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037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82分钟。
入职合同书范文第1篇
关健词:公共图书馆;新入职馆员;培训模式
1 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资源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得越来越多,图书馆员的知识技能只有相应地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形势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培训是馆员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更新观念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1]。新入职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得以发展延续的生力军,开展图书馆新入职馆员培训,提高新入职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新入职馆员的服务效率和工作热情,其最终目的是为图书馆长期发展储备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是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服务型单位,需要一批既懂专业又有一定服务水平的馆员开展工作。笔者认为,图书馆应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背景的新入职馆员进行入职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图书馆培养一支优秀的青年骨干队伍,所以图书馆开展新入职馆员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入职馆员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如:柳州市图书馆2015―2016年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最终考核录用11位工作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平均年龄26岁。这些新入职馆员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但缺少工作经验,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且容易心浮气躁。目前,柳州市图书馆还没有自助借还设备,读者借阅服务主要依靠人工,新入职馆员的工作多是进行图书借阅与图书排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他们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如何结合当前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个性的特?c,构建新馆员入职培训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入各业务管理岗位,成为图书馆不断探索的课题。
3 新入职馆员培训模式
3.1 熟悉单位环境,开展岗前培训
新入职馆员处在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会感到有些孤立无助,缺乏安全感,迫切需要寻找友谊与帮助,尽快融入新的职业环境。为使新入职馆员尽快了解图书馆,早日融入组织并胜任本职工作,图书馆应认识到新入职馆员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新入职馆员培训给予重视。
3.1.1 心态培训。良好的心态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新入职馆员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由于其工作能力与经验不足,不适应环境,加之对图书馆工作的心理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容易产生失落感。为此,图书馆应对新入职馆员进行岗前心态培训,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调适心态,树立一种积极主动、无私奉献、自信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心态,让新入职馆员对图书馆有一种归属感和信赖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3.1.2 馆情培训。为了让新入职馆员尽快熟悉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并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公共图书馆人事部门应组织馆内专家就图书馆的历史、性质、目标、规章制度、发展建设情况、服务部门、资源配置、网站平台、服务系统等通过PPT形式进行介绍。该项培训为新入职馆员尽快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3.2 拓宽培训范围,实行轮岗实习制
为了让新入职馆员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情况,更好地融入图书馆的工作,图书馆人事管理部门应对新入职的馆员开展轮岗实习工作,要求每位新入职馆员在接受传统的入职培训后,必须到本部门外的其他业务部门进行实习,使新入职馆员尽快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和工作,增进与老馆员之间的友谊,了解图书馆的整体情况,对自己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有初步定位。同时,轮岗实习可以拓宽新馆员的知识面,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入职新馆员的逐渐增多,柳州市图书馆自2016年开始,对新入职馆员实行轮岗实习培训制,要求新入职馆员到第一线熟悉业务,先后安排新入职馆员到流通部、报刊部、少儿部、采编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进行轮岗培训两个月,并要求每个接收新入职馆员培训的部门主任做好培训记录,对新入职馆员进行相应的评价,以供人事部门对其工作潜力进行正确评估,为后期定岗提供依据。
3.3 创新培训课程,丰富学习内容
新入职馆员培训课程的设计既要考虑从事图书馆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要考虑服务型工作对人才全面性的需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对服务技能的训练。培训内容以图书馆学业务知识为主,同时讲授服务礼仪、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期提升图书馆新入职馆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
3.3.1 组建馆内讲师队伍。图书馆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系统掌握图书馆学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老馆员,为图书馆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此,图书馆应在馆内组建一支讲师培训队伍,由馆内精通业务、专业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组成培训授课小组,向新入职馆员讲授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基础知识、各种文献资料工作的流程、图书馆服务规范等,使新入职馆员尽快掌握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技能,尽快适应图书馆业务工作。
3.3.2 聘请馆外专家对新入职馆员进行培训。图书馆在开展新入职馆员培训时,应邀请图书馆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到馆内开展特色讲座或专题报告。同时,图书馆还应为新入职馆员提供到国内其他图书馆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2]。如:柳州市图书馆曾先后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业务专家及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到本馆做专题报告,以及为新入职馆员举办文献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宽了新入职馆员的培训深度和广度。
3.3.3 远程教育培训。在网络信息时代,远程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图书馆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新途径。由于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受经费、时间、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入职馆员培训多是在馆内进行,因此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是对新馆员入职培训的有效补充。柳州市图书馆利用每周一闭馆整理内务的时间,组织新入职馆员集中学习,播放远程培训专题讲座,让新入职馆员了解当今图书馆的发展概况,提高对图书馆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美好的憧憬。
