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671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
收到了古典老师新书《拆掉思维的墙》部分章节一周之后,才抽出时间一看。光看目录就已被深深吸引,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收到的三个章节的内容。
下面说一下读后的大概印象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老师解读《易经》中的“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天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长度和宽度,因此,它也是最不容易改变的,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会有某些改变,至于具体到某件事情的实际操作方法时就会经常改变。正如老师所说的漂泊者和航海者的区别一样,同样是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的.人,有了真正目标的航行者会朝着目标坚定地航行,而漂泊者却因为没有真正的目标而不断躲避,在海上漂流。寻找到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次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等,能让你的目标清晰而远大,并值得自己终身去奋斗。
最近读了《秘密》,《活在当下》,发现其中的观点:爱,给予,感恩,微笑,欣赏别人的优点,帮助别人实现梦想,追求带有积极色彩字眼的事情,沉醉于正在经历的事情与古典老师不谋而合,只是古典老师以更多平易近人的例子,更贴近我们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去接受并对自己做出更多的反思。
老师以前是教英语的,却对经济学原理谙熟于心。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绑架,我们为了已经损失的成本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撞得头破血流。猛然回想起,骗子似乎也对这招运用得出神入化,先诱骗你少部门资金,而后以各种理由投入更多的钱进去,你为了之前投入的钱不打水漂而继续追加“投资”,到最后被骗得倾家荡产,身无分文。所以,在某种时候舍也是一种得,及时承认自己的失败,立马抽身才是明智之举。
老师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和例子,对求职以及职业人生规划都有很大的实际用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古典老师冒着失业风险推出的书能够给予更多的人以思考和帮助。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2
古典老师目前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师,因此书中指出了很多当下社会年轻人在选择自己职业时所存在的误区,关于梦想和安全感,关于自我坚持和向外界妥协,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关于成功学的不可模仿,关于全心投入的快乐……很多问题确实和正处于面临许多人生重大选择的我们密切相关。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不要为了所谓的安全感赔上一生的梦想和未来。
工作以后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似乎是当下社会给年轻人人生的“标准答案”,做到这些就人生美满幸福了。因此大城市里,有多少正值黄金年龄的青年们背着重重的蜗牛壳一步一步地爬,什么诗和远方,什么生活的质量,都被一套房锁住了压住了,在最该冒险拼搏的年华里活得苟且而沉重。看似一栋房给了你一个安稳的落脚之处,给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事实上它制约了你的未来粉碎了你的梦想,无法走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加精彩的未来。安全感来源于自身的强大和内心的从容,而并非这一套房子。不要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二、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书中有一个对兴趣的'定义我觉得很好,“兴趣就是以你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之中去”,当真正的完全投入其中,那自然会有无穷的乐趣。面对一件事,产生的不再是我做了有没有用、急于想知道结果这样的想法,而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感受过程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兴趣,才会感受到由内而生的最纯粹的最浓的快乐。去做了,投入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那些吊儿郎当说着我没兴趣就不去做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真正的兴趣,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如此人生,岂不无趣?
