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保险实训心得(甄选5篇)

青春梦想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75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1分钟。

保险实训心得范文第1篇

我校从2006年以来着力于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险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从理念、目标、教材、内容、教法、实训、场论文联盟所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以

课程名称的变更为起点

我校对《保险学》课程的改革是从课程名称开始的。2005年,我校设置金融保险专业时,将该课程命名为《保险学》。2008年,在“专业剖析”活动中,将其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

课程改名表达了对课程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决心 我们研究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发现其在改革力度上形式大于内容,几乎是本科同名课程的“山寨版”,没有体现出高职课程应有的特色。究其原因,在于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和创新精神的缺失。一个改革者应该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着眼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宁愿在探索的路上走得慢些,但不能在起点上误入歧途。

课程改名的根本动因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之一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可以用“明理念,懂法律,会理财,善沟通”12个字概括,即合同管理能力和法律素质。作为入门的保险类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一般为54课时),课程应聚焦于保险理念的引导、签约技能的训练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上。有了这种起点,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具备严谨的职业理念和良好的展业习惯。

课程改名有助于形成分工明确、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 《保险学》或《保险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能力目标不明确,前导后续课程逻辑关系不清晰。因此,我校金融保险专业对开设的三门保险类课程进行改革。《财产与人身保险》课程主要介绍重要的财产与人身保险产品的类型,并培养解读相应保险产品的能力;《保险营销理论与实践》课程主要介绍保险产品营销的方法与技巧,并培养理财规划和制作投保建议书的能力。因为保险产品属于无形产品,法律特性明显,所以,《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顺理成章地成为二者的前导课程和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主要介绍风险与保险、保险业务流程、保险合同、保险法律等理论知识,同时,训练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签订合同与解决保险纠纷的技能。

《保险学》课程改革应

从六个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调整教学理念: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市场为导向” 从成人教育转制为高职教育的头几年,我校专业教师迅速调整了心态,走下“居高临下”的讲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改革还不到位。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许多学生与大多数国人一样,对保险业持较深的戒心甚至偏见,原因在于他们对行业状况、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缺乏清晰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加强学生与市场的直接沟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进行实践,学生就会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对保险业客观、辩证的评价。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理念对这门课程的教与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提升教学目标:从“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职业潜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功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有经验的教师最后沦为教学“流水线”上的“知识蓝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初期,应确立“训练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我们分析了保险营销的工作过程后,发现保险合同作为产品载体,贯穿于工作流程的始终,因此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解读、签订保险合同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与处理保险合同纠纷的能力”为具体教学目标。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培养学生签订和管理合同的能力,必须以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素质作为支撑,同时,学生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就业,无论是见习业务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职业晋升,都需要法律素质这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培养职业潜力”被重新定位为本课程的终极培养目标。

整合教材资源:从“普高论文联盟教材”,到“校本教材” 《保险学》课程最早采用的是普高本科或中职教材,改名为《保险学原理》后采用的是“伪”高职教材,这些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高职特色,实践内容不足;内容陈旧滞后,不符时代要求;忽视能力培养,偏重单一知识;固守传统思维,脱离教改轨道。在课程更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保险合同与法律》(已立项,待出版),该教材将具有以下特点:

1.以“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选取教材内容的指导原则。作为入门课程,本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认真规划长远的职业生涯,扎实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岗位技能。因此,我们重新整合了以往的教学内容,选取了保险理念的形成、保险业务流程与岗位、保险合同管理、保险法律支持四个内容模块。

2.以“任务导向”和“项目导向”作为教材的组织方法。本教材设置了四个教学项目。项目一“保险理念的形成”,将帮助学生澄清误解、端正态度,以专业的心态认识要学习的课程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项目二“保险业务流程和岗位”,将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从事职业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素质与技能要求。项目三“保险合同管理”是教材内容的核心,贯穿所有业务流程的主线,也是学生从业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项目四“保险法律支持”是项目三内容的根本保证,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每个项目都通过“任务导向”编排内容,其逻辑顺序是:任务的引入(如,案例导入,问题引入等)→任务的分解(子任务,按时间顺序、流程顺序或平行顺序分解)→任务的解决(包括知识解释、原理分析、技能运用、课后练习)。

