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65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1分钟。
家长助教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资助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58-0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图1显示出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注重通过物质资助、精神帮助“双助”并行,以精神帮助引领物质资助的方向,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重要目标的实现。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的形式,来实现精神帮助。
1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地位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提供了资助经费,交由学校的机构部门和学院共同管理、评审、发放和宣传,开展资助活动。另一方面,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教育者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教育。笔者认为,只有首先让学生学会知恩,懂得感恩,心生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无外力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偿还贷款,诚信做人做事,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人的自立自强,最终促进高校助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感恩教育在三种教育中是处于基础性地位,应该首先开展。
综观今日高校,部分贫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社会各界的资助看成理所应当,忽视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这反映了当前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问题。
2感恩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
受助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心存正确感恩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改变自身贫困的状况,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现实中还存在几种有害受助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正确思想观念:(1)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自己家庭贫困,获得周围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和感恩;(2)有的学生经常获得资助,安于依赖资助过活的现状,变得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中好吃懒惰,对未来缺乏规划和目标;(3)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觉得低人一等,周围人会用异样眼光看待自己,与人相处时产生自卑感,背上心理包袱;(4)部分学生得到资助后心存感激,觉得应当立刻回报社会和个人,又苦于自己经济实力有限,陷入对自己能力渺小的自责和愧疚中。
2.2部分教育者不够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
少数教育工作者如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由于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等原因,没有首先读透国家针对大学生的每一项资助政策和文件,没领悟国家的资助政策传递出的资助育人的信息。在资助工作中,没积极思考如何抓住机会,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受助学生合理的学习生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2.3现有的感恩教育方式不够贴近学生
传统的感恩教育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育指向性、目的性较强的课余活动中。例如,学校资助管理机构、学院、班级等组织开展的各种感恩教育征文、讲座、演讲、辩论、人物评选活动中。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积极的,影响范围广。但是这些主题教育与学生最关心的专业课程学习分离度较高,如果系列教育活动、大型教育会等开展次数过多频率过高的话,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负担感甚至排斥感,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本末倒置违背了资助育人成才的目标。
2.4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教育主体较为单一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力量。可是实际情况是:(1)辅导员班主任平时的事务性工作较多,所带学生数量大,单独与每一个学生深入接触的时间不多,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复杂心理需求及思想变化;(2)辅导员、班主任长期从事基层工作,没有自主学习或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部分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陈旧,所站角度微观,“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这些因素使感恩教育的效果打折扣。
3感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
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才能赋予它在三大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有说服力,更有底气地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可使受助学生对给予他帮助的社会个人心存感恩,诚信还贷,乐于助人,自立自强,起到法律条文强制监督达不到的效果。同时,努力学习成长成才来回报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意识到自己对社会也应尽一份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2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并定期向学生公布
学校和学院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通过入学教育,学生qq群等方式,定期向学生公布每一项资助的来源、构成、发放流程和评审条件。(1)公布资助金额的来源,可让学生知道是哪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在捐资助学,使之理解资助并非理所当然,对资助的发起者感恩;(2)公布构成和发放流程,让全体学生了解到每一笔金额的最终进账都是由政府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及学校财务处、学生处、学院辅导员等台前台后的工作人员共同付出精力之后才得以存在的,使学对资助工作人员生产生感恩之心;(3)公布评审条件,让受助学生看到了解受助学生的产生要经过公开、透明、严格的评审制度,包括对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考察,家庭经济困难不是唯一的考察条件,只有品学兼优者才能获得资助。增强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将家庭贫困带来的自卑感和等待救济的弱者心态转化为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动力。
3.3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