三、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要改变自己首先改变心智模式。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只是整个世界中我们想看到的那部分。会凭借过去的经验来选择判断,构建出眼前的世界。这便是由心智模式决定的。
作者提到了两种心智模式—受害者模式和掌控者模式。前者把所有的错误归咎于外界产生自己很不幸的想法,并且只有在对比发现别人更惨中找到平衡,依赖他人,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得到他人的关爱,从中找到安慰。而后者在面临困难时则更倾向于思考如何解决,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怨天尤人,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很想谈谈对受害者模式的感触,我曾经对一些朋友说过,我不喜欢被别人用可怜来形容,那样会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不想去同情自己可怜自己,那样让自己显得很卑微,很凄惨,而我不喜欢那样的感觉。通过消费痛苦和不幸来博得同情和关爱的事我无法理解,这样一种行为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依赖困境无法自拔,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有时候还会丧失自尊。我觉得,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
四、成功学不可学,盲目模仿不可取。
这是一个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成功学的书热销,事实上反映了当下这个社会的功利。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看成功学找到成功的捷径,迅速走上人生巅峰。只看到了书中所提到的努力或是坚持,却没有看到每一个成功者的身世背景和具体情形。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逻辑真是可笑,那些只是看似激励人心但不负责任的鸡汤而已。学会结合自身实际,适当放弃,找对方向方法,加上一些恰当的机遇,还有切实的努力,才是实在的道路。而另一方面,成功难道只有一种定义吗?只有当大官发大财事业腾飞才是成功?本身就不应局限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观念,何必拘泥于此呢?在不断前进的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五、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因为害怕面临结果,害怕失败,而选择拖延,或是纠结犹豫不做决定。这样,只会让损失更大。而等待的过程同时会造成心灵上的焦虑,反复折磨,所有的信心都被耗尽,最后不得不面临放弃。事实上,用来焦虑的时间足以让你好好去做一件事了。
其实看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点也有感触,就不一一详述了。不过最后还是想说一点,虽然这不是一部灌鸡汤的书,也介绍了一些专业知识和实用的方法,很多话也很有道理我很赞同。但还是不知不觉中给我一种强行灌输正能量的压迫感,缺少一种更有温度的关怀。怎么说呢,没有真正的什么所谓人生宝典看完就能知道如何过好一生,前路那么长,究竟怎么走,还是自己好好琢磨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3
乐在其中,不为未知而烦恼,今天看到了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在道理。
今天我明白了张叶棋那句话,“人生如此美好,他可以做他想做的”,看着他床上的一堆书和床边的尤克里里琴,现在我完全明白了,他是真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我一直很佩服这个男人,果然是有我要学习的地方。
感觉遇到了至今最重要的导师,虽然从未遇到,书本中表达出的独特观点与上学期看的积极心理学多么类似,同样的畅快淋漓,同样地直戳心底。
生活的希望,全在你自己的认知和心智模式上,一切都从乐观的窗口中来看待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张开你的双臂,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那样拥抱生活,拥抱希望吧。
看到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家庭教育对孩子深刻影响这一章节,我很高兴,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选择默默为我加油,他们尊重我的选择,给我足够的空间去面对未来的可能性,不管是两年前选择学校专业,还是即将到来的.工作和工作内容,从不干涉。
我觉得,我的父母的心非常好,小的时候给我严格的管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长大后选择让我自由,充分考虑自己的意愿,谢谢。
深刻的认识到,在家庭中,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沟通解决的,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让他们相信,你走这条路一定会光明,手机版走得坚决,走得潇潇洒洒。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4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融入了心理学和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哲学的书。还没有阅读之前,我个人认为书里面的内容是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可是当我阅读了以后,发现里面的内容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是简单易懂引人深思的。也许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觉得里面关于成功的句子,有一句话我特别深刻: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成功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在你此刻的脚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并不是说越富有、越是干大事的就是所谓的成功,成功应该是你想去做一件事,认真的投入到事件当中去,用时间、精力或者是金钱,忘记事件成功的目的,享受进步的过程,这样的成就感就由心而生,而不是一定要带有附加价值就是成功。
以前的我一直认为大方面的成功就是成功,所以我总是觉得成功遥不可及,不敢去触碰它。因为我总是觉得现在做的事情不值一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得到什么,更不用谈什么成功。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青春,用这些成本去做没有回报的事情。可是我忘了,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许多的磨练,才可以取得成功。所谓的大成功、大成就也是要经历无数磨难才可以得到,现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磨练自己,让自己经历丰富,阅历广泛,有足够的的经验去做下一件事情,每做一件事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经验去提升自我。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成功,享受越来越接近成功的过程,获取内心成功更有幸福感、成就感。
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我们往往会害怕,往往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事情,还没有能力去胜任。遇到一个好的.机遇机会,心中想要去争取,可是一想到有这么好的机会,肯定不止自己一个人去申请,再想到自己的情况,什么能力也没有,经验也没有,没特长没突出,拿什么和别人竞争,自然而然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或许有一天,当你看到别人在争取的时候,突然发现别人什么优势也没有,他为什么来争取?你会陷入沉思,会懊恼,为什么自己没有争取?很简单,读后感.因为你害怕,你以为每个人都是比你优秀,所以你不敢去尝试。其实,真正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们只是被自己脑海的思维限制了,这些思维筑成了一堵墙,让我们看不到墙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克服心中的害怕,勇敢的踏出第一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你会有一个全新的看法,你以前所害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只不过是自己害怕的而已。即使发生了,结果也没有什么,这样自己也收获了经验,避免下次再犯,这也是一种成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断地去尝试,不要害怕,不要迷茫,更不要退缩,勇往直前,这样你就拆掉了自己思维里的墙,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样的成长,会是一个成功的成长,越来越近的成功,成长为你想要的样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