3.以教材的“无缝对接”作为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沟通”的特色:(1)项目内容均来自生产一线。教材的内容是授课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行业人士共同协商确定的,案例也是来自保险行业的经典案例。(2)满足学生考证上岗的“零过渡”需求。教材内容覆盖了保险人考证的绝大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达到上岗的初步要求。(3)与企业资源“零障碍”共享。我们已与友邦人寿广州分公司达成协议,企业派专业人士深入教学课堂,按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协助教学,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与理论模块配套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生产一线加以实施。

创新教学方法:从“举例教学法”到“现场教学法” 《保险学》课程教学最初采用“举例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较难理解的概念、原理通俗易懂。但是这种方法目标性、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而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改名为《保险合同与法律》后,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实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贯穿项目、牵引任务的主要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案例教学法”能够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即便如此,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些沟通障碍问题。比如,在哪里讲授这些案例?哪些人来讲案例?谁是案例中的主角?所以,我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现场教学法”。具体做法,一是将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保险公司的职场、培训中心、展业现场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请保险公司的培训师和资深业务员来校授课,以其自身经历激励学生;三是让学生参加展业实践,使其成为教学案例中的主角,回校后与同学进行知识分享。这种方法推出后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转贴于论文联盟

再造实训项目:从“五大实训项目”到“展业签约核心业务” 《保险学》课程最早是将教材《保险学原理与实务》的内容(见表1)粗略划分为五个理论模块,设计了五个配套实训项目:

实训1——风险认识:海上逃生(保险游戏);

实训2——保险纠纷案(案例讨论);

实训3——订立保险合同(模拟训练);

实训4——与保险界交流(参观、座谈);

实训5——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识与需求(市场调查)。这些实训项目与理论模块基本吻合,实施方式也丰富多样,但没有真正体现项目导向和任务导向的特色。高职课程的实训课应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因此,在《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我们将实训项目整合为:

实训1——认识保险事业(与“风险与保险”项目配套);

实训2——了解保险工作过程(与“保险业务流程”项目配套);

实训3——模拟签订保险合同(与“保险合同”项目配套);

实训4——保险理赔实务(与“保险法律”项目配套)。整合后的4个实训项目围绕保险展业签约的核心业务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整体性。

延伸教学场所:从“传统教室”到“一线岗位” 高职课程的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要求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设备和资源;二是将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可采取挂职锻炼的方式;三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进入生产实践环节。要让学生知行合一,他们对保险事业、保险理念的认识才会深入。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其中的签约企业更是进行了深度合作。除了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选择教材和实训项目外,还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公司晨会,可对保险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增加感性认识;参加暑期实习,可为新学期课程学习作良好的铺垫;参加业余时间展业,可大大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

《保险学》课程改革

需要夯实支持保证基础

课程体系需优化 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按将来的就业方向设置成证券类、银行类、保险类三大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成效参差不齐。最大的问题是这三大课程模块变成了相对的知识与技能“孤岛”:各门课程具体教学目标明确,但总体上不统一;各门课程理论知识自成体系,但不能相互印证;各门课程实训项目琳琅满目,但缺乏强化效应。总之,专业课程体系欠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势必影响《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改革的深化,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师资队伍需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险合同与法律》课程教学团队年轻,有活力,学历层次也较高,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正如柳传志先生所说的:“人才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人品要端正,二是胸有大志,进取心强,三是善于学习和总结”,年轻教师只要牢记这三点,就会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保险实训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保险 产教融合 校中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 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国务院202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曾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202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要想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既具备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和职业院校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合作层次相对较低,没有彻底展开。为了加深校企合作的步伐,部分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摸索出“集团化办学”、“ 校中厂”、“厂中校”等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立了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学校教师教授保险专业理论知识,企业指导教师注重保险实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园就可以进行实战演练,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校中厂”合作模式,实现了“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亲临支持,未进入社会就可以增长实践技能。

一、“校中厂”合作过程与做法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示范性基地,同时也是保险实务专业电销实训中心。该项目于2013年3月开始筹建,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首个引进行业内企业投资、在校内设立实训基地、真正开展实际业务的“校中厂”项目,是我院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进行校企合作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

项目合作方式为我院提供实训基地职场所需要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鸿途科技投资85万元购买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将原来实训楼705和706教室改造成为保险公司电销中心现代化的办公职场,建有综合呼叫系统设备96台(套),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业务培训、业务数据和业务指导;三方强强联合,共同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打造保险电销实训基地,目前该项目运营正常,每天都有学生在此进行实际操练。

