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606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1分钟。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1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的我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她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高老师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成为了“教育即生活”的验证者。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的日记中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可能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由一些突发事件等引起、贯穿的。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好老师,她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高老师在日记中还提到: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自去体验,体验前人的经验是内化,内化前人的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自身的发现是创造。
高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或是只有一种表情,如果总是生气、总是尖酸、总是喜悦而热切,可能就是问题的征兆。有事难过悲伤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与在意他人的能力,而这些情绪是抗发展的象征。感觉不强或没有变化,则可能是情绪低落的早起象征。
“如果孩子一直像仪式般或刻板的按照某种游戏的步骤,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情感漠然的状态,需要特别的帮助。孩子逐渐增加一个游戏的复杂或适度地变化游戏,这显示有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让他能跟环境嬉游。
“如果孩子从来不探究环境,从来不去碰一碰禁忌的东西,他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处罚或因为过度发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把握正常发展所需的对某些事物的界限也就是了解。”
“孩子偶尔会拒绝成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甚至提出抗议,但是最后总会屈服,这表示孩子的社会发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从不反抗,则暗示着孩子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
“孩子常常喜欢单独玩并不意味着孩子有问题,只要他不是因为过度害怕与同伴互动或极度缺乏社会能力才自己玩。同样一个表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寻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觉得自己在失去一些特权或特殊的地位,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父母过高的期望。”
“如果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很少完成一项活动或很少有始有终第完成一件事情,那么他就需要帮助。”
“不管在哪一个家庭或哪一种文化里,发展正常的孩子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知道自己爱他们,以及觉得生命与世界是雨露埃尔满意的'。但是过度的情感表达,可能暗示孩子对自己与成人的情感依恋关系有着不确定感。”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探究新环境、探究新事物等都是美好的事情。”
看到这些指示,我想那些对孩子生活上无限照顾、学习上却要求苟刻的家长是不是该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呢?正确面对孩子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这个年龄可以培养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
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不仅家长需要细腻、再细腻老师也需要哦!老师需要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粗线条了呢?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敏感的小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有人说:“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多学习(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相信任何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其实幼儿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童心、责任心的事情。
我觉得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日记里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理想是美好的,其中阐释的教师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性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如果我们都能经常“爬上豆蔓看看自己”,冷静地旁观,经常地用心反思,经常地回忆往昔,经常地彼此对比,不知不觉就会有很多感悟。成长就是从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高老师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或许今天的教育又将成为影响未来成长的潜在因素和动力,不能轻视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一点点体会,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2
闲暇之余,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颇深。全书涵盖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流露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充满爱心、关怀和宽容的职业操守。从作者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态度,在阅读中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与反思,只有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教育中,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工作、生活的升华与统一。
全书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强调了理解和宽容的高尚情怀。作者在文中说到,理解和宽容并非仅仅放在语言和文字上,还需要贯穿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沟通和理解才能够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我以高度自觉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籍,被作者高昂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知识储备所折服,在各个章节和细节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爱和沟通。作者经常弯着腰而轻声询问幼儿:宝贝,“你同意这样做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意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而展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教师形象。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孩子们的语气过于生硬,不能弯下腰和孩子平等交流,这使我认识到此后还需要用真挚的爱和亲切的态度来建立和谐相融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的反思而不断获得进步。作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彷徨迷茫,作者在这本教育日记中展现了似曾相识的教育场景,教育过程中所接触的主体包括孩子、家长、同事与领导等,为了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就需要保持天真和单一的心境,以幼儿为中心,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主动与家长沟通互动。
书中将幼儿教育点滴与不同环节都做出了详细地分析,认为“公平、公正”是教育的主要核心原则。我在工作中秉持着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由于幼儿教育工作较为繁琐,每逢涉及到思考与反思教育的问题时,都会觉得无从思考也无法解决现有的矛盾问题,也会产生很多困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画画,我在旁边指导其中的一个宝宝。教室里很安静,突然传来一阵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一个孩子在给另一个孩子悄悄讲故事呢?当时,我就阻止了她,我认为画画时,不应该做其他事情。从品读该作品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要做一个耐心细致的倾听者。在闲暇时我常常思考,用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来让孩子们更懂事更听话,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发现,只有用无私细腻的爱去感化孩子,宽容平和的'心态去赏识孩子,才能实现真心与信任的互换。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踏踏实实坚守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细腻且公平的爱与关心,在平等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未来的具体教学还需要用心感受与了解孩子,针对特殊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教育工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书中说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作者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入厕,饮水等习惯,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入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重复……只能说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当然,这本书还需要慢慢体会,并将理论上升到实践,去体验工作和生活的平凡意义,用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将书本经验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幸福,生命正是在枯燥无味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不是吗?