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整理5篇)

时光倒流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9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0分钟。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2024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富有感染力且充满着梦想与激情的《赢在中国》的节目。看完之后,同学们受到人物的感染,对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听他们激情盎然的讲说,观察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我们或感到,或被激励.......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大中班授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9-02

《、教育部2024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高校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目前的具体教学中,大多数高校采取大班和中班集体授课的方式,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也容易导致学习疲劳,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何提高大中班授课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可行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认识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25年了,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实效性,全国各地的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建设,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依然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问题依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充分,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教育部门、高校领导以及教学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教学工作思想不够重视,管理不够到位。虽然应国家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一门必修课,但是却没有将其当成必修课来认真对待,教学目标模糊。一些任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应付了事,根本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目标定位。种种原因导致这门课在认识上被淡化,在地位上被弱化,在管理上被虚化,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得不到应有的贯彻落实,其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队伍不够稳定,教学师资不符合课程要求

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相关部门在选配教师时随意性大,笼统地以文史哲专业背景为标准,且多以从事党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一线专兼职政治辅导员为主。教师的主体责任感弱化,大部分教师把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当作额外任务,以本身行政工作为重,对课程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当前形势与政治问题抓不住关键,备课上精力严重投入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其教学要求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有合理表达和缓解情绪的渠道,能够起到促进高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但目前教学师资的不稳定、专兼职配置的不合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政治素养不高等因素制约着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不够规范,内容体系设置不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基本情况、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等,具体内容要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使得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成为“一次性”的产品,导向性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未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使得这门课成为象征性的。另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其教学内容变化快、学生需求多样的要求。如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和持续变更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完善成为高校课程探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考评不够科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要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考评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评应该同时针对学生和老师,考核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理论的程度和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考核老师教学是否合理到位,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由于这门课的动态性强,学科界限不明显,教学方式繁杂,教学效果无法量化,难以制定科学合理、具体详尽的考核标准,所以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往往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许多考评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深化。

(五)学生不够主动,主体性学习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大中班授课的环境下,教师往往被束缚在课件的展示和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的听课反应、情绪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当代大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巨大,其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比较强,他们会主动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关心社会新闻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但是他们不喜欢接受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而愿意接受自己鉴别过的东西。但现在的教学过分强调课堂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契合学生兴趣的自主学习平台。

二、增强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对策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总体来说,许多学校多年坚持开设此门课,并列入必修课,进课表、算学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找准切入点,突出实效性;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但在教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等方面尚存在差异。

1.教学管理

有的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学生课表,有的学校不列入;有的学校是每学期16课时,有的只有8课时;有的学校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有的采取开卷写论文方式,有的采取网上答题考核方式。

2.负责部门

有的由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二级学院下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门)负责;有的是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有的是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负责。在具体教学机构设置上,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室,有的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

3.授课内容

一是广度方面,有的学校集中于国内外大事及热点、难点方面,有的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则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教育、知识产权、科技发展等。二是内容的持续性、稳定性方面,有的学校保持了专题内容的持续稳定,有的学校则根据形势每个学期开设不同的专题。

4.教学形式

有的学校是课堂教学与录像教学相结合,穿插专题讲座;有的学校采取“记者招待会”形式进行教学;有的学校是按照院系、班进行小班课堂教学;有的学校采取报告形式,大课堂教学;有的学校是小课堂与报告相结合;有的学校是课堂讲授、讨论与观看视频、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的学校是网上教学。

5.师资队伍

有的学校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有的学校是宣传系统或学工系统的人员为主;有的学校全是专职教师授课;有的学校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有些学校则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各高校“百花齐放”,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实施模式的探索,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思考

各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时效性和教学要求的全覆盖、不断线,使得其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又具有特殊性。随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的变化以及学生价值观多样化,使得该课程定位不清、缺乏学科支撑、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覆盖面小、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等问题凸显。面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

1.坚持“必修”

无论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沿革及其实践来看,必须牢牢坚持课程“必修”课的地位不动摇,进行规范化建设。明确课程性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按照必修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在场地、时间、学分等方面予以保障,规范教材使用、完善考核制度。这是“形势与政策”课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保障,也是实现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保障。

