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整理5篇)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1375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6分钟。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提升;滦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为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底课题组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走访了县农业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农开办、就业局等政府部门,深入部分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河北省滦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滦南县现有17个镇、594个行政村、17.8082万户,总人口达58.18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3.382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0.9694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9.9772万人,占71.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3.5832万人。占12.7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4922万人。占5.30%,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4688万人。占5.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9458人,占3.36%。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687人。占2.38%。按滦南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估算。种植业、林业需劳动力8.90万人左右,畜牧养殖业需劳动力2.80万人左右。水产业需劳动力0.70万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共需要劳动力12.40万人。剩余劳动力7.60万人,去除其他相关因素,估计全县农村适宜外出劳动力应在5万人左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5.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万人左右,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2007年全县实际外出务工农民4.20万人,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1.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1685人。小学文化程度10.3621万人。占36.83%,初中文化程度14.1910万人,占50.44%。高中以上学历的3.2708万人。占11.62%,中专学历的2454人、大专以上673人。仅占1.1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7.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

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以滦南县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2024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②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辐射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③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④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⑤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平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①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②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④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⑥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财政部门回报2024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政府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①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②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③

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⑤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①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②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③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④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⑤建立培训单位公平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六)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培训前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参训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文化素质状况,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和素质状况,再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有准备、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有收效。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因人而宜,分层培训。可把培训对象划分成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培训、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②因地制宜,开发培训教材。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和培训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3、确立结构合理、科学、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对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培训特色上下功夫,争取塑造自己的培训品牌。③注重科普培训和短缺技术培训。在搞好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科普培训,既要满足农民现阶段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短缺技术。诸如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农畜新品种应用技术等在农村中非常短缺。因而。农民培训工作更要注重短缺技术培训。④谋划导向性新兴产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兴起很多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农村工业、新型服务业等。要注重宣传引导,做好超前培训,为农村科技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观念意识导向工作。⑤加强政策知识培训。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培训,增强其政策意识,使之掌握党和国家当前2024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其政策水平和运用政策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空中课堂、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五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培训时间要适应农时、农事。积极开展定点、定单、定向、委培,鼓励校校、校企、校镇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5、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搞好网络、多媒体培训。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优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如:发挥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覆盖面广、喜闻乐见、培训成本低的优势。创办“农事直通车”、“农家乐”、“帮你致富”等农业栏目:建立“农村科技广播站”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通过卫星电视网建立村级远程农民学校。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是设立专柜。由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图书、资料、文件的整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专家个人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三是建立培训日志,随时记录培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①培养技术骨干教师。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重点培养能力强、专业适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政策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进修,促成其知识技能体系的更新,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发展的要求。②培养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实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农民真正信得过的专家。③与本地或外地其他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源互通有无。④聘用土专家。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聘用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⑤建立专家库,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弥补本地教师的不足。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苏州市;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民的农业用地被国家征收后成为失地农民,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经济补偿和合理安置,但是由于土地流转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款的非理性消费,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能再就业(陈丹等,2014),另外,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潘光辉,2010),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而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失地农民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曾国平等,2011),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把握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培养和提升失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就业,是关系到失地农民生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苏州新区人社局的协助下,在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班上采用集体施测的办法获得统计数据,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获得114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有51人(45.1%),女性63人(54.9%)人;年龄方面:20-30岁39人(36.8%),31-40岁48人(45.28%),41-50岁19人(17.9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人(40.5%),高中30人(27.0%),大专学历23人(20.7%),本科12人(11.7%)。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培训满意度、培训效果、培训经历等职业培训总体状况,第三部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培训需求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但也有39%的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另外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7人持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总样本量的56%,同时也有44%的农民表示没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经历

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前,有不少失地农民已经接受过2024的职业培训。调查结果表明,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共有56人,占总样本量的52%,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则占到了48%;农民之前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就业单位(38%),职业院校(27%)和政府相关部门(21%),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对较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主要来源于自费(51%)和企业承担(42%),政府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只占7%;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上岗技能培训(47%)和创业培训(23%);对于培训效果而言,76%的人认为之前的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而24%的失地农民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没用”和“不清楚”;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失地农民对之前的职业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1人,占总样本量的32%,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共占总样本量的68%。说明苏州失地农民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太高和培训时间不合适,两者共占总样本量的65%。