3.4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图书馆对新入职馆员的培训可将课堂从馆内延伸到馆外。如:组织新入职馆员到革命根据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加团队拓展训练,增强新入职馆员的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读书交流座谈会,分享个人读后感;组织演讲及各种球类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新入职馆员能很快彼此熟识,建立良好的友谊,同时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2016年12月,柳州市图书馆组织开展了“阅读,从图书馆出发”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在策划该活动时,图书馆将新入职馆员组成了活动策划小团队,由馆内老同志指导,活动方案的草拟、活动人员的组成、宣传版面的设计、背景音乐的挑选、活动宣传稿件的撰写等均由新入职馆员完成。该活动不仅让新入职馆员充分展现自我,产生荣誉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让图书馆发现新入职馆员的特长,为新入职馆员的定岗提供依据。
3.5 采用一对一的导师辅导责任制
图书馆每个部门都要为新入职馆员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导师辅导责任制。新入职馆员轮岗到每个部门,部门主任都会指派本部门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业务骨干带领新入职馆员开展部门的业务工作,负责传授工作中涉及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和岗位职责、目标及发展方向等内容,指导新入职馆员的学习和生活,掌握新入职馆员的实习动态,随时为新入职馆员答疑解惑,使新入职馆员在工作上快速成长,快速融入图书馆团队,进入工作角色[3]。
3.6 建立实习考评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新入职馆员的实习效果,图书馆应建立实习考评机制。笔者认为,考核新入职馆员的方式有以下四种:①由实习部门主任和指导教师对新入职馆员在不同部门的实习情况进行评定。②由授课教师根据新入职馆员的课堂表现及书面考试成绩,对其在业务知识等课程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③在培训实习结束后,图书馆应组织实习总结会,让新入职馆员通过PPT形式,对实习期间的收获与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由考核小组进行打分。④由人事部?T根据新入职馆员实习期间的各种评分成绩、出勤率和评委的打分,对新入职馆员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新入职馆员实习考评机制既是对新入职馆员的考核,也是对培训工作组织和开展情况的一种测评。
入职合同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资格认定 双证书制度 单证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纷纷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至少一门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能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BEC证书等。在以上这些证书中,报关员和报检员属于国家统一的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低,难度大,因此参加的学生并不多,而单证员资格证书则是多数学生普遍参与希望获取的一门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在这一考试认证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一、当前单证员资格考试存在的问题
1.证出多门,缺少权威。
我国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主要是人力资源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及一些自行组织考核鉴定的行业协会。当前单证员资格证书主要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调查统计,有6家机构可以组织单证员职业资格考核和认证(如表1),其中5个机构针对全国开展工作,浙江省商务厅培训认证中心则主要针对浙江省内的单证员岗位职业资格进行考核和鉴定。
以上考核鉴定机构分别为不同的部门下属的行业协会或学会,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部门。这些行业协会往往缺少自律,信誉度不高,容易造成就业单位和劳动者对单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混乱,使他们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证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考证市场混乱,收费不一。
参加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在或即将转岗从事单证工作的就业者,他们期望通过考证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更好地胜任单证岗位工作;另一类则是各类职业学校甚至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有的是在学校双证书制度的要求下不得已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有些则是期望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上述颁发单证员证书的机构均通过各地的学校、行业协会和一些培训机构分别组织开展单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和鉴定工作,有些协会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譬如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有些则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进行,如中国商业技师协会。这些机构的考核鉴定费用从180到300元不等,并且培训费用差距更大,尤其针对企业的在职培训的费用更是高达1000元。
3.国家职业标准缺失,培训质量不高。
按照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第六中类经济业务人员的第五小类是国际商务人员,单证员即属于从事国际商务的一部分人员。按照这一职业分类目录,截止2010年8月,已经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的有1001个具体职业,这些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而在国际商务人员职业中只有报关员岗位已经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而单证员职业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尚未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由于单证员缺乏国家职业标准,且对单证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也缺少统一的规范要求,因此各类单证颁发机构考核鉴定过程中选用的教材、制定的考试大纲、考核鉴定的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单证认证机构基本既承担培训又承担认证职能,这种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角色模糊,易造成单证员证书含金量不高。
4.缺少职业准入制度,企业认可度低。
职业准入制度是指从事某些职业的就业者需先经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就业。当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并的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职业范围,主要是一些责任比较大、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的岗位。单证员、外销员等职业尚未开始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单证员、外销员等岗位员工时并未将此类资格证书作为必备条件。笔者随机对浙江台州黄岩本地十几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单证员岗位招聘条件中全部未要求应聘人员具备单证员资格证书,同时笔者还查询了浙江人才市场网站,对单证员岗位的55条招聘信息进行了浏览分析,发现在应聘要求中,也都没有出现具备单证员资格的就职条件,这种现象从另一个方面降低了这一职业资格证书的价值和作用,让就业人员对获得单证员资格证书不再重视。