2.协同建设

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历史实践看,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综合性工作,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同时,社会是一个大的整体系统,包含但不限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更有利于课程建设和发展。广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既指教学内容方面,也指教学形式、人员方面。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往往将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小班讨论会、演讲赛、答辩赛、网上教学、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实施立体化、多渠道、渗透式教育教学。在人员方面,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全员参与。一要注重发挥各院系的积极性,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开展院系专业特色的形势政策教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结合本院系“经世之学”特色建立了院系级的“形势与政策”课。二要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当前,跨学科就业、知识快速的更新与增长,使得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把握、自身人格和做事方法的重要性更为显著。高校大量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与专业教师在课堂环节接触最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有对专业发展的引导、对学生人格及做事的影响,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师”。

3.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得资讯非常便捷。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确保课程覆盖率。例如,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逐步实施“通识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依托建设的“博雅课堂”,坚持“讲座、报告”正面引导这一主要教学形式,辅之以课下实践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心智、净化心灵。讲座课程包括六大模块:哲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文化与审美、历史与社会、生命与环境、创新与创业,按照学术性、通识性、特色性进行建设。“博雅课堂”网络平台既包含宣传课程、讲座内容和主讲人,学生也可自己选择喜爱的讲座、报告,以及在网上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评价讲座。以学生为本以及丰富的内容,使得课程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良好效果。

4.教学层次化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索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形势与政策》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了解形势,认识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文明的重任。该课程开设以来,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信念,成绩斐然。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欢迎度与专业课程相比偏低,教师授课水平尚待提高,授课内容、方式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根据学情,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作了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探索与实践,供兄弟院校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本院对该门课程十分重视,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课表,规定学生旷课达到一定节数者重修。但是,单靠政策支持,没有吸引的学生教学内容,缺乏强大的教学团队,只能是老师自顾自讲授,学生睡倒一片。

1.《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必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既不是完整地阐述2024政策的理论,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解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强,紧贴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兼具时效性、针对性特点,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既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包办。

2.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在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前,虽然学生到课率很高(不上课过不了关),但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该门课程不重视,认为不用学、不必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硬本领;现在网络发达,还有广播、电视,要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上网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图文并茂,何必上《形势与政策》课。

其它院校也大致如此。相关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3]

3.《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也是教学困惑的原因之一。受实效性强的限制,无法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尽管教育部社政司在每个学期初都印发教育教学要点作为各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也在每学期召开《形势与政策》备课会(其它省份也大致如此),依据教育部的要求研讨本省的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性)。但是由于开学初和学期中后阶段国内国外形势变化较大(如重大突发性事件),使得教育部(教育厅)教育教学要点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参照性不强,指导力低,各高校必须根据授课时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内容选择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国际国内大事;根据学生兴趣、就业需要,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顾及学校所处区域。以我院为例,学生迫切要求多介绍广东省乃至广州市的社会形势、地方政策,对于发生在其它地方的重大事情兴趣不大。

5.教师素质不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宽,内容涵盖广,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现实与历史交叉,宏观和微观并重;既有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问题,又有军事、科技、自然等问题;既要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的规定,又要剖析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是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法学、军事、外交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性强。可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可能样样都不精通,但必须样样都知道一些,是个博学家而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这种要求,年轻教师胜任者少。

高职学生,尤其是体育高职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对教师依赖大,其对教师的认可度往往反映到对课程的认可度上。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通过多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和指导性意见,近三年来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尝试。

1.改革课程教学时数的分配。、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1学分18学时。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1-4学期开设(第5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每学期6学时。第一学期2学时由专任教师讲授,内容是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4学时是最近发生的大事(热点、焦点问题),其中2学时是国际国内大事,2学时是学院所在区域广东省或者广州市的大事。从第二学期开始,专任教师和外聘专家(包括校内专家)都以时事为主。

2.集体讨论,确定讲授内容和基本思路。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内容相对稳定。教师根据课时,将基本理论在第1学期讲完。

由学院主管领导、思政部教师、外聘专家进行课程内容集体讨论,主要是针对国际国内大事,精挑细选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针对性。何谓热点,对热点如何把握,不是一名教师所能解决的。集体讨论,确定讲授的重大事件,然后由专任教师和特聘专家(上一学期确定下一学期的讲座专家)分别搜集资料;再次集中,分析、把握国家在该事件上的基本政策(策略),然后各个任课(讲座)教师分别撰写教案。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党委书记讲授《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2学时国内大事),学生反映很好。广州亚运会刚刚结束,亚运对广州市发展的影响,是广州人人关心的问题。学院副院长(经济学专家)讲授《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学时学院所在区域大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专任教师介绍国际最新时事。由于内容既属于时事重点,又贴近学生需求,深受学生喜爱。