一颗种子深埋土里,努力的生长生长,终有一天它会以翠绿的方式回归地面,拥有一个灿烂的不得了的未来。
书读了一个月了,也在前些天读完了,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还是拖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我的读后感。《拆掉思维里的墙》拿到手的时候,大概的浏览了一下章节标题,每个标题都那么发人深省。从现实社会的买房,到初出茅庐的职业规划,再到人到底应该怎样活,每一步都直逼内心。
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呢?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大学或者继续深造?学业完成后的就业买房结婚生子?这是你我想要的人生吗?然而当我们像是一台刚刚新买的电脑还是空白的时候~随着硬盘软盘驱动的安装我们的人生似乎就有了一些固定化的`模式~~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是WindowsXP,到后来的W7,W8,W10。但我也一直固定在了W7,总觉得新的升级不好用不好操作!生活中的操作习惯让我们不愿意升级系统,其实思维的习惯方式也很难再那个安逸圈里迈出一大步不是吗?思维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是一堵墙,我们日积月累一点点铸成,终于看到这堵墙能隔开自己与外界了,当有一把锤子来敲墙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会很窒息吧!会痛,会无助,努力保护好自己这一面墙不想他受到任何摧残!对啊~这样的你怎么会想过自己拿起锤子砸烂这堵辛辛苦苦建起的墙围呢?
那么我们一起换个角度看问题吧!你在这个围墙里过得好吗?每天快乐吗?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吗?身边的人都健康吗?都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幸福吗?你是他们的骄傲还是他们的败笔?如果你现在很幸福,你愿意这样一辈子过下去吗?如果愿意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墙围~也祝你幸福!如果这些你的回答统统是不不不,那你在你的墙里有什么意义吗?呆、在里面坐吃等死还是坐井观天的指责那些闯出去的人?我认为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就是等待,等孩子长大了,等自己有钱了,等自己有时间了,有尽头吗?等的时间不如多做点事情改变生活改变这种你并不满意的生活状态!
别等了!拿起锤子拆掉阻碍你前进的墙吧!当你刚刚见到外边一点光的时候有点刺眼,凿开一个大洞的时候你开始看看外边的人在干嘛,等你全部都拆除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邻居有很多早就拆完墙,开始用更好的基石奠定未来的生活了!当然你也应该庆幸说看那个傻子还在里面一动不动呢!!什么都不要怕,时间都不会太晚,只要你想改变了,一切就都还是早的!虽然心里路程是有点痛苦的,蜕变的最后生活总会给你灿烂的光芒!!
勇敢一些吧!生活都已经那么不堪了你还想把他搞得多不堪??大不了就是重头再来!然而生活会嘉奖每一个愿意改变的人,还是那句俗话那场暴风雨后天边都会有彩虹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6
最近开始看一本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是一个只认识几个朋友的朋友推荐的。目前刚看完全书第一章:你是安全的奴隶吗?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里面列举的故事:巴菲特结婚前,苏珊决定如何控制自己的存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买房,一个是创业。大多数人会选择买房,这样更安全。因为创业风险高,不可预测性太多。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前者,所以我的生活和大多数房奴一样悲惨。当我们面对培训学习、人际交往、跳槽等机会时,往往无能为力。结果我们个人的能力、关系、晋升机会都远远落后于别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像沃伦巴菲特一样成功。但作为一种安全的买房方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稳定的住所,温暖的.家。但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稳的居所,把我们限制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真是个家。没有亲密的爱人,有爱心的家庭能温暖吗?我们一无所获,只是寻求支持并获得我们想要的安全。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类似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我们可以想象第一次加强爱情的安全感,结婚获得男人的安全感,生孩子巩固家庭的安全感的最终结果。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男人就像手中的沙子。
所以我深深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不要被蒙蔽在我们的眼睛里,多角度分析一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7
最近励志类的书看的很多,其实我在读这类书籍时,从来没有奢望过能达到象各类励志书的广告词上所宣称的那种“一本书改变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说,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会因为一本书而做出多大的改变,至少我不会。但这并不代表励志类书籍就没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对我来说,读这类书籍时更多的启发在于通过书中的提示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用一种更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去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气、缺乏热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我相信,抱持这种宿命论观点的绝对不只我一个人。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书中提出的有些观点,甚至完全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理解,并为我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没有爱你也能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兴趣只是因为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却是最大的冒险”,“不要在父母的剧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剧”。最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关于“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写,作者古典用嘲讽挪谕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那些消极对待失败及变化,总以“受害者”自居并将责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们内心扭曲自怜的心态,他试图以一种极具理解力的文字进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谓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趋势,那是一个习惯分享和发泄的地方,然而,也是梦想开始破灭,自我心理盲目膨胀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比如何评价不公平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了对父母的逆来顺受,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一场漫长得没有终点的伤害,只有我们真正找寻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幸福;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里不仅存在一个“自我系统”,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系统”,在左右自己对幸福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程度;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最为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作者谈到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这对我来说还很新鲜,但也颇有意义。