打破传统感恩教育中以辅导员、班主任为教育者的单一主体,将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专业课教师,最了解孩子成长历程的学生家长纳入到感恩教育者的队伍中来,增强感恩教育的可信度、感染力。形成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专业课教师协助,家长远程监督的“三位一体”联动教育模式。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积极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间隙,传播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成功,也需要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正确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用电话、短信、邮件、寄信等渠道向受助学生的家长宣传国家开展资助工作的意义,介绍学校学院资助工作团队付出的努力,首先让家长对资助工作产生认同和感激之情,这样家长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观念。同时,学校还可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学生共同解决。
3.4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学院可在开设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受助学生学会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通过开拓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阵地,让实践育人的隐性教育方式有效补充资助育人的显性教育方式,二者的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对学校学院来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才干,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感恩、诚信和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无需额外占用学生的课业学习时间,还可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增加了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师范类院校可动员鼓励、组织安排受助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到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和附近贫困区县中去,针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小孩等弱势群体,开展免费周末补习班、捐赠图书和义务支教等活动。当地的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给学生出具社会实践证明表,帮助学生修完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学分。受助学生从活动中既提升了自己的授课能力,又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对比还会意识到自己得到资助能顺利完成学业是幸运的,激发起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3.5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
建立随访制度的好处是帮助和督促受助学生建立积极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避免思想懈怠。(1)让受助学生拟定资助金额使用计划表,交给辅导员老师和班长监督执行,通过让学生制定计划的方式引导其合理使用资助,杜绝铺张浪费;(2)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向受助学生本人、同学和室友走访、谈心等方式,及时掌握受助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为其开展针对性地学习、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和服务;(3)受助学生也将真心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予的关心和友谊,帮助他化解成长烦恼,融洽人际关系,收获学业的成功和友谊。最终,这份感谢将化为努力成才的动力,产生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在有能力后可将关爱回馈给自己身边和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感恩教育是针对受助学生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效果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增进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校的资助工作中,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灵活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用精神帮扶引领物质资助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高校的资助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
家长助教心得范文第2篇
一日见到一位家长,对着调皮的儿子发狠:“看我回家好好教育你!”这个父亲还挺“文明”的,他显然不愿意用“教训”这个词,但还是摆脱不了它的意思。长久以来,“教育”被涂抹、掩盖了本来的面目,学校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压抑重负暂且不说,怀有无限亲情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却也远离了人性的轨道,湮没了快乐的真谛。家长与孩子都在为无法达成愿望而困惑、苦恼,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首先的任务当是为教育找回它失去的最初的意义。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被别人帮助或给别人以慷慨的帮助时,心底会生出难以言状的温暖与惬意,还带有阵阵的激动。不如意烟消云散,希望顿生眼前,信心也像充足了电,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如果这种感觉能让我们体会到生命之美,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找回这种感觉――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帮助。
当家长与孩子置身于帮助的氛围中时,家庭教育就变得简单多了,也轻松了许多。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
帮助,需要一种平等的心态。
孩子虽然在社会经验、知识水平上逊于家长,但彼此的灵魂是平等的,孩子的情感世界甚至比家长的更为丰富和纯真,而且孩子自身有成长的渴望,其独立性的要求随着年龄、能力的增长而越发强烈。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家长应当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尊重他的成长愿望,帮助他实现自我成长。
帮助的最好状态是“合作”
既要实行家长的指导又要实现孩子的自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合作”。合作蕴涵了平等,鼓励独立,是帮助的最好状态。
可是很多家庭中存在一些“非合作”的现象,大致有以下两类。
包办代替包办代替不是帮助不够,而是根本没有帮助;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剥夺了孩子生存的能力和成长的快乐。
强权压制这种情况则是“帮助过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却偏偏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
合作的状态需要家长找准帮助的点,定好自己的位,不能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感受而忽视孩子的体验与要求。就像小孩学走路,在他刚刚能站稳欲迈出左腿的时候,不要忘了给他你坚实的双手和有力的支持;在他蹒跚着,因害怕想退缩的时候,不要因为怜爱或急躁而抱他走完剩下的路。放开手,用关注的目光给予孩子勇气与力量,相信他能自己长大。
帮助,需要家长的敏感性、同情心和理解力
