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679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8分钟。
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小年是整个春节的序曲,一过小年就感觉春节真正来了。那么,小年的习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1、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2、扫尘
按照传统习俗,“小年”这天,要将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以一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这一天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的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的典故,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等等。
4、贴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尤其大门上的对联,是这户人家的门面,特别受重视,春联内容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
5、贴灶神画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请神。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6、沐浴理发
小年的习俗之一就是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按民间说法正月期间是不能剪头发的,否则头发就会长不出来的,小年期间把头发剃了,直到来年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可以再剪的。
7、赶乱婚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8、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9、煮汤圆
很多的南方家庭在过小年夜的时候都会吃汤圆,象征着“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意思。汤圆种类繁多,在馅料上有甜有咸,甜口汤圆有芝麻馅,豆沙馅,以及黄桃,草莓,香橙等水果,咸味汤圆有鲜肉、玉米、萝卜等。
10、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代表了一家人团团圆圆。
小年传统饮食
1、饺子
饺子就是小年的必备食物,在北方是很常见的,也是一种好的寓意。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年糕
南方的年糕糍粑,就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和麻薯是一类的,无论是炒制还是炖汤都是很不错的。要说起好吃的年糕,第一想到了就是南方了,在南方人的手中,人们总是能将这种食物做的多样又好吃。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麦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等功效。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
6、火烧
火烧也是北方部分地区常见的过年食物,和酥饼是差不多的,火烧扛饿,也是古代饮食习惯流传下来的。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7、年粽
粽子代表团圆,不只是端午节吃粽子,其实也是可以选择过年吃粽子,糯米的黏性预示着家人团聚。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
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
北方的面食就是一种神奇的存在的,面食衍生出的包子馒头在春节是很常见的,也是能很好的管饱,包子个大也预示着圆满。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10、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的简介
小年(Xiao Nian),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节日传说
1、张灶王
古代有一名叫张灶王的泥水匠,因其高超的垒灶技艺而远近闻名。他不仅擅长技艺,更善于调解邻里纠纷,备受尊敬。在他去世后,家中的混乱和纷争使得他的画师弟弟想出了用“显灵”的方式来震慑子女和侄媳,以恢复家中的安宁。这个故事随后传开,家家户户开始在灶台上贴灶王像,形成了祭灶的习俗。这种风俗后来被列入皇宫的祭典,流传下来。
2、大年与小年
很久以前,大年与小年两位神仙对立。大年善良,撒下面粉给人们充饥;小年邪恶,将面粉变为雪籽,使人们受冻。小年化身为猛兽吃人,吃饱后睡360天,醒来再吃。人们求大年主持公道,最终两神同归于尽。人们将大年挂在树上,每360天为其烧香,并仿照小年的空壳制作灯笼驱邪。
3、平民张生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4、灶君爷上天禀报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5、三尸神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报告,称人间欲反。玉帝怒,命三尸神标记谋反人家,蜘蛛结网挂屋檐。王灵官除夕夜下界,斩标记人家。灶君发现阴谋,劝百姓于送灶后至除夕前打扫干净,避免被斩。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将其永押牢中。百姓感激灶君,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尘成习俗。
6、河南民间传说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源于一个凄凉的民间传说。一对老夫妇让儿子去挖煤,久去不归。老汉遇到光脚片的人,得知他要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他留下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老汉装病,儿子得以幸免。后来,老汉忍不住告诉了灶君,玉帝惩罚了光脚片,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人们祭灶君,希望他不要搬弄是非。这个习俗逐渐流传下来。
节日禁忌
古书记载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崇拜和敬畏是并存的,有关灶神禁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灶王经》和《安灶经》,后来又出现了《敬灶全书》《灶王新经》等。其中记载的关于灶神的禁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干净的柴木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灶前灶后要保持干净;
2、不准在灶上烘鞋,甚至不可以将脚放在灶门前烤火;
3、不准在厨房内践踏五谷粮食;
4、不准在灶前吵架、斗殴,刀、斧等凶器不得置于灶台上;
5、小孩子不可以在灶前灶后乱哭、吵闹等;
6、在厨房里不准衣冠不整,且对妇女有更严格的要求。
总之,一切污秽不洁之物不得靠近灶台,而且在厨房内的行为要得体。
地区禁忌
小年的禁忌,不同地区各有不同。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杀。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台湾称小年为“送神日”,禁忌舂米,据说能把风神捣下来,会给来年带来风灾。小年后的几天,农村都会蒸馒头准备过年,但是不宜施舍给他人,因为这些馒头是要先用来祭祖祭天的。
节日健康
饮食调节
小年养生由冬藏转春生,饮食应减咸增苦,适当吃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缓解疲劳、调胃解毒。老人和孩子由于脾气相对较弱,可以在小年前后适当吃甜食,给脾胃做一次按摩,为春季预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吃甜食能很好地补充脾阳、调和脾胃气血。
过小年时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食物,更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
中医养生
按照中医理论,人的体表有一层卫气,这层卫气对预防疾病非常关键。小年前后,人体阳气减弱,体表卫气亏缺,且在室内温度条件下腠理舒张。此时体表卫生不好,病邪容易进入人体。室内空气的清洁、减少外邪的侵入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开窗能达到这一目的外,清扫卫生是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外邪减少,致病危险会大大降低。有句俗语:“小年遇见春,送灶多赶婚”。也就是小年的时候,春天已经到来了。此时,肝阳、肝火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求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使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态平和。剪纸是小年里的习俗之一,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细运动。过程中,需要人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静心凝神、神情愉悦,因此对气息的调节作用不亚于书法、绘画,与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节日意义
小年是进入春节全民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节点,到了小年这一天,舂米磨面、杀猪宰羊、缝制新衣、准备祭品,一切都要准备妥当。这才能让“灶神”上天汇报,一家人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小年是大年的前奏,小年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蕴。小年的习俗可以被看作“年”文化的一部分,小年提前烘托了春节的气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华民族悠久民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差异
1、时间不同:
南方:南方的小年时间为腊月二十四。
北方:北方小年的时间为腊月二十三。
2、吃食不同
南方: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米,所以,南方地区小年时主要是吃大米制品,例如年糕、年粽等。
北方:而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而北方地区小年时主要是吃小麦制品,例如:饺子、饴糖、麻糖、火烧等。
3、风俗不同
南方习俗:南方过小年期间,家家户户会将家里的床单被罩拆除清洗,井将被褥放在阳光下晾晒,有着扫尘迎新的寓意而且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制作米饼、 年糕等美食,和家人一 起享用。
北方习俗:北方过小年有贴窗花、祭灶神、 吃饺子的习俗,小年当天早上,人们就会将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上,营造喜庆的氛围,并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食用,而且在吃饭前会摆上祭祀的用品,由男性成员举行祭灶神的仪式。
小年的时间差别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江苏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