曾听很多同事说过毕业时选择我们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觉得公司名称很好听,感觉很神圣,很有技术含量,这听起来象个笑话,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更算得上是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的一种悲哀。试问,有多少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真正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又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能在大学毕业前对自己进行一次职业规划,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会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思路很大胆,内容很震撼,读后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还包括如何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许是勇气,胆识,取舍,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却是满足,珍惜,智慧,慈爱。
这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在阅读时使得书的内容更为生动。另外,非常惊喜的是书中提到幸福时引用了我很喜欢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陪着儿子在厕所中度过的那个晚上,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8
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同思维,不同选择,最后不一样的结局,所以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做人做事不会变通,
星座试验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好多。当我们遇到死路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把我们定在那里了,越是那样想,就越是那样做,越是那样做,就越是那样想,就像那些深信星座命理的人一样,越走越深,不能自拔。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有一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指目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下面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优秀也是一种习惯,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优秀了。这就是他的思维模式,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并不是有外在的因素强迫或诱导,而是他对事情的想法与态度。我们也可以变得更优秀,只要我们拆掉思维里固有的模式,也就是那堵“墙”。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
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若是途中忍受不住,放弃了,堕落,就只能沦为次品或者毁灭!其实好多人都羡慕“金子”,好多人都知道,要多看书,多增值,多感悟……可是,能做到的有多少,能坚持能有多少,屏幕上的异形小字,就是几年,几千年了。在现实中,可是几千上万的日日夜夜啊。唯有忍耐孤独,抵制住诱惑,方能成大器!
还有点印象深刻的是,举例中的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对比,初看这个例子觉得小明好傻,然后再想,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可是深想一下,自己遇到选择,遇到岔口的时候,因为没把握,所以走得战战兢兢,不仅浪费了时间,更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也错过了好多人和事。若不感兴趣,则无趣,美好的事物,也就错过了。正如文章所说,没兴趣了,就好少行动,虽然失败很少,却得到更少,一生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越是害怕结果,那就更美结果,期望太多,注定难过,其实,只要是感兴趣的,过程也是所追求的。懂的享受过程,就是成功了。
墙里,平庸、无奈、凋亡;墙外,华丽、华丽、华丽!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9
书中的“努力论”警示我们:如果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没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还以为你的努力会使你离理想越来越近。殊不知,你不努力还与理想离得近一点,越努力,离得越远。所以,每个人都要拆掉思维里的墙,给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你设定是对了,成功就很简单;设定错了或者偏差了,就不可能到达最终目标。
书中的“等死模式”警告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拖拉。比如,你早晨起床,本来预计6点,可是6点闹钟响过后,还想睡会懒觉,翻身再眯一会,等你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7点了。本来计划好的,7点看什么书,8点做什么,9点干什么,10点做什么,因为一时的拖拉,整个计划都拖后,就会让自己很懊恼。如果这时候再来点突发事件,估计就不会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处理了。也就是——你越是不想动,你就越不动;你越不动,你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大。这种“等死模式”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危害会很大。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时,他就已经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的怪圈,难以自拔,走不出思维里的墙。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该书该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成功虽然是个概率很小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也都安闲地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不愿意拆掉思维里的墙。在找不到好的开始时,也只是等待,不愿意有坏的开端。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仅仅等待,连坏的开端都没有,那么彻底失败也就不遥远了。如果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即使是坏的开始,也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虽不是我生命里最辉煌的时刻,但是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守梦想,就是我的成功。这,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只要你乐意坚守梦想,并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美丽!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0
看完了老师的经典著作——《推倒思维的墙》,感触颇深。我认为古典老师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深陷现状无法突破或正在努力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帮助你改变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打破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你就会找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知道一个好的思维方式是多么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给我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学到知识。然后我进入了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读书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考上了高中,因为只有在高中三年后考上高考,才能考上大学,所以拼命读书。但是进入大学后的生活会怎样呢?