(三)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

从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意愿、培训费用等方面考察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时间上,最容易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和“11-20天”,两者共占样本量的69%。说明失地农民不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长;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失地农民最希望的培训模式是多种方式结合(48.2%),其次是老师讲授(47.4%)和现场实习(46.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学习也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方式来看,农民更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授课(74.6%)和现场实习(67.5%)。值得关注的是,有21人选择了网络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总样本量的62%,说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想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意识强烈;而不愿自费参加培训的占总样本量的38%,说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的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是“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二者占总样本量的80%。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失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2024传统的技能培训,涉及到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很少,在互联网+时代,紧随时代步伐,增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顺应时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习方式来看,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网络学习也渐渐获得失地农民的欢迎,这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所以,为了迎合失地农民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讲授方式。

(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说明某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培训单位而言,这无疑也是时间和经费的重复浪费。由于培训经费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培训前应当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择,避免浪费。另外,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2024培训讲师;注重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最后应该进一步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三)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获得技能所通过的渠道主要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就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就业培训体系。另外,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使失地农民能够实现就业或创业。在农民参加的培训机构中,仅有37%的人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说明培训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有效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性。

(四)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来调整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机构应该明确跟踪指导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培训后学员的反应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面对面和在线指导的混合模式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网络优势,建立QQ学习群,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解答疑难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咨询等活动。培训结束后,不能将培训期间的成绩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要特别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价值观等有没有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对跟踪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指导经验进行归纳,建立学员的跟踪指导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陈丹,汪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7):40-44

[2]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3]曾国平,侯海艳,刘春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29-35

[4]叶继红.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4(8):77-85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

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多数地方干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圈地征地等等事项上,一心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我国广大劳动者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

(4)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差,流动秩序比较混乱。

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自谋出路,2024劳务方面的信息大多来源于亲属、朋友、同学或打工先行者,劳务供求信息严重匮乏,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盲目性,从而导致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仍然滞留在民间自发状态,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发达国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一)日本的农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1.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2024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

2.国内外留学与国内交流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3.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也是日本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2024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这项工作之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也有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义务。

(二)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德国农民教育是西欧模式的典型代表。西欧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1.农业职业学校和专业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受州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受州、县教育部门管理。职业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责。

2.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可继续上高级专业学校,学制一年。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

3.高等农业大学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也可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等农业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美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1.组织技术培训

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

2.开展中等农业教育

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农学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宣传农业知识,介绍新产品,开展良种评比竞赛,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

3.建立农业科教体系

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的建立并完善共用了50-70年的时间。除各州农学院、实验站和推广站以外,美国农业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农业部下设农业生产局、处。联邦农业研究后来还逐渐建立了四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十个地区中心。在美国的农学院做推广是教授的一项重要职责。

三、发达国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启示:

(一)通过立法措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在局部地区可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二)加强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建立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更好地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是今后几年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从经济利益上诱导相关企业、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培训的具体方式;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与鼓励农民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做法,以及在主要依靠经济诱导基础上协调整合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独特经验,都值得我国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2024部门的重视,但是,农民培训工作的展开应建立在调动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如果企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农民培训,只能产生欲速不达的效果。

(三)将加强农民培训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要鼓励各种政府或准政府的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竞争,通过促进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公平竞争,形成主要依靠提高培训质量争取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的良好氛围。目前,2024部门出台的涉及农民培训的政策文件,大多强调要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实现整合。我们认为,在当前农民培训需求不断扩大且加快分化的背景下,整2024成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应建立在鼓励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主要服务于培训农民而不是救活培训机构,否则,就难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通过5年努力使他们基本得到培训。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二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三是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沼气工、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需求

目前,原州区农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业人群中出现了老龄化、低文化、兼业化严重的现象。

(一)原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1. 培育对象总量相对不足

据统计,2015年原州区乡村人口28.0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8.83万人,除去8.2万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仅有10.63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37.9%。而这部分人中,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还不足农村劳动力的20%,技能型人才偏少。

2. 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

2015年,原州区常住农村劳动力中25岁以下的占12.4%,25~50岁的占59.2%,51岁及以上的占28.4%。具有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1%、35.8%和54.1%,而留守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为51岁及以上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3. 农村劳动力持证率低

截至2015年底,原州区家庭主要劳动力中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获各类技能证书的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0.8%,而无证的占99.2%。2011年至今,原州区农培中心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民创业等培训项目,大力开展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先后培训新型农民2732人,新型职业农民870人,创业农民120人,其他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5086人,共计18806人。参加培训的这些人员中,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业职业技能证书的新型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为1200人,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创业农民为120人,累计持证人员占总培训人数的7.02%,这些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通过调研和各种培训的综合统计分析,目前,原州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如下:

1. 培训内容要求多元化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原州区38%的农民对种植业方面的培训感兴趣,41%的农民希望参加养殖业方面的培训,21%的农民渴望参加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具使用与维修、计算机、建筑、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旅游等技能、技术培训。

2. 技能培训多样化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中青年农民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希望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二是创业培训。有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想凭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立足,因地制宜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却不知道怎样去创业,有资金,但不知道干什么项目合适,他们需要如何创业和创业项目选择的引导培训。三是农业科技短期培训。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农民,他们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照顾一家老小,只能热衷于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的培训。

3.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面授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二是采取农闲与农忙培训结合。三是根据农事季节安排培训。四是专家教授面授与生产能手联手举办的培训。五是到区内外典型的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观摩交流学习。

四、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认识不够

原州区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慢,同时,还要照顾农事、家务等日常琐事,参加培训的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家致富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如:留守妇女认为发家致富是丈夫的事,留守老人认为发家致富是子女的事。正是因为这类想法,他们还停留在被动学习层面上,缺乏主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薄弱,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

原州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农广校)作为原州区唯一一家专门开展农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公益性培训机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办公场地、教室、教学设备等培训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三)资源整合不力

就原州区而言,农业、人社、妇联、共青团、扶贫、工会等部门都在搞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的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造成在容易组织开展培训的乡村扎堆培训,不易组织开展培训的乡村无人问津,既浪费培训资源,也增加培训成本,使培训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各乡镇政府部门重视程度差异较大

在对待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原州区大多数乡镇政府对此很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但个别乡镇政府还存在应付差事、组织管理涣散的现象,个别乡镇政府以工作繁忙、缺乏组织管理人员或农务繁忙无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等原因加以推托,还有个别乡镇政府以此为由向培训机构索要管理费用。

(五)农民培训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原州区政府至今没有制定统一的农民培训质量评估控制体系,也未成立相应的农民培训监管机构,加之参与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部门和社会民营培训机构较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缺乏配套扶持政策

自2012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来,由于原州区政府至今尚未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强农惠农项目也无法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由于服务内容仅限于培训后期技术指导,难以激发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认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层次有待进一步细化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和其它培训大多采用雨露均沾的形式,虽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从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进行了分类培训,但仍未按照各类参加培训人员在学习、生产中的实际能力和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加以精细划分,以至出现饥饱不均的现象。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按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农民队伍,以推动原州区现代农业发展,亟需原州区政府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同时相关部门制定出具体强农惠农项目倾斜实施办法,吸引更多的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确保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挥成效。

(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根据农业、人社、妇联、共青团、扶贫、工会等部门所开展的各类培训项目和内容,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互通有无,实行各自为阵与联合办学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各类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和就业培训人员的持证率。同时,加大对持证人员的强农惠农项目倾斜力度和管理力度,从而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监管机制

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控制体系,一方面对培训机构从培训计划制定到培训工作实施完毕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对参加培训学员的后期回访结果进行质量评估。另外,加大培训期间的巡察力度,确保培训工作不缩水、不走样,切实促进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改进培训手段,优化培训模式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新疆自治区农牧民与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新疆农牧民的基本情况

1. 数量比重大。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21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2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8.3%。

2. 增长速度快。新疆农村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人口由911万人增加到1029万人,年均增加3.9万人,年均增长0.43%。

3. 少数民族众多。新疆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少数民族。2008年底,少数民族达1294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75%;南疆部分偏远地区可高达90%以上。

4. 农户单元变化不大。2008年,新疆农户为236万户,户均人口为5.4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2人,与1978年户均人口持平。

5. 收入分布不平衡。 农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是南疆4地(州),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喀什、克州及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2009年克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0元;巴州增长最快,达到了23.1%;克拉玛依市农民人均收入位居榜首,为7876元;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最低地区的3.4倍。

(二)新疆农牧民年龄和知识结构

2010年5月,自治区农广校对全区1261户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 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农民受教育平均年数为7.1年,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3.55%,初中占42.9%,高中及高中以上占32.27%。教育的区域差别依然明显,北疆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南疆最低。

2. 农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全区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25岁以下只占到2.46%,25至50岁的占68.28%,50岁以上占24.26%。

3. 农牧民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趋势明显。全区从事种植业的有65%,从事养殖业的有32%,从事其他产业的占3%。同时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12%。