二、“校中厂”合作模式

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的主体实际包括四个方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和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的参与实训的学生,合作各方通过合作协议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效运行。在此过程中,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议书》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书》,与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和《校企合作(“校中厂”建设)协议书》。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合作过程中提供相应的部分资金,项目所需的场地和教室,以及诸如水、电、网络等相应的配套资源,从硬件上保证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在满足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修改部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软件上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主要投资方,投入绝大部分资金,购买相应的办公设备,引入呼叫中心的业务系统,配置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系统,承担着整个项目的日常运营成本支出和人员薪金支出,并管理着项目的实际运营。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是整个项目的产品提供方和业务需求方,即电销中心外呼的与保险相关或者附属的服务产品是由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外呼赠送成功的业务也同样由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来购买。为保证业务的有效顺利进行,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人员和场地为学生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并和现实的行业内的职场一样随时进行现场管理。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保险实务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是实训基地日常参与的主体,在学习过相关的思想道德、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后,以实践课程参与实训的方式,投入时间、精力和劳动,完成实际的外呼业务,在增长实际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三、“校中厂”项目运营

电销中心的运营完全按照现代化的职场和企业化的流程进行,相关专业的同学必须经过报名――面试――筛选――培训――工作――晋级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和步骤,才能够成为电销中心的“工作人员”。经过实训基地“洗礼”过的优秀学生还可以优先选择在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股份公司辽宁分公司和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保险专业“校中厂”合作模式的成效与反响

1.对学生而言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主要设计开展金融行业综合呼叫服务业务,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的全球免费救援和免费私人医生以及免费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的赠送业务,上线呼叫的学员全部来自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完全由辽宁鸿途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学员不出校门就可以亲临职场,尚未毕业就可以带薪工作,未入社会就能够增长技能。

同学们在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开展实际的业务,增长自己的技能,还可以得到很好的薪金待遇,经过两个月左右的业务技能提升以后,平均可以获得每月1000-1500元的薪金收入,表现优异的同学的薪金更是有超过了3000元。该项目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院投资与保险系保险实务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找到了良好的归宿,也为投资与保险系,乃至全校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加入到电销中心实训的同学们是这样评价这项工作的:“能在学校就接触到职场实战,真的觉得很幸运!”; “学校为我们安排好了实习和就业,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了!”;“公司的领导很关心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工作是很辛苦,但是收入很令人满意!”

2.对企业而言

保险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行业,电销行业同样也是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业务。所以合作的企业一方,在这样的项目当中同样也是存在自身的利益着眼点的。

首先,“校中厂”的办公职场设计,尤其实在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迁往市郊的大趋势下,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运营成本支出;

其次,在有大量实习实训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保证了自身有效的人员需求可以不断得到满足,并且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是一个良好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推广,对于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对学院而言

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的建成,迈出了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不断探索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步,整合了社会各方的优势资源,拓宽了校企合作的视野,加强了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提升了学院的地位与威望。

按校企合作程度的由浅入深,可以将校企合作划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业务合作;层次二,技术合作;层次三,资本合作。

3.1业务合作层次。业务合作层次是目前大多是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即学校将学生送往企业已经存在和建成的职场办公场所或者车间,学生在那里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工作成果归企业所有,合作的主动性在企业一方,这是层次比较低的校企合作形式。

3.2技术合作层次。技术合作多发生在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合作企业之间,企业借助学校的知识力量,学校借助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力量,以双方共同研究课题进行技术开发为主要的校企合作形式,技术开发成果归双方所有,合作双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合作程度较高。

3.3资本合作层次。资本合作层次属于较高层次的校企深入合作,即一方或者双方共同出资,建造或者建设一个“新”的项目,自身的利益完全依附在这个合作项目中,合作双方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资本合作层次有初级和高级两个细分等级,初级的资本合作是通过协议来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高级的资本合作是双方出资设立现代企业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管理与运营。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的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电销实训基地项目,就属于资本合作层次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目前尚处于初级的资本合作形式当中,但是属于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有力探索,也必将为“校企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电销实训中心的建成,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开辟了新渠道,节省了资金投入;为企业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留用人才方面,规避了风险,提供了便利;为学生在提高素质、锻炼技能、适应社会方面,提供了场所,创造了机会。尤其是对广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2024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保险实训心得范文第3篇