可能之前是父母在引导我,所以我的'思想处于被动状态。但是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推掉心中的围墙,不断超越自己!
经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方面。比如:买房、恋爱、工作、如何提高安全感、如何获得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有了很多思考。可能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
正如俞敏洪对本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拥有自己的价值。的确,既然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呢?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秒,改变思维方式,努力推倒思维的围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和期待……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1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记得小时候,因为父母为我提供上学的机会,我才能够有机会学习知识。然后进入初中,但我不知道这样一直学习意味着什么。后来,我又进入高中,因为只有通过高中三年以后的高考,才可以进入大学,所以我拼命地学习。可是即使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对此书的评价:让我们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诚然,既然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为何不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每一秒钟,换一种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样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与期待……
参与有书共读计划看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本书,贴近现实,所以读起来很容易,也很容易产生共鸣。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
古典老师目前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师,因此书中指出了很多当下社会年轻人在选择自己职业时所存在的误区,关于梦想和安全感,关于自我坚持和向外界妥协,关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关于成功学的不可模仿,关于全心投入的快乐……很多问题确实和正处于面临许多人生重大选择的我们密切相关。
一、不要为了所谓的安全感赔上一生的梦想和未来。
工作以后买房买车成家立业似乎是当下社会给年轻人人生的“标准答案”,做到这些就人生美满幸福了。因此大城市里,有多少正值黄金年龄的青年们背着重重的蜗牛壳一步一步地爬,什么诗和远方,什么生活的质量,都被一套房锁住了压住了,在最该冒险拼搏的年华里活得苟且而沉重。看似一栋房给了你一个安稳的落脚之处,给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可是事实上它制约了你的未来粉碎了你的梦想,无法走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加精彩的未来。安全感来源于自身的强大和内心的从容,而并非这一套房子。不要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二、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
书中有一个对兴趣的定义我觉得很好,“兴趣就是以你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之中去”,当真正的完全投入其中,那自然会有无穷的乐趣。面对一件事,产生的不再是我做了有没有用、急于想知道结果这样的想法,而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感受过程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兴趣,才会感受到由内而生的最纯粹的最浓的快乐。去做了,投入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那些吊儿郎当说着我没兴趣就不去做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真正的兴趣,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如此人生,岂不无趣?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2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收获颇多,给正处毕业季纠结去向的我很多正面的启发。
1、总觉得努力了就可以成功。觉得我认真复习,有效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从现在开始,我一定可以考上名校。觉得我提前一年为工作做准备,我就一定可以进华为,宝洁,欧莱雅。觉得进入了那种地方才算成功,但那些向往的往往是前百分之五的人才能进入的行业。如果将成功定义如此,会陷入无限的压力,焦虑,拖延与迷茫之中。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成功是越走越近,只要比昨天进步一些,就离目标越来越近。
2、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当造成已经不可挽回的损失时,应该尽最大可能将损失减少。道理大家都懂,可能只有等到真正吃亏的.时候才能够领悟这其中的大道理吧。
3、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时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就是所谓的等死模式。
4、我们其实并不是喜欢成功本身,而是喜欢比别人成功。
这本书里的观点真的很棒,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人性的一些弱点很鲜明地概括了出来,每看一章都觉得说的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其实这应该就是人性的缺点了。我觉得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人性的缺点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变那些缺点。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3
在阅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对此已有耳闻。但是真正的看过了之后,我才发现,看时可以一直融入作者的思想,看完之后会带来很多的思考。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己思维和行为中有很多的障碍。会生活中无法展示出我应有的能力,这一点就是我自己所谓的“墙”。这一点会障碍到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幸运的事情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在自己的墙是怎么一回事,也大概明白了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改进。
一、我在这一本书中的收获:
1、不管是在做什么事情,在做的过程一定不可以放弃,世界名人:肯德基的老板、爱因斯坦、史泰龙、陈安之、安东尼罗宾。已经用他们活生生的实践例子证明了这点。一个人有追求当然很好,但是最好的还是要将它实践出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将它通过自己行动实现出来,不断的去尝试。在做事情的可以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不断的尝试最终将变的更加的好。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就这样。——当幸福来敲门)
我自己认为这一点讲的很好,但是于上面的那一点也是一脉相通的,但是这里就是将它总结升华出来。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也就是,在做事情时要努力,尽量做到最好,这样就可以突破自己限制,突破自己所谓的墙。
2、为一些未来的事情做好准备,一个人要打仗需要弹药和火力的支持,而人生也是要在规划好的基础上做出行动。
(如果人生是路程,你的视野好比是探照灯。——拆掉思维里的墙)
明确并详细的规划好的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地图上画好了方向,就会知道自己要去哪?相反没有规划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的话,会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没有方向感,走一步是一步,走到哪就是那。最终终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像是一群的兔子追一个萝卜,一只狗看见了,也和他们一起去追了。最终这狗会开心吗?越卖力越南辕北辙,原因就是来自于,缺乏方向感,丧失了方向一路往过追终将会后悔。也让我明白了方向感是最重要的,是做一起事情的最最基础的一点。
3、不要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不要为了别人的想法而做事,为了完成别人的任务而这样就会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走的是别人的路,这样就会生活的很累。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要为别人而活。
(在面具之下,你又是过着谁的生活。——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一点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路程。但是不可以被别人给限制住了,搞得自己动荡不得。像是遥控中的小汽车被牵线的木偶。我自己也知道了,这一点是我自己需要注意的,在生活中自己做主的时间多一些。
二、我的“墙”是什么:
1、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没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曾经也认为过。这样做很苦,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写这剧本的人是我自己的父母,我心目中认为的“神”。对于他们的命令,作为小子的我,也只能在所不辞了。最终就被这样被限制住了,从出生到现在都被这样安排着,没有生活过是自己规划好的生活。
2、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程,这一个旅行又是充满了未知和恐惧,有一个又一个的不定因素,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恐惧。也影响到了我很多方面,导致自己怕很多的东西,怕老师、怕家长、怕同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怕自己,怕自己不好,怕自己被骂,怕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做不好。同时又在我自己的心中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放大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总是会觉得自己做不好,结果预料的很惨,这样就更不喜欢去做那一件事情了。每一天都不得安宁,提心吊胆的。导致我最后觉得自己只要不差就可以了,不被骂就好了的态度。这一点障碍了我,让我不敢做很多的事情。
3、一个人的大脑模式好比一台电脑,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系统,如果一个本来是win8的系统,限制成了win98系统。功能就大大的受限了。在文中举得极端“猪”例子,告诉了我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所限,不要用下意识去做事情,不然结果不是很好。在四分钟一英里的故事中,告诉我在平时不要感觉自己不行,不要提前自我否定了。但是我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喜欢自我否定,举得自己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如:有时候摔跤,背书,辩论。觉得自己肯定不可能可以,最终结果不是很好。
三、应该如何拆除这三堵墙:
1、首先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既然我会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肯定是我自己的剧本不好,所以被别人用它更好的剧本取而代之了。如果想要别人不要帮我设立剧本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剧本一定要好。具体做的方法:在自己剧本不好的之前,先同意一个比我好的剧本,同时我自己也要思考。再我有自己的好剧本之后,就要开始生活在这一个剧本里,过自己的生活。
2、人身既然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样就正是需要我们的探索,对于一个已经知道世界就没有了探索的意义,没有发现的未知事物的成就感,所以上帝最起码是公平的。对于这一点我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空具的感觉。在这之上在制定一个航海图,知道我自己探索的方向,最终肯定会有收获,抵挡梦想的彼岸。
3、如果提前未雨绸缪了一个不可能的未来,最终肯定不会达到。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了,所以如何突破这一个思想,需要我的努力。但是我可以用自己已经做过的例子来模仿。如:一开始觉得摔跤很恐怖,感觉自己不可以,结果被打一个死惨。如果改变自己的心态,认为摔跤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方法,结果没有这么惨。这一点虽说是很小的一点,但是对于我自己的借鉴肯定是有的,告诉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局限自己,感觉简直可以,就可以突破自己的这一堵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4
作为大二的我,正处于大学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我遇到了许多困惑,例如:我现在的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到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的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有时感到迷茫。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古典老师的新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对于我这名对未来充满困惑的大学生而言十分有帮助。
一本书的价值如何衡量?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遇到了一本适合你读的书,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是最高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主要是讲了我们该如何去拆掉思维里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作者通过一个个实例,使我从实例中找到我的影子,加以分析,带给我启迪。