我的儿子最喜爱包饺子的日子,大人们边聊边做,他也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掺和。一会儿撒面粉,一会儿揪一小块面,弄得满脸满身都是面粉。我们从不恼火,因为这时正是他接受和学习的最佳状态。我们边包边给他讲2024饺子的传说、故事和笑话。末了,我还要给他亮一手绝活――捏小面人儿。他听得津津有味,做得兴致勃勃。这个过程中让儿子既体验了劳动,又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心情愉快,不是大大的帮助吗?所以,帮助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和理解力。
再比如家长对孩子兴趣发展的帮助。孩子的兴趣有一个从泛化到逐渐稳定的发展过程。当孩子只是偶尔感兴趣想做一些尝试时,家长没有必要投入太多金钱和精力,更需要的是细心的观察。如果在一开始就很冲动地投入太多,甚至开始干涉,那么孩子一定会被你过度的热情和帮助吓坏,从而没有了兴趣,岂不大憾!切不可用成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感染孩子。当孩子慢慢体会到乐趣时,自会如饥似渴地探索。家长的帮助就是不要过多地打搅,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进行。
帮助,依靠的是简单有效的方式
一次,儿子乱扔东西,我很生气,便拉他坐下来开始了“漫长的说理教育”,满以为这是最有效的批评方式,书上也这么说。谁知他没听一会儿就东张西望,一副不耐烦的表情。最后,终于忍不住了,挣脱了我的手,瞪着我叫道:“你不也是这样吗?把袜子扔在床底下让妈妈找了半天!”我一时语塞,苦口婆心却落个无地自容。于是,我改变了方法,不再唠叨,而是开始不声不响地收拾我的东西,连着好几天我都做到了模范标准,妻和儿子都感觉到了我的变化。终于,有一天,儿子亲热地搂住了我的脖子,悄悄地对我说:“爸,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有时候,讲繁琐的道理是没有用的。暗示他,给他做出榜样和示范,反而简单而且有效,同时家长自身也得到了进步,不亦乐乎?
帮助,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家长助教心得范文第3篇
我们常常觉得家长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依靠,当遇到在学校解决不了的事情时,我们就可以搬出家长,让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威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教师才是专业的教育人员,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当我们对某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家长往往更是无奈。所以家长并不能充当我们的依靠,相反,我们要成为家长的依靠,让他们觉得老师能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样他们才信服老师,信服学校。当然,家长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还应该积极充当老师的助手。而把家长转化成教育的助手,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要班主任改变观念和做法。
一、家长是助手,就不能置身于班级的管理之外,而应该参与班级的管理
要让家长做好助手,就要让家长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意图和策略,与班主任站在同一战线上,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我班制定班规时,在全班同学民主协商确定初稿后,复印37份,发给每位家长。要求家长认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再进行修正,如无意见就签名订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意图,知道学生该遵守些什么,摒弃些什么,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也可以根据班规对家长进行解释,有言在先,很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二、家长是助手,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就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
因为“爱之深,责之切”,所以家长往往比班主任暴躁得多,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却抱有“孩子永远是自己家的好”的想法,对学生过于溺爱。这两种状态都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班主任确立了家长是教育助手的观念,要对这样的家长进行指导,使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客观有效。
周一晚上,王某同学的家长打来电话:“王某在家发脾气,要砸电脑。王老师快来吧。”我知道王某和他家长的矛盾又爆发了。王某极其迷恋网络,为此常和家长打闹,而家长因为比较溺爱这个孩子,常常妥协。当我了解到这个问题后,和家长及王某三方协商:周六上午玩三个小时,其余时间不许。王某执行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并放言:如不许他玩,他就要砸掉电脑。我到了他家之后对家长的建议是让他砸也不让他玩。家长也认识到不断让步只能助长他的气焰,并不利于教育,于是坚持执行原来的协议。结果王某不但没砸电脑,而且现在基本不玩电脑了。班主任对家长的指导可以帮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三、家长是助手,重点工作是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鼓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只靠班主任夸,往往效果不够好,如果家校携手,学生的一点进步同时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两方面的欣赏,使欣赏的教育功能加倍,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家长往往因为与孩子靠得太近,放大了孩子身上的缺点,而忽视了他的优点。这时候,班主任就要为家长提供鼓励、欣赏孩子的机会,做到“夸到实处”,而不让孩子觉得家长在说违心的话。
家长会,我在做学情分析时,主要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成绩、进步、突破等。分析完,要求家长回家要开心高兴地和学生交流家长会的精神。在平常,学校的各种比赛、班级的学科测试,当学生有进步时,我都会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进行鼓励;班级每5周进行一次的速写比赛,不管画得如何,也让专业老师评出一、二、三等奖。我紧抓这些契机或打电话或写家长信向家长祝贺,为鼓励学生提供机会。
四、家长是助手,班主任对家长应该给予尊重
作为助手,家长帮助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管成效如何,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尊重家长不是一味的客气,更不是讨好,而是要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勇敢的担当。
家长助教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助育人;资助途径
1.资助育人中出现的问题
1.1工作中忽视了资助对象的心理情况
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接受资助前,其心理就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因为受当地经济、教育、人文环境的影响,即使成绩优秀,在积极争取机会、表现自我方面,往往表现得怯懦、胆小,抗压素质差,不能正确挫折归因。一些学生为了摆脱这一自卑心理,拼命学习,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令别人刮目相看,改变现状,从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久而久之,使性格更加内向,甚至变得焦虑、封闭孤立、压抑、不善与人交往等。有些学生虽然接受了资助,但是心里总觉得和别人不同,被区别对待,生活在有色眼镜之下。还有些学生,觉得不论是家境还是学习已经不如别人,干脆放弃学习,不能以平衡、正常的心态参与人际交往,在校行事变出现偏差。如此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学生成人成才。
1.2资助不育人反误人