?? 怀着空杯的心态,20xx年4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期两天的新人班岗前培训,回首培训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

?? 下面我从以下四点浅谈一下我的个人心得体会。

?? 一、课程紧张而有序,氛围严肃而活泼。

?? 第一天上午的培训,是银保的张总和合规的王总授课。授课中,张总以他一贯的激情四射的风格紧紧吸引了大家。从他的讲述中,我对公司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公司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保险行业中第三兵团的佼佼者……他还谈到了他自己,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怎样从一名不起眼的保险销售人员做到今天,成为生命人寿银保系统的领军人。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在座的每一位学员。他的真诚、坦率、智慧、执着折服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 激情四溢、精彩纷呈的课堂还在脑海里缭绕。转眼下午的培训又到了,张总对目前保险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从他的讲解中,我们认识到了现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位置、未来的趋势以及保险销售的基本理念。

??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成功就是从点滴到点滴的'过程。所以,良好点滴的养成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是我在培训的第二天,张总在讲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让我体会到的。一个人的辉煌,决不是偶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和人生的坎坎坷坷。总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总比别人多努力一些,总比别人多学习一分,离成功总会近些再近些。

?? 二、态度决定一切,理念产生力量。

?? “做保险就是做事业,我为成功而来,我为理想而来”。从培训班一开始我就把它当作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把端正态度作为成功与收获的起步。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心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行动变自发为自觉,才能产生良好和积极的效果。

?? 学习课程的第一天我认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培训班过程中如何学习,想学到什么,学习后对自己有哪些期望?现在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遵守纪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踏踏实实朝大目标走去。一个公司请出多位日理万机的高管为新人授课,这样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努力呢?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进步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三、对目标执着,才能成功在握。

?? 人要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就要有目标,并且要为之坚持不懈。罗桂友总说,“每个人要在自己的心里洒上健康的种子,不能让消极的心态生根发芽,遇上挫折、阻力也要坚持不懈,让目标积极、健康的茁壮成长。”老总们用亲身经历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自强不息的走在自己的创业路上,靠得就是这种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精神。努力找出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能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天堂。时刻把人生的目标谨记于心,每天都要朝着目标前进。确定目标,马上行动。不要总是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时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但它在每个人手里的价值则是有所不同的,确定明确的目标,要有效的管理时间,让心态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 四、做最好的自己,缔造成功的未来。

?? 培训也已近尾声,但公司的培训给我带来的体会却是无穷无尽的,以前我一直认为做保险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职业,但是培训让我彻底摈弃了对保险的偏见。只要给予客户专业的理财服务,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虽然培训仅仅两天,但却让我迸发出了一种对事业的激情。我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过一天算一天的人,虽然我成不了李嘉诚,但我愿意做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我希望在公司这个平台上实现我的梦想。

?? 保险公司培训班心得体会2

?? 通过在xx人寿保险公司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从这里学到了很多,包括各个方面的。这段时间使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非常庆幸自己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

?? 在xx人寿的时候,我担任的岗位是保全岗,可能有的人还是不太理解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它主要是和客户打交道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在这个岗位你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特别和气,有的人却是特别难对付,在我这段工作的时间内曾经也遇到了一些蛮横不讲理的客户,他们时说话还带着脏字,有几次把我气的都想哭,但是不能,必须学会坚强的面对发生的困难,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保险实训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小企业为了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越来越多。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大了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培训与开发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缺陷或不完善,使企业在投入较多的培训成本后并没有取得企业预期的培训效果,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同时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现象严重。

如何提高中小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使企业拥有人力资源并发挥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是许多中小企业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力图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及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培训是中小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许多中小企业担心对员工培训后的风险,往往采用需要什么人才就到市场中招聘,一方面企业的招聘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部分中小企业不愿意给员工进行投入较高的培训,部分中小企业还将培训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还将影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严重的将导致员工流失。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合理的制度留住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员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员工流失、贬值、激励、绩效、培训对象选择等风险,在下文中将着重分析员工培训风险的原因。

