿女,注重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将“善”的种子传播到每个人心里,树立助人为乐光荣、见难不助可耻的思想。为了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尽快落实,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形象工程,积极引导人们尊道德、守道德、讲道德,引导人们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这一活动旨在全社会崇善、行善,使善行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推动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动力器。公共图书馆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当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中发挥特有的促进作用,为“善行河北”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文化支撑。
弱势群体的概念是什么?关于弱势群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可以从弱势群体的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下岗和失业职工、进城农民工、老年人群体等,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达1.26亿。生理性弱势群体指残疾人群体,特指生理特征及健康状况低下,先天性或后天造成残疾的人群。
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制度较为刻板、僵化,馆员对读者缺乏耐心,图书竞争机制难以引入,馆员的职责得不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明显减弱,使得公共图书馆举步维艰。以河北省为例,公共图书馆员占65%,信息资料占35%,编制严重超标,容易造成馆员懒散不作为。因此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者的服务素质对于实现其公共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思想观念:传统意义上无偿服务的思想使得馆员对工作麻痹大意,认为公共图书馆工作轻闲、简单,公共图书馆成了老弱病残的安置地。
(2)服务水平: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业务进修,需要适当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工作人员队伍在整体结构上不合理,加上有的领导忽视对公共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导致弱势群体在公共图书馆无法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要求积极组织馆员进行业务进修、脱产培训、外出交流,并逐步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化。
(3)服务意识:公共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还要增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理念,并引入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理念。提高馆员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的意识,拓展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服务群体范围,把满足社会性弱势群体需求作为馆员工作的基本核心点,不断满足其特殊化、多样性的要求。
面对思想观念、服务水平及服务意识的缺点和不足,要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要更要贴近弱势群体,多从敏感的小细节出发,从弱势群体的动态接触出发,努力提高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意识,使他们心理没有陌生感。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馆员的本职工作,将“一切为了弱势群体服务”作为立足点,以弱势群体特殊服务满意度为标杆,尊重、关心、爱护弱势群体,处处体现人文和道德关怀理念。针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及读书方式、兴趣爱好的不同,要求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提供服务的设施上更多地投入情感。在为特殊读者提供服务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公共图书馆的构成,更多地在细节上关注他们的需求,更深层次的注入关爱。具体对策如下:
(1)用户教育:在以信息时代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真可谓是“门庭冷落”。弱势群体应对今天发达的科技,表现得力不从心。公共图书馆首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弱势群体制订不同的计划,及时开展特殊且具有特色的教育,对读者进行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培训,提高检索能力,帮助读者掌握信息检索方法和获取信息的技能。举办弱势群体系列专题讲座,定期开设各种类型的《文献检索》课,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各项服务,以及如何获取图书文献资料和图书馆各类资源分布的情况。
(2)读取特殊文献信息的技能:开设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用户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信息体验检索课程等,由于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弱势群体个体化特殊要求,包括个性化的检索方式、特色化的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特殊化的信息需求等,可通过图书馆网站发布、定期电话回访、网络信箱联络等方式予以告知,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注重开发弱势群体的内在技能,使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真正得到充分使用。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可行的方式,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大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同等的培养。
至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两个文件下发以来,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基本精神和宗旨的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的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得以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开展。深受社会的欢迎和好评。毋庸置疑: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可行的方式,为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大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是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随时随地都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方面要求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必须通过积极的参与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同样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必须具有同他人合作的意识并积极地同他人合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现代公民,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会参与、学会合作。而事实上,在现代大学生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与部分学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陈旧思维观念有关外,也与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关系。而以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无疑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有效方式,有效填补了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大学生通过参与群体实践活动,可更多地获得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合作能力得到训I练;在合作中共同体验生活的快乐、感受人生的价值、实现人格的提升,以弥补书本生活存在的枯燥和乏味。据社区服务活动的主观参与意愿的调查显示:“25.0%的青少年会积极参与,61.4%的青少年会尽可能参与,_1两项之和占了86.4%的高比例。这充分说明青少年主观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意愿相当高。
二、有助于大学生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身份。物以稀为贵”,这就必然导致许多大学生从小处于养尊处优和“唯我独尊”的地位。在他们的意识里从来就是他人服从和服务于我。因此,不少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严重,不能把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严重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大学一直把培养服务社会的公民作为办学宗旨。今天美国众多的高校通过校园联盟”表示对社区服务的承诺,并提供社区服务的支持。
其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来促进学生公民素质的发展,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解决社区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美国对大学生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就我国社区服务的情况而言,敬老助老、环境保护、扶残助残等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特别有益于大学生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体,而是和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密切关系的统一体。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自己服务;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负责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使“唯我独尊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在活动中自觉地削弱和改变。
三、有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培养
当今社会发展之迅速,社会现象之纷繁复杂,令人无法想象。有人认为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日寸代,也有人把之看成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还有人认为是一个道德失范的时代,如此等等。这些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无疑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尽管在学校里、在书本上不断地对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小学生宣扬社会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假丑恶,但是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在有思维有感情并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面前,其效果显得十分的苍白和无力。换言之,社会道德不是靠课堂上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大家在共同参与中做出来的。关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的“3大学校战略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即:“①课后关爱,即通过树立榜样或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提供为学校和社区服务的机会;②营造学校良好的道德氛围,创立关爱的学校;③让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道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平台,社区服务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极为重要的方式。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把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大学生感觉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宣扬的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彼此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为他人、他人也为我的人际关系现象就会在大学生心里自然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我国大学生的“一帮一”重点帮扶社区服务活动就是针对社区中有困难的老、弱、病、残等服务对象为重点,围绕困难居民的实际要求,开展以助老敬老、扶残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他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实际参与,能深刻体会到社会的美德,自觉树立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有助干大学生法律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法制与民主一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懂得~些和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制意识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8寸展的客观要求。法律作为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向社区宣讲法律知识或提供法律咨询前必须首先得对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比较透彻的学习和了解。正如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一样。而正是在学习、宣讲和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把法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可以由此而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由此而得以增强。
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上一篇:服装培训心得体会【推荐5篇】
下一篇:服务劳动实践心得【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