书中许多观点都与众不同,使我耳目一新,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对于潜能的定义是:潜能就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它,它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信任它,而去依赖其他的东西,它就会慢慢远离你,在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会再来。这使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潜能有着增加自己成功几率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不认路的,那么我们就关上了自己认路的门,所以我们依赖GPS。而反之,我们相信自己会认得路,即使一开始对于许多路不熟悉,但我们相信自己会记得越来越多的路,从而努力去记忆每一条路,不依赖GPS,那么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认得许多路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记得过去跑一千米时,从未跑进过4分钟,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锻炼一定能跑进4分钟,并付出了行动,一个月后,我便跑出了3分50秒。所以请信任自己的潜能,保持自信的状态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么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过去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并不难。
书中写到“消除恐惧的最后一招,也是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令我们恐惧的事情,我也有,例如:在某次考试失利后,害怕被父母知道,担心他们责骂我,一直憋在心里,而在我告诉父母我失利的消息后,他们也只是说了我几句而已,并还安慰我。背对恐惧最可怕,当我真的转过脸去面对,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怕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件令自己恐惧的事情,不妨想想最坏的结果吧,然后你会发现最坏的结果也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书中写到“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不公平是我们生命中的契机,是生命提供给我们,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领导机会。”我经常越会抱怨这个世界如果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该如何面对不公平,作者对于不公平的看法使我深有触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不公平,这样感觉会好很多。作为我们这些年青人,有时候会愤世嫉俗,现在想想,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去使这个世界变得公平,是件如此有趣的事情!因此,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不会再去抱怨不公平的事情,而会更加努力,使自己得到公平的待遇。
书中提到了“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父母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沿着他们给我们安排好的`路走下去,当我们离开这条道后,他们会感到不满意。也许你会奇怪只有一方感到满意也能称之为双赢吗?其实当我们离开了他们给我们安排的人生轨道后,只要得到了幸福,感到快乐,并证明给他们看自己活得很好,他们最终也会感到幸福,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也让我坚定了日后要走出自己的路,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双赢。当然我会在日后的人生中,经常与父母保持沟通,尽量使他们能够理解自己。
书中提到“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作者鼓励我们在想做一件事时,不要等待,要付之行动。我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希望可以交很多朋友,希望能参加各种活动,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改变以前的自己。但一年过去了,当初的热情早已成为过往,惰性日益加重,不仅各项活动懒得参与,更是日益成为宅女,这也一直让我很懊恼。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尝试各种事情,即使是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
作者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的目标,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我往往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却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使我缺乏一个真正的目标。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考虑自己的目标,并准备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相信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我也终会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本书的出现使我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句使我拆掉了我思维里的那些墙,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做自己,与众不同!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15
今早,换了一双鞋子。行走时,双脚好像从狭窄的缝隙,移至到了宽敞的露台,与昨日相比超舒服。正读此书,书中对人生安全感和职业规划等,针对现实情景写了思维的转换和突破,不觉由选一双合脚的鞋联想至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
谈之选鞋,首先要清楚的要买的鞋子穿于什么场合,什么时候穿;其次选择的款式,入门的费用;更要选择适合脚的舒服度……等一切考虑好了,试穿合适了,还要有一段与新鞋磨合的时间。适应了才是一双真正意义上的鞋子,哒哒的节奏前行,开启它的美丽旅途。不适应了便弃之一旁,再不问津;或随即送人,眼不见心静;再不行就牢骚几句,干脆当垃圾随手扔掉……这便是它不济的命运……自己想要一双合脚的鞋子,就必须慎重选择,寻找那双最合意的。再度过磨合的`实习期,才能真正成为陪伴脚的伙伴,然后一起走上充满未知的路程和岁月……
谈之选择,随不会像不合适的鞋子一样弃之绝对,也足够伤害。人读懂自己不易,从小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模式,让自己对人生的选择和规划更不易突破。但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上一篇:《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
下一篇: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