二、高职院校在职业资格认定中的角色分析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区别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特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试图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这一特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考证融合,对高职院校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就业水平。
1.高职院校是职业资格考试的积极推动者。
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还有一类人群是高职院校学生,这些即将就业的人群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相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迫切希望得到用人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再加上学校双证书的要求,因此纷纷加入考证的大军。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得到另一本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高职教学的改革,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能符合对应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那些尚未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来说,在这一制度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无奈被动地应对考证,徒劳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2.高职院校是职业资格培训认定的主要渠道。
高职院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具有数量庞大的既有雄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历的师资力量,具备良好的职业培训鉴定的资源。另一方面还有数量巨大的即将走上就业岗位的高职毕业可以成为考证大军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的主要渠道。目前大部分的职业培训鉴定机构都和各地高职院校开展了合作,由高职院校来承担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鉴定工作。良好的条件使高职院校在组织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鉴定过程中事半功倍,在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高职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对策
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业,而且高校应该成为职业资格培训认定的主要渠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职业资格证书本身存在的上述各种外部问题外,高职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仍然存在许多内部问题,例如,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不少专业教师缺少企业经历,不了解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等等。双证书制度要想落到实处,为高职学生所接受,为高职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教学管理,夯实办学基础,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实现双证书制度的推行目标。
1.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制定统一的完整的职业标准是高职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前提。我国陆续制定并了大约1000种职业及标准,不断修订了一些原有的国家职业标准,但是仍有许多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严重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进步和职业的发展。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广泛调研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职业技能等要求,从而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积极争取与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开发新的职业标准,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职业标准贯穿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2.实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推行“双证书”制度的途径。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进行引导,不局限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应以企业行业的认可度为标准。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统一起来,使专业课程教学和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有机融合,实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贯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学生考证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一批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新进教师的选择上,应在考虑应聘人员学历证书的基础上,优先录取具有丰富一线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尤其专业课教师应必须具备三年以上企业经历。另一方面,不断创造机会让校内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把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挂名等表层,真正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让专业课教师跟上专业领域技能和知识的发展步伐。
4.加快培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按照职业岗位和专业要求设置专门的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中心、办公室等,还应模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同时应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让企业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中,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课讲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和某些职业资格认定项目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开展订单培养、岗位职业培训等方式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共赢点,建立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使企业、学校的资源共享长期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时蔓.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0(5).
[2]梁快.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双证融通”[J].教育与职业,2010(3).