3.固定教师按照正常教学班课堂讲授和邀请各方面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鲜明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特点,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知识面广,有较多的社会阅历。我们从全院范围内选择了一名《形势与政策》课程责任教师(也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任教师),该教师不仅知识面广,而且同时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讲座的专家,既有学院领导,又有广州市体育局领导,还有省政协等部门的专家(根据最新时事内容选择专家)。

4.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引导的位置,核心是把握方向。此处的关键,教师既不要成为讨论的主角,又要把握住讨论的大方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讲座以专家讲授为主,但最后30分钟是学生提问。提问分为事前提问和现场提问。事前提问,在讲授前一个星期,就把讲授题目发给学生,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辅导员搜集后交给课程责任教师,再由责任教师转交专家。现场提问,学生听完讲座后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可以举手发言,也可以写在纸条上传递上去。

5.邀请名人,以专题采访的形式上课。如我院2011年5月邀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48公斤级金牌获得者陈燮霞(我院输送的运动员)回到学院,教师则作为主持人,以采访的形式上了一堂《形势与政策》课,整个采访突出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效果显著。

6.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引导相结合。“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4]要想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受到学生的喜爱,单凭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专业课。我们借助学院打造校园文化、筹建广州体育博物馆的良机,从体育入手,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举办知识竞赛;教师参加学生社团的一些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根据每年的国际国内大事,举办专题展览和活动。例如,今年举办了体育史展览、中国革命历程展览、党的光辉历程展览、冠军林启动仪式等。通过营造《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氛围,在学生中形成关心时势与政策的良好习惯。

7.改革考核模式。我院《形势与政策》课一改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以学生随堂笔记和心得体会为考核内容。每个学期结束时,课程责任教师将学生的听课记录本搜集上来,检查每一次课(含讲座)的课堂笔记和学期学习心得,符合要求的,盖上部门公章,作为该学期课程通过的凭证。当第四学期结束后,如果四个学期均通过,则给出合格以上成绩;如果某个学期没有通过(没有盖章),则重修该学期课程(内容以重修时的国际国内大事为准)。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思考

1.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十分重要。一些高校的领导口头上说《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行动上无体现。笔者认为,关键是课程所在部门没有使学校领导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我们不是简单地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拿给院领导看,而是多次请院领导参加课程讨论会,使院领导对这门课程有较深的了解,从而给予大力支持。几年来,我院主要领导都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其他部门也积极配合。如体育史展览是图书馆牵头,冠军林启动仪式是宣传处牵头。我们与其他部门通力配合,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全院开花。

2.慎重选择课程专任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对教师的知识面、兴趣广泛度、政治敏感度要求很高。因此,必须慎重选择课程责任教师。虽然讲授者多人,主持课程讨论、整理教师团队意见、拿出每学期教学内容基本点初稿等,都有赖于课程责任教师。一个好的课程责任教师,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其所起草的学期教学内容与要点容易在集体讨论中通过。而且,课程责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课程(包括讲授教师)的反映。如果课程责任教师不能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学生不会讲心里话。

3.不能完全照搬省教育厅《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的讲授内容。每学期开学前,省教育厅都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确定学期讲授内容。但是世事难料,学期中间总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涉及,使学生感到课程与国际国内大事紧密相连。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4.一定要有与学校所处区域2024的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固然是讲授国际国内大事,但如果讲授的内容都远离学校所处区域,使学生觉得讲述的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不能遗漏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学校所处区域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大事,使学生觉得形势与政策课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2024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形势政策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位一体;形势与政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55-04

作者简介:王小川,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肖祥,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和伦理学原理。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的目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使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一、《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性质及其重要性

、教育部《2024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形势与政策》课将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其重要性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有其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二,关注时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用丰富生动的现实材料印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提升大学生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奠定基础;

其三,在充分把握现实的基础上,用更加自由、开放、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摆脱一时、一人、一国的束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把握世界共同的整体发展情势,探寻人类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培育大学生关注世界的能力。

因此,提升大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就成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三种能力可概括为: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能力,现实把握能力,关注世界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来说,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实关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要培养大学生的上述三种能力,对应地就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标定位于“三位”,即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三者分别着眼于社会责任意识、把握现实问题、关注世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分别是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树立世界眼光。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我们也要将这“三位”统一于“一体”,在整体完善、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共同推进。