(一)人才流失风险。

人才流失风险是由于人才外流或伤亡而导致的人力资本不能被企业使用所造成的风险。人力资源在使用中除了需要个人的早期投资积累,还需要企业进行持续的培训投资积累,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企业投入大量的培训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员工的流失将使企业在流失的员工身上所付出的培训投资无法取得合理的收益,严重的可能使中小企业丧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的倒闭。

(二)贬值风险。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中小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但由于科技的进步、新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出现使员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培训的内容相对滞后,培训后员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显著提高。

(三)绩效风险。

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员工培训后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意味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员工个人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提高。部分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的薪酬无法体现员工培训后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给他们带来的收益,使员工出现了按薪付劳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员工的选拔和任用方面没能依据员工培训后的技能和表现,使部分高技能员工得不到晋升和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这样也会使一部分员工处于按薪付劳的状态,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中小企业的培训与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能合理的配套使用,员工的绩效水平提高了,但员工的收益没有变化,培训后得不到相适应的待遇。

(四)培训对象选择风险。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是对所有员工都进行培训,一般来讲,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一部分员工进行培训。部分中小企业在选择培训对象时主观性太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随意选择企业的部分员工进行培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中小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较差,同时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部分中小企业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也会使培训的对象选择出现随意性,部分应该得到培训的员工得不到培训或者得到培训的员工无法提高技能,这样的情况在中小企业的培训中经常出现。 转贴于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若想获得较好的员工培训预期效果,首先应从加强培训管理制度入手。不能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没有合理的规划以及出现的培训只是短期行为,这样对企业的发展自然是无利的。中小企业应意识到员工的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培训工作的实际地位,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中。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证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与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保障作用。围绕培训工作、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经费的保证、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后的绩效考核等方面在不同的制度中进行相应的规定。

(二)重视培训过程管理。

在各方面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上,鼓励员工主动参加培训。根据岗位说明书让员工明确各个岗位任职标准,让员工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并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建立高效的、专家型的培训师资队伍,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推动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为了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在明确培训对象后,企业要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使员工明确经济责任,减少企业的培训风险。中小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巩固培训效果机制,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管理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培训方式繁多,在决定培训实施前培训管理者就要明确要采取的评估方法,要尽量把评估工作放到培训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培训后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后,企业还要采取措施进行培训效果的巩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部门主管对员工的考核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后的绩效考核,使培训效果得以巩固。

(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有效地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合同,企业不随意地裁员,员工向外流动的倾向和意愿相对较低。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做好人才储备,预防人才断层现象。通过合理的工作轮换、扩大工作范围、增加员工职责、内部晋升等方式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小企业可以确定企业的核心员工,合理的分配各种资源使核心员工可以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及合理的报酬,优先对核心员工进行培训,使核心员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对员工的培训有多种形式,根据中小企业选择的培训形式进行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借鉴部分企业培训工作较好企业的投入与收益的数据,帮助管理者了解培训的投入与收益的数据,比较分析培训的收益,合理确定培训投资人员的顺序,分析培训前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实效,合理确定员工培训后的工作量,合理分配培训投入及培训后的薪酬激励的投入,确保员工培训工作的各种资源。中小企业应保证培训前后经费的充足投入。培训使企业和员工双方受益,可以实现培训风险双方共担,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要求员工合理承担培训费用,实现风险共同承担,收益共同分享的机制。

中小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固然存在,如果能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与开发系统,并形成制度长期执行,那么在中小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为中小企业积累大量的人力资本,真正实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保险实训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其中人才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鲜明特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已形成共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是指实践、实习、实验、实训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实践性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国外,实践教学也被称为模拟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作为高职学生,除了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职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开展程度,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又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

《教育部2024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刻地认识和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实践教学文件等四大部分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与职责为:实践教学基地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建设的重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实践教学文件体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为指导性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良性运转的关键。以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框架指导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建设原则准确,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有鲜明的高职特色。[1]

三、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保险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训软硬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实训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组织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实训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训资源,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进入职场前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一般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教学实训、校外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构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人才素质是根本,而素质培养的关键是专业培养方案,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高职毕业生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起点。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到按需设置,随需调整。

(二)校内教学实训

一般来说,校内教学实训可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其中单项实训是基础,综合实训是关键。

1.单项实训。是指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而组织的实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实训项目间的关联度较弱,通常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进行,不单独设置课程,实训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比重计入总评成绩。