入职合同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制;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求“实用”、“高效益”,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从当前形势看,高职教育实行“双证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双证制”由于种种原因,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将对高职院校 “双证制”实行难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双证制”实行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政府管理不到位,证出多门
当前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和发放部门很多,缺乏统一规划,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之外,还有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产业信息部、建设部、旅游局、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联合协会、各种培训机构和国际认证机构等。造成这种“证出多门”的最直接原因是发证权过于分散。以物流管理证书为例,目前我国的物流考证种类有11个,分别为:中国物流职业经理培训认证、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国际采购认证、美国注册物流师、全国物流职业经理人资质证书、全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际货运师、全国物流信息管理师资格认证、各地方劳动部门的物流认证,证出多门给高职院校的“双证制”带来混乱和困惑。
2、职业标准体系不完整,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全部社会职业划分为8大类、1838个细类即(职业)。迄今为止,我国职业种类已经达到2028个,但还是没有容纳全部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劳动部颁发的工人类证书,其制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要求较低,主要适应于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对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并没有2024也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目前,服务与管理类的证书大多由行业颁发,如,会计上岗证、物业小区经理证、导游证、饭店英语(A级、B级)、助理会展师、报关员、报检员等,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无法获取与学历层次相适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阻碍了“双证制”的推行。
3、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及等级设置还不够合理
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条件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由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对学生就业帮助不大,如劳动部餐厅服务员(中级)、物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仓库保管员等,高职学生不大愿意去考,而有些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如劳动部餐厅服务员(高级)、物业管理师、物流师等,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报考资格,或者必须是在毕业学年才能参加,这对在校学生来讲只有一次机会,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设置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仅为2年,实践能力的锻炼都集中在第三学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如果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由低级向高级逐级申报的话,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时间上安排有较大难度;对高职学生来说,时间、精力、经济压力都太大。
4、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甚至部分国营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不到位,在招聘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获得的文凭,而不重视学生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甚至对学生所学的是什么专业都没有要求,更不用谈是否拥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了。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专门到高职院校招聘实习生,廉价使用一年,第二年再招聘新一届实习生,极个别表现优秀的学生才得以留用,对学生提供的经过努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任何激励政策,这样必然挫伤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对高职院校推行“双证制”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主观原因
1、高职学院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些高职院校“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仍然存在,在教学计划中虽然也规定了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因为“政策要求”或者是从众心理,自己的主动性不高,在实际过程中对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属于自愿参加。当然,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较低,对学生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高级又不能报考,二是各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高的报关员、导游证、会计上岗证等,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像报关员证书等还必须是毕业学年才能考,而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等相对来说含金量较低,不太受用人单位认可。鉴于以上无证可考、有证难考、有证无用的情况,学院不敢严格执行“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毕业”的规定,担心出现较多学生没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不能毕业的现象。
2、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未能与职业资格鉴定完全挂钩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了“双证制”,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完全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能真正做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尤其是管理类专业,多数院校是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开考证需要的培训,有的院校虽然能做到不另外向学生收取培训费,但学生要克服艰苦的实习工作带来的疲惫,既要利用实习空余时间来参加培训,还要承担考证费用,总的来说还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训场所方面缺乏规划和经费投资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队伍是关键。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受体制、机制的约束,改革力度不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缺乏长远规划和经费投入,导致存在较多问题:(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新教师多,老教师少,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专业带头人缺乏;(2)院校“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不足,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造成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教师数量少、教学负担过重、观念落后而造成教师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不强;(3)企业兼职教师双重身份难以协调、队伍不稳定、教学经验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场所、实训基地建设上缺乏经费投入,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少、设备设施陈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偏少,虽然也有不少院校跟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效不能真正发挥。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行“双证制”的重要性
1、实行双证制,有利于保证国家法律的权威性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20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认真推行双证书制度,企业及用人单位也没有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这种勉强应付、不执行的现象,导致双证书制度没有能够顺利推行,使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2、实行双证制,有利于企业选择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历证书一直是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的主要标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会造成高学历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没能找到合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行双证制,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学生毕业时除了有一张学历证书外,还有可能拥有一张或几张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能使企业及用人单位准确地了解应聘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招聘和选择。
3、实行双证制,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发展
实行双证制,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布局,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所有这些都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发展。