1.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爱国民主,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敢做敢为,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呈现的精神面貌,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促使大学生关注社会的课程,不是一门脱离实际的理论课,而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形势与政策。

要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现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学过程中,感召大学生去关注社会,进而思考国家前进的方向,以及个人的抉择。古语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指导下关注社会,既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他们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2.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永恒的主题。如果《形势与政策》课程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和考虑、反思现实问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有力地批判形形的错误社会思潮,那么,《形势与政策》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关注社会现实,留心现实问题,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现实问题,应该以国内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以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小事为辅,着重解决大学生在面临某一社会问题时的思想分歧,坚持有理有力,正确地批判形形错误的社会思潮,促使大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保证他们在重大社会问题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人民性的原则和立场,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一致。

3.关注世界,要有世界眼光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不论是主动接纳,还是被动吸收,全球化意识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认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求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融入这一时代洪流,就必须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现代化经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处理好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和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

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引导他们树立“世界意识”十分重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与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同脉搏。所以,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以世界维度的开放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以开放视域的世界眼光关照现实世界,更是这个时代的基本要求。

4.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位”,分别强调了培养责任意识、留心现实问题、具备世界眼光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它们还具有统一性,即“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素质基础。责任感是人唯一可以发掘自身内心的需要,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应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他们确立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在自我责任感的驱动下,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现实,留心现实问题,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时,责任感教育也要真正落实到“导行”之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根据不同国情、不同地情,相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政策。限于教师水平、学校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要想解释得全面、具体、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是不可能的。因此。从我们熟知的某一个社会现象导入课题,再结合学生兴趣点进行及时的跟进式讲授,就能更方便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通货膨胀”这一课题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买菜做饭的事例,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吃饭、穿衣、出行这些日常生活支出的事例,在讲述的过程中,再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让学生能对当前的经济通胀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关注世界,具备世界眼光,是“三位一体”目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我们正处于一个一体化的世界里,没有世界眼光,就无法正确分析这个世界,就难以在一体化的世界里立足。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必须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要想正确了解社会,就要有世界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仅仅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角度出发,进而产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具备了世界眼光,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3]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及其改进办法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本专科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却具有其它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构建或许会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途径。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关注社会方面:缺乏对时事的关注,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据一项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4]由此可见,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离自己成才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和生活、学习内容相去甚远,对成才成长没有什么帮助。抱着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学生顶多只把《形势与政策》当成时事报告,知事件之“然”而已,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淡化了。

(2)关注现实方面:脱离社会现实谈理论,现实关怀不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5]由于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理念认识出现偏差,脱离社会现实,《形势与政策》课程单项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理论说教式的“一言堂”、“满堂灌”占据了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流于形式。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理论过度“灌输”势必会弱化学生的主动思考,也会挫伤学生留心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3)关注世界方面:缺乏世界意识和全局观念,视野狭窄,层次单一。部分大学生对待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由于年龄、心态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感性的冲动有时大于理性的思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甚至还会将问题复杂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事件表象的关注,常常大于对事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其热情有时易于走向偏激。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为不法分子所诱导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大肆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或就涉及国家安全、对外交往、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滥发议论、妄加评判。这些内容迎合了喜欢自主思考的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容易起到误导作用。

2.改进办法

第一,创新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提高学生兴趣,继而拉近课堂和社会的距离,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特点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确定教育教学重点时,应体现出针对性;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接收、消化、编辑时事资料,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时事辩论、时事展览、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等,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第二,充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师“指挥棒”和“主持人”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

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关注点,是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就业问题等。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些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敏锐地捕捉信息,从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一些重要的、有讨论价值的中心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用传统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运用,如采取开设网络专栏、专家信箱等形式,贯穿于各种实践性学习的始终,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把握现实的能力。

第三,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社会问题,不至于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同声音”、“不同观点”,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应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拘于消极的回避和盲目的攻击,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关注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客观全面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其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在谈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不要以单纯的意识形态论是非,更不要以主观传统偏见论是非,而是要以其本身的是非曲直论是非。要教育学生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并结合中国实际,走一条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契合国情民情的道路。只有如此,以世界眼光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认识及其结论才是可信的。

总的说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位一体”目标,是今后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培养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留心现实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而具备世界眼光才能让大学生真正符合当下新形势的要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三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我们在建设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形势与政策》课的运行规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4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曹雁彬.在现实中培养学生世界意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