单项实训可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来实施,教学中主张理论知识应以实用、够用为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应用上,把精力集中在训练上,通过大量的课堂训练消化理论知识,达到学生“会用”的目的,从而使理论转化为技能。同时,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独白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演讲辩论等等多种具备实践性要素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得到职业感受和体验,使教室也成为实践性教学场所,把实践性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案例交流,鼓励教师设计、开发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并拿出来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共同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同时,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可以考虑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不同课程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将不同课程内容组合在一起,开展项目教学活动。项目教学融知识、素质、能力教育于一体,通过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诚信品德、敬业奉献、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和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分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

原则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每门实务性专业课程都应当组织若干次单项实训活动,并由相关教师编制实训指导书。

2.综合实训。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某门或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实训项目间相互关联,至少应安排一个整周时间单独进行,并单独设置课程,单独记载成绩,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综合实训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于一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一门课程至少教会学生一种技能”的原则,从培养学生技能出发,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如人身保险业务实训。实训项目的设计可以是单项实训内容的拓展,但必须注重实训项目内容上的关联性,引入实际工作中真实运用的单证等必要的实训教学用具。二是基于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应用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综合运用”的原则,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本专业相关业务内容的系统实训。要打破理论教学的课程界限,按实际工作的业务流程,并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重新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应前后连贯、层层递进。实训项目要注重业务内容与业务流程的真实性,但一般不强求“角色模拟”。三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类课程应遵循“实战模拟”的原则,从强化职业岗位的仿真性出发,组织岗位模拟实训,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训。实训内容以真实的业务工作岗位为基础,而不以理论教学体系为依据,一般应实现“工作环境仿真、业务流程仿真、职业角色模拟”,通常应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以上三个层次,在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上渐次弱化,在与职业岗位的关联度上渐次强化,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顺次进行。

综合实训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技能实训为重点,以模拟仿真为原则,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本过程和能力,使学校毕业生具有零距离上岗优势。具体操作上,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特点,可以考虑建立虚拟银行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等,并配以相应的实训设备,以达到模拟仿真的效果。

金融保险专业的第一类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考虑以保险类核心课程的单项实训为基础来设计实训项目,如企业财产保险实训、人寿保险实训、意外伤害保险实训等;第二、三类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考虑按专业课程的大类来设计实训项目,如保险实务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证券投资综合实训、银行理财实务综合实训等。[2]

(三)校外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紧密依托当地行业协会和专业对口单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按照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等手段来实现。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把建设一大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逐步把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操作上,校外实习在形式上可以考虑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岗位认识实习,主要是一天以内的现场参观实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操作流程,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岗位认识一般包括:(1)证券公司岗位认识;(2)商业银行岗位认识;(3)保险公司岗位认识。可组织学生到本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保险公司如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体运作与各部门职能,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学生能了解课堂上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应具备哪些素质,通过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

第二类是专业实训,一般是一周以内的岗位实训,以让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为主要目的;第三类是毕业实训,时间可以在2-4个月,这是学生毕业前最重要的岗前实训,其主要内容应为专业技能实务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类是专题调查,时间不限,其主要目的是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训,除毕业实习外,其他三类都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分阶段、分主题,多次安排。同时,考虑到成建制、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受太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训渠道和方式,保证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得到足够的技能锻炼,因此,在和企业合作时,应该灵活应变,以企业的经营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减少参与的学生规模、调整作息时间等方式来适应企业需求,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四)毕业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202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金融保险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单位主要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

毕业顶岗实习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典范。高职院校要与金融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岗位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务院202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4]

(五)社会调查

在校期间,应组织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次社会调查活动,以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用所学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调查内容可涉及城市居民参加商业保险的状况、保险消费者的投保意向,分析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真实了解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评价;城乡居民的储蓄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其与国家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城市居民对证券投资活动的认识及参与状况,所在城市证券公司的发展状况,分析证券市场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人们的风险意识等。调查活动,是一次学生的专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愿望。

(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天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产学结合,让教师到金融企业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部分金融企业项目工作,担任相关职务,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了解掌握工作技能和工作流程,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带动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再者,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时应优先考虑有金融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企业营销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总之,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对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但是,只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灵活求变,一定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奇志.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D].第二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论文.

[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7.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