4、实行双证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拿到文凭就能上岗,再加上部分用人单位对岗位没有职业技能要求,导致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行双证制,将使高职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学习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大大缩短了“进入角色”的时间,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推进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双证制”的建议
1、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政府部门要规范证书管理,完善职业资格体系。从发达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经验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政策、建设法规,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并且组织实施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使分散的部门或地方自行的职业证书统一起来,以保证政策法律落实到实处。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均成立教育与就业部,将教育与培训归口在一个政府部门下管理,使继续教育和劳动就业有机结合,做到产销一体化,促进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和双证融通的实施。尽管我国从1993年开始已相继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法律法规,但这些制度、政策、法规分散于各类文件,没有形成体系配套,执行措施也不到位,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顺利推行。因此,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置相应的宏观调控部门,统一协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旅游局及2024行业协会等,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解决困扰已久的“证出多门”问题。
其次,政府2024部门要加快职业标准的开发,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明确中职、高职学生各自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级别,允许高职在校学生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时,可以跨过中级层次,直接报考高级。
再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早在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66个职业目录。同年,劳保部下发了《2024印发〈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及2024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今后各单位在用人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但是,目前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贯彻落实2024规定,政府监管和处罚的力度严重缺失,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就业准入的各项规定;同时,政府2024部门应尽快建立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的完善配套制度,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的实施,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2、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同时,要主动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门的交流与联系,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库的考核要求及内容,改革所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技能鉴定考核内容真正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鉴定重点考核内容与教学重点挂钩,实现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的真正融通。
其次,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加强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通过和企业合作研究实践课题,让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同时也能真正为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政策上向积极开展“产学”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
再次,高职院校除了在校内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注重依托行业、企业,走校企合作道路,积极派人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协商与沟通,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双证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将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行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连菊.深入推进高职“双证融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9-33.
[2]杨少燕.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11.
[3]柏景岚.高职院校推行“双证融通”制度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8(5):9-10.
[4]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3-164).
[5]国务院.国务院2024大力推己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国发[2002]16号,2002-08-04.
入职合同书范文第4篇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20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从其他行业资格认证中移植而来的,就是在图书馆行业内对从业者实行的准入控制,这将成为广大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标准、依据和凭证。通过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将日益成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图书馆招聘、录用馆员的依据。
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高,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都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为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不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缺少职业准入制度,长期以来, 图书馆的从业门槛非常低,各种不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大量占
据图书馆的工作岗位,导致图书馆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给社会造成了图书馆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印象,从而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社会评价,也影响到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我国目前进入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较为普遍地存在图书馆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加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较少受到系统的在职教育和终生教育,也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难以适应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化的要求。图书馆在社会各业中的实际地位远远低于其理论地位。实行图书馆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大幅度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保证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图书馆工作,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
自1994 年国家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文件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我国许多行业得到广泛推行, 并取得了成功经验。我国众多行业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律师、医师、会计师、教师等行业。截止到2006年第二季度,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六批526个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证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职业。其中涉及图书资料业务人员的职业标准有三个:图书资料馆员、文献修复师、古籍馆员。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进,图书馆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领域如学科馆员和信息咨询员等会纳入国家职业标准。由此看来,建立并实施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势在必行。
4.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必然要与世界的图书馆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世界图书馆界相应的组织机构,参照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已推行了一百多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起源于英国, 1885 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受国家委托,举行了第一次专业考试。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美国、日本、韩国、前苏联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也相继建立并实施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中美国1925 年颁布了《图书馆学院最低标准》,1951 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规定图书馆学教育限于研究生水平,同时规定图书馆的专业工作必须由专业馆员才能担任。 而日本国会则在1950 年4 月30 日通过第118 号法律(即图书馆法,2001年修订) ,规定司书(图书馆员) 资格考试是日本图书馆员的第一道门槛。考试分为两部分,即公务员考试和专业测试。国会图书馆和国立大学图书馆司书资格考试,要求必须参加二级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综合考试成绩,资格考试极为严格, 最后的录取率为3 %~4 %。