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高校资助工作,认为资助就是免费的午餐,尤其是无偿补助和减费,觉得不拿白不拿,能减则减;而高校资助对象的认定的依据是学生生源地开具的证明,在这样的认识和学生间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加上当地监管不利,一些学生取得了假证明,并成功骗取资助。其中,有一些学生用资助购买电子产品、攀比消费。这样的资助非但不能育人,反而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与攀比心理,削弱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更使得家长也滋长侥幸心理,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由于资助能轻易获得,无偿使用,解决了学生的困窘之境,但学生却忘记了感恩,忘记了求学的目的,不能树立自强自立之心,浪费了财政资源,违背了党和政府资助的初衷。
1.3学校资助育人的理念不全面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着眼于经济,资助的内容局限于经济补助,资助的方法局限于奖、贷、助、补、减的管理体系,其实质被定位为为学生提供物质,让学生顺利完成理论学习,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发展缺少关注。如: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将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只要学生理论成绩名列前茅,就能获得相应奖励,但学生是否为人和善、是否讲文明懂礼貌、是否综合素质达标,这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奖得不名副其实,最终造成了资助工作效果的恶性循环。
2.正确认识资助育人的意义
“资助”一词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1.帮助;提供。2.以财物帮助”。而目前,我国高校对资助的普遍认识是用财物帮助。大学生接受资助,也就是为了能完成学业,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二者都忽略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帮助。以物质帮助、精神辅助以及心理援助为分支的资助的根本目的应是用优质的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力求达到教育的公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育人”。所以,高校资助的对象――弱势群体,不单单指那些家庭经济贫困的,还有那些世界观不正确、性格扭曲、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资助则在保证这些弱势群体基本受教育权利的同时,通过知识上的引导、品格上的塑造、精神上的辅助、心理上的干预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影响,使其拥有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爱党爱国,为他们的明天点亮一盏灯、为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殷实的基础。综上,不论从学生角度,还是高校角度,资助都应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
在资助工作还需弄清几个关键问题:(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当今的大学生过于势力,凡事追求利益为先,个人意识膨胀,这样的接班人能否延续国家的繁荣?因此,育人最根本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未来,养成主人翁意识,爱国爱党爱人民。(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应是各方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资助不单单的财务部门的工作,育人也不单单的辅导人员的任务,“资助”和“育人”是结合统一的,学校中应明确人人有育人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熏陶,才能事半功倍。(3)过去的方法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纸上谈兵,学习的是象牙塔里的知识,学生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仍然不知所措,盲从大众;教育对象和内容的重点不全面,局限性比较大;教育方法单一,开会、座谈这些都是动嘴说一说,走形式,对学生的精神、心理辅导欠缺。这些使得目前的资助育人亟需新的方法、新的手段。
3.拓展资助育人新途径
3.1加强资格认证审查工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
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是对学生资格的认定,为杜绝以往的不良风气,高校应建立严格的资格认证及审查工作,参考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学生家庭在当地的收入、消费水平,还有学生在本校的消费情况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加强证明的审查核对,对虚假证明,应及时找学生沟通交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融入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真实的弱势群体,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学生进行登记、评价、反馈和回访,提高资助的工作效率,4,高校应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革新老师对资助育人的概念,建设育人平台,重点帮助弱势群体,以物质资助、精神辅助、心理干预、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为工作口号,着眼校院实际,致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建立资助育人的长期有效机制,做到工作过程透明化,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3.2鼓励学生励志自强
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教育和励志教育。向学生明确资助的目的不是经济支援,不能依赖资助、等着别人伸手、靠别人帮助,应在资助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与机会,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在学生的日常贯彻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让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让他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尽一份力,也为他们以后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提供一些帮助。增强实践活动和技能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3引导学生心理与精神健康发展
学校建立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体系,对弱势群体要时时关注、密切留意,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对一开始就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要持续干预,不同学生不同方法,如:对自卑的学生,可采取“暗中”资助。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8,(5)
家长助教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 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生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规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初步实现了“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现阶段国家的资助体系走向了资助育人。但同时,现阶段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资助宣传力度不大,对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存在资助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明确国家资助政策导向的重要途径