这正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尚与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师在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对生活、工作的感悟中,我也在不断成长。幼教事业是多彩的、阳光灿烂的,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不是回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幼儿教育就像谱写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不应该掺和功利的心态,需要保持纯洁明净的心理,将平平淡淡的日子转变为绚丽多彩的生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本书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启示。回想自己的教学,观察和反思较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仔细想来,我与作者的工作状态似成相识,平时我也是这么工作的吧,只是我不是一个有心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在成长历程中省悟自己;从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念。这本书成为我今后教育工作的指明灯,使我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新的层次。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有了更多的自信,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我将书中提倡的“坚持”引入到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即使在工作再忙,也要坚持反思和记录每天的教学心得,对教育实践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心研读各种教育专著并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让自己心中的那个我慢慢地爬上藤蔓,一直爬到藤蔓伸到云端上面,在拨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
幼教生涯日复一日,并非枯燥重复的机械化,而是需要保持更持久的热情和激情,才会发现,幼教其实很美,很美!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3
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每位老师派发了两本专业书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书,光看书名就有让我想快点翻阅它的冲动,拿到书后我了解了一下书的作者和前言,从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线幼儿教师写的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我不是曾经也尝试过写教育日记吗?将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吗?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要出一本书吗?为何我却没能坚持下来呢?而高美霞却做到了呢?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之中,我不时的与她产生共鸣;阅读之后,我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感觉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礼,思维更加活跃,有了要向她学习也写一本教育日记的决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活动中的机智——我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爱而幸福——我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生命的感怀——我的读书和生活随感。
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个善于观察、感悟、记录和思考的人。没有对生活敏感而细腻的感受,是捕捉不到这么多灵感的火花的,而能把这么多火花擦亮,发出灿烂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书中高老师谈到的每一个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与她产生共鸣,都能激起我对教育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将让我深受启发。
共鸣一: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许多教育的理念已经传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没有参透它的内涵,仍然没有将这种理念内化成一日复一日的行为。许多人在工作中能参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与行为之间又有很多脱节,行为更是难以形成习惯,人们常常满足于一刹那的顿悟,却不知道教育的顿悟价值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这是高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如厕,饮水等常规,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如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
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复习……只能说老师的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共鸣二:做个静静的旁观者。
不管对待什么样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师一颗细腻的心,细腻到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细腻到利用每一个细节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在日常活动中,我是很乐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然而你会发现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老师的参与,特别是一些新来的孩子和性格内向的孩子。区域活动中,乐乐正在用橡皮泥捏脸谱同时还哼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我走过去问:“乐乐,你唱的什么歌呀?他抬起头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不做声了,低头做起他的脸谱,偶尔还是会抬起头看看我,但再也听不到他好听的歌声了。
我开始后悔,我不该打断他的,我应该保持沉默,有应该让那个好听的声音留在我的耳边,我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向小朋友们提起这个伟大的创作发现,让乐乐了惊讶于我的发现,感动于我的发现,让孩子们重现看待身边的朋友,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也能创作歌曲。有时候我们做个静静的旁观者细细的观察和体会孩子,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共鸣三:活动中的机智。
书中第四部分,谈到的是高老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我将之成为教学中的反思。看完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为几年的教学并没让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学期的一些特定领域教学比赛时,有勾起我思维火花外,平时的教学花费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动中教育机智的发挥也不常见。
高老师在笔记中提到的“谁大谁小”“比比高矮”活动的内容更加接近幼儿生活了,但又产生一种困惑:孩子似乎也会积极发言,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缺少了一种使活动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活动中请小朋友说出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大家都来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练一场戏,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们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动前也能预见孩子应该能正确操作。
似乎数学活动完成成了对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的一种总结或者说是一种展现、一种验证,而并不能说是一种提升。活动中总感觉到孩子和老师都没有一种探索的劲头,淡淡的、浅浅的就这么结束了。数学应该是一种探究活动,应该充满着好奇、疑问。而有些东西只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课堂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思维的活动,是否有助于开启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维?是否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是教师进行数学活动前应思考的东西。思维是依赖一定的知识来培养的,没有适当难度的知识是不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活动的内容要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热情,燃起孩子眼中专注的火花,能引发孩子思考更深的问题。
高老师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老师都已经发现并思考过的问题,但我们却没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应该反思啊!
共鸣四:“爱心家园”促共育
作为一班长,除了管理好班级的大小事务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每学期的开始初、学期末都会召开家长会,而家长会就是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我准备了家长会,尽管因为一场大雪的到来更改了计划,但家长会的内容、方式我将会继续引用。那是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之后得到的最好启发书中第五部份写的就是高老师与家长的爱心联系,其中的《爱心家园》将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以板报、问卷调查、书信的方式增进家园共育,引起家长的彻底思考,促进家长和我们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读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能让我们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值得我们大家熟读,感谢幼儿园为我们老师提供阅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