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世界各国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做法和要求尽管各不相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图书馆的专业地位和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确保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推动我国图书馆界在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上与国际接轨。
我国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几点建议
参照世界先进国家已推行了一百多年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的实际状况,结合我国实行律师、医生、会计师、审计师、教师等各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建立图书馆馆员资格准入制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需要法律保障
实施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法律保障。综观国外的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其所以能够有效实施,与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资格制度的法律保证是分不开的。从国外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过程来看,都是先通过法律法规制订资格制度的基本纲要,然后再制订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如果资格制度没有法律依据或者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那么即使建立起资格制度,也是难以实施、发展的。因此,要把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到正在审议阶段的中国图书馆法之中去,以法的形式确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该法应在确定图书馆员的权利、职责的同时,明确规定图书馆员的任职条件和资格。争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认可,将更多深层次的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
2.建立全国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机构
要使认证工作得以开展,首要工作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行业协会,以领导和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图书情报职业认证工作。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基本条件、考核标准、形式以及最终审核和批准等,进行统一制定和统一管理。在世界各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均由图书馆协会来承担。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系统,长期以来因各种因素而无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协调组织。目前全国比较权威的图书馆组织机构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因此,笔者建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以及国内著名的图书馆教育机构承担起行业协会的专业职能和职责,负责文献信息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3.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应结合工作性质制定不同认证标准
按照我国国情,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虑学历的情况下,结合考试认证比较符合实际。参考国际惯
例,我国的图书馆员也应分为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两大类,非专业馆员承担事务性和一般流通阅览性工作,学历要求专科以上,可不作资格认证,或只进行最基本的入门认证。专业馆员可分为技术性和专业性两大类:技术性馆员主要承担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硬件的安装、维护、维修与日常管理,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及维护,网络的管理等工作;专业馆员主要承担文献的采访加工,参考咨询,用户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等工作。而专业馆员则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除已实际取得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等2024专业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并基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可以直接录用为专业馆员外,其他人员要想成为专业馆员一律以通过全国统一的图书馆员资格考试为前提条件。
4.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中应包含继续教育内容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加快知识的更新。资格认证制度中应包括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法上作进一步研究,以确保继续教育在师资、教材、课程安排、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辅导等方面有章可循,进而使资格证书拥有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5. 实施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目前在整个图书馆工作系统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制定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从重点领域和发达地区图书馆开始试行。我们可以先在那些图书馆工作中技术含量、服务水平要求高的领域, 如参考咨询、学科馆员等工作中开始试行,建立“参考馆员”、“学科馆员”等的认证标准,之后,再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在整个系统中逐步推广实施。此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与各类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聘任制相衔接,在招收新职工或聘用临时工时,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提供一个相对时限的过渡期,以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6. 在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管理上,采取非终身认证制
入职合同书范文第5篇
高品位就业,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厌学的学生能明确学习目的,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在毕业的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那么,解决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脱节的问题就是关键。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对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做了有益的探究,并提出了积极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资格证书 对接
教育部在《2024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的技能要求,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同时根据《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标准融合存在一定落差,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学校的声誉。
1 中职学校学生及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为了更好地使中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有必要首先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及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其主要表现在:
1.1 调查发现,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学习基础普遍不能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对于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学生对所学专业、目标、技能了解很少,所学习的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职业标准又脱节,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学生职业能力难以形成,也会引起一系列其他的问题。
1.2 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的要求不同,各有各的标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没有对接,课程学科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专业课程与教材内容陈旧、理论化严重;职业资格考证采取叠加的办法,使得学生在职业资格鉴定中另行参加培训后参加考核,以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不能在常规教学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未能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师自身对职业证书标准的要求、内容不熟悉,不能担任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所需要的教学,或是缺乏课程资源和实习实训的设备,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不能有效对接。
1.3 专门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基础,在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开发上主体不明,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课程开发机制,缺乏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及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根深蒂固,也加大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改革的难度。
1.4 专业课程与专业教材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缺失,而对教材管理较多,甚至有人将课程与教材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没有一套专门的、配套的、实用的职业证书标准教材,同样加大了中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难度。
2 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基本思路