政策的导向功能即政策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一是增强经济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加了财政投入和扩大了资助覆盖面。二是引导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应该让学生理解这种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这就要求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尊、过于自卑、不善人际交往等,也会在生活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等。所以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ψ陨砩缁崛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在被资助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问题造成的,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激谁。这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缺乏励志进取精神。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获得资助,他们不愿意吃苦,缺乏励志进取精神,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无所追求。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奋斗意志,产生惰,不愿参加一些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诚信缺失。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学生受助资金大、资助面宽,资格审核的程序也较为简单,如在困难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标准,高校一般会参照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困难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监督。这就使得少数同学,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跟真正贫困的学生争抢受助名额,获得不应获得的资助。在助学贷款环节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就亏了,所以,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去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少数贷款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信用意识,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逾期还款、违约的情况。
(四)感恩意识缺乏。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其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羡慕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有名额限制,学生还出现埋天怨地的现象,他们的感恩意识难以形成。个别受资助者对恩人漠不关心,只担心能否继续被资助,这些感恩意识较差的贫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加强资助工作宣传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大力开展资助政策解读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深入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制度。
资助工作宣传要注重常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把握新生入学和开学前后等重要事件节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注重学校宣传、家庭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全覆盖”,体现育人导向。
(二)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困难生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励志教育,开展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培养困难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体验生活的意义,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诚信教育,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诚信教育作为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动力,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引导学生内诚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担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在困难生群体中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培养困难生的回报社会意识,力争用优秀的表现回报国家、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困难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针对贫困生开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长们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可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实现由“受助”向“助人”的转型;可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引导他们提高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
(四)调整资助结构,更多发挥勤工助学作用
勤工助学制度是一项国家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勤工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要更多的发掘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助学的实践工作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Y助工作不但要重视对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资助中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钊,沈婷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赵贵臣,刘和忠.在大学生资助服务指导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
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 (3).
[5]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6]洪流.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杨凯.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导刊,2010(9).
[8]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
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上一篇:家长学校心得体会(整合5篇)
下一篇:家长会心得(优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