4. 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农民对种植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技能“知道一些”的分别占28.5%、34.6%和33.2%,“不太知道”和“不知道”的占7.7%、8.3%和9.1%。

(三)新疆农村劳动力及其就业的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据新疆统计年鉴公布,截至2008年底,新疆乡村从业人员为4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2.27%。其中:北疆8地(州、市)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40 %以上;南疆5地(州)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64%以上,其中28%从事牧业生产;东疆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人口56 %以上。

2. 农村女劳动力较多。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中,妇女已成为真正的“半边天”,在农田里已成为主要劳动力。目前,在农田里的男性劳动力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男、女劳动力的比例是1U0.5,到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1U0.8。

3.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2008年,新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95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高的塔城地区可达18亩以上;南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最低的和田地区只有1.68亩,仅有最高地区的1/10。

4.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未变,但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传统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同时,乡村工业、乡村建筑业、乡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劳动力、乡村批零商业劳动力比例在不断上升。与南疆地区相比,东疆和北疆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要大。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难度大。据统计,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闲置100余万农村劳动力。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少,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二、新疆自治区农民教育与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农业大区,农牧民占绝大多数,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援疆的重要文件,为新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 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1999-2005年,新疆开展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6年,农业部与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截至2009年底,自治区农广校承担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15.4万人,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农民骨干,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年,阳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农广校系统以“阳光工程”为抓手,开展农民培训。据自治区农广校统计,2004-2009年全区农广校系统共承担9.07万人的培训任务,占培训全区总计划的37.8%以上。

3.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1994年以来,新疆在总结试点和借鉴区内外农民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截止到2009年末,全区13个地(州、市)的84个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9.1万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8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4. 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远程教育培训。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治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区唯一一所面向农村、面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机构。目前,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1所区校、12所地(州)分校,91所县(市)分校,92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47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全区农广校体系共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3000多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已成为全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新疆农广校围绕自治区四大基地六大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以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广泛采取农民科技书屋、农村“大喇叭”开展“三进村”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

新疆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专业,以媒体教学和面授辅导两种形式为主,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专业技能。截至2009年底,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458万人次,其中有11893人取得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累计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13万人。媒体教育和培训主要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VCD光盘等。组织翻译制作声像教材207种,翻译维、哈语教材60种;在37个县(市)分校建立了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在272个村镇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在62个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节目;在全区建有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在931个村建立“大喇叭”广播站。

(二)教育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1. 初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新疆自治区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所,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1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1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970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31799人,初步形成了全区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科技、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2. 建立了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区建立了28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二是加强全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育才兴农示范校”建设,共建立132个卫星终端接收站,加强了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3. 初步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农业部门和各2024部门的关系,使2024方面形成合力,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很多地(州)、县(市)都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议程,作为目标考核任务来完成,明确提出了培训工作的计划、内容和要求,将各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

4. 出台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近几年来,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颁布了《新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订了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与区财政厅、区团委共同制定了《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新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还制定了《新疆农广校媒体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新疆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等,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逐步建立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并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成为政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全区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仍不能满足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因素。

1. 认识不到位。由于社会轻视农业和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意义,许多地方还没有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列入议事日程,而把农民教育与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目前,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机制不健全。目前,只有天津市、甘肃省正式颁布《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新疆自治区至今还未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由于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 经费投入不足。全区农村劳动力有435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3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2%,农民技能培训任务十分繁重,但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是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未列入国家和各级财政预算,使一些地方难以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二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整个系统财政只拨付工资,无事业经费。许多基层农广校经常为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经费而苦恼。

4. 体系不完善。全区虽然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但体系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师资培训、条件建设还不健全,直接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综合效益。

5. 办学条件较差。全区农广校系统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的条件较差。

三、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力度,才能满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积极培养一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出台支持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工作的领导,专门制定全疆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狠抓工作落实。要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建设,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的权利义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2024政策,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办学经费、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和必备的办学条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农民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必须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应有的力度。因此,自治区发改委应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财政专项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下转41页)(上接14页)主要用于新疆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条件、校舍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和专兼职教师待遇等经费开支,并给予支持和保证,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重视民族语言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农牧民教育培训水平

新疆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农民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民族语言教育培训资源极度缺乏。因此,随着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少数民族农牧民急需本民族语言、通俗易懂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为了宣传、推广新疆特色农业实用技术成果,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急需翻译、制作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资料,努力提高全区农牧民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整体水平和质量。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