围绕以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力求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改变课程形式,就是将职业证书标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与开发的基本依据。通过分析,将2024内容转变为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证书标准内容融入常规教学中,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各方面,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融合起来,逐步形成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证书标准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就能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为适应逐步建立起来的双证融合课程体系,可编写出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从而初步解决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制约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问题。
2.1 以职业证书标准为基础,确立相关课程学校课程设置应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前提下,以职业证书标准为基础,通过分析,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涵盖相关的职业标准,选择国家要求的、对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以职业证书标准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真正满足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2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整合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问题是课程的呈现形态,指的是课程存在和表现形式。课程的本质决定着课程的形态,反过来,透过课程的形态,又可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在将职业证书标准内容融入常规教学中,应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整合专业课程,摆脱学科课程体系的思想束缚,使专业课程的结构形态逐渐丰富、思路逐渐清晰,使双证融合课程体系朝标准化、实训化、模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完整学习全工作过程,提早实现从学生到工作角色的转换。
2.3 以资格证书内容为主体,实施课程教学以资格证书内容为主体,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围绕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既要充分反应职业资格标准,又要体现岗位要求,并且按逻辑安排课程,课堂上尽可能体现职业证书标准与实训的结合,以资格证书内容学习为主体,组织双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围绕职业证书标准组织课程内容,建立标准、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联系,不必刻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意识的针对某一职业证书标准、职业岗位,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景,形成更广意义上的“做中学、 学中做”。
3 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实施
推进中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将对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沿用学科体系的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教材,与职业证书标准以及生产实际情况脱节,要使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有效对接,必须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按照有利于建立双证融合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岗位工作需求;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换等方面来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的对接。
3.1 改变观念,健全组织机构
健全组织机构是使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能有效对接、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
学校牵头成立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学校及社会各界专家共同组成,负责课程改革总体规划、协调、管理、评价以及经费支持。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相关科室和各专业部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工作小组,直接负责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参照职业证书标准,组织专业课程改革及校本教材编写、评价和专业教学工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学校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实施的主体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适应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要求,熟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实操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要内容,保证专业课教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创造条件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学校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对积极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相应证书的教师予以奖励。
3 加强教学管理,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突破口,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的对接具体工作,逐步建立新课程结构形态和课程内容的新课程体系。
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有学习的自,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有了自,更使学校在建立双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标准内容融入常规教学中,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方面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成为可能。
以各级学生、教师竞赛为载体,捕捉技能竞赛中职业证书标准以及行业认证标准的相关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揉到日常教学中去,进而加快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结合学校实际,由校长挂帅,成立学校科研领导小组,出台学校科研管理办法,以学校文件的形式,落实课题研究活动。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各个专业部中就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生学习技能的阶段性要求。尽管如此,在实施中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改革,建立双证融合体制还是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在政策层面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本身也有待完善,相应的劳动就业制度不能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等对待,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不落实等,都使得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原动力。
4.1.2 多数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转换而成,教师在学科教育体制下学习,在日常教学中不自觉有浓重的学科教育痕迹,使职业教育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充分体现。
4.1.3 长期来的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学校的 “双师型”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的缺乏,学校办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师资体系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些都制约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的实施。
4.2 几点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4.2.1 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4年)》,对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毕(结)业生逐步推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双证书制度”,要求职业学校将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4.2.2 更新观念,以职业证书标准为基础,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的核心地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突出前瞻性,以资格证书内容为主体,尝试以职业证书标准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或教材,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快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标准对接。
4.2.3 加大深度的校企合作力度,最好能把订单引入到学生实习实训课程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把教师、学生有计划地送到企业中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接触到职业证书标准。
同时还要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为对接课程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邢晖 侯兴蜀.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动的障碍及成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49-50
[2] 梁快. 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双证融通”[J].《教育与职业》2007(2).9-11
[3] 孙宝元 宋小华 洪彬彬.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9(8):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